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癌症治療的進展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 郭哲彰醫師


十大死因之首

『癌症』,這個蟬聯多次『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歷年來不知造成多少青年才俊葬身在他的腳下,多少溫暖的家庭因他而變了樣。他像是個舉世公認的恐怖份子、死亡的審判官。現今全世界每年花費上億美金的研究經費,無非就是希望能掌握他的行蹤,斷絕其生計,最終將他緝捕到案。近幾年來西方醫學藉由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研發出新的化療藥物以及其他治療模式(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成為目前癌症治療的主流。反觀我國傳統醫學-中醫,因為他集結了幾千年的實證經驗,當然包含了癌症的治療經驗。由於這個價值,世界各國開始研究積極他,使得中醫藥成為突破癌症治療的一股新的助力,也使中醫藥應用在癌症治療形成一種新的趨勢。

中醫藥扮演的角色

目前中醫藥應用在癌症其角色有二:

一、輔助性治療(或稱支持性治療)

  1. 提高癌細胞對放化療的敏感性:

    實驗室中,三黃瀉心湯、補中益氣湯可提高化療藥物對頭頸部癌症、肺癌、消化道癌症等的細胞毒殺的敏感度。而大陸『中日友好醫院』的中醫腫瘤科應用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的中藥製成『扶正增效方』,配合放療治療肺癌有效率為 69.7% ,高於單純放療組的 40.9% ;淺表淋巴結癌轉移的縮小率為 80.07% ,高於單純放療組的 54.99% 。因此,對於一些化學藥物敏感度較差的癌細胞,如胃癌、肺癌,若能配合中藥治療,將能提高化療或放療的療效。

  2. 降低化療及放療的毒副作用:

    一般化學治療後,癌症病患身體呈現多屬虛證、或虛熱證。如吐、瀉、口淡屬於脾虛;掉髮屬於腎虛;目糊、怕光、手麻屬於肝血虛;身倦、頭暈屬於中氣虛。而放射治療則多毒熱。如口乾屬於胃熱;皮膚紅腫痛屬於血熱;大便黏臭或便秘屬於大腸溼熱;頭痛頸痛屬於瘀熱。因此利用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對症下藥,不僅可以改善上述症狀,也可改善化學治療所引起的免疫低下、骨髓抑制、神經毒性、臟器損害等。這是目前在臨床最常見中藥的輔助治療。

  3. 中藥止痛提高生活品質:

    根據統計, 51% 的癌症患者有疼痛, 70% 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為主訴。中藥止痛比不上嗎啡,但目前中藥在止痛上常配合西藥,舉例而言:酸性中藥可提高消炎藥的吸收,增加血藥濃度。如保和丸、山楂丸、五味子丸、烏梅安胃丸等,特別保和丸,還具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減少解熱鎮痛藥導致消化性潰瘍的機會。此外,在嗎啡使用時,常加入阿托品等解痙藥緩解內壓以增強止痛效果,但多會引起便秘。而中藥大黃則可緩解膽道、泌尿道的內壓卻又可治療便秘。因此,中藥用於止痛作用緩慢而持久,宜早用和較長時間應用,而不存在成癮的弊端,與西藥止痛劑配合應用可減少西藥止痛劑的副作用,故中藥止痛可應用於癌症的輕中期。

  4. 提升免疫能力預防轉移:
  5. 抑制血管增生

    美國佛克曼醫師提出終結癌細胞的「飢餓理論」,內容指出:血管增生是癌細胞生長及轉移的主要條件,因此,只要抑制腫瘤的血管增生,則可抑制腫瘤的生長及轉移。現今全世界都在尋找血管增生抑制劑,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五十種新藥在美洲、歐洲及亞洲進行臨床試驗。在台灣發現的有百步蛇蛇毒、綠茶、五碳醣複合物。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發現十種可以抑制血管增生的植物成分。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鯊魚軟骨就具有抑制血管增生的成分。

二、積極性治療

中藥到底可否單獨用來治療癌症。這個答案需要完整的人體試驗來驗證。目前我們所知從中藥提取出許多抗癌有效成分,如秋水仙鹼、長春鹼類、喜樹鹼等,經由高度濃縮已經成為臨床上常用的化學治療藥物。 2000 年 9 月,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 (FDA) 也正式批准用砒霜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但這些藥已成為西藥,雖然其來源為中藥,但其臨床運用上屬於純化物質,亦缺乏中醫理論來遣方用藥,因此,姑且將之歸類為西藥。近年來隨著癌症治療朝向慢性病發展,癌症治療不再強調趕盡殺絕,取而代之的是希望癌症病患能帶病延年。因此在人體試驗上,藥物對於癌腫瘤的有效與否慢慢跳脫出只看癌腫瘤的體積減少程度,取而代之的是癌症患者生活品質的提升,生存時間的延長。這對中藥在治療癌症的角色不啻為一大福音。近年來已陸續有些中藥複方進入臨床實驗。如中國大陸抗癌中藥雙靈固本散,目前已獲得美國 FDA 批准開始進入臨床研究。另外來自台灣的華裔美籍科學家孫士銧,研發抗癌中藥「華陽複方」, 2 年前經美國 FDA 核准進行第 3 期臨床試驗,計畫以 520 名末期肺癌患者為對象 ,其主要成分包括人參、黃豆、紅棗、扁豆、洋蔥、橄欖、芝麻種子、荷蘭芹菜等,我們期待其臨床實驗得以成功,藉此可以調整中藥在癌症治療可以從輔助治療跳脫成為積極治療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