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 70 筆記


六經辨證

最外面的陽,太陽,中間最旺盛時候的陽,陽明,陽逐步少了,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它是更陰陽的多少,和經絡的理論,六經辨證裡面也不可否認,它是有經絡的理論,經絡也是六經辨證,張仲景這個辨證方法裡面,也採用了六經。還採用了臟象,不是純粹就是根據陰陽。還有臟象理論,就是根據這個經絡,它聯繫的是什麼臟腑。太陰是脾,少陰是心、腎。手少陰心,足少陰腎。所以根據了臟腑的生理、病理基礎,它的理論,是根據這個理論,我們是什麼叫辨證?辨證就是根據中醫學的理論,對臨床上所表現的證候,進行分析,辨別。六經辨證它根據的是什麼理論呢?不僅僅是一個經絡理論,根據了陰陽、經絡、臟象的理論。將外感病所出現的各種證候,歸納為六類證候,六種類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麼六種類型。來闡述外感病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把這些分成這麼六類,我這地方不是用的分成六經。分成這麼六類。哪六類?它根據什麼來分的呢?根據了陰陽、經絡、臟象。第一類是太陽,第二類是陽明,第三類少陽,分成這麼六類病證。從而說明外感病,實際上也不完全是外感病。就是把疾病發展過程,分成這麼六種類型。而指導臨床的一種辨證方法。它的病證特點。六經辨證就是《傷寒論》的這種辨證方法裡面,貫徹一些什麼思想呢?貫徹了八綱,裡面有八綱。為什麼說它有八綱?陰陽分成六,這是不是就是陰和陽?我們講八綱辨證的總綱是陰陽。實際上六經辨證,它也是陰陽為總綱。太陽、陽明、少陽屬於陽。太陰、少陰、厥陰屬於陰。貫徹了用陰陽統其他的六個方面。就是表裡寒熱虛實。這樣一個思想。它其中的正盛邪實,抗病力強、病勢亢奮,表現有實和熱的特點的這樣的病證,歸屬於三陽病證。將正氣虛衰,病邪還沒有完全消除,抗病力減退,病勢屬於虛衰的,表現為寒和虛的,歸納為三陰病證,三陰的病變。所以這裡面就貫徹了八綱的思想。是不是?你看,陰和陽,它是三陰三陽,這不是陰陽?裡面有實、熱、虛、寒,實際上八綱的思想,在《傷寒論》裡面已經有體現,只是沒有把八綱,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合在一起。統稱為八綱。實際上用了這個意思。

它得臨床表現,是根據了剛才講的,是根據陰陽、經絡、臟象,作為病理基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表現?為什麼把這些證稱為太陽病?那些病稱為少陰病?根據的是什麼?那就是根據了陰陽盛衰。經絡的循行,和臟象的理論。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它不僅僅是講六經脈的病證。六經辨證,不是單純講的六條經脈的病證。

其中的三陽病證,陽證裡面一般又分為經證和腑證。太陽有經證,有腑證。陽明,這是後人分的,後人分為陽明有經證,有腑證。現在也有人提出,湖北的成肇智,現在在這樣診斷教研室,他就曾經提出了,少陽病也應該分經證和腑證。所以三陽病裡面的經證,往往是和經絡有關係。腑證,所謂腑證,實際上就是聯繫到六腑了。這個經絡它聯繫的是哪一個腑,太陽—膀胱,陽明—胃、大腸,少陽—膽。所謂的腑證,一般講的就是六腑的病變。所謂的經證一般和經絡是有關係的。三陰病證基本上就是五臟的病。臟腑的病變,五臟的病變。所以五臟的病變歸屬於三陰,六腑的病變一般是在三陽裡面的腑證。經絡的病變是歸屬於經證。這是大體,只能這麼簡單地大體區分一下。實際上裡面還有很多,不屬於這個歸納的。

臨床應用

對六經辨證現在的臨床應用看來,一個是主要用於外感時病。外感病的演變,發展過程。實際上,現在臨床因為三陰病,實際上就是講的臟腑的病,五臟的病。所以就不僅僅是一個外感病。內臟的病,內傷雜病也可以用它來歸納。只是可能內傷雜病,那個三陽病的症狀,演變過程可能不太明顯。它就表現為太陰病,少陰病,可能是三陽的病變不太明顯。所以程郊倩就講“因熱病而沿及六經”,就是熱性病在發展過程中,可以有六經的這種演變趨勢。他又講“設六經而賅盡眾病。用六經,用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個名字,可以把所有的病變都概括在裡面去,那就說不完全是用於外感病。在外感病裡面,從現在臨床實際應用看,從《傷寒論》所包括的實際內容上看,外感病裡面又特別重視的是,外感風寒引起來的。外感風熱,比如《傷寒論》裡面沒有銀翹散,桑菊飲。我們現在用的衛分證,外感風熱階段用的銀翹散,都是溫病學派。吳鞠通,葉天士他們發明出來的。 所以後來的這一補充之後,《傷寒論》它重點放在寒,風寒引起來的這種外感病。當然到了後期也包括了發熱,那麼和那個風熱表證入裡也是熱,風寒發熱入裡了,也是熱。和這個演變史相同的。只在初期階段它重視的是風寒。

所以我們歸納一下,六經辨證,我們在這裡重點講它的辨證,實質上什麼?而不是強調的每一個具體的證型了。它的實質上什麼呢?根據陰陽盛衰的道理,借用了六經的名稱,太陽經病,陽明經,少陽經,借用了六經的這個名字。含了八綱和臟腑的實質內容。它討論的是,以外感寒邪為主的病證規律。外感寒邪為主的這樣一種疾病發展過程,它的演變規律,病和證的規律。

1 太陽病證

太陽病證,它的生理我們不複習了,沒時間複習了。病理,太陽病是講的風寒之邪侵襲人體,正氣抗邪於膚表淺層說表現的證候。那和表證的功能是不是相同?表證是講的外邪,六淫疫癘等外邪,從體表,包括膚表和口鼻進入人體,正氣開始抗邪於膚表淺層,所反應的輕淺證候。實際上,這個經證就是一個表證。並且是偏於風寒的表證。如果經證沒有痊癒,經證沒有解除,而又循著經絡入了腑了,太陽的經絡,太陽的經,是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那麼隨著它的經氣入腑,就變成太陽腑證。所以我們前面講到經證是指的什麼?一般是講的經絡,腑證是講它聯繫的臟腑,六腑。

太陽病的主要表現,惡寒、頭項強痛、脈浮,所以《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個“而惡寒”有人解釋這個“而”字,說《傷寒論》的語法特點,用“而”字的時候,往往是“必”。現在稱為“必”,而必惡寒。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轉折詞“但是”。不是“但是”的意思。一講但是的話,就轉彎了。而惡寒是強調的意思。有人研究《傷寒論》的語法特點,是這麼一種說法。它的主要表現,惡寒、脈浮、頭項強痛。

這裡面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它的邪氣是什麼?正氣怎麼樣?病位在什麼地方?性質、證候、階段、趨勢。我們講表證的時候,就強調這些問題。是不是?邪氣是六淫疫癘,正氣這個時候肯定是不虛。是衛氣抗邪,病位在膚表,是不是?性質屬於表實,階段是淺層,初起階段。病勢向外。講到這個問題,太陽病同樣是講的這個情況。所以外感病一般應當見到太陽病。外感病一般必須要見到太陽病。為什麼?都是外邪從皮毛而入。正氣抗邪向外。所以它就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苔薄這些症狀。所以作為外感病,一般來說是講要見到太陽病的。

太陽病又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太陽經證,一個是太陽腑證。這都是後人把它歸類的。《傷寒論》張仲景自己也沒有講過,太陽經證怎麼樣,太陽腑證怎麼樣?太陽經是什麼表現?腑是什麼表現?沒有那樣講。

1 太陽經證

太陽經證是風寒襲表,以惡風寒、頭項強痛,脈浮,就是前面講的“惡寒、頭項強痛、脈浮為主要表現的證候。講的是風寒表證。根據它的邪氣有所不同,或者人體的正氣有一點差異,又分為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這是個表證,實際上我們現在理解太陽病,太陽經證就是個表證。並且是風的表證,不是講風熱表證。當然也可能包括風濕這種風寒表證。根據這個風寒是風還是寒,邪氣的輕重,和我們人體正氣的抵抗力不同,又分為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兩類。太陽中風強調是風邪為主,侵犯了體表。侵犯了太陽最體表的這一部分。我們為什麼說太陽呢?不要以為是天上的太陽,是講的我們陽在外面,最外面的這一部分。最外面當然現在說是表,是不是?由於它是風邪為主侵襲,表現一直衛強營弱的趨勢。相當於現在臨床講的風寒束表。衛表沒有閉塞,所以它的表現是太陽經證。這個太陽經證,惡風寒,病人表現為什麼?以惡風,惡風比惡寒輕一點,惡風是避之和緩,遇風覺冷,輕一點。發熱也輕,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如果發了熱的話,不會是高熱,不會很高,稍微有一點點。所以惡風,發熱,都比較輕。並且有一個汗出的特點。汗出,就說明衛氣,衛表,腠理,毛竅,是開啟的,不是閉塞的。因此我們講的那個傷風證,風淫證裡面講過傷風證,實際上就是那個傷風證。

由於它發熱也不嚴重,又加上出汗,有一點汗出,大家都有這個體會,表證,發熱的病人,出一身汗,溫度肯定要降低一些,汗就把熱能帶出去了。所以他發熱,出汗肯定會降一點溫。由於他又出汗、又有發熱也不嚴重,因此脈浮、緩、不是數,不數。也不緊,為什麼不緊?它不是寒性凝滯收引。毛竅不是一種閉伏狀態,所以脈浮緩。鼻鳴乾嘔者,《傷寒論》裡面還有鼻鳴乾嘔者,這鼻鳴,我那天講了,可能就是講的噴嚏,鼻塞這樣的表現。

《傷寒論》第二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個太陽病為什麼不講惡寒呢?它講的是惡風了。發熱應該是也是不嚴重的,有汗出,脈緩,這就是中風的表現。就是我們講風淫證裡面的傷風證。風證,風邪襲表的那種證候,風性開泄這是邪,有汗出,所以認為是風,不是寒。寒就是凝滯收引,就應該毛竅閉伏,脈緊。它現在脈不緊,有汗出,所以不把它歸屬於寒,而稱為風。衛表處於疏鬆狀態。這是正氣有所不同。所以邪氣和正氣有所不同。你怎麼知道邪氣和正氣不同?不是根據做實驗來的,是根據證候表現。它這個表現只能夠用風來解釋,不能用寒來解釋。也不能用風熱來解釋,是不是?是它的證候表現決定的。

所謂衛強營弱,是衛氣抗邪於外,營弱勢講的有汗出。營陰不能內守,所以叫衛強營弱。這個話,我們現在可以不講,應該是歸《傷寒論》去講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太陽中風證,是指的這樣一個表現。

太陽傷寒證,它的表現是以寒邪為主的。侵襲了膚表,衛陽被遏制了,這樣一種表現。相當於我們講的風寒表實證。前面是風寒表疏證,我不是提的風寒表虛證。為什麼不提是風寒表虛證,上次講過這個概念,一提虛,那就是正氣虛了,就要補一補,實際上它是因為風性開泄,衛表,毛竅沒有閉伏,是疏鬆的一種狀態。我把它改為風寒表疏,不叫風寒表虛。它的表現:惡寒,無汗,脈浮緊。這個我們講寒證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傷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發熱這個症狀,我們分析表證的時候,是“或有證”,或還沒有發熱,但是必惡寒,頭痛,身體痛。脈陰陽俱緊者,到底陰陽俱緊,陰陽是指的什麼陰陽?有的說是浮沉都緊,有的說是寸關,有的說兩手,反正張仲景就這麼講,後人怎麼理解,反正是個緊脈,這是肯定的。至於說寸和尺都緊,那我想不可能說關就不緊。而浮和沉都緊,浮緊,沉緊,那也還是緊。所以不管他左手、右手,都是一樣緊。所以脈緊是它的特點。脈浮緊,寒邪收引。所以衛表閉塞,衛陽被遏,經氣拘攣,經脈拘急,所以就頭痛,身痛很嚴重。不出汗,惡寒甚,脈浮緊。脈搏也處於踡收的狀態。

中風和傷寒比較起來,應該說都是一個表證,就是我們講的表證。這種表證是偏於風寒的表證,它的不同在於,邪氣方面,中風是屬於風。傷寒是屬於寒邪。風,輕一點,病情表現,傷寒重一點。正氣來說,中風的病人,正氣稍微弱一點。而傷寒雖然看到他冷的很厲害,實際上他的抵抗力,正氣反要強一些。衛表一個是疏鬆,所以有汗,一個是閉塞,所以無汗。由於有汗是風性開泄,發熱也不嚴重。所以脈浮緩。傷寒,由於它寒性凝滯,毛竅閉塞,脈道收引,因此脈浮緊。區別應該比較一下。

2 太陽腑證

太陽腑證是講的太陽經證不解,病邪內傳膀胱的證候。應該是內傳膀胱之腑,根據六經總的特點,它的規律。根據經絡,陰陽,臟象理論來看,它應該是傳到膀胱之腑,按道理說,太陽、太陽經有手太陽,足太陽,現在講的太陽是最體表,體表,陽在我們人身上,如果說從部位解剖上來看,胸腹部和背部區分,背部是陽,胸腹部屬陰,面朝黃土,背朝天,背對著太陽,面向著太陽的是陽,背向太陽的是陰。那麼面朝黃土,背朝天。是背對著太陽的,所以背面屬於陽。而背面是哪一條經絡循行?是足太陽膀胱經。太陽小腸經不是走在背面。所以認為一般是這個經。應該說是膀胱經。膀胱經它聯繫的腑是哪一個腑?當然是膀胱了。根據這一項問題,後人又有說法,為什麼不是太陽小腸呢?又總結一條規律,說是六經辨證。傷寒是“傳足不傳手”。只傳足經,不傳手經。這都是後人的解釋。為了要解釋這個問題。

太陽腑證實際上它的表證仍然存在,不是表證消除了。表證存在的標志是什麼?惡寒。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所以頭痛、身痛,脈浮,和惡寒這些症狀仍然存在。因此,那麼除了太陽表證存在以外,它傳了腑,因此應當有膀胱的症狀。所以是實證,實際上是一個表裡同病。太陽腑證已經是表裡同病了。它又分為兩種:

  1. 太陽蓄水證。講的膀胱氣化不利。由太陽經傳到了太陽的腑,就是膀胱,膀胱有了邪氣的侵襲,會出現什麼表現?膀胱是一個排尿的器官,所以它有水液停聚的表現。太陽經證沒有解,仍然有發熱,惡寒,脈浮,或者浮數等等表現。膀胱氣化不利,應該有小便的不利,小腹滿,《傷寒論》並沒有這樣明確的講,沒有講這個症狀,而是講的水入即吐,“太陽中風,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他已經強調了有表證,又有裡證,裡證是什麼?就是有膀胱的證候。表證是惡寒、發熱、脈浮、頭身痛。它只講“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幹什麼的?就是利小便的,消水的。所以它這個地方沒有講小便不利,小腹滿,為什麼小腹滿,因膀胱在小腹,尿解不出來。

    這個小腹滿,小便不利,病在膀胱,這好像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尿瀦留。是不是?應該好像是尿瀦留。他小腹滿,小肚子脹,小便解不出來。那不是膀胱裡面有尿解不出來嗎?氣化不利嗎?相當於我們講的尿瀦留。但是我看不是講的尿瀦留。臨床上好像這種病不是講的尿瀦留。那是不是講的風水呢?我們不是講過。水突然起的,頭面腫得嚴重,小便不利,那是種風水,水邪開始的時候,是不是這個問題,也很難講。所以太陽腑證這個蓄水證,到底指的什麼?如果說它是指的這種急性的水腫,它又沒有說小便不利,又沒有說水腫。它只講,口渴,水入即吐。所以這個兩千多年的政張仲景的學說,我們現在,他為什麼這樣寫,還理解得不太透。看《傷寒論》的老師們有什麼說教。請他們來解釋。這種表現又好像尿瀦留,又好像水腫,都好像不像。但它確實是講了,從理論上是這樣認為的,認為太陽的經,受病了以後,隨著經傳到了腑,傳到膀胱。膀胱的氣化機能,對水液的代謝發生障礙。應該是這個機制。張仲景應該是這個意思。

  2. 太陽蓄血證。這就更難理解一點了。為什麼更難理解一點呢?應該是太陽經證不解,熱與血結於,我現在說的是少腹的部位,結於少腹,小肚子旁邊,小肚子,下腹部,下焦,這樣的部位的證候。它的症狀,《傷寒論》是有說法的,張仲景說,少腹急結或者硬滿,小肚子上,或者小腹部的兩邊,急結。就是有點拘攣,腹壁有點緊張。甚至是硬滿,硬起來了。就是按上去,很硬,脹,小便自利。他講的是小便自利,那麼這個太陽蓄水和太陽蓄血,太陽蓄血就強調了自利,而太陽蓄水沒有講小便,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地方是自利,那麼太陽蓄水是小便不利。如狂或發狂,善忘,大便黑色。脈沉澀或沉結。這樣的表現,這是太陽蓄血證的表現。太陽蓄血證這個證型,這也是後人歸納的。太陽蓄血這四個字,也是後人講的。張仲景沒有明確地講太陽蓄血,沒有這樣講,之所以把它這樣歸納,是根據哪一條呢?根據《傷寒論》124條。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強調表證仍在,這個地方強調有表裡證,所以我說太陽腑證,實際上是表裡同病。熱在什麼地方,下焦,不是上焦,不是在中焦。少腹應當是硬滿。它只講瘀熱隨著太陽經跑到怎麼地方?下焦,少腹這個地方來了。瘀和熱結在一起。血瘀就是寒邪已經化熱了。並且有血瘀結在什麼地方?結在下焦,少腹部的地方。所以我講是熱與血結語少腹部。那麼這個少腹部,按道理說,太陽經的少腹,一個隨著它的經絡入腑,應該瘀在膀胱吧,那應該是膀胱有蓄血,確實有的書上說講膀胱蓄血證,是這樣寫的。那應該是在膀胱,但是在膀胱又說小便自利。膀胱的功能正常,所以它就不在膀胱,那不在膀胱在什麼地方?在腸子裡面,在小腹部那地方。腸子裡面,後面還有陽明蓄血,陽明蓄血就是在腸子裡面。陽明大腸足胃,在胃腸裡面。它又有陽明蓄血。這是講的太陽蓄血。因此這個位置到底在哪個地方?既不在腸子裡面,也不在膀胱上面,這就可能張仲景當時認識不太準,解剖,張仲景可能沒有學過解剖,是不是?這個問題,到底在哪個地方?我們不好定。只好籠統地說在少腹。在下焦這個位置上。有這樣的表現。

    怎麼知道有蓄血呢?它有少腹硬滿,比如說闌尾炎之類的病人,他確實是小腹部拒按,有壓痛,反跳痛,有這種情況。硬滿,下血乃愈,你給它用通下,抵擋湯,裡面有蝱蟲,蝱蟲就是吸牛血的蚊子。你說它這個藥破不破血。水蛭、蝱。因此說它是瘀熱在裡。是血和熱瘀結在下焦,少腹。具體的位置,還不好說。五臟六腑是哪一個腑還是不死,沒有定論。我們只能籠統知道位置在下面。少腹這個部位就行了。它的表現是這樣一些表現。如狂,發狂就是講影響到神志。有瘀有熱。影響到神志的時候,出現這種表現。所以它既不等於在膀胱,也不等於在腸道,所以我們籠統的說是下焦,少腹。如果硬要理解的話,是不是張仲景把下腹部的感染,比如闌尾炎,附件炎,就是子宮旁邊,輸卵管這些地方的炎症。盆腔炎,稱為這種太陽蓄血證。只能這麼設想,可能見於這種情況。不然你到底指的什麼病?同學一問,這種哦的什麼東西,我們不好解釋這個問題。

太陽病講完了。

2 陽明病證

陽明病證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陽明病證是由太陽向裡,已經變成裡熱證了。太陽是表寒證,實際上到太陽腑證,像蓄水、蓄血的時候,已經就有化熱了。像蓄血它已經有明顯的化熱了。不是寒了,但是它仍然有表證。表寒裡熱,實際上按照八綱來說是表寒裡熱了。到陽明病證,是典型的裡熱證。陽熱熾盛,胃腸有燥熱,但是這個胃腸有燥熱,是不是一定在胃腸?只能說陽明是大腸和胃。所以叫做胃腸,不一定真正是在胃腸,這個病的原發病灶是不是就在胃腸,那也不一定。不一定。《傷寒論》講“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太陽病的提綱。陽明病的綱領,是三個字,是“胃家實”。是它的綱領性的說法。胃家實這個胃家,就是指的胃和腸,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它的經絡是聯繫這兩個腑的。這裡面也講了一個邪、正、性、形、位、勢是什麼?我們現在時間不夠。學生也沒這時間,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就要考慮邪氣是什麼?正氣怎麼樣?位置在什麼地方?性質、病勢怎麼樣?它是一種邪很旺,陽熱之邪,正氣很強盛,位置是在裡,在胃腸,性質屬於實,病勢是向內。來認識這個問題。

分為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陽明經證是指的邪熱瀰漫全身,腸中沒有燥屎內結的證候。我比喻,就像燒的柴火,草,明明的火在這裡,火勢很明顯的時候,瀰漫全身,整個都顯得是有火的表現。它的特點,後人歸納為四大: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這是講它的四大特點。是不是除了四大特點以外,身大熱,壯熱不退,汗出很多,邪熱熾盛,口渴引飲,脈搏洪大。這是沒問題的,實熱證的表現。那是不是只有四大症?還有其他?舌子怎麼樣?舌紅、苔黃、乾燥,是不是?大便怎麼樣?小便怎麼樣?肯定小便會黃,大便也應該是乾燥。所以這些面紅、氣粗這些症狀,都是有的。

陽明經證的表現,“陽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不惡寒、反惡熱,就是它和太陽病不同的地方,太陽病就是惡寒,不發熱,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可能沒有發熱,到了陽明病的時候,就是只發熱,不惡寒,惡熱不惡寒,汗大出,這個汗自出就不是自汗,不能成為自汗。它是病重,熱盛引起的汗出。它雖然叫汗自出,就不能理解為自汗。這是由於邪熱瀰漫,瀰漫到了全身,實際上這個瀰漫全身,到底瀰漫在哪地方,整個全身都是熱。病位不一定真正在胃腸。是全身的熱盛傷津,心神不寧的一種表現。用藥就是用白虎湯。主要用石膏。

陽明腑證,和它不同的地方,邪熱已經慢慢地蘊藏起來了。和燥屎搏結在一起了,原來是通紅的,大熱,現在這個熱就像我上次舉的,就像木炭、煤一樣的。熱能都已經集在裡面去了。都和燥屎連在一起了。外面看起來沒有那麼明顯了。但是裡面的溫度很高,熱的很厲害。就和那個燥屎搏結在一起了。腸內有燥屎的症狀。就是我們昨天講臟腑辨證,腑病證候裡面的,腸熱腑實證那個證型。

它的表現:在《傷寒論》裡面是叫做痞、滿、燥、實、堅五個字。所謂痞、滿、燥、實、堅,是指的什麼東西呢?痞就是講的腹脹,一般是講脘痞腹脹。痞是講的腹脹。滿,是講的肚子大,肚子大起來,肚子脹,肚子看上去還大一些。這個大是什麼問題?裡面有燥屎,不是水。乾燥,大便一點很乾燥。口乾得很厲害。堅硬,甚至大便堅硬,是一個實證。所以後人總結的《傷寒論》裡面講的,陽明腑證的表現:痞、滿、燥、實、堅。按道理說,痞滿是講的一回事,就是講肚子大,肚子脹。燥是講的大便乾燥,實是講的病機不通暢了。它偏偏沒有講痛。按我的想法,就應該講痞、滿、燥、實、痛。應該這種病人有腹痛。它沒有講到腹痛。所以古人歸納這個痞、滿、燥、實、堅,也不是很完整。我覺得應該是痞、滿、燥、實、痛。

它的症狀,大便解不出來,肚子痛。我們昨天講過,發熱,這種發熱,不是壯熱,烘烘地發熱,而是感到裡面熱,陣陣發熱。甚至由於有燥屎內結,燥屎是種穢濁之氣,這種燥屎和熱熏蒸,可能出現神志有譫語,如狂或發狂。不睡覺等等,大便乾燥,不通,這是最主要表現。舌子肯定就會是焦燥,燥黃,焦黃湯,焦黑苔,很乾燥。這樣的表現。張仲景是講了繞臍痛,後來又歸納了痞、滿、燥、實、堅;不知道為什麼不把這個痛歸納進去。應該是繞臍痛,應該有痛,是不?大便很乾燥。從汗和熱,脈象上和經證應該有區別。出汗,陽明經證是熱盛大汗,口渴很明顯,陽明腑證也有汗出,但是沒有經證那麼出得多。

陽明腑證的熱,是熱鬱結在腹部,鬱結在裡,外面可能沒有那麼壯熱,不是那種外面摸得到的熱,脈搏顯得沉實有力了。陽明經證實脈洪大,陽明腑證脈沉實,這是相對來說。它的特點,它的證候表現是熱、秘、神、沉。有熱,本質屬於熱,有便秘腹痛,神志受到干擾,一個是熱,一個是穢濁的燥屎熏蒸,可以出現神昏譫語之類的表現。病勢是沉伏在裡面,是向裡。脈搏也是沉,出現這些問題。要用三承氣湯,特別是大承氣湯。

【完/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