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二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佛陀的教誨具備初、中、後哪三善?你對此有什麼體會?
  2. 名詞解釋:四魔 六隨念 十善業道
  3. 怎麼樣修持六種隨念?如此做有什麼功德?
  4. 種什麼樣的因才能得生天界?衡量一下自己,你有把握嗎?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5. 我們辛苦積累的財富,為什麼要布施出去?請從今生、來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6. 你現在守的是什麼戒?如何讓它具備四種功德?為什麼要守持清凈的戒律?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全知龍猛菩薩所造的殊勝教言──《親友書》。

「初善首義」分為兩方面,第一個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第二個。

丁二、以意義而謙虛:

於大能仁之眾教,王汝雖先已精通,
猶如石灰依月光,豈非較前更美妙?

龍猛菩薩是佛陀親自授記的大德,他的智慧遠遠超過樂行國王,但為了提醒後學者擁有超群智慧也要謙虛,同時以善巧方便攝受國王,他在這裡說:對大能仁佛陀調伏一切煩惱的三藏教言,樂行國王你雖已通達無礙,(我沒有找到樂行國王的具體簡介,但據有關史料記載,他是非常虔誠善良的君主,也是一位佛教徒。他曾依止過龍猛菩薩為主的諸多上師,對佛法的教義相當精通,不像現在的個別君主一樣,只會抽煙、喝酒、貪污、做非法事,不要說對佛教一無所知,就連世間高尚道德也不了解。)可是我通過書信方式給你傳講《親友書》,並不是沒有必要的。

佛陀的教誨具備初善、中善、後善,就像《隨念三寶經》中所說:不管是哪一個眾生,最初如理聽聞佛法,就能斷除相續中的煩惱,種下殊勝善根,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為「初善」;對所聽聞的法義抉擇思維,將自心的染污和煩惱予以遣除,並直接享受法樂,此為「中善」;最後依靠修慧來行持,徹底遠離三有,獲得殊勝果位,此為「後善」。所以,我對國王你再次宣講如此善妙的如來教法,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說,猶如白色石灰或白漆所塗抹的牆壁,本來就很光亮了,如果再映上十五的皎潔月光,就會顯得更潔白、更好看。也可以喻為,金山上映上金色的陽光,或者雪山上映上白色的月光,都會顯得比以前更莊嚴。同樣,國王你原本對佛法十分精通,我拋磚引玉地為你傳授《親友書》,那麼你的慈悲、智慧、信心等功德會蒸蒸日上,不了解的知識可以了解,已了解的知識得以穩固,因而有極大的必要。

通過此處的教言可知,我們不能因為聽過一個法,或者對佛法教義略有了解,就得少為足。作為智者,對如來教法不能有滿足感。薩迦班智達說過:「大海不厭河水多,國庫不厭珠寶多,欲者不厭受用多,學者不厭格言多。」很多上師白髮蒼蒼時,仍堅持不斷地聞法。我們也看過很多大德的傳記,他們對一部法要聽多少次?大家應該非常清楚。而個別人聽了一部法、學了幾堂課,或者以前聽過《親友書》,現在就不想聽了,這是不合理的。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不要說顯密的甚深法,就連最簡單的法,有些人也不一定精通。包括德巴堪布 ,最初在格確堪布面前聽《佛子行》時,當時輪到他考試,他根本講不來,一直坐在那裡,頭不敢抬起來。堪布慈悲地說:「你如果實在講不來,就給我大聲讀一遍吧。」他就大聲讀了一遍……後來我對此反思過,確實,很多高僧大德剛學佛時,也是對佛教一無所知。包括學院講五部大論的一些法師,剛開始對很多法義都不了解,但隨著善根的逐漸成熟,再加上自己不斷聽聞,現在已經對佛法精通無礙。

因此,你們不要聽一個法就滿足了。《大智度論》云:「菩薩唯以三事無厭:一供養佛無厭,二聞法無厭,三供給僧無厭。」我曾看過《大乘悲分陀利經》,裡面也講了四種無厭:「施無厭、聞法無厭、攝眾生無厭、願無厭。」一個大乘菩薩,首先聞法最關鍵,假如對聞法生厭倦心,不願意聽受,外面的世界那麼複雜,你不可能不受影響,所作所為很容易與正法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最終沒有辦法挽救。

因此,大家不要有一點基礎,就認為不用再學習了。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只要一歷耳根,就會永為道種。曾經我看過一本書,說是印度僧護法師傳法時,旁邊有一個婆羅門在偷聽,想知道他在說什麼,結果聽了半天也聽不懂,但由於他聽到了法音,死後就得到了聖果。有時候我去一個地方,幾個便衣警察混在人群中聽法,我心裡也很高興,他們雖然沒有聞法的意樂,但只要耳邊聽到了,對今生來世都有大利益。

我們在法王身邊待過的人很清楚,法王一生中把講經說法擺在首位。上師經常引用世親論師的一個教證說:「聞慧有利於來世,布施亦無如是益。」雖然布施是最好的親友、最主要的夥伴,功德非常大,但聞法可遣除生生世世的無明煩惱,徹底斷除輪迴的根本,布施不可能有這種利益。

在座很多大法師、大和尚曾聽過很多佛法,但不能就此有傲慢心,還是要聽聞其他法師的課,這對自相續會有幫助,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可以了解。學習《入行論》的時候,有些人聽完之後確實有這種感覺,這次學《親友書》也是同樣,樂行王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龍猛菩薩仍讓他好好聽法,此舉可以說是錦上添花,所以大家也應該堅持聞法。

當然,在聞法的過程中,首先要了知它的功德,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種形式、一種傳統。譬如買一件珠寶,你先要知道它的價值,否則什麼都不懂,就算給你如意寶,你也會不屑一顧。這方面大家要記住!

乙二(中善論義)分二:① 宣說增上生與決定勝道之基礎──信心;② 道之本體。

丙一(宣說增上生與決定勝道之基礎──信心)分二:① 略說隨念所信之對境──佛陀等六者;② 廣述後三隨念。

丁一、略說隨念所信之對境──佛陀等六者:

如來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與僧眾,
施戒天尊六隨念,各功德資常憶念。

這裡講了六種隨念,為大小乘之共同修法。

佛陀又名勝者,原因是他可以力勝四魔。所謂四魔,一為煩惱魔,即對五蘊執著而產生貪嗔癡煩惱;二為蘊魔,即輪迴的一切痛苦是由五蘊所生;三為死魔,即五蘊剎那變遷、無常壞滅;四為天子魔,即對證得無生無死的果位從中作梗,令人散亂放逸的天魔(如魔王波旬及其眷屬)。

超勝四魔的佛陀,在《涅槃經》、《雜阿含經》等經典中講了六種隨念──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布施、隨念戒律、隨念天尊。作為一個修行人,無論出家還是在家,始終都不能忘記,要常常隨念。

當然,這並不容易做得到,包括我們披著袈裟的出家人,一旦反觀自心,確實也很慚愧,雖然沒有像世間人一樣,天天想發財、想出名,但包括我自己在內,也經常處於無記狀態中,善法也不念、惡法也不念。世間人就更不用說了,他們要麼想自己的事業,要麼想自己的工作,要麼想自己的家庭,學生對自己的成績特別重視,年輕人簡直把感情當作生命,開口閉口就是「不願與君長相思,但願與君長相守」,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於這方面,各種煩惱非常可怕。如果他們把這些時間都用來隨念佛、法、僧、布施、持戒、天尊,誠如華智仁波切所說,可能早就成就了。

此處龍猛菩薩明確地說了,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時時不能忘的有六點:

第一、佛陀:大慈大悲的佛陀圓滿自他二利,具足一切功德。我們有時觀想他的悲心、有時憶念他的智慧、有時思維他轉法輪的無量利益……應當力所能及地去供養、祈禱。

第二、佛法:佛陀宣講的妙法無非是滅諦和道諦,滅諦是諸法的空性,要通過道諦而證悟。對這樣的正法要念念不忘、盡量行持,常觀察自心與法是否相融。

第三、僧眾:佛陀的追隨者──大乘菩薩和小乘僧眾,是我們乃至菩提果之間的助伴,也是我們的榜樣,應該要向他們學習。

以上三者,即是隨念三寶。我們平時念《隨念三寶經》,目的也是如此。說簡單一點,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悟者,因為世間的大徹大悟者唯有佛陀;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說的萬法真理,對此應該通達並行持;皈依僧就是希求真理的過程中,加入希求者的團體中去。我們作為佛教徒,理應始終不離皈依三寶的心念,就像世間人執著感情、事業、錢財一樣,不論吃飯還是睡覺、白天還是晚上,都要想到三寶,這樣才能變成很好的修行人。

第四、布施:在有能力的情況下,盡量作法布施和財布施,這是一切福德的來源。

第五、持戒:出家人有出家戒,在家人有在家戒,受戒之後,要經常提醒自己:「我是守戒者,我是三寶弟子,我是出家人!」

第六、天尊:此隨念有兩種解釋方法,一種是憶念行持善法,可獲得三十三天等天尊乃至佛陀的果位;另一種是四大天王等世間天尊,及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出世間天尊,他們的慧眼一直在看著我,是我們修道的見證者,對此應當不斷憶念。

倘若修持這六種隨念,則可往生極樂世界。佛在《觀無量壽經》中說:「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如果我們修行不用功,有些境界退失了,什麼感應都沒有,也可通過六種隨念將其恢復,猶如飢餓的人獲得了美味佳餚,可令身體慢慢強壯。如《雜阿含經》云:「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有些人修很長時間,但一點感覺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在根本上出了問題──沒有六種隨念,只想自己得一點受益,這樣的話,你的目標也不一定能實現。

六種隨念法,在《現觀莊嚴論》、《智者入門》等論典中都有提及,我在這裡不廣說。總而言之,希望修行人的心經常依於這六種對境!

丁二(廣述後三隨念)分三:① 隨念天尊;② 隨念布施;③ 隨念持戒。

隨念佛、法、僧三寶,此處沒有廣講,主要是講後三種隨念。

戊一、隨念天尊:

身語意門當常依,奉行十種善業道,
杜絕一切醇美酒,歡喜賢妙之維生。

從頌詞字面意思看,似乎沒有講「隨念天尊」。但實際上,行持十善、斷絕美酒能轉生天界,通過「因」來思維「果」,由此側面來講隨念天尊。

所謂十善,即身體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三種罪業,而奉行愛護生命、慷慨布施、守持戒律三種善法;語言斷絕妄語、兩舌、粗語、綺語,而盡量說諦實語、化解怨恨、說悅耳語、精進念誦;內心斷除貪心、害心、邪見,而滿懷捨心、修饒益心、依止正見。身體和語言的七種善法叫做「業」,三種意善業叫做「道」,共稱為「十善業道」。七種身語「業」依靠心的「道」來運作,沒有心的攝受,身語之業不一定完全成熟。

關於十善業道,《前行》、《俱舍論》中有詳細解說。但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說出家人,在家人也要斷絕十種不善業。往昔藏王松贊干布、赤松德贊時代,在家人務必要守三皈五戒,遠離十種不善業。現在的居士也應做到這一點,否則,不要說大成就,連一個善良的人也當不了。有些學佛的人殺生特別嚴重,偷盜、邪淫、綺語、惡語也相當厲害,雖然斷除內心的貪嗔癡有一定困難,但身體和語言的惡業若明顯造作,絕對不是一個居士所為。如今有些人口頭上吹得天花亂墜,說自己見到本尊如何如何,但連十善法也行持不了,這是非常可怕的!

當然,身為佛教徒,還要斷絕一切美酒。前面講過飲酒的過失,好酒者無法利益他眾,也無法利益自己。《難提迦請問經》等經典中,都描述了飲酒者愚癡、醜陋等很多過患。所以要想解脫的話,就要把這種罪業一併鏟除。前段時間我也翻譯過華智仁波切《飲酒之過失》,裡面從五個方面來闡述:一、總說酒的過失;二、分說與別解脫戒相違;三、分說與菩薩學處相違;四、分說與密宗誓言相違;五、宣說戒酒的功德利益。這部論典,我覺得非常珍貴。飲酒的過失特別大,歷史上有很多君王因美酒而毀壞了國政,喪失了江山。現在也有很多領導,整天喝酒來虛度人生。佛經中說:「莫喜樂飲酒,酒為毒中毒。」因此,作為一個佛教徒,除了遠離十種不善業外,還要斷除飲酒、抽煙等惡習。

在這個基礎上,龍猛菩薩說應當過一個善妙的生活,衣食住行不要染上十種惡業。在家人雖不可能全部剃度出家,佛陀時代出家人比例也很少,但即便你在家,生活也應該維持清淨。現在很多人一說學佛就想出家,其實只要符合居士的要求,盡量不造十惡業,不喝酒、不抽煙,通過正當的經商務農來過活,這也是開許的。就算你在做生意或者耕耘的過程中,犯下一些罪業,也可以通過念咒語來懺悔。藏地大多數都是佛化家庭,平時不殺生,依靠自己的能力享用清淨飲食,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為在家人,不能過於貪戀五欲、無惡不作,天天喝酒、殺生,瘋狂般地摧毀因果,在短暫的人生中,自己應該守持清淨的戒律,過一個善妙的生活。《正法念處經?十善業道品》中說:「若不壞法意,常於法中住,則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假如沒有毀壞正法,長期住於如理如法的行為中,那你不會墮入生死輪迴,完全具足各種善法。

所以,在家人應生活清淨,不要花天酒地,每天都造惡業,畢竟俗世享樂都是虛假的。但是,若把孩子、家庭統統拋棄,一個人躲到山頂上,這也不太現實。原來我讀甘孜師範學校時,有一個同學叫云中益西,我們兩個很想出家,但他父母不同意,把他囚禁起來。後來他只好結婚生子,有了兩個孩子,但前兩年還是出家了。他的決心非常大,許多人也很隨喜,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他有家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違緣。所以,剛開始若沒有因緣,事後也有一定的麻煩。當然,倘若你發心很堅定,最後也有成功的希望。

總之,有些人不要太極端了,如果像唐朝的漢地和我們藏地一樣,在家人守在家人的淨戒,出家人守出家人的淨戒,在各自的位置上行持善法,對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也會有非常大的利益!

戊二、隨念布施:

知財動搖無實質,如理施比丘梵志,
親朋貧者為他世,施外無餘勝親友。

我們要認識到,有漏財物如同水泡一樣,現而不實、剎那毀滅,無有可信賴的實質。有些人無論多麼富足,仍然貪得無厭,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理當如理如實地布施。(如果布施是為了自己的名聲或來世的財富,這種發心非常不清淨,我們理應杜絕。)

至於布施的對境,應是具足功德的比丘、沙彌等功德田,因為他們相續中有戒體;或者是印度的梵志(婆羅門),他們一輩子行持善法,最終獲得五通;唐譯《親友書》中說還有「仙師」 ,即仙人,是在寂靜地方有超越功德的一些修行者;以及恩德非常大的父母等恩田,或者修行過程中饒益自己的好友;還有貧困者、弱小者、脆弱者等等。對這些對境應該盡量作布施。

布施對來世的利益相當大,為了來世,再沒有比布施更殊勝的親友了。世間親友在你離開人間時,一個也帶不走,但如果盡心盡力地布施,來世定有福報和功德伴隨著你,即使轉生為餓鬼,也會變成守財餓鬼 。

其實世間財物虛幻不實,今天你是億萬富翁,明天也許會一貧如洗。10多年前有一個人叫邢詒前,他擁有億萬資產,是遠近聞名的香港富豪,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家財散盡、身無分文。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故事。因此,當你擁有財富時,理應「知財動搖無實質」,廣作布施、造福眾生。

2006年,「股神」巴菲特宣布,他將陸續把85%的個人股份,捐贈給比爾?蓋茨夫婦慈善基金會,價值高達370億美元。

2008年6月,比爾?蓋茨對全世界宣布退休,這條消息本是財經界轟動一時的大事,但他的退休「宣言」卻比這更令人震驚。他宣布:將把自己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名下的慈善基金,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

這些人有沒有大乘或來世的概念,我也不太清楚,但這樣主動散盡家財,的確不失為明智之舉。因此,有條件的話,應該盡量布施。但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像《賢愚經》中所說:有一個窮人沒有錢,撿幾塊乾淨石頭供僧,因為有誠心,後於91劫中隨意享受安樂。

這方面的公案比較多。有一次,嘎達亞那尊者去舍衛國的途中,見到一位女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哭。尊者問她為何如此傷心,她說:「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每天都感受著餓鬼般的痛苦,實在是不想活了!」尊者開導她說:「不要傷心,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女人驚叫起來:「你不要亂說,有什麼人肯買貧窮?」尊者回答:「賣給我,我肯買!」「那怎麼賣呢?」尊者開示道:「要布施!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富人之所以富貴,是前生肯布施。因此,布施是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

女人聽後道:「你說得不錯。不過我一無所有,手中的水瓶也是主人的,你叫我怎麼布施呢?」尊者把缽遞給女人說:「布施不一定要錢,見別人布施,自己隨喜也可以。現在你持此缽盛水給我,作為你對我的布施。」女人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義,當即依教奉行。後來她以供水功德,死後轉生為天界具福報者。

如今很多唯物論者的因果觀念比較差,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貧窮。其實就如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兩個孩子,一個好好讀書,成長之後有智慧;一個不願意讀書,長大後就找不到工作,二者命運有天壤之別。同樣,我們即生中若勤於布施,來世就會有財富,但如果特別吝嗇,理所應當變得貧窮。所以,我們希求「因」比希求「果」更重要。有一個人總抱著黃財神像說:「黃財神,我很想發財,你快給我財富!快給我財富!」聽說她在佛堂裡天天磕頭,一直把頭貼在黃財神身上。其實就算黃財神的威力不可思議,但你若沒有種布施之因,也不能得到財富之果。所以,布施對今生來世的功德非常大。

戊三、隨念持戒:

汝戒未失無缺憾,未混未染當依之,
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一般來講,當時的印度國王都受三皈五戒,故作者對樂行國王說:具足清淨戒律的四種功德,大王你理當繼續依止、受持,若能如此,一切功德皆依戒律而生。

哪四種功德呢?所持之戒遠離一切破戒的過患,清淨無損,這叫做「未失」;在這個過程中,具足強有力的對治,未被違品的煩惱所沾染,這叫做「無缺憾」;勤於追求寂滅之果,未混雜希求小乘寂滅的發心,這叫做「未混」;也沒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煩惱和惡心,這叫做「未染」。概而言之,遠離一切破戒過患之未失,圓滿一切對治智慧之無缺憾,遠離希求世間果報之未混,斷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這四種條件的戒體,誠如《普賢行願品》所言:「無垢無破無穿漏。」樂行國王你應該受持。

樂行王守持的是居士戒,需要具備以上功德。當然,作為出家人,按《毗奈耶經》要求,也要守持清淨戒律,這對今生來世的利益無法言說。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常引用本頌的「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作為教證,以強調戒律的重要性。意思是說,大地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飛禽走獸、地水火風、房屋草木的依處就是大地,同樣,增上生與決定勝一切功德的根本,即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戒律,有了清淨戒律,一切功德才有產生的可能。《遺教經》中說:「當知戒為德所依。」與此處所講的不謀而合。

這方面,在「文革」期間,法王如意寶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典範。上師說:「在文化大革命那樣厄難的時期,守戒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我們這些老比丘經過艱難險阻,始終能護持清淨戒體。你們現在持戒的環境如此優越,為什麼不珍惜寶貴的戒體呢?」

雖然每個人的煩惱和對治力不同,持戒的情況也各種各樣,但大多數人依靠對治力,應該能守護清淨的戒律。我們學院就有些出家人,在家時行為很不如法,每天待在不清淨的場合中,但出家受戒之後完全變了,三門護持得非常清淨,這樣的修行人也相當多。所以,戒是一切功德的來源,能見到佛陀並不重要,見到上師也不重要,守護自己的根門才最重要。如佛陀在經典中所說:「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為了守護清淨的戒律,有些人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記得《賢愚因緣經》有一則公案說:有位沙彌到一個施主家化緣,當時施主全家外出,只留一個女兒看家。她見沙彌長得莊嚴,欲火中燒,就在他面前擺出各種媚態,強迫沙彌與她行淫。沙彌無法脫身,暗想:「我有什麼罪業,碰到這樣的惡緣?我寧捨身命,絕不可毀犯三世諸佛所制禁戒,絕不可玷污佛法僧三寶!」乘女人閉門之時,沙彌拾起一把剃刀,合掌發願:「我今為護禁戒,捨此身命,願投生之後,出家學道,修清淨梵行,漏盡成道。」發願畢,自刎而死。國王聽說後深生敬仰,前往禮拜供養,並廣為讚歎,將他的事蹟傳遍全國。

現在末法時代,像這樣的修行人非常罕見,但一般來講,出家人當護戒如目,在家人也應守持三皈五戒。如果沒有以戒律為基礎,任何功德皆無法產生,哪怕想轉生於善趣,也不可能有這個機會。因此,我們受了戒以後,一定要以正知正念來守護,永遠不要毀壞。

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清淨戒律作為所依,有了清淨的戒律,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可以增長。如《讚戒論》所言:「無論何人受持清淨戒,雖無一分聞思修功德,死時必定往生清淨剎,行善無欺緣起之特法。」《讚戒論》的作者格蒙旺波?丹增諾吾 ,一輩子守持清淨戒律,圓寂時是站著往生的,他口中念誦:「我是鄔金蓮花生,無生無死之佛陀,菩提心體無偏袒,沙門八果離虛名。」邊念邊示現圓寂了。

因此,清淨戒律對每個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一切功德的依處。《教比丘經》中說,有些人的戒律是痛苦之源,有些人的戒律是快樂之源,破戒者墮入惡趣飽受無量痛苦,而守戒者暫時轉生到善趣中,究竟則獲得無上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