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一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親友書》的作者是誰?他有什麼樣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後,對你學習本論有哪些幫助?
  2. 按照古大德的要求,聽法者、傳法者分別應具備什麼條件?你欠缺什麼?今後會怎麼做?
  3. 有些法師講法時詼諧幽默,而有些法師則詞句拙劣,假如你是聽法者,你會選擇哪一位?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開始學習「第二大佛陀」龍猛菩薩 撰著的《親友書》。

這部論典,1999年我在學院傳過一次;後來又於2005年,翻譯了麥彭仁波切的《親友書釋?白蓮鬘》;學院的各班法師也給大家傳講過。對於這個法,大多數道友都非常熟悉,也明白它的殊勝性,因此,這次應當以歡喜心來聽受。

短暫的人生中,遇到摩尼寶般的佛法相當難得,我們應該有一種歡喜心、清淨心、恭敬心,若能如此,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得到的利益會無法估量。所以在學習之前,每個人要立下堅定誓言,依靠這樣的殊勝妙語,通達如來教法的真正含義,並根除貪嗔癡為主的一切煩惱。

這次學習《親友書》,我準備從頌詞上作字面解釋,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大家不要斷傳承,不要聽了一半就半途而廢,否則,生生世世會在相續中種下不好的種子。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強調,就算你有特殊情況,回來後也應該到上師那裡補傳承,或者我也特殊開許,通過光碟把傳承接上。剛開始學一部法,務必要發願善始善終。我也在諸佛菩薩前立誓,若沒有現前一些無常,一定要把這部法傳講圓滿。我們剛講完的《入菩薩行論》,大概有兩百多堂課,這個都能圓滿的話,相信在三寶加持和大家發願的因緣聚合下,這次也一定能圓滿成功!

下面開始正式宣講:

解釋題目:《親友書》

「親友」,是指釋迦教法弘揚者龍猛菩薩的親密摯友──樂行國王。當時他們沒有見面,龍猛菩薩以書信的方式為其宣說解脫道,這些竅訣集成一部論典,就取名為「親友書」。

印度佛教史記載:為了利益更多所化眾生,龍猛菩薩曾前往北俱盧洲,路上遇到一個孩童,尊者憑手紋而授記他將來會成為大國王。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時,這名孩童已當上了國王,即是樂行國王。樂行國王迎請尊者到皇宮中受供,尊者在那裡住了三年,盡心盡力地廣弘佛法,饒益無量有情。離開樂行國王的皇宮後,龍猛菩薩長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後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給樂行國王傳授了兩大教言:一是《中觀寶鬘論》,二就是這部《親友書》。

介紹作者:龍猛菩薩

佛教歷史上,龍猛菩薩是公認的登地菩薩,佛陀在《楞伽經》中親自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意即南方碑達國 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龍猛,在佛陀涅槃之後,佛教內部產生爭論時,他站出來弘揚大乘中觀,破除有邊與無邊,詮釋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在《大鼓經》、《大雲經》、《文殊根本續》等大乘經續中,對龍猛菩薩也有明顯的授記,有些說他是一地菩薩,有些說是七地菩薩,有些甚至說獲得了佛果。藏傳佛教中他被喻為「二勝六莊嚴 」之一,漢傳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 奉為開山始祖,這樣的大菩薩、大聖者,佛教徒沒有一個不承認。

《大唐西域記》中說,當時龍猛菩薩令佛法越來越興盛,魔王波旬極度不安,投生為樂行王的兒子──具力太子,為了獲得王位,跟母親商量要害死龍猛菩薩。他來到菩薩前面,說自己不幸得了一種病,非人腦不能醫治,求菩薩布施自己的頭顱。龍猛菩薩心想:「往昔佛陀無數次布施自己的身體,如今我遇到這樣的對境,也應當滿足他的心願。」於是隨手取一根吉祥草,吹口氣化作利劍,把頭割了下來,以此而示現圓寂。

《前行》裡面也說,樂行王子向龍猛菩薩索要頭顱,菩薩爽快地答應了。太子奮力揮起寶劍,可好像斬虛空一樣,根本無法傷害菩薩。菩薩告訴他:「我五百世前就徹底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所以用兵器無法砍斷我的頭。但我曾經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宿業沒有償還,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斷我的頭。」太子依言照辦,頭顱當下落地,菩薩趨入寂滅,往生極樂世界。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復原,便將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由於菩薩對地水火風已獲自在,所以身體與頭部變成兩座大山(我去印度南方時,看到並朝拜過)。不過更奇妙的是,隨著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一步步縮短,等到將來兩山接觸之時,龍猛菩薩將重入此身體,再次弘揚大乘般若法門。

龍猛菩薩的殊勝教言,大家有機會學習,確確實實非常有福報。現在邪說層出不窮,邪惡勢力也十分強大,在暗無天日的世間上,我們得到人身、值遇佛法,並能聽聞佛陀親自授記的龍猛菩薩之教言,是多生累劫的善根福德,理應值得珍惜。

《親友書》是龍猛菩薩給樂行王的教言。漢傳佛教的經典中,樂行王又名禪陀迦王、乘土王。早在唐朝,《親友書》就被義淨法師翻譯出來了,義淨在翻譯之前曾說:「這些竅訣十分殊勝,可惜漢地多不了解,故將之翻譯出來,希望能順利流通。」1999年我依他的譯本給大家作過解釋,但以藏文來對照,許多詞句比較難懂,不太容易直接了解。後來宋朝譯師也翻譯了兩個譯本,現收錄於《大藏經?論集部》中,因而在漢傳佛教中,《親友書》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然自唐朝到現在,從漢地歷史上看,人們對這部論典並沒有予以足夠重視,不像《阿彌陀經》、《金剛經》那樣人盡皆知。

如今依靠大家的信心和發願力,弘揚《親友書》的因緣已經成熟,希望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今後若有機緣,也應全力以赴在不同層次的佛教團體中弘揚。本論所宣講的教言,只要是大乘根基、對佛教有信心,百分之百有非常大的利益。世間亂七八糟的學問,並沒有什麼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聖者的金剛妙語,它可讓眾生根深蒂固的煩惱逐漸瓦解,有殊勝威力和不共加持!

聖者龍樹菩薩所著的《親友書》分四:① 名義;② 譯禮;③ 論義;④ 尾義。

甲一、名義:

梵語:色哲達累卡

藏語:西波張耶

漢語:親友書

《親友書》是未直接會面而以書信方式對國王的教誡。類似的傳法方式,在佛教歷史上也有很多,例如《教王經》、《妙臂請問經》、《龍王請問經》等經典,以及《致弟子書》等論典,都是對佛教有不共誠信的印度國王,通過不同因緣所獲得的佛陀教言。

表面上《親友書》是作者對樂行王的教言,但實際上,也是我們後學者要學習的內容。在藏傳佛教中,寧瑪派、格魯派、噶舉派、覺囊派、薩迦派等各教各派對此相當重視,希望通過這次講解,漢傳佛教中淨土宗、禪宗、華嚴宗、天台宗等教派的佛教徒,也能認識到它的殊勝性,認認真真地學習。

大聖者的教言,如果一直失傳下去,真的特別可惜。世間的高樓大廈倒塌了,並沒有什麼遺憾,名人、明星離開人間,也不一定有很大損失,但非常殊勝的論典,若沒有把它的傳承繼續下去,這才是最最可惜的。以前藏傳佛教中,就有個別珍貴教法斷了傳承,所以後來沒辦法弘揚。

這一部《親友書》,對眾生肯定有利,能否真正得以弘揚,關鍵看我們的發心、我們的能力。弘揚它的責任,不僅在出家人身上,包括在家人也有。有些人認為,弘法利生是大法師、大住持的事情,對我一個小小的僧人或小小的居士來講,簡直是望塵莫及。這種想法不對。大家一定要想到:「我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弘揚真正的教法,令眾生的相續得以轉變,趨向善法。」應該有這樣的發心!

甲二、譯禮:

頂禮文殊童子!

按藏文字面解釋,遠離一切過患稱之為「文」;具足自他二利功德叫做「殊」;形象恆常穩固、永不衰老,始終是16歲的妙齡童子,即為「童子」;在文殊師利童子前,上等者以見解頂禮,中等者以修行頂禮,下等者以三門恭敬頂禮,這就是「頂禮」。譯師為使翻譯善始善終,不遇到違緣、具足一切順緣,從而安立這個頂禮句,依此也可了知《親友書》屬於對法藏(論典),這是遵循王敕欽定 。

之所以頂禮文殊菩薩,因為他是諸佛菩薩的智慧總集。《中觀莊嚴論釋》說過,哪怕一瞬間憶念文殊教言,也能遣除相續中的無明黑暗。文殊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平時應該多祈禱,念誦他的咒語和儀軌。經典中說,念文殊菩薩的名號或心咒,超過持誦十方三世諸佛的名號。

《未生怨王除罪經》 中專門講過,釋迦牟尼佛最初也得受過文殊菩薩的法恩。有一次佛陀在靈鷲山說法,文殊菩薩攜二十五位菩薩從須彌山來到佛陀跟前。當時兩百天子對大乘退失信心,準備發小乘聲聞緣覺之心,佛陀為了救護他們,化現出一位施主,對佛陀供養一缽齋飯。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忽然說:「你缽盂裡的飯分我一點吧,不給的話,說明你不報故恩。」

舍利子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佛陀還要對文殊菩薩報恩。佛陀為了遣除舍利子等聲聞羅漢的懷疑,也為了使兩百天子對大乘重生正信,於是示現神通,將那缽飯扔到地下,沒入地後越過恆河沙數世界,到了光明王如來的剎土,缽懸浮在虛空中。佛陀讓舍利子去撿缽,舍利子依靠羅漢的神變,經過一萬個剎土也沒發現缽的蹤影,於是無功而返。佛陀又派其他羅漢去找缽,結果他們用盡了神通仍徒勞無獲。

須菩提對彌勒菩薩說:「您是十地菩薩、佛之補處,您屈尊去找,應該找得到吧?」彌勒菩薩說:「我也有困難。要找此缽,須入不共的三摩地,而這種三摩地,只有文殊菩薩才有,你去求求他吧!」須菩提又跑去求文殊菩薩:「您可不可以去找佛陀的缽盂?」於是文殊菩薩示現微妙神通,右手一直伸出去,一邊發光一邊越過下方無量世界……依靠佛陀和文殊菩薩的加持,在場眷屬皆看得清清楚楚。最後到了光明王如來的剎土,大放光明,現出千百瑞象。

此剎土的菩薩均感希有,紛紛到光明王如來前詢問。如來說:「此乃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為了利益眾生,讓他的眷屬文殊菩薩所示現的神變。」這個時候很多眷屬祈求:「我們也想看一看娑婆世界!」光明王如來就加持他們,如願看到了娑婆世界。有一個叫光吉祥的菩薩(光英菩薩),看到娑婆世界的污濁情景後,忍不住哭了起來,覺得釋迦牟尼佛和眾菩薩就像如意寶落進泥坑裡一樣可惜。光明王如來說:「你不要這樣認為!我們佛土十劫中精進修禪的善根,不如娑婆世界一晌午修慈心的功德大。」(娑婆世界表面上看來,人人長得難看、穿得不好,煩惱也特別多,到處充斥的都是五欲六塵,骯髒不堪。然而這裡可以修厭離心、菩提心,其功德遠遠超過清淨剎土。上師如意寶講《八大菩薩傳》時也說過,娑婆世界還是有一些優越性的。)

下面的過程,我就簡單地講吧:文殊菩薩把缽盂拿回來之後,大家都歎為希有,認為文殊菩薩很了不起。這時舍利子的懷疑還沒有遣除,佛陀就告訴他:「我之所以有這樣的神通功德力,離不開文殊菩薩過去所賜的法恩。久遠以前,無敵幢如來(莫能勝幢如來)出世轉法輪,有位比丘叫智幢(慧王),他到城市裡化緣時,得到一些飲食。有一個商主之子叫無垢軍(離垢臂),他看見智幢比丘缽盂裡的齋飯,特別想吃,就跑過來要。智幢比丘給了他,但他一直不肯走,跟著比丘來到如來面前。比丘又給他一些齋飯,讓他供養如來,以他的善根力,如來及眷屬們享用後,七天內飯食如故毫無損減,無垢軍踴躍歡喜,遂生起善心。當時的智幢比丘,即是文殊菩薩;當時的無垢軍,即是現在的我。」

釋迦牟尼佛通過文殊菩薩的因緣,遇到了無敵幢如來,然後開始發願,現在已經成佛,所以文殊菩薩很有恩德。佛陀接受供養時,文殊菩薩跟佛陀要一點,就是因為他前世當比丘時,不但給那個小孩吃的,還讓他發願,以至於現在有這麼大的「官」。開玩笑,不能這麼說吧!總之,祈禱文殊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大家要時常念誦文殊心咒。

甲三(論義)分三:① 初善首義;② 中善論義;③ 末善尾義。

乙一(初善首義)分二:① 以立誓句勸勉聞者;② 以謙虛方式教誡理當聽受。

丙一、以立誓句勸勉聞者:

為令堪德善妙者,
希福我依佛尊說,
稍許集成聖梵音,
汝當恭敬而諦聽!

龍猛菩薩對樂行王以呼喚的語氣說:被人稱為堪當聽聞甚深佛法的法器呀,你善妙的心希求解脫、福德、智慧、悲心、信心等功德,為了使你的發願圓滿成功,我將具有六十種梵音、超越外道乃至十地菩薩的佛陀所演說的善妙經典,結集成這些偈頌,你理當洗耳恭聽。(不要認為是大國王就了不起,聽受佛法還擺架子,一定要恭恭敬敬,以非常清淨的心來恭敬諦聽。)

雖然從世間的角度講,國王是人中之王,高高在上,但從佛法的角度講,龍猛菩薩傳授教言時,國王應畢恭畢敬地聽受,不要有傲慢心,否則,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同樣,你們知識分子、有地位的人在聽受佛法時,也一定要遣除傲慢心。為什麼傳法者有一個高高的法座?並不是他這個人很了不起,而是他所傳授的法至高無上,我們對法義要有尊敬心、恭敬心。

有些人不管有什麼樣的地位財富,遇到佛法時相當恭敬,看起來都不可思議;有些人稍微有一點名氣或成就,在很多上師面前非常傲慢,這是不合理的。前段時間,我去了一個寺院,那裡的僧眾、住持、活佛對我比較恭敬。傳授佛法的時候,我的法座稍微高一點,但兩位活佛在我兩邊也有高高的法座,聽法時他們在法座上面對僧眾。這個法傳圓滿之後,有位跟我去的法師說:「他們倆的態度不符合佛法教義,坐在那裡就像你的兩個『耳環』一樣。」的確,想聽法的話,就應該坐在聽法的行列中,在那裡像「擺佛像」一樣,也不是特別莊嚴。

無論漢地還是藏地,這種現象都比較常見。有些人在寺院裡位置比較高,如果當著別人的面對傳法者特別恭敬,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尊嚴。雖然我也能理解,但在上師面前聽法,最好還是恭恭敬敬,不要帶很多很多的弟子,拿很高很高的法座,又要聽法又要擺架子,這種行為沒有必要。不管你是什麼身分,聞法時都要懂規矩。有些教授在聽法時,雖然很想聽,但對最基本的恭敬心不太懂,一定要坐在比傳法者還高的沙發上,讓傳法者趴在底下給他傳佛法,這種規矩有史以來沒有。所以聽法者一定要注意,不能有這種傲慢心!

真正的求法者,應像《中觀四百論》所講的「質直慧求義,說為聞法器」一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貪執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態;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別善說惡說,不被他人所轉;第三、對真義有希求之心,對真理有嚮往之心,若沒有這樣的意樂,不可能無緣無故去聞受正法。這三條是聞法者的基本素質。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補充了兩條:第一、對佛法和上師必須有恭敬;第二、聽受佛法時一定要專心致志。聞法者理應具足這些條件,否則,如來的教言雖然很殊勝,可是你的行為不如法,再殊勝的教言也不能接受。

對於傳法者,同樣也有一些要求。古大德云:「離經一字。允為魔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傳法者若對佛經望文生義、依文錯解,實則冤枉了三世諸佛,因此,傳法需要有傳承,懂得一些佛經。很多大德對傳法者有幾點要求:第一、正直無倒,心要公正,不能貪執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誹謗別人;第二、說法明了,無論是佛經的內容還是論典的意義,一定要吐字清晰,表達恰當;第三、不錯亂法義,比如了義、不了義,你想當然地理解為:了義是我了解的意義,不了義是我不能了解的意義,這樣意思就已經錯亂了;第四、不求名聞利養,傳法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讓他們盡量有一點受益,而不是通過講法獲得收入和名聲;第五、善解意樂,能夠了解聞法者的興趣,如果他們想聽中觀,你卻滔滔不絕講小乘經典,就算講了半天,別人也不願意接受。因此,作為一個善知識,對聽受者的意樂要基本了解。在弘法利生的時候,這些教言是離不開的。

龍猛菩薩給樂行王的教言中,首先讓他知道自己堪為法器。當然,樂行王那麼有福報的人,與龍猛菩薩又是好朋友,肯定堪為大乘法器。在座很多人也認為自己是大乘法器,但你有沒有剛才所講的那些條件呢?作為修行人,智慧很重要,但最根本的還是有信心,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母,如果沒有信心,學佛不一定深入。以前德格有一個上師,他80多歲還在講經說法,他經常教誡大家:「所謂的佛法並不在口頭上,而是在內心中。內心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心。」這樣的教言非常非常難得,希望大家對聽法一定要有信心。

佛陀在《涅槃經》中講了獲得涅槃的四個近取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裡面包括了所有的道次第:首先要依止很好的上師或者道友,否則根本沒辦法趨入佛教;然後,不聽法肯定不行,聽一兩部就滿足了也不行,應該長期地聽受佛法;光是聽聞還不夠,所聽的法義要反反覆覆思維,前兩天我給大家念《入行論釋?善說海》傳承時,始終覺得雖然已經講完了,但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忘了就太可惜了,大家應該再三去思維,不要學完就再也不看了,裡面的珍貴教言你聽的時候可能擦肩而過,沒有領會,現在如果再看,必定有另一番體會。所以對法義一定要思維,思維之後,還應該在實際中修行,不然的話,遇到生老病死或者煩惱湧現時,不一定有力量對治。大家對修行次第大致都明白,但只是明白還不行,一定要念念不忘,精進修持!

丙二(以謙虛方式教誡理當聽受)分二:① 以詞句而謙虛;② 以意義而謙虛。

丁一、以詞句而謙虛:

佛像縱然以木雕,
無論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詩雖拙劣,
依妙法說勿輕蔑。

龍猛菩薩以比喻說:縱然是木頭雕刻的佛像(大乘經典說第一尊佛像就是木雕的),無論檀香木、沉香木,還是爛木、朽木,甚至泥巴做的、紙上畫的、石頭刻的,不管它的質量如何、造型是否標準,只要是佛像,智者都會恭敬頂戴、頂禮膜拜。

作為一個佛教徒,哪怕在瓦片上、白紙上、泥土上看到佛像,也會馬上去頂禮,把它放到乾淨地方。不僅是佛教徒,有智慧的世間人看到佛像也不敢踩,因為它畢竟是佛的代表身像。供養佛陀的身像,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圓覺經》云:「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佛陀滅度之後,人們若造佛像,對其存有感恩心或信心,經常去憶念,跟佛陀在世沒什麼差別。

所以我平時與別人結緣時,經常送一些釋迦牟尼佛像,因為這樣的殊勝身像很難遇到,哪怕以邪見看一眼,也有無上的功德。經中云:「若以一華,散虛空中,供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盡。」有人若以恭敬心,在十方諸佛前撒一朵花供養,此功德乃至輪迴未空之前也不會窮盡。《華嚴經》亦云:「見聞供養佛善根,無量福德遞相增。」因此對於佛陀的身像,智者一定會恭敬的。這是龍猛菩薩的比喻。

同樣的道理,龍猛菩薩謙虛地說:我所造的《親友書》,詞句上雖然拙劣晦澀,沒有華麗的辭藻,不像馬鳴論師讚佛功德的《三十四本生傳》、善自在王闡述佛陀因地的《如意藤樹》,在印度詩學中那麼出名。但依靠佛陀所宣說的妙法,樂行國王你也不要認為它一無是處,隨隨便便誹謗、放棄。

這種謙虛的美德,許多聖者都具備,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詩韻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其實,如果聖者的詞句不美,我們凡夫人的詞句就更不用說了。各位一定要明白,即便一個法師講法時用詞不太優美,但只要以善妙的心、沒有名聞利養的心宣說妙法,我們就應該以恭敬心、歡喜心來欣然接受。因為他依靠的是佛法,是佛陀所宣講的教言,不管從誰的口中講出,都是無價之寶。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中有一個《老狗吐金》,他謙虛地將自己喻為老狗,說他口裡吐出的是黃金般的佛法。

其實我的漢語水平也不高,表達得也不好,有時候說出的道理,實在讓大家笑話。但我所講的法全是佛陀傳下來的殊勝教言,通過不通順、層次不分明的語言來跟大家交流,倘若你們能對佛法生起正知正見,那也是有意義的,對我的評價和看法倒不重要。我之所以給別人大膽地開示,並不是因為自己如何了不起,這種念頭連夢中也沒有產生過,別人不了解尚且情有可原,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

你們很多人聽聞佛法,不要因為聽了多少時日,就已經滿足了,同時也不能隨意輕毀,一定要有恭敬心。印光大師說:「欲得佛法實益,需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沒有恭敬心,佛法是得不到的。在聽聞佛法的行列中,一個人是否能得到利益,從他的行為和神情也看得出來。假如他的行為非常如法,上課時恭敬諦聽,那麼佛法對他肯定有利;如果擺出傲慢的樣子,講最殊勝的法時,他也覺得索然無味,那傲慢的鐵球上不可能住留功德的水珠。(對特別傲慢的人,我平時喜歡點名考他,有些人連最簡單的東西都不懂,行為卻「超過」了所有的人。)一個人聽法和不聽法,從行為上可以一目了然。且不說長達幾十年,僅僅是一兩個月聽聞佛法,他的相續和行為也會有明顯轉變。

因此,聽受佛法的過程中,要對上師三寶有一種景仰心、恭敬心,內心中深深地明白:我們水泡般的不淨身體,能遇到如意寶般的正法,這個機會極其難得,千萬不能錯過,一定要得到解脫竅訣而離開醜惡的輪迴,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