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六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請以比喻說明未護根門的過患。佛陀如何讚歎護根門者?你周圍的道友中,誰防護根門做得最好?他平時是怎麼做的?
  2. 欲界眾生最貪執的是什麼?你對此有哪些體會?應當怎麼樣斷除?若不斷除有什麼禍患?
  3. 要想對治世間欲妙,最有力的竅訣是什麼?修持它有什麼功德?請具體闡述——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昨天說了,我們要守護自己的心,不要讓它散亂到色聲香味等五種欲妙上。這些欲妙,就像瞬間毀壞自己的猛獸和毒藥、能斬斷慧命的劍刃、禍患無窮的怨恨敵人、剎那焚盡所有善法功德的烈火一樣,過患非常大。當然,這樣講世間妙欲,個別初學者不一定聽得進去,他們覺得生活如此美好、享受如此快樂,為什麼說萬法是無常的、痛苦的?他們的理念與佛教真理會產生衝突。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應該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智慧進行觀察:到底自己正確,還是佛教正確。通過觀察,你根本找不到勝伏佛教的教理,最終不得不心服口服,認可釋迦牟尼佛的所有觀點。

下面繼續講禪定波羅蜜多的第三個問題——未護根門之過患。「根」從廣義上講指六根,這裡主要是指意根,即我們的心要以正知正念來護持,若沒有這樣,貪執外境的過患無窮無盡。

癸三、未護根門之過患:

一切欲妙生禍殃,佛說如同木鱉果,
世間人以其鐵鐐,縛輪迴獄當斷彼。

世間上美妙的色法、動聽的聲音、撲鼻的芳香、可口的美味、柔軟的所觸帶來的快樂,暫時讓人舒心悅意,數數生起歡喜,但若詳加觀察,快樂的背後還隱藏著非常難忍的痛苦。佛陀說,這一切欲妙猶如木鱉果,據《念住經》中記載:西方海島上生有一種樹木,它的果實(木鱉果)外表鮮艷動人,味道香甜可口,可是上午食用,下午就會命歸黃泉。同樣,我們無論貪執色聲香味哪一種外境,表面上似乎很不錯,能帶來各種快樂,但從本質上看,它卻是一切禍患的根本,令人不由自主地被欲妙的鐵鐐束縛在輪迴的牢獄中。有史以來無數修行人從輪迴中獲得解脫,而我們之所以仍不斷地流轉,原因就是對欲妙沒有看破。禪宗講究「看破、放下」,這句話誰都會說,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其實,把欲妙喻為木鱉果是很好的比喻。雖然越南等南亞國家也有一種水果叫木鱉果,它被民間醫學家譽為難得的養生佳品,是益壽延年的良藥,但這只是名稱相同而已。此處所提到的「木鱉果」,據佛教史料所述,只要食用就會喪命。漢譯《正法念處經》把它稱為「佉殊梨果」,經中云:「若取彼果,多有諸過。」「少得果味,多受苦惱。」唐譯《親友書》把它叫做「兼博果」。但不管叫什麼,這種果對身體有害無益。

龍猛菩薩言:「佛說世上圓滿事,難信如同木鱉果。」世間上的榮華富貴,用智慧來觀察,跟木鱉果沒有什麼差別,一點也不值得信賴,地位也好,錢財也好,美貌也好,統統無有任何價值。過分的樂觀主義者,根本不懂諸行皆苦的道理。其實只要貪執外面的事物,就一定會招致很多很多隱患,雖然當下看不出來,認為欲妙值得享受,可是人心貪得無厭,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如《方廣莊嚴經》云:「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尋覓。」最終必定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痛苦。

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處境,不要認為欲妙是快樂之因,要把佛陀教言結合現代生活詳細觀察。當然,很多非佛教徒恐怕接受不了,覺得這是在抹殺所有的快樂,不符合實際道理。其實,真正經得起觀察、永恆不變的快樂,在外境中絕對找不到,因此,我們對欲妙一定要看破。

前不久,這裡有三四十個人出家,其中有一群大學生。我看了他們的「出家申請」,相當一部分人有社會經驗,瞭解世間的各種情況,也感受過所謂的感情、財富、地位、名聲等快樂,但學習佛法以後,發現除了尋求解脫之路,沒有真正的圓滿之路,因此,多方面考慮後,做出了這個選擇。我看了之後比較高興,出家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理應以自己的智慧作抉擇,如果你自己的智慧不足,則應詢問智者或者查閱可靠的典籍,這樣選擇的結果百分之百不會錯。

要知道,佛教的理念是最勝的,不過現在有些人有一點過分,把《三字經》等儒教思想或基督教觀點拿來相提並論。當然,他們自己這樣認為,我也不反對,然以教理進行衡量時,尋找解脫道才是最好的。只是站在人天乘的立場上,天天勸人向善,這還不足夠,一定要看破世間欲妙,斷除輪迴的根本,這條修行道路非常正確。否則,光是做一點善事,在這個層面上停滯不前,那無法徹底擺脫輪迴。

作者告訴我們,世間上所有美妙的對境,其實就像木鱉果一樣,外表鮮艷奪目,但如果去享受,恐怕不一定那麼快樂。世間人找到工作了、結婚了,都喜歡用吉祥詞來稱頌,認為人生的幸福從此開始。但真正進入生活才發現,期望與和現實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二者並不能完全一致,於是大失所望,又改變原來的選擇……因此,在欲妙上尋找快樂,是根本得不到的。藏地根登群佩大師說:「若詳細觀察,世上的一切所為都是痛苦的事,能熄滅其因的唯有佛法。」所以,為了求得佛法,付出一切代價也非常值得。

這麼好的甘露妙藥,我們應該竭盡所能地傳播給身邊的可憐眾生。人人都想得到快樂,但很多人的所作所為,無不是在製造苦因。當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佛法,佛陀時代也做不到這一點,但只要我們盡力而為,令一部分人對此感興趣,他們就能找到解脫之路。因此,利益眾生的這顆心,不管遇到什麼環境,都不能放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無論投生為人類還是旁生,利他心始終都沒有放棄,我們也應該這樣發願,同時還要看破一切欲妙,雖然完全斷除有點困難,但先要從道理上弄明白,然後再進一步修持。

癸四、佛陀讚歎護根門:

若想斷除五種欲妙,理應防護自己的根門。此舉不但為世間人稱揚,諸佛在經典中也極力讚歎。

知伏六根諸對境,恆時動搖不穩固,
沙場勝敵此二者,初諸智者真勇士。

世間上有兩種英雄:一種能降伏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使之不散於外境。具體而言,眼耳鼻舌身意作為根,色聲香味觸法作為對境,當六根接觸六境時,不會放逸散亂,而會防護根門。其實這是一種挑戰,有些人能獲得勝利,有些人則會被打敗,比如貪執美色導致破戒,貪執流行歌致使心思散亂。現在有些居士真的很不錯,雖然身處散亂喧囂的紅塵中,但平時從不看電視,也不跟惡友到不清淨的場所去,吃飯、做事都按照佛教所講的那樣,完全調伏自己的六根門,以正知正念來攝持。他們就是與六識作戰的獲勝者,這是一種英雄。還有一種英雄是,國家與國家、部落與部落發生戰爭時,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勇士。有些人打架時,沒有石頭和牛糞,就拿帽子一扔,把對方嚇跑了,這也算是獲勝者。

一種是調伏根門的戰爭,一種是沙場奮戰的戰爭,在這兩者中,前面的獲勝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經常這樣想,出家人跟在家人比起來,對治煩惱方面還算是勇士,因為出家人杜絕感情,不喝酒、不抽煙、不吃肉,很多事情在家人根本做不到。出家人過一個清貧又清淨的生活,這種心力非常強大,有些在家人寧可到戰場上作戰,也不願意過這種生活。那天有個人跟我講:「我本來想出家,但我特別喜歡看電視,實在沒辦法出家。」我說:「出了家以後,看電視並不是破根本戒吧?」但有些人可能也不太懂。

在防護根門上,出家與在家差別很大,在家中受居士戒與未受居士戒也差別很大,真正能護根門者,完全勝過戰場英雄。寂天菩薩說:「制惑真勇士,餘唯弒屍者。」真正的勇士是克制煩惱、對治煩惱,其他人只是殺屍體者,因為戰場中的敵人,即使你不殺他,他幾十年後也會死,而真正的英雄,誠如寂天論師所言:「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縱然他經歷了無數痛苦,仍能「心不隨根轉、根不隨境轉」,心一直澄清明了,不為煩惱和外境所左右,這才是最大的英雄。

現在有些人對治煩惱有一種能力,不管什麼樣的外境現前,都不為所動,誓言很清淨。而有些人剛開始有一些承諾,但遇到外境時,完全處於散亂中。所以,佛陀讚歎的是什麼人,大家一定要清楚,即使你遇到各種妙欲,也要護持好自己的心,盡量行持正法。前段時間,學院放了一個星期的假,開課後五論班有個女眾,供養我一本用血寫的《地藏經》。大家也知道,《地藏經》還是很厚的,我問:「你什麼時候寫的?」她說:「這次放假期間寫的。」別人燃指供佛、用血寫經,我都很害怕,但我翻了一下,真的很感人。我看了一下,她的十指都劃破了,佈滿道道傷痕。

我回去之後想:在放假期間,很多人都在散亂,我也去了宗塔草原一兩天,每天在那裡看河流、看鮮花,但有些人充分利用這個時間,用自己的鮮血來寫經,無論她以後變得什麼樣,但現在對佛教虔誠的恭敬心,卻是不可否認的。很多道友包車到處去轉山,安排了各種散亂的活動,而有些人卻專注懺悔罪業,對佛陀非常有恭敬心。當然,她具體是什麼想法,我也沒來得及問。最後我把血經還給她,讓她自己保留,她請我在上面簽字,我就寫了幾句。過後我還是有很多感觸,有些人放假時一直散亂,不要說用血抄一部經,就算用墨水抄,可能也煩得不得了:「可不可以不抄啊?我回來再抄,可以嗎?」但有些人的自覺性卻大不相同。

這些精進的事例,我們每個人都值得效仿。現在的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發明了新事物,或者做生意很成功,別的國家都會爭先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同樣,我們作為修行人,身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對象,如果自己不重視,與它擦肩而過,這是非常可惜的。你在這裡呆一年,他也在這裡呆一年,但過了365天後,你們對佛法的接受程度截然不同。

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不能得過且過。外面菩提學會的佛教徒,大多數人都比較可以,但有些人的動機不純,好像自己不去一起學習,就很沒面子,星期天去學習也只是完成任務,沒有把它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也沒有用它來對治煩惱,以前你是什麼人,現在依然沒改變,若是如此,即使佛陀降臨,也不一定能調伏你。

其實,學佛與不學佛之間應該要有差別,就像氆氌放進鍋裡染色,原來是白色的,在黃色染料中煮一會兒後,顏色應該變成黃色。有些人以前無惡不作,根門一直向外散亂,但通過學佛,馬上得以調伏,這就是人心本善的一面。我以前不用轉經輪,心裡也沒覺得什麼,但今天上課時忘了,念《普賢行願品》十幾分鐘的時間裡,我就想了四次:「怎麼手裡空空的?噢,沒有轉經輪!」這就是串習的力量,有了好的串習,才可以步入解脫之門。

所以,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地觀察自己,否則,心很容易動搖不定,經常散在外境上。其實如果真正觀察,外境並沒有動搖,而是我們的心在動。以前也講過,六祖到法性寺的時候,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槃經》。當時風吹幡動,兩個和尚在辯論,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兩人爭執不已。六祖一看,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們心動。」同樣,我們平時聽到一個聲音,有人說好聽,有人說不好聽,但除了分別念不同之外,其實沒有好壞之別。

現在很多人忙於沒有意義的事情,究其根源,不是外境在引誘你,而是你的心喜歡散亂。我看到一些人發信息:「你幹什麼啊?」「我在瞎忙。」「怎麼瞎忙?」「就聊天唄!」……說來說去全是浪費時間。我在成都時,有一次坐出租車,車裡有部對講機,司機就一直:「你到哪裡了?三號三號。」「聽到聽到,你說你說。」「你現在在哪兒?」「我在轉彎轉彎——」說這些有什麼意義呢?現在人的話,哪怕說幾個月,一點價值也沒有,每天發信息、打電話、上網聊天,跟解脫沒有任何關係,修行人真的沒有必要去追求。

壬二(以知對境之法相方式而斷除貪執)分二:① 了知欲界主要貪慾之女身而斷貪;② 了知總貪慾之理而斷貪。

癸一、了知欲界主要貪慾之女身而斷貪:

當觀少女身背後,臭氣顯露九孔門,
如骯臟器難填滿,皮飾遮掩亦不淨。

對欲界眾生來講,貪執異性比較強烈,此處憑借我們的智慧,男修行者觀察女人的身體,女修行者觀察男人的身體,就會發現正如佛經所言,男女身體都是不淨物組成,沒有一處是乾淨的。

佛經中經常以女身為對境作剖析,這也是有一定密意的。不僅古代如此,現在廣告中女身也比較多。幾年前我隨上師去西方國家時,在一些比較開放的國家,男身清淨不清淨的廣告不太多,女身的廣告卻觸目可見。包括現在電視裡的廣告,也一直圍繞著女人的頭髮、女人的身體。所以,佛教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特定的緣起所致。大家在學佛過程中,也要明白一些世間知識。

此處以女身為例,說在美女身體的背後,骯髒不堪、臭氣難聞,九個孔道[29]暴露在外,流出的不淨物沒有一個可愛的,就如同盛裝屎尿的不淨容器。同時,貪慾極其嚴重,就像無底洞一樣,不論享用多少飲食、擁有多少財富,也沒有心滿意足之時。

有些人說:「女人體內雖然骯髒污穢,但外表有皮膚遮掩,再穿上漂亮的衣服,佩帶金銀珠寶,打扮得非常莊嚴,不是也很好看嗎?」這種說法不對。從另一面來審觀,表面再怎麼裝飾,也無法改變女身本質,用你的智慧來觀察,從頭到腳有哪一處是乾淨的呢?

《出曜經》中說,有一個人叫摩因提,他的女兒非常漂亮,他便想獻給釋迦牟尼佛。他把女兒帶到佛面前,佛就問他:「你認為你的女兒很好嗎?」他讚歎道:「從頭到腳沒有一處不好。」佛說:「我從頭到腳觀察,不覺她有任何可愛之處……[30]」於是開示了很多身體不淨的過患。

所以真正觀察的話,女身內外具足不淨,即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金耳環、金鼻環、金臍環、金項鏈,也只是衣服和裝飾物漂亮,並不是人體漂亮。很多人有種迷亂的錯覺在作怪,喜歡把裝飾物與身體混為一談,其實人體就像一個裝滿不淨糞的瓶子,只不過外面用五色綢緞包著而已。使人生貪的女身,藏在華麗衣服與裝飾下的,實際上是令人厭惡的本性,《入行論》云:「長髮污修爪,黃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聽到這樣的道理,有善根的人會頓然醒悟。《大毗婆沙論》[31]中有一個因儒童的公案說:佛世時,有位富家子弟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很多婆羅門參加婚禮。天還沒亮,佛就帶著阿難遠遠地來了,有些婆羅門看到後,不高興地說:「今天我們辦喜事,沙門瞿曇來幹什麼?」佛對阿難說:「你去告訴他們:若想喜事順利圓滿,假如世尊不來,又怎麼會成功?」阿難把佛的話轉達給他們,並說:「因儒童今天要隨佛出家,任誰也無法阻礙。」那些婆羅門聽後,哈哈大笑說:「你們出家人到這裡,原來就是為了幹這個啊!」有一個婆羅門說:「沙門瞿曇還是很厲害的,不能輕視他,這是有可能的。」那些婆羅門說:「我們這麼多人,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佛有什麼辦法讓他出家。」

不久太陽升起來了,因儒童信婆羅門教,所以崇拜太陽,立即上房向太陽禮拜。突然,見到梵天沿著太陽光在遠方出現,他非常歡喜,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感招梵天來見證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梵天問他:「你今天在辦什麼大事?」
他說:「我今天要結婚。」
「你怎麼操辦這件事?」
「我準備了三萬兩黃金,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一萬兩供養這些婆羅門,還有一萬要送給我未婚妻。」
「你請婆羅門吃飯,又供養他們,這是有功德。但你送未婚妻一萬兩黃金,值得嗎?」
「很值得,因為我最喜歡她。」
「既然如此,那你覺得她的唾液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流的汗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的鼻涕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她的腦漿值多少錢?……」這樣說了36種不淨物,越說越污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最後,因儒童就沒有貪心了。因為他在迦葉佛時曾當過出家人,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在一萬年中修界差別觀[32],而且修得非常精進。由於前世的善根成熟,經梵天一問,他當下斷除了貪慾。(有些人聽到「出家」,就有不同的感覺,稍微聽一下斷除貪慾的教言,馬上就如夢初醒,不生貪慾,這也跟前世有非常大的關係。)斷盡貪慾後,他再仔細一看,梵天瞬間變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佛陀為他宣說四諦法門,他當即證得三果,從婆羅門層層包圍中,隨佛起身乘空而去——他未婚妻可能氣壞了吧,一直在等的丈夫竟然飛走了!

癸二、了知總貪慾之理而斷貪:

如麻風病蟲蠕動,為得樂受皆依火,
非但不息苦更增,當知貪慾與彼同。

比如,患有麻風病的人,遭受皮下癩蟲不斷蠕動時,為了解除這種難忍痛苦而去烤火,以此使那些癩蟲稍稍不動,暫時停止了苦受,但只要離開火邊,癩蟲就會像報復一樣,蠕動得更加厲害,引生更大的痛苦。同樣,世間人為了快樂而貪執欲妙,暫時似乎沒有煩惱,但實際上貪慾越大,痛苦越增盛。

很多人有了自行車想摩托車,有了摩托車想轎車,國內的轎車不行,一定要國外最好的品牌……貪執越來越大,沒完沒了。他們認為慾望得到滿足非常快樂,卻不知沒有慾望束縛更快樂,《寶鬘論》亦云:「搔癢則安樂,無癢更安樂。具世欲安樂,無慾更安樂。」比如你有手機的話,就希望它的型號越來越高檔,功能越來越齊全,一直不斷地更新換代,但換了無數次的手機後,自己還沒有滿足感。可如果你一開始就不用手機,便不會有這些麻煩了。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但因為我們沒有好好修行,被煩惱賊入於心房,最終將我們所積累的善財全部盜走。《法句經》云:「如蓋屋不密,必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貪慾必漏人。」屋頂蓋得不緊密,一定會漏雨(學院很多道友都有這種體會);修心不綿密,貪慾也會漏入相續。如果我們精進地修行,就會像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很多大德一樣,生活隨遇而安,不會有這些煩惱痛苦。貪慾是墮入三惡趣的根本因,《勝月女授記經》中說:「以貪墮入眾生獄,以貪墮入餓鬼畜。」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斷除貪慾,若想斷貪慾,務必要精進修行。

辛二(斷除世間八法之散亂)分二:① 對治;② 所斷。

壬一(對治)分二:① 真實對治;② 宣說具對治之功德與不具對治之過患。

癸一、真實對治:

為見勝義於諸法,如理作意而修習,
與之相同具功德,他法少許亦無有。

對治世間欲妙最有力的竅訣,修不淨觀等還不夠,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一定要照見無常、苦、空、無我的勝義實相。若這樣如理作意和真實修行,對男女、錢財、地位等對境,就不會產生貪執,此舉功德非常大,念誦、轉繞等其他法均無法與之相比,所以我們一定要修持真實義。

什麼叫真實義呢?勝義中,空性和無我是最甚深的法;世俗中,萬法無常和諸受皆苦是最甚深的法,這叫做「四法印」,佛陀的教言中也講得非常清楚。麥彭仁波切說:「世間最大的三種功德,是發菩提心、宣說大乘佛法、觀想空性。」所以,我們要盡量修持四法印的勝義妙理,這種功德跟其他功德完全不同。佛經說:「彈指間修持四法印,此功德遠勝於其他功德。」還有些經典說:「如果修持四法印,則與修持八萬四千法門功德等同。」因此,修空性不二法門非常重要。仁達瓦大師在《親友書講義》中引用《四百論》的教證說:「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能壞眾惡見,涅槃不二門。」無我和空性的妙理,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它能毀壞各種邪見,包括外道和世間的最高見解,故被稱為涅槃不二法門,或者叫般若波羅蜜多。這樣的殊勝教義,《般若攝頌》中有詳細說明,這幾個月我翻譯了一半,以後應該能翻譯出來。

我還翻譯了《一世敦珠法王自傳》,裡面有很多精彩公案,其中有一個說,不僅聽聞空性法門,功德不可勝言,甚至修持空性的地方,我們看到後也能解脫。故事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敦珠法王[33]在7歲時,有一次到坡擦山[34]的山腳下玩耍,他手裡拿著鎬刨風化石,忽然碰到一塊大磐石,他力氣太小刨不動,就用棍子再三往上撬,結果把它撬開了。大磐石後面是一個大窟窿,五光縈繞,非常好看,裡面坐著一位莊嚴的比丘,身著法衣,肩披袈裟,左手結定印,右手作說法印,雙足半跏趺坐,微笑地看著他說:「你打開我的門幹什麼?我與世隔絕,在這裡修般若法門已經三千年了,你依靠前世的因緣才得以見到我。不僅見到我有非常大的功德,連我現在住的山洞,如果誰能看見,也必定無疑證悟甚深空性義。」他又說了一個偈頌:「我不住法界,萬法即五蘊,五蘊緣起法,一切觀空性。」說完就消失了。過一會兒,敦珠法王的父親和鄰居來喊他,看見那個洞嚇了一跳,驚惶失措地說:「哎喲喲!竟然把山體掀開了,這肯定不是好事。」趕緊手忙腳亂地拿土石把洞口填上了……大家方便的話,其實應該去看一下。不過,我至今也不知道在哪裡。


附註

  1. 九個孔道:指兩眼孔、兩鼻孔、兩耳孔、口、大便道、小便道。
  2. 「她頭上有頭髮,跟象馬的尾巴並無兩樣;發下有頭骨,如同屠夫砍下的豬頭;頭中有腦髓,像泥巴一樣,臊臭難聞,放在地上,人們都不敢踩;眼目實際是水池,取出來都是水汁。她的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體內的肝、肺腥臊不淨,腸胃、膀胱裡儘是屎尿。她的四肢也只是骨頭節節相連,筋?皮縮,靠著氣息牽動,就像木人以機關抽牽而活動。一旦氣息停止,將屍體的頭、足等一節節分解,內臟擺得滿地狼籍。如此虛假、污穢的人體,究竟哪裡好呢?」
  3. 《大毗婆沙論》: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相傳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弘護佛教,鑒於當時部執紛紜,人各異說,便請脅尊者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建立伽藍,召集500位有名論師,以世友為上座,費時12年,造《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
  4. 界差別觀:根據《聲聞地》觀點,修此法應當思維六事,即思維義、思維事、思維相、思維、思維時、思維理。《中阿含經》之界差別觀是:「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5. 現在五明佛學院的所在地喇榮,是一百多年前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修行地。據《一世敦珠法王自傳》記載:敦珠法王46歲到色達喇榮聖地,降伏地神惡龍等,向數百弟子傳授大圓滿,成就幻化虹身。僅在喇榮就成就了十三大虹身,故被稱為「十三大虹身大密靜處」。
  6. 大概位置在:洛若鄉下面,洛若寺對面。但具體在哪個地方,上師問了很多老喇嘛,他們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