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書講記 第二十節課

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 八正道為什麼立為「道」呢?通過修持八正道,可以獲得什麼智慧?為什麼說這種智慧涵攝了佛陀的所有教言?
  2. 大小乘的經論中都說,在家人遠遠不如出家人,那依靠在家身份是否可以解脫?請說明理由。你對此有何想法?
  3. 在藏傳佛教中,有些大成就者有妻子兒女,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為什麼?
  4. 佛教中各種修法浩如煙海,短暫的人生中不可能一一修持,我們希求解脫者應該怎麼辦呢?請引用教證進行說明。
  5. 我們學完《親友書》之後,應當如何回向?假如實在不會回向,那最好怎麼做?為什麼?
  6. 通過學習《親友書》,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接下來你有哪些打算?怎樣具體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宣說修道」中「宣說道之本體八正道」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第二個科判。

卯二、宣說彼為道之理:

此生即苦稱謂愛,愛即彼之集諦因,
滅盡此等即解脫,能得即八聖道支。

八正道為什麼立為「道」呢?因為在四諦當中,它屬於道諦,能夠斷除集諦而獲得解脫。

生是痛苦的事相,只要有產生,必定有痛苦。人們認為生了孩子很高興,值得慶祝慶祝,其實只要孩子生下來,從那一天開始,母親已經陷在苦海中了,沒死之前都要辛苦操勞。(有孩子的人可能感覺更強烈,我們沒有孩子的人,旁邊看也能體會到父母的痛苦。)佛陀在經中也說,近取五蘊即是痛苦。有了這樣的產生,就會導致愛著——對喜歡的事物起貪愛、對不喜歡的事物起畏愛,有了愛著即會產生無量痛苦。而這一切痛苦的來源,究其根由則是集諦,也就是由業和煩惱而生。

那業和煩惱通過什麼方式斷除呢?正如《寶性論》所言,首先要了知苦諦的本體,然後斷除它的因——集諦,就像你先要知道自己生病了,接著再找出病因一樣。針對病因對症下藥之後,我們才能恢復健康,同樣,依靠道諦滅盡集諦之後,才能得到真實解脫。

很多人經常抱怨道:「我好苦啊!我不要這麼苦!」其實叫苦連天也沒有用,如果你真想消除痛苦,就要通過聞思修行,將無明、煩惱、我執統統斷掉,那時所得到的快樂,在佛教中稱之為解脫。當然,解脫不可能無緣無故獲得,那依靠什麼方式獲得呢?就是前面所講的八種正道。這八種正道屬於道諦,依止道諦以後,才能現前滅諦。

因此,為了斷除一切痛苦,需不需要修道呢?肯定需要。這種道最好是八正道,雖然我們凡夫人無法真實具足,但也可以相似的方式修持。

卯三、教授彼道主要為見四諦之智慧:

事實如此故為見,聖者四諦恆精勤。

倘若你想離苦得樂、永脫輪迴,必須掌握四諦的修行,其他法不一定成就,就好比外道,天天在恆河裡洗澡,或者以五火焚身,結果卻離解脫道越來越遠。為了現見四聖諦的真如性,我們應當恆常精進修道。

四聖諦之所以有個「聖」字,是因為它唯是聖者的境界,具一切煩惱的凡夫人無法通達。誰能現見這樣的聖諦,誰就見到了萬法的實相。然有些凡夫不要說現見,就連相信恐怕也沒有,但不相信也無法改變它的本體,《遺教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縱然令月亮變熱、太陽變冷,佛陀所說的四諦,其本體也不可改變。愚者的各種懷疑,根本不會泯滅真相、毀壞真理。

作為修行人,我們理當精進修持四聖諦,因為它涵攝了佛陀的所有教言。釋迦牟尼佛的第一轉****是四諦****,若再深入瞭解,在它的滅諦和道諦中,間接包括了第二轉****和第三轉****的教義。因此,按照大乘的觀點,即使在第一轉****中,也具有補特伽羅獲得成就的完整圓滿的方便法。由此可見,四聖諦涵攝了佛陀的所有教言。

丁三(教誡實行彼等之義)分三:① 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賜安慰;② 以簡要實修之理賜安慰;③ 以力所能及實修之理賜安慰。

戊一、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賜安慰:

龍猛菩薩安慰說:雖然有些人身體比出家人低劣,但只要好好地修持,也同樣會獲得成就。

未拋捨財諸俗人,了知取捨越惑河,
現前聖法之彼等,亦非從天而降臨,
非如莊稼由地出,昔隨惑轉之異生。

樂行國王是個在家人,很多在家人都有這種顧慮:「佛陀在大小乘的經典中,講了出家的百般功德,出家人如住涼室,而在家人如處火坑,總之在家人遠遠不如出家人,那以我在家身份到底能不能成就呢?」包括樂行國王自己,有關歷史[99]中說,他也想在龍猛菩薩面前出家,想把國家大大小小的事全部放下來,依止寂靜的地方精進修行。但龍猛菩薩沒有答應,勸他回去繼續利益全國人民,不要放棄國政。

本來出家的功德非常大,但對有些人來講,在家身份也照樣能成就。很多在家人經常考慮:「我到底要不要出家啊?不出家會不會得不到解脫?」其實也不一定。在印度84位大成就者中,只有5位是出家人,其餘79位都是在家人。從佛教歷史上看,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等很多國王,還有一些虔誠居士,後來都獲得了聖果。而且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大成就者也沒有出家。在家人即使是身居紅塵,沒有拋棄妻兒、財富,但如果了知取捨,懂得善惡有報、輪迴痛苦以及空性道理等等,也能越過業和煩惱的江河,現前聖果。

已現前殊勝果位的釋迦牟尼佛與文殊、觀音等大乘菩薩及目犍連、舍利子等小乘阿羅漢,他們的成就並不是像雨水一樣從天而降,也不是像莊稼一樣從地而生,其實,他們在往昔學道的過程中,也是業障深重、受煩惱左右、地地道道的凡夫人。米拉日巴尊者曾說:「你們弟子認為我是金剛持或某位佛菩薩的化身,這說明你們對我有虔誠的信心,但對正法來說,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邪見了[100]。我只是具有一切束縛的凡夫人,因為對佛法有信心,集中精力修持正法,安忍無量苦行,如今才獲得了圓滿功德。但不僅是我,你們任何一個人,若對佛法也有像我這樣的信心,誰都可以生起同樣的功德,到那時,你們也可以稱為是金剛持或佛菩薩的化身了。」

因此,在家人只要懂得取捨,精進修行,也有機會獲得解脫,不一定提倡所有人都出家。昔日很多成就者也是在家人,他們未成就之前,同樣具足煩惱。包括佛陀在因地時,也有貪心嗔心,也有妻子兒女,佈施時也捨不得,就像我乳輪王的故事[101]一樣,從很多方面看,他都是凡夫人,但這樣的凡夫人,最終亦可從煩惱束縛中得到解脫,獲得成就。

尤其是藏傳佛教寧瑪巴中,很多大成就者表面上沒有出家,家裡有妻兒老小,但他們臨死時所顯現的瑞相、成就相,令無數人對佛法生起極大信心。我們作為凡夫人,最好不要輕易誹謗別人的行為,有些事情確實說不清楚,尤其是密法的殊勝行為,的的確確難以一目瞭然。

以前我講過恩扎布德國王的公案:當時一些阿羅漢到其他洲時,凌空飛過他的花園。因為相距遙遠,國王看不清楚,便問大臣:「那些紅色的大鳥飛來飛去幹什麼?」大臣說:「那些不是飛禽,而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因為國王是利根者,一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頓時生起大信心,問:「我怎樣才能一睹佛的尊顏呢?」大臣說:「佛在很遠的地方,不可能來我們這裡。」當晚,國王向佛陀所在的方向虔敬祈禱。第二天一早,佛與五百阿羅漢以神變飛來應供,國王竭盡全力,做了極為廣大的供養。

應供結束時,他向佛求取成佛的方便之道。佛陀說:「如果你要成佛,就要捨棄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學,行持六度。」但國王不願意,他說:「我想要一個能與眾妃共享妙欲而成佛的方便法。」並隨即唱道:「贍部花園極愜意,寧可我成為狐狸,釋迦佛位永不欲,願具妙欲共解脫。」意思是說,王宮裡的贍部花園令人留戀,我寧可變成一隻狐狸,也不願意求取你的佛果。如果有解脫,那我要不捨妙欲與妃嬪一同解脫。

此時,所有聲聞阿羅漢從他視線中消失了。佛陀知道他是利根者,於是幻化出無量壇城,為他授以灌頂,他當下證悟了密宗的一切境界。佛陀把所有續部都交付給他,他對鄔金地區的眾生作了廣泛弘揚。後來,該地區的所有眾生,乃至昆蟲等微細生靈,全部都變成了虹身。這是可靠歷史中記載的。

釋迦牟尼佛曾給國王恩扎布德為主的部分人,親自傳講過密法,《時輪金剛》、《文殊真實名經》等都是佛陀親口所宣。但顯宗個別人認為佛陀從來沒有講過密法,這是一種偏見,也是一種邪見,就像小乘宗認為佛陀從未宣說大乘空性一樣。其實在密宗中,有各種各樣的甚深竅訣,即使是在家身份,依靠它也完全能成就。

對外面的很多居士而言,今生不一定有出家的因緣,就算出了家,對年幼的孩子不負責任,對年邁的父母也不負責任,這樣的話,如果你戒律清淨、修行圓滿倒可以,對他們也是一種回報,但若還俗或者行為不如法,那還不如當一個虔誠的在家人,經常修持真正的佛法。

戊二、以簡要實修之理賜安慰:

要想修持佛法的話,千經萬論浩如煙海,短暫的人生中不可能修完,因此,作者給我們講了一個關鍵且簡單的竅訣。

離畏何須更繁述,有益竅訣此義藏,
汝當調心世尊說,心乃諸法之根本。

「離畏」是對國王的恭敬詞,也是對他的一種讚歎。遠離了外在怨敵攻擊、內在煩惱畏懼的國王啊,我不需用繁多的言辭給你說明,把所有的竅訣歸納,就是在一切時處調伏自心。倘若你無法掌握《親友書》的全部內容,那只要學會調伏自心即可,不要被貪嗔等噁心所轉,而應恆常處於善心中,對眾生心懷慈悲,內心寂靜調柔。

什麼叫做調柔呢?藏傳佛教的大德用羊毛比喻說,羊毛上沒有灑水時,它隨時都在動搖,哪怕一陣小小的微風,它也能隨風飄走,但若在上面灑一點水,羊毛馬上就不動了。我們的心也是同樣,假如沒有聽過佛法,起心動念會隨煩惱所轉,而聽經聞法之後,則可控制自己的心。所以一個人是否聽過法,看他的行為就能知道。有的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很粗暴野蠻,那他肯定沒有聽過佛法,身體裡不可能有一顆調柔的心。而有些人的言行舉止非常如法,那他的心也會比較調柔。

調伏自心非常重要,佛陀說: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如言:「內心調柔最善妙,內心調柔引安樂。」心是解脫與束縛的關鍵,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說,眾多竅訣可歸納成一條,即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心,這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精要[102]。《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也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像樂行國王這樣的在家人,日理萬機、國務繁忙,一會兒來一個大臣啟奏事情,一會兒來一個大臣商量國策,有些故事中說,樂行國王統治著八百四十萬人民,當時他的國家挺大,事情也肯定非常多。所以,他不可能有時間修很多法。

如今有些在家人也很忙,但每天忙的都是各種散亂。我有時候看到社會上的有些人,從早到晚的語言,沒有一句是有意義的。

——「昨天打麻將,你打到幾點鐘?」「兩點鐘。」「沒意思,我都打到四點鐘了。」
——「那個單位有沒有錢啊?錢不多的話,我才不去呢!」
——「昨天你吃得如何?那個餐廳怎麼樣?」
……

整天就是吃喝玩樂,還有很多不清淨的話題,調伏自心根本談不上。但是作為修行人,即使你有做不完的瑣事,抽不出時間念這個經、念那個經,也應該常常觀自己的心。龍猛菩薩在這裡說了,你什麼都不用做,什麼經也不用念,只要觀心就可以了。開玩笑!不是這麼簡單,但還是要抓住修法之根本。

戊三、以力所能及實修之理賜安慰:

如是奉勸汝教言,縱是比丘難盡行,
隨力能修其一德,當令人生具實義。

以上對大王你所宣講的整部《親友書》,不要說在家人,甚至是拋棄一切俗世的比丘,也難以完全做到。龍猛菩薩可能有點害怕吧,所以語氣很婉轉。很多上師調化眾生的過程中,對一些領導也有特別慈悲的開許:「你這樣的大菩薩,念觀音心咒的話,一天只念一句就可以了,沒問題的!」其實《親友書》只有一百多頌,內容很簡單,作為真正的比丘,不一定受持不了,但龍猛菩薩說:不要說你這樣繁忙的國王,我們受了近圓戒的比丘,已經捨棄了世間一切瑣事,也難以全部行持《親友書》的法要。然而,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哪怕行持一個善法,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依此功德可令你得來不易的人身沒有白費。

佛法猶如浩瀚無際的汪洋大海,所有經論要一一修持的話,這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應掌握關鍵竅訣,選擇性地行持。以前上師如意寶去不丹國家時,給國王桑格旺修傳了蓮花生大士的一些略修法,還灌了金剛橛的頂,國王很高興地說:「像我這樣俗務比較多的人,特別適合修這麼簡單的法,因為太忙,沒有時間修廣的法。」所以,我們雖然不能修持全部內容,但只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長期修持,也可斷除生活中的煩惱,得到人身也算沒有虛度了。

記得《水木格言》中有這樣一個教言:「諸法縱難全知,少知亦得大利。江河雖難全飲,少飲亦能解渴。」我二十多年前讀甘孜師範學校時,特別喜歡這個偈頌。確實,所有佛法和所有知識,要全部瞭如指掌比較困難,但即便了知少許,對自己也有很大利益。例如,《薩迦格言》的整篇你不一定能背,但只要背下一個偈頌,並經常串習運用,對你的生活也有大利;《親友書》的全部你不一定懂得,但只要懂得一個偈頌,用它經常來觀察自己,就像仲敦巴尊者那樣,天天憶念摧毀世間八法的那個偈頌[103],這樣完全可以調伏自己的心。

以前恰卡瓦格西於六年中,專心修持「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104]」這一偈,最後完全斷除了珍愛自己的執著。這就如同所有的江河你無法飲盡,但只要喝一碗,也能解除自己的乾渴。我覺得貢塘丹畢准美——《水木格言》的作者,他有些教言非常殊勝。佛法不一定要全部精通,《般若經》有多少卷,《阿含經》有多少卷,一個一個精通是不現實的,但若能掌握一分,對自己也有莫大的利益。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上師只講一句話就可以了?並不是。畢竟每個眾生的根基截然不同,如果只講一句話,那無法普被一切眾生。就像商場裡的貨物應該琳琅滿目,若只擺一個百事可樂,其他什麼也沒有,則無法招攬顧客光臨。因為有人喜歡這個,有人喜歡那個,擺很多商品才能供他們挑選,最終人人都心滿意足。

同樣,佛陀之所以宣說那麼多法,也是為了讓每個眾生各取所需,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法門。就像《親友書》有一百多個頌詞,有人對這個頌詞讚不絕口,有人對那個頌詞頗有感觸,最後大家都能從中得到利益。所以,這個教言真的很重要,大家務必要悉心體會!

整個論義已經講完了,下面是末善尾義。

乙三(末善尾義)分二:① 教授隨喜與回向;② 以攝上述道果諸義而教誨。

丙一(教授隨喜與回向)分二:① 回向;② 彼之果。

丁一、回向:

隨喜諸善三門善,為得佛果普回向。

對所有聖者與凡夫三門所造的一切善根,我們應當滿心歡悅地加以隨喜,並以此隨喜功德和自己身口意所行的一切善法功德,回向於一切眾生,願他們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而不是有吃有穿就足夠了。

假如你實在不會回向,那可以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並觀想隨學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怎麼回向,我就怎麼回向;普賢菩薩怎麼回向,我就怎麼回向。或者想上師如意寶怎麼回向,我就怎麼回向。

他們回向肯定是直接或者間接利益眾生,不可能貪圖自己享受,為了生活快樂而回向。寂天論師也說:「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為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大菩薩們的回向,就是為利眾生而求無上大菩提。所以,我們回向時也要以大願來攝持。

丁二(彼之果)分二:① 暫時道果;② 究竟佛果。

戊一、暫時道果:

如是以此善福蘊,汝於無量生世中,
擁有天人世間福,猶如聖者觀自在,
攝受數多苦難眾,出世除老病貪嗔。

我們講聞《親友書》以及龍猛菩薩著此殊勝論典的善根福蘊,回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於無量生世中擁有人天福報。此人天福報分兩個方面:一是具有自在修道的福分,獲得禪定、智慧、神通、悲心、菩提心等殊勝功德;二是像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一樣,遣除無邊眾生的一切苦難,引導他們趨入安樂。

每個人都應該這樣發心,看到眾生的痛苦,當以此策勵自己精進,作為發菩提心的一種動力。我今天遇到一個我資助的學生,他講述了自己的家庭狀況、生活經歷,我聽後生起很強的悲心。當然,我的悲心只是凡夫的相似悲心,但有些人貧病交加、窮困潦倒,確實很可憐。一首佛教歌曲中唱到:「眼角中的淚,是延續生命的水,你讓我見到了光和美。[105]」其實,我們憐憫苦難眾生的淚,就是延續他們生命的水,有了這種大悲心的促動,就願伸手去幫助他們脫離困境,讓他們撥開絕望的陰霾,見到生命中的光和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任何一個可憐眾生,都不應該視而不見。不過,我們講《入菩薩行論》那麼長時間,可昨前天有個道友竟用棍棒打狗,無論你是不小心也好、故意也罷,大家聽到狗叫的聲音之後,有些人有感覺,有些人沒有感覺。但我聽到之後,不是假裝的,心裡非常難受,當天晚上輾轉難眠,一直想了很多很多。我們講了那麼久菩提心,引用了那麼多經論教證,可一點一滴也沒有融入你的心,對很多人而言,菩提心是另一回事情,悲心是另一回事情,對眾生的痛苦置若罔聞,那你到底修了什麼樣的法?!

所以,大家要發願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經中言,觀世音菩薩的悲心特別大,佛陀也說過:「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我們應該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救苦救難、度化眾生,哪怕為一個眾生做一點好事,也要盡心盡力去行持。

戊二、究竟佛果:

猶如阿彌陀佛尊,世間怙主壽無量。

最後發願:在無學道(佛果)時,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建立自己的剎土,乃至輪迴未空之前,利益眾生的誓願也一直不空。

阿彌陀佛因地時曾是一位國王,後於世自在王如來座下出家,號為法藏。當時他發下四十八大願,其中有一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發了這樣的大願後,他於無量歲中廣度有情,最終成就圓滿佛果。我們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發願,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究竟的發願或回向。

丙二、以攝上述道果諸義而教誨(上述道理以總結的方式進行教誨):

戒慧施生淨大名,遍及虛空大地上,
人類天眾妙齡者,喜樂生愛定寂滅。
盡息惑纏苦有情,壞生死證如來性,
超離塵世名亦息,證得無懼無罪果。

最後歸納本論的主要內容。簡而言之,我們要勵力行持持戒、智慧、佈施,具足這三種功德的人,名聲將會在天上人間傳遍,而且能息滅對妙齡者的貪愛煩惱。但願我們在此功德的引導下,斷除自己的所有煩惱,獲得究竟寂滅的智慧法身。同時,還能遣除其他眾生的業、煩惱、薩迦耶見,摧毀他們不斷流轉的生死輪迴,令其獲證圓滿如來正等覺的果位,超離世間中如夢如幻的塵濁,證得無死亦無得、不來亦不去的殊勝境界。

也就是說,願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通過清淨戒律、具足智慧、行持佈施,暫時獲得人天善趣的快樂,究竟證得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斷證圓滿的功德,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乃至虛空未盡之前,利他事業也永無窮盡。這就是我們所發的殊勝大願!

甲四(尾義)分二:① 著跋;② 譯跋。

乙一、著跋:

阿闍黎聖者龍樹勸勉摯友樂行王的《親友書》撰著圓滿。

乙二、譯跋:

印度堪布遍知天薩瓦匝德瓦,大羅匝瓦萬得即噶瓦拜則(國王赤松德贊時西藏著名三大譯師之一)於前弘時期翻譯並校對審訂。

《親友書》今天已經傳講圓滿了!本來,後面部分我想像《入菩薩行論》一樣,講得稍微詳細一點,但最近事情比較多,所以講得很簡單,可能有些道友不是特別滿意。假如時間比較充裕,很多頌詞中的道理我也能發揮一點,但是因為時間關係,今天簡略地講完了。很多道友也認認真真地學習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發願背誦,這是值得歡喜的事情,也是你們對諸佛菩薩作法供養。

本論學習結束之後,接下來將為大家安排學習《前行》,同時輔以修五十萬加行。如果你們沒有修加行,聽聞再甚深的法,也絕對不可能證悟。當然,像恩扎布德、布瑪莫扎那樣的根基,不用修加行也可以,但現今是末法時代,你們也應該清楚自己的根基。所以,我第一步要求修加行。這次由我本人親自帶修,這也是許多道友多年盼望的,今年因緣才得以成熟。(可報名「加行組」)

或者,依聖者對法王如意寶的授記,與他老人家結緣的人,均可往生極樂世界。而所謂的「結緣」,即是念滿藏文阿彌陀佛名號[106]一百萬遍,或者漢文「南無阿彌陀佛」六百萬遍,如此定會往生淨土,這也是法王如意寶多次擔保過的。(可報名「淨土組」)

此外,我們還要傳講《現觀莊嚴論》和《般若攝頌》等法,有能力的人可以參加學習。(可報名「聞思組」)

希望每個道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今後的學習方向,不要聽一兩堂課就得少為足。我個人來講,至今二十多年了,聽法和學法一直沒有間斷過,只要自己有一口氣,就想通過這種方式度過分分秒秒。最近我們這裡的發心人員也會給大家做一些安排,希望你們不要退下去,否則,我的確無法用其他方式來救護你們。

有些上師對我們的聞思修行非常支持,有些上師也不一定,但對我來講,不管別人怎麼看待,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就會勸大家好好地修行。將來一旦各方面因緣具足,我打算針對那些條件具足[107]的學員,傳授一些相當甚深的密法。但若連加行都沒有修,那聽密法可能有一定困難。

這次講授《親友書》,我個人認為比較圓滿,這也許是我今生中最後一次傳講,也許是你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聽聞。回顧我自己的聞思歷程,在上師如意寶面前聽的很多法,是第一次,也成了最後一次。我雖然不能與上師相提並論,但從傳承的角度來講,都是大同小異的。你們對自己的傳承、法脈一定要重視,不要認為學習佛法很辛苦,花費錢財、精力、時間不值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在今後的一兩年中,希望大家對三個組的學習踴躍參加,你們若能完成五加行,或者念滿六百萬遍佛號,那我死了也不後悔。當然,有些人早就修完了五加行,但可能你只是數量上過關,質量上卻無法保證。今天我遇到一個道友,她說:「我數量上已經圓滿五加行了,但我當時是初學者,剛剛學佛,所以好像一點質量都沒有,現在有機會重新修,我真的非常歡喜!」

外面很多道友雖然很忙,但只要按照我們的安排,應該沒有太大問題。而我們學院的道友,除了身體特別不好的以外,一般來講,兩年中完成這兩件中的一件應該可以。如果是特別精進的人,在兼修加行、淨土的同時,還可以參加聞思組的學習,當然,這只屬於利根者、精進者的範疇。一般的人,包括我們的發心人員,在這兩年中,看能不能跟我一起修加行?

我以前確實修過五十萬加行,但是質量比較差,為什麼呢?因為基本上沒以菩提心攝持。現在自己雖不敢說有菩提心,但至少懂得怎麼樣發願、怎麼樣觀想,從道理上比較明白。而在當時,我每天想的都是:「別人已經修了多少萬,我如果再不修,就跟不上了!」以這樣一個目標來鞭策自己,五加行只是簡單的數量累積,離修法的完成標準有著天壤之別。

因此,帶大家實修一些佛法,是我下一步的計劃,如果這個計劃圓滿,對自他都有利益。當然,假如你實在不願參加,佛法也是隨緣的,我們不會強迫任何人,但希望大家能再三權衡,解脫應該由自己來掌握!

二OO八年八月三十日

定稿於喇榮


附註

  1. 詳見《八十四大成就者傳》之十六——《咕嚕龍樹菩薩傳》。
  2. 因為他最初受親人的欺負,依靠咒力降冰雹殺了很多人,造下彌天大罪。
  3. 詳見《顯密寶庫11—白蓮花論》上冊。
  4. 《自我教言》云:「如此竅訣尚眾多,總之時時刻刻中,自觀自心極為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5. 即《親友書》中的「知世法者得與失,樂憂美言與惡語,贊毀世間此八法,非我意境當平息」一偈。
  6. 《修心八頌》中的一偈。此故事請詳見《大圓滿前行》。
  7. 《我在,因為你的愛》——人生旅程(主題曲):
    人間福禍很難說瞬間過,年少輕狂生命無常轉眼絕望,在黑暗中是誰給我無限希望,凋零花朵也會美麗復活,我存在是因為你的愛,在命轉彎中變成了大愛,因為捨得到的永恆已無掛懷,眼角中的淚是延續生命的水,你讓我見到了光和美。
  8. 炯丹迪得因夏巴札炯巴央達巴作波桑吉滾波奧華德美巴拉香擦洛巧多嘉森且奧。(頂禮、供養、皈依出有壞應供正等覺無量光如來。)
  9. 圓滿參加《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學習、按質按量完成加行任務、發誓嚴守密乘戒、獲得相應灌頂,並對密乘具有極大信心。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