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第十九講

常 法師開示


庶人 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現在我們再下面看,〈庶人章〉。剛才講了這個士,曉得了庶人。庶人,他雖然生為一個人,可的確很遺憾,他不一定有機會,尤其是古人哪,能夠真正懂得這些道理。那他怎麼辦?現在看:「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庶人就比較簡單了。那個,「天」是什麼呢?什麼叫「用天之道」呢?什麼是「分地之利」呢?以我們中國的古人來說,我們人生在天地之間,叫三才,它下面就說,這個天有陰虛消長的那個變化,這個變化變成對我們相應的春夏秋冬。所以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或者我們叫天時、地利。我們要善巧地懂得那個天時,春天,生長了,我們正好去耕種,把它下種;然後下了種子去耕耘,夏天就增長,增長了有了結果,秋天就收;冬藏,就享受它,這是利用天時。有了天時怎麼辦呢?還要地利。根在哪裡呢?地上面去,分地之利,這個是庶人。

可是進一步來說,這個庶人之所以為庶人,他只懂得外面的這個,不懂得內心上面怎麼樣也利用這個。我們的精神上面,也有一個所謂「天道地理」,庶人就不知道利用這個。所以只能用外面形相上頭的,那怎麼辦哪?種田哪!請問:士以上,你種的什麼田哪?心田。諸位!你們今天坐在這地方,主要地是耕那個心田,你們要不要去種田?不要種。請問:不要種,你們怎麼吃?你們怎麼穿?拿什麼?而儒家來說也好,佛法更好,雖然你看哪,古人這樣的士、卿大夫,他不種田,他的生活是不是比農夫更好啊?所以現在請問:為什麼他不種田反而比農夫更好?為什麼?(弟子:這是他宿生帶來的業。)

從佛法來說,對,他是宿生帶來的業,可是拿我們世間來說,他有另外一個,你們答不上來是應該的,因為你們還沒學。將來你們慢慢地好好地學,這問題就很簡單了。勞力者就治於人,勞心者治人。勞力的人呢,你被別人統治,勞心的人,你能夠統治別人,因為你懂得這個知書達禮,怎麼去幫助別人,在這個幫助別人,勞心是遠超過勞力,這樣。所以,勞力,這是動物都會;勞心,那只有人道會──唯人道。而勞心如果用道的話,那就是聖賢佛菩薩,所以作為一個人的這個價值就遠遠地超過,看清楚沒有?這是兩個最大的特點哪!請問:現在你們願意做什麼?你們好好地念書,知書達禮,幫助天下,還是你們願意好吃懶做,一天到晚說:「這個好吃的我吃」,然後呢一天到晚找別人的麻煩,「你不對」,或開玩笑?你願意做哪一個?我們自己可以選。

現在說要求,不要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啊!我要學聖賢」,這樣。好吃的東西,你們來,我要自己好好的所謂「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你真正有了理想的目標,一天到晚跟人家忙吃、穿,你這個人一點意思都沒有,像畜生一樣。那我要求自己,我一定要學個聖賢佛菩薩,這個聖賢佛菩薩並不是我懂了本事,賺很大的錢,然後去管別人,不是喔!我懂得這個道理,完全幫助別人,那些人真很可憐哪!那些人只曉得怎麼像畜生一樣地貪,弄吃、弄穿,是這樣的心情,那才真的夠得上做聖賢佛菩薩。所以所有的偉人,到後來讓我們真正景仰的,都是這種人,所以這兩句話就告訴我們。

下面呢,儘管他只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還要「謹身節用」。現在我們也是,要靠著什麼是天時?什麼是地利?現在你們這個時候是春,正是種種子的時候。請問:現在你們耕那個心田,怎麼種法?農夫春天把那個種子種進去,今天像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怎麼辦?就把知書達禮那個種子種下去。今天你一天到晚背書,學這些,是不是學這個,種那個種子啊?對,這個人生要經驗的。所以你將來學了……可以把最圓滿的教法學會;然後背了我們現在這種《孝經》、《論語》什麼等等的話,文字了解了,將來真正的長大的時候,它的內涵就徹底地了解。

如果現在這個時候不好好地學,種那個種子,將來老了,你怎麼辦?所以說「幼不學,老何為?」現在清楚不清楚?我們也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你們想想,你們真高興啊!這你們曉得的,現在第二批又來了,有多少人想進來啊!你們第一次來的有幾個人,他一天到晚在求啊,第二次還給他們一個機會,這是宿生造了殊勝的善根,這個機會。所以你們千萬要珍惜自己的。春天如果不種,夏天來得及吧!麻煩了!夏天再不來,那秋天,對不起,就沒你的份了!這我們要了解,這是耕心田的人,我們應該這樣去做。

那麼現在我們看庶人,他儘管這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他下面還要什麼啊?「謹身節用」。用,要節,節制,適可而止。所以,現在的人都主張的什麼啊?奢侈,說:「多用啊!」古人完全不是,古人說:「生之者眾,食之者寡,則財恆足矣。」他總是想辦法把它多積一點,其實現代人也一樣,所有的家庭,你們現在因為還沒有真正去工作,在家裡邊你們都看得見,沒有一個家庭例外的,父母譬如說這個月賺十萬塊錢,他一定用掉三萬、四萬,還有一點存起來,慢慢地、慢慢地來,這個本質上面還是不變,可是我們現在有一個真正的、深遠的看不見。所以這個節制,那是最好的東西,浪費是最糟糕的東西。

「謹身」,這是一個大學問喔!「謹」,是謹慎,對我們這個立身的行為要非常地小心。所以這個做人根本上面最重要的是什麼?自己的立身。所以《大學》上面告訴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管你最高的到天子,最下面的庶人,修身是最重要。這地方的謹身,就是跟你相應的,你要確實做到。所以整個這個儒家的思想叫「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不願乎其外。」不要超越你的本份,你在什麼你的位置,就應該做你相應的,「謹身」,這叫做修身。

那修身從哪裡開始呢?從孝開始,現在那個庶人「謹身節用」,從孝開始,「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這是庶人。「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不管你再高、再低,孝道這事情沒有高下、沒有始終,不是說我現在孝,將來不要,永遠要做下去。哪一天你失掉了這個孝,那一天你從人道當中就偏開了,偏開偏到哪裡去?畜生、地獄、餓鬼。哪一天你盡孝而增長了,你從人道上面是增長了,變成天道、聖賢、佛菩薩。所以儒家講的道,根本在什麼啊?人。然後這個人做好了,越來越高明,越來越高明,就是變成聖賢。不離開那個人,所以近代有個大師,太虛大師,就說「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圓滿了,世間叫作聖人,那佛法裡就叫佛菩薩,就是這樣。

到這地方為止,就把那個孝有個簡單的說明。下面說:「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說怕孝做不好的,那沒有這樣的道理,也絕對不會,不過以我們現在來看的話,總覺得這個做起來好像不那麼容易,乃至於現在世界上面好像覺得無此必要,所以說現在的世界是顛倒,現在那個世間的根本的錯誤在這裡,我們處處地方向西方人看齊,那是最大的不幸。

不過不幸當中有一個大幸,你們都看過《前世今生》這本書,是不是這樣?還記得不記得《前世今生》上面那個大師給我們的教誡?我們人應該學的是和諧跟共存,但是我們沒學會,我們錯了。所以我們的行為在傷害、毀滅我們自己,而且他下面有一句話,這個毀滅的時間比我們預期的來得早啊!他說,到那時候,所有的植物會留下來,我們人種會絕滅。怎麼絕滅?是我們自己毀滅我們自己。那應該從哪裡開始?孝開始,對你們來說──孝、悌,然後呢侍候師長、對待同學,都是同樣的一個精神。

前面把那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簡單的說了一下。現在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跑到這地方來,這個裡邊我們到底歸於哪一類?天子,當然不是;諸侯,當然不是;卿大夫,也不像。是屬於士,還是屬於庶人?你們說是哪一類啊?(弟子:士。)

很好,這答案很正確。勉強來說,歸屬於士,正確來說的話,還不是。那正確來說,這個士上面還要加一點什麼東西?(弟子:下手處是士。)

原則上面呢,士上面的確還要加上去,將來我們真正達到的目標的話,都還要超越天子,天子都不願意為。這個地方的天子是什麼啊?聖王。這個天子不是說古代的像清朝、明朝做個天子,這種天子我們不要,要他幹什麼?我們心目當中的是法王、佛,那天子絕對不能比的。那從哪裡開始呢?士開始,這個通於庶人的,都要做。士跟庶人的不同呢?庶人就是上行下效,大家都這樣,我也跟著這樣去做,這個是庶人。應該這樣的,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士就不是喔!我要這樣做,為什麼?曉得為什麼原因。這個兩個根本不一樣的,所謂知書達禮,知了書,然後把這個學的道理拿來淨化自己。

現在我們停一下,到現在為止,你們學的道理有幾個是真正淨化自己的?還是學的道理去要求別人的?那就是他兩個最大的差別,所以漸漸的我們慢慢地學,不過也不要急,所以從表面上面看,我對諸位非常滿意,儘管你們來了這裡兩個多月,可是你們有非常顯著的進步,哪怕很小的小地方,譬如剛才我進來的時候,進門,前面有一個同學過來,一看見,馬上轉過身來,那把那門開了。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學了以後,就慢慢去運用。先是外在的,隨時隨地;內在的,學到這個地方,平常的時候看見,也是要求別人,責備別人,「喔唷!不可以,我學這個道理要改善我自己。」這樣。當我們一步一步這樣去做,那當我真正地改善了,然後我曉得這個問題在哪裡,你如果不去做,你不曉得問題在哪裡啊!很多小事情,都是這樣子的,當你真正做了,曉得問題在哪裡,然後你進一步懂得怎麼去幫忙別人,幫忙別人的時候,可以要求他了。不是說沒有做過,一天到晚就責怪別人,那是吵架,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在這地方要曉得,我們自己安立,就放在「士」這個標準上面,然後呢真正我們的目標,那是比天子要超過,我們是什麼?是佛法的法王,不是世間的天子。

今天先總結一下,當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同樣的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現在同樣的乘我們宿生帶來的這樣的殊勝的善根,怎麼樣好好地勤勤懇懇地耕耘我們這個心地,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講那孝,那是特別地佛法上面告訴我們的,真正最重要的孝子心。

因為漸次你們慢慢地、慢慢地正在進步當中,有一點我在這地方要提醒你們,當我們現在這樣繼續地走下去的話,那個課程慢慢地會越來越緊、越來越緊、越來越緊,這個是理所當然的。就算你們念《四書》,小學的時候是不是比較簡單?幼稚園最簡單,中學是不是比較難一點,大學更難,研究所最難,是不是這樣?因為當你們學上去的時候,能力慢慢增長,所以你學習的內容當然也是慢慢地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學的過程當中,兩樣東西同時增長,應該是。第一個呢,你的知識在增長。譬如說,現在我們學……不要說一看就懂了,剛開始的時候,弄個半天,記也記不住,但因為這一段時候的學習,這個能力在增長。還有一個呢?學習的靈活度、好樂心在增長,這兩個東西很重要。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前面用比較長的時候學少的東西,換句話說,譬如前面我們學了兩、三個月,只講拼音,到後來這個拼音要不要?不要了,隨便拿起書來就看了,是不是這樣啊?那向後還要學義理,義理越來越深,所以越向後,那個在短的時候之內學的東西要越來越多,同時,這個時候心理上面也要好樂的心很強盛。特別是現在我們在這個客觀環境當中,能夠學到這樣地圓滿的教法,那宿生的殊勝善根,還要種種的配合,沒有這個條件我們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們要珍惜,千萬不要……注意這個孝子心的特點,譬如現在心裡面這個厭煩的、排斥的心,這個對我們有很大的傷害。現在雖然你們不懂,但是靠你們的信心,我要告訴你們,佛法上面就告訴我們一句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話──業,這個業是決定一切的。雖然我現在不一定會、學不好,可是我有很歡喜的心,我要學,我要努力,然後不斷地策勵自己懺悔集資,你很快地、慢慢、慢慢地就學到了。老同學想想,是不是這樣?反過來說,你心裡上:「唉!這個真麻煩,又逼著我要這樣來了。」像這樣就算你現在可以學得好,可是將來你這個機會,慢慢地越來越退了。是不是這個樣?所以,在這一點呢,我點醒老同學,你們年輕的人,現在也許什麼等等你們學得好,可是這種經驗呢,非要老同學來告訴你們,這樣等到你一路走上去的話,你會很順理成章地把這條路走完。

我剛才特別講那一個點,就是眼前學……都是你們年輕的學得好,你們自己努力的,法師們這一點特別注意,平常的時候,不斷地去幫忙那年輕的,要把那心理上真正地、好好地建立起來。這樣,我們將來越向後,這種狀態越會改善。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最後雖然不在書本上面,但是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關於這一點呢,如果你們有問題,可以跟那個執事法師或是到我這地方來,我就告訴你們怎麼樣安立我們的心理狀態。這樣的話,我們才能不斷地、才真正地集聚我們的資糧,然後慢慢地、慢慢地增上。好,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