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06講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與要求

(2) 怎麼學?

  1. 詞釋句,弄通本意
  2. 熟讀默記,嫻熟於心
  3. 分析病機,加深理解
  4. 上考《內》與《難》,旁參《金》《本》
  5. 歸納總結、鑒別對比
  6. 學以致用,驗於臨証
  7. 閱讀諸注,深入研習
  8. 汲取眾長,不斷進取

大家好,我們接著還討論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第二點,怎麼學?我們上次課談到學習的最開始階段,在學習原文的過程中,要注意弄通本義。進一步就要求大家能夠記一些重要的原文,做到這兩點。意思也明白了,原文也記住了,可是你問他幾個病機,問他為什麼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個證候,那麼就不懂,這樣的話,也還是不行。

所以第三點,我們就要求能夠「分析病機,加深理解」。有一句話是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常常不能夠很好的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的感覺它」。像我上次課所舉的病例之中,抓病機,活用經方的這種思路,那就是必須在你理解這些證狀的病機的基礎上,你才能夠活用經方。所以我們在學習傷寒論的過程中,對於每一條,每一證候,每一證狀的基本病機,我們都應當進行分析,都應當弄懂、弄明白。

在分析病機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去參考《內經》《難經》、去參考《金匱要略》和《神農本草經》,因為《傷寒論》的學術淵源,和《內經》、《難經》是非常相關的。所以有些病機的解釋呢,我們就是應用內經的理論,之後我們在講原文的時候,會具體的談到,用了《內經》和《難經》的理論。《金匱要略》和《傷寒論》是姊妹篇,它們都是傷寒雜病論這一本書,在流傳過程中不得已被分為了兩部著作。所以有些內容在《傷寒論》裡比較詳細,在《金匱要略》裡就比較簡略,有些內容在《傷寒論》裡比較簡略,在《金匱要略》裡就比較詳細。比方說大青龍湯的適應症,它是治療外有寒邪閉表,內有陽鬱化熱,鬱熱擾心出現的不汗出而煩躁的症候,大青龍湯是《傷寒論》中發汗力量最強的一張方子。用了這張方子以後,有時候汗出太多,不容易控制,在《傷寒論》中,提供了用溫粉爽身止汗的方法。而在《金匱要略》裡,雖然也有大青龍湯,但是對大青龍湯吃了以後,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它就沒有進一不步救治的措施。小青龍湯,治療外有表寒,內有水飲,水寒射肺的咳喘。 由於小青龍湯本身,麻黃、桂枝、細辛、乾薑,這些藥物它都在用,辛溫燥烈有餘,盡管它也芍藥、五味子這些養陰、斂營、護正的藥物,畢竟辛溫燥烈偏盛,所以不能夠長期的用。長期的用之後就會有傷陰、耗血的弊病,但是這一點在《傷寒論》裡並沒有提到,而在《金匱要略》裡卻說得比較詳細。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要經常相互參照。這裡所說的本是指的《神農本草經》,傷寒論中的用藥,有些解釋它的藥理的時候, 我們會用到《神農本草經》的一些觀點,比方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裡,它保留了芍藥,芍藥在這裡幹什麼用?《神農本草經》說芍藥有“利小便”的功效。因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它是治療脾虛水停,水邪阻遏太陽經氣,水邪阻遏太陽腑氣,這時候把桂枝去掉,而保留芍藥幹什麼?就是用芍藥來利小便,祛水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借助借助《神農本草經》的內容,來解釋《傷寒論》中用藥的道理。

在學習方法上,第五點,要求「歸納總結、鑒別對比」,由於《傷寒論》是一條條寫的,有的詳於前而略於後,有的詳於後而略於前,有一個方證可能分布在各篇。比方說吳茱萸湯證,
在陽明病篇有「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在少陰病篇有「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在厥陰病篇還有「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你要想把握吳茱萸湯的全部適應證的話,你必須把三篇的內容,涉及要吳茱萸湯的內容,都聯繫起來看,所以要歸納、要總結。

又比方豬苓湯的適應證,在陽明病篇有,在少陰篇有,你也必須把這兩條方證總結起來。

真武湯的適應證,在太陽病篇有,在少陰病篇也有,這樣的話,你把兩條概括起來,你才能夠知道傷寒論中用真武湯的全貌。

另外還要鑒別對比:有許多方證的臨床表現相類似,或者基本病機相類似,或藥物組成相類似。你在臨床上怎麼進行區別使用,這也是需要進行鑒別對比的問題,以上這幾個步驟,原文弄明白了,病機弄懂了,理論問題解決了,好像都明白了,但是充其量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因為你沒有在臨床上用過,這些知識可能還是書本知識,你的印象並不深刻,這就像鄭板橋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你要想把傷寒論中的知識,真正的變成自己的知識,你必須「學以致用,驗於臨證」。

有一年,我和劉渡舟老師帶著我們的工農兵學員,在北京京西門頭溝礦區開門辦學,我說開門辦學的這句話,現在的同學,可能不大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那個時候,我們上課就是到鄉下去上,到基層去上,是這麼一種形式,我們經常送醫送藥到礦工的家裡,有一家礦工的年輕的媳婦坐月子,生完小孩20天,身上疼痛十天,我們到家裡給他看病的時候,當然我們就想到是氣血兩虛,肌膚失養。所以開始我就給她用八珍湯,吃了三付,沒效果,還是疼。後來又用人參養榮湯,吃了三付還是沒效果,我和劉渡舟老師住一個房間,我說:劉老,我遇到一個產後身痛的病人,我用補氣養血的方法,怎麼沒有效呀?她又沒有感冒的症狀。他說:你用的什麼方子?我說:八珍湯我用過了,人參養榮湯我用過了。他說,你應當用傷寒論中的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這張方子巫在是桂枝湯裡加重芍藥的用量來養血柔筋止痛,加重生薑的用量來引藥達表,另外加人參來益氣。我在開這個方子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問題,產婦在產後出汗很多,一動就冒汗,我心想生薑不能多用,更何況生薑很辣,因為我吃飯的時候,特別討厭生薑,我就想到別人也討厭,所以生薑我用了三小片,其他的藥還是正常的。吃了三付,還沒效。

我說:「老師,您告訴我的那個新加湯,我給那個病人用了,我給人家看了九天了,這身疼痛已經十天,現在又是九天,都二十天了,身痛不能緩解,吃了您說的那個方還沒效。」
他說:「你把方子拿來我看看。」我就把那個方子拿給他看,
老師說:「生薑三片,多大三片?」
我說:「三小片。」
他說:「為什麼這麼少?」
我說:「她產後出汗那麼多,我不敢給她用辛散的,更何況生薑太辣!」
老師說:「你知道新加湯中用生薑的意義嗎?」
我說:「不是引藥達表嗎?」
老師說:「你用這麼點藥,怎麼能夠引藥達表?」
我說:「他還出汗呢!」
他說:「你現在用補氣養血的藥,引藥達表,她就不會發汗了。它是補益肌表的氣血來營養肌膚,會治療身痛的。」
我說:「那生薑用多少?」
他說:「用15克,你直接寫清楚15克,秤完了,讓他切成片。」
我說:「老師,會不會太辣?」
他說:「你是給他做飯呢,還是給她配藥?」

所以老師經常批評我,因為我每次開方的時候,我都要考慮到這個藥的口味如何?這個藥的口感如何?這老師經常批評我,你是給他做飯呢?還是給他開藥的?不過,到今天我還是這個思路,我總覺得給病人吃的這個藥不能太難吃,本來得病就是一種痛苦,盡管說「良藥苦口利於病」,但是我們還是要注意到它的口味和口感,所以有一個藥,我從來不用,那就是五靈脂,你說它的療效有多少?我說:「難以肯定」,你給他煮出來的藥湯又臊又臭,你讓病人喝一種動物的糞便,所以我在心裡上接受不了,好,我們還回來說這件事情。
用完15克生薑以後,病人吃完了,汗並沒有多,吃了兩付身痛減輕,吃了三付,身痛好了。

回來,我說:「劉老,那個病人好了。」
他說:「是啊,你看這個方子,你就是把生薑的量,按照原來的劑量比例用上,它就有療效!」
我說:「老師,我用人參養榮、用八珍,並沒有錯呀?」
他說:「你養內臟的氣血是沒錯的。她現在是氣血不足,肌膚失養,它不能引藥達表,所以治不了這個身痛。」(補營血不足,肌膚失養的身疼痛時,生薑量不能少的。)
所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佑此事要躬行」,從那之後,我再用新加湯治療營血不足,肌膚失養的身疼痛的時候,我知道這個生薑的量是不能少的,你沒有這次的臨床的這種體會,你怎麼能夠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怎麼能夠深刻的體會,仲景為什麼原方中生薑還要加量,學習到這個地步,可以說我們就可以做個很好的臨床醫生了,但是如果你想進一步的深入的研究《傷寒論》,或者是一個專門研究《傷寒論》的學者,你還要繼續地閱讀諸家的著作,諸家對傷寒論的注解,然後深入去研究它。

第一部為傷寒論全面作注的是誰?是金代的成無己,成無己他寫的書是什麼?《注解傷寒論》他的書的出版年代在金皇統四年,也就是公元1144年,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林億、孫奇、高保衡他們在宋治平二年,它是北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校勘、刻印了《傷寒論》,不到一百年,九十年以後,成無己在宋版《傷寒論》的基礎上,給《傷寒論》原文全面作注,寫成了《注解傷寒論》,《注解傷寒論》問世以後,醫家們感到這個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既有《傷寒論》的原文,又有《傷寒論》的注文,讀起來比較方便,所以後世就對成注本《傷寒論》,就反覆多次的翻刻,一直到了明朝、到了清朝,特別是到了明朝,連知道宋版《傷寒論》原貌的????,都很少有人知道了,所以這叫《成本》,在《傷寒論》版本流傳上,成注本《傷寒論》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許多人都以成本《傷寒論》,作為《傷寒論》的底本,直到我們文化革命結束以後,中醫藥大學招的第一批研究生,我們教學用的那個底本,還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所以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它雖然是以經解經,是我們今天深入研究《傷寒論》的,應當讀的一部參考書,從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問世以後,給《傷寒論》作注,或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傷寒論》的大的醫家、大的著作,有人統計,不下千家,這些著作,或者從理論的角度,或者從臨床的角度,或者從其它多學科的角度,對《傷寒論》進行了多方位的、多角度的、多層次的研究,這些著作的這些知識,豐富了傷寒學術,發展了傷寒學術,使《傷寒論》這樣一本書,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傷寒論學」,成為一個學科,所以我們要研究「傷寒論學」的話,這些著作都是應當多看一看,多了解了解的,在這麼多著作之中,我在這裡推薦幾本書:

  1. 一本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
  2. 第二本是明代的,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
  3. 再有一本清代的,柯韵伯的《傷寒來蘇集》
  4. 再有一本是清代的,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

過去我們在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現在沒有這個項目了,給研究生指定參考書的時候,除了《傷寒論》之外,這四本書都是指定的,研究生的入學考試參考的書籍,當然我們配合全國統編教材,五版教材有一個輔導材料,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的,是那個綠皮的,那個也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現在我這裡拿的是配合《傷寒論》的六版教材所出的「中醫藥高等叢書《傷寒論》」,是配合六版教材的輔導材料,這些我們都可以作為參考書來學習。

在學習方法上,最後一點,要「汲取眾長,不斷進取」。
我在我們這次教學的開頭曾經說過,電影導演認為電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我覺得寫的這個著作,每一本書都是一種遺憾的創作,而每一次課都是一種遺憾的講演,為什麼這樣說呢?或多或少,或者課堂上我們有口誤,或者某些知識的認識,我們有偏頗,因為每個人的認識畢竟是有限的,你現在認為你的認識是正確的,過上幾年,隨著你知識面的擴大,你才說,唉呀,當初我為什麼說這個話呀,當初的話是錯的,真是「學無止境」,因此,我們在學習《傷寒論》的過程中,不能夠就斷然說,我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別人的說法是錯誤的,更不能斷然說,我在目前達到了什麼最高的水平,今後就不可能再發展,這個認識是絕對不可以有的,「學無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汲取臨床家們的長處,汲取理論研究者的長處,不斷的進步,千萬不要固步自封,千萬不要夜郎自大,我在中醫藥大學有時候做一些檢查性的聽課,我幾乎每堂課都能夠給老師挑出毛病,所以我想,我自己聽我的錄音也罷,看我的教學錄影也罷,也幾乎每堂課也能挑出毛病,所以大家今後,看我的教學的錄音和錄影,不要覺得,這都是對的,我肯定知道這裡頭肯定還有錯誤,甚至有許多許多的口誤,遇到這種情況,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能夠諒解,好,關於《傷寒論》的概論,我們講了六個問題,我們就都談完了。


下面我們講六經病證的第一篇。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也是我們講義的第一章的內容,《傷寒論》是一個原文課,在講原文之前,我們每一篇都給大家把這一篇的基本內容,做一個概括的介紹。這個介紹,我們把它叫做「概說」。

概說中的第一個問題,我們談太陽病的成因

太陽病的成因

太陽病的成因比較簡單,常見的是風寒外襲,風寒之邪侵襲體表。於是導致了太陽病的發生,這是常見的。

另外還有一種少見的情況,是少陰病寒盛傷陽,正氣抗邪,陽氣就有恢復的這種傾向,陽氣恢復後,祛邪達表,於是乎出現臟邪還腑,陰病出陽的情況,這個情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首先說少陰病(的寒化證)有兩類證候:

太陽病的病位

太陽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沒有涉及到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太陽小腸腑的病變。在《黃帝內經》裡,雖然用太陽來命名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用太陽來命名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腑,但是在《傷寒論》裡,它的六經分證,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來的。臨床上,他所看到的外感風寒邪氣的初起階段,邪氣侵犯的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沒有涉及到小腸。所以太陽病裡頭沒有小腸的病變。

另外,肺主皮毛,太陽主表,所以在太陽表證階段,寒邪傷表以後,常常引發肺氣宣發肅降失調,所以在太陽病篇涉及很多肺部的病變。像我們剛才提到的麻黃湯證有喘,小青龍湯證有喘,麻杏石甘湯證有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有喘,這些證候都是在太陽病篇出現的,因為這是外感病的客觀情況。太陽主表,肺主皮毛,太陽表陽受寒,表氣不利,常常可以導致肺氣宣發肅降的失調,所以肺不病變在太陽病階段都表現出來了。所以《傷寒論》中的太陽病包含了肺部的病變,而《傷寒論》中太陰病,只不過是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臟的病變而已。

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太陽病的病機,所以我們這裡要複習一下有關太陽的生理。

我們從經絡、從臟腑、從陽氣這三個角度來回憶足太陽這個系統的生理。

從經絡循行的角度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到腳,它行於人體的頭、項、後背,它是人體最長的,穴位最多的經脈,這是它的循行特點,從頭到腳,循行頭、項、後背,是人體最長的,穴位最多的經脈。

第2個要點,我們要掌握的是「其脈上連風府,和督脈相通,下絡腰腎,和腎相連」。這是在循行特點上我們要把握的第二個特點,和督脈通,督脈是陽經的總督,它主管一身陽經的陽氣,調節全身陽經的陽氣,所以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脈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這是它為什麼可主表的一個生理基礎,它和督脈通。另外,它和腎相連,腎內藏元陰元陽,它是五臟六腑陰陽之氣的根本,它可借助腎中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這個問題我們後面還會談到,這是經脈循行特點上,從頭到腳,行於頭、項、後背,上連風府,和督脈相通,下絡腰腎,和腎相連,所以它就可以借助督脈和腎中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

我們還應當知道的是,足太陽膀胱的經別(十二經都別出的一個分支),這個經別散布於心,就是太陽膀胱經和心有關係。所以當太陽表邪循經入裡化熱,和血結於下焦,和血結於膀胱的時候,下焦瘀熱循經上擾心神,可以出現如狂,和發狂這樣的精神症狀。按理說,一個膀胱的病變,怎麼會出現精神症狀呢?這就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的經別,上行散布於心的緣故,關於它的經絡循行特點,我們就介紹這麼多。

從臟腑的角度

膀胱腑,它是司氣化的,它位於下焦,和腎相連。它有氣化的功能,它的氣化功能包括了兩個方面:

  1. 化生陽氣,它怎麼化生陽氣呢?它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膀胱的氣化產生陽氣,這個陽氣就叫做「太陽之氣」。這種陽氣通過太陽膀胱經,通過三焦,通過這兩個通道,通過太陽膀胱經脈,通過三焦,向體表輸布,它就會有溫養體表,調節體溫和防禦外邪的作用。這個太陽陽氣的功能,我們到第三點陽氣,這個地方再講,所以它有化生陽氣的作用,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化生太陽的陽氣,通過三焦,通過膀胱經向體表輸布。因此《黃帝內經》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這樣的話,這個話我們的講義也引用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關的。這句話我們要記住,就是膀胱主表,和三焦有關,所以當我們講到少陽病的時候,少陽病涉及到膽、涉及到膽經、涉及到三焦,少陽病三焦氣機不暢的時候,可以導致太陽表氣不和,為什麼?因為太陽的陽氣在輸佈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三焦這個水、火、氣機的通道,這是太陽膀胱腑氣化機能的第一點,化生陽氣。
  2. 太陽膀胱腑司氣化,氣化功能表現的第二點是參與水液代謝,在參與水液代謝上,它也有兩個方面的表現
    • 一個是排除廢水,這個功能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人體多餘的水液,通過膀胱的氣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有排除廢水之功能。
    • 但是還有個功能不被人們所重視,就是化生津液,通過氣化,化生津液,並且使津液輸布上承。所以當太陽膀胱受邪,膀胱氣化不利的時候,排除廢水功能發生了障礙,出現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它化生津液的功能,輸布津液的功能發生了障礙,出現了上面津液缺乏的口渴、消渴、渴欲飲水、煩渴。這就是膀胱腑在水液代謝方面,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這就是我們以後要提到的太陽膀胱腑證,氣化不利的五苓散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這裡所說的膀胱,它絕不是解剖學中所說的那個,只有貯藏尿液的那個器官,而應當是指的整個泌尿系統的一組功能。所以我們說中醫的臟腑概念,是以功能為邊界,而不是以解剖學的結構為邊界的。

從陽氣的角度

太陽的陽氣,這個陽氣的量是多少?是三陽,陽氣的量是三陽,這個我們在講三陰三陽的時候就提到了。「太者,大也。」所以後世把太陽也叫做「大陽」,也叫做「巨陽」,其陽氣巨大。陽氣的量充足,是三份。陽氣的生成和布達,太陽的陽氣化生於下焦,這個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是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膀胱的氣化機能產生陽氣,然後通過三焦和膀胱向體表輸佈,所以說它是化生於下焦的。陽氣還需要補充於中焦,陽氣輸佈到體表以後,在體表要不斷消耗,所以太陽陽氣在體表的不斷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所攝入的水穀精微,來不斷的補充能量。比方說,我們冬天的時候,出來上班或者上課,早晨突然起得晚了,根本來不及吃早飯,匆匆的趕車就到了單位或者學校,到了中午你正要吃飯的時候,你外地來了個老同學,他說他吃過飯了,他非得拽著跟你說話,結果你中午飯又沒有吃,到了晚上,這個老師拖堂,到七點鐘了他也不下課,你琢磨琢磨你會不會很冷?然後,好,好不容易下了課了,趕緊往家趕,到門口一等車,一小時車都不來,堵車了,你琢磨琢磨你那個時候,身上是甚麼感覺?真是「腹中無食身上寒,腹中食飽身上暖」。得了,你說別回家了,乾脆就到這旁邊的小飯館裡,吃上一碗麵條湯吧,吃完這碗麵條湯,你肚子裡有了食了,身上暖和了,所以太陽陽氣在體表的不斷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所攝入的水谷精微來不斷的補充能量,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太陽陽氣還要宣發於上焦,太陽陽氣雖然要借助太陽膀胱經,借助三焦向體表輸佈,但要想均勻地佈達到體表,還必須要借助肺氣的宣發。因為肺是主皮毛的,肺是主宣發的,肺把津液輸佈到體表,也把陽氣輸佈到體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太陽主表的功能,是由眾多臟器協同完成的,光一個膀胱經脈,光一個膀胱腑完不成這個功能,所以太陽主表的功能,是由眾多臟器協同完成的。那麼當太陽體表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以後,也就容易影響和太陽主表有關的這些臟器的功能失調你看,表陽被寒邪所傷,很可能引起肺氣宣發肅降,也很可能影響中焦氣機的升降失調,一得感冒了,首先我們許多人食欲不振,吃得少了,不像過去那麼有食欲,還有的人出現胃氣上逆的噁心嘔吐,還有的人出現脾氣下陷的,就是拉上幾泡稀,也有的人呢,一得感冒好幾天不大便,那都是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之後,影響脾胃之氣升降功能的失調,至於一些老年人,腎陽虛衰,一得了感冒可能就會寒邪飛渡少陰,起病就表現了一派手腳發涼、精神不振,這就是“但欲寐”,這樣的一個證候,所以我們還是重複那句話,太陽主表的功能,是由眾多臟器協同完成的。當太陽表陽被風寒邪氣所傷之後,也可以影響和太陽主表的功能相關的臟器,而出現功能的失調,所以太陽篇合併證、併發證,變證最多,這也是和它的生理有關。為什麼說太陽主表?換句話來說,太陽的陽氣輸布到體表,它有什麼功能,它的功能主要有三點:

  1. 溫養肌表,我們一個正常人,有正常的體溫,是靠太陽的陽氣來提供能量的,第一點的溫養肌表,溫養作用,所以當太陽體表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之後,溫煦失司,我們就出現了怕冷,這一怕冷就知道陽氣被寒邪所傷了。這就是給我們的一個信號,你感受寒邪而發病了,溫養肌表,這是它功能的第一點。
  2. 管理汗孔開闔,調節體溫,天氣熱的時候,或者我們運動了,或者吃了熱的飯以後,體內代謝旺盛,產熱增多,我們的汗孔就打開以出汗的方式來散一些熱,天氣冷的時候,為了減少身體的散熱,汗孔就關上,這是誰所主管的呢?是太陽的陽氣所主管的,管理汗孔開闔,調節體溫,所以太陽的陽氣一旦受邪,這種管理汗孔開合功能失調,要麼就像太陽傷寒證那樣,汗孔關著不能開,無汗,要麼就像太陽中風證那樣,汗孔開著而不能合,出現了汗出,汗出不斷,這是管理汗孔開闔失調的表現。
  3. 太陽陽氣在體表的功能的第三點,是防禦外邪。歸納起來是溫養肌表,調節體溫,防禦外邪,用古人的話說,「肥腠理,司開闔,衛外而為固」,肥腠理,就是溫養肌表,司開闔,就是管理汗孔開闔,調節體溫,衛外而為固,就是防禦外邪。

因此,我們說太陽為什麼主表?因為太陽的陽氣輸佈於體表,體表的防禦功能,保持體表正常體溫的功能,保持我們正常的人一個恆溫的功能,這都是太陽陽氣所主管的,所以說太陽主表,那麼外來的風寒邪氣,侵犯了太陽的陽氣,當然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太陽病」了,風寒邪氣是陰邪,它容易傷陽氣,溫熱邪氣是陽邪,它容易傷陰液,體表的陽氣是太陽所主,體表的陰液主要靠肺來輸佈,大家琢磨琢磨是不是這樣?體表的陽氣是靠太陽所輸布,體表的陰液是靠肺來宣發,所以風寒邪氣傷陽氣,起於足太陽,而溫熱邪氣傷陰液,起於手太陰,是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開始就是手太陰溫病,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六經辨證,是風寒邪氣傷人陽氣為主,所以開始起於足太陽,因為體表的陽氣是由足太陽所化生,然後進一步輸佈的,這就是傷寒和溫病在起病之初,它們表現的病位不同的所在,太陽病的「概說」,我們講了太陽病的成因,講了太陽病的病位,講了太陽病的生理,這裡的生理只不過是為了給我們以下解釋,太陽病證候、症狀的病機來復習的,下面要談到的是太陽病的證候和分類、太陽病的治法,下次課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