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七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作為一個修行人,就算你沒有其他功德,至少也應具備什麼功德?為什麼?
  2. 在本論中,作者教誡如何斷除世間八法?有人認為:「不被八風所動,是出家人很高的境界,在家人根本做不到。」這種說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3. 有些人為了孝順父母、供養上師而造惡業,你怎麼看待這種行為?如果你周圍有這種人,你打算如何勸阻他?
  4. 現在有些貪官無惡不作,但他們家庭事業樣樣順利,而有些人修行非常好,卻一貧如洗、重病纏身,這是否說明業因果不存在?為什麼?請談談你自己的體會。
  5. 什麼叫聖者七財?你具備哪些?你是修行上的富翁,還是生活上的富翁?你認為哪個更重要?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親友書》在講「斷除世間八法之散亂」,這個教言分兩方面:對治、所斷。「對治」又分真實對治、宣說具對治之功德與不具對治之過患。今天講第二個問題。也有些講義說,該頌是「旁述」,跟正文的關係不大。

癸二、宣說具對治之功德與不具對治之過患:

族貌聞雖具全士,然離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無他德亦應供。

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就算門第高貴、富可敵國、相貌端嚴、廣聞博學等功德樣樣俱全,但若不具足通達萬法真理的無垢智慧與斷惡行善的清淨戒律,則不能堪為應敬處,不應受到人天的恭敬禮拜。

在這個世間上,外在的東西不一定很重要。就拿相貌來說,有些人長得沉魚落雁,眾人羨慕,但也沒有特別大的意義。在晉代,有一個美男子叫潘安,他的相貌非常莊嚴,可能像現在的歌星和明星一樣,很多女孩子特別喜歡他。他每次上街,總是引起一堆女人的圍觀,搞得車馬交通堵塞。後來他都不敢步行了,只好坐車,可是一旦被發現,也是引來尖叫一片。那些女人為了吸引潘安的注意,就想了一個辦法——丟水果,而且比誰丟得大、誰丟得准。所以每次潘安出街,都會滿載而歸,帶一車水果回家。當時有一個人叫張孟陽,長得相貌奇醜,看潘安這麼受歡迎,自己就很羨慕,也學潘安坐車出街,還到處吆喝。結果每次出門,女人就往他車上吐唾沫、扔石頭,他倒也是滿載而歸,不過裝的都是石頭。

當今世間的明星歌手,人們也是特別追逐,他們倒不一定特別莊嚴,只不過名氣使然罷了。他們沒出名的時候,走在大街上也不會惹人注意,但後來因為有了名氣,很多人都覺得看到他很有福報,摸到他的手得了很多「加持」。其實這些並不重要。自古以來人們所稱歎的美女帥男,或者種族高貴、廣聞博學者,或者精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類歷史的人,若沒有通達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根本不值得讚揚。然後,沒有戒律和智慧的人,連善趣福報也得不到,這種人也不值得恭敬。

不僅是佛法,世間法也很重視戒律和智慧。一個人如果沒讀過書,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一個人如果學歷很高,但不守規矩,即使是碩士生或博士生,到任何團體中也不受歡迎;一個人既有智慧、也守規矩,就算相貌醜陋、種姓低劣,身上沒有一分錢,很多人也會對他恭敬有加。尤其是我們出家人,戒律和智慧非常重要。當然,不僅僅是出家人,作為在家人,如果三皈五戒也不受,對佛教基本道理都不懂,那不算是什麼佛教徒,大乘修行人更算不上了。

一個人若具足這兩種功德,即使其他功德不具足,人天眾生也會供養你。因為,《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有了戒律,就有了無上菩提的基礎。《般若經》云:「佈施之前行乃為智慧。」一切功德皆隨智慧而行,若沒有眼目般的智慧,其他功德無法產生,麥彭仁波切也說:「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餘德。」

大家平時應該想到,龍猛菩薩賜予的教言非常非常珍貴。我講課時經常想:對佛理不太懂的很多居士,這次應該會有一些收穫,畢竟龍猛菩薩教誡的樂行王是在家居士,故此教言對在家人尤為適合,只要通達這樣的教言,守持這樣的法規,基本上可以變成一個佛教徒。當然,作為出家人,更應該明白並受持《親友書》的道理,假如連在家人的教言都做不到,你有什麼資格稱為應供處?

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這個教證說:一個人的種姓、相貌、學問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是否具備戒律和智慧,倘若具備了這二者,即使他表面上卑微無能,實際上也值得恭敬。現在很多居士選擇上師成了一個大問題,他們不知道什麼樣的上師才能依止。其實龍猛菩薩在這裡說了,一個上師只要具足清淨戒律,言行舉止按《別解脫戒經》的教言如法行持,同時對佛教的道理通達無礙,不是只懂世間知識,這樣的上師即堪為依止處。

世間知識,很多大學生都精通,對此龍猛菩薩並沒有讚歎。而且,樂行王也擁有世間智慧,從很多詞句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智者,不過在出世間方面,就像一個大學教授所說,自己連一年級還沒有讀,正在讀幼兒園。所以,世間學問跟出世間學問有很大差別,縱然你懂得各種世間學問,也不一定瞭解佛教的基本道理。我們若能具足佛教智慧,再加上守持清淨戒律,不具其他功德都可以。大家務必要記住,一生中值得重視的就是這兩者!

壬二(所斷)分二:① 教誡斷除真實世間八法;② 教誡斷除彼之果——罪業。

癸一、教誡斷除真實世間八法:

知世法者得與失,樂憂美言與惡語,
贊毀世間此八法,非我意境當平息。

樂行王不是一般人,他對醫學、婆羅門教等世間學問非常精通,從前面的頂禮句也可以看出,他對佛法頗有造詣,龍猛菩薩曾謙虛地說,就像白色的石灰牆反射月光一樣,這次為他傳講《親友書》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但他再怎麼精通佛法,依止上師仍不可缺少。

此處,龍猛菩薩以呼喚的口吻說:通曉世間正理的大王啊,你一定要平息世間八法。這裡的「世間八法」,與其他論典的解釋方法略有不同,

得:對獲得受用十分歡喜。比如我今天賺錢了,發工資了、發生活費了,家裡寄來好多錢,臉上就一直掛著笑容,看到匯款單也有不同的滋味。

失:你失去了財物、丟了銀行卡,或者車翻了、工廠倒閉了,心裡就悲痛欲絕。

從新聞報紙上天天可以看到,今天股票上漲,有些人笑逐顏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明天股票下跌,他們愁眉苦臉,回家就開始吵架。心情很容易隨財富的增長或下跌而或喜或憂。

樂:當你吃得好、穿得好,身心各方面很不錯時,就非常歡喜,願意接受。

憂:當你心裡不舒服或者身體生病時,就特別的痛苦,不願意接受。

美言:聽到比較好的消息,或者別人對你評價不錯時,感覺美滋滋的,特別快樂。

惡語:遇到別人罵你、說你壞話,聽到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語言,心裡不快樂、不高興。

讚:受到別人讚歎時,不管是當面也好、背後也好,當眾也好、私下也好,自己都非常的欣喜。

毀:受到別人詆毀、冤枉時,心裡特別不痛快。

以上八法,世間人均住於此、依於此、用於此、無法擺脫此,整天為此患得患失,所以《世間苦惱經》中說:「八法推轉著世間,世間隨著八法轉。」很多人願意得到名聞利養四法,而不願遭遇它的違品四法,其實一切法都是空性,尤其是學了《智慧品》以後,名聲有也好、沒有也好,財富有也好、沒有也好,這些統統都是假象。寂天論師說:「故於諸空法,何有得與失?」《米拉日巴道歌》也說:「如夢幻一樣的感受,難道人們不知道嗎?」又說:「世間怙主佛陀為了平息世間八法而宣說妙法,可現在自以為是智者的人,世間八法不是越來越嚴重了嗎?」確實,有些大修行者、大居士,從他們的行為來看,帶有很多假的成分在裡面,一直被世間八法所轉,只不過自己沒有覺察而已。

有些人說:「不被世間八法轉是不可能的,這是出家人一種很高的境界。」其實並非如此,此處龍猛菩薩針對一個在家人,一個瑣事非常繁忙的國王,告訴他:世間八法不是你的行境,非為你所應耽著的,一定要平息贊毀等這些,不要為八風所動,否則修行不可能圓滿成功。

所以,無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要看自己是不是被世間八法束縛著。當然,完全達到「八風吹不動」,對凡夫人而言有點困難,可你也不能成天為此而消磨時光。《開啟修心門扉》中說,仲敦巴尊者在晚年時,經常前往休色的柏樹林中,要麼一直念《親友書》的這個頌詞,有時念半句,有時全部念出來,要麼一直念:「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用這些教言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到一些寂靜地方時,也可以這樣思維:「世間八法對今生來世沒有意義,我是一個希求解脫者,不能以名聲、恭敬等法來束縛相續。」世間的名利,就像孩童的沙屋,沒有實在意義,可是人們失去時,如同孩童對沙屋倒塌一樣傷心,「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這樣一來,我們跟愚笨的孩童沒有什麼差別。有些人今天挨了批評,特別痛苦,眼淚一直嘩嘩地流,為什麼呢?「因為在那麼多人面前點我的名,我今後怎麼抬起頭來啊?」——虛空又沒有落到你頭上,有什麼抬不起頭來的?

人生很短暫,大家不要對自己太信任了,經常吹噓自己,氣泡吹得太大,遲早都會爆炸的。作為一個修行人,應該多觀察自己的心。我真的很隨喜仲敦巴尊者,終年住在寂靜地方,把這個頌詞反反覆覆讀幾遍,最後就獲得了成就。其實,真正有信心、要實修的人,不一定要背很多書,對一個偈頌再三觀修的話,也能斷除我執,斷除世間八法,如此一來,不管你到城市裡,還是住在寂靜地方,都不會受到煩惱的騷擾。

癸二(教誡斷除彼之果——罪業)分二:① 真實宣說;② 需斷彼之理。

子一、真實宣說:

汝為沙門婆羅門,師客父母王妃眷,
亦不應造諸罪業,地獄異熟他不分。

作者對樂行王說:大王,你依靠前世的福報,即生中遇到了佛法,有明白取捨的機會,自己也能聞思修行,(沒有福報的人,即使親見佛陀,也不一定隨學。)所以不僅為了自己,哪怕是為了具足功德的比丘、婆羅門等殊勝對境,也千萬不要造惡業。

有些人為了供養上師而殺生,說:「我的上師來一趟不容易,我要好好請他吃一個火鍋。」請客的過程中,殺了很多很多眾生。他認為上師是成就者,只要一吹氣,吃掉的眾生就能全部超度,但上師到底有沒有帝洛巴的境界呢?如果沒有,這樣對上師的地道會有障礙,對你的修行也有障礙。以前藏地有一種傳統:你請一位上師的話,為了讓上師吃頓好飯,主人要宰一隻羊。但華智仁波切出世之後,這個惡習基本上就斷了。為了上師等應供處而殺生,這個過失非常大。

除了應供處以外,為客人、父母、親眷、子女等,也不應該造惡業。否則,自己一旦離開人間,墮入地獄感受異熟果報時,他們一絲一毫都不能分擔。曾有人說:「為了保衛祖國,殺人也不要緊,這個業由全國人平攤,每個人只得一點點,你不用承擔太多。」這種解釋不正確,不管你是為了誰殺生,造惡業的果報唯有你一人承受,這沒有什麼可推脫的。

我們有些人的父母,曾為了我們殺過很多生,造了很多罪業;我們自己也幫別人「好心好意」殺過,有些人說:「我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了父母。佛經中說要報恩,所以我每天給他燉一隻雞,不然他身體越來越不好了,我一定要孝順!」其實這樣對他更不利。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這次講《親友書》很有必要。

在輪迴的道路上,不管是父母也好、上師也好,都不能分擔你的罪業。《地藏經》云:「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父親和兒子的業力各不相同,即使在輪迴曠野中相遇,比如在地獄中遇上,要互相幫助也沒有辦法,自己造的業必須要自己承受。

有人也許懷疑:「既然造業必須自作自受,那我們回向是不是不管用了?」不是這樣的。我們通過唸經回向,可以減輕他的罪業,但即便如此,自己的罪業也要自己承受。比如你殺了人,按照世間法律,你弟弟不可能代你受刑,你自己必須為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寂天論師說:「命絕諸苦痛,唯吾一人受。」《月燈經》也說:「自作自受,他作不受。」因此,無論造善造惡,一人做事一人當,不可能讓別人來代受。

從前波斯匿王有個女兒叫善光,聰明端正,福報非常大,一直在皇宮裡享受快樂。有一天國王說:「你要知道,你現在的幸福全憑父王之力。」她卻答道:「我憑自己的業,感得這樣的福報,這並非父王的能力所致。」國王聽後非常生氣,馬上密令侍從去找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將善光嫁與他,讓她獨立生活。善光仍不後悔,心無反顧地與乞丐離宮而去。

途中,善光問丈夫:「你有沒有父母?」乞丐回答:「我父母先前是捨衛城最大的長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孤苦伶仃,平日以乞食過活。」善光又問:「你父母的住宅還記得嗎?」「記得,現在那裡是一片空地。」於是他們就到了那裡。以善光的福報力,不論他們走到哪裡,隨處都有地下寶藏自然湧現,他們又變成非常富裕的人。國王聽說此事,感到非常驚訝,當時佛陀在世,他就去問佛陀。佛陀說:「善光在毗婆屍佛時代,曾恭敬供養過佛塔;又於迦葉佛時代,以美食供養僧眾。以此果報所感,生生世世中財富不會離開她。」

所以,我們做善事也好、做惡事也好,一定要牢記自作自受。這種因果觀念,現在很多人將信將疑,對因果尚且如此,那麼甚深的法更不用說了。作為佛教徒,一定要有因果不虛的定解,這是非常難得的世間見解。《正法念處經》中說:「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善惡業果自作自受,就如蠶作繭自縛一樣,造善業感召人天福報,造惡業則會墮入惡趣,播下種子必然成熟果實,這是無欺的自然規律。

你們可能曾為家人殺過生,如果沒有懺悔清淨,罪業一直跟著你,臨命終時定會找你算賬,這並不是嚇唬誰。所以,有機會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懺悔,從今以後不管是為了誰,就算是你的上師或最好的朋友讓你造惡業,你也不要聽他的,不然到時候感受果報,誰也無法替你分擔。就像在世間中,有人讓你去殺人放火,違背法律以後,只有你自己坐牢,誰也替代不了。所以,因果規律真的很可怕,大家一定要有堅定的誓言:「今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再也不造惡業!」若能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子二、需斷彼之理:

有者所造諸罪業,縱未即時如刀砍,
然死降臨頭上時,罪業之果必現前。

這個頌詞對當今時代的人來講,非常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作惡多端、罪大惡極,但所造的罪業並不是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體即刻會出血一樣,立竿見影。有些人到寺院裡供養1000塊錢,就希望生意立刻有所好轉;有些人一輩子行持善法,但重病纏身,做什麼都不順,就懷疑因果不存在,這些想法十分愚癡,業力成熟需要一個過程,果報不可能馬上降臨。但它過了千百萬劫也不會耗盡,就像智悲光尊者比喻的那樣,高空飛翔的金翅鳥,雖然暫時看不到它的影子,但並非沒有身影,一旦它落下來,影子就會頓時出現[35]。

很多人今天殺生,明天沒什麼感覺,就認為因果不存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所造的業,有些是現世現報,今生造業,今生成熟果報(順現法受業);有些是今生造業,下一輩子感果,就像造五無間罪一樣(順次生受業);有些是今生造業,再過幾百年、幾萬年才成熟果報(順後受業)。業的差別非常非常大,雖然業力不會耗盡,但也不像人們所想像的,做了善事就馬上現前果報,造了惡業馬上感受痛苦。

有些人看到貪官污吏無惡不作,可是他的事業、家庭樣樣順利,造惡業似乎沒有報應,而有些行善的人,做什麼都不成功,生活也是一貧如洗,於是就對因果產生懷疑。實際上,造業如同播種,學過植物學的人都知道,春天種下去的種子,秋天才可以收割糧食,有時候因為水分、土壤、化肥等關係,本來該今年成熟的,明年才會結果。我們在院子裡種花時,種子的說明書中說,過一年就可以開花,但有些種子兩三年後才發芽,這種情況也有。所以,對因果的奧秘,我們沒有研究、沒有瞭解的話,很多道理都不懂。雖然佛經中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但如果道理上沒有通達,則根本不知其所指為何。

造罪業馬上沒有感覺,並不代表它沒有果報。今生中造業,也許死後中陰身時出現果報,也許來世出現果報,也許來世的來世才出現。有些人用一個比喻說明前世後世存在,我覺得用它來證明業因果也可以。比如,我拿手機撥一個人的號碼,撥通了以後,通話時雖然沒有線來連接,但通過無線電波可以傳入對方耳中。這個過程具體是:我對著手機說話,被耳朵能接受的聲波,即被轉換為電波,經發射器處理放大為無線電信號,再由天線發射至衛星。通過衛星的傳遞,對方天線接收到無線電信號,將此信號送到接收器,把電波轉變為原來的聲波,再由擴音器放出來,此時就可聽到原來的聲音。這中間有一個轉化過程。

造業受報也是同樣,比如我今天殺了生,這是用今生的身體造的,離開人間時,昏厥一會兒後變成中陰身,這個肉身也隨之捨棄,只剩下一個意識形態,就像是做夢時的身體。此時殺生的惡業,存在於阿賴耶上,也變成了意識形態,就像聲波轉化成電波一樣。再過一段時間,我投生為下一個身體,業力又在那個身體上復現,如同電波又轉變為原來的聲波。所以,佛陀在經典中說業力之網極大,有些人前世身體上的痕跡和習氣,經常會在後一世的身體上出現,原因就是這樣。

如今證明前世後世存在的報告非常多。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人轉生到泰國去的經歷,敘述他是中陰身時如何、最後怎麼樣入胎,跟《中陰教授》所講的一模一樣。只不過現在很多人非常迷茫,根本不知道因果真相,不相信今生造業、來世會成熟,這就像不相信你在手機這頭說「喂」,經過山河大地重重阻礙,對方仍能原原本本聽到「喂」一樣。其實,這一切依靠的都是緣起力,只不過是方式不同而已。

大家對業果規律一定要瞭解,若能瞭解,對佛陀的教言會生起極大信心。《無量壽經》云:「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譬如,你給別人打電話,打誰的號碼,誰就能接到,這中間不可能錯亂。同樣,你以自己的身體造業,將來定會在你身上感受,不可能讓別人代受,《百業經》也說:「眾生所造之業,不會成熟於外界地水火風上,也不會成熟於其他相續中,而是成熟於自己的界蘊處。」

當然,對這個問題若沒有研究,不一定會很清楚。很多人不願意提「死亡」,覺得很忌諱,但不提並不能避免這一條路,在這個世間上,無論你有錢、沒錢,有智慧、沒智慧,統統都是「死路一條」,這只不過是早晚而已。在人類歷史上,永遠不死的人一個也沒有,我們就像監獄裡的死囚,早晚有一天會被槍斃,你怕死也沒有用,這就是你的命運。但學習佛法之後,如何面對死亡、死時怎麼樣、死後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有延續,在佛教中講得明明白白,不像世間的很多解釋,能把無數人引入歧途。

所以,大家對因果取捨一定要小心謹慎,活著的時候,盡自己的能力造善業、止惡業,雖然做不到連一剎那的噁心也不生,但比較嚴重的罪業,有生之年千萬不要做。同時,對佛教中關於死亡、為後世做準備的道理,平時盡量多串習,若能如此,死時就不會萬分恐懼。為什麼佛教徒死時那麼安詳,有錢人或科學家死時那麼悲慘?關鍵就是你是否對死亡做好了準備。倘若你即生中沒有造惡業,即使造過也做了懺悔,那麼面對中陰和來世時,自己會有一種把握。所以,大家在這方面應該多修持,我們不死是不可能的,業因果也一定會存在,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不承認只是表露你的愚癡,除此之外根本抹殺不了真理。

辛三(斷除財物之散亂)分三:① 總說財物取捨之分類;② 別說斷除無義瑣事;③ 能斷之對治。

壬一、總說財物取捨之分類:

佛說信心與持戒,多聞佈施淨知慚,
有愧智慧聖七財,知餘財物無實義。

佛陀在《寶積經》、《長阿含經》等經典中,都講到了聖者擁有的「聖者七財」。為什麼叫做「財」呢?因為對財富人人都喜歡,渴望從中獲得快樂,同樣,聖者對這七種法也很喜歡,能從中獲得快樂,故稱為「聖者七財」。凡夫人對有漏的財富非常重視,成天惦記著自己的吃穿、錢財、房子、轎車,而聖者認為對水泡般的身體進行保養不是特別重要,他最關心的是生生世世能帶來快樂的財富,這就是聖者七財。

  1. 信心財:對上師、三寶、因果、四諦等有堅定不移的信任感,覺得「三寶真的存在」、「蓮花生大士不是一般人」、「釋迦牟尼佛不是普通的王子,他是智慧尊者」,而不是認為「蓮花生大士是個老頭子」、「釋迦牟尼佛是個比丘」,把聖尊看作平凡人,這個過失非常大。當你觀想他們的形象時,應該有無比的恭敬心,這叫做信心。

    學密法和顯宗的人,具有信心非常重要。有些人唸經時恭敬合掌,從很多姿態中可以看出他的信心非常大。而有些人沒有信心,遇到什麼樣的功德境也不屑一顧,用轉經輪也亂甩。可能我的境界比較差吧,經常觀察別人的過失。有些居士確實學得不錯,做什麼都很有信心,看他的姿態也很舒服;有些居士也許不懂,也許學過但沒有信心,很多行為不太如法。所以,有信心非常關鍵,如果沒有信心,即使你是堪布活佛,再怎麼了不起,傲慢心若非常大,對解脫也會構成障礙。

    其實,說深一點,按照密宗的觀點,我們正在念佛時,想阿彌陀佛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並沒有一個佛從遠處慢慢過來。如果你想念上師,對上師起信心,此時你的念頭就是智慧本尊的上師。若對這方面有種信心,你的很多煩惱可以遣除,功德自然而然會積累,所以信心很重要。

  2. 持戒財:持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現在菩提學會的人比較多,希望大家至少要受皈依三寶的戒,然後根據自己的力量,受一分戒或者多分戒。每個人還是要受一些戒律,這樣才能具足菩提心等上上功德。

  3. 多聞財:多聞的不是世間各種雜論,而是對與解脫有關的四諦等廣聞博學。

  4. 佈施財:指發放自己的身體、財物。

  5. 觀待自己無垢的知慚財。

  6. 觀待他人的有愧財。

  7. 智慧財。

這七種法,唯有聖者才真正擁有,凡夫人只能相似具足。我們作為希求解脫者,應當盡量具足聖者七財,《法句經》云:「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大圓滿心性休息》中對此也有提及。《大圓滿心性休息》是寧瑪派的修行次第論,按華智仁波切的說法,《入行論》和《大圓滿心性休息》那麼好的論典,整個世間上也找不到,他講了很多很多讚美詞。不過,可能是眾生業力現前吧,我把《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翻譯出來後,前段時間總結了一下,請的最少的就是《心性休息》。我以分別念寫的書全部都請光了,這本書卻沒有人請,我們這邊的庫存剩了很多,外面也剩了不少,有時候看來,人們真的不會選「寶貝」。

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捨棄房屋、轎車、錢財等有漏財富,有多少車、多少棟樓、多少錢並不重要,應如《菩薩寶鬘論》所言:「捨棄一切有漏財,當以聖財為嚴飾。」法王如意寶在世時經常說:「我們不要互相攀比有漏的財富,你修了一個房子,我的房子就要比你高,這不是一個修行人。」不過,現在世間人就這樣,兩人一見面就問:「你有沒有轎車?有沒有房子?房子裝修了沒有?……」80年代時,大家關心的是「你家有沒有電視?你家有沒有洗衣機?」而現在完全變了——「你有沒有房子,是不是別墅啊?你有沒有轎車,是不是進口的?」整天談論的就是這些。而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看自己具足哪些聖者七財。《維摩詰經》云:「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具足聖者七財的話,菩提善根才能得以成熟。

現在積累錢財的修行人非常多,可是積累聖財的多不多呢?大家應該觀察一下。如今人人都想發財,結果發的只是有漏的世間財,這樣的財富越多越不滿足,最後自己非常痛苦。出世間的聖者七財,讓我們不僅僅是一世,乃至生生世世都非常快樂,然世人並不知道這一點,他們覺得只有錢財讓自己滿足,沒有想到卻事與願違,感受到了無邊痛苦。

因此,我們要依靠這些聖者教言反觀自己,作為一個修行人,名聲不重要,利養也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自心與法相應,具足清淨的戒律,發放佈施、廣聞博學……若具足這樣的聖者七財,別人不讚歎你也不要緊,別人歧視你也無所謂,自己修道定會圓滿的。

大家學習這部論典,能得到許多新的思維方式。雖然我講得很不好,但你們自己應該發揮,盡量打開思路。每個人對世間事情想得那麼多,為什麼不想想對來世有利的解脫妙法呢?遇到聖者龍猛菩薩的教言,各位理應生起極大的歡喜心,以歡喜心來希求,得到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附註

  1. 九個孔道:指兩眼孔、兩鼻孔、兩耳孔、口、大便道、小便道。
  2. 「她頭上有頭髮,跟象馬的尾巴並無兩樣;發下有頭骨,如同屠夫砍下的豬頭;頭中有腦髓,像泥巴一樣,臊臭難聞,放在地上,人們都不敢踩;眼目實際是水池,取出來都是水汁。她的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體內的肝、肺腥臊不淨,腸胃、膀胱裡儘是屎尿。她的四肢也只是骨頭節節相連,筋?皮縮,靠著氣息牽動,就像木人以機關抽牽而活動。一旦氣息停止,將屍體的頭、足等一節節分解,內臟擺得滿地狼籍。如此虛假、污穢的人體,究竟哪裡好呢?」
  3. 《大毗婆沙論》: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相傳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弘護佛教,鑒於當時部執紛紜,人各異說,便請脅尊者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建立伽藍,召集500位有名論師,以世友為上座,費時12年,造《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
  4. 界差別觀:根據《聲聞地》觀點,修此法應當思維六事,即思維義、思維事、思維相、思維、思維時、思維理。《中阿含經》之界差別觀是:「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5. 現在五明佛學院的所在地喇榮,是一百多年前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修行地。據《一世敦珠法王自傳》記載:敦珠法王46歲到色達喇榮聖地,降伏地神惡龍等,向數百弟子傳授大圓滿,成就幻化虹身。僅在喇榮就成就了十三大虹身,故被稱為「十三大虹身大密靜處」。
  6. 大概位置在:洛若鄉下面,洛若寺對面。但具體在哪個地方,上師問了很多老喇嘛,他們也不清楚。
  7.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