《勝出天神贊》第二講

思考題

  1. 為什麼不能皈依外道天尊?為什麼應該皈依佛陀?你能分清天尊與佛陀的區別嗎?
  2. 有些天尊因貪著美酒而不堪為應供處,那我們佛教中對有些護法神也要供酒,這種現象是否不合理?請說明理由。
  3. 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讚歎佛陀,說外道天尊具足過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為什麼?你對此有哪些感想?
  4. 概而言之,佛陀最主要有什麼功德?外道天尊是否具足?請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5. 緣佛陀而頂禮會有何種功德?若想獲得這些功德,是否必須要有虔誠的信心?請具體說明。
  6. 有些外道古籍說,佛陀是遍入天的一個化身,這是怎麼說的?此說法是否屬實?為什麼?
  7. 有些大德引導徒眾跪拜外道本師,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請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客觀評價。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若問:為什麼不應禮敬外道天尊呢?

帝持金剛力犁遍入輪,瘦矛大天三尖住寒林,
愚無悲持殊刃苦畏逼,恒勤殺生智者誰禮敬?

帝釋天手持金剛,具力天子握著犁刃,遍入天拿著寶輪,能瘦持著短矛,大天持三尖箭住在屍陀林。這些愚者沒有大悲心,手持兵器給他眾帶來痛苦逼迫,恒時精勤地殺害眾生,對此智者誰會去頂禮呢?

外道所供奉的天尊都有過患,作為佛教徒,皈依佛後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則就違反了皈依戒。如果是非佛教徒,雖然可從天尊那裡暫時得到一點利益,但究竟來講,天尊既不能賜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報,更不能賜予決定勝的究竟解脫,因此不應皈依外道天尊。

從天尊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他們並不完全是利益眾生者,供奉天尊對自他不一定有大利益。比如,帝釋天持著摧毀敵軍的金剛;具力天子手握毀滅對手的犁刃;遍入天手持殺害非天的鋒利寶輪;能瘦(六面童子)手裡持著短矛;大天持三尖箭始終住在屍陀林裡,與享用血肉的鬼神聚在一起,做種種危害眾生的事情。這些天尊非常愚笨,對眾生沒有無緣的大悲心,手裡持著各種各樣的兵器,給自他帶來痛苦和危害。即便是天尊之間,也經常發生內戰,以兵器殺害很多天人。所以,對這些殘忍暴力的天尊,具有智慧的人不應該恭敬頂禮。

要知道,這些天尊自己也束縛在輪回中,自顧尚且不暇,又怎麼可能救我們呢?故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一切遭受恐怖者,多數皈依山森林,以及殿堂與神樹,此等並非真依處。”一切遭受恐怖的人,大多數會皈依大山、森林、城隍廟、神樹,但這些解決不了生死大事,並不是究竟的皈依處。這個道理,《勝幢經》中也闡述過。因此,我們唯一應皈依釋迦牟尼佛為主的諸佛,這才是無謬的皈依之處。大家平時在修行過程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恐怖危害、病魔纏繞、不順之事時,內心首先要皈依佛陀,祈禱諸佛菩薩、金剛上師以無緣智慧和無邊能力來加持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均要視為佛陀的加持。

現在很多人分不清佛和神的區別,不要說普通的老百姓,有時候就連一些大法師,在講經說法或者領眾修行時,也對內道和外道混淆不清。也許他們是菩薩的化現,其密意根本無法揣測,但一般來講,什麼該皈依、什麼不該皈依,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如果全部混在一起,對弟子的相續不一定有利。雖然從世間角度看,可以說“大家要團結起來,外道和內道是一家人”,然從出世間的角度講,佛教有不共的修行方法,我們應該選擇出世間修行,這是很重要的!

若問:既然不能皈依天尊,那為什麼要皈依佛陀呢?

不持三尖亦無貪懷女,不握鋒輪短矛犁之刃,
解脫煩惱智者勤利他,世間皈處大仙我皈依。

眾生怙主佛陀與天尊截然不同:他不像大天那樣以嗔心持著三尖箭,也沒有以貪心懷抱女人,沒有像遍入天那樣手拿鋒利的寶輪,沒有像能瘦那樣持著短矛,也不像具力天子一樣拿著犁刃。既然沒有兵器降伏敵眾,那又如何成為三界至尊呢?原因是佛陀已徹底調伏自心,脫離了貪嗔癡為主的八萬四千煩惱,並且一直精勤地利益眾生。所以,在這樣的大仙面前,我虔誠地皈依。

一個人如果離開了貪嗔之網,就不需要兵器保護自己了,需要保護的只是凡夫人。以前奔公甲在家時腰間佩帶著兩三把刀,仍然覺得不敷防備,他出了家以後,丟下防身的武器,仇人反倒一個也沒有了。同樣,佛陀雖然沒有持著兵器,但他已經獲得了解脫,永斷貪嗔癡煩惱之結,遠離所知障以及愛染等煩惱障,超越生死輪回的瀑流,誠如《隨念三寶經》所言:“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因此,佛陀根本不必持有武器。

而且,佛陀的所作所為,是常年如一日地利益眾生,任何眾生向他祈求,他都會賜予保護。而不是像世間人一樣,對一個人值不值得保護,還要分很多層次,佛陀見到任何眾生遭受苦難,都不會坐視不理。因此,世間上最大的平等、和平,只有在佛教的教義中有,其他宗教所提倡的人與人和平,並沒有涉及動物界,只是暫時的和平而並不究竟。

因此,我們勸大家學習佛法,不是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與其他的宗教搶弟子,而是覺得佛教的教義珍貴無比,對每個眾生的生生世世都有利,這樣的甘露妙法大家要是得到該多好啊!如果有人皈依三寶,我們心裡確實很高興。哪怕一個人皈依佛陀,按照佛陀的教義去行事,幫助所有的眾生,我們再怎麼辛苦也願意。這個世界上,皈依佛陀利益眾生的人越多,戰亂和災害越會得以平息。佛陀的這種利他,並不是短短幾十年的舉動,而是流傳百世的行為。

佛教的利他精神,其他任何宗教、學說都無法比擬。很多宗教的創立,是凡夫人依靠分別念,為了達到一個目標而故意創造樹立的,暫時看來似乎很有道理,可以吸引大量信徒,但若真正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是某一個人的目的或者政權,不可能利益所有眾生。而佛陀,正如《大智度論》所言:“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為了不同眾生得到利益,佛陀宣說了不同法門,這些法門沒有一個是害眾生的,全是幫助眾生和利益眾生,除此以外,佛陀的教義再沒有其他了。

這麼好的法門,誰得到都值得高興,自己得到是自己的福報,別人得到也要隨喜,只要皈依佛門、學了佛,肯定對今生來世都有幫助。這種發心不是像世間人那樣,希望自己的勢力越來越擴大,然後用自己的力量消滅對方,而是純粹想利益他眾。

因此,通過與外道的行為、發心、目標進行比較,大家要明白佛教的殊勝性。佛教中唯一提倡的就是利他,其他外道雖然暫時幫助別人,比如建醫院、做一些慈善,但做不到真正的平等,對犛牛、異教徒等會大開殺戒。可是佛教不是這樣,即使對於怨敵,也會佈施自己的身體,這種偉大的精神在世間上絕無僅有。這一點,我們不是像孩子讚歎父親一樣心存偏袒,而是通過對各自教義進行對比,站在公平的立場上發言的,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其他外道都離不開自私自利,而佛法完全是無我利他,就像如意寶珠般極為難得。

若問:憑什麼說天尊有很多過失,而佛陀沒有絲毫過失呢?

大天隨愛無恥娶害妻,遍入過凶作廢瘦滅親,
母食人肉俄瑪殺非天,邪師貪酒而佛無少過。

大自在天隨自己的貪念,在人前顯露各種無有羞恥的行為,娶俄瑪得瓦等具害心的女人為妻;遍入天的嗔恨心相當可怕,兇狠殘暴地殺害了曼摩等敵人;具力天子的行為無有慈悲,殺死了敵方很多眾生;能瘦也在嗔心的引發下,殺害自己的舅舅等親人;梵天母、帝釋母、大自在母等八大天女,表面上看來可愛美麗,實際上特別殘暴,殺害了許多眾生,尤其是經常到屍陀林裡喝人血、吃人肉、做不如法的行為;俄瑪天女以嗔恨心和嫉妒心殺害了瑪黑非天;邪師象鼻天 貪執美酒。而唯有佛陀不具任何過失。

有些人可能想:“我們供奉的有些護法神,也要供酒,這種現象是否不如法,跟佛法相違呢?”

這個問題在密宗中有解釋。當年蓮花生大士來藏地時,降伏了很多鬼神,讓他們發願護持佛教,不危害眾生。這些鬼神本來是吃肉喝酒的,許多惡習不能改變,蓮師就特別開許:“只要你們今後竭力維護佛教、不殺害眾生,原來的生活習俗可以不變,你喜歡酒的話,我們也可以供奉酒。”如此承諾之後,他們甘願當佛教的護法。

包括現在漢地的關公,在南方一帶也有供肉、供酒的現象。雖然有些是民間傳統,但對於世間鬼神,有時候不能要求太高,就像有些居士一樣,讓他的所作所為完全像出家人,他暫時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可有特殊開許。同樣,對那些鬼神而言,只要是過失不太大、不傷害眾生的供品,可以暫時滿足他們,但有一個條件是:他們必須要維護佛教、維護高僧大德,不能殺害眾生。如是共同簽訂協定之後,佛教徒可以給護法供酒。然而,外道很多天尊不是這樣,他們並沒有在高僧大德面前承諾過,完全是以貪心而飲酒,對這些天神經常供養沒有實在意義。

總之,與諸多天尊不同的是,佛陀沒有任何過失。《天問經》中云:“何人無過失,何人不失念,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佛陀沒有絲毫過失,也不會有喪失正知正念的情況,不像我們凡夫人,本來想得清清楚楚,結果一下子就忘光了,什麼也想不起來。佛陀沒有這樣的過失,反而具足悲心、利他心、智慧、信心等所有功德,因此,唯一的量士夫就是佛陀。

不但佛陀不具有上述貪嗔癡等過失,即便是追隨佛陀的修行人,若能如理如實地行持,也不會增上貪嗔癡煩惱。現在有些人對佛法不太瞭解,對密宗更不瞭解,認為藏傳佛教中有一些引生貪嗔癡的教義,這是絕對沒有的。我們在這裡聞思那麼多年,根本找不到一句能增上貪嗔癡的語言——當然,假如你自己沒有通達教義,那就另當別論了。

若問:你這樣口口聲聲地讚歎佛陀、說天尊不如法,是不是有偏袒心啊?

有壞非親外道非我怨,彼等餘行亦非現量見,
耳聞言行各自之差異,信佛功德超群我依止。

作者很明確地表態說:絕對沒有。出有壞佛陀不是我的親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敵,他們的行徑我也沒有現量見過,但由於耳聞了佛陀與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為超勝,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

出有壞,是指佛陀的斷證功德,即“出”離有寂二邊,“有”六種妙德 ,能“壞”四魔 。如此出有壞的佛陀,並不是作者的親人,而外道淡黃派(數論外道)、順世外道、勝論外道等,也不是作者的怨敵。因此,他不會刻意偏袒某一方,也不會以一兩個行為就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而且,他沒有現量見過佛陀和天尊的行為。那為什麼口口聲聲地讚歎佛陀,而不讚歎天尊呢?

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聞思過內外道的很多典籍,從《毗奈耶經》等大小乘經典中了知佛陀所有的發心及行為,從外道古籍中也對外道的言行舉止瞭若指掌,通過不斷地分析辨別,最終明白在三界當中,唯有佛陀才是真正的利他者,擁有至高無上、超勝一切的功德。《白蓮花經》中也說:“佛陀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眾功德不可思,深信不可思議者,獲得不可思功德。”佛陀所揭示的勝義諦、世俗諦以及利他道理符合於真理,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王朝的更替而改變,哪怕是過了幾千年、幾萬年,對眾生仍然是有利的。

因此,作者不是因為外道是怨敵就排斥他,佛陀是親人就讚歎他,而是認真對比二者的功過後,才心甘情願皈依佛陀的。不像世間人一樣,在護親滅敵方面極為擅長,親友沒有功德也要竭力讚歎,敵人沒有過失也要憑空捏造。包括有些道友,看不慣一個人,哪怕他沒有犯戒律,也要說他如何如何破戒;而對關係比較好的人,就算他為人非常壞,也覺得他跟釋迦牟尼佛沒什麼差別。很多人對自他懷有貪嗔,所以評價不公正,但作者絕對不是這樣。

善逝非父外道非我敵,如來未予我財外未掠,
然佛世尊說唯利眾生,無垢除一切染我誠信。

作者進一步說:善逝(佛陀)並不是我的父親,數論外道、順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仇敵;佛陀並沒有賜予我地位、財產、權勢,外道也沒有搶奪我的地位、財產、權勢。然而,佛陀在教言中說要唯一利益眾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這是令我最佩服、最生信的地方。

佛陀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來沒有離開過利他。如聖天論師說:“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乃至出入息,亦為利有情。”佛陀三門所有動作並非無因無緣,乃至呼氣、吸氣,也是為了利益眾生。不像我們凡夫人,雖然說了很多話,一大半都是為自己,而佛陀說的話,自始至終唯一是利他,語言沒有任何垢染,絕不會雜有妄語、離間語、惡口、綺語,全部都對眾生有利。因此,衡量外道和佛陀的言行之後,作者對佛陀從心坎深處生起信心。

我們學這樣的佛贊很有必要。否則,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有許多特別混亂的思想,還有錯綜複雜的各種學說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聽這人說一個,覺得挺有道理,聽那人說一個,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自己頭腦比較簡單,由於對佛陀和佛法沒有生起堅定的信解,像牆上蘆葦一樣隨風飄動,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有捨棄佛法的危險性。所以,我們應該像作者一樣,不要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就盲目地讚歎佛陀,在這個世界上,誰有真理,就應當依止誰。但通過多方面的觀察可知,除了佛陀的教法,其他教義都沒有多大意義。

鑒於此,從今年開始,我對菩提學會的道友們發起宣導——用佛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現在很多父母沒有好好教育孩子,雖然讓他們上學,但沒有教他們如何做人。所以我想要求大家,儘量把這些孩子在週末時組織起來,看一些讚歎佛陀的偈文等等。若能從小這樣串習,他們長大後一定對佛教和整個人類有利!

若問:一言以蔽之,佛陀主要有什麼功德呢?

恒喜利他常時益群生,苦難重重有情令安樂,
如手掌物洞徹諸所知,無與倫比仙人我摯信。

恒常喜歡利他、時時饒益眾生,對苦難重重的有情賜予安樂;對萬法的實相洞徹無礙,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般清晰了然。對此無與倫比的大仙人,我生起誠摯的信心。

佛陀從發心乃至成佛,始終歡喜利益眾生,這種利益眾生不止是一個心願,而且在實際行動中,一直以六度四攝貫徹始終,看到苦難重重的眾生,就想方設法暫時解除他的身心痛苦,最終讓他獲得圓滿解脫。而且,佛陀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對萬法無所不知,對世間萬事萬物瞭若指掌,就像看手掌中的庵摩羅果般一目了然。如此利益一切眾生、具無比智慧的佛陀,在三界中無與倫比、極為罕見。

月稱菩薩說:“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語意,無有為自利,唯行利他眾。”世間上唯有佛陀的身口意皆為利益眾生,斷除了自私自利,而且通達世俗與勝義的實相。不僅僅是他自己通達,同時還依各種方式讓千千萬萬的眾生開悟,使他們永遠脫離苦海。

一是利益一切眾生,一是通達一切萬法,這是佛陀的兩大不共特徵。龍猛菩薩也說:“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正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意思就是,大慈大悲的喬達摩大聖主(佛陀),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憐憫一切眾生,宣說正法而令其解脫;一是徹達萬法的真相,斷除一切邪知邪見。在如是圓滿的佛陀面前,龍猛菩薩以三門恭敬頂禮。

我們應該反反復復念這個偈頌,在世間大怙主佛陀面前,若能經常這樣讚歎禮敬,自己的分別念可以隨著真理轉,最終佛陀的悲心、智慧、力量定會融入相續,進而對佛陀生起《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的不退轉信心。

若問:緣佛陀頂禮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呢?

誠心信奉或歡喜,懷疑抑或顧他面,
何者作禮能仁王,彼得天界圓滿樂。

我們若發自內心對佛陀生起虔誠的信心;或者依靠朋友介紹、自己看到佛像,而對佛陀心生歡喜;或者心存懷疑,覺得頂禮佛陀或許有功德;或者自己本不願供佛禮佛,但礙於他人情面,不得不在佛像前頂禮 。無論以什麼樣的發心作禮,由於佛陀是見聞接觸的功德福田,依此功德,以後都能轉生於天界。

《阿含經》中講過,禮佛有五種功德 :一、相貌端正,身相莊嚴;二、聲音好聽;三、具足財富,錢包裡的錢多多有;四、生於富貴家、貴族家;五、命終後轉生天界。禮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無論以什麼樣的發心禮佛,哪怕以嗔恨心或蔑視的眼光注視著佛像,也有無量功德。如《華嚴經》云:“見聞供養彼等佛,亦增無量大福聚。”以佛陀作為對境,見到、聽到或供養、頂禮,都會產生極大的利益。所以,即使有些人不信佛,讓他參加法會看到一些佛像,這樣功德也很大。我有時候去一些旅遊勝地時,見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心裡經常想:“這裡有一座佛像多好啊!不管以什麼樣的心態看,對他們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關於禮佛可以升天,佛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從前佛陀在世時,有位長者每天去供養佛陀,聽佛陀開示。長者的妻子嫉妒心比較強,看他天天都往外跑,有點不放心,覺得他可能有問題。一天,她實在忍不住了,就問長者:“你天天都出去幹嘛?”長者回答:“我去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長得很漂亮,所以吸引你天天都往那兒跑?(在她眼裡,只有長得好看才可以經常去。)”長者聽了,覺得很好笑,就告訴妻子:“佛陀相貌是非常莊嚴,但佛陀的功德遠不止於此……”妻子聽後有點仰慕,便要求帶自己一起去見佛陀。

當他們倆到達時,佛陀正在為眾眷屬說法,周圍的人特別多,他們只好站在遠處,遙望著佛陀。長者妻子見到佛陀的莊嚴身相,不由得生起無比信心,雖然自己未能靠近佛陀,但情不自禁地朝佛陀至誠頂禮,然後就回去了。

多年以後,長者妻子壽盡命終,因為禮佛的功德而轉生天界,在天上享受天福。她用天眼觀察到自己的生天因緣後,內心非常感恩佛陀,於是來到佛面前聽法,當下證得初果。

由此可見,禮佛的功德確實非常大。

若問:外道教典中說,佛陀是遍入天的一個化身,這種說法是否可靠呢?

相傳古昔遍入天,聞世生老病死轉,
為救眾人發勝心,慈悲勤生釋迦族,
名曰瞿曇於人間,得以成佛乃傳言,
煩惱蠢人由愚癡,不知大師行饒益!

有些外道古籍記載,遍入天有十個化身 ,其中之一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是怎麼說的呢?相傳在久遠以前,遍入天看到眾生隨生老病死而流轉輪回,生起了極大的悲心,為救護這些可憐眾生,他發下非常殊勝的願,以慈悲力降生於釋迦族中,這就是喬達摩,或叫瞿曇童子。他以此身份精進修持,最後在印度成佛。但作者說這是一種謠傳。因為遍入天的整個歷史,從頭到尾講了很多殺生作戰的故事,而釋迦佛從發心到成佛也沒有傷害一個眾生。所以,被無明愚癡所障蔽的愚者,根本不知道佛陀饒益眾生的行為。

佛陀不會有傷害眾生的行為,就拿即生來說,按照《寶性論》的觀點,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主要示現了十二相:1)從兜率天降臨人間;2)入胎;3)在藍毗尼花園降生;4)學工巧等;5)在眷屬中嬉戲,享用妃嬪;6)生起出離心出家;7)六年苦行;8)往詣印度金剛座;9)降伏魔軍;10)大徹大悟;11)三轉法輪;12)示現涅槃。這十二相裡根本沒有遍入天的殺害眾生、與他眾作戰,以及各種不如法行為。所以,外道的典籍並不符合歷史。

現在有些外道把釋迦牟尼佛與他們的祖師或創始人合在一起,聲稱是一個聖者的兩個化身。很多佛信徒也信以為真,覺得釋迦牟尼佛跟外道本師一模一樣,所以到外道殿堂時,對外道本師也像對釋迦牟尼佛一樣頂禮。當然,各宗教之間要和平團結、理解包容,以這樣的世間理念對天尊恭敬尊重也可以,但如果你真認為他們的祖師就是釋迦牟尼佛,那說明你對佛教一竅不通。

昨天有個人問我:“某某上師到外道殿堂去頂禮,我想不通怎麼辦?”我說:“他要是真正的善知識,此舉可能含有攝受外道的甚深密意。但即便如此,他自己也要非常清楚:外道祖師西元多少年來到人間?從他創教到現在殺了多少眾生,身負多少血債?這跟釋迦牟尼佛利益眾生的教義是否相違?對此應當了然於胸。”

所以,有些修行人以後要注意,不注意的話,聽一些上師的教言就全盤接收,根本不分外道與內道,這是不明智的行為。有些上師雖然有名聲、有威望,但這不重要,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作為佛教徒,生生世世不要造墮入地獄的因。有些人為了所謂的團結,為了得到人們讚歎、恭敬、供養,就把佛教的教義拋之腦後而隨順外道,這是不合理的。比如外道提倡發動戰爭,你作為出家人,為了隨順,也帶上長刀、拿著短槍跟著他們跑,這沒有任何必要。儘管有時候應該隨順別人,但關鍵問題上沒有必要隨順。對家人、對好友也是如此。

現在有些佛教徒學得比較雜,修行也不知道方向,自認為是一個清淨的佛教徒,但到底怎麼樣還需要觀察。學這部論典的主要目標,就是把神和佛區分開來。雖然按照密續、經論的觀點,有些神也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但你不認識的話,就不用皈依他,這在佛經中有明確開示。否則,覺得外道天神中有諸佛菩薩的化現,就要皈依所有的外道,這樣自己也會變得糊裡糊塗。因此,希望大家對有些教理要學習,不然的話,帶徒弟會不會讓他誤入歧途也很難說。

本論的作者非常出名,他對外道並不是完全排斥。有些人因為是佛教徒,就視外道不共戴天:“你是學那一派的,不是學我這派的,不要到我跟前來!不要接觸我!”這也沒有必要。但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一個標準線,在有些行為和發心方面,理應經常觀察、思維。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