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20 20:20  

上一篇 下一篇

掌中解脫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月宮阿闍黎曾說:

  「猶如小象意貪著,深井口邊數口草,
  非但無獲墮深淵,活命世間求樂同。」

  譬如有一頭象,因為貪著可怕深淵邊上的幾口草,跑到那裡而不慎跌入深淵:我們也因貪著現世的快樂而造作出種種的不善業,一旦墮入惡趣大深淵中,再想從那裡逃出來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應該追求一種長遠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勝方法,莫過於修《菩提道次第》,因此,諸位來聽法應具有這樣的動機:

  「為了利益有情之故,我當獲得佛位!為此我來聽《菩提道次第引導》,然後去

  作實修。」

  (在回顧了前幾天已講完的科判之後,帕繃喀大師接著說:座上修分加行、正行和結行三部分。加行六法中第五加行「奉獻七支及曼荼羅」裡面的前二支已講完了,現在接著講第三支懺罪支。)

  懺悔

  我們相續中,先前未生的證德不能新生,已生的證德不久即退失,這歸咎於我們的罪障在作怪。不僅如此,我們現、後世中遇到的一切不快之事都是罪業所致,要想擺脫這些麻煩,我們就必須懺罪。

  若能懺悔,就是像「無間業」1和「定受業」2這樣的大罪也能清淨。雖然「一切有部」說不能清淨,但如是能淨是「應成派」所許。《親友書》中也說:

  「先時雖放逸,後若改勤修,
      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
      孫陀罹難陀,央具理摩羅,
      達舍綺莫迦,翻惡皆成善。」

        經中說 :

      「智罪重亦輕,愚罪輕亦重。」

  這也是指下知懺悔法而言的。婆羅門綺莫迦(具樂)曾弒其母;央具理摩羅(指曼)曾弒—千九百九十九人:達舍(末生冤王)曾弒其父造無間業,但這些人後來都見諦了,這是因為他們能猛力懺悔所致。所以,如果我們懺悔力量大的話,能從根本上清淨罪業;力量中等的話,能使罪業變輕;力量小的話,也能使罪業停止增長。但如果不作懺悔,我們所造之罪將每天翻倍,這樣一來,即使原先是很小的罪也會變成極大的罪。例如:我們在殺了一隻蝨子後不懺悔的話,十五天之後,此殺生之罪便是原來的—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倍3!這幾乎和殺人的罪差不多了。

  我們不想懺罪、對罪業生不起恐懼心,是因為對業果沒有信心造成的。如果有的話,那伯是細小的罪我們也會恥於違犯,這就是為什麼阿底峽尊者在旅行時,當他發現自己犯了一種小的「惡作」時,便立即命令全隊停止前進而作猛力地懺悔。

  我們大多數人不相信自己有罪需要懺悔,這是因為對自己犯罪的情況不加思考造成的。如果深究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從今天清晨破曉時分到現在,自己的意、口已犯有多少瞋恚、綺語、粗惡語等:對我們這些出家人來說,除了「他勝」,仔細檢查一下「僧殘」以下的戒,可以發現所犯的罪墮紛若雨降。不僅如是,若不願穿圓裙4,而自稱沒什麼要緊,即成完全的密宗「根本墮」5,同樣的,所犯的菩薩戒「根本墮」也多如雨降。別解脫「他勝」 、菩薩「惡作」 、菩薩「根本墮」、密宗「粗罪」和密宗「根本墮」罪,後者均比前者重十萬倍。如果計算一下的話,從清晨到現在,我們已積集了許多圓滿的惡趣因!所以,我們每天都在造十不善業和違犯三律儀制限。

  (帕繃喀大師進一步指出:那些造大罪業的人將受生於地獄中;造中等罪業的將受生於餓鬼中;造小罪業的將受生於畜生中)。這裡所謂的「大」,不一定是殺人打馬等粗顯的罪業。以極強的瞋心稱弟子為「老狗」等以上的罪,就是大不善業。對殊勝田譭謗等,是由福田門故罪業力大。所以,僅今日一天之中,我們便已造集了圓滿的三惡趣因!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呢?一味地害怕呆坐是無濟於事的,我們必須在今生未死之前,勤修十萬頂禮和十萬《百字明》等,在無始輪迴罪業清淨相未出現之前,努力地懺悔防護。關於淨罪相的內容,係出自《准提陀羅尼經》,大家可以去參閱一下《道次第廣論》中所引的文字6。我們每天晚 上臨睡前,應配合〔金剛薩綞修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及配合唸誦《墮懺》7作展禮等,努力懺悔。罪墮晨犯夜懺,夜犯晨懺,不與罪墮同行超過一整天。即便不修許多其他的法,專勤於此也未嘗不可。若能懺悔現、後世一切痛苦根源——罪業的話,我們便能消除痛苦,證德也會自然地生起。

  現世中罹患疾病等,是因為能感病痛的不善業已經成熟,所以想靠作經懺等強行滅除,往往並無效應。但是,作經懺的果會在將來別的時候成熟,所以我們不要因為經懺無效而生起邪見。(在生病等時作經懺),如同豆子已經在田里長成,然後再往田里播撒麥子試圖消滅它們一樣。如果一旦成熟的話,我們便無計可施。因此我們應在受果之前懺罪,就像消滅種子那樣。

  懺悔能使小罪根本清淨、重罪轉弱,並使惡趣「定受業」代之以現世罹患大病等。總的說來,罪業無功德可言,但經過懺悔便能清淨,也算是它的一種功德吧。 所以沒有一種罪是不能藉懺悔來清淨的,由於淨罪程度的大小視懺罪的心、行強弱而定,所以我們應以強烈的追悔和防護心等來作。

  有些修行者在現世屢遭不幸之事,這是事實,但也是極好的徵兆。因為他們那些後世將受的惡業(如感生地獄等),已在現世成熟了。有些修行者經常遺失或喪失財產,這表明他們那些將感生餓鬼的惡業已在現世成熟了;相反,有些作惡者卻似乎時來運轉,例如得享高壽等等,但這是將前生修善留下的果,提前在現世中消耗殆盡的徵兆。所以,他們將來只會墮入單純領受痛苦之處。仲敦巴法王在後半生中,也示現身患痲瘋病之相。所以,大家對這些情況不要有邪見,應對疾病等生起歡喜。懺悔能清淨我們的罪業,瞋恚則能摧毀我們的善根,這二者有極大的利害關係。此外當知,懺悔應具足四種對治力。關於「依止力」的認定,有人認為是懺悔境,本派則以「皈依、發心」為依止力:正如在何處跌倒,就需在何處站起來;我們犯罪的對象不出佛和有情二種,所以也要依靠佛和有情來淨罪,此即「皈依」與「發心」,這二種修法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破壞力」即追悔心,有了追悔心,防護心也會跟著出現。為了使追悔心具有力量,我們應當明白業果的道理。譬如有三個人都吃了有毒的食物,其中一個人死了,一個人病了,另一人雖然還沒有出現症狀,但一定會極其懊悔,並多方設法地使毒物排出體外,而且今後再也不想吃這樣的東西了。同樣的,我與一切有情過去都造集了如毒的罪業,他們有的已經死後投生在惡趣裡了,有的則為三毒痼疾所纏,行將墮入惡趣。而我因為也造了罪業,結果將與他們一樣,所以應該對此生起追悔和防護之心。作為「遮止罪惡力」的防護心應極為堅固才行,我們要認真地修,不要聽了懺罪功德後,便不加注意,使防護罪惡的心鬆懈了。關於防護心的具體修法,對粗惡語等十分容易犯的罪業,如果說今後永不再犯,極有可能會成為妄語,可是又不能因此就不加以防護:因為缺乏防護心,將使四力不全。所以,能夠完全戒除的罪,我們要下決心完全戒除。否則,就應當下決心在一年、一個月或一天中不犯。若能每天下決心斷除,便有逐日能斷的關要。像這樣熟練之後,我們就能斷除以前的惡習!這是我大寶上師所說的巧妙教授。

  「遍行對治力」,也就是由追悔之門正作淨罪的方法,主要有六種:(一)誦如來名號;二二誦陀羅尼咒:(三)誦經;(四)修習空性;(五)供養:(六)修造佛像。我們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一種來修。不僅如是,凡是為了淨罪的目的而修的任何善業——包括唸誦《六字大明咒》等,都是「遍行對治力」,而不一定要 誦「發露、懺悔〕這樣的文句。所以,對我們出家人來講,在我們走向辯經院時,如果將所有承受寒冷炎熱的苦行視為淨罪目的話,那麼這些也就會成為淨罪的因,但同時也需要具足四力。

  上述六種之中,依止名號之類比較容易修。另外,按照先德的規矩,在唸誦《墮懺》的同時,自作頂禮。《墮懺》本身明文敘述了全部四力。宗喀巴大師的事業廣如虛空,也是因為由《三蘊經》之門動作積福、淨障等功德所致。《墮懺》與頂禮合修來作懺悔,是宗喀巴大師的宗風。洛札大成就者8也是以此法門來淨障的,後來的所有智者成就師也都致力於此,大成就者洛桑南傑(善慧尊勝)亦稱讚此法功效卓著。就像能滋生高額利息的巨債一旦被免除,負債者極感輕鬆一樣:我們也應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來修淨罪之法。

  那些想頂禮計數的人,應認真地思考「禮敬支—一中所說的內容,但在「禮敬支」中,身敬禮只需合掌便可,實際的頂禮計數應放在「懺悔支」中作比較好。具體方法是:首先念三遍「變多咒」,同時頂禮三次。然後配合《墮懺》繼續頂禮。雖然《墮懺》諸尊已觀在資糧田中,但此處為了鄭重其事,特觀從上師9心間放出三十四束光明:上下各十,左右各七。光端上有三十四個大象抬舉的寶座,均飾以珍珠。因為動物中大象的力氣最大,所以觀想由大象來抬座有淨罪力大的緣起 關要。

        三十五佛的身色、手幟多不相同10。為了便於觀想,我們可將他們分為五組,每組七尊,每組的身色和手幟分別與五部佛的一部相對應11,即第一組七尊為「不動」,其餘四組分別為「毘廬」、「寶生」、「無量光」和「不空成就」之相。第一組七尊中,有二尊例外:「釋迦牟尼佛」仍為上師心間的那一尊;「龍自在王佛」頸部以上為白色,其餘部分為藍色,結「伏龍印」:雙手握拳,二中指上豎相抵。這三十四尊佛應觀在資糧田前面、略近自己之處。

  《墮懺》唸誦法中有三種不同的口授:第一種是從頭唸到尾計為一次:第二種是從大師「釋迦牟尼佛」唸到「須彌山王佛」算作一次,反覆地唸誦這些名號;第三種是依次唸誦各如來名號多次,例如一座中誦二十五遍《墮懺》的話,即唸誦各如來名號二十五次。這第三種教授比較容易觀想,也較容易思惟各尊的功德。後二種唸誦法中,在誦完如來名號之後,只需念一遍「如是等十方」作為結束即可。

  唸誦這些如來的名號有許多功德,大家可以去閱讀一下《墮懺大疏》12等以求定解。如果在三十五佛名號之上,再加誦「如來七兄弟」13名號的話,據說在此末法時代較易滿我們的願。因為我們都希望能速得加持和功德,所以應當加誦「如來七兄弟」名號並作頂禮。在《墮懺》原文中,本來並沒有這麼多「如來」的稱謂,但因為不作讚歎直呼其名是不合適的,所以按照宗喀巴大師的規炬,在所有佛名前,我們都應冠以「如來」的尊稱。

  然後我們可誦《總懺悔文》14等,再轉入「我由貪瞋癡增上」等正文。此頌表明:造罪的因是三毒;途徑是身、口、意三門:體性為不善。「別悔除」意為按照三律儀各自的作法來懺悔,此時我們應回憶平時所造的那些罪業,然後認真懺悔。

  隨喜

  第四支為隨喜,由於隨喜是菩薩的修法,所以對我們來講比較難以實踐,然而如果我們能好好地隨喜的話,那就再沒有比這個更為殊勝的積稻方法了。(帕繃喀大師接著講了「窮人賢善」的故事:以前有個窮人名叫「賢善」,山於他對「淨色王」為佛陀及其聲聞弟子所作的供養心生隨喜,結果他的功德比正作供養的「淨色王」還要大。)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

  「不須劬勞積大福,隨喜善事最殊勝。」15

  我們不需勞動身口,只要舒服地坐著「隨喜」,便能攝集無量資糧。以前「淨色王」曾問佛,在統治王國的同時,修什麼法最合適。佛答以修「隨喜〕、「發菩提心」和「迴向」三法。因此,我們也要修沒有嫉妒和競爭之心的隨喜。

  如果一個我們不喜歡的人做了什麼善事的話,我們往往會出於嫉妒而說這樣的話:「他不過是裝裝樣子罷了,其實對誰都沒有好處。」相反地,對我們這些出家人來說,假設隔壁寮房的人獻了一次「百供」16、而我們能對此至心隨喜的話,我們必定能獲得如下相應的功德:如果對方的證悟層次比自己低,我們所獲的功德便是對方的一倍:如果與對方證悟相同,我們所獲功德便與對方相等;即便對方證悟層次比自己高,我們也能獲得大約相當於對方一半的功德。試問還有比「隨喜」更有利可圖的修法嗎?

  如果我們對佛菩薩等先賢的事業心生隨喜,由於心量高低懸殊的關係,我們大約能獲得相當於他們十分之一的功德。我們就是窮盡一生力行善事,也難敵初地菩薩一天所積善根的一小部分,佛的善根就更下必說了。但如果我們能對他們的事業心生深喜的話,便能獲得大約一半的功德。所以,這是一種只需一動念便能攝集廣大資糧的巧妙方法。

  在此中部地區(前藏),由於聖教極為興盛,所以禮供、旋繞、齋戒、修行及學法的人很多。如果我們能對之隨喜,將獲得極大的善根。根據上師的規矩,此處應對諸佛最初發心等事業,印藏諸大智者成就師的事業,以及包括隔壁鄰居誦經以上的一切善業依次隨喜。

  此外,隨喜可以分成二種修法:對自己的善業修隨喜;對他人的善業修隨喜。第一種又可分成二部分:比量隨喜前世之善;現量隨喜今生之善。

  比量隨喜前世之善: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今生中我們已獲得善妙所依身、具備了修法的順緣等等事實,隨後我們應當不斷地思惟:「這是因為我前生中能持戒、佈施、修忍辱等所致,真是太好了!」總的來說,因為我們前生在成辦久遠目標方面沒有失誤,所以才會有現在這樣的圓滿暇滿身。至於將來會受生在哪裡?比丘們,你們現在問問自己就可以知道!有位古德曾說:

  「前世寶生賜,現在寶人身。
  現在比丘寶,勿墮後世崖!」

  所以,檢查一下自己現在的行為,即可知道我們後世將生在何處,沒有必要去找有神通的人占卜、打卦。

  現量隨喜今生之善:即通過回憶自己平素親身所作的那些唸誦、佈施、供齋、聞思,在大殿、辯經院中所作的苦行,以及持戒不犯等等而生起歡喜心,此時應遠離驕慢,如果起慢心,反將使我們的善根減小。

  如果你喜歡記帳的話,應當時常算算自己的善業。我們大都喜歡計算自己有多少錢物等,但錢再多,充其量也不過能帶來現世的少許快樂罷了:而如果善根增長,便能給予你從人天妙身直到佛位的無窮快樂。相對的,因為罪業能把你帶到離地面許多由旬之下的「金剛地獄」等地方,所以也應該算算這筆帳(帕繃喀大師接著談了以前格西奔用黑白石子計算善惡業的故事)。所以,我們寧可現在自己給自己算一筆帳,也不要將來在閻羅面前算總帳時無話可說。

  第二,對他人的善業修隨喜。我們可以隨喜仇敵的善業、親友的善業、非仇非親者的善業:也可以隨喜五種補特伽羅17的善業;或是通過閱讀大德的傳記,對他們的事業至心的隨喜。

  隨喜他人的善業能生起新的福德,隨喜自己的善業能使自己已有的福德增長,傑‧貢唐巴18說:

  「若欲安睡積大福,便應修習隨喜法。」

  由於我們生活在藏地這個佛法興盛的地方,所以我們在行、住、坐、臥間,都可以因為聽到他人的善事而修習隨喜。

  在菩薩隨喜的因中,必然有利他之心。譬如,作父親的有責任要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但當他的長子有辦法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話,那個父親將會對他感到特別的高興。所以,菩薩的隨喜法與一般的稍有不同。

  勸轉法輪

  第五支為勸轉法輪。大師成佛後,在最初的七天七夜中未轉法輪。後來,如經中說:

  「因諸異生信梵天,故由彼請轉法輪。」19

  經過梵天的啟請,佛才為「最初五弟子」說四諦法輪。佛對「五弟子」說了三次四諦,共計十二異門,此為轉「教法輪」;經由轉「教法輪」,「阿若僑陳如」首先證得阿羅漢果,其他四人證得預流果,此為在化機心中轉或證得「證法輪」。「證法輪」的獲得依賴於「教法輪」,而「教法輪」叉依賴於勸請,所以就有了「勸轉法輪」這一支。

  (此處,帕繃喀大師引用《俱舍論》中「於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等文,作了一段插敘。)

  勸轉法輪時,如果我們有曼荼羅的話,可以在曼荼羅上設置九堆,觀為千輻金輪而作奉獻。然後勸請,信解自己成為大梵天王,放出無數相同的梵天,到十方佛剎諸佛面前敬獻金輪。不行的話,可觀與資糧田諸尊相同之數:再不行的話,就只觀一個。

  請不入涅槃

  第六支為請不入涅槃。經中說:「佛不入涅槃」,總的來講,佛是不會入涅槃的,正法也不會消亡,但因為殊勝化身要示現涅槃相,所以我們仍需勸請他們不入涅槃。

  不作這樣的勸請是極大的錯誤!就像佛陀臨涅槃時,曾對阿難說:由於如來久習「四無畏」和「四神足」,並獲得如同金剛般堅固的身軀,所以如果佛同意的話,他能住世一劫或一劫以上。但因為阿難被魔所加持,沒有及時理解佛陀的意思去作勸請,導致佛陀於八十歲時示涅槃相。所以勸請不要錯過時機是極為重要的。

  此處可在曼荼羅上設置五堆,觀想為金剛座20。然後奉獻與資糧田諸尊數相同的寶座,融入資糧田座中。如果觀想困難的話,只獻一個寶座也可以。

  「勸轉法輪」和;〔請不入涅槃」兩支中,都應信解上師同意你所作的請求。

  迴向

  第七支為迴向。最後的「迴向」十分重要,這與「糾正動機」二件事,在噶當修心典籍中,稱之為「初後修二事」21。「迴向」與「發願」的區別為:「發願」能包括「迴向」22 ;迴向需要有可迴向之物。

  迴向有六個方面:(一)以何迴向?善根;(二)為何迴向?為令善根永不竭盡;(三)迴向何所?無上菩提;(四)迴向何事?為利益一切有情;(五)以何方法?《現觀莊嚴論》中說:「有方便無相」,以三輪無所緣等方便、智慧雙運之心迴向,破除對所迴向物的實執;(六)迴向體性,即希求善根永不竭盡而將善根 轉為圓滿菩提之思(心所)。

  發願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我們現在能夠聽到正法,那是因為大師佛陀的願力所致;舍利弗能成為「智慧第一」,也是因為他以前發願的力量。

  善業如馬,發願如轡。正如金、銀等材料是造成佛像、還是造成器皿,全依賴於工匠的做法一般:善業的結果是好、是壞,也依賴於迴向發願。例如:過去有個人,具有大力善根,本來能受生為「六事」23婆羅門,但因為臨終前看見一頭漂亮的大象而生起貪愛,從而受生為帝釋的座騎——大象「善住」。我也是因為年青時, 只顧發「最上大寶聖教未普及」24等等這樣的願,致使現在沒完沒了地講經說法,那時候沒有發願在寂靜的山林中一心專修,真是太可惜了!

  我們千萬不要為了現世快樂的目的而發願迴向。

  如果我們不作迴向的話,善根就會被瞋恚所摧毀。《入行論》中說:

  「千劫所修集,佈施供佛等,
      一切諸善行,一瞋志能壞。」

  瞋恚能摧毀千劫善根。《入行論》中說:

  「若有瞋患諸佛子,百劫所修拖戒福,
      一剎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

  說是能壞百劫所積善根。所壞善根的多寡有百劫和千劫之分,是因為能瞋之人和所瞋之境二者的證悟高低有別:如果是非菩薩瞋恚菩薩的話,即壞千劫中所積善根;如果是大力菩薩瞋恚力弱菩薩的話,即壞百劫中所積善根。

  避免善根被瞋恚摧毀的方法,如《慧海請問經》中所說:

  「猶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無盡,
      如是迴向菩提善,未獲菩提亦無窮。」

  我們所擁有的善根,就像一滴水,如果將它迴向,讓它與猶如大海般的佛菩薩善根混和在一起的話,那麼我們的善根在未獲菩提以前都將永不竭盡(帕繃喀大師又舉了二個郵差將糌粑混在一起的例子25。)雖然現在流通的經中沒有上述這段文字,但佛所說的經有很多,想必另有一部經也稱為《慧海請問經》。

  至於如何迴向,經中說:「令與一切有情共」,及《現觀莊嚴論》中說:「殊勝遍迴向,不顛倒體性」等,破除實執為殊勝迴向。

  將善根迴向圓滿菩提,雖然也可以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心想:「為了利他,願此善根成為獲得圓滿菩提之因。」但另有一種修法更為切要,即令我們的善根「與一切有情共」,也就是將我們的善根融合於諸佛廣大利他事業的無盡善根之中,或是作為諸佛菩薩利他事業的助緣,奉獻給諸佛菩薩,由此願我們的善根,成為將一切眾生安置於圓滿菩提的因。

  《經莊嚴論》中說:

  「諸堅固迴向26,具足希求思。」

  如前所說,迴向是一種令善根無盡的思心所。

  關於「迴向見證者」,我們應請求上師與佛菩薩作為我們的迴向見證人,就像向朋友求援一樣。「集密」修法中,在收攝曼荼羅之前先作發願,也是請作見證之意。所以,儘管我們的善根很微弱,但如果將之迴向為圓滿菩提因的話,我們的善根在未獲菩提前就永遠不會竭盡。

  迴向善根有三種方法:(一)迴向自他相續中佛教增長;(二)迴向一切生中善知識攝受:(三)迴向獲得圓滿菩提,這三大迴向可任選其一。例如,「恆河沙數菩薩願」27為受持正法之願,迴向聖教增長。因為正法由教聖教和證聖教二者構成,所以,這種願即是迴向善根成為教、證二者增長之因;「敬禮供養悔露罪」28等為迴向獲得圓滿菩提;由於因——受持正法與果——獲得圓滿菩提二者均依賴於善知識攝受方能實現,所以也可迴向上師攝受,如「無上大師之聖教」29等。所以,這三種我們可任選其一來迴向。

  「少分善〕有謙遜、戒除驕傲之意:「盡我所積」意為所造集的一切善業;

  「一切迴向大菩提」意為將這些善根均迴向獲得圓滿菩提,為因迴向與為果迴向沒有區別,就像乞討因位的青稞與乞討果位的糌粑沒有區別一樣。但在下知道怎 樣來作迴向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唸誦「文殊勇士如實知」30等來迴向,三世諸佛都稱這是最殊勝的發願並這樣來作,因為這二個偈頌中,包括了無數像文殊和 普賢等那樣的大菩薩作迴向的菩薩願內容。此外,我們應該以助伴「無所緣見」來攝持。

  七支作為三毒的對治情況如下:「禮敬」對治我慢;「供養」對治怪吝;「懺悔」對治三毒:「隨喜」對治嫉妒;「勸轉法輪」對治謗法;;〔請不入涅槃」對治輕毀上師:「迴向」對治瞋恚。

  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積、淨、增三事中:前四支半為積福:懺悔為淨罪;隨喜的一部分和迴向為增長善根。

  殊勝怙主達波大寶上師的口授中,說七支各有所感之果:「敬禮」能成就佛的頂髻,如前已述:「供養」能成就受用虛空藏31;「懺悔」能斷盡二障:「隨喜」能成就見皆合意之身:「勸轉法輪」能成就梵音之語;「請不入涅槃」能成就:〔壽持明〕32獲得金剛身;「迴向」能成就佛的總體功德。這些說法 不見於其他書中。

  祈禱曼荼羅

  其次供「祈禱曼荼羅」,共有二派:一派將之歸於上面的第五加行中:另一派則說是屬於下面的第六加行,前一種說法是上師的規矩傳承。

  正如對國王有要事相求,我們應該先獻上厚禮一樣;因為我們將向資糧田請求極為重要的三件事,所以也應該先供曼荼羅。三大事並不是指長壽、無病等自利的要求求,而是指這樣三件事:(一)斷除不敬善知識等顛倒心;(二);生起一切不顛倒心:(三)息滅外、內障礙。如果與密法合起來講的話,祈禱文可改為:「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明、增、得三微細二相所有一切顛倒心,加持速滅。」我想本加行法中,也可加入這些密法的內容。據說,一切與修法有關的內容,無不包括在這三件事中。

  關於「障礙」,修法的外障礙:包括國王不如法治國、戰爭等:內障礙,包括患病等;秘密障礙,為不信受正法、頑固不化等。按照規炬,在每件事後,我們都應加誦「啟請加持」。

  第六加行:如教授啟請決定令與自心和合

  如前已述,我們心中能生起證德的最好方法,是視上師與本尊無別而作祈禱。因為我們心中證悟的生起,依賴於佛菩薩的加持,而加持又依賴於祈禱。

  (帕繃喀大師指出:雖然有許多不同的祈禱文,但因為「無等嚮導大師薄伽梵」33等具有極大的加持力,所以如果不唸誦此文的話,將是件十分可惜的事。祈禱廣行派和深見派二派之首的大師佛陀時,分別稱大師為「無等嚮導」和「無等善說」,這是配合深、廣道分別贊佛為「悲圓滿」和「智圓滿」來說的,因為釋迦佛曾讚歎「緣起說」為無等善說等等。)

  正如有要事請求大官,需要面子大的人代請一樣;我們觀想前方現平日所見之相的根本上師,分出一模一樣的一個化身,安住在自己頂上,像領經師一樣,與自己一起向佛菩薩祈請。〔吉祥根本大寶上師尊:……伏請賜予身語意悉地。」此頌念第一遍時,想上師分身降臨自己頭頂;念第二遍時,觀從上師身中降甘露淨罪,並分身融入自己。

  《文殊口授》加行法中各頌第四句沒有念二遍的規炬:《樂道》、《速道》加行法中各頌末句均誦二遍:第一遍,祈禱根本上師時,信解淨治心中生起深、廣二道的不順品。祈禱廣大行派上師和甚深見派上師時,信解分別淨治心中生起廣大道和甚深道的不順品;第二遍,信解從各位上師身中分身融入自己,由此生起甚深、廣大相應的證德。

  由於宗喀巴大師原著《道次第傳承上師啟請-開勝道門》中「瑜伽自在吉祥貢巴瓦……」等噶當「道次第派」,緊接在廣行派上師之後,有人或許以為他們是廣行派,其實不然。札果堪欽的祈禱文,在「具有甚深廣大正法故」等後面,緊接著說「成就大自在者屍羅燃」等,似乎二派是合在一起的:其實也並非如此。按照教授,正確的唸誦方法應該是:由於到阿底峽聳者這一代深、廣傳承合流,所以廣行派傳承唸到阿底峽尊者為止,不包括以後的噶當派;深見派傳承也唸到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父子為止。然後按弟子年齡長幼排列:貢巴瓦最老,所以先念噶當「道次第派」傳承,誦至南喀堅贊(虛空幢);其次為「教典派」傳承,從博多瓦唸到卻嘉桑波(法依賢);其次為「教授派」傳承,從京俄‧楚臣拔(屍羅燃)唸到南喀堅贊(虛空幢)。從這裡開始,三種傳承合流,所以只念宗喀巴大師一尊的祈禱文,選用「緣悲頌」是因為它加持力特別。因此,在資糧田中,圍繞彌勒、文殊的見、行派傳承上師也都到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為止。圍繞貢巴瓦的內鄔素巴等七位「道次第派」上師,均應觀想在見、行二派之前,如寺院中的班級聚會。「道次第派」的左側或右側,觀「教典派」上師,博朵瓦周圍有九師圍繞:「道次第派」的右側或左側,觀「教授派」上師,京俄瓦周圍有七師圍繞;在這三派之前,觀宗喀巴大師,大師左右二側,依次排列新噶當派眾上師34

  此傳承上師祈禱文言簡意賅,每四句中概要地介紹了各位上師的生平。如果我們瞭解諸師生平的話,在此應加以回憶,並生起隨喜和隨學之念。在誦末句第二遏時,想自己也獲得了各位上師生平所成就的教、證功德。按照規矩,最後應加上「願於吉祥上師行」35等一頌。

  祈禱結束後,假如我們不準備另外作「道次第速修」36等,在此可以唸誦《功德之基》37作為代替;如果另作的話,就不必唸誦此文,接著收攝資糧田便可。

  收攝資糧田

  觀想「上師金剛持」心問放光,照亮資糧田其他各尊。接著如鏡面上呵氣後收攝狀,從四大天王開始,從下往上依次(化光)收入四辦蓮花上的四本尊38,四本尊(也化光)收入金剛持心間。然後,深見派眾上師收入「文殊」;廣行派眾上師收入「彌勒」;加持派眾上師收入「金剛持」:結過法緣眾上師收入「現通常所見相的根本上師」。此時,我們應對此五尊觀想明瞭:心想:「我是有緣能親見佛菩薩之人!」

  然後彌勒、文殊二尊化光融入主尊,金剛持則作為智慧薩綞融入。中央現通常所見相的根本上師如果化光的話,將有損於緣超關要,所以不論根本上師是否住世,均不化光,而如麥粒嵌入酥油般,融入主尊心間金剛持。獅座與滿願樹融入主尊蓮座。主尊化光融入自己頂上上師,主尊的蓮座也隨之融入頂上上師的蓮座。

  觀頂上上師為大師釋迦牟尼相,視其為總攝—切皈依處體性,略供七支及曼荼羅。然後,就像在同一個地方猛力釘橛一樣,我們向上師獨尊祈禱,作「安橛啟請」。我們不要期待頻繁地改換祈禱的對象,以為這樣會得到什麼好處,祈禱境太多反而成不了事。此處由總攝三寶與皈依處之門祈禱上師。這一「四身體性」祈禱文係出自《甘丹變化經函》,所以有很大的加持力。此頌每一句的字數均應一致,不要唸成長短不一的樣子(藏文舉例略)。在學「修心—自他相換」的時候,因為「聖觀自在」是大悲本尊,所以此處我們可以改唸成:「具足四身體性上師尊,上師觀自在前我啟請」:依次類推,我們在修「正見」時,可改唸成「上師妙吉祥前我啟請」 。

  以上所說的加行部分,從最初的依止善知識法到最後的止觀之間均適用。在正修各種所緣類時?上師安住於自己頂上下作收攝。如果所緣境不清晰的話,應重新向上師獻曼荼羅和祈禱。

  丁二、如何修正行

  從這裡開始,我們應當修正行。首先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道次第廣論》、《道次第略論》、《樂道》,《速道》等來修心。

  在修習各種所緣類前,先作生起當前這一類證德的祈禱,並觀想從上師身中降五色甘露流,清除妨礙生起當前這一類所緣的障礙,而在心中生起當前這一類所緣的道。「安橛啟請」—;末句「能仁金剛持前我啟請」——以上的加行法,均適用於下面所說的一切所緣類。隨後按照《樂道》中所說的祈禱,即:「我與一切母親有情,在輪迴中長時受生、領受種種猛利大苦」等等。修上士道時,應略去「在輪迴中長時受生」數語39

  然後開始修正行。所謂「修」者,是指將我們的心與某一所緣相結合,令心慣熟於此。例如,將不信善知識之心轉而與信心相結合,令心慣熟於信心等。所以, 修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自心。確切地說,是為了將自心從煩惱的控制下襬脫出來、而與所,緣相結合。這裡面有二種修法:「觀察修」和「止住修」。  

  所謂「觀察修」,是指廣泛地應用教、理,喻、因等進行思惟而修。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換個角度來講:其實我們平時就一直在作「觀察修」,但是修的內容卻錯了,因為我們修的是三毒!以瞋恚為例,如果我們不首先去想某某仇人的話,瞋恚是生下起來的。但一旦想到某某仇人時,我們通常會不斷地想下去:「此人去年曾對我說過什麼樣的話,作過什麼樣的事,又怎樣地侮辱我,最後那人又以什麼樣的眼神看我。」像這樣,我們會越想越生氣,臉也變紅了,拳頭也捏得出了汗。這時候,如果那個仇人出現在眼前的話,我們會毫無疑問地一拳打在那人的頭上!這就是能生起瞋恚的「觀察修」。貪慾等其他煩惱也一樣。

  我們在辯論時的思惟,如果不是單純只為了想擊敗對手,而能平心靜氣地圍繞某一論題,從各方面進行觀察分析的話,就是這裡所說的「觀察修」。

  我們都是「大修行者」,但與真正的大修行者下同,我們只對煩惱三毒作「觀察修」,所以成就地獄等的速度比別人快,將很快就到達一切山谷紅如映紅寶的險惡世界40。因此我們應以觀察暇滿是什麼?為什麼說暇滿難得?暇滿是如何利大等等,來代替對無益之事的觀察修。

  在對每一科獲得定解之後,我們就應專修暇滿、利大、難得等的一科。如將鹼與鹽隨便混放在—起,不按先後次第地隨意挑選所緣來修,以為只要修的是正法就 沒有過失,這種修法是錯誤的。萬一養成惡習的話,將對我們形成極大的障礙:因為這是種導致沉沒、掉舉的有過修法,所以會使我們一生的善行都染上過失。

  如果養成這種惡習,我們將永遠無法肯定地說:「我在修這個所緣」,所以應當避免開這種惡習。以「死無常」為例,我們可以使用與「死無常」有關的教、理、喻、因,再加上別的相關內容來修,最簡單的,如「聽說今天村裡某個人去世了〕等等。此外,我們當以上師所說的教授為基礎,在此之上再增添其他有關內容,甚至「擦康41」內的一紙散頁,都可以作為補充來修。如果我們從多方面對所緣加以思惟,便較容易生起證悟,就像前面所說的從多方面思惟而生起瞋恚一樣42

  所以,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是「觀察修」,奢摩他成就之後的心一境性等是「止住修」 。

  (帕繃喀大師最後提到,有些人稱「止住修」為孤薩黎43修法,「觀察修」為班智達修法;又說「觀察修」能損害「止住修」等等,那都是不合理的。)

  註釋:

  1、共有五種:1、殺母;2、殺父;3、殺阿羅漢;4、破僧伽輪;5、惡心出佛身血。凡造此種業者死後即墮無間地獄,故名。

  2、業分決定受與不決定受兩種。決定受業,是指作了之後必將受果的業,依照受果的時間,分:1、現法受;2、順生受;3、順後受。不決定受業則受果與否不定。參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3、原文為一萬八千一百八十四倍,這與2的14次方所得出的結果不同。

  4、比丘十三資具之一。長五肘,寬二肘,穿於下衣之內部。

  5、密宗根本墮第二條:「藐視佛制學處」。

  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準提陀羅尼》中所說的淨罪相為:1、若於夢中夢吐惡食;2、飲乳酪等,及吐乳酪等:3、見出日、月;4、游行虛空;5、制伏猛火及諸水牛、黑人:6、見比丘、比丘尼僧眾;7、登出乳樹、象、牛王、獅子座及微妙宮;8、聽聞說法。

  7、其正式名稱為《大乘三蘊經》,該經摘自《鄔波離請問經》,寶積部。所謂「三蘊」是指:1、慚悔;2、隨喜;3、迴向。

  8、即南喀堅贊。

  9、資糧田主尊。

  10、參見《菩薩墮懺釋》,龍猛造。

  11、五部佛自「不動」始,身色分別為:藍、白、黃、紅、綠;手幟(手中所執法器、標幟)分別為:杵、輪、寶、蓮、劍。

  12、《菩薩墮懺大疏‧見者獲益》,雍增‧耶協堅贊造。

  13、即「藥師七佛」:1、善名普宣吉祥王佛:2、寶月蓮華善嚴智威音王佛;3、妙金無垢寶光禁行成就佛;4、無憂最勝吉祥佛;5、法音海聲佛;6、法海勝慧遊戲神通王佛:7、藥師琉璃光王佛。(譯自藏文,與舊譯稍異)

  14、聖馬鳴造。

  15、引目《證道歌》。

  16、燈、花、香、水等每種供品數量均為一百的大供養。

  17、1、佛;2、菩薩:3、緣覺阿羅漢;4、有學與無學聲聞:5、凡夫。

  18、法名為貢卻丹貝準美(寶教燈,1762-1823)。

  19、引自《廣大遊戲經》。

  20、飾有交杵圖案的法座。

  21、出自《修心七義論》。

  22、「迴向」卻不能包括「發願」。

  23、婆羅門種姓應盡的六項職責:1、誦習吠陀;2、教授吠陀;3、祭祀;4、為他祭祀;5、供養;6、納受供養。

  24、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結尾迴向文,另請參見附錄《有緣頸嚴》。

  25、《加行法有緣頸嚴甚深引導教授上師口授‧降利樂雨》中記載帕繃喀大師的話說:「以前有兩個人結伴同行,其中一人有一口袋白麵糌耙,另一人僅有少許黑豆糌耙粉,他們決定將糌耙混合起來一起分享。某日,白麵糌粑的主人說:「現在你那份糌粑快吃完了吧!」另一人答道:「不會吧,讓我們來看一看。」打開一看,結果發現在白麵糌粑之中仍有零星的黑豆糌耙粉,那人說:「瞧,我那份還沒有吃完!於是白麵糌耙的主人只好繼續讓那人分享他的白麵糌粑;同樣的,我們所作的善業少如黑豆糌粑粉,但如果將之與類似白麵糌耙的廣大總體善業混合起來、作為圓滿菩提之因的話,那麼在未獲菩提之前,我們的善業將永不竭盡!」

  26、梵文與藏譯本原文為「發願」,因有時可與「迴向」通用,所以帕繃喀大師在此改作「迴向」。

  27、出自《證道歌》。全文為:「恆河沙數菩薩願,受持正法願內攝,如是說故諸善根,悉皆迴向宏佛教。」

  28、出自《普賢行願品》。全文為:「敬禮供養悔露罪,隨喜勸轉請住世,盡我所積少分善,一切迴向大菩提。」

  29、出處不詳。全文為:「無上大師之聖教,如今值遇乃師恩,是故迴向願眾生,悉為善士聽攝受。」

  30、出自《普賢行願品》。

  31、財富受用永無竭盡的成就。

  32、長生不死的成就。

  33、指宗喀巴大師所著的《道次第傳承上師啟請‧開勝道門》一文。

  34、參見本書附錄《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圖解》。

  35、出處不詳。全文為:「願於吉祥上師行,不生剎那之邪見,於彼事業起信敬,上師加持速趣入!」

  36、《加行法有緣頸嚴甚深引導教授上師口授‧降利樂雨》中記載帕繃喀大師的話說:「速修之意,是指在未發起道次第證德的情況下,心裡依次憶念各所緣,如同登上山頂指點河山。」

  37、出自《道次第傳承上師啟請‧開勝道門》。

  38、即「金剛怖畏」、「集密」、「總攝輪」、「喜金剛」四尊。

  39、因為菩薩不應畏懼在輪迴中長時受生利益有情故。

  40、指地獄。

  41、參見第三天注第十一條。

  42、另請參見本書中卷附錄《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43、孤薩黎意為「具善」,是指遠離一切外事、一心內修之人;班智達意為「學者」,是指博學多聞之人。

02-3-20 20:2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