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5 15:55 

上一篇 下一篇

附錄三 《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帕繃喀大師 造
  仁欽曲札 譯

  第一章 教誡觀察修之重要及其修法扼要

  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父子傳承諸師加持力,
  我與一切傳承弟子眾,自心與法融合求加持!

  已獲難得利大暇滿身,且見現世八法似稚嬉,
  由是一心成辦久樂藏,如是諸友善哉唉嘛霍!

  我等雖能多聞與講習,亦獲開演百論之辯才,
  反觀自心絲毫無長進,因無解證融合觀修故。

  聞矣學矣解矣但爾許,無觀察修所生猛利信,
  暇滿、無常、厭離1聞所生2,僅伺察意3終當消失故,

  於彼之後若不作引發,思所成之具量諸體驗,
  前已消失後者未生間,多數行人漸成教油子。

  成惡習後雖聞道次第,以及其加持力上師語,
  亦難調伏心念轉鄙陋,故當勤施深法免此過。

  此復由彼上師語加持,及自具量聽聞所出生,
  聞所成之覺受如何妙,亦當鄭重繼生思所成。

  若謂如何生起思所成,即於彼彼隨一所緣類,
  以諸犀利教理從各方,作觀察修生起體驗法。

  如立「上師即佛」為所修,次當數數運用犀利理,
  以求成立上師即是佛,即於引生此之定解法,
  再再努力修習謂「觀修」

  如是暇滿、無常、出離心,發心、正見等諸所緣類,
  犀利觀修生定解為主。

  如是觀力所引思所成,縱然體驗僅露其端倪,
  然亦免成教油子之險,堅固覺受基礎將建立,
  故當學習善巧觀修法。

  此從文殊上師4語密出,惟是自宗別法觀察修,
  餘宗派中少分亦未說。

  於《菩提道次第廣論》義,若細觀察復作思惟者,
  觀修原因、如何修法等,自宗殊勝別法獲定解。

  單僅溫習所緣憶念修,非是此中所謂觀察修,
  此復心中默記諸文句,思惟其義亦非觀察修。

  道之體性、次第、數量等,牢記心中回憶體如何,
  次第如何、數量又如何,亦憶念修非是觀察修。

  當知觀察修義如前說,立一所緣類成所修本,
  複次以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數數應觀察。

  譬如我等於諸悅意色,因何而美數數思惟時,
  生起猛利貪慾、於貪境,作觀察修故增現前貪。

  如是再再思惟某仇敵,如何於自作諸損害理,
  瞋恚漸增、此即於瞋境,作觀察故瞋恚覺受盛。

  如是改弦易轍於善品,數數觀察彼彼原因時,
  彼彼善心覺受即增長,一如先前貪慾、瞋恚理。

  修此等時教理何最利,尤其能令自心作轉變,
  發起覺受最犀利之理,即應數數思惟反覆修。

  不斷思惟一種能立時,如聞母逝噩耗自心中,
  悲傷癒增感覺生起者,是達扼要之相再用功.

  數數思推一種能立時,變成似熟悉者、自心中
  不生感動、此即未達要,亦是成教油子前兆故,
  猛利啟請上師並積淨5,次復修所緣相求達要。

  或有未修亦於此等時,信心以及無常、出離等,
  忽然猛力生起時心念,生真證德心生大歡喜,
  稍後如前感覺全無時,以為退失而惱眾所見。

  此乃暫時有限之現象,並非生起真實之證悟,
  是故生時不應起慢心,退時自亦不必起煩惱,
  然則此乃本尊與上師,加持相故當求令堅固。

  真覺受者是由辨別慧,數數修習信與無常等,
  體驗依次生起乃比量,是故堅固不退非如前。

  此復從初依止知識法,乃至發心之間各所緣,
  最初但能瞭解「通達」修;復從依止知識法開始,
  至發心生「有勵力覺受」;複次如前再修「無勵力」,
  覺受生起妙法應了知。

  修時生起修即能生想,熟悉所緣名為「通達」相;
  尚需多種教理作思惟,如是能生覺受、不思時,
  不生此名「有勵力覺受」,乃至思與不思無差別,
  何時思推隨即朗然起,此即「無勵力之覺受」相,
  猶如自心生貪不需修,如是自心解與體驗合,
  此時現起證悟之曙光。

  再者某些所緣易生起,僅七日許勤修即可生,
  或需數日數月方生起,或雖終年修習亦難生。
  例如「死亡決定」易生起,「死期不定」卻極難生起,
  「死時除法餘皆無益」理,極易生起其餘悉如是。
  於易生者不需強拖延,生已即當改修次所緣;
  於難起者不作阻滯想,經年累月耽延需忍耐,
  乃至不生體驗勤修習。

  前前所緣覺受已生者,以及後後有待生體驗,
  除憶念修不需用其他,全力觀修當前所緣類。


  第二章 教誡依止善知識理之體驗生起法


  如是觀察修及修要訣,如何及修法等善示已
  若謂最初作何觀察修,以及如何具體修習法?

  當知總示三科6、加行法7
  不需作觀察修故最初
  應從「依止知識法」開始。

  此復「依止利益」約七日,「不依倒依過患」一週許,
  若善思惟即可令心變。

  複次「根本修信」之一科,雖極重要生起卻極難,
  滯留於此數月或數年,不應怯弱以為太長久,
  乃至心未轉變一心修。

  此復若於每座修多科,恐成憶念修非觀察修,
  故於每座但勤修一科。

  例如此段四科之第一,「上師是佛金剛持所許」
  單立此項為所修目標,運用犀利能立之教理,
  乃至未生定解整座中,精進修習、今日如是修,
  明日修此、後天亦修此,本月修此、下月亦修此,
  如是未發體驗持續修,體驗生已轉入次所緣。
  已生覺受憶念修即可,體驗未起縱修次所緣,
  前者未起後者不生故,當於前者勵力發體驗。

  此節覺受生已當轉入,「諸佛事業作者是上師」
  於第二科如前勤修習。

  此科覺受生已再接修,「即於現在諸佛與菩薩,
  仍在利益有情」之一科。教理與師教授善配合,
  猛力觀察修習如今日,明日、後日以及日、月、年,
  乃至未發體驗持續修。

  引發體驗見師實即佛,此較其餘各科為最要,
  故當於此勵力勤修習。

  此科覺受生已轉次科,「自所見相無法決定」者,
  以觀察修努力勤修習。

  如是修習力故於上師,真實見為諸佛之體性,
  自之上師與諸佛二者,感覺猶如和合為一時,
  即生依止知識法證悟。

  如是根本修信之四科,發體驗已復於「念師恩」,
  四科依次修習生覺受。

  「加行令師喜」者可略思。


  第三章 教誡令進程迅速修法奇特教授

  如是依師法中信與敬,各節科判覺受生起已,
  暇滿開始乃至發心間,次雖應當依次發體驗,
  然因依師法中「師即佛」,根本修信一科覺受者,
  不經長年觀修難生起,為令覺受進程速疾故,
  修法奇特教授如是行:

  每日一座修習依師法,各科所緣修法均如前;
  一座自暇滿起依次修。通過觀察發起體驗時,
  一則依師法之覺受增,二則暇滿、無常、痛苦等,
  下、中土道體驗依次生,依師法之一方究竟時,
  下、中覺受亦達高上位。

  如是若能旁求見觀察8,「三主要道」體驗同時增、
  同時圓滿道程極速疾。

  譬如核桃、杏與葡萄種,同時種植三者之樹幹,
  樹枝、花葉亦將同時長,最終三者果實可同享。

  是故每日座或座之分,各各分為三段之一分,
  修習依止善知識之法;一分從暇滿始至發心,
  依次轉修各科生覺受;一分於甚深見勤觀修。


  第四章 於暇滿生體驗法

  如是分為三段修習時,依止善知識法如前修,
  自暇滿始發起體驗規:

  第一「認識暇滿之體性」,當思「若生無暇將如何,
  目前未如是生堪慶幸」,非是空話、顧他當反觀,

  現自具足以犀利觀修,再再思惟定與相續合,
  如貪獲寶感覺喜洋洋,即生認識「暇滿」之證悟。

  複次接修「利大」所緣類,以諸甚深教理之觀察,
  數數分析考察、若感覺,剎那無益虛度亦可惜,
  此時即生「利大」之覺受。

  複次轉入「難得」所緣類,以諸猛利觀察修習故,
  若覺縱然剎那之推延,亦如傾注金粉於水中,
  極感可惜對此難忍受,心中即生「難得」之證悟。


  第五章 發起無常體驗法

  複次接修「無常」所緣類,最初「不念死之六過患」,
  惟修七晝夜許即可生。

  「六種念死利益」約一週,修習定能令心作轉變。

  複次「死決定」之三種因,彼之第一「死主決定來,
  無緣能令卻退」之一科,無論持續數日或數月,
  亦當勵力勤作觀察修。

  該科體驗生已轉次科,「壽無可添不斷減少」者,
  承接前科立為所應修,以觀察修觸動彼要害。

  如是覺受生已修次科,「生時亦無修法之閒暇」,
  於此道理勤作觀察修。

  尤其修習「死相」一科者,乃是奇特無比念死訣,
  由此容易生起念無常。

  此復法會開示科判中,講於修死九種因相後,
  修時在此間修為要訣。

  彼時以三因相決定死,當思死歿次第為何焉,
  修習令生恐懼戰驚掠。

  依照拙著《勸念無常歌》9
  於其文義作諸觀察修,再再思惟自身死情形,
  將生怖畏不復能安坐。

  如是修習死亡似現前,猶如降臨自身極可畏,
  諸死歿相明瞭如現前,心驚膽顫如是覺受出,
  即是生起「死決定」證量。

  複次「死無定期」根本中,第一因相「壽量不決定」
  以觀察修集中修此科,此時此刻死亡不降臨,
  如是保證非有之道理,以觀察修多方圍繞修。

  憶念「死無定期」之教授,甚深秘密要義為如下:
  自身親眼目睹或耳聞,有關他人猝死壽無定,
  死緣眾多或正行走死,或正食時或正談話死,
  或正言笑或正奔跑死,或正角力比試強弱死。

  此刻為人彼刻成屍體,此時存在彼時成烏有,
  此等本性數數應思惟。

  「我亦具足如是死本性,此時此刻不死豈能定?
  今夕不成屍身豈能定?今夕不作超薦豈能定?
  今夕不送屍林豈能定?」如是以犀利理作觀察,
  自身何時納入閻羅口,遭其獠牙噬咬不決定;
  又如自己為宿仇所囚,身陷囹圄弒期難預料,
  如是能念「不定」體驗生。

  複次轉入「死緣」所緣類,修習死緣眾多活緣稀。

  若生覺受當修次所緣,「身命猶如水泡極脆弱」,
  以觀察修勵力勤思惟。

  如是死無定期三因相,於彼修法觸及要害故,
  將念「此時不死難保證」,臥時將念「明晨能起否?」
  起時將念「今晚能臥否?」,去時將念「能返原地否?」
  返時將念「下次能去否?」,當念「明日後世何先至?」
  當念「糌粑與命何先盡?」,當念「茶葉與壽何先無?」
  當念「此刻不走難決定」,「無暇!無暇!」心生急迫感,
  如是即生「壽無定」覺受。

  念「死決定」雖稍容易生,「死無定期」之心難生起,
  不應考慮是否久耽延,數日、數月、數年當持續,
  乃至心未轉變專注修。

  此科覺受生已改所緣,此復「死時除卻正法外,
  親友財物身體均無益」,此三因相經日、經月修,
  死時除法無益了知已,無需再修即生覺受量。

  此者易生不需長時修,體驗生時即遷次所緣。


  第六章 於惡趣苦生體驗法

  複次說時修習惡趣苦,以及皈依建立分別釋,
  修時各各惡趣所緣類,其後接修皈依為要訣。

  然於初發業者先別學,惡趣以及皈依所緣類,
  體驗端倪出已、將二者,合併為一如是極有效。

  是故最初先修三惡趣,第一大熱地獄「等活」苦,
  此復當發體驗想出自身,現前生於該獄思諸苦,
  此刻現前降於自身上。

  若想「如是生者雖不妙,然此僅為想像故非真」,
  當思如是思惟雖非實,然自相續具有諸大力,
  能引「等活」造而未壞業,若遭觸發轉成具力「有」10
  決定墮入彼中毋庸疑。

  今但思惟尚起大恐懼,現前生於其中奈何之?
  當思如是痛苦能忍否?當思如是壽量能受否?
  如是已生相與決定生,二者輪流誠懇善修故,
  當下猛利希求救此苦,皈依處及解脫方便等,
  心神惶恐茶飯亦不思,此等強烈感覺出現時,
  即是生起「惡趣苦」證量。

  如是「黑繩」「眾合」與「號叫」,以及「大號叫」與「熱」「極熱」
  並「無間」獄各別之痛苦—修法如前猛利而專一
  精進修習生起諸覺受。

  複次四近邊獄與八種,寒冷地獄修法均如前,
  非如觀看遠處景象般,當想自身現前生彼中,
  及決定生、彼時所受苦,長久猛利難忍之大苦,
  降於自身情形猛力修。由是極難忍苦令心驚,
  如前心生刺痛無食慾,希求救苦皈依解脫法,
  猛力生起即此之證量。


  修習地獄苦之增進法:《念住經》11中所說地獄類,
  當勤讀誦彼苦差別狀,繪成圖像於彼善觀察,
  應思「我捨此身後無間,亦具如是苦性奈何之?」
  數數憶念即成勝增進。

  複次感覺自身如現前,生於餓鬼類與畜生中,
  雖然目前此事未成真,然能引業心中多如藏,
  不久決定受生必無疑,當思彼時我將如何之。

  設想自身現前受生於,餓鬼類與犬、驢等畜生,
  或是蟲蟻鳥獸等類中,思彼行住威儀何能忍?

  此處亦當誦讀《念住經》,所說餓鬼、畜生之苦狀。

  如是修故若思「於當下,若能閉惡趣門豈非善?
  現具關閉方便豈非善?」若能速速實施精進法,
  即是生起體驗之標準,如同阿難二侄之故事。


  第七章 學習皈依

  如是三惡趣之諸痛苦,體驗生已發起希求心,
  欲獲能救此苦之皈依,當思彼即三寶及功德。

  「可皈依之四種因相」者,思惟一週即可令心轉。

  複次思惟佛之身功德,以及語功德與意功德,
  事業功德略如《道次第》,廣如二《莊嚴》12與《寶性》等,
  諸大教典之中所說者,根據自心能力善修習。
  於三寶生不退轉信心,猛力增長即此之證量。

  如是法功德與僧功德、略如《道次》廣如諸大論,
  所說內容修習能觀見,自宗大師、教法及隨學,
  三寶功德、生起難劫奪,猛利信心此即覺受量。

  於此生體驗已修次科,「了知三寶差別」之各節,
  發覺受故三寶相互間,能作明確區別即證量。

  生體驗已接修次所緣,名為「由承許門皈依量」:
  自思「上師佛為皈依師,法寶即是真正之皈依,
  僧伽乃是成辦皈依伴」,猛利至誠承許復心念:
  「無餘皈依大師助伴故,決定惟有三寶」即證量。

  生體驗已轉入次所緣,「不言有餘之門而皈依」:
  「惟我大師佛陀之教法,乃是求解脫者之津梁,
  由六別法之門而超勝:其餘宗派大師及教法,
  苯波外道世間天神等,佛法之外其他師與教,
  由六別法之門而下劣。」善思惟故自宗之大師,
  彼之教法及隨學三者,方堪皈依餘皆非皈依,
  如是定解至誠而生起,由是希求皈依餘等心,
  少分亦不生起為證量。

  複次「皈依功德」約七日,「皈依學處」亦修一週
  可令心變如是當努力。

  皈依所緣體驗之發起,不需化費太久時間故,
  聞思諸大教典所說義,與修配合彙集三者行。

  三寶功德廣大如虛空,亦如恆河沙數難計算,
  復如大海深邃難測度,窺見少分功德生信心,
  此福三界為器猶為小,是故於此努力切實修。


  第八章 惡趣苦與皈依諸別法合修法

  如是思惟三種惡趣苦,詳念三寶功德之二者,
  各別覺受妥善發起時,次當合併此二而皈依:

  依於何因而作皈依者?即是怖長惡趣苦折磨;
  及於能救此苦之三寶,發深忍信依此之二因,
  至心承許三寶為依怙,親友、希冀處即皈依體。

  倘若自身墮於惡趣中,不得歸處皈依亦不知,
  故應當下皈依為最要。

  此復怙主寂天之善說,《入行論》中「睜大驚恐眼」,
  乃至「請速除怖畏」云云,如論所說應當善思推。

  複次彙集彼等之別法,詳廣修法如下當實施:

  從自頭頂上師之心間,放出皈依全境住面前,
  自身周圍六道有情繞,思已首先修習「等活」苦,
  覺受現前恐懼身顫慄。

  「不需畏此、能救皈依處,上師三寶面前空中住,
  彼等具有能力救此苦,是故我當至誠而啟請,
  自他一切有情等活獄,其中痛苦當下願救護。」
  如是想中多誦皈依偈。

  如是「黑繩」「眾合」「號叫」等,餘熱地獄及四近邊獄,
  八寒冷獄、餓鬼、畜生等,分成各科各節依次序,
  修習各各痛苦、各節後,接作皈依扼要甚稀有!

  如今皈依計數人雖多,然於皈依因與皈依體,
  功德差別、承許、不說餘,此等建立懵然皆不知,
  惟是口頭空話重數量,如是計數豈成淨皈依?
  不能入於內道佛教門,如苦差般皈依有何用?
  是故欲勤計數念皈依,當於此間廣修所緣類,
  如是精進方達彼扼要。」

  本文《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通俗明瞭直指其要》者,是應巴康雪朵寺扎貢卻珠仁波切致書請求,由恩德無比最勝依怙金剛持帕繃喀大樂藏吉祥賢,於事務極其繁忙之間隙忽然賜予。

   註釋:

  1、出離心。

  2、即聞所成慧。

  3、七種心識之一。全無憑藉任何經驗、理由以實際斷除增益之定知,而一概從新耽著真實自境之計度心。七種心識中,除現量與比量外,其他五種包括「伺察意」在內,均非「量」。

  4、宗喀巴大師。

  5、積福、淨罪。

  6、菩提道次第引導的前三大科:①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作者殊勝;② 為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作者殊勝;③ 如何聞說具二殊勝法之理。

  7、六加行。

  8、空性見。

  9、即本書附錄五:《策勵自他一切人等痛念無常歌‧心匙》。

  10、十二因緣的第十支。

  11、《聖正法念住經》。

  12、即《現觀莊嚴論》和《大乘經莊嚴論》。

01-5-5 15:55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