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四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持戒的同品是什麼?為何一定要具足它?你平時是如何行持的?
  2. 有些人沒有遇到佛法之前,造過許多墮惡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沒有解脫的希望了?為什麼?請舉一則公案進行說明。
  3. 請從因的角度、果的角度分別闡述:修安忍的必要性。
  4. 眾生的心千差萬別,請以比喻說明大致有哪三種?善法方面、煩惱方面應當如何對應?你自己屬於哪一種?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是講六度中的持戒,它分四個方面,昨天講了持戒的十三種違品,下面開始講持戒的同品──不放逸。

己三、行持同品不放逸:

佛說不放逸甘露,放逸乃為死亡處,
是故汝為增善法,當恆敬具不放逸。

佛陀在了義經典中教誡我們:作為一個行持大乘佛法的人,言行舉止必須做到不放逸,不放逸是甘露之處 。佛陀在菩提伽耶的金剛座成佛時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之法我已得。」由此也可以看出,佛陀所獲得的涅槃境界,猶如甘露一般。因此,在修學佛道的過程中,一定要具足不放逸,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如果我們放逸無度、放任自流,沒有一點約束和對治,想做什麼就隨心所欲,那下場是死亡之處的輪迴。有些人每天喝酒抽煙,做各種非法事,這就是放逸的行為。現在的世間人無惡不作,每天都在造惡業,沒有任何對治法,此舉完全是生死輪迴之因。因此,龍猛菩薩對樂行王說:大王你為了使善法日益增上,身口意務必要如理行持,對善法具有恭敬心、恆常心、精進心,對惡法則嚴厲制止,必須具足不放逸。佛經中也說:「不放逸為甘露處,放逸則是死亡處,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恆死殆。」

《入行論》有一品專門講不放逸,要求三門如理如法行持,依靠佛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如果沒有不放逸的理念,不要說大乘的果位,連小乘阿羅漢果也得不到。《文殊國土莊嚴經》云:「放逸者,聲聞之道亦不能成就,更況無上菩提正道?」因此,不放逸在修學過程中不可缺少。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所謂不放逸,即制止不善,行持善法。大家平時要有「我應該注意」這種念頭,否則,即使具足持戒、廣聞博學等種種功德,但就像沒有牆基的牆壁一樣,善法功德遲早會毀於一旦。正因為如此,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我所說諸善法,謂戒聞捨及忍辱,以不放逸為根本,是名善逝最勝財。」佛陀所說的大乘善法當中,持戒、廣聞、布施、安忍等,皆以不放逸為根本,它被稱為佛陀最殊勝的財富。誰若具足不放逸,此人即是具福報的大富翁,反之,假如不具足不放逸,整天都是行持惡法,就算他物質上很富足,實際上也是窮光蛋。

不放逸,其實是非常大的善法。以前也講過,兩個比丘行路時,魔鬼準備害他們,它倆私下商量:如果這兩個比丘說善法,就不害他們;如果不說善法,就把他們殺掉。那兩位比丘很散亂,一路上都在談論世事,沒談一句善法,到了分手時才互相祝願: 「慎勿放逸!」一個魔鬼說:「他們一句善法都沒有說,可以吃掉他們了。」另一個魔鬼說:「他們講了甚深的善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著他講述何為不放逸;大小乘中不放逸具足什麼功德;所有的佛法中,不放逸是非常殊勝的善法……

因此,我們平時與他人道別時,也應該說:「你要注意啊!你要小心啊!」這一句話用佛法來解釋,意思就是讓他不放逸,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個佛教徒,是皈依佛門的人,不能這樣做,否則,即生中會導致不好的果報,來世就更不用說了。」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拘束、有控制。

可是很多人根本不具足這種對治法,行為經常表現得不如法。所以我們應像《入行論》中所說:「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不管身體要做什麼、口裡要說什麼,首先應當觀察自己的心,看動機善不善,是否違越佛教的教規、世間的世規,始終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感覺。現在很多人從小沒有好好修行,所作所為根本沒有約束,這是非常可怕的。你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一定要有種對治心:「我作為大乘佛教徒,能不能這樣做?不能的話,萬萬不可逾矩。」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檢點自己,一定要制止煩惱,這就是不放逸。

己四、以比喻說明不放逸之利益: 有些人可能認為:「我現在不放逸倒可以,然而我業力深重,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曾造的罪業數不勝數,如今這麼大年齡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吧?」為了遣除這種懷疑,作者用比喻說明不放逸的利益:

何者昔日極放逸,爾後行為倍謹慎,
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見樂同。

有些人往昔煩惱深重,沒有遇到善知識和佛法時,放逸無度,造了很多彌天大罪。但後來遇到上師善知識,明白善惡取捨之後,自己改邪歸正、重新做人,從此小心翼翼地護持戒律、修持善法,通過懺悔消除以前的罪業,如此一來,依靠善法不可思議的威力,將來也有解脫的機會。就如同月亮先被烏雲遮住,見不到月光,但風吹過後月亮撥雲而出,放出皎潔的光明。同樣,有些人以前要麼貪心比較重,要麼嗔恨心很厲害,要麼癡心妄想極大,肆無忌憚地造了很多惡業,但後來依靠不放逸,都有解脫的機會,就像難陀、指鬘、具見、能樂一樣。 此處用了四個人的公案說明這個道理:

  1. 難陀的公案 :難陀是釋迦牟尼佛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娶白蓮花(班扎日嘎)為妻,兩人感情非常好。有一次佛陀入城乞食,來到難陀家中,正好遇到他給妻子化妝。難陀想出去拜見佛陀,白蓮花說:「你快去快回,我的妝還沒有乾之前,你必須給我回來。」難陀非常聽話,規規矩矩地出去了,接過佛陀的缽盂,回家盛滿食物端給佛陀。但佛陀不接缽盂,轉身走了。難陀又把缽盂給阿難,阿難也不接受,說:「你從誰那兒拿來的,就還給誰。」難陀無奈,只好端著缽盂,跟隨佛陀去了精舍。

    到精舍之後,佛陀安排一個剃度師給難陀剃髮。難陀不肯,憤怒揮拳要打人,並對剃度師說:「你憑什麼剃我的頭髮?要剃我的頭髮,全國所有人的頭髮,你要統統剃光才行!」剃度師去佛陀面前說:「我不敢剃,他特別凶。」佛陀聽說後,同阿難一起來到難陀身邊。難陀因害怕佛陀,不得不讓剃度師剃髮,只好披上三衣出家了。

    難陀雖然剃髮出家,但常思念家中的嬌妻,因佛陀總帶著他一起出行,他無法脫身回家。後來有一天,輪到難陀看守房子,他暗自高興:「今天終於可以回家了。等佛陀與僧眾都外出化緣,我就立即回家!」佛陀和眷屬離開之後,他想:「我應當為佛陀和僧眾打好洗澡水,把澡瓶都盛滿,然後再回家。」(那個時候洗澡,每個僧人用一個瓶子。)難陀這樣一想,立時動手打水。誰知剛把一瓶盛滿,另一瓶又打翻了,一直耽誤了很長時間,總不能把澡瓶的水盛滿。難陀想:「算了,就讓他們回來後,自己打水吧。但我離開之前,要把僧房的門窗關上。」可他剛關好這一扇窗戶,那一扇窗戶又開了;剛關好這一間的門,那一間的門又開了……因為佛陀的加持,讓他耽誤了很長時間。後來他想:「既然關不了,那就不關了。即使僧眾的東西丟了,我也有很多錢,我來賠吧!」

    難陀想好後,立即走出僧房,準備回家。但他轉念一想:「佛陀必定從這條路上來,我就從另一條路回家。」佛陀知道難陀的心意,也從這條路上回來。難陀從遠處看到佛陀,急忙躲在一棵大樹後面。誰知樹神把樹舉起來,難陀露地而立。佛陀見到難陀後,又把他帶回精舍。

    佛陀問:「你想念家中的嬌妻吧?」難陀回答:「實在想念。」佛陀就把他帶到山上,指著一隻又老又瞎的母猴問:「你妻子與此母猴相比如何?」難陀十分惱怒地說:「我的妻子貌美無雙,這隻母猴怎能與她相提並論?」

    佛陀又把他帶到天界,觀看一個個天宮。後見一天宮有五百天女,卻無一天子。難陀感到奇怪,前去詢問,天女答言:「佛陀的弟弟難陀,被逼出家,以出家學道的因緣,將來命終轉生於此,會成為我們的天子。」他特別高興,忙對天女說:「我就是難陀啊!既然已經來了,我就不走了。」說完想進入天宮。天女們說:「你的戒律還沒有圓滿,不能待在這裡,你先回人間,命終後才可以來。」難陀只好回到佛陀身邊,佛陀問:「你妻子美麗,還是天女美麗?」難陀說:「我妻子同天女相比,就如瞎眼母猴一樣。」

    難陀回到人間,為了轉生天上,特別精進地守戒。阿難看後,給他贈言一首:「譬如羝羊鬥,將前而更卻,汝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嘲笑他表面上守持清淨的戒律,內心卻被欲望所牽,發心不清淨。

    佛陀為了教導難陀,又把他帶到地獄去。見到各個油鍋沸滾,都在煮人,只有一口大鍋空著。難陀感到奇怪,就問佛陀。佛陀說:「你自己去問吧。」難陀便去問獄卒,獄卒回答:「佛陀的弟弟難陀,生天命終後,就會墮入地獄。我們現在燒油鍋,便是為他準備的。」難陀聽後,驚恐萬分,拔腿就往回跑。但獄卒把他攔下:「你已經來了,就留下吧。」他立即高聲叫道:「南無佛陀,請您把我帶回人間!」

    依靠佛陀加持,他回到了人間,由此真正生起了超離三界的出離心。佛陀為他講說聖法,他隨即遠離一切貪欲,獲得阿羅漢果位,在佛弟子中,被譽為「調和諸根第一」。原來他是「貪心第一」,後來不貪著任何人了,守護根門非常清淨。這是難陀的故事,從他前後的差別也可看出,一個人的煩惱是可以改變的。

  2. 指鬘王的公案 :指鬘王曾跟隨一個婆羅門學法,婆羅門的妻子勾引他,遭他拒絕後惱羞成怒,告訴婆羅門指鬘王侮辱她。婆羅門知道指鬘王不容易對付,於是故意欺騙他:「你若能在七天中殺一千個人,把一千個人的手指串成指鬘,裝飾在脖子或手腕上,就可以獲得梵天果位。」說完,婆羅門把刀插在地上,念了一遍咒語。咒語念完,指鬘王就起了惡心,婆羅門把刀交給他,他拿著刀,發狂一樣見人就殺,見指就砍。

    到了第七天早上,手指已有九百九十九隻,差一隻就滿千數。可是大街小巷見不到一個人影,人們早就藏起來了。此時指鬘王的母親憐憫他,因為他七天只顧著殺人,沒有吃東西,想派人給他送飯,但是僕人們都害怕,沒有人敢去,母親就親自送去。指鬘王見母親從遠處走來,準備要殺掉她,母親罵道:「你這個不孝的東西,連母親都想殺。你實在要湊數的話,那就砍去我的手指,不要殺死我。」

    這時,佛陀以神通觀察到指鬘王可以度化,就化成一個比丘,走到他的對面。指鬘王一見,當即捨棄母親,飛速向比丘奔來。比丘緩緩地行走,但指鬘王用盡氣力也追不上,他就喊道:「比丘,你給我停住!」比丘說:「我一直安住,沒有動過,只有你自己停不住。」指鬘王覺得奇怪,就問:「怎麼說你安住、我停不住呢?」比丘答:「我的六根都很寂靜,所以一直安住,而你被邪師引誘,內心迷亂,不斷地奔馳,所以才日夜殺害眾生,造下無邊的罪業。」

    指鬘王聽後幡然醒悟,把刀扔在一邊,遠遠地伏地磕頭。佛陀也恢復本來身相,如太陽般相好圓滿、無與倫比。指鬘王見到佛的威儀,不由得五體投地,要求隨佛出家。以佛的神通力,他的鬚髮自然脫落,身上衣服也變成三衣。佛又為他說法,他聞法之後,心垢盡除,得阿羅漢果位。當時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也有機會獲得聖果。記得《百業經》中有一個人殺了五千人,後依靠自己的發心、佛的加持而證阿羅漢果。

  3. 具見的公案:具見,又名未生怨王、阿闍世王。關於他,《觀無量壽經》中有較廣的公案,我在這裡不廣說。他的嗔恨心非常重,受惡友提婆達多挑唆,把父王幽閉於七重室內,想讓他活活餓死。他的母親恭敬大王,偷偷在身上塗上蜂蜜,瓔珞中盛滿葡萄漿,探望時讓大王享用。未生怨王的父親是虔誠的佛教徒,他享用完後,合掌恭敬,遙禮世尊,說:「目犍連是我的好友,願興慈悲,授我八關齋戒。」頓時,目犍連以神通來到他面前,日日如是,為他授八關齋戒。佛陀還派「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為他說法。

    經過21天,他還沒有死,因常聞法,顏色和悅。未生怨王質問守門人,守門人說:「你母親經常到這裡,給他送一些飲食。佛弟子也從空而來,為他說法。」未生怨王特別生氣,提劍要殺母親,一個大臣勸阻說:「自古以來,貪執王位而殺父親的比比皆是,但殺母親的一個也沒有,你最好不要成為無道昏君。」於是他把母親關起來,他父親就餓死了。

    後來他生起極大悔心,依靠佛陀的威力和自己的懺悔,有些經典說他獲得了菩薩果位,有些經典說再過八萬劫他將成佛 ,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不管怎麼樣,造無間罪的未生怨王,最後也獲得了成就。

  4. 能樂的公案 :他的貪心和嗔心都很重,他貪著一個女人,母親覺得不如法,一直勸他,但他根本不聽。母親只好晚上睡在門檻上,不讓他出去約會。他特別生氣,用寶劍砍斷了母親的頭。他跑到那個女人家裡,身體不停發抖,女人說:「這裡只我一個,沒有別人,你不用怕。」他想:「如果告訴她實情,她可能更喜歡我。」他就說:「我為了你,剛殺了母親。」那個女人非常聰明,心想:「這人連母親都能殺害,終有一天對我也會不客氣。」於是騙他說:「你真是了不起,這種行為我很高興,你稍微等一下,我出去馬上回來。」她一口氣跑上樓頂,大聲地喊:「救命啊!來壞人啦!」能樂聽到之後,趕緊跑回自己的家,把寶劍扔在母親的屍體上,也高聲叫道:「救命啊!我的母親被殺了!」通過如此蒙混,人們沒有發現他是凶手。

    他造下極大逆罪,內心十分不安,到處尋找滅重罪的方法。後來他到一個寺院裡出家,精進修行,於很短的時間內,對三藏通達無礙。別人問他為何如此精進,他說想懺悔殺母的罪業。大家就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說殺母者不可出家,僧團中必須立即開除 。

    他被開除以後,穿著出家衣服,跑到一個邊地去了。那裡佛法不興盛,他建了一個經堂,開始講經說法,集聚了很多很多人來此聽聞,有些人聽法後,甚至證得阿羅漢果。由於他為眾生說法、培養僧眾的功德很大,死後彈指般的時間墮入無間地獄,馬上即得解脫,轉生天界。之後,他以天子形象來到人間,於佛前聽聞妙法,終證預流果,獲得見諦。

    可見,縱然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後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後也可以解脫。我們學了這個頌詞之後,應該明白就算自己以前造的業非常可怕,現在通過念金剛薩埵心咒,好好地聞思修行,發誓從此不再造,來世也不一定墮入惡趣,且有可能獲得解脫。

    昨天有一個人跟我說,他學習《入行論》等論典之後,感悟到以前的所作所為都錯了,甚至以一片好心引導別人學佛的手段也不對,他非常慚愧,現在遇到這樣的佛法,今後一定要好好行持。所以,每個人首先要懂得佛法,不然的話,對如何行持、怎樣有罪過一無所知。當然,懂得後也不要停留在文字上、口頭上,一定要在心裡思維:「我以前是什麼樣的人,從現在開始,短暫的人生中,我要盡心盡力地懺悔,盡心盡力地做善事,不能變成業際顛倒者。」什麼叫業際顛倒呢?今天剛出家,明天就還俗;今天是一個居士,明天就不學這一套了,改行加入外道,或者不學任何宗教,這種人最可憐、最可怕。我們不能變成這樣,只要有後悔心、懺悔心,再深重的罪業也可以清淨。頗瓦法中還說,一個人在臨死之前,只要強烈地觀想:「我的罪業已徹底清淨,我的善法非常非常多!」有這樣一種念頭,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

    大家在有生之年,修行的方向不要改變,在此基礎上,應當竭力懺悔。學院很多人行持佛法,雖然跟聖者相比,還是比較差,經常產生煩惱,善法也不能圓滿所有支分,有很多慚愧之處。但跟不學佛的人比起來,還是值得榮幸的,至少每天拿轉經輪念一點經,觀想一點,做一點善事,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即使你造了重罪,也不可放棄自己,一定要依靠佛法改邪歸正,精進懺悔!

戊三(安忍)分四:① 教誡斷除嗔恨之因;② 斷除懷恨之果;③ 旁述心之特點;④ 斷除嗔恨之緣──粗語。

己一、教誡斷除嗔恨之因:

如是無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機乘,
斷嗔獲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說。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苦行,有些外道以五火焚身,有些整天在恆河中沐浴,有些頂著烈日折磨自己,有些行持旁生的行為,有些不說話,有些不吃飯……但在所有的苦行中,修安忍最難做到。若沒有一定的境界,別人惡口相罵,數落你的過失,你根本忍受不了。所以,《入行論》也說:「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但我們不能讓嗔恨有機可乘,應始終以正知正念進行攝持,一旦生起嗔恨心,馬上想到佛陀的教言,千方百計斷除嗔恨。佛陀曾親口說:「諸比丘,斷除嗔恨,汝將成不退果。」《俱舍論》中也講過,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貪 。倘若斷了嗔恨,欲貪也可斷除,這樣一來,便不用再流轉欲界,因為「因」沒有了,「果」不可能出現。所以,斷除嗔恨非常重要。

《佛遺教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嗔恚的害處,可將持戒、布施、供佛等善根全部毀壞。漢地大德說:「嗔恨心,乃行人失壞佛法之根本。」《三摩地王經》也說:「互相若生嗔恨者,淨戒廣聞不能救,參禪住靜不能救,布施供佛亦無救。」假如產生嗔恨心,那麼戒律清淨、廣聞多學、上供下施、住於寂靜處等善根,都不能救護你。

所以,嗔恨心嚴重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對治,對治方法在《入行論?安忍品》中有許多竅訣。我去年到漢地時,一個人跟我說:「我過去的嗔恨心非常可怕,但學了《安忍品》以後,現在怎麼樣也不容易生嗔恨心。」我聽了之後很高興。其實達到這種境界也並不難,關鍵看你肯不肯行持,不肯行持的話,再殊勝的妙法也無濟於事。

《本事經》(唐玄奘譯)中說:「我觀諸有情,由嗔之所染,永斷此嗔者,定得不還果。」眾生的染污皆由嗔恨心而來,若能斷除,則可永斷輪迴之根。因此,我們要想盡辦法對治嗔恨心。

這是從因的角度而言,下面從果的角度分析。

己二、斷除懷恨之果:

我為此人相責罵,毆打擊敗奪吾財,
耿耿於懷起衝突,斷除懷恨即安眠。

當我遭受別人當面的侮辱謾罵,或者暗中的誹謗毆打,他不擇手段讓我一敗塗地,還搶奪我的財產、霸占我的房屋、搶奪我的銀行卡,如果我一直懷恨在心,勢必會引起身語衝突。其實很多衝突都與「我」有關,若沒有「我」,國家與國家、人與人、家庭與家庭的矛盾也不會挑起。有了對「我」的執著,才會產生嗔恨之因,進而引發懷恨之果,心裡一直耿耿於懷,身體的衝突、語言的爭吵就會紛至沓來。如果對「我」無有執著,把別人的加害視為如幻如夢,一切嗔恨和懷恨就不會生起,今生很快樂,也不會為來世造罪業。倘若你的嗔恨心非常重,則如《入行論》所言:「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想獲得安樂難如登天,你會日日煩躁不安,夜不成眠。(大家也知道,臨睡之前,若有一件事讓你特別生氣,會翻來覆去也睡不著。)假如能摒除這種懷恨,寂天菩薩云:「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內心會遠離苦惱,今生來世都非常快樂,晚上也可無憂無慮地入眠,死的時候十分安詳。

斷除嗔恨非常重要,但若沒有一定的修證,確實也難以對治。我看過廣欽老和尚的一個故事,當時他在福建出家,住在承天寺。他覺得自己沒有福報,不敢接受供養,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十三年,中間有降伏老虎等精彩故事。十三年後他回到寺院,還是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天天夜不倒單,在大雄寶殿打坐。

過了一段時間,監院和香燈師召集大家宣布:昨天晚上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盜!因為功德箱裡的錢是寺院的主要收入,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所以大家自然懷疑到廣欽和尚,認為他在那裡打坐,一定是他偷的。大家對他的看法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覺得這個人住山洞十三年,結果還幹出這等事,太可恥了。包括居士們也對他另眼相看。廣欽和尚並沒有申明一句:「我沒有偷,也沒有看到別人偷。」好像這事與他無關。別人罵他、指責他,他也若無其事。

這樣過了一個星期,監院又召集大家說:「其實沒有功德箱被盜這回事,我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考驗一下廣欽師的修行境界。現在證明他確實有功夫。」(他們很壞啊!)這個時候,廣欽和尚依然如如不動,並沒有為此而欣喜。

對於這個公案,我以前也想過:如果是我們有些道友,你沒偷東西卻冤枉你偷了,不要說監院和香燈師,就算是根本上師,或者佛陀親臨,恐怕你也會跟他理論:「從功德上,我承認你是佛陀,但今天在這個問題上,我是不會承認的……」因此,每個人的修行真的有差別。我們口頭上都會說不要生嗔恨心,但真正遇到違緣時,恐怕也壓制不住,故而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嗔矣。」以這種態度來對待,嗔恨心便不容易生起。

然而在實際行動中,自己能不能做到呢?希望道友們平時觀察一下。有些人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直跟別人衝突,管家來了也無法解決,法師來了也無法處理,菩薩來了可能也不行,佛陀來了就不好說了──「噢,你是佛陀,那我只能聽你的。算我命不好,本來這件事我沒有錯,但現在只好認命了……」

己三、旁述心之特點:

當知心如於水面,土石之上繪圖畫,
其中具惑如初者,諸求勝法如末者。

眾生的心千差萬別,古人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面相而言,有些人胖,有些人瘦,有些人的頭大,有些人的頭小,同樣,我們的心也是各種各樣。曾經有一個茶館,茶葉、茶杯都是同等的價錢,但為了觀察眾人的心態,他們把茶杯做成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結果來了5個人,每個人選擇的杯子都不一樣,有人喜歡黃色的,有人喜歡白色的,由此可見,外境上並不存在真正的好壞,完全是不同的分別心在作怪。不僅眾生的愛好不同,佛經中說,眾生的貪心也不相同,有些喜歡老年人,有些喜歡年輕人,有些喜歡中年人。

既然每個眾生的心態不同,他們的記憶也有差異,此處以三個比喻進行說明:第一、不穩固,如同水面上的圖畫,剛畫完就消失了,隨著波紋此起彼伏,什麼也不會留下來;第二、比較穩固,就像土上寫的文字,除非遇到颳風下雨,否則不會輕易消失;第三、極穩固,猶如石頭上刻的花紋,縱經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上面字跡依然不變。(以前我們去印度時,在佛陀的降生地,看到阿育王立的石碑,說是佛陀於此降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碑文仍然清晰可辨。)我們的心也分為這三種。有些人記什麼都非常牢固,很長時間也不會忘,而有些人聽完就忘光了,今天聽《親友書》時覺得很好,但下完課之後,全部都沒有了,就像水中的花紋一樣。

我們對煩惱方面,不管是貪心、嗔心、癡心,最好能像第一種──水中的花紋,剛才氣得不得了,一會兒就沒有了,又非常開心,不會想報仇。世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心態不合理。原來有個人跟我講:「此仇非報不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這樣冤冤相報,只會增加自己的罪業,不管是什麼冤仇,應該像水中的花紋,當下一筆勾銷,這是最好的。

至於善法方面,如希求佛法,生起信心、悲心,背一些教證、論典、上師教言,則應像第三種──石頭上的花紋那樣穩固不變,過多少年也記憶猶新。法王如意寶接近圓寂時,當時有70多歲了,但他老人家口中的教證滔滔不絕,一直不斷地引用:「《入行論》中說什麼,上師又說過什麼……」很多不信佛教的人聽了,都特別驚訝:「老年人記性還這麼好啊!」所以,我們修持正法的人,善心善行應該像石頭上的文字,永遠都不要忘。龍猛菩薩還說過:「智者不會輕易承諾,一旦承諾下來,猶如刻在石頭上的文字,縱遇命難也不改變。」

因此,我們行持善法時間要長久,不能今天學習這部論典,明天就忘光了,連一個教證也想不起來,而惡業方面,10年前別人說一句你不愛聽的話,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貪嗔煩惱銘刻於心,善法方面卻忘性極大,這是不合理的。應該要反過來,對佛教的教證理證,多少年也不會忘,滿腦子都裝著善法,惡業卻蕩然無存。上師如意寶的一生就是這樣:他小時候學習的佛法,不管教證還是公案,老年時仍倒背如流;別人對他的仇恨加害,以及世人念念不忘的瑣事,他心裡點滴不存,貪嗔癡、嫉妒、傲慢等對解脫和今生來世無有實義的煩惱,就像水中花紋一樣全部消失。

我們每個人的心態雖然不同,但長期串習特別重要。本來你對善法記得不好,對惡法記得很牢,然通過善知識的引導,可以慢慢改變。若對論典記得很清楚,對惡法好像沒什麼興趣,那你的相續就完全轉變了。很多道友剛來學院時,嗔恨心也很重,看似根深蒂固,但後來通過自己的精進努力,現在善法不容易退失,惡法很容易斷掉。

大家也要經常觀察,看自己的心屬於哪一種?善惡方面是像水中花紋,還是土上寫字,或是石上刻字?別人如果問你,你不一定願意說,可是自己問自己,應該知道答案。等晚上睡覺時,不妨想一想:「我是哪種人啊?從明天開始,我應該把所有的仇恨忘掉,所有的善法記得清清楚楚。再過20年,《親友書》的內容還朗朗上口,《入行論》的頌詞也滾瓜爛熟。」若能這樣想,那說明你學習有進步。

好!沒有時間了,本來我還想講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