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第二十五講

常 法師開示


把《孝經》翻開。《孝經》〈孝治章〉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前面也就是說,古代統治這個天下,根本是「孝」。整個的世界,那前面說三才,這個世界的中心,拿儒家來說,天、地、人;如果透過佛法來說,人是最主要的。所以這個地方豈單單是說國家呢!像整個的宇宙,如果我們從深遠地來看,都在這裡,那根本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孝,這樣。所以這整個的宇宙間有情的活動,那麼人是操縱最主要的。

這個「人」在這裡我們分成兩類:有一類,治人的人;有一類,叫治於人。換句話說,有腦筋的人,拿我們現在來說,統治階級,用腦筋的人;另外一個呢,被統治階級,用勞力的人。那麼現在,他統治用什麼方式呢?要孝,這個也是天經地義的,是吧?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那麼產生什麼效果呢?天下和平,所謂太平盛世,災害不生,禍亂不做。五那帶頭的人,從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然後被帶的人,庶民。所以這裡庶民沒有講,但是從這個上面就說明,整個的古時候為什麼是太平盛世的根本原因,都說出來了。所以這一個地方,大家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看〈開宗明義〉,然後個別地說,分別、分開來說,天子等等,到庶人,那麼總共地再統合起來──三才。這個三才在天地之間,以什麼為根本?孝。這個非常清楚,次第井然,而且指出來那整個的根本。

聖治 第九

所以下面講〈聖治〉,怎麼樣把那個孝再進化,達到最究竟圓滿的「聖」。儒家說,真正地提示我們的這個宗要,所以現在我們下面來看〈聖治章〉,請念一下。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這個地方希望你們諸位有空把它背下來,將來在你一生的行為當中,立身行事,你會處處體會。所以最近,那師長教我們《緣起讚》,你們好好地念,這個彼此間都可以互相呼應的。從世間,做一個君、士君子開始,到將來成佛菩薩,根本都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小則自己的成就,大則天下太平,乃至於轉我們這個娑婆成極樂,實在有它無比深厚的內涵在。所以諸位啊!如果你們平常還沒有背,花一點時間,太值得了!

眼前我們不一定真正地能夠深刻地懂得它的道理,但是你繼續地學下去,假定我們走的路離開世間越遠,換句話說,跟聖人越近,你會越來越感覺到,啊!實在是裡邊的內容啊奧妙無窮,美不可言。當然反過來,你走世間的路線,你忙的物欲,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覺得像畜生一樣,追求這些東西,那時候這些書上的東西對你價值就不大。最多,弄會了做個教書先生,換一個月的薪水,在世間可憐兮兮的,這樣。

那現在我們看看〈聖治章〉,曾子他聽見了前面的道理說:「啊,這個孝這麼了不起!」但是在儒家來說,他最崇高的目標是聖人,所以他就進一步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換句話說,聽見了老夫子講那個孝這麼崇高,所以他就問:「我們現在學的是聖賢之道,那是不是聖賢之道還要比它更高?」,所以說「無以加於孝乎?」

現在我們看看,孔老夫子的回答,換句話說,聖人給我們的指示,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天地之間真正的那個特質,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喔,儒家來說,天地之間的那個本性,人稟得的那個天地之間的這個本性,或者《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因為儒家講的是世間的,出世間的部分他沒講,所以《論語》上面有過這段公案,他要講鬼神之道,講死了以後的事情,孔老夫子都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你先把做人的道理做好,也就是對我們來說,眼前跨出去第一步很重要;眼前那個做不到,你還講將來的,那不是空話嗎?

凡是世間的一切,不要說聖賢、佛菩薩,就是現在的西方人這一套,你坐在這裡講空話有沒有用啊?沒有用啊!都要實際上去實踐的。所以實踐的話,眼前那個沒有,那將來其他的不談,所以儒家真正講的講「實踐」,眼前做到了再講以後,因此對於最高深的那一部分,他既然沒講,於是他就說天。換句話說,你慢慢地走上去,最究竟的就這個狀態。

那麼,這個天地當中最珍貴的特性是什麼?人為貴,這裡邊真正的都凝聚在人身上。這個如果我們透過佛法去看的話,就會了解了,我們人的本性,跟佛的佛性是無二無別的,你了解了這個,「天地之性,人為貴」,用佛法去看,就充分看得出來了。那進一步說,既然跟佛無二無別,為什麼他是佛?為什麼我是眾生?就在乎你的行為本身是照正確的方法走,還是錯誤的。正確的方法,你如果能夠照著去做,慢慢地學習,學而時習,這個絕端重要啊!那最後呢,就對了。所以《論語》一開始叫「學而時習」,《中庸》上面告訴我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照著正確的師長教導我們的方式,行這個應行的道路,恢復我們原來這樣的天命之性,那就是佛性。儒家來說,那就是達到聖人;佛法呢?聖中之聖──成佛。那麼這個起頭呢?「人之行,莫大於孝」,再沒有比孝更大了,也就是說,真正的聖人之德,對,就從這地方開始。

現在我們看看佛法從哪裡開始?孝。現在你們理論上面還沒有學,可是你們行為上面已經在做,這就對。因為我們真正學的就是這個。所以《廣論》,就是圓滿的佛法,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求無上菩提,根本在依師;依師的根本──孝子心。只是儒家講世間的,所以把這個充分地發揮;佛法,特別是像《廣論》,它是一個行持綱要,真正我們去行持的時候,不是一個道理,你就跟著師長,實際上照著他去做,所以這個內容是一樣。

下面呢,「孝莫大於嚴父」,孝是一個行為,那個行為怎麼辦呢?「嚴」,就是尊敬,心目當中最重要的尊重。這個孝行最重要的從哪裡開始呢?通常說從父親開始,內心當中這樣一種狀態。這個跟我們世間也不一樣的,尤其是現在的世間人,那是更是糟糕。一般世間的父母,一天到晚對自己子女全心全意,也可以說,整個地來說最最主要的,他為了維持這個子女、家庭,那麼忙碌、奔波,完了以後,還要對自己的子弟教育,所以常常責成他們很多事情。可是做子女的人,並不了解這個特點,而產生的感覺呢,往往是跟聖人告訴我們的不太一樣。

假定就以眼前世間的狀態來說,我們對父母告訴我們的話,唉!覺得好囉唆、嘀咕,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啊?我想,我們會有。不要說像你們,像我們那個時代,比起眼前好太多了,尚且如此,何況現在!現在這個時代,整個地都顛倒了,等一下下面會講。所以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嚴」,就是非常尊嚴的一種心情,對自己的尊長無比地尊敬,最莊重的心情,這樣,再沒有比這個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