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03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第二章 方劑與治法

第一節 治法概述

前面我們討論了教材的序言,和總論的第一章,下面我們接著討論第二章,方劑與治法。

在序言裡談到方劑學的定義的時候,方劑學是闡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劑的理論及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 說明方劑學包括了治法和方劑兩個環節。治法是什麼呢?我們先看治法概述。也就是從總體上把握治法的一些特點。 因為治法是指導遣藥主方的,或者運用方劑的。後面各論的方劑裡,還要具體的討論治法。

治法這個體法,有廣義狹義的不同。廣義來講,治療方法也包括治法,一般我們說這個病用什麼治法,吃中藥,用方,用方藥來治療,或者用針炙來治療,都是治法。這很廣義的泛指的治法。我們方劑學裡討論的治法是狹義的。它指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後,有針對性的採取得治療法則。治法是治療法則。這個法則它有個前提,它的產生是在你通過辨清證候,辨證,證候清楚了,病因病機清楚了,針對病因病機產生的治法。因為治法針對病機產生,方劑是在治法指導下組成,所以方劑必須針對病機,體現治法。中間治法這個環節非常重要的。所以治法的定義,它是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後,有針對性的採取的治療法則。針對性,針對什麼?針對病機。作為治法,理論上奠基,前面提到過,是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匯聚了當時對臨床治病過程當中的很多治法的認識,散在的匯聚在裡邊不同的篇章裡面。這都反映出來了。後世通過整理,對這一治法形成很多說法,譬如“十劑”的思想,譬如很多醫家後來“十劑”他也發展,“十二劑”,“二十四劑”,這些都是一種對內經基礎治法的一種發展。到最後清代由博返約,程鐘齡的醫學心悟,把它歸納為大法的八法。八法實際上仍然基於內經的基礎,這個我們現在所講到的,常用的“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等等。都是源於《內經》。所以基本上奠定治法的一個框架。 《傷寒雜病論》對治法方面,是融理、法、方、藥為一體。形成了辨證論治的一個體系,我們辨證論治,在《傷寒論》是臨床辨證論治體系建立,這個標志吧。整個辨證論治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的話,它是兩個階段,辨證的階段,關鍵在捕捉病機,論治的階段,關鍵在確立治法。這兩個階段,針對病機產生治法,然後方劑是一種手段,只能說是重要手段,或手段之一。所以論治階段為什麼說關鍵在治法,而不是說關鍵在方劑呢?理、法、方、藥,因為治法,不管你用什麼手段,必須遵照這個治法。如果肝氣鬱結,用方要遵照它疏肝理氣,用針灸仍然要遵從這個治法。方劑是重要手段,或者是使用最多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這是治法的重要性。在辨證論治整個過程當中,反映出來的一種重要性。因為你辯證的根本目的,在於捕捉病機,論治的關鍵在於確立治法。所以方劑必須要針對病機,體現治法。這是一個在《傷寒雜病論》開始建立的這一套體系。臨床理、法、方、藥融為一體的體系。

但中醫的治法,人們是不是搞清楚了呢?在教學當中的貫徹,還不是很夠的。為什麼說我們從我們的產品,從學生這個實際的一種能力反映來看,治法具有多層次的特點。我們學生往往容易認為,什麼好像都是一個治法。補法也是治法,補腎陽也是治法,光補命門之火也是治法,溫經散寒都是治法,這一治法,是當作什麼關係呢?治法多層次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在臨床上,你不能夠準確的表述你這個治療的思想,實際上治法具有多層次的特點,這裡指的具體治法,我寫了兩個層次,實際上第二層次具體治法層次,它還有細的,下面的層次。但有的認為治法可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實際上是治則。治療原則。它是針對的所有疾病都必須遵守的治法上的共性。所有疾病,不管你是內傷雜病,外感熱病,不管是哪一科的,所有疾病必須遵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這叫治療的原則,簡稱治則。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裡面討論的,扶正祛邪,任何疾病都要遵守這個治療原則。平調陰陽,調整氣血津液,包括調整氣血津精,包括知規權變,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三因思想。所有的疾病都必須遵守的治法方面的共性。把它稱為治則,最高層次的。

  1. 治則:所有疾病必須遵守的治法共性。
  2. 治法,治療大法:針對某一類病機共性所確立的治法。
  3. 具體治法:針對具體證候所確立的治療法則。

在治法這個層次裡有治療大法,和具體治法的區分,像“十劑”裡面講的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劑”裡面談到的,它既是功效的概括,又是治法的概括,以及“八法”裡面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這些都是針對某一類病機共性,所確立的治法。它不是所有的。補法就針對虛證這一類。虛證這一類共同遵守這個治法。清法針對熱證,熱證這一類共同遵守的。這一類病機共性所確立的一個治法。這叫治療大法。

我們在臨床上使用呢,是具體治法。具體治法就是針對具體證候,所確定的治療法則。那落實到具體,當時、當地、當具體這個人,所採用的一個治法。當然我們這個治法就要降到最具體的程度。那它的前提就辨證病機要最具體。治法針對病機產生,病機藥最具體。

我們現在看臨床上有沒有這個情況,有許年輕學生這些方劑,都學了,都畢業了,畢業實習的時候。我有時候帶實習,看這些學生,病人要問他,我怎麼不好呀?你虛了。病人嚇得很,我年紀不大,都虛了。再問他怎麼虛呀?腎虛。喔,結婚都沒結,都腎虛了!腎什麼虛?腎陽虛。人家更害怕了。這裡講的都是一種大法。都講不到具體的。你怎麼能停留在高層次治療大法上去,談他一個具體的病例呢?應該落實下來。一個腎陽虛,這個是一個病機,腎的,腎精不足,腎陽虛,腎陰虛,腎氣虛,幾個大類型。下面有具體的。腎陽虛以後,可以反映在什麼方面呢?可以腎陽虛,熱力來源極差,嚴重的甚至於陽虛到陰盛格陽,對吧?那這是一種具體的病機了。或者腎陽虛僅僅火不生土,完穀不化,泄瀉,或者水腫,這個方面,或者腎陽虛反映在生殖功能低下,而腎陽虛可以陽痿不育,對吧?這也是一個,他平常生活照常還比較正常,甚至於腰痠腳弱,再結合經常畏寒,他這個腎陽虛很輕,在這個階段主要反映在表陽不足上,嚴格說,程度較輕,這一類都可以歸到腎陽不足的範圍來,你層次不清的話,跟人家隨便說一聲,那你把這個不同層次混淆的情況,你治法上絕對不會精確。

現在這個很普遍,如果跟師學徒,或者自學成才,這些在學習當中,他寫病歷,籠統一個腎陽虛,三個字,這個病機確定的,治法補腎陽,這個不精確的。不是落實到具體層次的。而僅僅起個作用,容易嚇人。別人一聽我這麼年輕都腎陽虛了!也就是說,由於你這層次不清,這教學當中也應該注意,你病歷書寫要求,辨證的準確性,層次的具體性上,如果不這樣要求的話,中醫學發展很困難。我說一個現象吧,八十年代很多老中醫,開始在政協、人大,各方面呼籲,中醫要立法,叫你立法嘛,立到現在立不出來,為什麼呢?立法了,那你醫療證明就有法律意義了,對吧?那你就立個證明,腎陽虛,休息一周。你拿出什麼標準?什麼指標來?你的腎陽虛,你可以是已經要垂危的病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表情淡漠,呼之能應,緊接著就要陰盛格陽了。老年到慢性病衰竭到後期,這個時候了。而有的腎陽虛,照樣打籃球,照樣生活。你那下面的具體層次不清楚,那怎麼行呀?當然將來你逐漸證候規範,一個腎陽虛,有一級腎陽虛,二級腎陽虛,三級腎陽虛,西醫也有很多,一個“+”,兩個“+”,對吧?一級腎陽虛照常工作,兩個“+”,你可以輕一點工作,三個“+”,你可能要休息休息了,四個“+”要住院了。你要把你的證候類型,分層次分清楚。所以不能夠,我們的學生,治法,方劑學了,出去再跟別人講,你就是一個腎陽虛。不行!腎陽虛,或者脾腎陽虛,完穀不化,腎陽不足,陽痿不育,你要把它落實到具體的,這個層次。這個我們需要反覆幾代人工作,規範化。這在過去小生產積累那樣基礎上,這工作非做不可,否則你得到的地位不會徹底。這是治法具有多層次的特點。

治法還有多體系的特點。病機的多體系的特點,決定了治法的多體系特點。如

因為我們在學習方劑的時期,一般來講,還沒有開《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在這個基礎課階段,還沒有開那些經典課,所以學生不一定了解,這種多體系的特點。西醫有時也不了解中醫多體系這個特點。說醫學體系嘛,就是一個,我這個辨病的方法,尋找病因,我找到病原體,我公佈出來。我在美國紐約研究出來,也就是公佈出來了,你倫敦的實驗室,莫斯科的實驗室,北京的實驗室,都搞出來了,可以重複,大家一樣用。你這倒好了,你這醫生說,我用衛氣營血辨證來解決,那個醫生說,我用《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也能解決。再來一個說,臟腑辨證用之最好。那這個治法多體系,由於它的病機體系,辨證體系是多體系的。治法體系,病機體系,辨證體系,為什麼多體系?歸根到底是一種定位模型的問題。不光學方劑,學中醫必須了解這個特點。病位模型所決定的。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要定位,定位,人們很不了解中醫的,中醫的定位是亂定的。有的開玩笑說,學中醫的沒頭腦的,為什麼呢?你心主思,對吧?心主神志,心管了,還要腦子幹什麼?他這是種功能定位。這話不是我編的,哲學書上有。

人類的很多東西,包括思維方式,都不是單打一的,不是說上帝給你一種方式,你就是這個定位。有這個定位,就有功能定位。有自己觀察分析尋找原因,就有間接推導綜合推導來尋找原因。這個都是哲學上存在的。而是在綜合時代,在功能定位上,在間接綜和推導上,用得多一些。分析時代呢,人類歷史進入分析時代以後,那是結構定位,和直接觀察分析方法,用得多一些。而現代進入很多邊緣科學研究進入新的時代。這時代開始,應該說是從愛因斯坦相對論,波爾量子力學開始進入,出現了新的綜合時代的曙光。以《傷寒論》為代表的,維繫的現代包括宏觀天體的研究,微觀像基因的研究。將來都會走向綜合時代這個奠定基礎的。所以由於分析時代習慣於這結構定位,對功能定位就不理解。這實際上這個因為不了解,這一點將來在治法針對的病機,怎麼一下子又是衛氣營血,一下子又是六經,一下子又是臟腑,攪再一起了。方劑學裡都在,否則對這些話不好理解。

談到這個,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功能定位,我們有時說全國排隊,經濟實力上海第一位,比如某個省第二十位。是不是這些省它就在排隊?它是它的經濟功能,功能定位出來的。這個社會人群當中排隊,比如說工人階級第一位,那這個位是不是他人就在排隊,在前面?不是結構定位,是功能。以具有這個功能群體的,這個定位的。比如說到一個城市,要找上課的地方,拿個地圖,別人指給你看,朝陽門外的關東店,這是結構定位,拿地圖你能找到。如果說,到教育部,我指的教育部,這就是我們國家的教育系統,指的我們這農業部,就是我們國家的農業,我看教育部長,農業部長不敢當,我這僅僅是這個行政機構管理部門。不是整個農業。我們說把農業放在第一位。農輕重,這種定位這種思想,都是功能定位。對共同功能特點的,共同功能形成一種定位概念。

中醫古代最早有結構定位。大家如果翻翻歷史的書裡面,最早的臟腑模型就在那裡面。後來發展古代的科學技術,很難向深處發展,過度向結構定位。形成就是在《黃帝內經》。所以它經過一種定位混亂階段,到內經來整個澄清,大家把“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結合起來一讀,裡邊都有。當時的混亂過程,和用什麼標準來把它確定,都有。

由於是功能定位,所以產生多模式,我們現在講多體系,多模式多體系的特點。衛氣營血這種辨證體系,它就針對什麼功能定位呢?它氣血,溫熱病邪侵犯人體,作用於氣血的淺深輕重不同層次,產生病理變化的規律。氣,衛和氣,血,營和血,是溫熱病邪侵犯人體,作用於氣血。傷及人體氣血的淺深輕重不同層次,形成的這種定位模型。“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衛氣營血這個體系。

六經是寒邪傷及人體陽氣,由實轉虛,由輕至重,由表入裡。這種淺深輕重的不同層次,所產生的病理變化規律。三焦辨證,濕熱病邪作用在人體的上中下三焦部位,三焦水濕運行功能障礙,這樣來確定的定位。臟腑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的臟腑,以及它相關系統,產生功能變化的一些規律。所以它定位模型不同。定位它都是以功能,某個方面的功能。某個方面的功能系統,這樣來定位的。因此中醫學它產生在綜合時代,由於功能定位,它產生了多種的定位模型,形成不同的辨證體系。那相應這些不同的辨證體系,它就會產生不同的相應的治法。衛氣營血辨證它就可以有“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只須涼血散血”。它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衛氣營血的治法。

那傷寒方面呢,就六經辨證方面呢?那就太陽有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陽明就要清解陽明,少陽半表半裡就要和解。那就他這一套治法,針對六經的一套治法。你把和解搬到衛氣營血當中去,那你就不成完整體系了。如果我們學生開始在學習方劑學階段,這幾門課都沒學。而這幾門課辨證體系不同的一個原因是什麼?並沒有知道。他開始來學方劑,後面具體的。你看前面談到麻黃湯,桂枝湯。太陽病。瀉下劑第二章談到大承氣湯的陽明病。有陽明腑實。然後到了清熱劑,第一個出來白虎湯,熱在氣分,但是又說它陽明熱盛,陽明經熱,這名詞很多,你都不知道它來源在哪裡的。陽明經熱,那這個熱在氣分是什麼關係?它來源於不同的辨證體系所產生的不同治法體系。所以首先要了解中醫學的治法汗病機體系。有這種多體系的特點。那你才能夠在相應這個方的治法上,從整個所居的體系範圍內來理解它。某一體系為主,當然用在別的體系也可以。符合它相應的治法體系的內容。治法體系的需要。

這兩個特點,學方劑學也必須的,也很重要的。就相當於有一些代表方。反映了一些醫家的學術思想。學術思想你不了解,光從這個方去理解,那不能深入,不能理解正確的。所以這個第一節的治法概述,就討論了治法的概念。討論了治法針對病機。治法產生要針對病機的。討論了治法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和多體系的特點。這是學習治法必須了解的。在中醫學當中它有它這個特色。否則如果不了解這兩點,不重視這個的話,方劑學完了,對於它的很多方的一種反映出來的治法,回歸到這個整個中醫藥學體系當中去。它的源和流就不會清楚。當然現在我們很多初學方劑的這些同學來說,教材上僅僅告訴你陽明,六經規律他不知道。有的老師,如果課堂上,費很大的時間來講這個六經,《傷寒》又重複了。

怎麼運用比較精確的,首先他要明白,以後要學到的這種六經治法體系。包括六經病機體系產生的治法體系。衛氣營血的病機體系產生的治法體系。臟腑的病機體系產生的治法體系。以後要學的。陷在這個方應該是在哪個方面呢?它的本質是怎麼造成的?功能定位得不同造成的。這樣可以減少很多初學時的疑問。這中醫確實深不可測。基礎課覺得不容易學進去。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困惑。

第二節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我們在前面分析辨證論治整個過程的時候,曾經提到過,分析問題的階段是辨證的階段。關鍵是捕捉病機,抓住病機。而在論治的階段,關鍵在確立治法。我們運用方藥治病的話,那在確立治法以後,相應的才能選擇方劑,或者組織方劑。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方劑是體現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當然不是說唯一手段,是主要手段。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先有藥,後有方,前面講了,方運用到一定的階段,在方藥運用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把很多治療的共性歸納起來,形成法的概念,治療當中的很多共性,這類藥怎麼組織解決這類熱像,清法概念出來了。不是光針對一個藥,或者一個方了。針對一批共性了。那就治法理論的產生應該說是在方藥運用經驗發展到一定階段,積累到一定基礎上形成的。治法是後於方藥運用產生總結出來的。但是當治法總結出來以後,反過來又成為主要遣方,或者運用成方的一種指導思想。所以說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

反過來呢,方劑它有一些規定性,前面緒言強調了,這規定性裡包括很重要一點。它要體現治法,治法在臨床上落實要考方劑來落實。方劑是體現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過去有提法叫落實和完成。落實、完成是一個意思。體現和完成還不同一點。方劑是體現治法,針對病機,落實、完成治法,它是個主要手段。所以這兩條,應該說方劑和治法的一種簡要的一個歸納。所以不能夠有方無法,有法無方,都不行。徐靈胎的《方藥源流論》講得很清楚。

我們說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獨立完整的一套理論體系,也就包括了方和法之間的這種緊密關係,這個區別於民間醫學單方,驗方,和中醫學方劑學的區別和界限。我記得30多年前,參觀過中草藥一個展覽會,規模相當大,那講解員能力很強,記憶力非常好,一口氣,真是我都沒看清楚他是怎麼呼吸的,一口氣可以背好幾十個藥,什麼藥治頭頭,什麼藥治高血壓,一口氣下來,像說快板一樣。講解員都會結合表演,當時整個都在搞這個。我當時聽了,我說,這直接從症狀到藥物,症狀到藥物,理、法、方統統不要了。症狀直接掛鉤藥物,這是很大一部分,很大的特點是民間醫學水平。把中醫學取消了方和法這種環節以後,它回歸到,還原到民間醫學了。最早像戰國時期以及以前的中醫學,是處在民間醫學的水平,和現在我們有一部分少數民族的醫學,是這樣的。像藏醫學都有它的理、法、方、藥體系。我們學校基礎醫學院有藏醫專業,盡管我們懂得很少,也跟著他們學,藏區也去參觀,也看他們看病,它有一套從唐以後轉向以後形成的一套它的醫學體系。所以它也有它的治法,它有它的方,所以它有比較獨立的一個理論和臨床體系。所以我們方劑、治法關係,這是學習方劑學當中非常重要的。

每個方的治法,是在後面各論當中,在功用那個欄目裡面,從方的作用來講叫功用。它所體現的就是治法。所以我們歷來說方以藥成。方是用藥組成的。又說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所以方劑從治法、針對治法來產生,要體現治法,法隨證,證候的本質是病機。法隨證立實際上是法是針對了證的本質病機產生,針對病機產生治法。方藥體現治法。是這個關係。

我們歷來講以法統方,包括

過去大多是指的以法統方是以法來分類方劑說得多。以上構成了以法統方的完整內容。這是方劑治法關係當中相當於一個小結。需要重視方劑學習的同時,又要十分重視治法的學習,和對治法的一個體會。而將來學習各論的方劑當中,除了在功用類一欄裡,明確要標明它的治法。實際上既是功用又是治法。而且在方解過程當中,也是圍繞這個治法的思路來展開的。這是我們談到方劑和治法的關係。

第三節 常用治法

常用治法有一種歸納總結的過程。這裡常用治法所指是指的大法。就是我們剛才講治法多層次的特點,中間的大法這個層次。這個大法是針對一類病機共性。一類病證的病機共性。針對這共性所產生的治法。這一治法有個歸納過程。歷史上歸納很多種模型,我們側重點長期以來是以程鍾齡的《醫學心悟》的歸納《醫門八法》作為治療大法。也可以說作為治療大法的一種代表。所以常用治法這一節的前面一節,我們主要談到這種歸納這個八法,思路怎麼產生的?這裡要補充一點,說明程鍾齡思路的一種想法,怎麼就把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把它歸納出來了呢?我們看《醫學心悟》,他自己講的:

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

這裡明確說明了,寒、熱、虛、實、表、裡、陰、陽是八綱,八個字是來統帥病情的,八綱也是程鍾齡總結的。他是根據八綱推導出來的八法。有的時候同學要問,程鍾齡制定了八綱,八綱是一種病機的共性,病機不是有多層次嗎?針對病機的多層次,針對病機產生治法才是多層次的。那他的八綱八法是什麼關係呢?大家雖然有時覺得是對應的,但也不是八個和八個具體,機械僵持對應的。他怎麼推導出來的呢?因為八綱當中如果分析的話,表裡是指的相對的病位結構,歷史上相對的病位結構,歷史上醫學形成過程當中,有很多這個是相對概念,表裡,表並不是光指你的皮毛的表,後面我們學到小柴胡湯,這裡在回顧《傷寒論》的原文,就會提體會到,有些表裡它有相對概念,但是它是病位概念,這是確定的。陰陽是總括的一種概念,總體總括的屬性。它來統其他六綱的。而其中根據疾病性質的寒、熱、虛、實,那是很具體的,它是描述病性的,而寒、熱、虛、實描述病性是反映出來了兩方面的問題。(1)寒熱反映的是人體陰陽失調的程度估計。(2)虛實反映的是人體邪正鬥爭的力量對比。這兩組矛盾,複合交叉,反映出完整的病性,疾病性質。

對於一個疾病的概念,中西醫都一樣的,都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了。我們前面提到病因的話,中醫是間接綜合推導為主,直接觀察分析為輔。西醫學恰恰倒過來。直接觀察分析為主,間接綜合推導為輔。不同時代產生。病位的話,中醫學是功能定位為主,結構定位為輔;現代醫學是功能定位為輔,結構定位為主。因為現代醫學查來查去查不到的,一定要逼著他說個病名,它可能告訴你神經官能症,什麼什麼綜合證,這不是功能定位了嗎?他也要功能定位。他是結構定位為主,功能定位為輔的。中醫學是相反的。

病性上,現代醫學是貫穿於全病的過程的一組矛盾作為屬性,炎證,現在非典型肺炎,當然還沒弄清楚矛盾,大葉性肺炎,細菌侵襲,引起炎症,這個炎證貫穿於始終。劃分為四個階段,充血期、紅色肝變、灰色肝變、吸收消散四個期。這四個耆圍繞著炎症的演變,一組矛盾。中醫學不是,它二元病性,必須是二元病性,兩個角度,就像看電影,立體的,一個交叉點。邪正鬥爭的力量對比,陰陽失調的程度估計,虛實、寒熱兩組病性,複合交叉,來描述一個疾病,病性。這兩個是決定疾病性質非常重要的。程鍾齡正是抓住了寒熱、虛實病性,作為確定治法的綱領。因為高層次,高層次的治療大法,它不能落實到具體的病位,表裡是病位概念。所以抓住寒熱虛實,那它怎麼演變這個呢?怎麼推理這個過程呢?

八綱中寒熱病性推導出八法之思路。

寒 → 溫單一治法
(七法)
+
和(複合治法)
八法
熱 → 清
虛 → 補
實 → 瀉
吐 消

寒熱虛實病性分別對應產生的是,寒則熱之,溫法;熱則寒之,清法;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裡的瀉是廣義的。這個瀉是驅邪的一種廣義的提法。不是光攻下的泄。驅邪呢,用汗吐下,三個途徑驅邪。這三法加在一起,是六個法。汗吐下的驅邪,都是一種急性驅邪,緊急驅邪,都是治療較快的,有些邪你快不了的,漸漸積累形成的,那這種情況中醫有消法,因此實證用瀉法裡面推導出來汗吐下消四個方法。加上上面溫、清、補七個方法。七法。這七法有個特點,都是單打一的。都是單一的。但中醫學非常強調對立病性的同時存在,中醫描述疾病性質,當然這個我們後面找時間還可以再討論,它容易講遠了。對立病性同時存在,往往在人體身上,對立兩種矛盾性質會同時存在。這種情況往往要用複合治法,而不是單一的治法。這種複合治法的一個特點,就體現在和法。因為這七個單一治法,加上一個複合治法,就是八法。這八法就是程鍾齡針對吧綱裡面病性,推導出來的。它反映了高層次的治法,並沒有結合具體病位的,你要落實到具體方劑的時候,還是要把它結合到它的病位。組方的時候,又要結合到它的病勢,病勢就是趨勢,傳變。哪裡傳變而來,可能轉歸向哪裡而去。所以我們說八法是屬於高層次治療大法,就指的它不是具體治法。是統帥這一具體治法的,是針對一類病機共性所採用的治法,這樣呢,同學們可以根據八綱,怎麼推導出這個八法,這個過程也使得針對病機確定治法,形成一個緊密的聯繫,而不是把它看作是病機是病機,治法是治法,各自一個體系,雖然各自一個體系,但是治法針對病機產生,你這樣在理、法到方的時候,主治,你才可以使方形成針對病機,體現治法,融會在一體!融理、法、方、藥為一體。否則是各學各,因為方劑學和前面的中基、中診、中藥不同,它都是基礎的,互相個反映了一個方面,我們要把那組合起來,方劑學要組合起來,也就是說它搞成了那個蓋房子的預制板,它搞成的這個門窗,對吧?我們要加工形成一種基本構件,這種基本構件,這一方,它得用在臨床見證哪一類的,西式的,中式的,你們分別可以去用,而不是零碎材料。而構成一種基本成品。那你有個組合過程,那就是說病基、治法、方劑這個過程,辨證論治這個過程,方劑到用藥,你在當中要給它一個融為一體的一種組和過程。在總論期間,要了解到,基本從理論上了解到應該有這種組合過程。在學習具體方劑當中,再去體會這種組合過程。我們談到常用治法,八法。前面先要有一些從八綱導出八法這個過程,有所了解,下面再接著討論具體治法了。

[完/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