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第三十九講

常 法師開示
(1994年12月16日)


感應章第十六

進一步來說,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人曉得事親,畜生曉得不曉得?不知道。但是,畜生一樣地有牠的父母,你們看看鳥呢!那個小鳥要長大的話,如果沒有父母,小鳥長得大嗎?長不大。可是牠長大了,曉得父母嗎?不知道。那就是畜生,很清楚、很明白的,我們看小動物也是一樣。現在我們做為一個人,為什麼人跟畜生之間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從小在父母帶他的時候,就告訴他:「人的不同的地方,就是這個。」人之所以能夠存在這個世間,是因為他父母的照顧,現在我們同樣做一個人,我們要不要拿這個心去回報?

現在很有意思的,這是為什麼我自己覺得:「唉!我很慚愧。」雖然生在中國禮義之邦,信了佛,可是並不是能夠從小就做得很好。因此,反過來說,我很幸運,居然還現在這個世間,還能了解,我只是把我的經驗告訴你們,我們怎麼樣經常要懂得這個道理,心裡面呢不要為了現在我們不應該要的東西怨天尤人,我們應該懂得怎麼從那個事親開始,那是修身的根本。

下面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妙了!下面還有喔!不過,下面這個我們就不細說了。要想事親,也不可以不了解人,這個「知人」是什麼啊?也許我們就是說:「喔!我們曉得這些人。」不是喔!這個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在哪裡?就是這一章的前面,「仁者,人也」。這個「仁」,仁愛的仁,仁的特徵,就是具有這個人的本質。這個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克己復禮」;第二呢,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我不要的,我不要給別人;把我所要的,我成就了,我幫助別人。換句話說,人之可貴的地方──能夠推己及人,這個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因此,那我們現在想一想看!你要想事親,我們要懂得推己及人,假定沒有父母,我們能長得大嗎?那我們長大了,能不管父母嗎?那我們算人嗎?所以我們從內心上面看,平常的時候,在家庭裡邊沒有一個孩子例外地都是靠父母,可是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對父母討厭、瞋害。請問:父母為什麼一天到晚嘀咕我們?大家想得到嗎?大家懂不懂?

我隨便問問看!某某,你知道嗎?(弟子回答:為我們好。)對了!為了我們好。現在我們想想看,他這一句回答是非常正確,父母嘀咕我們,為了我們好,你看!天下哪有一個人吃飽了飯,全部的精神把他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給我們用;當我們不知道道理,一天到晚告訴我們?天下除了父母以外,有沒有這樣的人全心全意貫注在我們身上?我們不去回報他,還要瞋恨他,我們算人嗎?所以假定真正懂得感應之道,我們曉得,這樣的行為,就算我這一生過得很好,下一世一定墮畜生──最好的啊!這是我們要懂得的。那個〈感應章〉就是告訴我們這些道理,所以說,你要思事親,一定要從知人哪!人的特徵就在這裡。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那儒家講的天是什麼?叫天命,就是它事情本來就是如此的,那「易」的道理啊,真正《易經》上面最深的道理就是這個,佛家就是叫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你這樣的因,一定要感得這樣的果,這個天道是這樣地運行的。所以做人的一個根本道理就這個樣!他全部精神為你,你也必須全部精神為他,這樣才對!佛是更了不起,「我更要進一步地為一切人,所以成佛」,這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現在有沒有看見哪?在這裡。

所以說,他後面就告訴我們,是什麼?「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同樣地,這個在《中庸》上面,業,就是這個道理。換句話說,天地運行之道、變化的法則,為什麼這樣的?一定有它的原因。同樣地,你這樣做,一定有它的結果,君子就看清楚了這一點,這樣。那這個《中庸》上面,就不去講它了,否則越岔越遠。所以將來你們好好地如果背的話,就能了解地說我們一般人的立身行事的根本道理,都在這個上頭。

所以我們現在說,「脩身慎行」,那要修身的話,要謹慎我們的行為,是內心當中一天到晚想:「我要這樣去做。」「恐辱先也」,為什麼呀?經常心裡面恐怕這個辱沒了,就是說侮辱了,就是我的行為做錯了的話,使得我的祖先不好。祖先既然把我生下來,然後一代一代傳下來告訴我這個,我千萬不可以這樣不做好。

在這個儒家的思想當中,說孝是什麼啊?叫「善述人之志」,這個大孝真正的行為,他是怎麼辦呢?能夠把前人的這個志趣,能夠真正地了解,然後呢他的事相能夠好好地把它流傳下來,這個是孝。假定你不能好好地做的話,那你就做得不孝,就辱沒了你的祖先了。所以這個根本的思想,就是做人的根本思想,這個上從天子,到下至於庶人。他天子之所以為天子的話,因為他的德行,然後加上他的才能,所以自然而然地感動,他可以變成功最高的人,他就以這個幫助所有的老百姓,來教化我們,它有這樣的一個內涵。這樣的情況之下,他要什麼?修身、慎行,才能夠把他自古祖上傳下來的那個繼續地保留下來──最完整的,做為一個天子,那保留下來最完整的。

於是「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他來說,宗廟致敬,不但是生事,在生的時候就伺候他;過了以後,宗廟,還要祭祀他。實際上說明這不但是我們看得見的部分,還有看不見的部分,所以這個孝跟悌到最後、到極致的時候,「通於神明」,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無所不通,光於四海。四海,表示天下。那使得真正的四海之內,現在我們是一片黑暗,它是一片光明,就這樣,無所不通。表示說它那個感應是沒有一個地方例外地,統統能夠通達,這樣的力量──這個孝,有這樣。所以古時候凡是那個聖王出世的時候,都是太平盛世。不要像現在這樣的,現在那個法律不曉得弄得多多少少,法律越多,天下越亂。

所以《論語》上面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我們中國古代聖賢告訴我們治理國家的方法。講治理國家那個為政,是主要的靠德行的,我們現在不是德行喔,我們是靠權力,就是這樣,硬來,那個根本就錯了,那根本錯了!那德行是怎麼辦呢?北辰就是北極星,它那個北極星的特點是什麼啊?天上的星都在動,這個北極星不動的,所有其他的星繞著它在轉。所以古時候這個天子為政的道理,他自己努力照著這樣去做,因此所有他下面的人都跟著他這樣去做,所以叫「居其所」,他在他的位置上面做得非常好,那下面所有其他的人,慢慢地跟著他走,這個就是真正的聖王的為政之道。這樣一來的話,就告訴我們,喔!原來這個孝行有這樣地深遠的影響。

不過,在這裡,我先把那個文先講完。「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這是運用《詩經》。《詩經》就是古代傳統的這種說法,不管東、南、西、北,哪裡都沒有不服的,大家都是心服口服。也就是說,聖王他是以什麼呢?以孝開始的,所以自然能夠感應人跟神,那天地之間無所不通,乃至於導致太平盛世,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