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王琦 經驗集

資料來源: http://www.readtcm.com


名案評析

一、陽痿案

(一)肝氣不舒案

張某,男,35歲,幹部。婚後1年餘,自覺性功能有所減退,陰莖舉而不堅,甚則痿軟,難以交媾2月。患者身體素壯,無慢性疾患,1年前結婚,長其妻12歲,曾因要求房事遭拒,遂鬱鬱不舒,漸失同房興致,自覺勃起差,2月來雖有多次同房,但覺無強烈欲望,陽具雖能勃起,但痿軟早,不能完成房事過程,伴見胸悶不舒,太息頻作,舌質紅、苔薄,脈弦。證屬:肝氣悶鬱,氣機不暢,陽事不興。治以疏肝理氣。四逆散加減:柴胡12克、白芍10克、枳殼12克、當歸10克、白蒺藜24克、路路通6克、蜈蚣1條、砂仁3克、黃柏6克。另配合心理疏導,服藥4劑後同房時陽具勃起無恙,7劑後同房陽具舉而堅,盡興而愈。

[評析]王氏認為陽痿多與情志有關,因此臨證治療時,應詳問病史,瞭解病情特徵。應以心理和藥物配合治療,醫生須對病人關心、同情、鼓勵,使病人消除思想上的障礙,樹立信心,正確對待疾病。本例乃因病人情志不遂,氣機不暢,抑鬱傷肝,以致肝氣鬱結,治應疏肝解鬱,不宜香燥太過傷氣,而應理氣不傷陰液,重在調理肝氣治痿,可“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至和平”。

疏肝理氣用四逆散、逍遙散加減。方中柴胡升陽而疏肝,順其條達之勢,發其鬱遏之氣;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路路通、白蒺藜、蜈蚣入肝,善行走竄通絡,解除攣縮;砂仁理氣醒脾,以健脾胃,有治痿獨取陽明之意。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條達氣機之功。氣機暢達,氣血充盈,血脈通暢使宗筋得以濡養,則陰莖舉而堅。

(二)肝腎不足案

劉某,男,24歲,工人。婚齡1年,婚前有頻繁手淫史,婚後覺性功能差,舉而不堅,性交只能持續1分鐘。半年來陰莖完全不能自主勃起,夜間及清晨偶有勃起。診見:腰膝酸軟,頭昏耳鳴,失眠多夢,偶有遺精,舌紅少苔,脈虛弱無力。證屬腎精虧虛,水不涵木。方用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大熟地12克、淮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雲苓10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6克、仙靈脾15克、露蜂房10克,藥服7劑,已能勃起,但性交時仍很快射精,上方加刺猥皮10克、金櫻子10克、芡實10克,再進14劑,陽痿基本痊癒。

[評析]該例多因房勞過度,耗傷腎精,精不生血或思慮過度,肝血暗耗,血不化精,肝腎虧虛。治宜肝腎雙補,使精血互生,宗筋得以滋養,則陽痿自愈。

(三)毒致痿案

王某,男,28歲,建築工人,1997年6月3日初診。陰莖不能勃起2年。在北京數家醫院服用中藥數百劑無效。患者24歲結婚,1994年因精神病,服用多慮平、氟氮嗪、泰爾登、佳靜安定等多種抗精神病藥,陰莖漸不能勃起,1995年離婚。家族有精神病史。現精神症狀基本控制(仍服用抗精神病藥),陰莖不能勃起,寐差,大便秘結,小便可。舌質淡紅,苔黃,脈弦滑。

體查:外生殖器正常。中醫診斷:陽痿(肝鬱血瘀,熱毒內蘊)。西醫診斷:藥物性陽痿。治法:疏肝活血,解毒安神。處方: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克、香附10克、枳殼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生甘草6克、茯苓10克、遠志10克、白蒺藜30克、磁石20克、羚羊角粉(沖服)03克。

二診(1997年6月10日):服上方7劑,患者有性意識則陰莖能勃起,但勃起不堅,寐不佳,大便仍乾,4~5天1次,舌質淡紅,苔黃,脈弦滑。續以前方,加石菖蒲10克、肉蓯蓉30克、決明子15克。

三診(1997年6月17日):服上方7劑,患者陰莖勃起正常,大便2~3天1次,寐不佳。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擬用前方加減: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遠志10克、茯苓10克、白蒺藜30克、石菖蒲10克、酸棗仁15克、丹皮6克、桃仁10克。

四診(1997年6月26日):服上方7劑,患者陰莖勃起正常,大便2天1次,仍訴寐不佳。

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擬交泰丸加味:川連6克、肉桂3克、延胡索10克、法半夏10克、蟬衣30克、琥珀粉(沖服)3克。

[評析]本案以陽痿為主症,病史2年。陽痿有功能性和器質性之分,醫多從驚恐傷腎、命門火衰、氣血虧虛、肝鬱氣滯分證。王氏認為,藥毒所致者論述較少,主要是藥石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抗高血壓類、抗精神病類、抗雄激素類藥物,可影響性欲。本案即為抗精神病類藥物所致。抗精神病類藥物可抑制雄激素對大腦的性興奮刺激作用。中醫辨證為肝鬱血瘀,熱毒內蘊。用柴胡疏肝散疏肝活血,加白蒺藜、茯苓、遠志、磁石安神定志,羚羊角粉涼血解毒。二診,患者陰莖有性意識則陰莖勃起,大便乾結,寐不佳。王氏認為久病耗傷精血,故大便乾結。加肉蓯蓉、決明子,補腎陰、清肝熱,通便,石菖蒲醒神開竅,振奮性神經。三診,患者陰莖勃起正常,大便有改善,寐不佳。王氏在前方基礎上,去肉蓯蓉、決明子,加桃仁、丹皮以通瘀,以改善陰莖供血環境。四診,患者陰莖勃起正常,仍夜寐欠佳,乃加延胡索、法半夏、蟬衣、琥珀粉四味,安神鎮靜而獲效機。

二、遺精案

王某,男,24歲,工人,1997年6月10日初診。遺精5年,2~3天遺精1次,嚴重時1天1次。曾在山西、北京等地數家醫院就診,診斷為無菌性前列腺炎,服用多種抗生素及中藥無效。

現遺精1天1次,夢交,頭痛,頭暈,耳鳴,眼乾澀,視物模糊,手足心熱,腰酸,寐差,睾丸、會陰部不適,陰部潮濕,無尿頻、尿急、尿痛,大便可。舌質淡,苔薄白,脈診稍澀。男科專科體查:外陰發育正常,睾丸、附睾、輸精管正常,無精索靜脈曲張,前列腺指診無異常。實驗室檢查:前列腺液示卵磷脂小體++,白細胞4~6個/HP。中醫診斷:遺精(虛火上炎,心腎不交)。西醫診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治法:清火滋陰,交通心腎。處方:三才封髓丹加味:黨參15克、天冬10克、生地15克、砂仁3克、黃柏10克、生甘草3克、知母10克、蟬衣10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蠣20克。

二診(1997年6月24日):服上方7劑,患者1周遺精3次,夢交,頭痛、頭暈、耳鳴明顯減輕,眼不乾澀,視物不模糊,手足心熱好轉。睾丸、會陰部無不適,仍感腰酸,寐差,陰部潮濕。

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續以前方,加黃連3克、蓮子芯3克。

三診(1997年7月8日):服上方14劑,患者近1周未見遺精,亦不夢交;稍感腰酸,寐欠安,其餘諸症皆失,精神愉快。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滑。擬方用三才封髓丹合妙香散繼圖進步:天冬5克、生地15克、太子參15克、砂仁3克、黃柏10克、山藥15克、生黃芪1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茯苓10克、生山楂20克、百合15克。

[評析]本案以遺精為主症,病史5年。王氏認為,遺精是未婚青年男性一種生理現象,“滿則溢”,西醫無此病名。但本案遺精頻繁,甚則1天1次,不能謂之正常。前列腺炎可致遺精,但遺精並非皆為炎症所致。本案王氏從心腎著手,治以三才封髓丹加味,三診共服藥24劑,遺精及諸症獲愈。三才封髓丹出自《醫學發明》,是治遺精名方,也是王氏常用方。王氏常言,古人的名方是經歷實踐檢驗的,要繼承,但不要墨守成規。青少年相火偏旺,治遺精應著重一“清”字,輔以“鎮”字,不能專用固澀之品。是以一診加用知母清相火,蟬衣、生龍牡鎮靜止遺。

蟬衣一藥,不唯疏內清熱,其鎮靜作用顯著,如臨床治耳鳴、止痙皆用之。二診王氏仍在“清”字作文章,加用黃連、蓮子芯清心火,遺精1周未作。三診王氏合妙香散補氣養血,安神鎮靜。

三、尿頻案

黃某某,男,26歲,銷售員,1997年6月3日初診。尿頻半年,1日10餘次。曾在北京市多家醫院就診,症不減。有時不受控制,頗以為苦。1996年10月因頂枕部腦血管畸形行瑪刀手術。現尿頻,1日10餘次,夜尿2次,無尿急、尿痛及尿滴白現象,頭昏沉,耳鳴,心煩意亂,寐差,大便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澀。男科專科查體:外生殖器正常。中醫診斷:尿頻(肝膽失調,心神浮越)。西醫診斷:神經性尿頻。治法:調和肝膽,鎮心安神。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柴胡15克、法半夏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蟬衣10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蠣20克、靈磁石15克、酸棗仁15克。

二診(1997年6月10日):服上方7劑,患者症狀改善不明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

續以前方,加益智仁10克、烏藥10克、石斛10克。

三診(1997年6月17日):服上方7劑,患者尿頻症狀消失,頭不昏,耳鳴明顯緩解,寐佳,夜尿1次,尿後複寐。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繼用上方7劑,鞏固療效。

2周後,患者來診室告知王氏,尿頻症狀痊癒。

[評析]本案以尿頻為主,病史半年。王氏認為,尿頻一症,可獨立存在,亦可見於多種疾病中。神經性尿頻為肝膽失調,心神浮越所致。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味,方中柴胡、法半夏、白芍、甘草調和肝膽,桂枝、蟬衣、龍骨、牡蠣、靈磁石、酸棗仁鎮靜安神。桂枝通心陽,王氏用之取其鎮靜之功,謂曰:《傷寒雜病論》桂枝甘草湯、桂枝加桂湯治心悸、奔豚,皆取其鎮靜之效。臨床治病,貴在守方。二診,患者症狀改善不顯,王氏守方加縮泉丸(益智仁、烏藥、山藥),山藥換石斛,補肺陰,鼓腎氣,肺腎同治。三診時,患者尿頻痊癒。

四、血精案

程某,男,53歲,農民,1993年11月4日初診。訴房事射精呈血紅色2年,加重1年。常因勞累後症狀明顯。伴見心煩易怒,口苦時作,小便時有淋瀝不盡,舌紅苔黃,脈弦。證屬肝經濕熱,下擾精室,血絡受損之血精證,治宜疏肝泄熱,化瘀止血,用龍膽瀉肝湯加味治之:龍膽草5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車前子10克、生地10克、澤瀉10克、當歸10克、茜草10克、紫草10克、三七粉3克(沖服)。每日1劑,連服7劑。11月12日複診,訴血精已未見,心煩易怒等症明顯好轉,繼守前方再進6劑。11月19日三診,患者自述諸症盡消,診後囑改服六味地黃丸半月,以資鞏固。

[評析]血精是指射精時有血液排出;或時有血性精液外溢的一種較難治的男科病症。對血精的病機多從濕熱、瘀阻、虛火立論。王氏指出,出血之症多因於火,血精之症多因下焦濕熱、瘀熱互結及陰虛火旺等損傷精室血絡所致。其論治原則,陽盛傷絡者以清熱涼血為主;陰虛內熱者以滋陰降火為要;瘀熱內擾者,以祛瘀與清熱並舉。血精的證候表現,初期以濕熱毒邪的實證多見,病久則一方面累及於腎,致使腎陰虧虛,另一方面則出現久病入絡,敗血瘀滯內結,致使血精纏綿難愈。對頑固性血精的治療,王氏認為除針對其主要病因外,對任何型均宜選加滋陰藥與活血祛瘀藥。由於精室位於下焦,肝之絡脈環繞陰器,精液歸精室所藏,由陰莖竅道排出。若肝經濕熱,循經下注,熱血蘊結于下焦,擾動精室,損傷血絡,迫血妄行,則血隨精出,發為血精之病。對肝經濕熱之血精除善於把握濕熱病邪之主因外,對病機過程中出現的溢出脈外之瘀血也十分注重調治。治療時常選用龍膽瀉肝湯清肝膽之火瀉下焦濕熱的同時,常加四烏骨一茹丸並三七粉化瘀止血,助當歸祛瘀生新。諸藥合用,濕熱得清,瘀血得消,鬱火得散。

五、精液不液化案

張某,男,28歲,工人,1995年5月3日初診。婚後5年未育,女方婦檢正常,未避孕。性生活正常。曾在山東、北京等地數家醫院就診,多次精液常規檢查提示精液2~4小時不液化,診為男性不育(精液不液化症),先後用中藥、VitC、硫酸鋅口服,並肌注透明質酸酶等治療未效,故慕名求診于王氏。患者既往體健,喜食辛辣,性生活2次/周,射精不暢,偶有射精痛,陰囊濕粘,伴乏力,頭身困重,小便黃而氣臊,大便不爽,舌暗紅,苔黃而膩,脈滑數。體檢:外陰發育正常,睾丸、附睾、精索無異常。精液檢查:精液量02ml,pH:82,粘稠度Ⅲ度,2小時液化,液化率033,精子計數26 X 106/ml,活率32%,活動力:Ⅲ度8%,Ⅱ度17%,Ⅰ度24%,0度51%,畸形10%。EPS檢查:pH值:70,卵磷脂小體(++),WBC0~8/HP,精漿AsAb(-),精液支原體檢測(-)。精漿酸性磷酸酶461u/ml,澱粉酶824u/L,果糖231u/L。西醫診斷:男性不育(不液化症);中醫辨證:濕熱痰濁互結。治以:清熱化濕,消痰祛濁。以二妙散為基礎方加味:蒼術10克、黃柏10克、浙貝母10克、白芥子6克、麥芽10克、茯苓12克、車前子12克、山楂10克。

15劑,水煎服,日服1劑。5月15日二診:服藥後,同房時射精暢利無痛,陰囊濕粘、乏力、頭身困重等症明顯減輕,大便調,尿淡黃,舌暗紅,苔薄黃稍膩,脈滑。複查精液:精液量20ml,pH值80,粘稠度Ⅱ度,液化時間54分鐘,1小時液化率047,精子計數8 X 106/ml,活率45%,活動力:Ⅲ度17%,Ⅱ度29%,Ⅰ度38%,0度為16%,畸形9%,WBC0~1/HP。繼服上方30劑,複診自覺症狀消失,無何不適,舌脈無異常。精液常規:量2ml,pH值74,粘稠度<Ⅰ度,液化時間20分鐘,1小時液化率094,計數31 X 106/ml,活率74%,活動力:Ⅲ度42%,Ⅱ度37%,Ⅰ度15%,0度為6%。畸形9%,WBC(-)。2個月後來訴其妻懷孕。

[評析]王氏認為,精液不液化症的治療,不宜分型過繁,其病機可概括為“濕熱痰濁”,從而確立清熱化濕,消痰祛濁為治療大法。臨證時根據濕熱、痰濁輕重主次遣方用藥。方中蒼術苦溫燥濕,黃柏苦寒燥濕清熱,二藥合用清熱、燥濕、解毒;浙貝解鬱散結,清熱化痰;白芥子“消痰癖”,能去皮裡膜外之痰,佐麥芽健中運脾,茯苓淡滲益脾,以充化源;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善降泄,功在祛濕清熱化痰,尚能通啟精竅,三味配合以治痰濕之本。尤巧在山楂與麥芽相伍,取酸甘化陰之意,藉以酸化血液,以降低精液pH值,與西醫用VitC治療本症有異曲同工之妙。況且山楂尚能“行結氣,消瘀血”,協同貝母開鬱結、白芥子辛竄通絡,從而改善前列腺微循環,促進腺管分泌物排泄通暢,利於腺體功能恢復。全方寒溫同用,滋清並重,攻補兼施。“攻”即清熱、化濕、消痰、祛濁、散結、化瘀;“補”即益陰生津,顧護中土,從而體現了“治病求本”之法則。

六、男性不育案

肖某,26歲,幹部,1990年10月23日初診。患者訴結婚兩年半女方未孕,女方經系統檢查未發現異常或有礙受孕因素,夫婦婚後均未採取避孕措施,婦科建議男方進行檢查。患者全身無明顯不適症狀,時感左側睾丸墜痛,遇冷加重,性情急躁易怒,陰囊處潮濕,無尿頻、尿急、尿痛、尿濁,無腰酸腰痛及會陰部不適,性功能及性生活正常。舌紅苔白,脈弦。外科檢查發現左側精索靜脈曲張Ⅱ度,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未見異常。精液常規示:精液量2ml,乳白色,立即液化,pH值7,精子計數1800萬/ml,活率20%,活力Ⅲ級3%、Ⅱ級6%,畸形率25%,白細胞計數0~1個/HP。中醫診斷:男性不育(弱精子症、少精子症),辨證:腎虛伴瘀血阻絡;西醫診斷:精索靜脈曲張合併不育症。治則補腎活血,通絡利濕。藥用何首烏15克、五味子15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5克、丹參15克、益母草12克、蒲公英20克、肉蓯蓉20克、牡蠣15克、仙靈脾15克、川斷15克、熟地15克、車前子10克、路路通15克、生蒲黃10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1990年11月24日二診:訴服藥一月後睾丸墜痛減輕,陰囊仍潮濕,舌脈如前。精液檢查結果:量25ml,色乳白,液化良好,計數2500萬/ml,活率25%,精子活力Ⅲ級5%、Ⅱ級10%、Ⅰ級30%、0級55%,畸形率15%,白細胞1~2個/HP。

1990年12月18日三診:訴睾丸已無墜痛,陰部潮濕亦好轉,舌脈正常。精液檢查示:量2ml,色灰白,液化正常,pH74,計數4000萬/ml,活率40%,活力Ⅲ級15%、Ⅱ級20%、Ⅰ級45%、0級20%,畸形率10%,白細胞2個/HP。

1991年1月30日四診:訴無不適症狀,查舌脈均正常,精索精脈曲張仍左側Ⅱ度,精液常規示:3ml,乳白色,pH值76,液化良好,計數6400萬/ml,活率60%,活力Ⅲ級26%、Ⅱ級30%、Ⅰ級44%、0級0%,畸形率10%,白細胞0~1個/HP。

1991年9月13日,患者來門診告知其妻懷孕。

[評析]傳統中醫學認為,男性不育的發生發展存在多種多樣的原因,既有內部因素,又有外界影響,先天因素亦不容忽視。王氏提出:精液異常不育的病理機制為腎虛、血瘀、濕熱或三者交織夾雜。提出“腎虛夾濕熱瘀毒”為男性不育主要病機,並因此立出補腎填精、活血通絡、清利濕熱解毒之大法。據此而定基本方,方中何首烏澀精、堅腎氣;五味子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枸杞子補益精氣,強盛陰莖;丹參主寒熱積聚,破積除瘕;肉蓯蓉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蒲公英為通淋妙品。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精,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疏利濕熱之功效。

七、心悸案

趙某,女,22歲。患者14歲時即患“病毒性心肌炎合併頻發性室性早搏”,經抗病毒治療後心肌炎治癒,但遺留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8年來每於感冒、勞累或情緒激動時則出現陣發性心悸、氣短等不適,早搏每分鐘可達數十次。心電圖示頻發性室性早搏,二聯律、三聯律,在外院給予心律平長期維持用藥,一旦停藥則心悸等症狀加重。近半個月來患者因考試複習緊張又反復出現心悸氣短、自汗,並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夢等,服用心律平症狀未見明顯緩解。

經人介紹來王氏處就診,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結代,重按無力,心電圖檢查同前。予服經驗方平沖飲,藥用:川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龍骨15克(先煎)、牡蠣15克(先煎)、紫石英15克(先煎)、磁石15克(先煎)、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15克、川黃連10克、蟬衣10克、玄胡索10克,6劑,水煎服,並囑其停用心律平。患者服用4劑即來訴症狀明顯改善,早搏次數亦顯著減少。24小時動態心電圖查示:偶發室性早搏,並且未出現停用心律平後的反跳現象,又囑繼服30劑以鞏固療效,隨訪2年來未見復發。

[評析]快速型心律失常與中醫“心悸”、“怔忡”相關,心臟的正常搏動節律賴於心氣之推動、心陽之溫煦、心陰之滋養。心陽不振,相火失位,虛陽浮越,沖氣上冒,則致心神不寧,表現為心悸脈數。陽氣不足,氣不化精,則心陰亦虧,陰虛火旺上擾心神更加重心悸。故王氏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在於心陽浮越兼氣陰兩虛,治當以溫通心陽,鎮心安神為主,輔以養心護脈。

方中重用桂枝強心定悸,和營通陽;炙甘草又能養營補陰,溫通經脈;龍牡重鎮潛陽,安神定志;紫石英補心氣,安驚悸,定魂魄,與磁石共同加強重鎮降逆,平抑心氣之效;酸棗仁、五味子既能收斂浮越之氣,又能斂汗止汗;黃連清心降火,與桂枝配伍有溫涼相濟,交通心腎之意。玄胡、蟬衣調暢氣機,宣通阻遏之心陽。全方溫清消補配合,藥性平和,溫陽不忘滋陰,重降佐以宣通,使陰平陽秘從而共奏定悸平沖之效。

八、奔豚氣案

孫某,女,71歲。1991年起出現腹部動悸,似有氣在脘腹部竄動不止,發作時需用木棍頂在腹部方可緩解,每次發作短則2小時,長則可達5小時,受恐嚇、刺激後症狀加重。每月可發作6次左右,每次發作在吐涎後,全身發熱自行緩解,渾身乏力,精疲力盡,可自睡數小時,尿頻、尿量多,手足冷,舌質淡,苔薄,脈沉細。曾在多家醫院診治,經中西藥治療無效,腹部B超檢查無異常,僅提示膽結石。外院診為胃腸神經官能症,對症治療。經人介紹從山西來京,求治于王氏處。王氏以仲景桂枝加桂湯和柴胡疏肝散加減: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紅棗10枚、柴胡10克、枳殼10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10劑。10天後二診,訴腹部動悸明顯好轉,僅發作一次,且時間短暫,尿頻、乏力、手足冷等症狀亦明顯好轉。

原方加減:桂枝15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生薑10克、紅棗10克、柴胡10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烏藥6克、川芎10克、水煎服14劑。1月後家屬來訴,病人諸症悉消,如常人。

[評析]奔豚氣之症,臨床較為少見,病人發作時痛苦不堪,多數病人歷經很多醫院治療、檢查,但往往不能取得好的療效,這其中與很多醫生不識此病有關,多以胃腸神經官能症治之。

王氏言此疾在其30餘年臨證中亦僅見數例。奔豚氣以臍下築築跳動,亦稱“臍下悸”為主要症狀,多因平素有水氣停聚下焦,水氣乘機欲逆。所以治宜助陽行水,用桂枝溫中降逆;生薑散水結以開氣鬱;甘草、大棗健補中州以行津上液,枳殼、香附疏肝理氣;柴胡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行氣散結,二診時仍步原法以鞏固療效,疾蠲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