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集菩薩學論


說阿蘭若品第十一

如《最上授所問經》說:「依止住阿蘭若,次第居家者,性過失故。」又如《月燈經》偈云:

 不起著欲,遠離眷屬,棄捨在家,得無上道。
 若離於欲,如避火坑,怖畏在家,遠離眷屬,
 無上菩提,斯不難得。未有三世,諸佛如來,
 由常在家,住於欲地,而能獲得,勝妙菩提。
 捐捨王位,如棄欬唾,安住空閑,遠離諸欲,
 斷除煩惱,降伏魔冤,離垢無為,悟菩提道。
 飲食衣服,妙花塗香,而得承事,人中聖尊;
 如出家已,奉行正法。
 若有如是,求菩提者,善利眾生,厭有為事,
 趣向空閑,至行七步,所獲福報,最勝無比。
 若復值遇,非眾同分,樂處眾會,悕財利者,
 眾生隨行,離彼方所,是愚闇難。

彼經又云:

 智不為愚諍,猛利應當捨,離此極惡心,勿競愚者法。
 智不近於愚,了知愚本性,能使久相親,後當成怨嫉。
 智不保於愚,了知愚本性,謂體性癡冥,自當求破壞。
 由是諸異生,何有善知識?若法共言說,不順瞋過咎。
 斯愚法磣毒,故智者不保,愚與愚者合,如糞投不淨,
 智復與智俱,如酥置酥內。

彼經又云:

 常於世間,最極樂處,無有少分,若樂不樂,
 唯樂林泉,隨得受用,沙門勝樂。
 若於所有,一切都無,無有纖毫,所繫屬者。
 如風轉空,如獨覺行,乃至世間,諸最樂事。
 心常如風,無所繫著,若樂不樂,不有合集。
 謂此苦惱,不樂安住,謂若樂彼,無苦無違;
 離二邊故,唯此法樂,非人中樂。

彼經又云:

 彼得常時,微作相應,離別眾失,不諍少分。
 彼相應理,住阿蘭若,獲是功德,而常獲得,
 不悕有為,不樂世間,不增有漏。
 住山林者,獲是勝能,不起過分,常樂近寂,
 身語意密,及遠離行。
 住空閑者,獲多功德,得彼厭離,速悟解脫,
 寂靜解脫。
 住山林者,即住解脫,諸阿蘭若,獲是功德。
 棲止林泉,而常遠離,城邑聚落,樂遠離已,
 常如獨覺,無有伴侶,非久如間,得斯勝定。

又《護國經》所說偈云:

 棄捨在家,無量過咎,亦常不愛,深險思慮,
 得樂山林,諸根妙樂,寂靜功德,無有男女,
 戲笑言論。設有人來,如獨覺行,心淨無垢,
 不喜財利,意不耽著,處處少欲,當遠離此,
 諂求恭敬。

  《最上問經》云:「我應不作眾生合集,非為於一眾生而起善根,或先所聞具剎那頃,繫著財利心不淨者,若天、若人咸悉捨去,設一天人亦復捨去。」

  又如《寶樓閣經》云:「佛言:『迦葉波!譬若有人,泛大水中,為渴而死。迦葉波!此沙門、婆羅門亦復如是,然於多法受持、讀誦,而不能斷貪、瞋、癡渴,遊大法海,為諸煩惱渴愛而死,後墮惡道。』」

  論曰:是故決定依阿蘭若及相似處。又《寶雲經》說:「若住所依之處,得行乞食,不近不遠,流泉浴池,清淨無垢,少怖畏處,樹葉花果皆悉具足,遠離險惡,多諸龕窟寂靜第一。菩薩如是當依此處,應先晝夜六時自誦經典,聲不高下,善閉諸根,心不外馳,於此淨命繫念所受,善取其相,不著睡眠。若王、王臣、剎利、婆羅門及餘官屬,或親來詣阿蘭若處,彼比丘應作是言:『善來,大王!如所施設可就此座。』王若坐時,比丘亦坐,王若不坐,比丘亦立;王若諸根動亂,應當讚言:『大王!得大善利,王之境土有諸具戒、具德、多聞沙門、婆羅門,安住其中,不為惡人冤賊惱害。』王若諸根善淨,堪為說法,即當為說善巧之法;審若不樂善巧,則當為說厭離之法;審若不樂厭離,則當令知如來有大慈悲具大威德,為諸來者剎利、婆羅門及餘官屬,隨其所宜為作化度。彼若多聞,堪任法器者,使聞妙法,降伏其心。彼等眾生信樂是法,得大歡喜。」

  《最上授所問經》云:「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應如是觀察是義。云何我住阿蘭若中?非獨沙門相者而多猛惡悷,非密非靜,非律儀,非相應,非願求之所共住。所謂非人諸惡鳥獸、盜賊、旃陀羅等之所共住,彼不具足沙門功德。爾時我住阿蘭若處,我應圓滿是沙門義。乃至復次,長者!出家菩薩阿蘭若行,應如是觀察:我以何義至阿蘭若?我當為此怖畏。云何怖畏?謂處眾憒鬧怖、合集怖、貪瞋癡怖、憍慢覆恨怖、慳嫉財利怖、色香味觸怖、蘊魔怖、煩惱魔怖、死魔怖、天魔怖、無常計常顛倒怖、無我為我顛倒怖、不淨為淨顛倒怖、執苦為樂顛倒怖、心意識怖、離障起障怖、身見怖、我我所怖、疑三世怖、惡友怖、惡屬怖、名聞利養怖、不見言見怖、不聞言聞怖、不覺言覺怖、不知言知怖、沙門垢穢怖、互相瞋忿怖、三界怖、諸有趣生怖、三惡道怖、總略一切不善作意怖,我為如是此惡怖畏行相詣阿蘭若住。乃至復次,長者!出家菩薩住阿蘭若,當如是學。若怖生時,一切皆由我執所起。以要言之,復次,住阿蘭若遠離我執,則無我、無我所、無我相、無我愛、無我想、無我見,不為我所持,不為我所計,捨離於我不為守護,住阿蘭若此非利益。復次,長者!住空閑者,無己想、無他想,若於諸法無說,則於諸法無雜。

  以要言之,長者!譬如阿蘭若處藥草、樹林,不驚不怖不畏,亦無驚懾毛豎。此出家菩薩住阿蘭若行亦復如是,於身發起藥草樹林、牆壁瓦礫之想,心如幻化,所生何有分別及有怖畏驚懾毛豎,如是深心於身觀察,是身無有我、人、眾生、壽者、養者、意生、儒童虛妄遍計。此怖畏者但有假名,虛妄遍計不應分別,如彼阿蘭若處藥草樹林,無有主宰亦無攝屬,此阿蘭若無有攝屬亦復如是。於一切法如是知已,應起是行。所以者何?住空閑者猶若強屍,無有主宰亦無攝屬。乃至復次,長者!出家菩薩如住空閑,於此知已,依佛所說住阿蘭若,即得圓滿白法深植善根,然後出詣聚落、國邑,入於王宮而為說法。復次,長者!出家菩薩讀誦、演說、解其義趣,入彼眾中而得恭敬,親近和尚、阿闍黎及耆舊中,而新學比丘亦應尊敬,亦無懈怠,悉自營辦無令他惱,亦應勿使尊重承事,當如是觀察。又如來應等正覺為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眾生尊重供養,乃至諸有所作悉自營辦,不怖承事。況復我今欲求無學,如是承事一切眾生,若我承事於他一切供給,則我諸有所作悉自成辦,不復悕求承事供給。所以者何?長者!此尊重承事者,於比丘功德法中攝取毀犯,造此攝取者,因得承事故,我勿由是法造此攝取。」

  彼經又說:「復次,長者!彼阿蘭若菩薩法,若見、若聞和尚、阿闍黎疾病者,雖處迴野應往問訊,謂若旦時詣彼,應發是心。設復為他所請讀誦、解說、令住僧坊者,如阿蘭若,心勿受著,如是住阿蘭若,求法無厭,於一切事皆空閑想。」

  《寶積經》云:「復次,阿蘭若行若諸異生未得果者,見虎、狼至勿生驚怖,當發是心:我本詣此阿蘭若處,已捨身命不應驚畏,為起慈心遠離過失使無怖懼。又若虎、狼斷我命根噉我身肉,應起是心:我得善利,以不堅身而當獲堅固,若復不能令噉我肉,豈彼虎、狼得樂觸耶?以要言之,復次阿蘭若行,有非人來,若美、若醜不應愛樂,亦勿損害。若有往昔見佛諸天,來此阿蘭若比丘所,起諸問難時,彼比丘如力所能,隨所學法為諸天說。又若有深問難時,阿蘭若比丘或未能答,而不生恭敬者,應語彼言:『我今未得無學,若我當勤佛教,時聞法已,盡能通解答一切問。我今唯能得聞是法。』乃至總略,若住阿蘭、若處藥草、樹林,尚不取著云何為生?何等為滅?如是觀察,是身無我、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誰生誰滅,畢竟無有生滅之者,是身亦復如是。譬若草木、牆壁、瓦礫無我、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因緣和合故即生,因緣離散故即滅。復次,於勝義中無有一法是生是滅。」

  彼經又說:「復次,阿蘭若行應發是心:然我至此阿蘭若處獨無伴侶,若我所起善作、惡作,爾時此有天、龍、藥叉、佛世尊等,知我深心,俱為我證。又若住此阿蘭若中以心不善自在游逸,又若至此極遠之處,獨無伴侶、無親近者,無我無取,應如實覺,欲尋、恚尋、害尋及餘不善法尋,悉如實覺。若我於此不異其眾,樂處有情憒鬧中者,即為欺誑天、龍、藥叉、諸佛世尊,若如所作天、龍、藥叉不為呵厭,諸佛世尊悉皆歡喜。」

說阿蘭若品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