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第十七講

常 法師開示


士 第五

今天講第五章,〈士第五〉,首先念一遍。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這裡先文字簡單的講一下,然後再說這個內涵義理。「資於」,這個「資」就是「用來」,我們用來侍候,拿這個,這樣的做法,也就是說,我們以侍候父親的那個方式,去侍候母親,那麼在這一點上,愛,這愛相等的。另外一點呢,用侍候父親的那個去侍候君,古代也就是國君,稱為諸侯、天子等等,那這個敬,恭敬相同。「故母取其愛」,對母親來說,特別重視的是愛,對國君來說,主要的是敬,而父親呢,愛、敬兩樣東西都具足。所以這個父有他很特別的一個理由,為什麼說母親在這裡講,以愛為主而不講敬呢?君為什麼講敬,而不講愛呢?這個原因,在《孝經》上面他並沒有明講,將來我們透過佛法去觀察,照理就比較簡單。

我們一個凡夫之所以為凡夫,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習氣,然後除了宿生帶來的習氣以外,還有這一生受這個境的影響、薰染。假定說,這兩樣東西沒有,那只有聖人,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儒家講的「天命之謂性」,跟佛法裡面說,一個人本來的秉性,我們眾生那個體性跟佛本身的體性是無二無別的,所以儒家講的「天命之謂性」的這個「天命」,也就是佛法裡邊說我們的這個佛性。那為什麼現在會顯得跟佛、聖賢不一樣呢?由於個人受煩惱所染污,無始以來習氣,這樣。

既然這樣的話,所以在佛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對任何一個境,外面是境,實際上這個境是什麼?業所感得的,同樣對境的時候,內心當中所起的念頭,就是我們宿生的隨眠。所以從小,從被母親帶大,那個時候真正重要的什麼啊?就是愛。這是他的天性、天生的,但對那個國君沒有這個,根本沒有這個內容。假定說,單單這個愛,而沒有這個敬,會產生什麼現象呢?大家想想,這是什麼現象?現在我們先不必回答,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現在的國君,漸漸地世界上的國君已經很少了,勉強還有一個君主立憲國家,如果不立憲,那個國君都被人推翻了,勉強如果跟國君相應的就是總統。現在的人,對一個國家的元首是不是跟古人相等呢?相同呢?不一樣,有很大的差別,越向後,這個差別越大。古人對國君的態度是忠,現在對這個元首的態度不一定喔!有很多地方乃至於用什麼啊?爭,爭論的爭。你仔細去看一看,會發現這裡很有趣的一個事實,我簡單地來說一下。

現在的總統怎麼來的?是不是民選的?真正世界上面所謂這個國家,除了君主立憲,他要立憲的,這個國君他沒有權利的,反正有權利的這個頭,那是民選的。民怎麼選的啊?譬如說只有一個人,那無所謂選不選,是不是有不同的政黨?譬如說我們現在這裡台灣來說,現在有一個國民黨跟民進黨,在美國來說,一個共和黨跟民主黨,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黨。假定說,一個是民主黨,一個共和黨的,我是這個黨派,選出來那個總統是另外一個黨派,那這個老百姓對那個總統之間,你說會不會有忠順的心情啊?不一定!因為我希望的不是你啊!但是被你選上了,我也沒辦法好想。

那麼請問:我希望的是另外一個,跟我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這裡有很多問題喔!如果拿我們現在一般的狀態來看的話,如果我跟你有一點利害關係,你當選了,你可以得到很大大好處,我可以得到小好處,那我來選你,這樣。世間就變成利害爭奪的這種狀態,談那個忠、順,那個根本沒有的。忠是什麼?忠誠,從內心當中,就像對自己的父母這種愛敬一樣,只是把這個心情從自己的父親身上移到那個國君,而產生這樣的一個效果,跟現在的這個情形是完全不一樣的。那請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拿我們眼前的那個眼光去看的話,為什麼我要對你忠誠哪?所以,以現在的世間的眼光去看,有點說他不通的,我們也無法了解;但是,如果說你了解了佛法的特徵去看的話,那就對了,而且必然會如此。

佛法講些什麼?一切都是業決定的。所以告訴我們,你造了什麼業,就感得什麼果。假定你造的是畜生業,你根本沒父母的。沒有一個畜生……都有父母,化生當然沒有啦!實際上呢,一般我們看得見畜生有父母,為什麼又說牠沒有父母?牠雖然有父母,牠並不知道父母,也不認識父母,所以牠的因地當中,也並不了解這個重要,也沒造這個業,所以完全得不到父母對子女的這個最大的恩惠。那在什麼情況才能得到呢?業,你造了什麼業,你就能得到。

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那個特點呢,我們就注意,這個人哪,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懂得了……譬如說現在,我們所以有這麼多知識……師長教導的?那是不是都是父母?我們自己要去念書,啊,那最好不要念書,在家裡邊,是父母逼著我們去念,我們才去念了。實際上,念了書誰受用啊?我們自己受用,就這樣。父母全心全意地把一生的心血,去賺了錢,自己不用,給我們用,是不是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哪?欸,我們不知道啊,但是能夠得到了。為什麼?那就是以前我們積累的業,因為造了這個業,那這今生,佛法才講,喔,既然是這樣的話,這個都何等地珍貴啊!我們只要努力不斷地增上啊!可是假定不講的話呢?眼前雖然有,那是宿生造的;這一生我們有沒有再繼續地造?沒有。下一生有沒有?沒有了,所以我們下一生就變成畜生。

同樣地,父母對我們有恩,那這個社會對我們有沒有恩哪?也有恩,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以後,當然現在的人都想起來,有什麼恩哪?他來賺我的錢,這個樣的!你倒試試看哪!不賺那個錢,你自己到鄉下裡面種了田出來,然後呢樣樣東西自己做出來吃,你有沒有辦法維持我們現在的生活啊?你去種田,種了田以後,你才有的吃;你去造房子,造了房子才有的住;然後呢交通工具,你要自己造汽車、要修馬路……你說我們有沒有這個可能哪?假定我們樣樣都做的話,只能維持一個野蠻生活,像畜生一樣,我們要真正看清楚這個特點哪!所以同樣的一個道理,我們也可以看成說,喔,他是為了賺我的錢,但是你反過來說,對我們有絕大的恩,古人從這個眼光去看,佛法呢?更徹底地說明這件事情。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父母固然是有恩,那個社會,佛法裡面叫眾生恩;然後還有國王恩,國王對我們有什麼恩?這個人的有他的大的福德。也就是說由於這個人,古時候在上面的人行十善,像古代中國的天子,他覺得:「我是受天之命,要來幫助所有的這個老百姓。」因為這樣的努力,所以這個國家天下太平盛世。那時候我們在這個裡邊,做為這個國土當中的老百姓的話,就安居樂業,所以做一個天子,他所緣的是整個天下的老百姓,父母緣的只是子女,一個諸侯所緣的是一個國家。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這個人對我們有多大的恩!

所以從這個上面去看,我們就是什麼啊?恭敬,所以佛法叫「觀功念恩」,你懂得了這個業的特點以後,一定觀功念恩,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特點,一定是觀過念怨。懂不懂「觀過念怨」哪?你們現在想想看,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就是觀過念怨:看看這個傢伙為什麼這樣?這個人這個樣……周圍沒有一個人好的,那就是觀過念怨。所以,現在我們學這些,都不是講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學了真正去做的話,那才是我們到這裡來根本原因,我們學會了再去救別人。所以你從這裡想,就清楚了為什麼要對這個君要敬的根本原因,這樣。

所以《廣論》上面它告訴我們,淨信為根本,要修那個淨信,恭敬心怎麼辦呢?信,才有敬,然後那個時候你要觀他的功,所以《廣論》、佛法是針對完整的理路都告訴我們,現在因為這個《孝經》是世間聖人,他那個基本的很多完整的理論不告訴你,也沒有說明的必要,我們也沒這個條件,但如果照著去做,對我們有絕對的好處。所以說以「孝」的心去侍候那個君,那是用的心什麼?相當於這個事父的敬,這種情況叫忠。那這種內涵,都是從裡邊的內心當中真正發出來的,不是說因為你國王有生殺大權,我只好聽你;因為你是國王,給我很大的……很多的錢,我拿了這個錢,我就聽你,那就變成現在這樣的,像做生意,他是賺我的錢來的,那這樣雖然做一個人,實際上我們造的業將來是畜生業,我們慢慢、慢慢地了解了這一點,漸漸、漸漸地要把它轉變過來的。

所以說「故以孝事君」,這個以孝子這個心情,去用來侍候這個君長的時候,那叫忠。君王的時候、國君的時候,叫忠。除了這個呢,以此敬事其他的尊長,叫順,這兩個特點。不管是忠也好、順也好,並不僅僅是形式上面,而我們必須什麼?從內心上面也要去學,剛開始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練,這個是對我們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