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第十五講

常 法師開示


卿大夫 第四

我們再下面看〈卿大夫〉。那是諸侯向下,卿大夫應該怎麼?好,請念一下。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現在卿大夫應該怎麼辦呢?你看,「非先王」,先王前面已經講過了,所有這個天下的制度都是他們訂立的,一旦訂立了這個制度以後,他一定照著這個先王所訂立的方法去做。不管是這個法服,就是身的行為,從穿衣服開始,一舉一動,都包括在這裡邊。如果不是先王所訂立的這一套,他不敢動,穿也不敢穿,動也不敢動。開口呢?非先王之法言是不敢道。講起話來,同樣的道理。絕對不敢違背。「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個「行」,不是說單單指走路,他從這個起心動念開始,一直從他……在這樣的行為,這樣。

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是心裡先想,但我們比較常見的話,除了個人自己用功以外,你們其他的情況是怎麼辦?這個個人說自己的,你們知道。可是目前對你們的情況,我的感覺,這點我也是很讚歎的,你們在不斷地改善,我但願慢慢地我們能夠都做到像他那樣。當你們剛來的時候,大家都是隨便的馬馬虎虎,然後高興的時候開人家玩笑。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心裡面有個什麼想法?欸,看見他,然後就逗他玩,那心裡是這樣想,然後自己就跟著這樣的心裡想法去做了。現在不是,慢慢地就覺得,喔!我既然跑得來,學了最了不起的這種道理,我要真正照著去做,這是兩個根本不一樣的地方,那個才是德行!

那麼,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所有做的都是如法的,這種法就是真正的道。我們說修道、修道,不管他的起心動念,開口行為,乃至於說身上穿的服飾等等,他都有一定的軌則在做。

在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的人大家講:「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嘛!好像一定要照古來的人這樣去做,那現在的人都行不通的。」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啊?佛經上面叫「隨自意樂」,我愛怎麼辦嘛就怎麼辦,這是我的自由嘛!那還管得了啊!就這樣。雖然我們現在學校裡有制服,那在學校裡面嘛沒辦法啦,回家去了,學校反正也管不著我;乃至於有很多在學校裡要管著,到畢業了以後,他要去打老師的。唉!真是荒唐。古來的人呢?不是喔!他一定有他的法度喔!

那為什麼一定要遵照那個先王所訂立的法度去做?這點你們想想什麼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是國王,他權力很大,「你要聽我,你不聽我,那我就殺你;你不聽我,我把你關起來;你聽我,我給你錢……」不是喔!完全不是這個。如果這樣的話,那跟現在的這種差不多。現在做生意人事業王國,他大老闆,「欸,我這裡薪水很高,你願不願意來?你聽我的,那我就給你錢;不聽我的,我不給你錢。」大家看了錢而來。實際上呢,一隻狗,你把一個肉包子,來來來,招招手,你願意了,那我給你肉包子,牠就來了。你不願意的話,你去你的,不給牠,拿個石頭塊,然後狗就跑掉了。那我們豈不是跟狗一樣嗎?跟畜生好不了多少,古人不是。

《中庸》上這個叫「內聖外王」之道,我念幾句。實際上,這種道理如果我們真正地認清楚了,將來再進一步學佛的話……某法師,你念一下。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這段我現在解釋一下。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這個愚是愚笨,賤是下賤,他已經很笨,很愚笨,大笨蛋,但是很自用,只相信自己的,別人的都不聽。「我才不管他咧!我做我的,我聽他幹什麼?我為什麼要聽他?」現在是不是一般很普遍都是這個?在某一種情況之下,我們常常說的一句俗話,叫「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我做夥計,我要賺老闆的錢啊,他要這樣,我只好這樣做。老闆在,我這樣做;老闆出去了,我就不管了,偷偷摸摸地來,這樣。假定我今天有辦法,我根本不聽他,這是平常很普遍的一個現象。越是愚笨的人,越是好自用,他自己就會很固執。「賤而好自專」,實際上這是一樣的。

那應該怎麼辦才好呢?他下面就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果我們現在一個人,該做什麼?古,這個不是說古時候的一定好,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古」就是古聖王所訂立的這個法,這個才是真正的道路,我們應行之道。說這個「今」,也不是今天的今,就是我們任何一個現在的狀態,任何一個對我們目前的行為,我們應該走的、做的方法,一定有它的正確的法度。這個該走的正確的法度,這叫「道」。所以,眼前任何一個人,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要照著古代的先王所訂立的法度去做。如果不這樣,違反了這個,所謂「反」,違反了古來的先王所訂立這個法度、這條道路去走的話,「及其身」,他就會有災禍來了。這個災禍,不是說,你不聽,我就關你,吃官司喔!不是。你真正深一層去看的話,那就會了解,這個災也不一定是天災人禍,就是我們要求的,真正要得到的這個離苦得樂,得不到,是離樂得苦。慢慢地,慢慢地,你們仔細地去看,你們就知道了。換句話說,不管我們學聖賢、學佛菩薩,目標是共同的。我們要求的,得不到;我們不希望的,它會來。

那麼,請問這個道、這個法,怎麼來的呢?下面就說,訂立這個法,一定有它的條件,這個條件不夠,不行。所以他下面說「非天子」,要找這個人,才可以議禮、制度、考文,就是我們世間所有的東西,一舉一動,從引導我們的文、理論、行為開始,到實際上的制度的建立,它必須要這樣,這個條件,這個叫天子。而現在,這個現在就是孔老夫子那個時候,說天下,我們所有的行為、所有的準則都是共同的。喏!所以這套東西,為什麼大家都共同遵守呢?因為這是先王訂立的,最正確的、如法的這個正道,我們去走的話,就能夠得到我們要的東西。

那麼請問,這樣的這個先王、天子要什麼條件呢?要德、位兩樣東西都有。所以他下面說:「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然有了他的位,就是你做一個天子,你的位有了,最高啦,但是你有沒有這個德行啊?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不行,你不能制禮作樂。另外一種呢?雖然有這個德行,譬如孔老夫子有這個德行,但是他並沒有位。所以說要天子,而且要有這個位,這個時候才可以。這樣的要求這麼嚴格啊!那在我們看起來,說這個德行重要,為什麼還要他的位啊?你們會不會有這個疑問提出來?現在我來問你們:對啊!那真正重要的應該是德行,為什麼還要講他那位子、地位呢?為什麼原因?(弟子回答:他那個位,也代表是他的一種資糧啊!)

沒錯,佛法就告訴我們這個,真正最究竟圓滿的,他絕對不是這一世的喔!多生多劫積累的,這樣啊!所以他宿生感得的果報,換句話說,前面已經絕對地高明,這一世又這樣地高明,那這種程度,世界上面最圓滿的只有一個人──佛。所以這個佛出世,他一定是最豪貴的家庭當中出世的,換句話說,他宿生有這樣的福德,連世間那個天子的位子他都不要,他要的位子是三界的法王的位子,所以他那個德行也不是世間的。

如果對世間的來說,他宿生所感得的果報是最高的天子,然後他德行也是聖人,那時候才制禮作樂,那一套東西才是徵之而行,萬古可以不變的。現在清楚不清楚?懂得了這一點,那我們曉得,真正有腦筋的人,一定跟著他去做的。哪一種、哪一類人不願意去跟著他呢?愚的人、賤的人,這種真是真正愚賤胚子,宿生資糧不夠已經愚賤,這一生還不肯努力,那每況愈下。我們現在呢,慢慢地漸次增上,現在清楚不清楚?他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是我們現代的人根本不懂得古人立法的基本精神,學了那個西方那糟糠,任意把古時聖賢佛菩薩那套推翻,那是我們真正的災變的原因。一個人這樣去做,災及其身;大家都這樣做,就大劫降臨,就是這樣的原因。

剛才所以二十八章最後那一段,孔老夫子說:

「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那這一段是《中庸》上面子思引的,他引出來說,舉一個例子嘛!你看孔老夫子這麼了不起的聖人,他怎麼辦呢?他是生乎今之世,一定順古之道,所以,以孔子這麼了不起的人,他怎麼樣?學周禮。這是真正的、古來的聖王訂立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