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故事


見證故事 19

我是姜龍昭,從事影劇界。我不是佛教徒,但對於「因果關係」的說法,一直搖擺於「將信將疑」之間。在編寫戲劇的劇本時,我一直遵守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律,來從事創作;但基本上對這種「因果報應」的說法仍抱有一份存疑的態度,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理論是科學的,絕對的,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則是宗教的,雖有可能,但非絕對的,這兩種說法是兩件不相關聯的事,在邏輯學上來說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以上是我的想法,也可能是大多數知識份子的想法。半年以前,我意外的讀到了雲鶴先生所寫的「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的書籍,卻改變了我的看法,說起來這真是相當的「不可思議」的。

雲鶴先生用的是一個筆名,他自述過去曾在美國進修,目前在國內一所公立的師範學院擔任教授的工作,他自己表示,因受過高教育及現代科學的洗禮,對於許多「怪力亂神」荒誕不經的傳聞,尤其是「因果報應」的說法,認為是宗教家宣揚教義的一種說詞,未必可信,但近幾年來,他親自目睹及見聞的一些事例,擺在他面前,不由他不信,他書中列舉了不少真實的故事實例,來證實他的看法,以證明他的觀點並非信口胡謅的。

雲鶴先生全家於民國六十六年遷居於嘉義,他發現嘉義地區有不少大小的慈善團體,其中有一個「行善團」會員達一萬三千人,經常出錢出力,在窮鄉僻壤造橋,迄七四年八月,已完成了一百廿四條橋樑。此外還有一個「行善堂」,專門從事佈施白米的工作,定期至全省各地孤兒院佈施,出發時,三輛遊覽車浩浩蕩蕩,頗為壯觀,會員大多是中低收入的公務員、家庭主婦、工廠作業員,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一位年逾古稀在市場賣紅豆湯的老嫗,儘管她自己生活十分清苦,卻能熱心捐獻,從不落人後,還有一位八十四歲的蔡老先生,不僅熱心響應捐獻,還上山採藥,救助病患,不收分文費用。更有一位藥房老闆黃先生,每年總是拿出二、三十萬元出來辦冬令救濟,別人問他何以這樣慷慨,他的回答是:「捐的越多,生意上賺的更多,一切也都順利,絕不吃虧!」每一行善的人親身都有不少奇怪的「不可思議」的經歷,有些是遭遇車禍的,毫髮未傷,有些是遭遇大難,倖免一死,有些是大專聯考順利上榜,有些是多年怪病獲得醫治,繫於彼此的經歷一一相傳,行善堂的人,人人堅信:「行善必有回報」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瞎說。

雲鶴先生說他有一個王姓學生,因受了刺激,有精神病,又因家境清寒,無錢醫治,十分痛苦,結果行善堂的人知道後,就勸其父母「拼命做善事」來改變此一噩運,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那知幾個月後,王生的病情果然大有起色,後來完全復原,恢復去上課,說來真是「不可思議」。

雲鶴先生為了想親身體驗「善有善報」的理論,特地也做了兩次實驗,去郵局匯款捐印善書一百本,結果也意外獲得了印證,不由自主的促使他把這些「不可思議」的事實記錄下來,花錢印成了「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書籍,分捐各地,勸人為善,意想不到果真發生了一些奇妙的反應,一些因讀了他的書而行善的人,在其人生的旅途中均獲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幸福回饋」!

看完了雲鶴先生的這本書,我也興起了何不親身實驗一下的念頭,看看「行善」能不能真的必然使人獲得「善報」,於是我就捐了些錢給孤兒院,及一個基督教的育幼院,想不到果然做起事來順利多了,意外的收入,也增加起來!啊,這種「反應」真是「不可思議」!為了想使更多的人能跟我同樣的親身去實驗,我特寫此文以供世人參考。我在想,這一理論不應局限於佛教徒或基督徒,假使我們這個社會,人人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個個努力去「行善」,不特他個人自己受惠,我們的社會、國家,也必定大為蒙福,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善舉」。—(本文原載於75年8月24日台灣新生報十一版「因果關係」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