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第三十八講

常 法師開示


感應章第十六

下面我們看,這個內涵是什麼呢?說「事父孝」,他儘管是已經達到最高了,好像天子在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概念當中,實際上世界上面都是這樣,帝皇那是天下的最了不起的,他還要伺候他的父親,像普通人一樣的,以孝的方式。那麼,中國人的天子的話,那是「事天」,他正因為事父孝,所以他能夠什麼?「事天明。」這個裡邊有很多內涵,現在暫時說也說不清楚,因為這個都是聖賢的道理,我們要去實踐,以後我們漸次自然地慢慢能夠體會到它真正的深厚的內涵,這個都必須要從實踐當中慢慢、慢慢地體驗。他因為事父孝,所以事天明,天明,就是懂得這個天道──天理運行之道,就是這樣。通常那個天道的、天理的運行之道,拿我們現在儒家說的,叫作「道」,就是我們人應該遵照著去做的幾個重要的原則,那這個地方從哪裡開始呢?從孝開始。

他這樣地事天明有什麼好處呢?前面有說過了,「子孫保之,宗廟饗之。」因為你做得好,所以你不會失天下;不但不會失天下,你懂得了道理,可以幫助天下的一切人,這樣的話,才不跟你的這個位相悖。平常我們覺得坐了高位了,要享受這個高位,然後就亂來...,不是喔!古人中國的天子不是,你今天坐在位子高,你要憑你的德行,要憑你的才幹,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受用,所以能夠得到天下所有的人愛戴,跟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的。現在靠著權力,然後靠著金錢,用種種方面的互相地亂來,所以大家互相爭的。

所以在這個上面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事天明,那個「明」特別是說明什麼?我懂得了這個真正的天道的道理,而從哪裡開始的呢?從事親開始。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夠保有四海之內,使天下能夠過最快樂的日子,這個聖王是這個樣的。

「事母孝,故事地察。」因為實際上父母他又分開來講,是有他的道理,在這兒我們不細說它,像這種很多深遠的道理,但願我們將來能夠自己從力行當中去體會。事天是明,懂得天的運行之道;「事地察」呢?這個地是養育我們一切人的,我們要懂得,這個地之所以為「地道」在哪裡?我們所有一切人的需要,不但是住在這個地上面,假定沒有這個地的話,我們人懸在虛空當中,怎麼可以!不但住的地方,吃的、用的一切都是靠地,就是這樣。

那也是怎麼辦呢?就是從根本上面,事母親開始,能孝順了,就能夠了解這個地道,它是用什麼方式長養我們萬物的。我們根本從哪裡來?從我們父母,母親生我們的,生了我們呢,怎麼長養?那要靠那個地。那個地一定有它的原則,你違背了這個原則就不行喔!所以我們說天時地利,譬如說這個地方是高田、旱田,那我們種蕃薯;水田,我們種稻。你不能把那個稻種在旱田、高田裡面,然後你不能有水的地方去種木瓜,種木瓜它就爛掉了。那個就是說他「事地察」,天地之道都無非從哪裡?從那地方開始。也就是說,隨順著它本質,就是應該這樣,你慢慢地把它擴充。

下面呢?「長幼順」,不但父母,還有出去的話,人與人之間一定有他長幼的次第,這個也就是由孝而推展開來的「悌」,從家庭裡邊稱為「悌」,到社會上面是「順」,於是呢?「上下治。」跑到哪個地方,一定有它一定的次第,要照著這個道理,不管跑到任何地方去,彼此之間一定有它一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不管你小的從家庭裡邊,乃至於到天下、國家;從一個普通人,一直到天子,普通人,做好你自己一個人;天子的話,把你整個的這個天下、國家都治好。

到這種情況之下,是「天地明察」。既然到了這種情況是跟天地本身的這樣的道理相應了,「神明彰矣。」不但是有形的,就是天地之間還有無形的叫神明,它同樣地這個神明之道統統顯發出來,雖然我們看不見,但實際上有的,雖然我們看不見,我們可以體會得到的。

因此,又接著要告訴我們,不但是凡夫,雖然是天子,說「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就是高到天子,他還是一定要照著他有所尊敬、有所尊重、有所隨順,就是從他父親。「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同樣地,一定有他的長輩。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前面是這樣,乃至於除了父兄以外,還有他的宗廟,那表示他是怎麼來的,這個法則、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所以不忘親也,是從一代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將來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都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在這整個從他的以前到現在,向以後,他這個立身行事有個基本原則,叫「脩身慎行」。

平常我們做人,根本是從哪裡開始呢?從立身開始,換句話說,就是從我們自己身上做起,而這個《中庸》是講儒家的根本道理,所以《中庸》上面也曾經說過:「君子不可以不脩身」。說真正做一個君子,你做了一個人,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呢,你像畜生一樣,通常我們說「小人」,那種人就像畜生一樣,跟那個畜生差不多,他生活在世間忙什麼啊?吃飽、穿暖、好玩,就是這個。不順心,就一天到晚怨這個,埋怨這個、埋怨這個...。君子不是!君子做得不對,反過頭來,「啊!我哪裡不對?」從小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呢?那就從孝親開始他,的父母就會告訴他,說:「我們將來長大了,應該怎麼做啊...」

所以現在那個世間上面真正最糟糕的是什麼呢?世間上面最糟糕的,就是忘了這個根本了!大家現在從小的時候都是忙什麼?忙你怎麼穿得好、你怎麼吃得好,我們都是忙這個東西,所以現在跑到這個地方來,想辦法把我們學畜生的那一點要改過來,真正的要怎麼辦呢?就是要學一個「做人」的人。那從哪裡開始呢?修身開始,就在我們自己的內身,所以《中庸》上面說「君子不可以不脩身」,要想修身怎麼辦?要這樣。

你們回頭看看《四書》的《中庸》上面,第二十章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說「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要想修身就要事親,伺候自己的父母。那個是從〈哀公問政〉那一段開始的,「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你要想修身從哪裡開始啊?從事親開始,就是孝。為什麼要從孝開始呢?為什麼要從孝開始呢?

那要想修身,就要事親。我們說修身嘛,靠我們自己就好了,為什麼要事親啊?現在我倒來問問你們看!為什麼要事親?事親,就是說孝順,伺候他的父母。你要想修身,一定要從事親開始,為什麼原因?

那為什麼思修身一定要事親呢?請問:我們懂得怎麼樣認真照著這道理去做嗎?我自己懂嗎?我不懂。也許我說:「欸,那我等到跟了老師學了,那我就會、會呀!」是,等到你跟老師學,到幾歲你可以開、開始跟老師啊?大概要十幾歲吧!是不是這個樣?

現在我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譬如說你們今天跑到這地方來,來了以後是不是一下有很多地方不習慣哪?家裡面呢早晨不要起得那麼早,這裡起得那麼早,家裡是這個樣,那你樣樣東西不習慣,所以現在如果說父母不告訴你來,你願意不願意到這裡來?父母不告訴你,你也不知道有這地方;然後呢,父母不讓你來,就是你知道了,你也待不下去,是不是這個?一旦這個習慣養成功了以後,你很難改,如果讓我們自己選擇的話,我想很少人選擇到這裡來,是不是這樣?我們要懂得喔!等到你這種習慣養成功了,除了情緒上的習慣,還有知見上面──我們已經先入為主的概念,有了這個東西,你新的概念就很難接受了,是不是如此?

通常在這個地方,太多的情況,譬如說,我前兩天在這裡給大家講的,「哎呀!這個背書好麻煩...」,因為我們目前這個教育方法把古老的傳統推翻掉了,而且已經好幾十年,所以大家都以為是這個樣的,就是這樣,當你一旦建立了這個習慣以後,要想改變的話就不大容易,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假定不從家裡邊父母就開始的話,很難學得好,這第一個。

第二個呢,講那個孝是什麼啊?真正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因為這個父母全部全心全意對那個子女,所以他最容易感受得到這個特點。父母全部地精神告訴他,那自然而然很容易從這個上面引發他,那個時候他也一心一意必須依靠這個父母,所以前面說,故天生物,必因其材而篤也,在這個上面,然後加強它,指出這個特點來。譬如說,你們現在吃這個東西好吃,那就告訴你:「這個東西很好吃啊!這個東西對你有什麼好處,如何如何...」那很容易使得你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深入,這個特點。所以他從事親的根本原因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