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八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能毀壞自己名聲的有哪六法?請詳細解釋。並對照自己觀察,看你具備哪幾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2. 「財富」的含義是什麼?什麼才叫真正的財富?明白這個道理,對你有何啟示?
  3. 為什麼說財富越多越痛苦?請以比喻說明此理。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擁有財富不會成為痛苦之因?
  4. 作為一個男居士,應取和應捨的女人分別是哪幾種?假如在一起生活的女人並不賢惠,那你應該怎麼辦?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已經講了,我們作為修行人,要積累的是「聖者七財」,對此應該予以保護。下面講第二個科判。

壬二、別說斷除無義瑣事:

賭博以及看聚會,懶惰依附惡劣友,
飲酒夜晚入村落,斷毀名譽之六法。

龍猛菩薩總結了即生中毀壞自己名聲、來世毀壞善根而墮入惡趣的六法。一個人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若沒有以正知正念觀察身口意,隨分別念在惡劣環境中做種種壞事,最容易做的就是這六法——賭博、看聚會、懶惰、依止惡友、飲酒、夜晚入村落。《二規教言論》中說:「白晝飲酒賭博等,沉迷損害名譽法,夜間唯作不淨行,此等亦是無愧者。」這是對在家人的教授,而作為出家人,毀壞名聲的六法更要遠離。出家人一般不會有這些現象,但現在的在家人很難從中拔出來,尤其是一些壞領導,這六法每天都一一具足。因此,要當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必須杜絕這些行為。

這六種法字面上很簡單,不要說長期學佛、有較高水平的知識分子,就連一二年級的小學生,給他們講賭博、看聚會、懶惰等六法,他們也能全部背得下來。我去年建了一個「文殊小學」,裡面全是小出家人,有個法師給他們傳了毀壞名聲的六法,之後問他們是哪六法,每個小孩一個一個都能算出來。所以,字面上是很簡單的。但並不是口頭會說就可以了,聖者們所講的教授,我們要詳細觀察自己能不能行持?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地方,通過什麼方式來懺悔?

這些教言特別殊勝,沒有人再能超過龍猛菩薩了。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龍猛菩薩都被譽為「第二大佛陀」,對佛教貢獻非常大,並獲得了聖者果位。像這樣的聖者所著的教言,相信誰也不會否認,關鍵要看自己能不能做到。我們對這六法記得清清楚楚還不夠,應該在實際行動中看哪些容易做、哪些不容易做。尤其是現在的在家居士,學習這些教言非常有必要。如今懂取捨因果的佛教徒少之又少,很多人缺乏佛教的基礎知識,可是懂得這些道理之後,除了業力深重者做不到以外,大多數人應該能把握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具體而言,一、賭博:現在人下棋、打麻將、賭博非常可怕,末法時代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有些人甚至傾家蕩產,身上的衣服也輸得精光。假如一個修行人常去賭場,肯定會遭人非議,招致各種各樣的譭謗。

二、看聚會:即是看電影、看娛樂活動、看體育盛會之類,在家看電視也包括在內。今天來一個明星,明天來一個歌星,千方百計地花錢買票,到那邊去瘋狂追星,這對佛教徒來講沒什麼意義,完全是浪費時間。眾人聚會的地方,對修行人極不適合,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說:「不可去處有三種:怨仇爭處不可去,眾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現在有很多馬戲、猴戲,愚癡的人聚集在那裡一直看半天,其實得不到任何實義。如果你實在要散亂,不妨看一些佛教電影、佛教電視,不要去世人聚會的地方。我們作為出家人,更應該做到這一點。這方面漢傳佛教做得很不錯,除了極個別的政治和尚以外,一般來講,出家人不會出現在那種場合。

三、懶惰:對佛法或者世間法不精進,懶洋洋的,什麼事都不想做,最終一無所成。我們修行人一定要精進,任何功德皆隨精進而生。《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中描述了一個96歲的修行人,她晚上從不躺下睡覺,別人問她:「您為什麼不用睡覺?」她說:「喜歡瑜伽三昧的人,為什麼要睡得像豬一樣?」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十一二點鐘還在睡,做什麼事都沒興趣,《入行論》講的三種懶惰[36]全部具足,這樣的人不會有什麼成就,任何單位也不要,任何領導也看不慣。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精進。

最近在座有些道友比較懈怠,可能是因為要考試了,晚上一直熬夜看書,早上睡得很厲害。我原來也講過,我寺院有一位拉雪堪布,今年82歲還是83歲了,他早上準時4點鐘起床唸經,這個習慣從小就養成了。以前我去弘法寺時,本老剛100歲,侍者說他每天早上三四點鐘必須起床,從不間斷。這麼大年紀的人尚且如此精進,你們卻睡到七八點鐘,那不算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了。大家應該要求自己,如果懶惰成了習慣,今天11點鐘起床,明天也睡到11點鐘,後天或許還要加半個小時,惡習越串習越多,這是非常可怕的!

四、依止惡友:所有的危害中,惡友的危害最大。阿底峽尊者說:「世間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惡友。」《毗奈耶經》也說:「依止惡友人,善妙不得見。」很多人為什麼會逐漸變壞?就是因為依止了惡友。藏地有一種說法是:「往上拉,一百個人也拉不動;往下拽,一個人就足夠了。」一個惡友拉很多人也沒問題,因此,我們要恆常遠離惡友、依止善友。

依止善友的話,傳承上師們的教言中說,祈禱佛陀非常重要。《三摩地王經》云:「恆常隨觀佛陀教,永時莫依罪惡友,廣依一切善友伴。」我們要時時祈禱佛陀,依止善知識和善友,不要跟貪心大、癡心大、嫉妒心強的人長期接觸。否則,你原來是個好人,慢慢就變成壞人了,猶如吉祥草放在淤泥中,逐漸會被染污的。這就是惡友的過患。

五、飲酒:《諸法集要經·離酒過失品》全是頌詞,專門闡述了飲酒的過失,方便的時候,希望你們也看一下。還有,《聖歡喜經》將酒的過失歸納為三十六條。前段時間,我翻譯了華智仁波切的《飲酒之過失》,也講了很多這方面的道理。當今是一個瘋狂的時代,飲酒原本對社會、家庭、單位有很大危害,可是現在人好的不學,壞的一學就會,抽煙、喝酒、打麻將、上舞廳,龍猛菩薩所講的六法一瞬間全部具足。吃晚飯的時候,大家一起吃肉喝酒,然後開始打麻將,再去不清淨的舞廳。有些部門招待貴客也是這樣:喝酒、打麻將、去這樣那樣的場所,這是非常公開的。看了他們的接待日程表,我覺得在家人真的很可憐,連具備基本的高尚人格都成問題。作為佛教徒,包括聽受《親友書》的在家居士,你們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名氣、地位,跟世人交往的過程中,不隨順他們雖有一定困難,但千萬不要用這些來毀壞你的今生來世。

六、夜晚入村落:有智慧的人晚上應在家裡安住,不要到處閒逛。誠如無垢光尊者所言,夜間行動的唯有夜叉、魔鬼,還有貓頭鷹,這些都是遭人厭惡的。不過現在人就喜歡在晚上出來,三四點鐘開始做各種事情。也許是我太悲觀了,對世間的很多行為都看不慣,尤其是學了一些經論之後,見到社會上的所作所為,成天都是惡業圓滿、善業微薄,真的令人心生悲憫。

身為一個修行人,尤其學院裡的道友們,晚上沒必要到處溜躂,到人群集聚的地方去。上師在世時也講過,除非你有重要的事情,可以在中午去找別人,但晚上需要安住在家裡,該參禪的參禪,該唸經的唸經,該看書的看書,該背誦的背誦。但極個別人一到晚上就去道友家,現在晚上有課稍微好一點,沒有課的晚上非去不可,去了以後就拉家常、說是非,這樣既影響他人修行,也耽誤自己的時間。

因此,大家要牢記龍猛菩薩的這些教言,對毀壞名聲的六法要一一詳細觀察,並且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

壬三(能斷之對治)分二:① 對治之功德;② 未對治之過患。

癸一、對治之功德(對治貪執財富有什麼功德):

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
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人天導師佛陀在大小乘經典中再三強調:所有的財產當中,知足少欲最為殊勝。前面也講了,之所以命名為「財富」,是因為它能讓人得以滿足,不管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都會帶來一種滿足感。但如果你精神上非常空虛,物質上再怎麼富裕,內心也無法滿足,裝多少財富也沒辦法填滿。

現代跟古代大不相同,古人沒有現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一個國家的消息基本上都是封閉的,村落與村落之間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也少得可憐,這樣一來,人們看得不多,聽得不多,知道得也不多,所以貪婪不是很強烈。就像我們藏地,世世代代都住在山溝裡,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很多人都有滿足感。可是現在並非如此,這個人買了摩托車,那個人就羨慕得不得了:「為什麼我沒有啊?我有該多好啊!它的性能如何如何……」貪慾會無法抑制地生起來。其實如果知道滿足,即使沒有那麼多財產,也堪為一個真正的富翁,因為「財富」就是令人得以滿足。

所以,佛陀在大小乘經典中說,知足少欲是所有財產中無與倫比的,它所帶來的快樂,連天王也很難以享受,如云:「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干,天王亦難享。」修行人在寂靜地方自由自在地修行,跟誰都沒有牽連糾纏,這樣的生活不要說人間,帝釋天也很難享受(因為他沒有離貪)。

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要通過佛法修持自己的心,如果想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確是很困難的。現在很多富翁無論有多少錢,都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所以知足才是最大的財富,有一間簡單的屋子住就可以了,若有一種滿足感,就不會再想修三四層樓;修了三四層樓還不夠,又修二十幾層樓;修了二十幾層樓還不行,要換到大城市裡去修……最後你在很多地方修了無數房子,但仍然無法滿足。這光是對房子的貪執,還有對人的貪執、對財物的貪執,一直不能達到滿足,痛苦也隨之不斷增上。《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因此,大乘和小乘都提倡知足少欲,倘若沒有知足,《俱捨論》中說,根本不堪為出離心的法器。現在的社會需要知足,有吃有穿有住就行了,沒有必要跟別人攀比競爭,這對你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能真正做到知足,縱然你沒有金銀等財富,也是世間上最大的富翁。

我以前講過一個富翁,他有很多房子和錢財,可是他一點都不開心,每天寢食難安,愁眉不展。而他隔壁有一對窮夫婦,靠賣豆腐維生,儘管家境貧寒,但夫婦倆從早到晚有說有笑。富翁覺得特別奇怪:「為什麼我如此不快樂,他們卻這麼快樂?」有一個人對他說:「你不必多想,隔牆扔幾錠銀子過去,便會知道了。」於是他趁夜黑無人,將五十兩銀子扔進了隔壁的豆腐店。拾到這筆從天而降的財富,夫婦倆欣喜若狂,忙著埋藏銀子,又要考慮怎麼花,又要擔心別人偷……弄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再也聽不到往日的笑聲了。富翁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這些銀子啊!」

然而,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心裡沒有滿足感,拚命去追求,最後根本得不到快樂。有時候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山裡的一些修行人,住處也簡單,吃穿也簡單,可他們有無比的歡喜心,沒有任何憂慮,死的時候也很快樂。我們學院以前有些出家人,生前對財富沒有耽著,死的時候非常安詳,有些是獅子臥,有些是跏趺坐。而有財富的人死時卻很痛苦,記得好像1996年,當時在女眾醫務室,有一個師父死了,在場的很多醫生告訴我:她臨死時一直捂著一個紅包,死的樣子很慘。後來,大家打開那個紅包,發現裡面有1萬塊錢,每個人都很害怕,立即把錢拿去給她唸經了。所以,對財產貪著不捨的話,死時恐怕也不會很安詳。

癸二、未對治之過患(對貪執財產沒有對治的過患):

智者痛苦如財多,少欲之人非如是,
一切龍王頭數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樂行王的相續寂靜調柔,對世出世間的道理極其精通,因而龍猛菩薩稱其為「智者[37]」。此處是闡明痛苦隨財產增長的道理。華智仁波切說過:「有一條茶葉,就有一條茶葉的痛苦;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痛苦。財富越多,痛苦越大。」

可是,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從來不會滿足,《因緣品》云:「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他們最羨慕的就是有錢人,卻不瞭解有錢人的內心痛苦有多大,生活壓力有多重。一個人有100萬的房子,裡面裝修必須與這個價位相配,物業管理也隨之水漲船高,但這些錢不可能無緣無故得來,對財富最初積累、中間守護、最後擔心毀盡,也要歷經同樣多的辛酸。但你的房子若只有幾千塊,就不必遭受這麼多的折磨了。

現在人一味地認為,經濟條件越好,生活檔次越高,從中得到的快樂肯定越大。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到了那個時候,你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可怕,遲早會變成金錢的奴隸。有些人想買100萬的房子,把一輩子的儲蓄、精力都付出去,結果還不夠,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晚上睡也睡不著。當然,假如你自己福報現前,無勤中得到大量財富,戒律中也開許接受,但若非要靠勤作來追求,這將會是痛苦的來源。所以,無著菩薩說:「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貪一切最快樂。」

此處用了一個比喻說明這個道理:譬如,龍王由於業力不同,有的有三個蛇頭,有的有十個蛇頭,有的很多很多蛇頭……蛇頭上面有寶珠,因此,蛇頭越多,說明這個龍王越富裕。可是龍王因惡業所感,大鵬每天給它們降下熱沙[38],又燙又痛難以忍受。熱沙往往是降臨到頭上,若只有一個頭,那保護一個頭就可以了。若是有100個頭,每一個頭上都降下熱沙,它的痛苦可想而知。

現在人的財產越來越多,痛苦也是越來越增加。表面上看,你在香港有一個公司,深圳、北京、山西等地有好幾個分公司,自己還有好幾套別墅、好幾輛轎車,似乎很成功、很不錯。但我們南贍部洲的福報,畢竟不像北俱盧洲和三十三天一樣什麼都是自然現前,每一筆財富都需要你費心經營,在這個過程中,經常與各種人發生衝突,還有許許多多的矛盾和困難,就像龍王的頭遭受熱沙襲擊一樣,非常的痛苦。

因此,大家應仔細揣摩佛法所講的比喻,這些在世間學校裡根本聽不到。只有依靠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我們才懂得怎麼樣生活,才會真正獲得快樂。反之,若憑自己的分別念和世間愚者的傳統,全力追求金錢財富,最後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招感無量無邊的痛苦,獲得人身也沒有多大意義。

我們修行人應該對錢財學會取捨。當然,倘若你的財富用來弘法利生,且能將之觀為如幻如夢,那不管別人有沒有看法,你擁有財富也不會對自己造成障礙。藏地著名的大成就者蔣揚欽則旺波,他的財產非常富裕,跟當地的國王沒有差別,房間富麗堂皇,宛如宮殿,但他對所有金銀財寶的執著,遠遠不如華智仁波切對自己木碗的執著。通過一番對話,使華智仁波切心中豁然開朗,顯現上也受到了甚深的教誨[39]。

假如你有這樣的境界,那倒是可以,否則,對有漏財產非常執著,死的時候也會念念不忘。原來有一個人,吃野菜時沒注意,稍微有點中毒,吐字不太清楚,一直不斷地說:「我的存款單!我的存款單!」其實這是臨終最大的違緣。我們平時要通達財富如夢幻泡影,獨自享受也沒什麼意義,只有用來利益眾生,去幫助一些痛苦的人、可憐的人,它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辛四(斷除受用之散亂)分三:① 斷除貪妻;② 斷除貪食;③ 斷除貪眠。

壬一(斷除貪妻)分二:① 應捨;② 應取。

癸一、應捨:

樂行國王作為一個在家人,龍猛菩薩教誡他對所娶的王妃要有所取捨,不能接受的女人有三種,應當接受的有四種。按照印度傳統,一個國王可擁有很多王妃。樂行王要想修持佛法,必須觀察所依止的「善知識」,不然剛開始認識覺得不錯,但有些王妃特別壞,會令你一輩子後悔。因此,事先理應好好地觀察。怎麼樣觀察呢?

性如聯敵劊子手,輕凌夫君如惡女,
微財不放如盜匪,當棄此等三婦人。

有三種女人不能接受:第一種、性情惡劣,對國王不恭敬,甚至聯合怨敵殺害國王,就像劊子手一樣。歷史上有很多這樣可怕的女人,例如晉朝的皇后賈南風,個子矮小,皮膚粗黑,生性嫉妒且奸詐,善於權謀之術,連惠帝都害怕她。嬪妃很少有機會與惠帝同房,只要惠帝喜愛的妃子,她都想辦法殺掉。有一次,她看到一個妃子懷孕了,就拿刀投向她的肚子,使肚裡的胎兒和刀子一塊掉在了地上。由於她作惡多端,最終導致「八王之亂」,晉朝以此而滅亡。

第二種、橫行霸道,對自己丈夫輕視凌辱。在藏地,女人欺負男人的現象比較少,否則會有種種說法和比喻。而在其他的地方,經常看到丈夫像僕人一樣規規矩矩地炒菜,妻子像國王一樣下達命令,自己除了化妝打扮,平時什麼都不幹。(開玩笑!我沒見過這種場景,只是估計的。)有些女人嫉妒心特別強,包括老年人也不例外。2005年有一則新聞說:一個叫阿曼的老婦女,她63歲了,她丈夫55歲。他們倆一起看世界旅遊小姐電視大賽時,她丈夫忍不住對電視中的美女評頭論足一番,結果惹惱了善妒的老妻,遭到她一頓拳打腳踢,還被硬生生將耳朵扯下了一塊,傷口鮮血直流。這樣的事情,在世間上可能比較多。我們從小在山裡長大,對社會瞭解不太多,但也時常耳聞這家吵架、那家吵架,現在人不像以前那樣遵守家庭規則,他們沒有滿足感,所以很多家庭狀況特別糟糕。

第三種、對微不足道的財物也不放過,丈夫不在的時候無所不偷、無所不搶,把他錢包裡的錢都存到自己卡上。據說很多地方都是:丈夫的錢不跟妻子說,自己單獨存,妻子的錢也不讓丈夫知道,彼此沒有信任感,互相能偷就偷、能搶就搶,關係比較好的時候,才通過比較正當的途徑來用。

以上三種女人,國王你務必要離棄。

當然,這個教言並非針對出家人。可作為在家人,家庭不和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惡趣」的痛苦。剛開始看對方沒那麼討厭,但兩個人相處久了,許許多多的觀點不同,致使摩擦和衝突越來越嚴重,這樣過一輩子也相當痛苦。不過,學習佛法的家庭應該想到:由於前世的因緣,今生才結合為一個家庭,彼此應當理解包容。社會上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其實也是與心有關,倘若人心過於貪婪、要求比較多,不愉快的事情很容易發生。帕單巴說過,夫妻既然有緣聚在一起,盡量不要吵架,即使吵架了,也馬上互相懺悔、互相磕頭,很多矛盾就可以平息。現在個別家庭有所謂的「冷戰」,同在一個屋簷下,兩人見面互不說話,甚至一個月都形同陌路,這樣可能會非常非常痛苦,也許超過龍王所遭受的熱沙雨。

有時候看來,出家人的生活真的非常清淨,只有能對治貪心、嗔心、癡心,自己就沒有社會的壓力、家庭的負擔、生活的痛苦,應該說非常快樂。然作為在家人,也不可能馬上出家。有些在家人夫妻不和,就生起強大的厭離心,把孩子一扔,自己出家了,這不一定是很好的選擇。孩子沒有父母的話,成長的道路會非常可憐,所以自己應該放下自私,真正做一些對修行有利的事情。

癸二、應取(應該接受的王妃有這麼幾種):

隨順自己如姊妹,情投意合若摯友,
仁愛自己似慈母,聽從如僕敬若神。

國王你應當迎娶的有四種妻子:第一種、夫唱婦隨,隨順自己猶如姐妹;第二種、心心相印,就像親密的摯友般情投意合;第三種、利濟自己,好似慈愛的母親般誠心誠意;第四種、言聽計從,如同僕女般任憑吩咐。如果遇到具足這些法相的女人,樂行王你可以接受。

現在有些在家人生活很和諧,因為是佛教的家庭,兩人共同學佛、共同發願、做善事,這樣也非常好。從釋迦牟尼佛傳記中可以看出,佛陀在很多生世中也有成家結婚的經歷,所以,過這種生活沒什麼不可以的。從歷史上看,好妻子對丈夫的幫助非常大。比如順治皇帝的愛妃董小宛,她對皇帝非常慈愛,後來因為她被害,順治才生起出離心而出家。

還有齊宣王的王后鍾無鹽,她是中國四大醜女之一,傳說「四十未嫁」、「極醜無雙」,可她的才華舉世難遇。正是因為她的諍諍諫言,齊宣王從一個不理朝政、花天酒地的昏君開始轉變,沒有繼續地墮落下去,齊國也沒有過早滅亡。依靠她盡心盡力的輔佐,後來齊國國力大增,非常強盛。

唐太宗的長孫皇后,也十分賢淑溫良。她深明大義,識大體,對皇帝像慈母一樣愛護,以無私的心態,為國家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

明朝朱元璋的馬皇后,雖然她大富大貴,但不驕不奢,勸告朱元璋在用人方面:「願得賢人,共理天下。」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以她賢淑的品性,贏得了後人的敬仰。

可見,歷史上有很多好女人,對丈夫的建功立業功不可沒。但作為一個佛教徒,即使因前世業力所感,跟不太好的女人聚在一起,和睦也是很重要的。包括現在的金剛道友,不可能永恆在一起,有些論典中說,就像市場上兩個人碰巧見面一樣,不管是一家人也好、一個班也好,最終都會分開的,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

性格賢善的女人,與其接觸有很大利益;但一個女人如果心腸狠毒,行為不如法,會給很多人帶來今生來世的痛苦。作為出家人,雖然不需要對女人進行取捨,但對在家人而言,一定要有非常高的智慧來抉擇,同時,自己也不能違越最基本的人規,在這個基礎上,修學佛法、行世間法才會得心應手。否則,你連起碼的道德都沒有,卻想生起高深的出世間境界,這無疑是癡人說夢。

聽受這些教言之後,大家一定要對自己的相續進行調整,著重對治對人和財物的貪執,假如你沒有特別大的貪執,即生會過得很快樂。有些山上的修行人視財物如草木,尤其是閉關多年的人,與他談論金銀財寶,他根本不看作是財物;看見一個打扮入時、衣著光鮮的美女,他也感覺沒什麼,骨血組成的不淨身體穿上漂亮衣服,只不過是假象而已,他的境界中根本不會起貪執。

當然,若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則很容易受惡劣環境和周圍惡友的影響,身不由己地捲入貪慾的浪濤中。在大城市裡,外境的誘惑力特別強,斷除貪慾的困難非常大,相比之下,寂靜地方的順緣比較多,古往今來很多修行人皆依此而獲得了證悟。不過,善根比較好的人,即使在城市裡也可以成就。我看到有些在家人特別精進,平時不看電視,從不參加各種聚會,一下班就回家,吃完飯就到佛堂裡精進修行。見到他們的行為,我們出家人都很慚愧。去年兩個出家人跟我講:「我們不敢住在某某居士家裡。」我說:「為什麼啊?」「因為那個居士一早四五點鐘就起來唸經,我們出家人一直睡懶覺,特別不好意思。從此之後,再也不敢住在他家了!」

有時候出家人很慚愧,居士特別精進。但也有時候居士非常懶惰,我們出家人還算不錯。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觀察,不能以偏概全地斷言「你出家人是最好的」、「你居士是最好的」,畢竟每個人前世今生的善根不同,精進的程度也各有差異。但不管怎麼樣,最需要的就是對佛法的信心、希求心永遠不能改變,只要這樣下去,每個人的修行肯定都會有進步!


附註

  1. 三種懶惰:同惡懶惰、耽著惡事懶惰、自輕凌懶惰。
  2. 此處的「智者」也可解釋為,對世出世間法有所瞭解的一切智者們。
  3. 《正法念處經·畜生品》云:「龍所住城,名曰戲樂,其城縱廣三千由旬,龍王滿中。有二種龍王:一者法行,二者非法行。一護世界,二壞世間。於其城中法行龍王所住之處,不雨熱沙;非法龍王所住之處,常雨熱沙。若熱沙著頂,熱如熾火,焚燒宮殿,及其眷屬,皆悉磨滅,滅已復生……前世時以火燒人村落僧房,以是因緣受畜生身,熱沙所燒。」
  4. 詳見《妙法寶庫19—旅途腳印》之《木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