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九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作為一個修行人,在飲食方面有什麼要求?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2. 我們每天應當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樂於睡眠會有哪些過失?
  3. 什麼是四無量心?它分為哪幾種?為什麼說修持它的功德非常大?
  4. 色界四禪有哪些天?怎麼樣通過修持寂止,分別轉生到四禪中去?作者教誡我們修四禪,是為了讓我們轉生到天界去嗎?
  5. 無論善法還是惡業,其輕重界限是什麼?請詳細說明。如果你不小心殺了生,其果報將會怎樣?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親友書》正在講「斷除受用之散亂」,昨天已經講了「斷除貪妻」,今天開始講「斷除貪食」、「斷除貪眠」。這些都是修禪定較大的違品,我們要想把心安住下來,不但不能貪執異性,還不能貪執美食,也不能貪執睡眠。

當然,完全不睡、不吃、不喝,對我們欲界眾生來講不太可能,佛陀也沒有這樣要求。但生活方面要有適當的安排,不管是吃飯也好、睡覺也好,用世間話來講,應該做到「規範化」。以前幹什麼都隨心所欲、放任自流,現在學了佛法之後,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約束,時時觀察吃飯、走路、睡覺是否如法。

《親友書》的內容比較簡單,不要說大人,連小學生也可以作字面解釋,但我們要看實際行動中能不能做到;即使能,只做一兩天也不行,要看自己能不能長期堅持,這是非常關鍵的。前一段時間學習《入行論》,剛聽一兩節課時,很多人都做得不錯,但時間久了,有些人就沒有精進心了,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熱情,兩三天就無影無蹤了,跟沒有聽法沒什麼差別。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要經常觀察。

壬二、斷除貪食:

了知飲食如良藥,無有貪嗔而享用,
非為驕橫體健朗,唯一為使身生存。

作為凡夫人,一日三餐當然不可缺少,但要認識到飲食如同治病的良藥,理應恰到好處,根據實際情況,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否則會適得其反,達不到效果。我們飲食的時候,應當了知食量,做到定時定量。如果吃得太多,身體沉重,容易昏沉、睡眠;吃得太少,又會憔悴衰弱,沒有力氣修行,所以吃飯一定要適量。

有些居士在飯店裡吃飯時,因為害怕浪費,一直吃一直吃,肚子都要爆炸了,回去的路上很痛苦。雖然不浪費是種美德,但吃飯過量也不太好,對身體還是有損害。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好幾年的生活就像一天一樣有規律。記得我寺院裡有一個老喇嘛,他早上起床、晚上睡覺、白天的吃飯量,天天都相同,那時候沒有手錶,但他猜得特別准,什麼時候該燒茶、喝幾碗茶,從來都不錯亂。其實,這種習慣對身體、修行各方面很有利益。

在吃飯的過程中,我們要斷除貪心和嗔心。有些人看到好吃的東西,就高興得不得了,狼吞虎嚥,大口大口地吃;如果飯菜太鹹太辣,就一口也吞不下去,對食物也生嗔恨心,對做飯的人也生嗔恨心。不過,有些做飯的人好像隨心所欲,今天放特別多鹽巴,明天一點也不放,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做飯的人也應該守一點規矩,不然的話,吃飯的人不能生貪又不能生嗔,你隨隨便便亂做一氣,別人也不得不生嗔恨心。開玩笑!

然後,吃飯的目的不是為了青春永駐,就像現在人的飲食一樣,各種廣告打得非常厲害,讓自己皮膚好、身材好,使別人生起貪心;也不是為了以食物來強健身體,與敵人打仗、張弓射箭時力大無窮,身體健朗。我們吃飯維持色身是很正常的,但若為了生起貪心、嗔心,那就不合理了。

前幾年在陝西某地的一個飯莊裡,有十二個人吃了一頓飯,為圖吉利共花掉36.6萬元,這些客人大多是香港富商,之所以要花這麼多錢宴請,是為了祝賀他們合作成功;還有一個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為了慶祝生日,請客花掉20萬人民幣;去年有一個日本大明星到上海,第一頓正餐就吃掉了1.2萬元左右……他們吃飯要麼是為了慶賀,要麼是為了虛榮,要麼是為了滿足貪心,這些目的都不正確。《雜寶藏經》云:「是身如車,好惡無擇,香油臭脂,等同調滑。」我們應該視身如車,視食物如油,車只要用油令其轉滑就可以,不必揀擇香臭;同樣,我們飲食只要能維持體力,足以辦道即可,不應當分別好惡。

我曾看到漢地的課誦中有「食前五觀[40]」,其中有一句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修行人應把飢渴當作一種疾病,以食物為良藥進行醫治,使身體維持健康而食用。又云:「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了修成道業,我們才受用此食物,不是為了青春美麗而吸引他人,也不是為了體魄強壯而摧毀怨敵。我們這個身體,只不過是暫時借用的骨肉假合,沒有必要特別貪執,進餐時要觀想食物來之不易,食用後應為三寶、為眾生做有實義的事情。現在很多人吃飯覺得理所當然,根本不想它的來源,這是不合理的,《毗尼母經》中說:「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墮。」

我們作為出家人,食前要念《隨念三寶經》或者供養咒,食後要想回向給施主。還有些論典中說,吃第一口時要想斷一切惡業,吃第二口時要想增長一切善業,吃第三口時願所造善根回向眾生,有許多類似的傳統和修行[41]。本來按《俱捨論》觀點,吃飯、走路、睡覺都是無記法,沒有什麼功德,然而有些修行人卻可轉為道用,吃一頓飯也能增長善根。比如剛開始吃飯時,按密宗的做法,將身體觀為會供壇城進行供養;或者上師瑜伽中說,供養根本上師為主的三世諸佛;或者對食物來源之農民產生悲心,把身體當作五蘊假合,對它滋養之後,用它來修持正法。

很多人恐怕不懂這些竅訣,有些人雖然懂,但也做不到長期堅持。今天講完這節課,你們吃飯時可能會想一想:「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遠離貪嗔而食用。」但再過兩三天,沒有正知正念的人就忘光了,不過正知正念穩固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忘。每個人的善根和福報確實不同,有些人聞法時間雖然不長,只有兩三年或五六年,可是他聽後牢記於心,佛法對他的影響乃至生生世世不會改變。希望大家也能盡量這樣,否則,每天要給你提醒一番,最後自他都會生厭煩心。

總之,修持佛法的過程中,對飲食持什麼觀點?吃飯時心態如何、行為如何?以什麼樣的量來維持身體?大家必須要懂得這些要點。

壬三、斷除貪眠:

賢明君主勤度過,白晝上夜及下夜,
睡時亦非徒無果,於中夜具正念眠。

作者對樂行國王說:賢善明智的君主啊,你應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時刻在修行佛法中度過。現在很多人生活沒有規律,憑分別念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真的跟動物沒什麼差別。有些人雖然信佛教,但一天的生活中根本沒有佛法的成分。當然,山上的修行人受環境影響,天天還是能跟佛教結上緣,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個別道友恐怕也會每天看電視、吃吃喝喝,除此以外,不會產生一絲唸經、參禪、行持善法的念頭。

現在很多人見解特別惡劣,貪心、嗔心、邪見極其豐富,而佛法的無我見、空性見、大悲見以及出離心、菩提心特別微弱。其實就算你是出家人,穿一件袈裟也並不代表佛法,佛法不在於外面的形象,而要看你內心有沒有佛教的正見。寺院金碧輝煌,有好幾個和尚,不一定就是佛法興盛,也許這些和尚根本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或者修證。包括有些居士,整天忙於名聞利養,儘管有皈依證,受過三皈五戒,可是對每天的生活從早到晚一觀察:早上起來時像犛牛從圈裡爬起來一樣,晚上睡覺時如同老豬倒下就睡,平時除了吃吃喝喝,從來不唸咒語、不參禪、不修行,說出來的話跟佛教沒有任何關係,世間廢話滿口都是,這種生活真的沒有意義。

因而,龍猛菩薩對國王提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要求:你在白天應當神清氣爽,最好不要睡覺。晚上也應該分成三時,上夜行持善法而度過;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早一點起來修行。在入睡的過程中,不要一直酣睡,雖若不具備高深境界,入光明夢境比較困難,但一般來講,臨睡的時候應作獅子臥,觀想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發光融入自己,或按密宗上師瑜伽的修法,憶念把自己的頭躺在上師懷裡:「上師您好好給我加持,我睡覺了啊!」(嘿嘿,上師一直不睡,你卻睡得很香。)這樣做有很大的功德。睡覺本來是無記法,沒有什麼善根功德,但若在臨睡時這樣行持,觀想要做善夢、明早很早起來,並在睡前念誦一些咒語和祈禱文,便能將無記的睡眠轉為善法。

很多人造惡業時隨心所欲,吃肉喝酒肆無忌憚,行持善法時卻很害怕——「上午可不可以唸咒語?下午可不可以念佛號?」有很多不必要的顧慮,這是不懂佛法的愚癡所致。其實,行持善法怎麼樣都可以,只要能與佛菩薩結上善緣,什麼行為都沒問題。如果依照上述的竅訣,以正知正念作光明想、早起想而入眠,善根會日日夜夜增上,睡覺也不會浪費時間。

這一點,很多佛教徒不是不懂,而是不做。我曾要求大家睡前磕三個頭,很多人兩三個月內還可以,但至今仍堅持的極為罕見。有時候看見一些末法時代的人,真的心生厭離,我不可能天天在你耳邊嘮叨,就算給小學生講一兩次威儀,他們比較聽話的也會永遠記得。我以前講《入行論》時,一直很拚命地講:希望你們早上起床時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晚上睡覺時也不要忘了磕三個頭。但現在多少人沒有斷?其實,磕三個頭的時間很短,可有些人修行太差了,太值得慚愧了!當然,城市裡的人瑣事特別多,成天跟這個煩惱、跟那個生氣,睡時沒有處於嗔恨心的狀態中,算是很有福報的了,對他們也不敢要求什麼。但住在山裡的修行人,每天連磕三個頭都做不到,還好高騖遠地希求即生成就,這怎麼可能呢?有些人沒有慚愧心,口氣特別大,而行為實在令人厭煩,最簡單的要求都做不到,對自己的希望還特別高,這是完全不現實的!

言歸正傳,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耽著睡眠,它是修行的一大障礙。現在世間人特別強調睡午覺,漢地的很多學校一到中午就讓孩子必須睡下去,所以他們慢慢就習慣了,長大後每天中午都要睡一會兒,不然就迷迷糊糊的,下午工作沒有精神。他們認為睡午覺對身體好,可以消除疲勞、減輕壓力,晚上也有力氣熬夜,到舞廳去通宵達旦。但對修行人而言,白天最好不要睡,麥彭仁波切和有關經論中都說,白天睡覺對身體有損害,會使記憶力衰退。除了白天不要睡以外,早上也要早一點起來,因為早上做事的效率非常非常高。

很多修行人最大的障礙,就是睡眠難改。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講了樂於睡眠的二十種過失[42],例如,懈怠懶惰:你若喜歡睡覺,聞思修行什麼都不行,每天早上也想睡,中午也睡,晚上就更不用說了;身體沉重:喜歡睡覺的人身體很笨重,不愛睡覺者身體輕快;顏色憔悴:很多人都認為睡覺能美容,自己會越來越漂亮,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睡得特別多,你會變得越來越醜;增諸疾病;食不消化;體生瘡皰;增長愚癡;智慧羸劣;非人不敬;皮膚暗濁:很多人說睡覺是漂亮的根本因,美人都是睡出來的,倘若睡覺這麼養人,那老豬肯定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好看的了,因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覺,此外根本沒有其他事情;憎嫌精進;煩惱纏縛……講了很多很多過失。如是詳細觀察,可知欲界眾生貪執睡眠的過患很大。彼經又云:「是故諸智者,常生精進心,捨離於睡眠,守護菩提種。」有智慧的人應當恆時精進,盡量遠離睡眠,雖不能像金厄瓦那樣一點都不睡,但也要守護菩提的種子——畢竟菩提的種子不可能從睡覺中開花結果。

我經常這樣想,凡夫人不睡是不行的,但我以前年輕時特別精進,每天睡三個小時就足夠了。不過現在有點力不從心,很多醫生都勸說睡覺對身體如何有幫助,不睡覺如何不好等,但即使睡得再多,也不能超過六個小時,否則我覺得太可怕了。你實在不行的話,可以睡八個小時,再不要睡下去了,否則肯定對修行有障礙。

我們應該效仿有智慧的人,看他們早上怎麼樣精進,晚上怎麼樣精進,中夜雖然睡一點,但不會過得毫無意義,始終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可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呢?我有時候覺得自己還可以,從小對治睡眠方面稍微有一點串習,但有時候也特別慚愧,覺得連沒有發菩提心的人都不如,天天睡覺的話,怎麼利益眾生!怎麼行持佛法!因此,希望大家聽了這個法之後,文字上懂得還不夠,行為上一定要長期行持。

庚二、修行同品四無量:

恆常真實而修持,慈悲喜捨四無量,
縱然未證正等覺,亦得梵天無量樂。

我們要常常認真修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若能如此,即使沒有證得至高無上的佛果,也可獲得梵天等人天福報。

無論小乘還是大乘,都承許修四無量心的功德非常大。究其原因,是因為所緣的眾生無量無邊,願其獲得無量無邊的快樂、遠離無量無邊痛苦的發心極其廣大,因而所獲得的果報和功德也無量無邊。

在修行的過程中,想到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正在受苦,願他們遠離十不善業為主的苦因和流轉六道輪迴的苦果,這種拔苦之心即「悲無量心」;願他們行持善法,得到暫時、究竟的樂因與樂果,此予樂之心就叫「慈無量心」;願他們身心所有的樂因和樂果永遠不要離開,一直具足,(比如眾生獲得財產、名聲、地位時,你從心坎深處高興:「他們得到這些多好啊!」)這叫做「喜無量心」;對眾生一視同仁,不貪著親友、不嗔恨冤敵,達到親冤平等的境界,就是「捨無量心」。

當然,這四無量心誰都會說,每個人口頭上都能講得冠冕堂皇,可是真正修持起來,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菩提心若沒有四無量心為基礎,是不可能產生的。《大圓滿前行》等中都強調,修菩提心之前必須要修四無量心,如果沒有四無量心,這種「菩提心」並不真實。以前學習《入行論》時,很多人都在我面前說大話:「上師啊,我已經有菩提心了,非常感謝您的恩德,我永遠也忘不了!」但沒有過兩天,他碰到怨敵了,不要說是菩提心,連慈心、悲心也蕩然無存了。

眾生無始以來一直貪著自方、嗔恨他方,對「我」的執著非常牢固,只是籠統地想一想「願所有眾生都獲得快樂」,並不能有力地對治我執,一旦遇到關係最不好的仇人,這種想法就會拋到九霄雲外。倘若你的父母和怨敵一個站左邊、一個站右邊,你手裡拿一個很珍貴的東西,你肯定願意把它送給父母,怨敵連看都不讓看。所以,對於四無量心,大家務必要修持。修持的最深竅訣,堪布阿瓊在《前行備忘錄》中講得非常殊勝,我最近已經翻譯出來了,有機會的話,大家應該依此實修。如果菩提心成了一種口頭禪,就像領導宣佈政策但自己不行持一樣,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多煩惱根本無法壓制。現在有些人非常感謝我,說自己有了菩提心,已經是菩薩了,這樣說的話,你也高興,我也高興,心裡都很舒服,可是遇到違緣時,你的菩提心到底有沒有?我還在擔憂,我還有懷疑。

有些講義中說,四無量心可分為三種,即緣眾生、緣法、無緣之四無量心。緣眾生的四無量心,是指凡夫人在執著五蘊的基礎上,願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等;緣法的四無量心,是指聲聞緣覺證悟人無我後,了知一切眾生皆是五蘊假合,對他們的行為生起悲心、慈心等;無緣的四無量心,是指證悟法無我的菩薩和佛陀,明白一切萬法如夢如幻,以如夢如幻的境界對三界眾生修持慈悲喜捨。不管怎麼樣分,修四無量心暫時可獲得梵天界等人天福報,當然,「梵天界」只不過是一個代表,實際上,任何天界、人間的果報都能現前。

修持四無量心,希望大家不要留在口頭上,一定要觀察自己是否真正具有,如果具有,那麼遇到眾生時,你會表現出來的。衡量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從言談舉止中也看得出來,比如開「奧運會」時,美國得金牌了,你如果很高興,說明你有平等心。其實地球是一個整體,美國和中國各自執著自己是強大的國家,用分別念來劃界線,但在宇宙太空上一看,每個國家都非常渺小,就像一粒微塵,有什麼可執著的呢?而你,只不過是微塵中的微塵,自己的成敗得失微不足道,就像夏天蟻穴裡的一隻小螞蟻,在成千上萬的螞蟻群中,自己確實很渺小,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只有利益眾生,人生才有意義。眾生獲得了快樂,你真心隨喜,說明你的菩提心修得不錯;如果你產生嗔恨心、嫉妒心,說明菩提心還沒有真正修成。

很多前輩大德對四無量心都非常重視,包括華智仁波切和紐西龍多,始終強調若沒修成四無量心,其他修行會十分渺茫。《大圓滿心性休息》也講了很多這方面的竅訣。所以,大家平時不要說許多大話,應該在實際行動中衡量自己、觀察自己。

己二、正行——教誡修四禪:

以斷欲行喜樂苦,四種禪定次第生,
梵天光明遍淨天,廣果天之四天界。

現在許多人喜歡坐禪,讓心得以寂靜清涼,這種狀態叫做「寂止」。寂止的具體修法,顯宗和密宗中比較多,我在這裡暫時不談。此處是說,通過修持殊勝的寂止,可以轉生到色界四禪中去。

欲界眾生的心比較粗大,《俱捨論》中說,對外境事物的籠統了知叫「尋」,詳細了知事物本體叫做「伺」[43]。通過尋伺而斷除貪結、嗔結[44],獲得禪定所生的喜樂,並將心安住於一緣,這種境界稱為「一禪」。(一禪有因和果,「因」指禪定的名稱,「果」指轉生到此天界中。以下均依此類推。)

依靠禪定的明清之心,斷除一禪的尋伺而獲得的境界,就是「二禪」。

通過捨心與正知正念斷除喜心,僅剩下樂心,此為「三禪」。

以念清淨與捨清淨斷除樂心,完全遠離禪定的八種過失——欲界的痛苦與憂惱、一禪的尋與伺、二禪的喜與樂、三禪的入息與出息,這種無有執著和過患的清淨境界,即是「四禪」。欲界眾生要想顯示神通,必須入於四禪的禪定。

我們以四種禪定為因,依次可轉生到大梵天、光明天、遍淨天與廣果天中去[45]。具體而言,色界四禪共有十七天,其中一禪包括三處,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龍猛菩薩以大梵天作為一禪的代表,若能獲得大梵天的果位,一禪的其他果位同樣也能獲得。因為有了禪定的因,果不可能得不到)。二禪有三處,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明天(光明天為二禪的代表)。三禪也有三處,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遍淨天為三禪的代表)。四禪共有八處,分為凡夫地和聖者地:前三處為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由凡夫居住;它的上方為五淨居天,即無熱天、無煩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居住的全部是聖者(凡夫地以廣果天為四禪的代表,但五淨居天沒有代表)。我們通過修持四禪定,可獲得色界的這些果位。

至於四禪定的具體修法,《俱捨論》和《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都講過,此處恐繁不贅。當然,作者並不是要你發願轉生到天界去,而是強調在行持善法時,心要安住,與禪定相結合,如果你發了廣大的菩提心要超越一切世間,對所有的禪定支不瞭解是不行的!

己三(後行)分二:① 總說棄惡從善;② 尤其斷除等持障之法。

庚一(總說棄惡從善)分二、① 宣說善惡輕重;② 教誡具足對治不善之廣大善法。

辛一、宣說善惡輕重:

恆貪不具對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種善惡更為重,故當精勤行大善。

什麼樣的善業最大?什麼樣的惡業最大?世間人對此不太清楚。佛陀在《業報差別經》等經典中有闡述,作者在此歸納出來給大家宣說:無論善法還是惡業,其輕重的界限,有時間、意樂、有無對治、功德田、主田五方面的差別。

  1. 時間:假如你恆常造作,如經常殺生,則罪業非常嚴重;倘若經常行善,對一部經典今天也念、明天也念,今年也念、明年也念,一直不斷行持善法,這種功德不可思議。因此,行善的時間越長越好,我認識的有些人,不管到哪裡去,白天晚上只要有時間,就開始看書、念誦、行持善法,這樣功德會越來越大;而造惡的時間越短越好,有些屠夫、妓女長年累月地造惡業,如此會成為重業之因。

  2. 意樂:從心的角度來講,如果對這種行為特別耽著,則成為重業之因。也就是說,你對善法非常貪執,或者造惡業有強烈的執著,如此功德或過患非常大。

  3. 有無對治:有沒有摧毀此業的對治法。例如你在殺生造業時,若產生後悔心,沒有繼續做下去,此業不會成為重業;你在行持善法時,若有宣揚功德等毀壞善根之法,此善業不會功德很大。

  4. 功德田:即功德之根本——三寶。凡是以三寶為對境,對其譭謗、挖苦、摧毀,則此惡業尤為嚴重;若對其供養、恭敬、承侍,那麼功德非常非常大。

  5. 主田:包括可憐眾生等苦田和父母等恩田。若以父母等作為對境,對他們進行承侍供養,這個功德非常大;如果對他們生嗔、謾罵、挖苦,過失也無法想像。

上述共有五方面的差別。如果我們行持善法時,這五個條件全部具足,那不用問別人,功德肯定特別大。比如我念《普賢行願品》,時間是經常念,不是念一次就可以了;念的時候非常高興,有一種強烈的歡喜心,並不是強迫或不樂意的情況下念的;念的過程中,沒有摧毀善根的任何違緣;在三寶所依面前念誦;念完後回向給一切眾生或者供養上師三寶。這樣的話,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的功德特別大。

同樣,從惡業方面而言,就拿殺生來說,如果恆常殺生;殺生時特別樂意,有強有力的嗔恨心;沒有摧毀此業的對治,也沒有人勸你不要殺;在寺院等三寶所依面前,或於佛的誕生日殺生;對境是苦田——可憐的眾生。如此五個條件都具足,造業的過患肯定特別大。

所以,屠夫造業還是很可怕的。但若是一個出家人無意中殺生,由於他不是經常殺生;殺生時沒有強烈的意樂;並不是故意在三寶面前殺;殺生後馬上產生後悔心,拚命地懺悔,那雖然他殺了生,這個業也不一定成熟。

造業的輕重,很多人恐怕不清楚,所以學習這些教理極有必要。明白了以後,就不用天天問別人了,如果你問的人沒有佛教基礎,不一定答覆得非常正確,而龍猛菩薩所造的論典十分可靠,除了精神有問題、見解有問題的人以外,沒有一個佛教徒不承認的。

因此,大家應該觀察自己所造之業的輕重,不要認為生起一個分別念就好可怕。依靠佛經來衡量,有些業雖然屬於惡業,但它並不重,通過懺悔即可清淨。善法也是同樣如此。所以,希望大家以強烈的意樂,常於三寶所依前做供養、做功德。我最害怕有些人生邪見,以前是出家人、是三寶弟子,後來以種種原因再也不學了,這種愚癡的人最可怕。有些人儘管煩惱比較重,時常犯錯誤,但天天在佛像面前懺悔,不斷地修行,他的罪業也有清淨的機會。故而,大家務必要明白取捨!


附註

  1. 進食之前,應作五種觀想法: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2. 《摩得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第一口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默念『願修一切善』,第三口默念『願所修善根,回向眾生,共成佛道』。」
  3. 《大寶積經》云:「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一者懈怠懶惰。二者身體沉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皰。八者不勤修習。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暗濁。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
  4. 譬如,了知桌上有瓶子叫「尋」;發現瓶子上有個小裂縫,叫做「伺」。
  5. 要轉生到四禪,須斷五結——疑結、戒禁取見、薩迦耶見、貪結、嗔結。
  6. 頌詞云:「梵天光明遍淨天,廣果天之四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