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十九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獲得七覺支?什麼叫做七覺支?與七輪寶如何一一對應?我們凡夫人有必要修持這七種覺支嗎?為什麼?
  2. 智慧和禪定之間是什麼關係?外道與內道在這方面有何差別?你是怎麼樣修持的?
  3. 什麼是十四種無記法?佛陀對這些問題置而不答,是因為它沒有意義,還是因為對方並非法器?請說明理由。從中你學到了什麼?
  4. 有些人不相信自己有來世,如何才能斷除他的邪見懷疑?請具體說明。明白這個道理後,怎麼樣斬斷輪迴、脫離生死?
  5. 通達十二緣起有哪些功德?你自己對此有何體會?
  6. 什麼是八正道?請一一解釋。你的相續中有這些功德嗎?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丑二(實修因之道諦)分二:① 宣說見道;② 宣說修道。

寅一(宣說見道)分二:① 宣說道之本體七覺支;② 宣說別相與寂止相聯甚深智慧瑜伽。

卯一、宣說道之本體七覺支:

下面講的是見道,即見道時有什麼樣的功德與智慧。

正念擇法及精進,心喜輕安及等持,
等捨此七謂覺支,證得涅槃之善資。

修行人在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積累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之後,終於成就了一地菩薩,也就是證得見道。見道時有七種菩提的覺悟功德——七覺支,哪七種呢?

  1. 念覺支:見道者不像凡夫人一樣,今天以正知正念攝持根門,修持善法非常不錯,可是過一段時間,正念就無影無蹤了。作為一地菩薩,始終不會忘失自己的所緣,無論專注於什麼善法,入定時當然不用說了,即便是出定之後的行住坐臥,也不會忘失所緣的正念。

  2. 擇法覺支:凡夫人的智慧有限,通達這個法的,不一定通達那個法。而一地菩薩抉擇一切法的實相為空性,辨別人無我與法無我、善與惡等的智慧無有障礙。

  3. 精進覺支:對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沒有時而松、時而緊的現象。凡夫人有時候雖然精進,但不能長期堅持,上師如果說一下,兩三天內還可以,每天早上起來磕頭,但過幾天又不行了。而聖者的精進常年如一日,專心一意,無有間歇。(可見,得到一地菩薩時還要不斷地精進,正如昨天所說:「未得成就之前永精進。」只要尚未獲得究竟佛果,精進是永無止境的。)

  4. 喜覺支:對善法的歡喜心、希求心非常強烈,而且由於心契悟於真法,時時處於喜樂當中。有些凡夫人算是樂觀主義、開心派,但不可能永遠都開開心心、笑逐顏開,今天開朗活潑、心情舒暢,明天可能就愁眉苦臉。對大多數人來講,也許觀輪迴的痛苦觀得太多了,看什麼都不順眼,動不動就給別人擺一張黑臉,這說明你並不是時時都歡喜。但具有喜覺支的聖者,一直住於真正的法喜中。

  5. 輕安覺支:身心得以堪能——身體在一個坐墊上住多久都沒問題,心專注在哪一個所緣上都非常聽話,想生信心、悲心就可以馬上生起。不像我們凡夫人,很想生起大悲心,卻始終生不起來,而不願意生嗔心、貪心,可它一直此起彼伏。

  6. 定覺支:心一緣安注於善法的境界中,不容易出現散亂、煩惱等各種違品。

  7. 捨覺支:在修行過程中,內心寂靜平等,不會出現特別強烈的貪心、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態。

以上這七種法,稱為七覺支。所謂的「覺」,是指涅槃或成就,即一地菩薩的功德得以成就;所謂的「支」,則指依靠上面這些功德,菩提妙智可以顯現出來,它是一種甚深的修行方便。

七覺支是一地菩薩的功德,但我們凡夫人也可以相似地具有。漢地智者大師說:「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修持這七種覺支,未入道者可以入道。此處的「道」對凡夫而言,是指資糧道、加行道;對聖者而言,則是一地菩薩斷除見惑而現前的見道。

在《經莊嚴論》等大乘論典中,用了轉輪聖王的七輪寶來對應一地菩薩這七種覺支:

  1. 念覺支喻為「輪王寶」:因為正念是始終不忘失善法,依此善法遣除以前沒有斷除的障礙,獲得前所未有的功德,就如同輪王寶能勝伏一切前所未伏的諸國,對沒有降伏的地方可加以降伏一樣。它是菩提的依處支。

  2. 擇法覺支喻為「大象寶」:一地菩薩的擇法智慧,能摧毀人法二我的執著相,如同大象寶能摧一切敵軍。它是菩提的本體支,也叫自性支。(即菩提的本體是無我智慧。)

  3. 精進覺支喻為「駿馬寶」:依靠精進能迅速獲得殊勝功德,達到自己所希求的彼岸,如同駿馬寶能飛快趨至嚮往之地。它是菩提的出離支。

  4. 喜覺支喻為「神珠寶(摩尼寶)」:得一地時因現量證悟了真如,故而身心恆時歡喜,如同神珠寶以光明遣除一切黑暗,令轉王生起歡喜之心。它是菩提的功德支。

  5. 輕安覺支喻為「玉女寶」:見道時斷除輪迴的一切束縛,身心獲得輕安之樂,如同玉女寶以所觸令輪王快樂。此後三者是菩提的無煩惱支。

  6. 定覺支喻為「大臣寶」:一緣安住、不外散的等持,能產生神通等功德,如意成辦一切所願,如同大臣寶能成辦一切所需財物。

  7. 捨覺支喻為「將軍寶」:能令菩薩恆時心無貪嗔等煩惱,依此無貪無嗔的境界,摧毀一切修行違品,獲得一切未得功德,如同將軍寶摧毀一切應降伏者,攝受一切應守護者,安住於無有危害的地方。

我們講《俱捨論》的時候,也從不同方面講述了七覺支。小乘認為依七覺支可以獲得四果[88],雖然大乘與小乘的解釋方法不相同,但不管怎麼解釋,大小乘均承認七覺支攝於無漏法,依靠這些法,不可能令你生起煩惱。而五力、五根等法,既是有漏法也是無漏法。(凡夫資糧道、加行道所攝的為有漏法,聖者三道所攝的菩提分法為無漏法。)

我們身為凡夫人,以七覺支來攝持行為有一定的困難,畢竟自己還未得一地菩薩,具一地菩薩的功德是不現實的。有些人自稱為一地菩薩,他都不具足的話,我們還沒有承認的人,已具足大成就者、瑜伽士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每個眾生都會具足這種功德,因而現在希求這些善法很有必要!

卯二(宣說別相與寂止相聯甚深智慧瑜伽)分二:① 略說;② 廣說。

辰一、略說:

當知無慧無禪定,無有禪定亦無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輪迴海成蹄跡水。

大家通過以上分析,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若沒有抉擇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智慧,則不會有解脫之因的殊勝禪定。因為要入於禪定的話,首先應以智慧證悟萬法真相,然後才能安住於這種境界中,假如沒有證悟,那又如何安住呢?很多人都渴望入定,卻沒有學過空性法門;想在悲心中入定,卻不知道什麼叫悲心,所以首先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以後,才有入定的機會。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禪定,同樣也不會有真實的智慧。因為智慧是內心安住後才生起的,只有入於禪定,方可了達一切事物的真相。假如心都靜不下來,則不可能生起通達一切的智慧。

因此,禪定(寂止)與智慧(勝觀)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你有了出世間智慧,必定具足禪定,而有了非常好的禪定,也肯定具足智慧。禪定若未以出世間智慧攝持,只會成為世間禪定,就像外道修行的各種瑜伽,好幾個月中可以不生起粗大的分別念,但這並非真正的入定,只是相似的入定。如果既具足通達萬法為空性的智慧,又能在這種境界中安住,這才是定慧雙運或定慧圓融,若能如此,無邊輪迴大海就會漸漸變成牛蹄跡的水窪,遲早都會乾涸的。

《六祖壇經》也說:「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智慧與禪定一味一體,禪定是智慧的本體,智慧是禪定的妙用,二者的關係猶如燈與燈光[89]。佛在《法華經》中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佛陀所說的大乘境界,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但要得到的話,最主要的莊嚴是定慧雙運,有了它,才能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只有單一的智慧或禪定,根本不可能度化眾生。尤其是世間禪定,很多高僧大德都說,若未以無我智慧來攝持,功夫再好、修行再高,早晚也會毀壞的。以前有一個仙人,他在深山裡修得四禪八定,以定力啟發五通,可於空中自在地飛來飛去。他每天都飛到皇宮裡接受供養,國王和眷屬對他非常恭敬。有一次,在供養之後,王妃恭敬地頂禮仙人,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很可愛,就悄悄地摸了一下。仙人見到王妃貌美,也動了凡心。因為一念不覺,貪愛心起,定力隨之散失,神通也沒有了,飛也飛不起來,只好走路回家。

仙人覺得很慚愧,修道數十年卻在一剎那間頓失,於是又發願重新來過,繼續再修四禪八定。

當他走進山林準備打坐時,聽到樹上鳥雀的叫聲,覺得很煩躁,就離開山林,到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剛坐下來,就聽到水裡魚兒跳來跳去的聲音,擾人清修。他又離開河邊另覓住所,最後總算找到一個沒有人、沒有鳥、沒有魚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煉,終於又修成了四禪八定。不久,他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頂),天壽八萬大劫。

然而天壽享盡之後,仙人卻墮為旁生,變成一隻飛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當時被鳥聲、魚聲干擾,心中起了惡念:「這些魚、鳥竟然跟我作對,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由於這個惡念沒有轉為道用,天福享盡以後,他就變成飛狐,專門吃鳥和魚。

釋尊的讚歎文中說:「外道所謂的禪定境界,雖然暫時能壓伏分別念,轉生到天界中,可是終究會掉落下來,變成惡趣眾生。而佛陀您以無我智慧攝持的禪定,究竟可以超離輪迴。縱然是沒有成就世間禪定的人,依靠無我智慧,也能獲得超離世間的殊勝果位。」由此可見,定慧雙運非常重要。薩繞哈尊者也說:「離開方便的空性不是正道,離開空性的方便也不是正道,何人具足這兩者,則此人已得解脫道。」

辰二(廣說)分二:① 宣說所淨顛倒趨入實相之未授記見:② 宣說對治清淨實相緣起之義。

巳一、宣說所淨顛倒趨入實相之未授記見:

所謂十四無記法,世間日親所言說,
於此等法莫思索,依之非令心寂滅。

佛經裡講了十四種無記法,《中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都有這方面的說明[90]。你們方便時應該多看一下佛經和論典,否則,對佛經只看一兩部,而世間小說全部都看遍了,《紅樓夢》也看了,《三國演義》也看了,《水滸傳》也看了,現在準備要看《史記》,其實這些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而對自他今生來世有利益、如意寶一般的大小乘經典,多多翻閱才有很大利益。

關於十四無記法,世間日親(佛陀)鄭重地說:「對於此等問題,可以瞭解一下,但沒必要特別詳細地探究。因為對智慧淺薄者而言,依此並不能得到符合真相的答案,這些法對他們不一定有利。」

這十四無記法,是外道向佛陀提出的十四個問難。比如一個叫鬘童子的年輕人,曾向佛陀請教了這十四個問題,當時佛陀置而不答。為什麼不答呢?因為這些玄奧問題非解脫之根本,不能使人趨入覺悟涅槃。對一般人而言,了知苦諦,斷除集諦,以從生老病死中解脫,才是急需著力解決的迫切問題。就像身中毒箭者,趕緊找醫生拔箭療毒,才是當務之急。假如一直在研究毒箭是什麼製成的、它從什麼地方射來的……那沒有等他弄清楚,可能已毒發身亡了。

因此,佛陀在眾生面前,尤其在外道、非法器者面前,倘若不會給他們帶來利益,那麼佛陀會閉口不言。這種方法,我們後學者也值得效仿,不要看見一個人,還不知道他是不是根器,就隨便給他講中觀、密法、《上師心滴》。儘管我們不像佛陀有他心通,但也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觀察,看對方與這樣的佛法是否相應,這是很重要的!

所謂的十四無記法:

1)我與世間是常有?還是無常?或者既是常有也是無常?既不是常有也不是無常?這四個叫做前際四邊。佛陀對此不予回答,因為對方實執非常重,若說「我與世間常有」,他們就會執為實有;若說「我與世間無常」,他們又會墮入斷滅;既然常有和無常都不是,那二者兼具、二者皆非也不成立,因此佛陀沒有回答。下面的問題,依此可以類推。

2)我與世間是有邊?還是無邊?或者既是有邊也是無邊?既不是有邊也不是無邊?這四個叫做後際四邊。本來從空性角度講,我與世間都沒有本體,而從世俗角度言,我與世間又依緣起不斷地流轉。但這種甚深法理,非法器者根本不懂,所以《中觀寶鬘論》云:「如是甚深法,非法器不說。」(對中觀大空性和密法甚深見解,現在很多人也無法通達,我們有時候講得太詳細了,對他們不一定有利。)

3)佛陀涅槃後現?還是不現?或者既現又不現?既非現又非不現?這四個叫涅槃四邊。

4)身體與命是一體?還是他體?

對於這十四個問難,佛陀知道在什麼場合中說有,在什麼場合中說沒有,《四百論》中云:「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我們後學者也應盡量隨學,別人問一些不該問的問題時,自己可以三緘其口、不用回答。

當然,另一種解釋方法是:在勝義中一切皆空,佛陀沒辦法回答;在世俗中,只要因緣具足,什麼樣的如幻顯現都有,可是對方尚未通達緣起之前,給他說常有接受不了,說無常也接受不了。根基沒有成熟的人,邪見比較重,說什麼都無法接受,那我們可以不說話,或者顧左右而言他:「你吃飯了嗎?是不是要下雨了?」沒必要跟他講太多,因為他不可能依此而斷除一切煩惱,趨入寂滅道。

巳二(宣說對治清淨實相緣起之義)分二:① 真實緣起;② 贊評彼之優點。

午一、真實緣起:

無明生行行生識,由彼中生名與色,
由名色中生六處,從中生觸能仁說。
觸中生受彼生愛,由愛生取彼生有,
從有出生若有生,出憂病老求不得,
死與畏等劇苦蘊,生滅則令一切滅。

這裡是講十二緣起。我們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論》時都詳細講過,此處只是從字面上作簡單解釋。

我們若懂得十二緣起,就會明白在世俗中,不像順世外道所說,人死如燈滅,死後什麼都沒有。眾生乃至未得涅槃之間,以業力所牽,會在輪迴中不斷循環、漂泊。如果你對前世後世不太相信,那一定要依止善知識通達十二緣起的道理。許多人以前受這方面的教育比較少,所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裡,把十二緣起歸入最甚深的所量法藏之理[91]中,若能通達此理,對世俗的緣起就會完全明白。

根據無垢光尊者的觀點,緣起共有三種,即本性緣起、輪迴緣起、涅槃緣起。① 本體緣起:萬法顯現的當下即為空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② 輪迴緣起:三界眾生就像旋火輪一樣,在輪迴中不停地流轉。③ 涅槃緣起:又分道緣起和果緣起,講了涅槃的獲得方法及果位功德。

通達緣起法相當重要。我曾翻譯過宗喀巴大師的《緣起贊》[92],主要是講在這個世間中,唯有佛陀才能宣說這樣的緣起法,其他任何一個智者,都沒有能力揭示勝義中的空性緣起和世俗中的十二緣起。所以,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對十二緣起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定解。

十二緣起分別是,1)無明:將五蘊的假合執著為我,進而產生我所,它是十二緣起的根本;2)行:以無明造下善業、惡業、不動業[93];3)識:依靠行業,趨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識;4)名色:從結生剎那起到顯露出六處之前的五蘊,「名」是有名稱而無實體的色法——受想行識四蘊,「色」即是色蘊,指住胎時的凝酪等[94];5)六處:爾時,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觸:在此之後,由根、境、識三者聚合而產生觸;7)受:由觸生受,從悅意、不悅意、中等三種對境中,產生快樂、痛苦、不苦不樂三種感受;8)愛:受中引生愛,即對可愛的對境樂意接受之貪愛、對不可愛對境不願接受之畏愛[95]、中等感受中產生之等捨愛;9)取:依靠愛產生取,對喜歡的對境進行接受,對不喜歡的對境進行拋開;10)有:依靠取而形成業因,能招感來世果報;11)生:從有可以產生後世的五蘊;12)老死:有生必有憂愁、生病、衰老、求不得、死亡、畏懼、悲哀、意苦等巨大苦蘊。

從無明至老死之間,是一個環環相扣、相互牽連的過程。如果我們把無明滅了,那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無明一滅掉,其他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96],最終可斬斷輪迴、脫離生死。這種修法非常重要,聲聞緣覺以及大乘菩薩都是通過修持十二緣起,從而獲得了覺悟。

不過,這次因為時間關係,只能簡單地給大家介紹,有智慧的人應該會明白它的道理。其實,在很多寺院的經堂門口、禪房裡,以及一些日用品上,都有十二緣起的介紹,可是真正懂得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務必要通達十二緣起。

有些人對此半信半疑,不相信自己死後能再投生。以前有個出家人對我說:「我已經出家好多年了,如果真正有來世,我還是要好好守戒。但我有個特別可怕的懷疑,始終覺得來世不存在。」這種人真的很愚笨,若通過聞思、辯論來分析十二緣起,這方面根本不會有懷疑。以前我們講《前世今生論》時,也用了各種比喻證明來世存在,很多人生起不同程度的定解。尤其是講《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時,當時大家都感覺良好。但凡夫人的感覺,就像山頂上的雲霧一樣,時而有、時而沒有。因此,大家要長期努力,將珍貴的定解永遠留在相續中,不然的話,很多境界漸漸會煙消雲散的。

午二、贊評彼之優點:

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

前面所講的這一緣起(世俗中的十二緣起、勝義中甚深的空性緣起),是佛陀四十幾年說法中[97]於浩如煙海的佛經裡最精華、最珍貴的醍醐,恰似如意寶王一般。這些道理十分深奧,何人若通過聞思等途徑完全明白了十二緣起的真義,並且始終不退轉,那他已親睹了如來智慧法身,或者說,他親自見到了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有些人做夢時夢到上師,或者夢見觀音菩薩,自己就特別開心——「今天好舒服啊!中午要好好吃一頓。」但這只是一場夢而已,只不過是你好習氣的顯現,其實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要通達佛陀所說的緣起法。)

根登群佩大師圓寂之前,讓弟子在他耳邊念一遍《緣起贊》和《大圓滿願詞》,聽完之後就心滿意足而示現圓寂了。我傳講《中論》的時候,關於緣起空性是佛教的殊勝特點,也講過很多次,若能通達這樣的緣起法,則與親見佛陀無異。仁達瓦大師在《親友書講義》中引用《稻稈經》的教證說:「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

十二緣起的各自本體,學《俱捨論》時講過,有部、經部及大乘宗派的觀點各不相同,很多道友可能也心中有數。但不管怎麼樣,緣起法的確很重要,《中論》云:「若人能現見,一切因緣法,則為能見苦,亦見集滅道。」若有人能現見一切緣起法,則能徹見苦諦,亦能徹見集諦、滅諦和道諦。

掌握十二緣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覺得自己的事業、家庭很重要,但這些只是你的迷亂顯現,就好像你做夢時變成總經理,夢中的工作很重要,而你醒過來之後,原來的工作根本不存在。同樣,我們世間的事情也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解脫。想解脫就要通達勝義與世俗的真相,這對每個修行人來講不可缺少。

通達十二緣起後,還有很多很多的功德,比如,遣除認為前世後世不存在的愚癡;斷除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邪見;對輪迴生起厭離心,對解脫具有嚮往之心;甦醒前世的種姓——往昔你曾於佛陀或聖者面前,聽過空性和十二緣起法,可是在流轉輪迴的過程中,這個種子就像被放進箱子裡,一直沒有萌發,現在你把它播入地裡,馬上就可以讓它甦醒。為什麼有些人今生聽到空性便開始痛哭?就是因為他甦醒了前世的種姓。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中也有很多大德,沒有遇到善知識和佛法之前,他只是一般的俗人,後來依靠種種因緣,他的聖者種姓得以恢復、現前,很快時間就獲得了聖果。

所以,你們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表面上看可能修行一般,但實際上,很多人以前依止過大乘佛法和諸佛菩薩,即生只需一點小小的因緣,馬上就可以開悟,通達緣起真理。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啊!不然,你走路的時候突然開悟了,不知道怎麼回家了。

寅二(宣說修道)分三:① 宣說道之本體八正道;② 宣說彼為道之理;③ 教授彼道主要為見四諦之智慧。

卯一、宣說道之本體八正道:

正見正命與正勤,正念正定與正語,

正業正思八聖道,為獲寂滅當修此。

這裡講修道的功德。所謂的修道,是從二地到十地末尾之間,因而此頌所詮釋的八正道,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以前在《藏密問答錄》中也說過,八正道中的「正見」,至少是二地菩薩以上才具有的功德,這對凡夫人而言望塵莫及,我們現在的正見、正業、正思、正語等,只是一些相似的功德罷了。

一、正見:以前在見道中已證悟的法性,如今再次完全斷定。

二、正命:斷除詐現威儀等五種邪命[98]。修道菩薩不可能以邪命養活,通過狡詐、不如法的手段來生存。不要說修道菩薩,即便是資糧道的有些修行人,他們的生活也特別清淨,到了修道就更不用說了。

三、正勤:見道時已證得萬法的真如空性,二地菩薩以上對此還要精進修持。

我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精進不能到一定的時候就放下了,乃至未得菩提之前,大家一定要精進。有些人想:「我現在老了,不用精進了,念個觀音心咒,好好休息就可以。」每天都在想什麼時候休息,一直盼望著星期天,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我們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要把身口意奉獻給眾生,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要盡心盡力地饒益眾生,有這種精神才是真正的菩薩。否則——「我已經發心幾個月了,該休息一下了!」利益眾生還要談條件,這不叫精進。

世人為了追求沒有意義的目標,尚且日日夜夜都在精進,我們為利眾生而希求圓滿菩提果,何嘗不需要精進呢?即使到了二地菩薩,他也從來沒認為自己可以休息了,我們初學者又怎麼敢懈怠呢?其實境界越高,精進和利他心越強,而境界比較低的人,一般不太願意精進。

四、正念:對自己所了悟的境界念念不忘。當然,與見道的正念(念覺支)比起來,肯定是修道的境界高。

五、正定:指一緣安住。它也超過了見道的境界。

六、正語:將所證悟之義傳授給他眾的清淨語言。修道菩薩以上說的話才是正語,我們凡夫人再怎麼樣,語言中也夾雜一些不正之語。一個人就算講得頭頭是道,可他的動機也有自私自利,以自私自利引發出來的語言,必定摻雜著很多假的成分。所以,修道聖者的語言才是真正的正語。

以前我有幸依止上師如意寶時,在他老人家講經說法的時候,我經常私下裡想:「這就是菩薩的正語!不摻雜任何自私自利所發出來的語言。」但有時候自己習氣比較重,覺得「今天上師這個地方說錯了,那個地方可能不是這樣」,在底下也有一些邪分別念。這就是凡夫人的習慣,也沒辦法。有些人很害怕產生一個惡念,其實作為凡夫人,不產生惡念是絕對做不到的,只要沒有長期產生、毀壞自己的善根,就已經算不錯了。

七、正業:三門尤其是身體和語言,斷除一切不善業,所作所為如理如法。

八、正思:由於證悟了諸法實相,沒有執著、沒有自私自利,所以發心和思維完全清淨。

上述此等即為八正道,是修道菩薩的功德。我們為了得到這八種功德,應該精勤努力地修行,這樣才能獲得如來的無上果位。


附註

  1. 《雜阿含經》云:「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2. 《六祖壇經》:「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3. 《雜阿含經》第408經載:佛住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時,一日以天耳遙聞眾比丘在食堂討論世間有常無常等十四個問題,便去往食堂教誡眾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議論,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應討論那能使人得到實益、趨向涅槃解脫的四聖諦。

    《中阿含經·見經》載,佛入滅後不久,有一婆羅門徒向佛的侍者阿難請教世間有常無常等十四個問題,阿難回答說:「世尊對此類問題從來不予置答,不作講說。」
  4.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講,想要真正通達諸法自性之人,應當以聞法來抉擇,抉擇的方式有能量珍寶鑰匙之理與所量法藏之理兩種。能量珍寶鑰匙之理,分為了義之理與不了義之理;所量法藏之理,分為二諦之理與緣起自性。在「緣起自性」中,則詳細闡述了十二緣起。
  5. 現收錄於《顯密寶庫01—教言彙集》。
  6. 不動業:是指四禪八定。這種業不像欲界的業,遇緣就會轉到其他趣成熟果報,它異熟果報的界、地都是決定的,而且此種業為禪定所攝,故名「不動」。
  7. 中陰身進入受精卵後,第一個七日形成凝酪,第二個七日形成膜皰,第三個七日成為如拇指形的血肉,第四個七日成為如蛋形的堅肉,第五個七日形成如蓮花瓣狀的支節,第六個七日如魚形,第七個七日手足稍稍突出,如烏龜狀。
  8. 在此處,強烈的欲求或渴望,即是愛。世間人把不喜歡、想拋開的心態叫嗔恨,但這裡把這種心態也稱為「愛」。
  9. 譬如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
  10. 佛教中對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時間歷來頗有爭議,有人認為是49年,有人認為是45年。
  11. 五種邪命:詐現威儀、諂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詳見《入行論廣解》第五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