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五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眾生的語言,歸納起來有幾種?請具體闡述,並以比喻一一對應。你應該選擇哪一種?為什麼?
  2. 眾生的今生來世,各自有什麼明暗差別?分為哪幾種形式?請舉例說明。
  3. 請以芒果為喻進行分析,眾生內心與外表的不同類型。你屬於哪一種?明白此理對你有什麼幫助?
  4. 為了避免對異性產生不正當貪念,作為一個在家居士,應當如何守護根門?請從各個角度加以剖析。
  5. 面對形形色色的外境誘惑,我們要如何守護這顆動搖不定的心?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親友書》在講「道之本體」中的六波羅蜜多,現在是安忍波羅蜜多。它有四方面的內容,前三個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第四個。

昨天分析了,眾生的心千差萬別,善心、菩提心、取捨因果的心應當盡量穩固,不要今天聽的法,明天就忘了,剛生起的悲心和信心,再過幾天就銷聲匿跡了,這樣增上功德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煩惱心、憂愁心、懷恨心,不要讓它在相續中待很長時間。有些人該記的記不住,不該記的一直記得,雖然這是凡夫人的特點,但也跟自己的串習大有關係。大家學習本論之後,應該經常去修持。別人與你有過衝突,說了不恭敬的語言,這個疙瘩沒有解開,這個傷痕沒有癒合,也要盡量把它忘掉,像水中的波紋一樣當下消失。而上師的教言、諸佛菩薩的金剛語、自己的善心,要想方設法讓它長期存留,這是要努力達到的一個目標。

己四、斷除嗔恨之緣──粗語:

佛說語言有三種,稱心真實顛倒說,
猶如蜂蜜鮮花糞,唯一當棄最末者。

佛陀在大乘經典中親口說,眾生的語言,大致歸納有三種:

  1. 上等者──稱心如意之語,即隨順六道眾生的根基,說不同的悅耳語。如云:「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些諸佛菩薩、傳承上師所傳下的金剛語,可以開示解脫正道,利益眾生直至成佛。
  2. 中等者──真實語,指力求誠實、心口一致的老實話。這種人不會講什麼甚深道理,但說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從來也不說謊,不會捏造事實。
  3. 下等者──虛語或顛倒語,指虛偽顛倒的妄語、粗語、惡語、綺語。它的範圍比較廣,凡是不悅耳的言詞,如語言空洞,無有實義,帶有欺騙性、狡詐性,均可包括在這裡。

此三種語言可用比喻一一說明:稱心如意之語,好似甜美的蜂蜜,甜美的滋味誰都喜歡;真實語,宛如美麗的鮮花,處處惹人喜愛;虛語或顛倒語,如同骯髒的糞便,別說真正接觸,哪怕聽到一句,也令人極其厭惡。

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語言是非常關鍵的,它是重要的連接紐帶,不管你是否學佛,都應該具備悅耳的語言。佛經云:「故當說柔語,莫言不悅語,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若說柔和悅耳的語言,不但不造罪,功德還會增上。世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以刺耳的語言傷害他人,很長時間都沒辦法癒合。所以作者要求我們,與人溝通的時候,說話要真實可靠、柔和委婉,不要說謊話,更不能用粗暴的語言。

有些人認為粗語比較有力量,能承辦一些事情,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也講過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北風與南風比武,看誰能把一個人的衣服吹掉。北風刮得特別猛厲,那人為了抵擋寒風,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緊;南風徐徐吹動,頓時陽光明媚,那人漸漸覺得暖和,於是脫掉大衣。北風喻為惡語,南風則為美語,所以,認為說粗語容易承辦事情,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要想把事情處理得非常圓滿,必須依靠婉轉的語言。

《入行論》云:「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和別人交談的時候,應該讓別人樂於接受,說一些稱心的話語,把意思表達清楚。有些人說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在讚歎還是誹謗,他自己說什麼也不明白,這可能跟性格有關吧。我們說話不但要主題明確,同時要顧及到別人的感受。藏地有種說法是:「說一句話,要看一百個人的臉色。」又說:「語無劍刃,能刺人心。」可見,交談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則會得罪很多人。有些道友說:「這個人3年前對我說過什麼,這話一直刺到我的心坎深處。已經過了這麼年,我的傷口還是沒有治好……」當然,修行境界比較差的人,經常會受到語言的刺傷,倘若你修行很不錯,哪怕別人冤枉你、侮辱你,你也會當成耳邊風,不會引生煩惱或者痛苦。可是凡夫人不一定有這麼高的境界,經常會受到語言的影響,所以說話還是要注意。

這次學了《親友書》以後,我們說話要謙恭有禮,不要說粗語髒語。有些人對教理一竅不通,但罵起人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各種「教證」十分豐富。我看到某些人跟工人吵架時, 本來覺得他平時不太會說話,不要說《釋量論》或《入中論》,讓他解釋一下《入行論?迴向品》的頌詞,他也像嘴裡含了塊石頭一樣吐不出來,但是沒想到,他罵人時語言源源不斷,內心馬上變成一個大「伏藏」。素質比較低的人,最會罵人。不過我們學院有一個很好的傳統,上師如意寶在世時規定:道友之間不能取綽號,不能互相惡口謾罵。 學院裡常住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這一點,然世間上的有些人,開口不帶髒話就不舒服,說出來的語言,我們聽後根本不敢重複。有些生意人互相吵架,甚至父母罵孩子時,很多話特別難聽。我們也學過《百業經》、《賢愚經》中的公案,這樣惡口罵人的果報如何,大家應該比較清楚。

在說話的過程中,一定要說真實、稱心的話語。學了這個頌詞,希望你們內心有一種誓言。什麼樣的誓言呢?以前自己說話不太注意,罵過什麼什麼人,從現在開始,在諸佛菩薩和上師面前發誓,今後嘴巴乾淨一點,不要像烏鴉一樣整天給人帶來噩兆。如果你們真有口才,可以多背一點《入行論》的教證,生氣的時候,看能不能用上幾個?不過,有些人生氣時不要說《入行論》,可能連「嗡瑪呢巴美吽」也不想念。

戊四(精進)分二:① 教誨精進之對境;② 教誡表裡如一之精進。

《入行論》中說,精進的本體就是喜歡善法。這個方向,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有些人做生意賺錢很精進,有些人為了個人利益而讀書很精進,這些都不叫真正的精進,只有為自他今生來世的快樂作奮鬥,才是真正的精進。

己一、教誨精進之對境:

今明後明至究竟,今暗後暗至最終,
今明後暗至終點,今暗後明至圓滿。

如是四種類型人,國王當做第一種。

每個人的今生來世都有明暗的不同差別 ,由於各自的業力和因緣不同,有些人今生光明、來世光明,有些人今生黑暗、來世黑暗,有些人今生光明、來世黑暗,有些人今生黑暗、來世光明,總共有四種人。 具體而言,

  1. 「今明後明至究竟」:是指今生光明,來世也光明,也就是說,即生中生活得圓圓滿滿、幸福快樂,來世乃至生生世世也享受安樂。例如,在佛教歷史上,薩迦班智達當過五百世的班智達,布瑪莫扎也當過五百世的班智達。還有很多高僧大德,不像凡夫俗子一樣生活有壓力、心裡有痛苦,他們看破了一切俗事,今生中法喜充滿,來世也是從光明趨向光明,不會遭受任何痛苦。

  2. 「今暗後暗至最終」:指即生中苦不堪言,來世也非常痛苦,如屠夫、妓女等造惡業者。有些屠夫、漁夫每天從早到晚都很辛苦,他們吃穿十分簡陋,住處就像狗窩,即生中賺不到錢,溫飽也難以解決,一直煩躁、憂愁,由於殺害了無數眾生,來世也會墮在地獄、餓鬼、旁生中感受無量苦楚,這是毫無疑問的。
    或者說,有些眾生即生中是旁生,來世又變成旁生或者惡人。就像蓮師等人昔日造塔時,有一頭運土的黃牛發惡願,後來投生為朗達瑪魔王,造下非常可怕的惡業,後世也不斷地感受痛苦。

  3. 「今明後暗至終點」:是指今世安樂無比,後世痛苦不堪。迦葉佛時,有一個出家人叫西哦色嘉,當時是人壽二萬歲,他的生活、處境等非常安逸。但因為生起了傲慢心,出言不遜給許多比丘起「牛頭」、「馬頭」、「虎頭」等惡名,他死後轉生為龐大鯨魚,身上具有馬頭等十八個頭,直至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之間,也沒有得到解脫。

    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今生比較富裕,賺的錢很多,常去五星級賓館享樂,看起來真的很有福報。可是他們開肉聯廠、辦漁場,造了大量惡業,以此殺生害命的果報,這一輩子完了之後,就會步入痛苦之旅。有些貪官也是如此,今生燈紅酒綠、腦滿腸肥,盡情揮霍老百姓的血汗,但他們未來的去向是什麼,這一點也不難想像。

  4. 「今暗後明至圓滿」:是指今生雖然飽嘗痛苦,後世卻踏上幸福之路。有些人為了利益眾生獲得佛果而苦行,現在住的條件比較差,每天吃不飽、穿不暖,看起來很可憐。但實際上,今生通過這種苦行,罪業可全部得以清淨,未來定會擁有無限光明。還有一些病人,今生被病痛日日折磨,表面上痛不欲生,但依此遣除了重大罪業,來世也會非常美好。

綜上所述有四種人,我們不妨觀察自己是哪一種。在這裡龍猛菩薩要求國王:你應該選擇做第一種,今生行持善法、看破一切,不會有痛苦,來世也是非常快樂。米拉日巴的傳記中說,曾有一個國王邀請他,但他怎麼都不肯去,使者說:「國王的皇宮應有盡有,別人受到國王的邀請,高興都來不及,你為什麼不去?」米拉日巴給他唱了一首道歌,其中有一句是:「貪著欲樂汝王臣,若效米拉臣民行,今生來世皆快樂。」你們若能效仿我米拉日巴,今生來世都會很快樂,不必希求皇宮裡的快樂。

真正的修行人了知萬法無常,不貪著一切。遺憾的是,世間人卻執著這些現而不實的虛幻,若能通達萬法的真理,對任何迷亂都會看破,以此因緣,今生不會造業,來世乃至解脫之間,會從光明趨向光明。經論中也說:「精進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離快樂,死時成群結隊的天人會降臨,在鼓樂聲中迎接他前往善趣。」所以,行持善法的人今生來世都快樂。

龍猛菩薩把人類作了總結性分類之後,我們應該想到,自己雖然有煩惱,但目標不能離開行持善法,若能如此,今生中非常快樂,來世也不會墮入三惡趣,最終必定超勝輪迴。

己二、教誡表裡如一之精進:

當知人類如芒果:外似成熟內未熟,
內成熟外似未熟,內外未熟內外熟。

在精進時,要認清人類有幾種不同的分類,就如芒果一樣。芒果可分四種:一、外表已經成熟,看似可以享用,但裡面很生;二、裡面早就熟透了,但外表還是綠綠的,好像沒有熟;三、裡面沒有熟,外面也沒有熟;四、裡面成熟了,外表也顯出成熟的樣子。

芒果,相信大家比較熟悉。以前藏地沒有這種水果,50年代,藏地著名旅遊家根登群佩大師去印度時,在《印度遊記》中說,他享用芒果時,非常羨慕,覺得藏族人福報這麼小,沒有如此好吃的東西,芒果就像是新鮮的酥油,如何如何甜美……不過我認為,藏族的福報並不小,如今的佛法除了藏地雪域,印度也沒有這麼興盛。一個地方的福報大小,並不是在芒果上安立的,而要看解脫的唯一因在哪裡。到目前為止,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有沒有像藏地這樣佛法興盛的,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說福報太淺薄,我覺得也不一定。

通過芒果的比喻,人類大體可分為四種:

  1. 外表成熟、裡面未熟:這種人行為上十分如法,但內心的境界並沒有與行為相一致。譬如大天比丘,他造了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三個無間罪,貪嗔煩惱極其熾盛,外在卻是一位威儀具足的比丘,「度化」眾生的能力非常大,身邊的弟子多達十萬。據歷史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再也沒有一個凡夫能像大天一樣攝受如此眾多的眷屬。
    包括現在的有些修行人,外面行為也特別莊重,似乎內心非常成熟,人人對他讚不絕口,但他內在的貪心、嗔心、惡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來。去年有一個領導跟我講:「你們出家人中,某某人看起來很好,其實做了很多壞事,所以,出家人中也有很多壞人。」我聽後有點不高興,說:「你們黨員中難道不是嗎?你看上海的陳良宇,他沒被逮捕前的講話中,說不准貪污說得那麼好聽,最後還不是發現他劣跡斑斑?」那人也沒有說什麼。確實,有些人表面上看來特別好,實際上只有自己最清楚。

  2. 裡面成熟、外表未熟:內心與佛法完全融為一體,但表面上沒有成熟,甚至瘋瘋顛顛,就像濟公和尚一樣。其實包括六祖大師,直至開悟時也不認識字,仍是個在家人,外面好像沒有成熟,但內在的證悟已臻究竟。藏漢歷史上,這樣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諸佛菩薩的境界無二無別,可是外表的形象卻是獵人、妓女等等。

  3. 內外皆未熟:這是普通的世間人。有些大城市裡的人,喜歡去舞廳等不清淨的場合,內心除了一堆貪嗔癡,什麼境界都沒有,從外表也看得出來,留著長長的頭髮,穿得不倫不類,走路搖搖晃晃,邊抽煙邊喝酒,嘴裡還哼著流行歌……內外都是一模一樣。

  4. 內外皆熟:比如自古以來公認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包括我們法王如意寶。他們的境界與佛法融入一體,外在的行為也令人生信,挑不出任何毛病,內外都非常圓滿成熟,猶如金瓶般,是世間的莊嚴。

這四種人,在《水木格言》中也曾描述過,如云:「佛說內外熟生,芒果分為四種,根據內心行為,人分賢劣多種。」論中也以芒果的比喻對人類的不同差別作了分析。可見,外在不如法的人,不一定是真的不如法,故佛陀在經典中說:「除了如我般的補特伽羅以外,其他眾生均無法了知別人的相續。」一個人看似顛顛倒倒,卻不一定沒有境界;一個人威儀非常莊嚴,走路都不敢踩地,也許只是一兩天的新比丘,不一定有真實境界。

此處從四個角度分析的竅訣,臨濟宗稱之為「四料簡 」,我們可依之觀察自己或他人:到底是內心和行為都如法呢?還是一種不如法?或是全部不如法?雖然頌詞中沒有明說,但作為初學者,一定要做內外成熟的「芒果」,這樣別人也不會生起邪見。(講桌上每天都有芒果,今天怎麼沒有啊?可能明天又拿來了,你們真是……)否則,你內在沒有成熟,外在卻有種種成熟相,這叫做「詐現威儀」;或者你有一些超勝的境界,但行為卻瘋瘋顛顛,別人也不一定接受得了,所以,初學者應該做表裡如一的內外成熟者。

戊五(禪定)分三: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① 斷除違品散亂;② 修行同品四無量。

庚一(斷除違品散亂)分四:① 斷除對境之散亂;② 斷除世間八法之散亂;③ 斷除財物之散亂;④ 斷除受用之散亂。

辛一(斷除對境之散亂)分二:① 以轉變內想之方式禁護根門;② 以知對境之法相方式而斷除貪執。

壬一(以轉變內想之方式禁護根門)分四:① 教誡防護根門不貪他女人;② 教誡護根門防止其他欲妙;③ 未護根門之過患;④ 佛陀讚歎護根門。

癸一、教誡防護根門不貪他女人:

作為一個凡夫人,守護自己的根門非常重要,不然的話,長期行持善法有一定困難。因此,作者教誡國王說:

切莫眼瞧他妻室,若睹亦隨其年齡,
作母女兒姊妹想,若貪真觀不淨性。

樂行國王是在家居士,對在家居士而言,一切煩惱中,貪欲最嚴重。(我們所處的地方之所以叫「欲界」,就是因為眾生的欲望極其強烈。)所以作者對樂行國王說:你不可故意盯著他人的妻子看,一旦不小心看到了,也要根據年齡,如果比自己年長,那就作母親想;比自己年輕,就作女兒想;若與自己年齡相仿,則作姊妹想。《雜阿含經》中也說:「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假使這樣也不能避免生貪,那應該觀其不清淨性。

對於男眾居士或出家人,戒律中規定了這種觀想方法。反之,你若是女眾,無論居士還是出家人,看見不同年齡的男眾也可依此類推,把他們作父親想、兄弟想、兒子想。

然而,現在的社會特別瘋狂,大多數人沒有滿足感,尤其是在家人許多行為非常不如法。《華嚴經》云:「行菩薩道者,於自妻常自知足。」行持菩薩道的人,對自己的家屬理應滿足,否則,就會毀壞世間正規,也毀壞了自己的居士戒。

當然,出家人必須斷掉一切淫行,這沒有什麼可說的。假如實在無法對治煩惱,則應觀想對方身體不淨的本質。《中觀寶鬘論》云:「女色皆不淨,汝貪由何起?」異性的身體,從頭到腳裡裡外外分析下來,沒有一處乾淨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剖析,就可以斷掉相續中的貪心。

這些竅訣的確非常深。那天有一個道友說:「我在社會上混的時間比較長,出家時自己也很懷疑:男女問題上會不會煩惱特別嚴重?擔心自己到時候守不好戒,總有這方面的顧慮。後來學習《入行論?靜慮品》後,從內心中了解到身體不清淨,沒有什麼可貪的;然後又學了《智慧品》,從根本上了解貪執者的我和所貪的對境都不存在。我這種見解也許是暫時的,但我確實生起了這種定解!」我聽後生起很大的歡喜心。自己辛辛苦苦給大家傳法,如果像在石頭上倒水,一會兒就乾了,那沒有什麼意義。所謂的學佛,應該通過這種方式來調伏相續。我們以前沒有學佛、沒有出家時,煩惱可能特別深重,人盡皆知,但通過佛法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現在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其實古往今來有些大德也是如此,他們在家時要麼嗔心嚴重,要麼癡心嚴重,要麼貪心嚴重,但後來依靠適合自相續的竅訣,不僅調伏了自己,還度化了無量眾生,這類現象比比皆是。

現在大城市裡很多人經常邪淫,家庭關係處理得不好,最後導致離婚等不愉快事情發生,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你們應像龍猛菩薩所教誡的樂行王一樣,作為在家人,要過一個清淨的生活,雖然無法徹底根除不淨行或者貪心,但也應該有一種滿足感,在清淨的生活中行持佛法,這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癸二、教誡護根門防止其他欲妙:

當如聞子寶藏命,守護動搖之內心,
猶如猛獸毒刀刃,怨敵烈火厭欲樂。

色聲香味等外境時刻都在引誘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剎那也不安住,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對治。往昔如群星般的成就者,最初他們的心也是動搖不定,但遇到善知識得受殊勝教言後,依靠反反覆覆的修持,最終獲得無上成就,心也變得如如不動。所以,只要肯下功夫,誰都能成為堪能者、調柔者,這一點沒有任何困難。

那麼,要如何守護這顆心呢?要像守護聞法、孩子、寶藏、生命一樣,千方百計地護持根門,防止對外境的色聲香味等生起貪染。我們的心真的很可怕,比如你去一個小飯館吃飯,在短短的半個小時裡,這顆心就會四處散亂:一會兒看看廚師在炒什麼菜,他的動作怎麼樣,穿的什麼衣服;一會兒又被旁邊的電視吸引,馬上專注到電視上,覺得熒屏裡這頭犛牛好看,那頭山羊不錯;一會兒前面出現了什麼對境,心又開始起伏不定……《妙臂請問經》中說:「心如猿猴,貪著諸境樂而不捨。」漢地也有一個成語叫「心猿意馬」,說明凡夫人的心猶如猿猴、野馬,剎那也不安住。如果心一直這樣下去,會把我們帶入危險的境地,所以我們要依靠諸佛菩薩和上師們的竅訣,盡量守護自己的心,就如同下面所講的四種情況:

  1. 聞法:聽聞佛法務必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心完全專注於對境。假如你三心二意、心不在焉,那聽什麼也記不住。
  2. 母親看護孩子:母親若經常心不在焉,沒有時時看好孩子,就會發生很多危險狀況,比如孩子被大水沖走了、被車壓死了、被惡人綁架了。所以,現在的母親每天都很擔憂,孩子上學時又去送又去接,就算白天上班做事,心裡也一直惦念著孩子。
  3. 看護寶藏:末法時代雖然沒有如意寶,但錢包、銀行卡就是有些人的寶藏,擁有者隨時對它小心保護,生怕被小偷偷走了。
  4. 生命:每個眾生最愛護的就是生命,生命一旦受到威脅,會全力以赴地進行對抗。

我們護心也應當像這些比喻一樣,時時刻刻護持,不要為違緣所轉。在《方廣莊嚴經》中,以毒葉、猛火、寶劍之比喻,說明了色聲香味等欲妙的危害性 。無著菩薩也說:五欲六塵如同捕魚的誘餌,魚兒被貪欲所牽引,嘗誘餌時就會被鉤住。同樣,凡夫人也因為貪著妙欲,被貪欲所鉤,而在輪迴的網中永遠無法解脫。

欲妙,就好比凶惡的猛獸、劇烈的毒藥、鋒利的刀刃、殘忍的怨敵、熊熊的烈火,我們稍加接觸,便會感受巨大傷害,其過患無量無邊。諸聖者早就知道這一點,他們不但理論上明白,實際行動中也不會貪執。而我們初學者口頭上說得頭頭是道,可對此並沒有深刻領會。其實,貪執色法就像飛蛾撲火,貪執聲音就像野獸聽獵人彈琵琶……這些比喻都足以說明對五境不應貪執。一有貪執,我們馬上要認識到:「再這樣貪下去,我在輪迴的鐵網中,永遠也解脫不出來。」然後,提起諸佛菩薩賜予的智慧寶劍,奮力斬斷迷亂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