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出天神贊》第三講

思考題

  1. 既然佛法是趨入解脫的唯一津梁,那為什麼學佛的人那麼少?你對此是怎麼認為的?
  2. 有些人看了一兩本佛經,就認為自己精通佛法了,於是對佛法指指點點、大放厥詞,對這種現象你如何看待?
  3. 供養遍入天與供養佛陀有哪些不同?請引用公案進行分析。最終可得出什麼結論?
  4. 對於這節課所宣導的“從小學佛,培育愛心”,你打算怎麼樣回應?
  5. 我們所依止的本師,需要具足什麼特點?假如外道天尊也擁有這些特點,我們是否應當皈依?請說明理由。
  6. 皈依三寶之後,戒律中為何規定不能皈依外道?這是不是因為佛教太缺人了?你有什麼體會?
  7. 通過學習《勝出天神贊》,你自己有哪些收穫?倘若你周圍有人不明白這些道理,你將會如何引導他們?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若問:還有什麼理由證明佛陀不是遍入天的化身呢?

何時以貪嗔,非天家奪寶,
貪慧行奸計,奪取一切地。
遍入未解脫,癡人皆供禮,
佛陀定解脫,凡愚不敬禮。

遍入天在某一個時候,以深重的貪心和嗔心,用狡詐詭計先奪取了非天的如意寶、甘露等家財,後在貪心的驅使下,又騙取了非天所控制的整個大地。遍入天並未解脫相續中的煩惱,愚癡的人卻紛紛供養禮拜他,而佛陀決定具足解脫的功德,凡愚者卻不知禮敬。

遍入天跟佛陀有非常大的差別,但世人因為愚癡的緣故,不一定懂得這個道理。從前,遍入天為了搶奪非天統治的地盤,變化成一個矮小的天人,到大力非天前祈求賜予一塊地。非天問他需要多大的地方,他說:“只要我身體覆蓋的地方就可以。”大力非天滿不在乎地答應了。遍入天遂以神變力化現出龐大的身軀,將整個大地都覆蓋了。大力非天後悔莫及,只好讓出了自己的地盤。

這是《吠陀》的一個故事。《吠陀》裡的故事,有些是有依據的,有些只是一種傳說。但這個故事在印度古籍中經常引用,在藏地詩學中也隨處可見。作者以此作為依據,用來說明遍入天具有貪心,貪執別人的財寶、別人所統治的大地;見到別人使用,他也會生起極大的嫉妒和嗔心,通過各種手段搶到自己手裡。

從遍入天的行為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擺脫貪嗔癡等八萬四千煩惱,可成千上萬的愚癡者,卻盲目地崇拜遍入天。在印度來講,最大的兩個派系,就是遍入天派和大自在天派,有無數人信仰供奉,其殿堂裡的朝拜者每天絡繹不絕。佛陀與遍入天、大自在天比起來,無論是所證悟的智慧、所斷除的障礙,各方面都遠遠超勝,而且具足一切解脫的功德,自相續脫離一切束縛,能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然而在這樣的聖者面前,頂禮的人可謂少之又少,凡夫愚者根本不知道佛陀的功德。

如今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除了不丹、斯里蘭卡、印尼等信奉佛教外,大多數都不信仰佛教。2008年的一本書裡說,現在全世界有六十六億多人,五十多億人有宗教信仰,占總人口的85%。其中基督徒最多,約二十二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1/3;穆斯林約十三億人,占總人口的1/5;佛教有三億多人。從這些資料來看,學佛的人並不是很多。當然,這只不過是統計的人數,若加上沒有統計的佛教徒,肯定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比如現在有很多公務員,每天都在學佛、念佛,但不敢公開,連皈依證都不敢辦,到寺院去也是東看西看,生怕有電子眼、監控器,所以這些人肯定不在統計範圍之內。

不過,就算加上這些人,學佛的人也仍然不多。為什麼不多呢?《殊勝贊》中講過,因為佛教的教義高深莫測,大多數凡夫望而卻步。譬如,世間天珠或如意寶的價值,具有智慧的人才了知,一般人根本不懂。同樣,非常粗淺的知識,很多人都願意接受,而甚深微細的佛法,他們卻不願追隨。《四百論》也說:“婆羅門離系,如來三所宗,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細。”印度三大宗教分別為婆羅門教、離系外道、佛教,其中婆羅門教講究歌詠唱誦的音律,主要是耳根的對境;離系外道以外表行為為主,一絲不掛地修行,不進飲食而依於五火,主要是眼根的對境;而佛教的深奧境界,主要是意根的對境,必須以甚深智慧才能了悟。

大家都知道,知識越深細,學的人就越少。就像一個最好的大學,學生考上的可能性很小,一百個人只有兩三個被錄取,同樣,對極為甚深廣大的佛教,學的人少也是正常現象。前段時間,我到青海去看一個著名的藏醫,他在辦公室裡長籲短歎:“藏傳佛教好似如意寶一樣珍貴,但懂得的人實在太少了。不過還可以吧,反正也有少數,佛陀不是說了嘛,‘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不懂也是情有可原……”他自言自語地在那兒歎息。我覺得他言之有理,藏傳佛教或整個佛教是那麼好的甚深妙法,可現在的芸芸眾生根本不信,即使信一點,也是除了迷信以外沒有通達佛法的教義。

佛法是相當甚深的,並不是像有些人想得那麼簡單。有些人看一兩本書,就認為精通佛法了,馬上開始著書立說,指責佛教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這是非常可笑的行為。我本人看過大量國外翻譯過來的書,也看過國內藏文和漢文方面的書,一聽那些人駁斥佛教的論調,就知道他只是在世間學過一點點,但對佛教浩如煙海的道理連邊兒都沒摸到。這種人很可憐也很可笑,除了感歎以外,我從來沒覺得他很厲害、擔心他對佛教的駁斥有理,連這樣一個懷疑也不會生起來。

要知道,想深入佛教的話,看一兩本書是不夠的。藏傳佛教的《大藏經》中,經典有一百多函,論著有兩百多函,學一部論典就要花很長時間。對我個人而言,二十多年來反反復復刻苦鑽研,越學越覺得佛法深奧,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義只學了短短幾天,根本不可能通達佛法內容。

沒有精通佛法之前,千萬不要肆意譭謗,如果有人信口開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來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駁倒佛教。很多非常權威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對佛教五體投地、恭敬有加。而現在個別孤陋寡聞的人,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權威地反對佛教,只能顯露出他的愚癡無知,對佛教沒有絲毫損害。佛教的教義純潔無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沒辦法駁斥它。

若問:供養遍入天與供養佛陀有何不同嗎?

大地系四洋,腰帶沉甸甸,
似重予遍入,大力成痛苦;
以塵供能仁,獲成無憂王,
披滿月光衣,地上得統治。

用古印度的詩學修辭來說明,整個大地系著四大洋的沉甸甸的腰帶,這樣的大地曾被大力非天施予遍入天,按理來講,大力非天應該得到好報,結果他卻被遍入天以神變壓在地下,感受無邊的痛苦。與之相反,勝者孩童僅僅以沙石供養佛陀,來世就轉生為無憂王,統治被月光所覆蓋的大地。

這個偈頌說明,我們對遍入天怎麼樣供養恭敬,就像對惡人承侍一樣,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現在有些黑社會老大,自己手下做事得力時,會給予一些財利、地位,而一旦他不高興,很可能翻臉不認人,馬上就把手下殺掉。所以,將具有貪嗔煩惱的對境作為依止處,到了一定的時候,不會對你真正有利,因為這個依止處始終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你,不像佛教大乘菩提心的教義,是無條件地幫助你。包括世間兩個人成家,他(她)也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自己,一旦你的行為觸怒他(她),就會打你、罵你,甚至殺死你。因此,依止自私自利的對境,全部都是痛苦之因,而依止利他心強烈的對境,才會散發出快樂的光芒。

這裡是說,對遍入天作供養,不但沒有好報,反而會產生痛苦。相反,在佛陀面前作供養,即使只有一點點,其果報也非常廣大。以前佛陀在王舍城時,有一次帶阿難去城市裡化緣,兩個孩童在城中玩泥沙,其中一個孩童叫勝者(又名德勝),他看見佛陀的莊嚴身相,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和誠摯心,自己很想供養佛陀,但沒有別的供品,就抓了一把泥沙前去供養。可是他個子太小,夠不著佛陀的缽盂,另一個孩子就跪著,讓他站在自己身上,佛陀也慈祥地彎下腰,用缽盂接受了他的供養,並讓阿難回去後用水和著泥沙塗在僧眾的僧房上 。當時佛陀告訴阿難:“在我涅槃一百年之後,這個孩童將轉生為統治印度的無憂王(也叫阿育王),另一個孩童會變成他的大臣。”所以,不要說用鮮花、財物等供養佛陀,甚至孩童在玩耍的過程中以泥沙供佛,來世也可以獲得殊勝王位。

阿育王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他通過武力統一印度全境,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大國,顯現上殘害了很多眾生;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他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並修建了84000座舍利塔,將佛陀的舍利廣布于南贍部洲。這樣的國王,也是通過對佛陀簡單供養而得到的。

記得《華嚴經•十地菩薩贊佛偈》中云:“若得見於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若能見到佛陀或佛像,可以斷除一切障礙,長養無量福德。所以我常在課堂上強調,希望大家多供養佛像,哪怕是一根香、一盞燈,也要不斷地供養。

尤其是有些小孩,這方面一定要儘量培養。就像我昨前天所說,菩提學會中的很多居士,如果有孩子在上學,除了讓他按部就班學習現有的課程外,還應利用週末或放假期間,讓他學一些佛教知識。大人可以把孩子集中在一起,講《兒童佛教課》 裡的故事或其他佛教故事,讓他從小就學會積累福德、不造惡業。否則,現在的環境只能教會孩子殺生、邪淫,根本不能教他們如何行善斷惡,很多孩子由於沒有受到良好教育,長大後惡劣見解始終扭轉不過來,這是特別可怕的。

所以,我從今年開始,發出“從小學佛,培育愛心”這一口號,宣導孩子們學習佛法。兒童時期在一生中極為關鍵,這時候所學的知識記得最牢固,假如每個小孩都心中有佛,懂得在佛前供養,將來就會像阿育王一樣有福報。這種理念若能從小在心底裡紮根,那他長大以後,絕不會變成貪官或恐怖分子等對自他有害的壞人。

我們學院的文殊小學,這幾年來在很多老師的努力下,許多孩子真正變成了修行人,非常感謝!那麼在外面的大城市裡,希望你們也要創造條件,從今年起,各地應建立這樣的“佛教小學”。當然,真正辦小學的話,需要很多手續,這有一定的困難,但你們可以效仿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做法,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組織孩子們集體學佛,培養他們對佛的誠摯信心。比如將幾個小孩湊在一起,今天磕頭,明天聽故事,後天看《佛陀故事》的動畫片……這對他們一生有非常大的作用。否則,他們從小生長在不好的環境中,有些老師也特別壞,一直講許多誘發貪心嗔心的故事——以前我就遇到過很多壞老師,現在想起來有點恨,但自己發了菩提心,也不能恨!開玩笑。

承接前面所說,阿育王因前世供佛泥沙的果報,後來成了印度大國王,他所統轄的國土,是月光覆蓋的一切大地。這是一種誇張的修辭,實際上阿育王統治的主要是整個印度,此果報來自於供佛的一點點泥沙。因此,我們現在做一個小小的功德,再過幾百年、幾千年,也會得到無量快樂。《入行論》云:“依佛無邊福,恒常獲安樂。”依靠對佛的供養、祈禱,我們會獲得無窮無盡的福德,在生死輪回中恒常快樂,最後得到圓滿佛果的無上大樂!

若問:作者皈依佛陀,不皈依外道本師,他為什麼要這樣取捨呢?

我不執佛方,不嗔淡黃等,
誰具正理語,認彼為本師。

我既不偏執佛陀,也不嗔恨淡黃仙人等,誰具有符合事實的真理,我就認定誰為本師。

作者說自己不偏袒佛陀的觀點,不會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學了佛,就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畢竟從家族上講,他出生於婆羅門家,全家皆以大自在天為本師,所以他沒必要站在佛教這邊。同時,他也不嗔恨外道的淡黃仙人、食米齋仙人、裸體外道本師等,前面已經講了,因為他們並未搶奪他的財產,從來沒有害過他。

我們平時也應該這樣,沒必要站在佛教的角度,也沒必要站在外教的角度,不要隨便就自贊毀他,而應以公正的心態來觀察,看到底是哪一個宗派好、哪個宗派符合真理。不管是空性方面也好、顯現方面也好,誰具有真理,我們就應當依止誰。如果外道中有真理,同樣也可以接受,把它當作自己本師。但若它的教義經不起理論推敲、教證理證的觀察,那把相似智慧視為真理是不合理的。本論的作者既精通外道又精通佛教,在反復比較和觀察之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唯一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圓滿完整宣說了萬法真理,任何外道本師均無法揭示。於是他選擇依止佛陀,而不是以迷信來依止的。

我們依止上師也要這樣。哪一位上師符合善知識的條件,就應當依止他,而不是因為他對自己很好,所以要依止。畢竟依止上師關乎生死大事,並非只為了從上師那兒得一點財物,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慎重!

上師如意寶讚歎佛教時,經常用這個頌詞。以前上師在加拿大的仲巴仁波切總會為大家講法時,就引用了此教證說,自己在五十多年中,悉心研究佛教道理,確實了知佛教哪一個道理都沒有瑕疵、沒有錯誤,如今到了這個年齡,對佛教的所有理論都深信不疑。

很多贊文中也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天上、天下,唯有佛陀所宣的真理正確無誤,這一點並不是誇誇其談,而是經過了理論和實踐的長期檢驗。我本人不是很有智慧,以前沒上過特別有名的高等學校,但在讀中專的時候,比較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當時書上許多所謂的真理,包括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始終說服不了自己,總覺得心裡疑惑重重。直到遇到佛教之後,通過學習因明和般若,才找到了滿意的答案。

在佛教智慧的汪洋大海面前,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滴水一樣渺小。而末法時代有些人,對佛教略有瞭解,就認為已經精通無礙,開始對佛教指指點點,甚至對釋迦牟尼佛大放厥詞,有時候看來十分可笑。他連小小的家庭糾紛都處理不了,還敢批判釋迦牟尼佛,真的是非常可憐!在家人和不信佛的人因受環境的影響這樣說也情有可原,但有些披袈裟的出家人居然也聲稱要改革佛教,說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過於陳舊古老,一定要發明新的教義……用現代名詞來嘩眾取寵,這完全是愚笨的標誌。

大家對佛教的甚深教義,務必要想方設法生起定解,只有這樣,對佛陀的信心才不會改變。否則,只是表面上辦個皈依證,加入一些佛教團體,聽個灌頂、參加個開光儀式,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所謂的佛教徒,要對佛法的教義深信不疑,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你們每個人有沒有做到?應該好好觀察。

若問:智者所應依止的宗教,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深慧眼尋覓,依誰具遍知,
利生大教義,智者何需餘?

智者一定要以深細的智慧眼來尋覓,無論是佛教還是外道,誰具足通達一切萬法的智慧,誰具足饒益一切眾生的利他慈悲心,就應當誠心依止誰。除了智慧和悲心這二者,再也不需要其他教義了。

我們人類最需要的,就是通達萬法真理的智慧,以及饒益一切眾生的悲心。在所有的宗教中,唯有佛教的教義才具備。聖天論師說過:“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釋迦牟尼佛所宣的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而言只有兩種:一是以悲心不傷害眾生,果報可轉生於人天善趣;二是通達萬法在名言中如夢如幻,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依此可證得無上涅槃。其中就宣說了智慧和悲心。任何一個宗派,如果具有智慧和悲心,我們就應當虔心依止,除此之外,其他教義都沒什麼價值。

如今在漢地,古今中外的文化學說比較多,很多人的思維方式稀奇古怪,哪怕是一個名詞解釋,或者一件產品的說明書,也是這人講一個、那人講一個,結果大家都不知道方向了。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我們能找到指路明燈般的佛教,真的是非常難得。佛教已經把我們的方向鎖定了,如果想廣泛地瞭解,《大藏經》和大德論著中有詳細闡述,但歸納起來,就是智慧與悲心。所謂的智慧,是通達一切萬法的勝義本體和世俗中業因果不混淆的道理;所謂的悲心,就是要做到無我利他。其實社會越發展、人類越進步,就越需要佛教理念,否則,光是外面修幾棟樓,不一定就是進步。現在的樓房越高越怕地震,從窗戶往下一看也膽戰心驚,難道進步是這樣恐怖嗎?

若問:假如外道天尊也有智慧和悲心,是否應當依止他們呢?

孰若無諸過,普具眾功德,
梵遍入自在,彼是我本師。

假如外道天尊沒有貪嗔癡等煩惱,也沒有煩惱所引發的殺盜淫妄等過失,而且利益眾生的悲心和通達萬法的智慧等一切功德圓滿具足,那不管他是遍入天、梵天、帝釋天、大自在天,還是天龍八部等鬼神,我都可以皈依。

這是一個假設句,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三界中,唯一佛陀是斷除二障、通達二智的大聖者,其他天尊不可能具有這樣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誤解了,覺得:“作者說可以皈依遍入天和大自在天,那他們就是我的本師!”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我們講經說法,理應讓別人懂得取捨。現在有些弟子問某些法師:“對天龍八部、妖魔鬼怪可不可以頂禮呢?”法師就說:“可以頂禮。因為《華嚴經》中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眾生的佛性都是一個。《三字經》中也說:‘人之初,性本善。’可見天龍八部、妖魔鬼怪的本性也是純善,你怎麼能不尊重呢?”

這種說法不太合理。倘若你知道這些鬼神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或者他們在高僧大德面前發誓承諾護持佛教,就像藏地有些護法神一樣,那頂禮他們是可以的。除此之外,把勝義諦和世俗諦混為一談,以“佛性是一個”為理由而頂禮、皈依鬼神,皈依戒就無法安立了。如果說有情和無情的法性都是一個,那你也可以頂禮石頭、龍泉水,或皈依老豬、餓狗、犛牛,因為它們本性都是純善,都具有與佛陀一樣的佛性。但以這個原因而皈依或頂禮,肯定是不合理的。

我們皈依三寶以後,有非常明確的皈依戒,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皈依佛之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皈依大自在天、帝釋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皈依法之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皈依《吠陀》等外道典籍;皈依僧之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皈依外道的天神鬼怪、邪知邪見者。假如你皈依三寶以後,又去皈依外道天神,那皈依戒又如何守持呢?所以,外道和內道之間的界限一定要分清。但要想分清的話,沒有聞思修行恐怕是不行的。

這個讚歎文一方面是讚頌佛陀的功德,另一方面,也是讓很多人搞清楚到底該皈依誰。現在民間的說法各種各樣,很多人看到天神也要擺上供品,拜一拜、禮一禮,這種行為的確不如法。雖然有些天神可以給你暫時帶來幫助,比如東北的大仙兒或南方的神,暫時讓你發財或者平安,對自己的事業有些許利益,但他無法令你獲得最究竟的解脫。

在這個世界上,最究竟的解脫唯有佛陀才能賜予。這一點,並非因為我們是佛教徒才這樣說,不是像現在有些上師一樣,你必須要當他的徒弟,不能到別的上師那裡去,否則就背叛他了,他以後再也不理你了。我們不是這樣,而是看三界眾生非常可憐,他們尋找的解脫之路唯一佛陀才有;而佛陀的解脫真理,在佛法中可以出現;佛法的內容,唯一僧眾可以接受,有聞思修行的機會。所以,如果皈依三寶,今生會快樂,來世也會快樂,最終可以獲得解脫。就像是一個好老師,父母會放心把孩子交給他,不願孩子被壞老師帶壞了,因此,以真理為標準的話,皈依三寶後不能皈依外道的原因就在於此。並不是我們佛教太缺人了,你皈依以後,一定要把你關在裡面不讓出去。其實你想出去完全可以,不過你的前途令人堪憂。一旦皈依了三寶,就有了生生世世快樂的開端,但若今天皈依,明天又開始背叛,這對佛教來講沒什麼損失,可對你而言還是非常可惜。所以佛經中制定了皈依戒的要求,如果你今天皈依佛陀,明天又到外道殿堂裡殺魚宰雞供養天神,這沒有多大意義。

在座很多出家人,以後出去弘法的時候,一定要有穩固的見解,不然的話,很容易隨錯綜複雜的環境改變——原本你是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後來因惡友和環境的影響,變成了一個外教徒,我們聽後也會很傷心的。對你個人來講,也許覺得很有成功感,但實際上這得不償失。因此,大家應在上師三寶等殊勝對境前經常發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不離三寶!”朝拜聖地或高僧大德時,也要默默地想:“願我生生世世不離佛法的光明,一定要利益眾生!”包括自己在家裡坐禪、修法,也應常常這樣回向,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孰若無過失,且有無量德,
具悲一切智,我即皈依彼。

作者進一步闡述:誰要是沒有任何過失,擁有無量功德,且具足圓滿的大悲與智慧,我就會皈依誰。

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只要沒有危害眾生等一切過失,一切障礙全部斷除,且精通三藏十二部等所有教理,圓滿具足身口意一切功德,並具有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廣大無邊的智慧,作者就會發自內心地皈依他。因為這樣的本師可引導自己趨往解脫之路,最終步入無有痛苦的快樂宮殿。

大家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佛陀以外,誰也不可能圓具這些功德,即便是人類中了不起的智者、學者,或被成千上萬人崇拜的國王大臣、明星歌星,也不可能如此斷證圓滿。現在無數人追逐明星歌星,其實真的很笨,我並不是對這些明星歌星不滿,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我沒有什麼好嫉妒的。可是因為他們會打拳,或有非常吸引人的神態,或者嗓子特別好,無數人就崇拜得不得了,這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呢?這個明星一旦死了或者老了,他的青春不再、妙音失去,大家還會不會喜歡他呢?不一定。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來到世間,人們不見得非常喜歡,因為他們功德深藏不露,大家無法現量照見,而凡夫人稍微有一點特長,人們就特別特別崇拜,其實這是一種顛倒。

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利益的唯有佛陀。《寶性論》中說,最究竟的皈依處就是佛陀 ,因為佛法和僧眾的來源是佛陀。所以,對佛陀恭敬、皈依,世間上再沒有比這更超勝了。漢傳佛教中對皈依非常重視,這是很好的傳統,許多人皈依以後,一般是不會改變的。而在藏傳佛教中,幾乎沒有舉行皈依的傳統,人人好像從小就已經皈依了。但是,專門有個儀式讓人明白自己是佛弟子了,我覺得還是很重要。

在座的道友已經皈依佛陀了,所以無論在哪裡見到佛像,都要知道佛陀是唯一的真理者,對其他宗教的聖尊,也沒必要排斥或者說過失,但不應跟佛陀一樣恭敬禮拜。如果你想對外道本師同樣崇拜,那他能不能給你帶來暫時、究竟的快樂?這是需要好好分析的。假如遍入天、大自在天跟佛陀具有相同的功德,皈依他們當然可以,但若沒有這種能力,你付出所有的財產和精力,恐怕也只是一種浪費。

在這麼多的宗教中,我們今生遇到了佛法,的確值得歡喜。作者也說他唯一皈依具有一切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智悲雙全的佛陀。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要明白自己唯一皈依佛陀,生生世世不要改變,而天尊並非究竟皈依處,雖然依止他可暫時得到財富、地位維持生活,但這不是究竟的皈依,最究竟的皈依處只有佛陀。

三、末義:

若問:作者在著論最後是如何回向的呢?

具如蓮目之佛尊,讚美千江源大海,
我語所生少分善,願諸眾生具安樂!

具蓮花般明目的佛陀之殊勝功德,是我等後學者撰著讚頌文之來源,猶如千江百川皆源于大海一樣。我今造此贊文所得的少分功德,願回向一切眾生,令他們得到暫時與究竟的安樂!

我們也要這樣想:自己聽聞和學習所得到的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暫時對釋迦牟尼佛和三寶生起不共的信心,究竟在相續中種下解脫的菩提種子,成熟以後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進而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

《勝出天神贊》,德雪達波論師造圓滿。印度堪布薩瓦匝得瓦、主校譯師萬德仁欽由梵譯藏,後由萬德拜則繞傑達(赤松德贊時代三大譯師之一)校正而抉擇。 好,這部論典至此傳講圓滿了!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