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超越


釋宗彪,原名韓彪,生於1975年,祖籍天津市。1994年時考入浙江工業大學化工系本科,專業為化工工藝。大二時開始接觸佛法,經過一兩年的聞思與抉擇後,1998年他於多寶講寺正式出家。在此主要以修學法相唯識宗為主,其後又在色達喇榮佛學院修學大中觀、大圓滿等密法。

原本宗彪留給人的印象是不大擅長言談的,但當我向他詢問他的學佛經過時,宗彪卻一改平日習慣,很開心地向我訴說了起來:

讀大學時,我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除必修課外,我還大量選修了偏向於社會科學與其他邊緣學科的一些科目,來作為自己知識結構的補充。每逢學校舉行演講或報告會,也不論內容是什麼及主講人是誰,我都會積極參加,盡量不錯過每一次補充自己人生見聞的機會,以期來開闊視野、拓展知識層面。課餘及節假日時,我主要干的兩件事——鍛煉身體與博覽群書,目的也是為了使自己的精神與體質都能不斷地成長完善。經過這樣的認真思索與認真生活後,我終於下定了決心,我要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全部用在創造人類和平與幸福的事業——佛法的研究與修證上。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算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才算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找到了最佳的立足點。

少年時代的我就一直幻想著要做一名科學家,在人類科技史上留下自己的永久貢獻。長大後卻發現這不太現實也無甚必要,因而志向的選擇對處在中學時期的我來說,就成了一件很讓人迷惑的事。我還曾立下興辦慈善事業的大願,但沒過多久,我就發現這個願望其實並不能根本解決人們貧富不均的事實……

隨著年歲的增長與閱歷的增加,我越來越多地瞭解到了社會所普遍存在的各種問題,亦親睹了許多人生的不幸。人們生存於世間所必須遭受的種種艱辛、痛苦,深深地刺痛了我純真的心靈,讓我越來越強烈地萌生了為人類謀最究竟幸福的迫切願望。也曾想到過利用儒道二家的思想來淨化人心、修身養性,但就像當年先是對科學、慈善事業產生幻想,後又無可奈何地把它們丟掉一樣,我最終發現,不論儒家還是道家,由於它們對於心性的揭示不夠深入,故而總是讓人有一種不滿足、不踏實、不徹底的感覺。直到最後,當我在佛法中看到佛陀對心性透徹的闡述後,才真正產生了如獲至寶、相見恨晚的感覺。那年我二十一歲。

整個佛法宣說的就是佛陀親證的慈悲與智慧,對於一個有志青年來說,得遇如此妙法,該是多麼的幸運。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都在孜孜以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但又有幾人能如願以償?有不少人因學識有限,閱歷所局,他們提出的種種以農業、科技、政治或教育等方式治世利民的主張,雖然於國泰民安的局部達成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終因這些計劃、方案大都是通過改造外部世界來實現其社會理想,它們沒有涉及或只是粗略地關注到作為行為主體的人類的內在品性,因而這種種的整治、發展社會的理念,都欠缺對人心調治的關懷。

雖然教育是塑造靈魂的最直接手段與工具,但現代的工業及消費文化體制已改變了其本來面貌。以往的教育主旨皆以修德為中心,而今則以工巧明(數理化)與文秘等實用科目為重心;在整體的教育目標上,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已離塑造心靈這一點越來越遠。

再來看看讓我們每一個現代人都自豪不已的科技成就吧,我相信對科學發展的深入思考,將會讓世人更能體會出佛法的超越一切世間科技之處。現今的科技可謂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發明不斷湧現。我們生活的環境已被科技造就得相當舒適,甚至一個平民百姓的享受都超過了封建時代的帝王,特別是在他也與社會同步而進入電子時代、網絡時代之後,人們已近於隨心所欲地就可獲取各種悅意享受。但若論其實質,只就我們獲得的文化資訊而言,許多娛樂節目都只能使人長時間地沉湎於被動的感官享受,心靈經常都會被不良鏡頭所污染,本有的天真與靈光怎能不漸被掩蓋呢?

21世紀,人們的真實幸福可能還不及古代的農民們,他們的淳真、質樸、勤勞、和善……想必我們都已久違多時了。那時的自然、濃厚的親情,不摻雜利益驅動的友情與愛情,也超過當今不知多少倍!

人類只知著重外在建設,而忽略心靈的淨化,其結果只能是技術越發達、物質越豐富、社會越繁榮,人類的幸福也越淡薄、意志更趨衰頹、心靈也越來越空虛,良知更是一瀉千里似的大退步……失去天真、淳樸本色的現代人,唯知整日盲目地忙碌。他們無暇反躬自省、探尋一切發展的本源。

其實不論世界如何發展,一切一切的根本還是人,而人的根本則是心靈!社會的進步,不僅表現在科技的發展上,更取決於心靈覺悟的提高。科學之昌明、技術之先進,其初衷往往都是為造福社會。但無可諱言的事實卻是,它們常常為邪惡勢力所操縱,反而對人類禍患無窮,真可謂興福而致患矣。很多當今世界存在的問題,正是科技的不合理應用與人類心靈被腐化的「時代產物」。

關注社會發展之人士,都會對此深生憂患。單方面畸形發展科技的後果,便是恬靜、康寧的生活幾乎被摧殘得蕩然無存,人類往昔的甜美與安樂生活幾近一去不復返,而心靈的痛苦則大大超過以往的任何歷史時期。我們如果將童年美好的回憶與今天無奈的現實相比,幾十年的變遷就已令我們不忍再細思量了。

綜上可知,目前的癥結所在是:物質文明的盲目發展,卑劣人格對科技的不善利用。對症所下之藥是:以佛法淨化心靈,或將教育的核心放在賢善心靈的培養上。

「但得本,莫愁末。」佛法以修心為根本,只要能駕馭心,心得調善,自然渾身安樂。在此淨化過的心靈攝持下,人類的所有行為,必會真正造福這個世界。因為通達了心的本性,亦即掌握了宇宙的根本,那麼人類的所思所為都會依循自然規律而不逾矩。不僅如此,從內心出發,還可以讓我們輕易把握整個宇宙至高無上的法則。自然科學以外在研究的方法力求解開宇宙乃至人心的秘密,但這樣做的結果除了能解決個別的枝節問題以外,它卻將正常的社會秩序逐漸打亂,因之而造成的災害難以彌補,引發的禍患危及每個生命……

而從表面上看,佛教修行者好似行為怪異、不拘於常規、反傳統、反現實,但此種顯現只是趨向大智前的方便手段而已。倘若像所謂的正常人那樣,只知迷戀於物慾情愛、感官娛樂,這又怎麼可能得到心靈的淨化與超越?

佛法雖包羅萬象、廣博無邊,但其核心內容卻只是闡示心靈的奧妙,並指導人們以種種觀心法門而去修行以至於親身體悟。心靈的超越是佛法最特殊的一面,這是在淨化人心的基礎上的更高修行,以期達於對心性的徹悟。亦即超越普通的言思境界,趨入至高無上的徹底圓滿;超越狹隘心靈的束縛,實現對「小我」徹底的超越,喚起自性中本來就具足的「大我」——智悲力都已達到圓滿境界的品格(即為佛陀境界),此時才能真正大興宏願,廣行治世利生之無量事業。人生、社會、宇宙的種種成住壞空,皆根源於奧妙難測、靈用無盡的心,而對於心性認識的淺薄,正是科學的重大弱點。

證悟佛法者,雖心智遠超現實,但行為還是立足於現實的因果法則——內懷密行,外現梵行。佛法修行,亦是以人類心靈的現有水平為基礎,因為它所教導的主體還是普通層次的民眾。

在佛法的教義當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輪迴。關於三世輪迴,大量不可辯駁的事實已為之提供了確鑿證據,令實事求是、尊重客觀的人無法質疑。眾多具特異功能者、接受催眠術者、瀕死經驗者、具前世記憶者,以及佛法證悟者等等,都已成為這一理論的強有力的證人。

關於另一個重要概念,因果報應也要聯繫三世輪迴才能表現出其在整體時空中的正確性,若只著眼於今生今世的狹隘範圍,則根本無法客觀、全面地認知它。

這一點上,簡單的邏輯類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基本概念。三世好比昨天、今天、明天,對處於今天的我而言,昨天已成過去,明天尚是未來。昨天、明天皆非我今天所能感受體驗到的現實,但我卻堅信它們必然存在,這是因為較長的壽命使得我們能夠經歷許多個「三天」。同樣,如果我們能清楚記得如何從「前世」來到「今世」,再趣往「後世」,相信人們也不會再懷疑此種理論的合理性。只是大多數人都「記性太差」,別說前世,就是昨天的事也忘失殆盡,就好似我們從夢中醒來多是一無所知一樣。

千萬別因為我們看不見前世、後世就否定它們的存在,就像宇宙太空間有很多運動規律尚不為人所知,但它們卻無時無刻不在世界的每一個空間精確地控制著宏觀、微觀、人和事物的每一刻演變一樣,它們不會因為人類的無知或漠視而失效或錯亂。真理也絕不取決於人的意志,因為真理是永恆、本有、普遍、必然的。

在佛法深廣而自由的時空中,每個具有心識的生命,都是從無窮遠的過去而來,並流向無終的將來。在漫長的時空穿行中,生命不斷轉變著它的形態(即隨業力受身)。每個生命既在自己的業力能量所造就的時空中受因果規律的獎掖或懲罰,又能主動積極地超越禁錮自己的時空環境。這其中的差別唯在於修心的層次、覺悟的水平、認識本性的深淺等方面。

轉變命運的機會完全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中。誰向佛法投入的越多,誰得到的回報亦越豐。修行人的生活其實是最富創意、最具趣味、最能自主的,但他們同時也必須做到難捨能捨、難忍能忍,行世人所不能的種種苦行,以獲得最終的對有限心性的超越。

去嘗試著以佛法來超越心靈吧,在這個過程中,你失去的只是身心的枷鎖,你獲得的將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

宗彪在他的談話中,著重強調了前後世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我亦進行過很認真的研究。獨自一人時,我思考過前後世的本質;在幾百人的僧眾面前也辯論過這個問題;我還翻譯了藏傳佛教論典中一些涉及這一問題的論著……同時在《阿難入胎經》、《釋量論》、《量理寶藏論》、《七寶藏》中,佛陀及諸大論師都曾詳細討論過前後世的存在及其理由。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也說過,《釋量論》中廣說了前後世的存在道理,但關於這個問題最主要的關鍵所在是,如果知道了萬法唯心造的道理,則前後世的確定存在及因果真實不虛就非常好理解了。

我希望人人都能反覆思維這個問題,力爭盡早解開前後世的謎團。對我個人而言,在對前後世有了堅定的信解後,現在即就是有無數個世間智者、科學家、學者站在我面前與我辯論,我也無有一絲一毫的動搖與恐懼。

確認前後世的存在對任何一個佛教徒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不通過智慧進行抉擇,不相信前後世及輪迴的觀點,這樣的佛教徒和外道、和非佛教徒又有什麼區別呢?

願大家都能了達佛法對於生命的甚深觀點!否則,你永遠不可能超越有形身心的束縛,也永遠不可能達於本有的生命自在狀態。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