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 第 3 講 筆記


緒論: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1. 問診的方法和意義

問診的意義:

  1. 問診對病人的病情了解,最準確,最全面,最早,有利於病情的了解。
  2. 能夠為我們檢查,診查提供範圍。
  3. 了解病人的思想狀況。

問診的方法:

  1. 環境要安靜適宜。
  2. 醫生的態度要嚴肅和藹。
  3. 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
  4. 要避免問診的失真與片面。
  5. 重視主訴的詢問。
  6. 遇到危重病人應該以搶救為先。

我們現在講問診,首先是診法上篇,我們把它叫做診法。包括了望聞問切四診,什麼叫診法,我們在講緒論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就是診察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它的內容主要有望、聞、問、切四診,我們為了突出中醫的很有特色,特別有特色,內容也非常豐富的舌診和脈診,把這兩章書單獨列出來了,把舌診從望診裡面拿出來,單獨做一章,把脈診從切診裡面單獨拿出來,做了一章,因此我們的教材有六章,這六章的順序,不一定就是問、望、聞、切,或者望、聞、問、切這個順序,要根據臨床病情,要四診合參,邊診邊辨,診與斷交替進行,雖然我們前面講到了四診合參,不能單純只問,不能單純只望,在望的過程,問的過程裡面,病人回答,你就聽了聲音了,是不是?望、聞、問、切要結合起來,同時不僅是診,診察了解,並且要和分析、判斷結合起來,一面問,一面診察的時候,就一面在考慮,是什麼原因,是個什麼病情,所以它和診和斷也是連在一起的,《難經.六十一難》裡面講,「望而知之者謂之神,聞而知之者謂之聖,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切而知之者謂之巧」,就神、聖、工、巧這四句,就是根據《難經.六十一難》裡面來的,《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我講過《醫宗金鑒》是清朝的教科書,當時清朝為了培養醫生,就有《醫宗金鑒》,編了這一套書,裡面關於診斷的,就有《四診心法要訣》,它對於四診的內容,就是「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這裡面還掉了一個內容,我們中醫的四診,實際上是五診,應該還包括一個鼻子嗅,這裡面它沒有講到,只講「聞以耳占」,沒有講到用鼻子來嗅。

第一章 問診

什麼叫問診?問診是對病人或者是陪診者,有大部分的、大量的是直接詢問病人,有的時候,要詢問陪診者,為什麼?小孩子他自己不會說,或者說不清,神志昏迷、半昏迷的病人,自己不會說,所以要從他的陪診者,或者是送診者,進行有目的的詢問,也不是隨便什麼問題都問,是為了我們的診斷,對診斷起作用的這些問題進行詢問,通過詢問來了解病情的方法,這樣一種方法,我們把它叫作問診,《內經》裡面,《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切循其脈」,那就是要問既往史,要問現病史,通過問了以後,才進行按診,《素問.疏五過論》又講,「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住」,他的飲食居住情況怎麼樣,要進行詢問,對於問診的內容,張景岳在《景岳全書》裡面,專門有一篇,叫做《十問篇》,《景岳全書》裡面有《十問篇》,把問診的內容歸納為十項,對於問診還有一個貢獻比較大的,是清朝有一個醫學家,叫做喻嘉言,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寓意草》,在寓意草裡面,他專門就列出了問診的一些內容,到底要問什麼,五十多個內容,問幾十項,其中包括了問一般項目,問現病史,問既往史等等,對問診內容有詳細論述。

第一節 問診的意義及方法

(一)問診的意義

為什麼要強調問診?

第一點,要強調問診就是病人來就診,主要是因為感覺到有痛苦,這種病苦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所以問診就是能夠了解病人的痛苦,是多半因為問診而就診,明朝有一個醫學家叫做李瀠的,李瀠他在《身經通考》這部書裡面講,「種種問話,實為活人之快捷方法」,各種各樣的問話,問診的技術、方法,實際上是救人一種最簡捷的方法,「豈有異人之目」,沒有異常的目光能夠看到內臟,「洞見臟腑者乎」,我們現在可以了,現在CT、核磁共振,就可以看到內臟了,那麼古代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因此「唯問其症以知之」,才能夠知道病情,這種問診所得來的資料,有這麼幾個特點:

  1. 最真,或者說是最準確,問診的資料應該是最正確的,病人的感覺,應該說是最正確的,只要他不是有意的來說假話,應該說他自己的感覺,應該是最清楚,有很多的感覺,只有病人才感覺到,比如我們講經絡敏感人,大家都知道,經絡感傳,這個扎針的時候,麻、酸、脹到哪地方了,這個地方酸、脹、麻,你針灸醫生當然手下可以有得氣的感覺,得氣沒得氣,但是他酸、脹、麻到了什麼程度?到了哪個部位,醫生還是沒有辦法知道,只有病人感覺已經麻上來了,這裡也麻起來了,酸起來了,所以這個病人的感覺,你說他不正確,你現在用什麼方法,我們經絡研究這樣久,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經絡感傳,經絡這個到哪個地方了,敏感的程度,還沒有病人的感覺,所以這個病人的感覺應該是正確的,病人的很多感覺,是只有病人才能夠感知,比如我們現在講的,西醫講的各種神經症,神經官能症,那個神經官能症一檢查,這項檢查、那項檢查,沒有什麼問題,那不能說就沒有病,那病人的感覺不能說他完全是裝的、假的,不能這樣說,所以病人他有很多問題,只有病人自己感覺得到,疼痛,每個人都有疼痛,都發生過疼痛,有各種各樣的疼痛體會,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把疼痛檢測出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很好的方法能把疼痛,這樣一個人人都體驗過了的,這樣一種痛苦,病人說疼痛,你說這是假的?這個資料可以不要?應該要,有什麼方法來檢測,現在還沒有一個方法來檢測,比如現在告訴檢查疼痛,用什麼方法來檢查,就是吊一個秤砣一樣的,這個下面有個尖尖的,看看多少重的壓力,30克痛不痛,沒有覺,不痛,50克還不痛,到了70克,哎呀痛起來了,到了100克就忍耐不住了,只有這種方法來檢測疼痛還是不疼痛,那麼病人內臟的疼痛,你怎麼去檢測呢?所以這是感覺,病人的感覺是正確的,從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來看,有很多生物信息,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把它還原為理化信息,很多生物信息,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檢測得到,或者說還不太知道裡面的原理,比如說要發地震了的時候,我們人的感覺沒有動物,有好多老鼠搬家、母雞上架,總結了這麼一些經驗,它動物能夠感覺得到,我們人沒有感覺得到,我們大家可能都有這種感覺,有一些是一種靈感、夢感、預感,可能大家都有一些這種感覺,有的人講得比較那個,哎呀我今天眼皮跳得很厲害,可能有點不祥之兆,有的有靈感、預感,這樣一些感覺,不能說這些感覺都不對吧,都是迷信,都反科學吧,有些問題確實我們還沒辦法把它這些生物信息,現在科學水平還沒有達到它能夠及時、準確反應的程度,因此病人的感覺是正確的、準確的,不能認為病人自己感覺到的,沒有一個客觀指標的,這個資料不可信,不能這樣看。

  2. 是病人的感覺、病人的自我痛苦的體會他最多,他的病情來源最多,既往的,既往病史,你不通過詢問,你怎麼知道?他過去經過什麼治療,你不經過詢問,怎麼知道?他有什麼心理因素,有什麼社會環境、背景,唯有通過問診才能知道,所以問診雖然是望、聞、問、切裡面的四診之一,但是它所收集的資料,它對病情提供的診斷依據,我初步估計,恐怕是占四分之三以上,我們臨床上診病、辨證,得到的那些資料,辨出來是什麼證,肝膽濕熱,肝陽上亢,肝腎陰虛,或者是消渴,或者是風眩,或者是疳病等等,要診斷出來病和證,它的資料恐怕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通過問而得來的,比如我們講小柴胡湯,小柴胡湯裡面,我們都知道小柴胡湯是些什麼表現,寒熱往來,這寒熱往來,那病人可能沒有發燒,也可能只有自己的感覺,就算寒熱往來客觀的病人在發燒,那麼起碼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感覺,胸脇苦滿,胸脇苦滿完全是自己的感覺吧,第三是默默不欲飲食,不想吃飯,感覺吧,四症心煩,心煩躁,這是感覺吧,五症喜嘔,想嘔吐、惡心,口苦、咽乾、目眩,口苦,感覺吧,咽乾也是感覺吧,目眩也是感覺吧,所以一個小柴胡湯,在裡面還有很多或然症,就從這幾個症狀來看,小柴胡湯裡面哪一個是客觀的,恐怕大部分都是病人的主觀的,都是通過問診得來的,因此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問診,就是它的資料最全。

  3. 它是最早,最早什麼意思?感覺,這種自我的功能感覺,超過它形體結構的改變之前出現,檢查結構上、形體上、組織上,沒有明顯的改變,但是病人已經出現了感覺了,有不舒服的感覺了,就是我們起先講到過的亞健康狀態了,那麼這個時候,這些症狀已通過問診可以收集,比如說我們講氣滯,這個氣滯的表現,肚子脹、悶、情緒悶悶不樂,這些症狀,你要去檢查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它的組織結構、細胞病理,都沒有發生變化,這個時候可以出現,有濕,南方,江南水鄉特別潮濕,感到悶,應該說是有客觀表現,濕度很高,空氣裡面的濕度很高,但是到我們人身上,你怎麼去檢查,這個人身上的濕度高不高啊?除了這裡講的苔膩、脈滑,除了這些表現以外,西醫用什麼辦法來檢查有濕啊?所以有濕,胸悶、頭重、身重、困倦,這濕的表現,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自我感覺,這些可能他形態、結構沒有發生改變之前,而已經有了症狀,眩暈、陽痿、各種痞滿、頭痛、麻木、困倦、沉重等等,心煩,都是一種感覺,這些感覺可能它就出現在形態改變出現之前,因此它有最真、最多、最早,這樣的特點,所以要重視問診。

第二點,就是可以提供查詢的範圍,為什麼問診要這麼重視?它的意義,除了能夠掌握病情,廣泛地收集病情以外,它能夠提供我們檢查、詢問的範圍,不通過問,病人來了,我們現在西醫有這樣的方法,開了30張化驗單,50張,你先做檢查,病人花了幾百塊錢、一千塊錢、兩千塊錢,檢查單子來了,最後,病人還沒有講過一句話,無目的地,大範圍地去檢查,我們應該強調的是,要根據他詢問的結果,有目的地去進行檢查,問診就是直接的第一手資料,可以提供檢查的範圍。

第三點,了解思想狀況,可以了解病人的思想狀況,在和病人交談的時候,我們生物、心理、社會、自然醫學模式,裡面就有心理的因素,很多病人,他就有一個心理因素在裡面,他不相信你,不把真實狀況告訴你,或者對你開的處方,他不相信、不信任,這個效果是不好的,為什麼老醫生治病效果好,他有個心理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過去有的,我們那時搞醫療隊,這個醫療隊長是一個行政幹部,但是頭髮白了,帶著年輕的醫生,農民一看,這位是個老醫生,這年輕的醫生不行,非要找那老醫生看病,老醫生他實際上不懂中醫,不懂醫,為什麼?他首先有個心理上接不接受你的問題,他心理上接受了,他覺得你這個藥還沒有吃下去,他就已經見效幾分了,所以可以了解思想狀況,有的現在很多的病人出現的病情不明,小病大作,懷疑自己的病,哪個地方有點痛、脹,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啊,很害怕,有的,我曾經看到有一個病人,岳陽的,當地檢查他胃裡面,說胃痛,懷疑他有胃癌,這一下不得了,一個禮拜沒有吃一點東西,嚇得要命,最後到了長沙一檢查,不是胃癌,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馬上,上午看完病,中午就吃了兩大碗麵,他就飽吃一頓,所以這種情況,病人的思想負擔很重,不了解情況,要及時的了解病情,我還講一個病例,這個病例是,這個人叫做夏遠洋,名字我都記得,是什麼時候?是七十年代的時候,我那時候在門診看病,在門診看病的時候,到十點多鐘,病人還是比較多,我就看到這個問外面有個人,走過去、走過來,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在診室外面走過去、走過來,最後這個病人就進來了,一打聽,這個病人他也幾十年沒有看到我了,雖然是我的老鄉,是我們那個鄉裡面土改的時候,農會主席,我們喊他夏主席,那麼,土改的時候,五十年代初,到了七十年代,這個是二十多年了,我當時還只是很小的小孩,他知道我當醫生,但是又不敢認我,所以他就跑到外面,這個醫生是不是姓朱啊,問另外一個護士,是姓朱,他這才敢進來,敢認我,就說找到了老鄉來看病了,我也好像看這個人,好像是我們夏主席一樣的,他就說我這次特地到長沙來看病,我說你得了什麼病啊,我現在不得了了,得的是冠心病,我說你別急,現在病人比較多,你就休息一下,等我下班以後,中午你到我家裡去,我仔細給你看,到我家去吃飯,這樣呢,下班以後,我就把他帶到家裡面吃飯,我就問他這個病情是怎麼回事,我剛才講他是農會主席,土改的時候,他就分了地主的房子,一個地主一個大片莊園,一片房子,貧下中農住了幾十戶,住在那個村莊裡面,結果他家的愛人失火,把整個房子都燒掉了,他這個農會主席,當時他在縣裡面的供銷社,當供銷社社主任,就打個電話,夏主任,你家裡面失火,把整個我們這個村子都燒光了,他就這一下子,就不得了,燒我自己的一家還可以,把整個這幾十戶人家都燒了,就不得了,就騎個單車,晚上就往家裡面趕,從縣裡面到家裡有四十多里路,騎著單車趕,結果到路中間的時候,就昏倒在路邊上了,到底怎麼昏過去的,也不知道,昏過去了以後,晚上汽車開過去的時候,路上倒了一個人,就把他背到汽車上,拉到縣裡面,縣裡面給他檢查,就診斷他有冠心病,這有冠心病就不得了了,得了冠心病,家裡面又失火,自己又得了冠心病,並且這冠心病一發了以後就很厲害,每次發了以後,就要輸氧、輸液,發得很厲害,我就問他,這個原因就搞清楚了,他這個病是怎麼樣得的,就搞清楚了,搞清楚以後,我說,你什麼情況下嚴重?什麼情況下好一些呢?他說:我一想到這個事,我就不得了,我心裡就很難過,心裡面就慌,心裡面就跳得厲害,就心痛,我一想到這個事就著急,這也是可能的,我說:那你什麼情況下好一點呢?他說:我有時候也不發,我說:怎麼不發呢?他說:我也想,共產黨領導我不怕,餓不死人,我也不是有意地失火,我也不怕,這一想想,又好了,它又不發了,它又好了,我實在不行了以後,哎呀不行,今天硬受不了了,我就到廁所去解大便,用力這麼一蹲,一用勁,不發了,根據這些表現,我就抓住了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的冠心病?或者說主要矛盾是不是冠心病,他當時診的時候,已經有六十過了,我說:他憑什麼診斷你是冠心病?他說:照了片,是主動脈弓有點突出,血脂還有點高,診斷是冠心病,心電圖也有點不正常。我說:你這個冠心病,六十來歲了,有沒有冠心病,不能說你沒有一點冠心病,但是你這個病,肯定你現在這種發作,每次發了要輸液、輸氧,這樣的發作,我說:肯定不是冠心病在起作用,不是主要矛盾,我說:哪有冠心病要發作的時候,還能夠到廁所裡面用勁解大便,用勁反而不發了,有這樣的道理啊?是不是啊?沒有這個道理,那麼這一個病情,我跟他講清這個道理以後,我說:六十來歲了,主動脈弓有點突出、血脂高一點,這些問題,都應該是正常現象,跟他把道理講清楚了,跟他開了處方,我就開的《金匱要略》裡面的奔豚湯,他說發的時候,好像一股氣從下面衝上來,這種感覺,就是用奔豚湯加減治療,治療以後,回去以後,把道理也講清楚了,慢慢調養就好了,後來又活了十多年才去世,那麼這一個病人,一定是通過詢問來的,你沒有通過這樣的詳細詢問,就在門診上面,你哪不舒服?我胸悶、心悸什麼的,冠心病吧,給你開付藥就走了,只有通過仔細的詢問,才能夠了解這種病情,因此,問診的意義,在於它能夠了解病人的思想狀況,有利於病情的診斷,所以在《內經》的《素問.徵四失論》裡面就講,「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你不問他的起病,原因是什麼?有什麼憂患,是不是飲食不正常,「起居之過度」,起居、生活作息是不是違反了常規,「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那麼你不問這些情況,匆促地去按脈,你怎麼能把病診清楚呢?《素問.疏五過論》在批評醫生的過失的時候又講到,「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要問病人的生活史,《素問.三部九候論》裡面又強調,「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切循其脈」,你一定要了解它的既往史,現病史,《靈樞》的《師傳》篇還說,「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所以這些論述都是強調問診的意義,一定要詳細詢問。

(二)問診的方法

問診的方法,《難經.六十一難》裡面講,「問而知之謂之工」,實際上這個「工」字,並不是一種貶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神啊、聖,只有問是一個工,似乎是貶抑,實際上不然,它是種技巧,是種功夫,技能,比如說我們看到有的一個雞蛋殼上面,可以把一部著作、一篇文章,都雕刻在雞蛋殼上,你說那不是一種技巧嗎?這去講是「雕蟲小技」,這個技巧不是一般的技術,因此我們說「問而知之謂之工」,他是一種細緻的功夫,要熟練才能掌握,一種巧妙的藝術,所以《靈樞》的經別篇裡面所講,「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作為學生,他開始學習中醫,就要學習問診,「工之所止也」,這個工,那不是講的一般的工夫,是講的上工,上工的功夫也是在問診的技巧上,「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好像開始學的時候,這問診還不簡單啊?有嘴就能問,實際上不然,很多高超的技術都在問診裡面,人人是可以問,但是不等於人人都能夠問好,不等於一問就中的,你問出來的問題,正好是抓住矛盾所在,所以,他要掌握問診的內容,要掌握問診的理論,要有一定的臨床經驗,臨床經驗豐富的,根據你的表現,你講兩個問題,我就能夠知道是什麼情況,下一步馬上就可以問到要害的地方,他要心想、口問、手記結合起來,口、腦、手並用,我們現在的學生啊,恐怕就不會問,學生實習的時候,要他「你問一問,你先問」,學生就不知道從何開口,不知道問什麼,「哪不舒服啊?」第一個問題問得好,想了,「哪不舒服」,問得好,他說:「我頭暈」,「你頭暈啊?」他反覆在那裡說「你頭暈啊」,「你哪地方暈啊?」我講了是頭暈,他不知道往下問什麼東西,所以他沒有問診的技巧,一個頭暈下來,我們可以問好多的問題啊,是不是?什麼情況下嚴重,什麼情況下減輕,暈是一種什麼樣的暈的方式,全身還有什麼不舒服,很多問題可問,他不會問,所以我們現在學生在那裡不會問,來了一個病人以後,手忙腳亂,不知道問什麼好,所謂「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就在這個地方。《醫學入門》裡面,它列了六十個問題,它並且強調,「醫者,必須委曲請問」,就是要委婉、曲折、盤根挫底,要找它的底細,找它的緣由、原委,這叫做委曲,要委曲求問,「決無一診而能悉知其病情也」,絕沒有通過一診的方法,就能夠知道病人的病情的,「初學者宜另抄問法一紙,常出以問病」,他說初學的人,確實可能就不知道問什麼?那麼你最好抄一張紙,他不是提了六十個問題嗎?你把這個問題,要問什麼,你把它寫一張紙來,不記得的時候,你就看一看,要問什麼?這是對初學者,就是我們問診的方法上要反複的練習,但是對於問診,《內經》裡面沒有專門診問診的專著,當然也沒有聞診、脈診的專篇,問診沒有專篇,後來我發現,早一點的,有一個王宗殿,安徽中醫學院的,在我們的師資班學習以後,他根據我們講課的內容,他寫了一本書,叫做「中醫問診」,最近我也看到有一本比較大本的,《中醫問診大全》,有了專著了,那麼對問診的內容,問診的方法,我編的這本《中醫症狀鑒別診療學》,症狀怎麼樣進行,根據症狀,進行鑒別,作了一些提示,問的方法上:

  1. 要注意環境要適宜、安靜,實際上就是強調要沒有干擾的意思,環境要非常安靜,所以《素問.移精變氣論》裡面就講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要把門關起來,窗戶要閉起來,不要受干擾,數問其情,聯繫病人的實際情況,反復地問他的病的情況。

  2. 態度要嚴肅和藹,首先要關心體貼病人,對病人要細心、耐心,要把握對病人的情緒,要傾聽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的痛苦,病人講,在那裡講,有的人,他是不太講,有的病人滔滔不絕,病人講的時候,你醫生蠻不在乎,根本上不聽,這都不行,所以要嚴肅和譪,《醫門法律》裡面講到,在問病的時候,他說:「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庶可詳求其本末,而治無誤也」,要使問者,醫生他不覺得厭煩,病人也不覺得討厭,你這個醫生,像剛才一樣的,「你頭暈啊」,「我頭暈」,「你哪頭暈啊」,「我還是頭暈」,他覺得你這醫生水平太低了,是不是?所以,這樣需要醫患緊密地配合,才能夠找到病源,特別是那種態度上不嚴肅,嘻笑玩樂,一邊在看病,一邊在打手機,一邊在搞其他的事,對病人都是很不好的,對病人的心理很不好,所以要注意這些問題,態度要嚴肅和譪。

  3. 不要用醫學術語,病人聽不懂,你講那個醫學術語,聽不懂,比如說,我們曾經發現一個上海的學生,就問病人「依吃玩好伐」,上海話什麼意思?「你吃飯好嗎?」碰到一個皖南病人,安徽的一個病人,他就聽不懂,他回答什麼東西呢?他說「ABCD」,實際上,皖南話,我們有安徽來的吧,「ABCD」是講的「我沒聽懂」,「我聽不懂」,你用這個地方方言、土話去問,他又回答一個方言,實際上,上海那個意思就是問他,「你吃飯好吧?」就問你「你吃飯好吧?」他說:「ABCD」,我聽不懂,聽不懂,他再問你「納呆嗎?」那病人(搖搖頭),他不納呆,他又來了一個「納呆」,他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什麼叫納呆,所以不是用病人聽不懂的語言,或者不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不行,要能夠通俗易懂,比如說,我們講,「你是不是晚上出盜汗啊?」那病人,什麼叫盜汗啊?他從來沒聽說過,「你是不是出自汗啊?」這些話都不能夠用,還要注意保護性的醫療制度。

  4. 要避免資料的片面失真,要全面收集有關資料,避免病情的遺漏,我們經常發現有的人,病情沒有搞清楚,三言兩語的,你這病沒問題,我跟你包治,治好了,有這種情況,失真的不行,在病人敍述病情不準確、不完整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詢問,但是不能夠套問,也不能暗示,特別是對那種,比如說神經症、官能症的那種病人,你要跟他套問、暗示下來,那你一天都問不完,「你頭暈嗎?」「頭暈,頭暈得好厲害!」「你頭痛嗎?」「頭痛!」「晚上睡得好嗎?」「睡不好,多夢,失眠!」什麼症狀他都有,所以我們問診的時候,一定不能問具體的「你頭暈嗎?」「你嘔吐嗎?噁心嗎?」「你心悸嗎?」不能用這種,這不僅是一個醫學術語問題,不能用直接的症狀去啟發他,你只問:「你哪還有不舒服嗎?」「你有怕冷發燒的感覺嗎?」「吃飯吃得好嗎?」「大便怎麼樣啊?」「小便怎麼樣啊?」只能用這樣的話去問,「你小便好不好啊?解得好不好啊?」「我小便好,正常。」你要問他:「你小便多嗎?」「小便多。」「晚上起來要解小便嗎?」「我晚上要起來解小便。」他什麼東西都來了,所以我們問的時候,不能夠暗示,不能套問,你認為這個病人有什麼情況呀!這個病人是肝陽上亢,或者是肝火上炎,「你感到頭上發熱嗎?」「頭上感到發熱。」「你脾氣大嗎?」「我脾氣大。」你不能夠那樣子,不能套問,問診的時候可能有假象,病人講的情況,可能有不完全準確的地方,這種感覺,它帶有主觀性,病人的感覺帶有主觀性,有的病人,他對病情不關心,或者對它的這種忍耐性很強,關公「刮骨療毒」,他都不感到痛,有的病人,他什麼事感覺都很敏感,什麼事都有,所以這個感覺的程度,關心的程度,他的心理狀況,包括他的文化素質水平不一樣,可能症狀出來不完全一樣,因此我們要避免這種失真的現象。

  5. 要重視主訴的詢問,特別要注意主訴,特別要注意主訴的詢問,因為主訴常常是疾病的徵結所在,關鍵所在,所以要善於圍繞主訴進行深入的詢問,等一下我們還要詳細講,要圍繞主訴,全面地了解,找出重點。

  6. 危重病人要搶救為先,我們問診,一般來說,可能還是比較注意的,但是在忙的時候,病情很嚴重的時候,或者說,我自己心裡已經有了數的時候,就不重視了,這個病人還不簡單,這就是什麼病,已經跟他下了結論了,那麼還有什麼症狀呢?什麼表現呢?都不問了,我們經常就發現有這樣的情況,特別我們學生,我們學生說:「老師啊,我家裡,我父親啊,我伯伯啊,什麼人生病了。」我說:「什麼問題啊?」「他高血壓。」我說:「他高血壓有什麼表現啊?」「那我沒問。」「為什麼不問呢?」「他是高血壓啦!」他已經知道他是高血壓,不要再問了,他不要問了,可以不問了,這種情況不符合我們中醫的情況,中醫要辨證的話,要整體的反應狀況,你全身的反應狀況,一定要清楚,不然你只一個高血壓,你怎麼知道?「老師,你給我開個處方。」我怎麼給他開處方,沒有辦法給他開處方,是不是啊?我說,你為什麼不問呢?他又忘了,老師講課的時候已經講清楚了,但是他到了病人面前了,他就不知道問了,忙的時候,心中有數的時候,病情重的時候,就不知道問病情了,或者西醫已經有了結論,就不問他了,不注意用問診的方法,所以問診的方法並沒有學會,那麼真正的危留病人來的時候,我們要簡單的問,重點地查,等病情緩解以後,進行補問,而不能機械,不然,來了個病人,你還問,真正要問清楚一個病情,恐怕要半個小時,你搞了半個小時,還沒給他開藥,還沒去做處理,也不行,這是問診的方法上,我們強調這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