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 第 2 講 筆記


緒論: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病、症、證的關係

診斷就是這三個字。


開始上課了,下面我們要講一下病、症、證的關係,剛才已經講到了,要把它重覆一下,一個是「症」,診斷可以說這一輩子就是三個字,症、病、證這三個字。

症,也叫做症狀,實際上,我們現在又把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症狀,一部分叫體徵,「症」字中醫歷材就有,這個「徵」字中醫歷來也有,但是把它作為症狀、體徵,這就是結合了西醫的,才這樣提的,症狀是講的什麼呢?我們給它下定義的時候,一般是講,病人主觀體會的痛苦或者不適,病人自己能夠體會到的,頭暈、耳鳴、噁心、胸悶,像這些,只有病人才能夠體會得到,哎呀,我現在頭很暈,大家知道我在頭暈嗎?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得到的,我現在胸悶很厲害。體徵是講的醫生,當然病人自己也可以發現的,異常的改變,比如說舌苔黃、脈數、脈澀、面色蒼白,醫生、病人、其他的人可以發現的,這種病理改變叫做體徵,由於有的症狀,有的表現,它既是病人自覺的感覺,也是別人能看得到的,所以我們又把症狀和體徵,籠統的在一起,比如說咳嗽,咳嗽是自己的一種感覺吧,但是別人也知道他咳嗽,別人也看到了,說你這個咳嗽是症幾還是體徵呢?可以說它既是症狀,也是體徵,因此我們在症狀和體徵上,不嚴格的區分,籠統的稱為症狀,簡稱為症,這些症狀、體徵,這個症,它只是疾病的現象,不是本質,是現象。頭暈,它是什麼問題,光是一個頭暈,什麼東西也說明不了,只知道病在頭上面,胸悶,胸部有病,不知道什麼問題,所以它是一個現象,不是本質,但是這個症狀是病證的一種客觀反應,你有了什麼病,你生了什麼病,你怎麼知道?醫生怎麼知道的?為什麼說它是這一個病?根據的什麼?是根據的症狀,所以它是病和證的客觀反應,是辨病、辨證的主要依據,三句話,一個是現象,第二個是客觀反應,第三個是依據,症在這裡是這樣一個意思。

什麼是「證」呢?言字旁的「證」,事實上古代這個證和現在這個症,這兩個證(症),都是沒有嚴格區別的,時間關係,我們不詳細講這個問題,已經講過,證是講疾病中機體整體動態反應狀態的階段性病理本質,病和證不相同的地方,這個證是講的機體的一種整體反應狀態一個階段的,當前這個階段存在一個什麼反應狀態,全身是什麼反應狀態,它是由病位和病性等證素決定的,這個地方出來一個新的概念,「證素」,這一個概念是2003年2月28號確定下來的,新的概念。證素,什麼是證素?就是講病位和病性,心、肝、脾、肺、腎、胃、膽、小腸、大腸、膀胱,這是病位吧,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滯、血瘀、痰、飲、風、寒、暑、濕、燥、火,這是什麼?病性,這些病位和病性,它是構成證的要素,我們說肝膽濕熱證,有哪幾個證素構成的?病位的肝和膽,病性的濕和熱,所以肝、膽、濕、熱這四個證素,構成了一個證名,那麼膀胱濕熱是膀胱的病位,加上濕、熱,小腸濕熱是小腸的病位加上濕、熱,脾腎陽虛是陽虛加上脾、腎,那麼,脾、腎、陽虛是病位、病性,它都是構成證的基本要素,所以叫做證素,什麼叫證素,構成證的基本要素,就像我們的物質,各種物質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從化學上來說,就是各種元素構成的,氫、氧、鈉,就是氫氧化鈉,我們把它叫什麼?化學元素,我們現在辨證的這個素,叫什麼?叫做證素,就是病位和病性,是當前階段的一種病理本質。

那麼病是什麼呢?剛才已經講過,是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做的概括,病和證兩個,一個是當前階段的,一個是全過程的,一個是講的當前階段的病位、病性,一個講的它的特點和規律,它的角度不一樣,因此,病裡面,一個病存在著若干個證,一個證可以見於若干種病,因此就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病同證不同,或者是證同病不同,有這樣的不同概念,講的廣義的疾病,實際上就包括了症、病、證,都包括在內,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大問題。

診斷的原理

中醫為什麼能夠診出疾病來?為什麼能夠辨出病情來?診斷的原理,中醫診斷的原理,它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機體的各個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過程裡面存在著因果的關係,痰飲停滯,可以導致氣滯,氣滯以後又可以導致血瘀,血瘀以後又可以導致陽虛,它也可以有一個因果的過程,局部和整體的病理是相關的,是建立在這麼一些整體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所以我們講,中醫診斷學,它有基本理論,什麼基本理論?這些都是它的基本理論,人是個有機的整體,各種病因、邪正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過程存在著因果的轉悠,因果關係,局部和整體不可分割,這樣的基本理論,要講清中醫診斷的原理,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面的這一段話,它代表了中醫的診斷基本原理,為什麼說它「以我知彼」,就是毛主席講的「知己知彼」的意思,「以我知彼」,「以表知裡」,從外面可以推測到內部,「以觀過與不及之理」,看這個是超過了還是正常的,觀察它是正常的,是超過了的,還是虧虛了的,超過、不及,「見微得過」,見一個微細的變化,能夠知道它出現什麼問題,「用之不殆」,只有用這種方法去分析,認識疾病,是不會有錯的,那麼這一段話,實際上是把我們中醫診斷學,大家都熟悉,我們中醫診斷學有三大原理,講了三個,一個是從外揣內,以表知裡是不是從外揣內,「見微得過」是不是「見微知著」?這個「觀過與不及」,是不是要進行對比,「揆度奇恒」,三句話吧,從外揣內,見微知著,揆度奇恒,這三句話是不是包括了這三個意思,揆度奇恒,從外揣內,這個是見微知著吧,所以最有典型的是三句話,把它具體分解來說,是三個意思。

1. 司外揣內

一個就是司外揣內,就是從外面知道內面,「司外」,是通過觀察外部的病理現象,叫做「司外」,「揣內」就是推測內臟的病理變化,通過外部的病理現象,來推測內臟的病理變化,從外可以知道內,當然,反過來,我們說知道了內部有什麼病理變化以後,可不可以解釋為什麼出現這症狀啊?我知道個病人有腎虛,腎虛他為什麼會出現耳鳴?當然就可以解釋這個症狀了,腎虛為什麼會出現腰痛?可以解釋,就是知其內就可以解釋它顯現於外部的症狀,知道了外部的症狀,就可以推測他內部得了什麼疾病,用這個圖來表示一下,就是從外面可以測知內部,而由內部有病變的時候,可以顯現於外,這樣一個過程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控制論上叫做「黑箱」理論,這些話,古代有個說法,《靈樞.本臟》上面講,「司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其所病矣」,《丹溪心法》上面講,「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要知道他內部有什麼問題,要觀察他的外部,「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以診察他的外部,目的就是為了知道他內部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呢?「蓋有諸內者,形諸外」,內部有什麼變化,必然會從外面表現出來,要對這個「黑箱」,作一下適當的解釋,我們教材上用了這個概念,實際上「黑箱」,這是控制論上面的一個說法,嚴格的說,中醫不是「黑箱」,也不是「白箱」,可以說是一個「灰箱」,「白箱」是什麼意思呢?清清楚楚把這個箱子打開來看,裡面放了什麼金銀寶貝,這是「白箱」,「黑箱」是關著,你猜一猜這裡面放的是什麼東西,那我們中醫診病是不是完全的「黑箱」,不完全是「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應該是一個「灰箱」,「灰箱」理論,那麼這種「灰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直接打開黑箱,打開這個箱子,那我們解剖的方法,哎呀,裡面是不是闌尾發炎啊?是不是膽囊裡面有石頭啊?打開了,剖腹探查,那是什麼辦法?打開黑箱的辦法,這種打開黑箱的辦法知道,用白箱的辦法有好處,有什麼好處呢?就能夠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打開了,但是,一打開的時候,他的生理狀態,正常狀態,或者說病人就遭到了破壞,就要受到很大的痛苦,內部結構遭到了破壞,還有些東西是打不開的,比如說我們講那個地球、地震,這裡為什麼會鬧地震啊?打開地球,看一看裡面,為什麼,它出了什麼問題,打不開,是不是?那我們只能夠從外部去推測。我們的頭,大腦出了什麼問題,都給它打開來,當然現在可以打開來一些,可以打開,用CT、核磁共振,可以看看裡面是什麼問題,但是有時候打不開,一打開的話,把那腦子一打開,裡面就出了問題了,破壞了,所以黑箱的辦法,就是通過外部給它輸一個信息,看它有什麼變化,看它的輸出,通過輸入和輸出的關係,來推測裡面什麼問題,黑箱的辦法,所以我們中醫的診斷,實際上也就是通過輸它一個信號進去,看它輸出了什麼表現,它現在舌紅、苔黃、脈數、面赤,知道這裡面是熱證,這就是通過這些現象,而不是打開來看,第一個原理,司外揣內。

2. 見微知著

通過微小的變化,而測知整體的情況,還只看到一點點變化,還沒有釀成大禍,沒有出現全身性的整體變化,之所以由微小的變化來推測,可能會有什麼問題,由於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內部的臟器和我們體表,我們的官竅、組織是相互聯繫的,腎有病,它可以反應到耳朵上面來,肝有病,可以反應到眼睛上面來,所以我們通過這個微小部位,微小的變化來推測,我們中醫用了很多的,比如說面部分候,把我們一個面部分候為各個部分,從頭面一直到心肝脾肺腎,都在面部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不是一個典型的見微知著,一個面部就可以看到,甚至我們一個鼻子、一個耳朵,都可以看得出來,比如說一個耳朵上面,有人講這個耳朵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通過一個耳朵就可以看看我們整個人體的情況怎麼樣,測知人體的情況,舌子上面,把舌子分為舌中、舌根、舌邊、舌尖,分候五臟,眼睛的五輪,還有現在一種叫做生物全息現象,這個生物全息實際上是根據攝影上面,有一個叫做全息攝影術,把這個相片剪成很碎很碎以後,每一個小塊的相片裡面都可以洗出一個整體的相片來,叫做全息攝影,我們中國有一個人叫做張穎清,他創了一個全息的生物全息論,現在在山東大學,他舉了很多例子,一棵樹,或者它一個樹葉子,這個樹葉子的形狀和整個樹的形狀,基本相同,一個斑馬,它的每一個斑紋是相等的,每一個斑紋,它可以代表整體的全部情況,這就是生物全息論,那我們剛才講到的中醫的很多診法,一個眼睛上面,可以包括整個全身的信息,一個寸口診脈,寸、關、尺,三部九候,就可以反應全身的疾病,這是不是一種生物全息的現象,也有的叫做縮影理論,縮小,實際上這個理論有很多,我們現在講的DNA這個基因克隆,那不都是一個全息嗎?一個細胞就可以克隆出一個動物出來,我們一顆稻子,一顆穀,一粒穀子可以長成禾,所以它是一個全息,一個裡面包括了整個生物信息,所以我們中醫講的這些,為什麼一個舌診能夠看出全身的病呢?一個眼睛上為什麼能夠觀察全身的表現呢?脈博為什麼能夠診全身的疾病呢?應該說它的原理,就是一種生物全息的原理。

3. 以常衡變

什麼叫以常衡變,就是根據《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裡面講的,「五色脈變,揆度奇恒」,什麼叫做揆?揆是講的檢測、揣度、估量、猜測、推測,這就是揆,都是講的度量,來推測它的正常、不正常,奇恒,奇是講不正常,恒是講的正常,比較一下,這個人正常不正常,揆度奇恒,這是我們中醫診斷的一個原理,就是根據比較出來的,並沒有一個「金標準」,不像西醫的一個血壓,作化驗的時候,哪一個成份,納離子、鈣離子多少毫克,並沒有這麼精確的數量,而就是互相比較,看看他的,哎呀你這個人的顏色,今天有點面色白,一定精神不太好,揆度正常和不正常進行比較的,就是通過觀察比較,在認識正常的基礎上,發現太過、不及的異常變化,這個人是正常的,那麼他一比較起來,他有點不正常了,他是太過還是不及了,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變動的程度,比如我們講望神,我們中醫特別強調望神,這個神怎麼樣去衡量它,生理的神,得神是多少啊?得神到了一百就是得神,九十九就不得神,少神,得神、失神、少神是比較出來的,模糊、抽象出來一個總的概念,比如我們講年輕,什麼叫年輕,你說這個年輕的標準是什麼?有一個金標準沒有?年輕的金標準,如果說二十歲的人是年輕的話,我說他十九歲年不年輕呢?那麼十八歲比這十九歲的呢?五歲的比二十歲的呢?誰年輕啊?你說他二十一歲就不年輕了,六十歲算老的話,我今年是三十歲,你說我是年輕還是老啊?所以它是個比較的、相對的概念,這就是叫做揆度奇恒,就是以常衡變,望面色蒼白、淡白、晃白、灰暗、萎黃,這都是比較得來的,所以這些症狀要它客觀化,要考慮到周圍各種環境,要考慮到他的年齡、職業等等,要考慮到他是相對的多少,你不能說一個絕對的,這個白,我們是黃種人,這黃到多少是正常的黃,超過了一點都不正常,減少了一點都不正常,沒有那一個,是相對來的,來比較,看舌子,等等,都是這樣,脈博,我們在七十二次左右,八十到九十,這都是正常的,九十次以上,我說它稍微快了一點,一百次以上就是數脈,一百一十以上,我說它是疾脈怎麼的,它有一個相對的概念,這都是揆度奇恒。

原理三個,三個原理,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這就是《內經》講的從我知彼,從表知裡,觀察太過、不及之理,見微知著的這麼一種診斷原理。

診斷的原則

中醫診斷的原則也是三點。

1. 整體審察

所謂整體審察,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個特點,人體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那麼對這種複雜的系統,對它來進行認識,進行分析,那就必須要從整體上來進行分析,你不能切割開來,所以我們中醫診病的時候,是講的要整體診察,而不是看到一點,而不是找的金標準,所以這個診斷的原理和原則,和西醫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我們做動物試驗,到實驗室裡面去做一個指標,說這就是什麼問題,這是腎陽虛、脾氣虛,這是肝氣鬱結,符不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的整體觀念,判斷這個證,它絕不是從這一個指標來判斷的,根據整體來判斷的,所以整體,它有這麼三層含義,一個,整體觀念,相互聯繫,強調的是局部和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到全身,精神刺激可以導致氣機,乃至形體的變化,精神因素可以導致氣和形的變化,臟腑的病變,可以導致氣血陰陽的失調,精神活動的改變,任何疾病都具有整體性,總的說,前面這幾個舉的例子,講這個意思,都是說不要孤立的看,不要離開病人而單獨的看某一點,我們現在有好多的研究就是這樣的,多研究這個人,最後的結論,他從來沒看到過病人,他就是別人抽了一點血,搞了個什麼東西出來,做了實驗出來了,哦,這個病人是什麼,他根本沒有了解病情,所以這個不符合整體觀念。

2 全面收集病情資料

包括它的起因、病史,各種痛苦不適,各種病理改變,包括精神、飲食、睡眠、二便、習慣、喜惡等等,這些因素,在西醫學看來好像是沒有多大意思,吃飯吃得好不好,和他這個病沒有好大的關係,睡覺睡不睡得好,對診斷病來說沒好多意義,都沒有好多意義,他的習慣,我們湖南喜歡吃辣,這和疾病沒有關係,西北地區、沙漠地帶比較乾燥,這和疾病不存在關係,不認識這些,而我們中醫診病的時候,這些因素都是不可少的,所以這是要全面收集病情,這些病情就包括了整體觀念在裡面,就要有整體的思想,它和地域環境、氣候、習慣、飲食、喜惡等等都有關係,還有體質,他的家庭,周圍環境,時令,氣候等等,要全面收集病情,整體觀念包括這個意思。

3 全面分析,綜合判斷

第三個意思,全面分析,綜合判斷,不是抓住一點,而是要全面收集,病情有隱蔽的、有顯露的、有真象、有假象、有本質、有現象、有因有果、有主要,也有次要,有的是局部症狀,有的是整體症狀等等,要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看,如果不綜合起來看,只看到某一個局部,那就不是我們的整體觀念,所以整體觀念、整體審察,強調了三個意思,從生理上要認識到各種病理變化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在收集病情的時候,要全面收集,在分析病情的時候,也要全面的、整體的看。第二個特點,第二個原則,是診法合參。所謂診法合參就是要把望聞問切各種診察的方法,綜合收集病情,這種診察方法,也不排除我們現在能夠借助的一些檢測手段,收集病情,為什麼要合參呢?因為望聞問切,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收集病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收集的,耳朵不能代替鼻子,眼睛不能代替耳朵,不能夠互相代替,你閉目塞聽,耳朵不聽、眼睛不看,單純憑脈,如果是個盲人,一個聾啞人,他當醫生,能當得好嗎?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就憑手上摸脈,就能診出它什麼病來嗎?所以它不能互相替代的,是各種不同的角度來了解病情,因此要四診合參,同時,在四診的過程裡面,很難分出哪一個是先,哪一個是後,過去講望聞問切,這是《難經》裡面把它歸納成神聖工巧,望聞問切這個順序,實際上我們診病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按望聞問切啊?並不一定,有的時候病人還沒進到診室,「哎唷」就哼起來了,那你耳朵已經就先聽到了,病人還沒有說話,首先就看到他的臉色,他的形體,有的時候,我們常規的是問,問在先,所以它的順序並不一定按四診的順序,在某一個診斷的時候,實際上往往是四個診法都要同時應用,比如說腹診,中醫的腹診,我們診腹的時候,首先要看看,打開衣服以後,就要看看他腹部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那就望吧,然後要用手去按一按吧,按的過程裡面就知道他的溫度,所以他的診斷過程裡面是參合著用的,並不是孤立的,因此強調的是要診法合參。

三 病證結合

第三個,病證結合,作為我們中醫診斷,既有診病,又有辨證,所以不能夠既診病就不辨證,或者既辨證就不診病,這都是不對的,為什麼要病證結合?我們講過了,什麼是病,病是講的疾病全過程的特點和規律,我們舉個例子吧,比如我們現在講SARS,非典型肺炎,這個全過程的特點,它的特殊病因是什麼?冠狀病毒,它的特殊病理改變是什麼?這種病毒侵襲,引起肺功能的喪失,最後可能出現多臟的衰竭,這樣一個病理改變過程,它是講的全過程的特點和規律,你沒有這個病因、沒有這個病理改變、沒有這個症狀,我就不能夠診斷為這個病,它的病理過程、它的特點,可能天氣寒冷一些的時候,可能就出現,天熱了,為什麼SARS就沒有了?可能天氣暖和了,但是為什麼廣東那麼炎熱的地方,它又出現非典,那麼嚴重,那湖南靠它那麼近,湖南又沒有呢?這裡面的原因在什麼地方?所以它是有它的特殊病因、特殊的病機、特殊的病理表現,跟它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大家的過程基本相同的,這個是它的特殊規律與特點,這是講的病,而我們講的證是什麼東西呢?比如說SARS,最常見的是些什麼表現?在開始階段,我看到上面講都是有發熱、有惡寒、頭痛、身痛、惡心等等,那麼這些表現應該說是什麼表現呢?如果說在這個階段,是不是一般來說,是一種風熱犯表的表現,衛分證,風熱表證的表現,到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咳嗽,發高燒,呼吸困難,是不是肺熱證啊?和開始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的時候不一樣了,這是肺熱熾盛的表現了,到第三階段,比如說他有吐痰了,那就是痰熱壅肺了。第四階段,如果說經過治療,沒有什麼特殊變化,可能到後期就是肺氣虛,肺陰虛,就形成肺的氣陰兩虛證,因此這樣一個過程,我們這一個過程是講的什麼問題?這是講的證吧,是講的當前階段的病位,是不是病位?你看衛表、肺,這是講的病位吧,和病性,風熱、熱、痰、氣虛、陰虛,這是不是病性啊?是講的當前階段的,因此,這個病是全過程的特點和規律,這個證是講的當前階段的病位和病性,從不同的角度,或者說一個是縱,一個是橫來看待的,所以什麼叫證素,我在這再復習一下,我們剛才講,就是講的衛、表、心、肝、脾、肺、腎等等,這是講病位的,風、寒、暑、濕、燥、火,氣滯血瘀,痰飲,水濕等等,氣虛、血虛,這是講的病的性質,病性和病位,這些氣虛、陰虛、痰熱、肺表、心、肝等等,這都叫做什麼東西啊?都叫做證素,那麼各種證都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由證素構成的,是不是?所以證候,是疾病中機體整體反應狀態的階段性病理本質概括,階段性的,在某一個階段出現什麼表現,我們再舉個例子,比如說911,我們說911是個事件吧,我們能不能說911,相當於一個911病?這個911病它的特殊原因是什麼?是基地組織賓拉登策劃,搞劫機,去把世貿大廈炸掉,五角大樓炸掉,這是一個特殊的,從這個過程,好911事件炸掉以後,全世界震驚,後來出兵阿富汗,這一個過程,我們可不可以說這是個911病,相當於,那麼這一個整個過程,我們講了,是什麼東西?全過程彴特點和規律,而這個不同的階段,911策劃之前,世貿大廈轟炸之前是不是一個階段,到了轟炸,把它炸掉以後是一個階段,到後來,出兵阿富汗,到現在大家恐怕都不太講,那講阿富汗,都講以色列、巴基斯坦去了,那麼已經就過去了,這裡面的不同階段,就相當於我們講,它是一種整體的,這個世貿大廈炸掉了以後,不是僅僅看到世貿大廈這一點,而是看世貿大廈炸掉以後,人們心裡面是一種什麼狀態,大家是一種什麼樣的反應,所以是整體的反應狀態,這個反應狀態並且是一種階段性的,比如說去年、前年之前的911,和今天比,顯然你心態就不一樣的,不同的反應狀態,這種不同的反應狀態,就相當於我們中醫講的證,為什麼要辨病和辨證相結合,那麼到底是先診病還是先辨證呢?我們可說先辨證再辨病,它的有利地方是有利於當前的診療,揭示病本,因為這個整個的過程我們還不知道,整個全過程的規律,還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那你不能說這個病,比如說我們講SARS,是不是得了SARS,發燒,這個病人他發燒了,是不是SARS,一發燒就是SARS,不能做這個結論吧,是不是?你要作一個病毒抗體的檢查,結果還沒有出來,那麼你說這個時候怎麼辨呢?我們可不可以先辨證呢?他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我們可不可以先治療再說呢?所以它有利於當前的診療,揭示病理本質,當前是一個風熱犯肺證,那麼先辨病、後辨證有什麼好處呢?先把病診出來,然後再辨證,它的好處在什麼地方呢?它可以根據病的規律,縮小辨證的範圍,就是這個病的過程,常見的一般來說就是這一個證型,比如我們診斷SARS,一般的時候,它病位主要是在肺,和肝、腎關係不是很大,我就可以縮小這個範圍,所以我們診斷要辨病和辨證,為什麼中醫強調這個病證結合,這個病證結合,要大家注意一點的,就是這個病不等於西醫的病,現在把這個病證結合,就是西醫的診病、中醫的辨證,中醫也是有診病的,我們以後再說,中醫也要診病,這就是病證相結合。

四 中醫診斷學的簡史

第四個問題,中醫診斷學的簡史,公元前五世紀,扁鵲是最早的記載,診病的,辨證的,診法的,這個地方請大家注意教材上面,有一個「前」字漏了,寫的是公元五世紀,相差一千年,公元前五世紀,扁鵲發明了切脈,「今天下之言脈者,扁鵲也」,是扁鵲發明了診脈,《黃帝內經》裡面就有望神、察色、聞聲、問病、切脈等等內容,特別是它奠定了辨證學的基礎,《黃帝內經》是既辨病,又辨證,所以病和證是結合的,雖然它的內容不是很多,但是它強調的是病證結合,《難經》把診法規納為望聞問切,神聖工巧,特別是重視獨取寸口,這是《難經》,西漢的淳于意,它創立了「診籍」,「診籍」的內容,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裡面有記載,裡面收集了二十五個病案,張仲景,他主要的是在《傷寒雜病論》裡面,用六經來辨傷寒,以臟腑來辨雜病,是辨證論治的創始人,在這裡還強調一下,他對疾病分類有獨到的見解,疾病分類,我們到現在為止,就是疾病分類模式,還是沒有跳出張仲景的大框框,疾病分類模式,華佗,主要是臟腑辨證,臟腑寒熱虛實,生死順逆,華佗的《中藏經》,王叔和著了《脈經》,王叔和的《脈經》,把脈分為三部九候,《難經》強調了獨取寸口,而寸口它又分為三部九候,裡面講到了二十四種脈象,《諸病源候論》是第一部討論病源和病候的專著,裡面有67門,共1739候,裡面對症狀、疾病、證候,很詳細,這一千多個收集得非常完整,如果大家感興趣,好好地研究一下,裡面有很多內容,我們現在還沒有挖掘出來,敖氏的《傷寒金鏡論》裡面,是用圖來反應舌診,三十交個舌診圖,李時珍,他不僅是一個藥物學的大家,《本草綱目》,並且他著了《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裡面的七言律,寫得非常好,我們小的時候背書,都要背這個《瀕湖脈學》,脈診的書很多了,作為教科書,清朝的教科書就是《醫宗金鑒》,《醫宗金鑒》裡面講到診斷的書,當時不叫做《醫宗金鑒.中醫診斷》,不這樣叫的,叫做《四診心法要訣》,這是《醫宗金鑒》裡面的,林之翰的《四診抉微》,這是一本專門講診斷的專著,還有《望診遵經》,是專門望診的專著,現在我看到書店裡面,有《望診大全》,但是最早的是清代汪宏的《望診遵經》,清代的葉天士、吳鞠通,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當代研究舌診,很有名的就是陳澤霖的《舌診研究》,中醫診斷學的教材使得教學內容規範,在全國得以普及,我們現在還研究了舌診儀,脈象儀,脈象儀的研究,舌診儀的研究,色差計,診療軟件,辨證怎麼去辨?我們也研制了,怎麼樣去辨證的一種軟件,可以讓學生、臨床醫生都可以用的,這是講我們中醫診斷學發展的一些主要內容,作這麼一些簡單的複習。

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這麼三點要求:

  1. 熟悉中醫學的理論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精神氣化、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等,這些基本理論,我們在學《中醫診斷學》的時候,都必須掌握,沒有這些基礎理論,我們《中醫診斷學》沒辦法學下去,所以一定要打好前期的基礎,那麼我們學習的時候,首先是要理解和熟悉《中醫基礎理論》原來學過的內容,這個新的規劃教材是由山東中醫藥大學孫廣仁教授主編的,除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礎知識以外,我們《中醫診斷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也必須要熟記。
  2. 要不斷地臨床實踐,要讓學生多接觸病人,多通過實踐來掌握,有很多的問題,光從理論上是學不懂的,一些技能,看脈的方法,看舌診的方法,問病的方法,都必須通過實踐的鍛鍊,所以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不如臨證多的原因,問題就在於沒有實踐,有些東西學不到,我們在實踐的時候,要求學生要主動多練,並且操作要正規,嚴格地要求,才能夠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3. 要學會辨證思維,中醫的診斷,有很大一個程度上是一種思辨的過程,思維的過程,不像現在有某一個指標確定以後,醫生的作用不大了,我們現在很多的檢查,化驗出來以後,它不是靠醫生了,而主要是靠那些檢查,而我們中醫的診斷,很大程度上是要靠的思維,因此要學會辨證思維,邏輯思維的方法,這是學習的方法。

順便介紹幾本參考書:

第一本是中醫高級叢書,《中醫診斷學》,這本書是1999年出版的,編的時候是97年、98年編的,這一本書對於教員和研究生,有比較大的作用這裡面收集的資料比較多,將98年之前的資料,基本上進行了收集,這是一本書。

第二本是自學考試有一本,叫做《中醫診斷學自學輔導》,這一本書也是我主編的,這個裡面就是怎麼樣學習《中醫診斷學》,它的一些重點,有一些症狀、病證、名詞、一些解釋,有部分的發揮的一些內容,可以幫助同學自學的時候,提高一些問題的看法。

第三本是《中醫診斷學習題集》,這一本《中醫診斷學習題集》是配合新的、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教材,新的七版教材,到今年的六月份才出版,這本書社會上可能還沒有發行,這本書學生,他們要求做習題的時候,可以參考這一本書。

第四本是費兆馥和顧亦棣他們兩人合編的《新編中醫診法圖譜》,上海中醫藥大學編的這本書,這本書的特點就是它裡面有很多的圖像資料,圖片比較多,你看這圖片,我們的多媒體裡面,也有不少的資料是取之於這本書上的,但這本書要學生買就比較困難了,現在可能比較難了。

第五本介紹一本叫做《中醫診斷實驗方法學》在實驗教學的時候,我們現在給研究生和本科生,我們都已經開了中醫診斷的實驗方法,是我們這袁肇凱教授主編的,《中醫診斷實驗方法學》,這個書九月份才出來,這幾本都是比較新一些的,內容和規範教材比較接近,內容統一的。

小結一下,我們講了這樣幾個問題,中醫診斷的基本內容,歸納起來是四點:

  1. 診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2. 辨證。
  3. 診病。
  4. 病歷,或者叫病案。

這樣四部分內容,這是我們中醫診斷學,它的主要內容是這麼四個部分。

第二個有四診,診法裡面又包括了四診,就是望、聞、問、切。

第三個我們要復習的,就是中醫為什麼能診病,它的診斷原理,歸納為三點: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

中醫診斷的原則也是三點:一個整體審察,第二個是四診合參,第三個是病證結合。

這是我們前面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方法上,剛才提到了三點:一個熟悉理論,第二個要臨床實踐,第三個要辨證思維。

這就是緒論所講的主要內容有這樣一些,對學生來說,我們可以出一些復習題,讓他進行思考,比如說什麼叫做診斷?中醫診斷的主要內容有哪一些?什麼叫診法?主要又包括了哪些內容?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有哪三條?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有哪三條,這就是前面我們剛才小結了那些內容,已經都回答了,都小結了,帶有思考性的,為什麼司外可以揣內啊?「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主要是根據這個道理,什麼叫做證和病字旁的症,言字旁的證和病字旁的症,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這後面這幾道題就帶有思考性質了,要請舉出三種中醫診斷,見微知著的典型例證,中醫是通過一個微小的變化,一個局部的變化,來看全身的,診察全身的病變,學生想一想有什麼例子?望眼、望耳朵、望舌子、寸口診脈等等這一些,中醫診斷的原理,主要是根據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面講的,「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太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對這一條原文,怎麼樣用這一條原文來解釋我們中醫診斷的原理,實際上這條原文裡面,把我們講的中醫診斷的三個原理,都已經講出來了,診病為什麼要診法合參,這就是我們緒論要講的主要內容。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