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佛法的法印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學佛次第講座
常法師主講


今天我們繼續下去,開始講第七講。第七講,叫佛法的法印,大家可以看參考的資料,這裡面共講重要的兩個概念。一個講一實相印,另外一個叫三法印,這裡邊有一樣東西蠻重要的,談到這個佛法的真正內涵,特別是一實相印,大乘基本的理念。二諦:一個叫勝義諦;一個叫世俗諦。參考資科上面會有,我們一路上面下來,從現在的人生現實問題上面,然後談到必須以教育來改善提升我們。因此,我們從教育上面談到科學,從科學進一步談到佛法,談到學佛法,我們必須以什麼樣的內、外條件。在這樣具足條件之下所學的,這不是普通一般的佛法,平常我們講的結緣式的,大家有一個機會結個緣,以後碰巧的時候大家再來啦,實際上,像我們這樣嚴密的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當然不是說碰巧以後再說,是眼前就希望照著它能夠受用,也就是可以實質上面幫助我們,改善我們身心兩方面,乃至於究竟地解決一切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學道次第,從總別兩個方向談,那麼這個道次第呢?我是特別推薦一本書《菩提道次第論》。

今天要講的呢?就是站在整個佛法的整體,總別兩個方向談,總相是站在哪一個角度呢?就是我們所求的這個目標來說,我們普通是一個凡夫,我們希望究竟離苦得樂,總體的內涵,就是無上菩提,就是佛陀,這也是一種方法,或者他之所以成為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而跟世人不一樣的根本的原因,我們世人,是用我們眼前的所謂心識,不管你聰明也好,笨也好,我們這個認識作用,本身是有問題,而佛陀本身,這個認識的心識,透過了正確的主法,徹底凈化的,因此這種認識,凈化了這個認識以後,所創造的他,這個世界跟我們不一樣,那麼我們為求這一點,我們說這個是一切智智,那今天我們用的三法印,是另外一種角度或者一實相印就是法印,是用另外一種角度來談那個總相。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我們不用前面兩種而用這個法印呢?原因是現在這個世界,是一個邪見充滿的世界,錯誤的跟佛法不相應,在這種不相應的當中,有一樣東西是對學佛的佛弟子來說最注意的,叫做相似。他如果跟你完全對立的,那沒關係,也許他完全不接受,可是他沒有辦法真正破壞,佛法當中最可怕的一種,是破壞的叫做相似法,好像跟你一樣,實際上他的內容不一樣,因此人家不信佛,根本就是說我不相信,但他確實承認有這樣東西在,他今天說相似法那種人,他覺得我就是佛法,然後不管相信不相信,以為這個就是佛法。大家把佛法正確面貌,透過這一種被這種人染污了。以後錯掉了,我們稱它為叫附佛外道。他是一個外道根本不是佛法,但是他裝的一附學佛法的面貌,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易於分別他,然後呢?

我們今天用法印這個角度來談總相,早一陣子,我曾經在向各位同學介紹中說,怎麼以三法印來鑒別,嚴密的來辨別,什麼才是佛法?什麼是外道?這裡有一個問題,你講三法印,附佛外道的,他也講三印法,大家講的一樣,就是說你比如講得很好,他也把你講的錄音帶也去背熟了,也講一套,那你怎麼分辨得出來呢?所以說,對佛法有正確認識的人,單單講還不行,而且你要照著去實踐。如果拿這個標準去衡量,他狐狸尾巴就沒有地方可以隱藏,附佛外道一定能夠分辨得出來。因此今天同樣講總相的時候,是以法印來說明,所以這個特點,必須要把下面幾講,第七講是總相,法印,第八以下,從皈依一直到最後結束的時候,跟這個總相相應的別相。

下面我就是簡單的把這個法印,法印呢?我們通常有兩種說法,一個就大乘來說的,一實相印。平常中國人或者漢地,說三法印是小乘,真正的內涵不是,它究竟達到究竟狀態,那就是一實相印,可是我們進入的次第,是遵照著三法印,所以這個三法印是三乘的共法,不管是大、小、中這樣。所以今天把這個實相印跟三法印都簡單地說明一下。首先我先在這裡談一下,這個什麼叫印?又什麼叫法印?又什麼叫實相印跟三法印?印,平常我們說印經印章,我們拿著印來鑒別真偽,這第一個,真的假的,還有如果你證得了,佛法所告訴我們的印,法印你親自驗證以後,有什麼功效呢?我們就在三界之內通行無阻,平常我們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天上再高的叫色界天,最高一層叫無色界天,他雖然在天上面,實際上他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假定說我們透過佛法的認識,理解照著修行徹底驗證了以後,那我們不再被三界所困,就在這個裏邊能夠世出世間通行無阻,因此我們這樣的印叫做法印。那麼當然,這個法到底講些什麼,佛法裏面所謂的法,就是指所有的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包括抽象的,以及實質的,都稱它為法,也就是說,我們根據我們的認識心靈,能夠認識的所有對象。

一般來說,實際上,現在這個法還要廣泛,那麼我們認識對象的這個,說對象固然是法,我們能認識對象的那個心,心識還是佛。佛法我們分它有為法,無為法。因為我們這個人,不但人所有的一切有情,對這個法的認識,以及對它的想法,是一千差萬別,個個不同,現在呢請問,以佛正確的了解,正確地了解世間真象的,那位究竟圓滿的覺悟者,都有這些現象是怎麼看法的。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不是我們要學佛法嗎?就說我們看見的是這樣的,那麼世尊看見是什麼樣呢?因此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叫法印,說佛看這件事情是這樣的,那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佛告訴我們很有趣,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說我們眼前看見的,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這些法,萬事萬物,這是什麼,只有一個相,我們明明不是看見很多嗎?什麼相,無相,沒有的,根本沒有這樣東西。

因此在這個裏邊,我們看這個參考表上面,有《法華經》上面,“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諸法’就是所有的這些東西,本來從它自己的本來面貌去看寂滅相,現在這個‘寂滅相’,下面等一下解釋,這是比較難以了解的,不過我們現在眼睛看,看不見的,佛告訴我們,信得也就是了,要怎麼樣才能夠看見呢?說‘佛子行道已’,你也聽到了這個道理,你覺得對,你願意照著去做,照著這樣去做叫做行,照著這個道理去做,最後你也能夠象佛一樣,完全正確認識這個世界,那時候你會看見,原來世間的萬事萬物,無相就是一個相,它雖然是無相,卻是有千變萬化。

下面這個《無量義經》,這是法華三經,是佛出世到最後說的,最究竟圓滿的大法,《無量義經》上講:“無量義從一法生,一法即是無相,如是無相名為實相”。這個‘無量義’是千變萬化各式各樣,這個各式各樣我們世俗上面去看,是千變萬化,世俗上面看是千真萬確,這佛法有個專門名詞叫俗諦,也就是世俗上面看是真實的,那這個的確有它各式各樣的內涵,但是這個各式各樣的東西,只有從一樣東西生起來,‘一法即是無相’,那有什麼呢?就是什麼都沒有,這個對我們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而這個是所有萬事萬物的真實的相狀,所以‘如是無相名為實相’,這樣的原來什麼都沒有,這是它真實的行相,所以它下面有解釋,不管我們現在苦空無常,或者我們不願意苦,我們以為常的,常樂我盡,常樂我盡就是相反,就是跟苦空無常相反的。佛告訴我們這樣,我們看見的就是說,恒常不變蠻快樂的一個我。諸如此類不管是大是小,不管是生是滅,所有的一切無相,沒有,實在沒有,所以說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管是他行相方面,法的行相,以及他的本質方面,他本來就是空無所有這樣,因為空無所有,所以寂然不動,它本來就沒有嘛,也沒有來,也沒有去,也沒有出,也沒有沒,這個是無量義經上頭的,那談到這地方,就有問題來了,說這個我們明明看見眼前的所有這些東西到底這是什麼?這個需要解釋一下,我們眼前看見的,剛才說這個桌子,這些東西,佛法來說一相無相。那麼,請問科學怎麼說?科學也告訴我們,這我們看見的說這個是桌子,這個是什麼啊!

實際上不是,這是一群能,以很高的速度不斷的在流轉,這是我們大家信得過的,那這個說明什麼?前面我們講佛法,講無相,我們不能接受,可是科學的話,我們就是心安理得的覺得是當然的。第一個就證明的我們眼前眼睛看得見的,我們身體所感觸到的東西,的確不一定像我們看見的東西所存在,但是它並不是沒有,它是看這種功效的,因此在佛法裏面,特別關於這些事情啊,就分兩點來說,一個叫勝義諦或者叫真諦,諦,就是真實的,就是以聖人的眼光來看,它是真實狀態,所以我們叫勝義諦或者叫真諦,還有一種呢叫世俗諦,就是拿我們世俗的眼光去看,那麼這個世俗的眼光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世俗的眼光就是以我們的心識所認知的相對世界,所謂相對世界對應于我們身、心,正常人、一般人,大家都能夠感覺得到的。這個情況來說,這個相對的現象,這個現象是有的,所以叫俗諦。這樣,那我們除了這個,我們不妨說電影,科學是我們信得過,我們很少人看見,至少我從來沒看見過,這電影我想大家都看過,明明這個電影也是個銀幕,在還沒有放的時候,你看白白的什麼都沒有,等到電影一放的話,那上面是千變萬化,那我們很清楚明白這個東西,只是相對應于我們這視覺當中,有這一個東西,它這銀幕上面,其實什麼都沒有,這一點就告訴我們,並不是我們看見的東西,都是真實的,因此這個情況,我們稱它為俗,世俗的,那我們現在眼睛看見的叫俗諦,那麼事實的真相,不一定就是如此,這一點我們了解了以後,進一步然後我們再談。那佛法看這些東西呢?告訴我們說,這些東西啊,實際上是,並不像我們相象當中存在的。

下面這個偈,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中論啊!中論是佛門當中一位最了不起的,佛出世以後最了不起的一位大菩薩。他這個說明都可以代表佛法而正確無誤的,佛弟子能夠信得過他是絕對不會錯的,他寫的這本論,就是使我們不會弄錯,而透過他的解釋,而真正認識佛法的,看一下這個偈子:“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第一個呢?以世俗諦,眾生就是告訴我們,佛是成了佛的,已經覺悟的人,眾生是還沒覺悟的人,一旦覺悟了,也就是佛,他用兩個面貌,用兩個標準,一個叫做‘世俗諦’,就是我們看得見的。

還有一個呢?‘第一義諦’,我們稱它為勝義諦,也就是我們稱它為真諦,普通人如果不能了解這個二諦之間的關係,那對於真正的佛法,就不可能了解,現在我要簡單的說明的就是,我們看見的是萬事萬物不是沒有啊,這個千萬不要誤解啊,如果它沒有話,佛法當中有個專有名詞叫‘斷滅見’,佛我們也就是稱他為中道,為什麼稱他為中道呢?我們常常說哦,不偏不倚之為中,這是中庸上頭的說法,佛法說世間的一般人的認定,不是屬於常就是斷,常是永遠不變的,斷是死了以後就沒有的,不是,它是什麼呢?不常不斷,這個就不大容易懂,真正的內涵,我們以後慢慢的細細的來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地方呢,我們就是啊,只是簡單的來介紹這個概念,就是中的話,就是說明它那個事實的真相。這個也就是說現象上面你是有這個現象的,叫做俗諦。

但是它的真實內涵呢?它就是沒有的,我們現在因為迷了這個,所以不了解世俗的真相,會有種種執著,產生種種問題。當我們真正的了解了以後,透過了佛法,相信它,步步深入,照著佛陀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理論上的認識照著它去修行,親自的驗證的最後結果,會像佛一樣,感覺原來世間的所有的這些東西統統不見了。所以佛經中說,所有的這些東西啊,一相無相,只有一樣東西,無二之相是為實相。所有的這些東西啊,再沒有其他東西了,這個是真實的形相,那我們稱這個東西,有它的功用,我們稱這個功用叫緣起有,它的真實的內涵是,沒有,這叫緣起性空,等一下下面再會提到它。那麼說這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有絕對關係,不是我們從希望,離苦得樂嗎?要想使得圓滿這個人生嗎?

可是我們忙了半天呢,總覺得問題重重,實際上這個有一個原則,因為眼睛看見的畢竟有限,當我們看見那個部份覺得這個對我們好處,要去追求的時候,我們通常很難看得見,這種事情的背後,還有很多副作用,我們只看見那一面,當這個得到的時候,當初我們完全不了解,會有這麼多副作用來,而且副作用已經在這裡,我們都看不見。譬如現在這個世界,說科學發達了,大家覺得啊,好、好、好,實際上帶來太多的問題,最近,我經常介紹人家看幾本書,前次跟人家介紹的是《新世紀的飲食》,我最近又看見一本書叫《頻危的地球》,這兩本書跟佛法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也沒有一點宗教色彩。這兩本書充分的說明什麼?就是剛才這種,我們以為這個很好,實際上其他的副作用根本看不見。這個是真正的重要的幾個特點,那麼現在我們呢?不談這些問題,說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那學了這個佛法以後,告訴我們有什麼好處?

大家在坐的各位,都會念《心經》或者聽過,佛法中有一經叫《心經》,全名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非常簡單,但是佛法的精要部分,它專門講無相或者叫性空的,頭上幾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到這裡就可以了。觀自在菩薩是一個人。我們稱他為觀世音菩薩,為什麼這個地方不稱為觀世音而叫觀自在呢?觀,這個是特別佛門當中的專門名詞叫止觀,也就是說到了這種程度,他的智慧現起,他能夠看見事實的真相,其實不僅僅是觀世音菩薩,所有的菩薩到了這個程度都可以。現在這本經,只是觀世音菩薩告訴舍利弗尊者如此而已,說觀自在菩薩,那麼他平常的時候要,在什麼情況之下看的呢?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行,就是修行啊,平常我們所有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就是做普通的事情,現在學佛的佛弟子呢,專門很認真的,照著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一步一步去深入,這個指專門指修行而言。那麼修行有很多內涵,所有的佛弟子從剛皈依開始,到後面成就佛道都是叫修行,那現在或者我們叫大乘當中所謂六度四攝,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樣呢,然後禪定,智慧,那這個部分,特別是講智慧部分,他修行什麼呢?深般若波羅密多,六度當中的智慧度,那專門修行這個要修很深的時候,不是很膚淺的,膚淺譬如我們講講,我們也懂了,就聽聞這個叫聞慧,然後呢?經過思惟抉擇,確定信得過,我們也會照著這個方法去做,那叫思慧,修,就不是我們普通人。但是我們照著這個次第去做,一定也能夠達到,不但修而且要很深,說達到這個程度以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個時候啊照見,就是它不是用我們的心裏面去,這樣,這是真正得到無分別智。

這個無分別智,看事情就像鏡子照東西一樣,所以它叫照,那個時候照出來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啊?色、受、相、行、識。色,就是我們這個色,肉體部分,對我們身體來說是這個身體,實際上呢?包括宇宙的所的一切的實質上的東西,下面的受、想、行、識就是什麼啊?心靈或者身心兩樣東西,皆空,實際上沒有像我們所感受看見的這樣,結果所有的痛苦消失掉了。度一切苦厄,度過所有的痛苦,我們之所以痛苦是為什麼?因為有一個相對的東西在。我覺得這樣東西可愛,我去貪,得不到就嗔,事實的真相看不見癡,所有的東西都在這上面來,所以所有的痛苦都在這上面來,那現在呢?透過了佛告訴我們正確方法,然後照著去修行,他就看見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實際上為什麼佛要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為什麼說這是總相,就是懸在那裏,那我們要求的,實際上這個東西是一相無相,沒有這樣的東西,這是我們在無明當中,所以看見它,透過了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如果我們一步一步下去,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能夠真正深觀,看見事實的真相,那發現五蘊皆空,所有的痛苦徹底解決,一實相就是講這個,但是這個實相,畢竟是最究竟圓滿,不是我們普通人一口氣走得到的,所以把這個一實相整個究竟的內涵分成功幾個次第去講的話,那我們不是用一實相來表達它,而是用三法印。

緊跟一步就介紹那個三法印。法印兩字跟前面一樣,就是前面叫一實相印,現在這個地方叫三法印,那麼,現在請問三法印講些什麼呢?首先把三法印的這個三個法印說一下。諸位看,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就是三個印三句話,在有一些地方南傳的有的時候叫四法印,四法印實際上跟那個三法印一樣,不過解釋稍微多一點,為了大家多了解一點,第四個法印叫有漏皆苦,那麼有漏呢?實際上呢就是指煩惱,只要這個煩惱沒斷,我們叫漏,那都會苦的,現在我們這個先不談,那麼我們現在這裡只把那個三法印解釋一下,

首先第一個說,‘諸行無常’,什麼叫‘行’?平常我們說行為,行字本身呢?有特別意義,叫流動的,變遷的,所以行是流遷義。現在的行叫有為法,佛法當中把這個法分面功叫有為,無為。這些新的名詞,相關部分我在這兒解釋一下,什麼叫有為法呢?是由造作它會生起,它會消滅,譬如以佛法來說,說世間的所謂,所謂有為法,有一種行相叫生、住,異、滅。這個是物質上的,假定說我們講我們的人生。有情的話叫生、老、病、死。這個,沒有的生起來了。叫生這樣,生起來了以後呢?暫時的安住一段時候,我們肉眼去看好像蠻長,實際上不一定喔叫、住,然後開始變化,到最後滅消失掉了,如果對我們人來說呢?當然除了我們人以外,所有動物也是一樣,生,這樣,然後呢?

慢慢的現在我們曉得生了以後,不是不動的喔,慢慢在變化,剛開始很小變成很大,大了以後變成老,老了以後呢?生老病死,凡事所有這些東西叫有為法,那麼這個地方呢。諸行,是指所有的一切有為法這個有為法,無常。我們講到無常,就好像講死,這個是時時無常的,沒錯,但是無常並不單單用死來表達,就是說所有這些有為法,所有這些一切行,絕對沒有恒常不變的,這叫無有恒常不變的特性,那它變化的狀態呢?是非常迅速,以前如果要講這個道理的話,實在不大容易講,現在科學發達了,科學對我們多少一點幫助,那我們透過科學,我們信得過沒錯,就是這樣,那所有的一切的有為法都是這樣。

進一步來說,佛告訴我們:“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我不細講,簡單的說,我們用我來感受這件事情,生存在這世界認識這件事情,那我們想去我快樂,實際上是有痛苦,是有快樂,拿世間人來說,如果我們當佛法是,佛法告訴我們都是苦的,也不對啊,我也感覺說,有快樂啊,沒錯,我們以前曾經講過,苦跟苦諦不一樣,苦是跟樂相對的東西,苦諦不是,是另外一個,說所有這個世間的,這些有為法都真實的,實性是苦的,那這個的話怎麼講呢?這苦的當然是苦。樂的呢!它有個名字呢,叫壞苦,它會壞的,為什麼壞啊,因為是變化不拘行。所以它內在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存在的叫行苦,就是諸行的行,它不會恒常不變的,一直在變,因為無常,所以本質一定在變,如果變的話,對不起,你就沒辦法,真正把握得住你要的東西,這就是苦,因為這樣,所以無我,那為什麼這地方講無我呢?通常我由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有個印度的苦哲學家,當佛在世的時候,當然他要斥破告訴那些外道,你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從這個角度去談我,有的普通一般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這個我,我們談我,我就是我嘛,不過我們隱隱約約,這當中有一個我,我是可以作主的,每個人對他自己是可以作主的,我是跟周圍不一樣的,所以我,你,他,兩個我對立,除這個以外,所有其他的萬事萬物都有它,因此這個我隱隱約約當中,有一個跟世間不一樣獨立的,而且這個我是永遠不變的,在印度的外道看起來,說他們叫作靈魂,可是這個人,這個靈魂,就像譬如現在我們說,這棟房子有人住在裏頭,房子會壞的,這個人不會壞,我們人有一個靈魂,住在裏頭,這個身體會壞的,這為死,可是住在這裡,身體的靈魂不會死,所以這是恒常不變的。印度的外道是這樣看,那我們現在呢?科學上面說,死了就算了所以叫“斷”,剛才講的斷見跟常見就是這樣,所以當我們承認了有一個靈魂,不知不覺當中,就有一個我是可以作主的,我是跟外面的周圍是對立的,分開的,我是恒常不變的,再不然我死了就沒有的,這個三樣東西就是我的特徵,有沒有這個東西?沒有。

所以從無常我們可以感受到,的確沒有這個,現在理論上也告訴我叫做諸法無我,那現在就有兩個現象,一個是這個有生命的,我們的有情生命,還有所有世間的一切現象。我們總覺得這個東西,有他實質上自己本體存在的,有沒有這東西,沒有。所以叫諸法,沒有他本來天生如此,恒常不變的這個東西在,明明看見這些現象,這現象是什麼呢?這並不是指他沒有,如果這個東西沒有,那叫斷滅掉了,這個是佛法也同樣的指出是一種錯誤,這樣的存在,這個存在,他是同樣的肯定的,叫“俗諦”,以世俗的眼光是存在的,不過這個存在,不是以他的自己真實天生如此的,不是,這個存在是“緣起”,他是很多條件組合起來的,我們佛法當中,我想大家都聽過說,佛法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叫空。空不是沒有,是緣起,因為是緣起,所以緣起是很多條件組成功,所以他一定不是本性如此的,所以是緣起的東西,一完整是“性空”,性就是本質,他並不是本身天生如此的,他是緣起的,所以“緣起”跟“性空”,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分不開的,當我們談這個東西,緣起的時候是他無自性的,有時候我們稱它為“性空”,有時候稱為“無自性”,有的直截了當的叫“無我”,因為“我”這個東西,是這樣的一個東西,所以諸法無我是這樣,那因此呢?

現在我們佛法整個的法印,眼前我們看得見的,有為法是無常,無常的現象一定是無常,因為所有的一切東西它是緣起的,凡是緣起的東西,它是種種由緣條件拼成功的,所以它不是自己天生來的,所以叫“諸法無我”,凡是這樣緣起所存在的東西一定是“無常”,為什麼?因為這個東西的存在是不是要各種因緣條件組合起來的,可是因緣條件在變化的,這既然因緣條件在變化,你怎麼叫它固定不變,這是一定的道理,理論上面我們就了解這個,所以“性空”不是沒有,這個“性空”是“緣起”。佛真正的出世,主要的告訴我們的說這個叫“性空”,這個叫“緣起”,就它最究竟的圓滿來說,叫“一相無相”,就這樣無二之相是為實相,但是這個不是沒有,這是性空而是緣起的。因此你造了惡業就有痛苦,造了善業就有好事出現,這些東西都是世俗的現象,佛不但不否定,佛是肯定,因為它是“性空”,肯定它有“緣起”。佛對緣起的道理有幾句很有名的名言,就是下面我們看:“無我者,性空緣起之義。”這一章的在參考的最下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個有了,這個也有了,這個生起了,這個也生起了,就這樣,下面這幾句都是一樣:“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簡單的說,譬如兩支筷子,有兩支就可以用了,請問這兩支,我們說用兩支筷子的時候,到底哪一支撐哪一支,這個互相為緣的,當你撐它的時候它也撐你,這緣起法相對待而存在的,他不是天生來如此,所以這支筷子,這個有的時候,這個也有,這個生的時候,這個也生,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這樣,但是普通一般人看不見這個現象,因為看不見這個真實的現象,所經佛稱這種狀態叫做“無明”。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是“緣起性空”的,看不清楚這個。因為這樣“無明”,所以此有故彼有。那下面怎麼講。

十二因緣「流轉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們每人具每一個有情,在生命流過程當中,他怎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一生一生。生了以後又老,老了以後死,死了以後再來,永遠在這轉,因為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叫此生或者此有故彼有,這個有下面緊跟著都來了,因此佛對這種狀態,叫做流轉,流是流落在生死輪迴當中,永遠輾轉無窮,所以我們痛苦的根源是無明,產生的現象叫流轉在生死當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因此這種狀態,我們稱他為凡夫,這個凡夫也是相對的。對聖人而言,那請問聖人是怎麼樣,他認清楚了這個現象。明,現在我們不稱為明,佛法當中,三明六通大阿羅漢,佛是最了不起的。“明”是什麼?把這些事情看得徹底,看得清楚,我們現在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智慧”,看清楚了這個以後,說這個無明消失掉了,不見了,這個無明並不是說無明跟明,兩個是敵對相反的東西,並不是說把這個東西搬走,再搬一樣東西進來,不是這樣。就像我們這房裏,光明在時候黑暗自然不見,不是要把黑暗搬出去以後,再把光明搬進來,凡是敵對相反的東西,就是這樣,當你智慧增長,明見現起,無明自然沒有了。所以下面緊跟著,此滅故彼滅,或者此無故彼無。它還是緣起法。這個無明滅,無明沒有了,“行”滅,“行”就是行為。那我們下面,再下面第二講的話,下面說皈依業果,業就是我們造的行為,造成的行為,它會有這種現象發生,我們前面不是說,這個真相,眼前真正的特徵是沒有的,但是它有它的作用,其實這種作用,我們在科學上面我們也看見。說你真正看見這張桌子,或是我們眼前的東西,堅固實在不變不動的東西,是沒有,可是有一群力量,但是科學家不知道,這個力量來自哪,佛就告訴我們這個業叫做業力,這個到後我們再去談。

十二因緣(還滅門)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如果我們了解了這真相以後,同樣的緣起變成什麼呢?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那本來在流轉,現在還過頭來,這種痛苦消失掉了,這就是聖人。達到這個境界以後,是什麼境界呢?涅槃寂靜,所以你如果不了解世間的真相,世間的真相是什麼?諸法無我。無我者不是沒有,無我者,性空緣起。你不了解在無明狀態當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流轉生死,這流轉生死,我們詳細一點講,叫十二因緣,剛才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等……假定簡單扼要來說苦、集、滅、道。集就是苦的因,你造了這些苦的因,一定會感到苦的果,反過來說,如果說你照著道理,佛告訴我們的道理,然後做種種滅苦的行為,感得的就是痛苦的消滅。一個是流轉,一個是還滅。由於這個諸法無我,緣起性空的特點,在我們凡夫身上不了解,所以做種種的行為,這個行為就是我們的行為包括在裏頭,包括外在的裏邊的,它永遠在變化當中,這個變化那就是流轉生死,痛苦就從這個地方來,反過來說,現在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不再走以前的老路了。

慢慢的透過了正確的認識去修行,把以前錯誤的這種認知拿掉,於是產生叫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那麼叫還滅,產生的效應叫涅槃寂靜,這涅槃二個字什麼意思?涅槃是印度的梵文,翻成中文是圓寂,因為很難翻,所以直接把音譯翻過來,內涵我們看一下注解。為什麼叫做圓寂,它有很多不同的翻法,什麼滅呀什麼的,所以稱為圓寂,他的德沒有不圓滿的,德無不備,因此叫做圓,種種的好事功德通通具足了,圓滿無缺,然後呢?為什麼要做很多功德呢?要去除我們種種的錯誤,這種錯誤會影響我們,會把我們擋住形成功障礙,使得我不能在三界當中解脫,所以這功德就是去掉障礙的,因此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障礙無不盡,沒有一點點遺留,徹底圓滿拿掉了這個叫做寂,寂就是整個消失掉了,所以涅槃真正的意思,叫做圓寂,怎麼得到呢?透過我們智慧,為什麼叫簡擇力呢?簡是撿別,先去把它透過我們的腦筋,好好去想這個對不對,不對的不要,對在我們把它選取叫簡擇,這個不是浮浮泛泛的,還要很認真的,所以叫簡擇力,而這個力量如果說我們從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稱它為叫智慧,這種智慧分三種;聞、思、修。從聽聞而思惟照著支產修行,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力量,到後來產生力量了,然後呢?

最後證得了一種叫擇滅無為,前面我們叫諸行,叫有為的,達到了這種狀態當中停止了,所有的諸行就是此有故彼有,這種現象通通消失掉了,這種消失的境界,我們這個地方稱它無為,這個無為透過擇滅,擇就是選擇,它不是莫明其妙而來的。透過很嚴密的選擇然後呢?才把這種障礙通通去除掉,叫擇滅,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寂靜、安穩、永遠。這個才是真正又妙又清凈,而又沒幹撓,這種境界就是涅槃境界,修學佛法我們真正要達到的就是這個境界,我們在談一實相印的時候,曾經念了心經上的一段話,這裡同樣的有效,“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過了這個苦厄的境界,達到了這種程度,我們稱它為涅槃境界。因此把所有的這些東西通通去掉了,在這裡所講的所謂三法印。那這個三法印比起一實相印就不一樣了,一實相印,一相無相,無二之相是為實相,你根本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現在它有很明確的次第,讓我們了解眼前的所有這種狀態是諸行無常,那我們所以對這些東西,很寶貝等等的話,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總覺得,這個常保不變對吧,但這個無常並不僅對好事,對壞事也是一樣。我們壞事無法忍受這個無常,這是業感的,反正你只要懂得無常的特徵,好固然會過去,壞也會過去,可是問題是它會繼續不斷的一直會來呀,下面來你該怎麼辦,它就告訴我們這樣,所以說三法印本身同樣的內涵。真正重要的內涵還是剛才講的這個一相無相,因為無相稱它為性空,可是性空不是沒有,叫做緣起,所以我們前面用真俗二諦來說,透過我們世間凡夫世俗的相對的認識去看,這些都是存在的,可是它真實狀態沒有的,那怎麼修行呢?所以它說這個是整體,說這個整體真正講修行的時候,它不是用一實相印跟三法印來說明的,就像我們前面說,本來是一個大總相,佛擺在這裡,佛是佛,那我們怎麼辦呢?修行有他一定的次第,關於剛才這個內涵,如果我們談修行,通常情況之下,不是用這樣的法印來介紹我們,那用什麼?

我們用像剛才講的真俗二諦,或者用苦、集、滅、道四諦來解釋這個,今天晚上我只簡單說明一下,苦集滅道這四諦的特徵,首先說一下它的歸屬性,我們知道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苦諦這兩個不一樣,佛告訴我們世間的所有這些東西,真實的現象是苦的啊,我們應該知道。四諦:此是苦汝應知,集諦:此是集汝應斷,滅諦:此是滅汝應證,道諦:此是汝應修。那苦怎麼來的,有它的原因的,這一部份,苦的原因稱它為集諦,此是集汝應斷,說這個集應該斷,斷掉之後苦就沒有了,斷到什麼境界呢?說:此是滅汝應證,你應該證得那個境界就是滅諦,這個滅諦剛才前面講的涅槃境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這個特點。那麼怎麼樣才能達到這個滅諦呢?此是道汝應修,你應該修這樣的一條道,你能夠證得這個滅,真正講修行的時候,它是用這個四諦來說明,那麼這個歸屬呢?這個無常因包括了苦、集、道三諦。無我印這個法印當中,諸法無我,包括所有的苦、集、滅、道,然後最後一個涅槃寂靜。包括了最後這個滅諦。那因此它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是用一實相印或者三法印來說明它,是用苦、集、滅、道,或者是真俗二諦,所以當你們真正開始學或者已經有人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它一開頭就給我們介紹,很清楚明白的說,這個整個的內涵,所有說的內涵,無非都是什麼?苦、集、滅、道四諦。那麼這個苦、集、滅、道還是一個整體的總綱,怎麼樣照著次第步步深入呢?那就是它的道次第,今天就談到這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