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灯日光

宗喀巴大师造论 /法尊法师汉译
嘉瓦仁波切教授 /蒋扬仁钦翻译


因繁体有版权问题,只能提供简体版。

 

嘉瓦仁波切序

公元十一世纪时,为求证悟教法总义扼要之道,阿里法王智慧光与菩提光叔侄二人,历尽艰辛,恭敬迎请至尊阿底峡迪班噶罗至藏地,大觉窝撰著了具四殊胜、三功德、名扬四海的不共论典—《菩提道炬论》。此上乘论典含摄所有世尊经续密意,并教授了如何于一座上修行三士夫之一切所求—增上身及决定胜。于此,胜者仲(敦巴)道:“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赞扬菩提道次第之教授现为一切教授口诀之殊胜,乃真实赞颂。

此后,不分派别的浩繁雪域持教大师们,依据此论,如称“自注”等,著作了极多注释。如百川归海般,诸“教”、“闻”之传承由文殊怙主师尊宗喀巴圆满受取。师以大悲心缘后代众生,撰“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着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誉满大地。

藉由先贤大师等传记可知,至今于藏地及其他许多地方,在闻、思、修三者不分离下,因修习菩提道次第,以双掌捧握着增上身、决定胜之果实者不计其数。吾亦尽己之力认真修行及推广此论。到目前为止,吾先后对《广论》之讲学亦有文字记录。

早于辩经学院完成大论典的学习,现在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汉族法友—蒋扬仁钦,经历多年努力,善译成汉文并付梓。此书对广大汉族佛教徒定会带来相当利益。此故,随喜及赞叹蒋扬仁钦及所有参与出版此书的义工们。

释迦比丘说法者丹增嘉措
于藏历第十七胜生周水龙年四月十九日
公元二○一二年六月八日

译者序

公元二○○七年四月,法王嘉瓦仁波切于美国旧金山给予三天的佛法开示。尊者日理万机,虽有着紧凑、忙碌的行程,但是为了满足群众们想要面见他的期望,尊者牺牲了午休时间,会见来自各方的群众,包括信徒、记者、学者、专业人士等。《成满智者所愿》的缘起,就在尊者与林耿如居士的会晤中形成。当时,尊者对我说道:“现在越来越多的汉地信众们,正在学习或想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多年前,在北印度的大昭寺,我曾经传授过长达十多天的《广论》教授。该教授的内容较为完整。为了利益更多的华人,我希望以华人为主要对像,由你将此教授翻译成汉文。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宗喀巴大师(1357–1419),藏传格鲁派的鼻祖,在年寿四十六岁时(1403–1404),于惹珍胜阿兰若狮子崖(现今的热振寺),写下《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流传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整体思想,并不是宗喀巴大师自创,主要源于印度的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982–1054)所著的《菩提道炬论》。阿底峡尊者,也是噶当派祖师,对后期的藏传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噶当派强调“外相严律、内持般若、密修咒行”的一统观念,破除了当时西藏戒咒二师之间的矛盾,圆满大小二乘、显密二法之传承。阿底峡尊者涅槃后四百年,约十五世纪期时,如日中天的格鲁派因为同样秉持着噶当派的精神─外相严律、内持般若、密修咒行,故称“新噶当派”。

“菩提”是梵文“bu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菩提(或觉者)可分声闻、独觉以及大乘等三,但唯独后者的菩提称为“大菩提”,这也正是这部论典所说的菩提。

“道”可谓大小乘、三乘(声闻、独觉、菩萨)、显密二乘、或下中上三士道等。在众多不同的诠释中,这部论典所说的道,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以及上士道等三者。何谓三士道?依所愿区分三士道:圆满暂时利益的增上生,或后世的人天善道,都是下士道者的所愿。圆满究竟利益的决定胜分二,别解脱及大菩提,前者是中士道者的所愿,后者是上士道者的所愿。除了上士道并无所谓的共与不共之差别外,下士道与共下士道的差异、中士道与共中士道的差异,是修学《广论》者不可不知的重要议题。下士道者仅追求增上生,但共下士道者不仅追求增上生,更追求决定胜。同样地,中士道者仅追求别解脱,但共中士道者不仅追求别解脱,更追求大菩提。《菩提道次第广论》一方面明确地指出,在追求大菩提的成道过程中,必须经过共下中二道,圆满共下中二道之成就,方可成就大菩提。另一方面也间接地指出,对于不具足广大愿心,只求后世安乐的下士道者,或只求个人解脱的中士道者,《菩提道次第广论》仍然可以满足他们的心愿。

“次第”意指成道因缘的生起次第不可有误。果之所以能够形成,其因有三:第一、因性无谬,如种下了瓜的因不可能得到豆的果。第二、次第无谬,如播种后才翻土,就不可能收获得果。第三、因缘无缺,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缘皆具足无缺。次第可分两者:生起次第及观修次第。以生起次第而言,必先有前前道,方能有后后道。但以观修次第而言,必须牢记:“主观后后道,定益前前道。”尤其把观修的重点摆在菩提心时,一切前前道将自然生起。相反地,如果只知道生起次第,而忽略了观修次第,心想:“尚未坚定‘依止善知识’等前前道,又怎么能生起‘菩提心’等后后道。”如此一来,此生就只能成为下士道者,恐与“共”下士道者无缘矣!有关这一点,嘉瓦仁波切于此书中多处善巧地指导何谓次第学习之理,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多年来,我的确看到许多修习《广论》者,一直停留在“依止善知识”一节。看到他们在一个点上打转十几年,我不禁想:“如果他们能够利用这十几年的时间,认真观修菩提心、种植大乘习气,不知该有多好!”

“广”是极略、略、广三者之后者。宗喀巴大师的般若道次第著作有三:第一、极略论,即《三主要道》(或称《圣道三要》,著作时间约师寿四十二岁时)。第二、《略论》,即《菩提道次第略论》(约师寿五十九岁时着)。第三、《广论》,即《菩提道次第广论》。

“论”是经论两者之后者。经是世尊言;论是师等言。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确是本相当实用的修行手册。嘉瓦仁波切对这部论典非常地重视。我没记错的话,一九五九年,嘉瓦仁波切从拉萨逃亡到印度的时候,唯一携带的经论就是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因为这部论典是如此的重要,我建议读者在工作之余仍能拨出时间来修学。不妨按照《广论》的科判顺序,配合该科判的主要内容,先以宁静的心简略地浏览一遍,之后反复地串习,如此日积月累,直到完全熟悉为止,这就是缘取《广论》的观修方法。在阅读、思惟的过程中,会对某些内容有所感触,在感触生起的当下,不要急着跳到下一段,应当好好品尝这种感受,让心安住于其上,这就是缘取《广论》的止修方法。唯由透过认知道理的观修,加上使心柔软的止修,才能让我们顽固不调的内心获得真正的修正。

这本讲授的藏文全名共有十字,直接翻译成汉文为:“道次广之讲授智者愿满”,乃由嘉瓦仁波切亲自恩赐。就以意译而言,这本讲授可简称为:“成满智者所愿”,或以藏音的音译而言,又可简称为:“觉灯日光”。“道次广”谓宗喀巴大师所著作的道次第广论,此书乃其论之讲授,故称“道次第之讲授”。

《成满智者所愿》之道次第讲授,来自嘉瓦仁波切在一九八七年印度北印度的大昭寺所传授的《广论》教授。但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佛法的整体概念,及对尊者平时的演讲内容有所理解,我搜集并整理了尊者近期在各处说法的录音,作为前行的内容。同时,为了拉近听众与嘉瓦仁波切的距离,在口译的过程中,我尽量在每一段口译录音前放置尊者的声音。读者们也可以在www.e-dalai.com 下载取得《成满智者所愿》的录音档。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曾几次对藏汉翻译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加上“译者注”。但这不影响我对法尊法师的钦佩。我深信,唯有具足等同菩萨功德的尊者,才有办法如此完整无误地将宗喀巴大师藏文著作译成汉文,饶益众多汉地有情。面对法尊法师留下的译文,想到法师对学习格鲁教法的华人们所带来的恩惠,我们不得不心生感激。

最后,我非常地感恩台湾法王基金会佛学班,以及内地及他处参与文字整理的同修们。诚心祈愿并将此翻译功德回向所有读者早日成就无上菩提。

译者 蒋扬 于美国哈佛大学
公元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流通序

佛陀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可归纳至三转法轮,也就是《阿含经》、《般若经》、《解深密经》三个部分。以大乘的观点来说,会认为三转法轮的法要,或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涵摄在《般若经》中。因此,《般若经》是修学大乘教法者所依止之处。世尊示现涅槃后几百年,龙树师徒、无着师徒对《般若经》的显义及隐义(深见及广行二道)做了整理及解释。再经过数百年,又有阿底峡尊者以三士道的内容来阐述《般若经》的法义。在藏传佛教来说,这是《般若经》法义在世间的三种不同呈现。也就是,虽然是因为所化有情的根器各各不同,所以才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以《般若经》为本质,不离其义。

我们要思考一点:世尊已经讲说了《般若经》,为什么龙树师徒、无着师徒还要努力地对《般若经》做出解释?原因就是当时的佛弟子不了解《般若经》,对其法义有误解、邪解的情况。同样地,七世纪以后,佛法传到藏地,当时的人们缺乏辨识正法的慧眼,在见解上或与行持上出现许多纷争。那时藏王为了将藏人导入正途,迎请印度智者入藏—在前弘期有莲花戒论师,在后弘期有阿底峡尊者,以辩论、著书的方式驳斥邪解、彰显正法。相较之下,现代人凭着自己浅薄的智力,在不了解《般若经》的情况下做出的解释,能与龙树师徒、无着师徒所做的解释相顺符吗?二个不相顺的解释,到底是谁的解说有问题?与佛所授记之龙树菩萨、无着菩萨的解释不相顺的说法,那不过是个人见解,不足为凭。有人说:藏传佛教重论不重经。这是错误的。藏传佛教也认为见解、所行持的内容要忠于佛经,但是因为个人自己的解释会有偏差,所以提倡对佛经的解释要跟随那兰陀寺智者们的解释—这些解释是数不清的成就者印证过的。只有清净无垢的教法,才能引生圆满无谬的证德,所以学佛的第一步是听闻无垢无谬的教法,这点十分重要。

佛法在藏地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来自印度的诸多论着外,藏地的智者也留下数不清的论着。在这些著作当中,有着宪法般的地位是《修次三篇》(莲花戒论师着)与《菩提道炬论》(阿底峡尊者着)。也就是当时的论着若与二部论典的意趣不相顺符,就不是无垢的解释。(莲花戒论师与阿底峡尊者皆出自那兰陀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修次三篇》、《菩提道炬论》,特别是《菩提道炬论》,顺应弟子的根器而写下的。格鲁派发展至今六百余年,有数不清的人依着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修行而获得成就。今时,《广论》已经被翻译成中文,或许有人可以透过文字表面理解些什么,但是《广论》与《般若经》深见、广行二道的连结,若不是长时研习经教者,是难以清楚指点出来的。见与行是不可分离的,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正确的修行。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广论》,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台湾是个很有福报的地区,不断地有持教大德往来弘法,当然对《广论》的弘扬也不在话下,学习《广论》的风气很兴盛。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讲说,圆满教授《广论》却不多见,以文字誊下完整教授可以说没有。法王嘉瓦仁波切很关注对《广论》的修习,特别叮嘱译师—蒋扬仁钦—翻译教授;译师及台湾、内地的学人更进一步地合作誊录教授文字,可以说弥补了这个区块。《广论》法源清净,圆满无缺地显示成佛之道,又有具量师长—嘉瓦仁波切—的教授,学人若能反复串习,在佛法的理解上,自然容易趋入佛陀的意趣。

佛学班的同学问我:该怎么学习尊者的这些教授?我认为学习道次第是生生世世,直到成佛为止的事。现代的人,急于求果,学一件事,就要马上看到效果,不然好像就白学了的样子。例如,学了《广论》的某一条,就马上问:看到乞丐该怎么办?或看到什么境,强烈的贪瞋现起,就想马上令它消灭,不然就很沮丧。虽然佛法要运用到生活上,但不是学一条要配合一条,学二条要搭配一双。噶当派的上师说:“眼光要放远,心量要放大。”我们是为了成佛来学习佛法的,不单单为了解决某一特殊事件,不要把目标限定在这么小的范围。在修学道次第的过程中,心会慢慢转变,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跟着改变,自然处理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心的转化是需要时间的,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这或许也是修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原因吧!

其次,所谓学习《广论》,也不是指只学《广论》这本书,学习《广论》有很多层次。有了地道、四部宗义等概念再学《广论》,甚至学习过中观、般若等五部大论的内容,再回归到《广论》,对《广论》的理解及体悟会更深一层。尊者便是最好的例子,从《成满智者所愿》中,我们可以看到,尊者教授时,常常引用印藏祖师大德的解释,如引用《现观庄严论》、《释量论》等。尊者是学习不同论着,再回归到《广论》,两相结合而讲说。

很随喜蒋扬仁钦译师及基金会佛学班的同学学习尊者的教授,并随力地使更多人更容易接触尊者的教授。此书是个开端,祈愿更多的有情趋入道次第的修行,生生世世不离此胜者所喜之清净道。

法持 谨述
公元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本文作者为法王基金会佛学班现任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