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02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總論第一章 方劑學的發展簡史

(3) 魏晉南北朝時期 (300+ 年)

時代特點: 注重實用,略於理論
戰爭多,社會經濟不穩,中醫理論發展較小,動亂時重實用。

此時期主要著作:(1) 《肘後備急方》 (2) 《小品方》 (3) 《劉涓子鬼遺方》
本科生要求了解(1)(3)之特點, (2)已失傳, 90年代由日本傳回部份內容,另外一部份由《外台秘要》中摘取。

(1) 《肘後備急方》,作者葛洪,在中醫發展上有大貢獻,他是醫學家兼化學家,也是道教創始人之一。

《肘後備急方》特點為;簡、便、廉、效。簡稱《肘後方》備急有急救之意。

(3)《劉涓子鬼遺方》是第一部外科專書。很多瘡瘍、腫毒,火燙傷,多用大黃。全書140+方中有 1/3 有用大黃。

(1)+(3) 的方量並不多,注重實效。 隋唐比

(4) 隋唐時期

時代特點:盛唐,由於政權,內部安定,醫藥發展快。許多大部頭方書出現。

此時期主要著作:以孫思邈《千金方》《外台秘要》概括此時期特點。

孫思邈有藥王之稱,活到103歲。發展了臟腑治法。(經過隋煬帝到漢高宗多個皇帝) 《千金要方》五千多方,《千金秘方》二千多方,乃集藥方大成。 《外台秘要》有六千多方,時間為中唐,安史之亂時期,作者?和詩人杜甫為表兄弟。

(5) 金元時期

時代特點:醫學全面發展,內經君(主病之為君),臣(佐君之為臣),使(應臣之為使)的觀念,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歸經思想,到此時期在應用上有所突破。方解方論開始出現,歸經理論開始用,張元素開始使用“引經報使”這種觀點。 這時期隨著整個中醫學,在政府重視的情況下,理論和實踐全面發展,出現很多流派,比如說金元四大家,易水學派,河間學派,從學術理論到創設新方,總結新的治法,轟轟烈烈。 也出現“古方不能治今病”的說法。推動了改革的前進。

方的運用,唐宋時的氣候與漢代完全不同,差別很大。這時期新的治法,新的方劑,圍繞方劑使用的很多理論發展很快。雖然這時期處於很長一段是南北對峙,南面宋,黃河北是金,但並沒有影響對學術上南北的交往,金元四大家有南方的,有北方的。
特別要指出的是,宋代皇帝很多喜歡醫藥,不但支持,自己動手參與整理寫書。《聖濟經》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實際”這兩字的概念。它的緒言就是宋徽宗寫的。宋朝國家成立了“校正醫書局”,把以往的醫書整理出版,《傷寒雜病論》在這時期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漢代古老醫籍能保留下來,這時期的國家組織是功不可沒的。

此時期主要著作:

  1.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是由國家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它所制定的方子。這些方子是通過臨床長期觀察,行之有效,在當時大量收集方子的基礎上,譬如當時的《太平聖惠方》,宋代的《聖濟總錄》,這都是一萬多,兩萬多方的大部頭方書。這麼多的基礎上,通過驗證,選出不到八百個方,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用來發佈給天下,公開公眾承認的有效方劑,類似我們的藥典。是我們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藥典。這書收載了很多基礎方(如四物湯,四君自子湯,四物湯,平胃散,二陳湯),流傳至今都是長盛不衰的方劑。
  2. 《傷寒明理論》─用君臣佐使的理論分析方劑。分析包括麻黃湯,桂枝湯等20首方劑,開“方論”之先河。它並非方論專書,主要是研究傷寒的。“成無己是第一個做方論的人。
  3. 《小兒藥證直訣》─最早的兒科專科方書。許多目前仍有效,廣為應用的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導赤散(清五臟之熱)。
    此時期的醫家在治則方劑上都有創新。
    劉河間─寒涼派。創了“芍藥湯”之類,對痢疾的用法,調氣活血的治法。
    李東桓─治脾胃法,甘溫除大熱治法。
    張子和─擴大應用仲景之攻下法。《儒門事親》攻下派。
    朱丹溪─六鬱思想,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補陰思想,大補陰丸。代表方劑─越鞠丸,大補陰丸。

此為中醫發展進步很快的時期。這時期方子很多的。

(6) 明清時期

時代特點:
明朝:方藥共融發展,藥方發展互相影響。
清朝─由博返約,規範整理。

此時期主要著作:《本草鋼目》為代表,專注收集了大量的方劑。附方單方加起來 一萬以上。
本草書中收藏附方,這種方法始於唐,陳藏器《本草拾遺》(之前如神農本草經不載方的)《本草鋼目》把方和藥密切聯繫。
《本草鋼目》中藥物的配伍,描述通過配伍來控制功效。架構了一種方和藥之間的橋樑。《本草鋼目》畢竟是本草書為主,然其作法反應了方藥的共融。

方和藥不應分開,現在有一種研究中藥功效,孤立研究。

戰國以前,凡是藥物,通通稱為毒藥。人們對藥害怕,多用針灸,氣功,導引,按摩這類治療。西漢後期,漸漸用本草來稱呼藥材,不再稱為毒藥。從此用藥為主的治療,形成一個主流。

如何控制毒副作用,透過配伍。[29:34]
中醫是運用天然藥物,使它成為中藥,經過漫長的歷史,臨床上反復的,將產生的毒副作用逐漸克服它以後取得的成果。醫和藥應當是互相共融發展,並肩前進的。方的發展促使了功效的認識。藥的發展,促進遣藥組方領域的拓寬。

明《普濟方》─61739首方。我們歷史上現存的載方最多的方書。

明《醫方考》─吳崑著,收方七百多。它是歷史上第一部方論的專著。比較詳細的分析方劑。成無己(金)第一個用內經的君臣佐使理論,來分析傷寒20方,到此時(明)以有相當時間。

清代出現很多臨床醫家,他們總結的方書裡面,融會了他們創設的,或者修定過去的方也很多。方劑方面出現兩方面的特點:(1) 方論書很多。不是很大部頭,從《古金名醫方論》以後,又出了《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以及《古方選注》等等,部頭雖不大,分析的更具體,更詳細。(2) 規範由博返約,規範適合於教學,這方面發展很快。出了一些對教育方面有貢獻的人,如陳修園。也出了一批適合於師帶徒的教材,

《醫方集解》汪昂─中醫教育方面影響很大。台灣地區中醫師執照考試,方劑就是考《醫方集解》加《刪補名醫方論》(《醫宗金鑑》部份的。2005年開始會改了。《醫方集解》中有多處錯誤。汪昂是清初人。67 歲時寫出《醫方集解》,79歲時寫出《本草備要》。多為教科書,很少寫臨床,也無醫案。開創教科書的設計。

《湯頭歌訣》汪昂
為早期的典型教材,適合初學者。選的是歷代的好方子。很少他自己的。從規范到它的項目組成,功用主治及簡要的方義分析。後來 84年後的《成方切用》就加減法豐富了。《成方便讀》都屬於教學類。《醫方集解》為代表。方劑分類方法上,開創了綜合分類法。
《湯頭歌訣》是配套做為學生教學中記憶記誦的。

補充有關方歌背誦的方法,我們覺得要先誦後背,不急著背,天天朗讀,朗朗上口地讀,讀一段時間後,每次都從前面的方開始往後面讀,學到後面,從前面往後讀,其中一大部份到後來就脫口而出了,重點在有些難背一點的記一下。還是再朗讀,這樣的效果好得多。

在明清時期,我們剛才談了兩個特點。方藥共同發展,一個是由博返約。由博返約的過程一個是規範了。一個有些探討細緻了。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也對後來的教學開展,因為在上個世紀的前半期開始,至少中國大陸地區,很多省辦了一個學校。也開始像《醫方集解》的有很多也作為教科書。有就是逐漸的由小生產的教育方式,走向大生產體制制度,教育方式在過渡。應該說跟清的這段時期的一個經驗的積累。早期教材的出現是有一些影響的。

(7) 近代現代 (這一百年左右的時間)

時代特點:總成整理與現代化研究。

  1. 大量古代方書之校勘出版。
  2. 方劑工具書的大量湧現。以《中醫方劑大辭典》為傑出代表。
  3. 教材建設的不斷更新。
  4. 實驗方劑學的雛形出現。
  5. 中藥新藥的研究與生產。

特別這裡總結的是近五十年來,49年以後的五十多年這個時間內。方劑學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隨著出版業,出版手段,現代信息傳遞工具,各方面的現代化發展。所以從五十年代以後,多次的繼承整理中醫的古籍。

文獻整理,我歷來有個看法,不僅僅要出版古代東西,不僅僅是版本考證、考據、訓詁等,文獻整理還有一個理論的整理和規範過程。 這方面方劑學是做了不少,還是很不夠的。

《中醫方劑大辭典》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彭懷仁教授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孜孜不倦搞出來的。在中醫各學科比較當中都是突出的。

實驗方劑學,我的看法,什麼東西都應該是有多元化的,既有實驗,又有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各方面的,不能夠是千篇一律的,非要非此即彼,一元化。怎麼樣實驗方劑要符合中醫的特色,特別思惟特色,還是待研究的問題。

中藥新藥的研究與生產,特別是九十年代以後,逐步地規範,盡管在歷史長河裡是很短暫的,但畢竟開始做了。

此時期主要著作:《中醫方劑大辭典》

我覺得後面要做的是“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後面要做的事還很長。因為現在多數教材的目的是使得小生產式的內容能夠適合大生產的教育和生產體制的使用,這整理規範過程是個漫長的。太強調規範,特色很多就沒有了。不規範,大生產教育體制又不適應。這個矛盾解決的過程,將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

簡史的第一章,我們就討論到這裡。教材內容一部分是給自學當中看的。主要要掌握每個時代的特點。同時以幾本方書作代表。

[完/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