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04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講到從八綱推導出八法,也就是常用治法,八法的一個前面的概述,我們下面就具體討論八法。

討論之前,先談一下八法學習的四個方面,學習要求,因為八法在現代運用當中,運用的頻率,重要程度略有差別。所以要求每個法不完全一樣。最常用的一般來說四個方面,八法的定義是什麼?適應病證是什麼?常用分類,還有使用注意。要了解這四個方面,但有些治法,現在用得較少,譬如吐法,就不必要按這麼細了。

1. 汗法

最典型的,比較全面的,我們從汗法開始,汗法是一個大法,中醫學把疾病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病,肺衛首當其衝,根據《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這個治法思想,往往以發汗的方法治療它。後來當然這個發汗思想,這個汗的概念就擴大化了,解除表邪,散邪都歸於汗法的範圍。所以我們從定義來講,汗法通過開泄腠理調暢營衛宣發肺氣等作用,是代表著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類治法,那一個定義包括的就是一個作用基理,一個治療目的,這裡反應出來作用基理包括了開泄腠理、調暢營衛、宣發肺氣,開泄腠理是通過汗法,強行打開腠孔,毛竅,這個直接明顯的排汗作法,那使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調暢營衛是指的調和體表正氣,在用汗法祛邪同時又能力調和體表的正氣,也就指的由於外邪侵襲時,體表的氣血陰陽營衛失調,這樣通過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調正,營衛是氣血的淺層,所以陰陽氣血在體表的層次,中醫慨括稱為營衛,宣發肺氣,是因為肺這個系統,分為肺衛肺系兩個大的部份,肺衛是指肺和體表的聯繫,橫向的,肺系是通過肺,通過氣道,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縱向的。肺系,《內經》裡提到,肺系疾,指的呼吸道一種痙攣,咳喘這類的─肺衛肺系,都歸於肺臟這個大系統裡面。通過宣發肺氣,溝通肺臟和體表的聯繫,它具體作用是通過宣發肺氣使人體的陽氣陰精輸佈到體表,陰精輸佈到體表,潤澤皮毛,陽氣輸佈到體表,防禦外邪,維護體表體溫。司汗孔開合。「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所以通過汗法,恢復這類的功能。因為外邪束表以後,肺宣發這個,從裡向外,橫向途逕被閉禦了,閉禦了不宣,導致失降,失降導致上逆,也就是說外感病引起咳嗽,或者氣喘的原因。所以通過宣發肺氣,能夠恢復肺的宣降。有就是說,解表既能夠治療咳喘的原因。這是作用機理。

目的呢,在祛除表邪,解除表證。我們雖然一般說是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但很多情況下,沒有明顯的出汗,並不把出汗做一個主要的目的。這需要明確。汗法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出汗。過去一個地區的職稱,晉升的一個資格考試,出題的時候我們出過,判斷分析題,汗法的目的在於出汗,居然有一半以上的都說對的。我說人平白無故要出汗幹啥呢?出汗怎麼是目的呢?不是,是手段。通過汗法使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所以這個有的時候,學生容易有這樣的一個誤解。這是必須強調的。

而且汗法的作用不僅僅是發汗,開腠理發汗,調暢營衛,宣發肺氣這類遠遠不止發汗的範圍。不僅在祛邪,還能調正。這是全面正確的看待汗法。

適應病證

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證。

最多當然是感冒。不管是風寒風熱之類,是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的。除此之外,汗法常多用於這樣幾個方面。麻疹初起,疹發不暢;麻疹是由內外兩類因素結合形成的。一個內因當中,肺衛有蘊熱,小兒稚陰稚陽之體,往往還由於多熱證,他這種肺衛有蘊熱的基礎,又結合外來的麻毒。往往可以隨外邪侵犯,因為麻疹都有感染因素。所以初起都容易有這種咳嗽、流清涕、微惡寒,這類的表證的特點。而且如果這時候不慎感受表邪,容易使麻毒被外邪鬱遏,不得正常透發,嚴重的麻獨內陷,使病情產生惡化。這裡所指用解表法,汗法來治療,是在麻疹初起的時候。初起的時候有外邪,有寒熱,疹發不透,不暢。這種情況下,用解表法助其透發,避免內陷。是麻疹初起時,指的一個初起,而且一般來說,有疹發不暢、不透的特點。

水腫初起,這水腫初起多指的,也有外邪因素的這種風水證,風水證所以往往以上部為主,甚至於頭面開始,風水證,來勢比較急,那是由於外邪束表這個因素,往往基礎體內也有水道不暢,外邪束表,肺氣不宣,通調水道功能障礙,水濕泛濫,以上部為主。一般水腫初起,往往風水證這方面運用。當然你不是這類病機的話就不能運用了。脾腎陽虛型的,或陽虛濕盛的都不適合。

瘡瘍初起,往往也有一種感染,引起體表的氣血營衛的不和,有畏寒、發熱,局部或整體畏寒發熱這種現象,所以在瘡瘍初起要用透散方法,結合活血、化痰、消腫、解毒這類方法。在初起階段。包括我們後面要講的仙方活命飲這類。初起階段,都有一種疏散。要結合這個汗法的方法。

痢疾,痢疾在初起階段,特別是痢疾初起,後面講到相應的敗毒散,逆流挽舟法。初起有寒熱表證,這是關鍵。有寒熱表證,可以用透表、散表的方法結合治療。而且歷來對於這種痢疾初起有表證的,用逆流挽舟法治療,很多醫家都很推崇。臨床療效也不錯的。

這是適應病證的一些方面。都和六淫之邪引起表證有關。臨床對於這些疾病初起有寒熱病證,這個特點,才能使用。

常用分類

分類根據病邪的性質辛溫解表,辛涼解表
體質的強弱扶正解表

病邪屬性按陰陽分風寒、風熱兩大類。要是從病種來,《內科學》上風寒、風熱,以及暑濕這樣分大類。從病邪屬性分風寒、風熱是最典型的。相應的產生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兩類治法。從體質強弱,體質有不虛和虛的。虛的要扶正解表。如再具體分,可以分為氣血陰陽的不足,分為四類。過去解表劑,在我們讀書時分為七類。有的書上還要多。除了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有益氣解表,養血解表,滋陰解表,助陽解表,再加透疹解表。解表,有的教材還有理氣解表單列出來,當然就很多了。所以五版教材以後,基本很多都固定,形成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大類。在選方當中,體現出來下面還能分,有的教材分得更多了,化瘀解表都分出來了。分類還是要抓一些主病、主症。不宜過細。所以常用分類以這三類為基礎。

使用注意

  1. 辨清病邪的性質。

    現在,尤其我覺得當年我們讀書的時候,這個很重要。我們的老師很強調風寒風熱這個最基本的陰陽先要分清楚,然後兼挾氣滯、挾濕、挾食、挾飲等等不同的情況你再來往下。首先陰陽屬性你要搞清楚。但這一點現在隨著辨證論治這種特點,在臨床的逐漸淡化,辨病成分的增多,辨病不是不辨,我主張辨證辨病結合。你辨證當中和辨病的關係,反映在辨證為主,辨病可以為輔的。我們辨證強調對病的關係,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同病異治嘛,異中還有同。異病同治嘛,同中還有異。這才是完整的病治異同。

    首先辨證病邪性質,光辨病往往都不分屬性,在臨床上會給病人造成很多,今後久遠的影響。往往病人還不清楚。因為在臨床發現多例這種情況。比如說風寒外感,臨床上還是很多的。但是在現在產生的,特別是前期,幾年前那個時候,新藥開始大量出現,比例較高的就是治療外感的藥。辛涼、苦寒的成分居多。那個時候很不規範,而在城市裡工作比較緊張,一看認得字,拿來就吃。風寒感冒吃這種成藥的辛涼苦寒成分,會造成什麼後果呢?你不分病邪性質的話,其中辛涼成分透散一下,會有透表散邪的作用。吃了以後可能它會起作用於身體。有的微微出點汗,舒服一點。感冒好了,或減輕了,會有這個感覺。但是其中辛涼的涼,和苦寒這成分,進一步加劇了肺氣的閉鬱。後面這兩個後果加劇肺氣閉鬱,肺氣輸佈陽氣到體表的這個能力更弱了。衛外力量更差了。更容易感冒。更主要的呢,肺氣加重閉鬱以後津液凝聚不佈,由失宣到上逆,所以常有的病人就會說這個醫生挺好。開兩瓶藥,我吃了感冒就好了。我現在就是咳嗽很厲害,又來找他。他這種感覺是這個醫生治感冒治得很兇,很好。我現在又咳嗽很厲害,我又來找他。他不知道這咳嗽是醫生治療不當留下的。特別嚴重的是反覆吃。

    我遇到過一個病人,工程師,工作很忙。他找醫生說我能不能吃成藥,給他吃感冒退熱沖劑。明明風寒感冒,平常常坐著設計,坐著工作的。本身陽氣也不大足,後來因為他吃附片吃到二兩了。那一兩年當中經常感冒,最後是到什麼時候來吃湯藥呢?別人介紹來的時候。慢性咽炎到了聲音開始嘶啞,喉嚨出血,當然其他涼血止血很多,有的醫生還在用。那一年我們學校剛好辦過全國師資班。學員跟著臨床看看病,也再附院看病。這個病人來了。我說大家討論,這個病人是肯定感冒退熱沖劑有問題。我說他感冒退熱沖劑吃多了,他一次吃四包,開始一包,後來兩包,以後兩包不管用了,增加到四包。以後經常感冒,最後變成慢性咽炎。作後咯,咽喉很不舒服,咯出血絲出來。那怎麼治呢?反過來,長期重用辛涼苦寒,更加損傷陽氣。溫化、溫散。所以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都調了很久。量逐漸增大,他那實數量吃到二兩。附子都用到二兩,白附片二兩。你將芍藥量加大,制約它。一般不會有什麼的。這就是一種沒有辨清病邪的性質所造成的後果。這是使用當中,目前最需要注意的。因為感冒當中不分風寒風熱,隨便用成藥,辛,該辛涼的,用了辛溫,那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但不會那麼嚴重。該用辛溫的,你用辛涼,閉鬱肺氣,當時不感覺,有時感冒還好一點,咳嗽加重了,也更容易感冒了。時間長了,表陽更虛。肺氣不宣,閉鬱更重。帶來一些不良後果。病人不知道是治療當中引起的。

  2. 中病即止,慎勿過量。

    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過量。這個帶學生實習也好,指導實習,包括研究生,都非常強調。當然在醫院的院長、藥房他不高興,你強調他不高興。我看到有個城市調查,藥品使用價格的調查,找幾個大醫院,記者假裝感冒病人,去看病,看了四個有名的大醫院。報上開出來的處方公佈,幾乎全是成藥,而且一算那個量,長的一個禮拜都吃不完。每樣至少兩盒,有的四盒。治感冒藥要中病即止,你看張仲景用治感冒的方,他中病即止,適度為止,這思想非常的突出。規定這個方吃幾道,一個時辰吃一下,好了,就停後服,止後服。不好呢,再吃。一劑吃完了不好,再吃。一句一句地關照你。充分體現了密切觀察,中病即止。現在我們在臨床上,當然醫生工作也很忙,很多開完方子拿給病人,醫囑也不是因為感冒關照他說地這麼細。藥房一看這個方,也不見得都是解表的而關照他,中病即止,病人回家吃了一付藥,第一道熬了,吃了。微微出點汗,很舒服,嘿,這個藥不錯,那兩道接著再吃。更加上有些醫生,一開給你三付,第一付吃了就挺好,那兩付不吃可惜了,再吃。這時的藥,藥過病所,徒傷正氣。所以今後就更表虛了。所以這是醫生非常重要的,在我們歷來的方書裡,用法裡那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在臨床直接涉及到學生的動手能力。並不是僅僅在記住這個方功效、組成、用量。一般用法裡,那些不管它的話,有時發揮不了作用。方開對了還起佈到治療作用。後面我們在很多方裡,會體會著這個問題。所以一定要注意這類的中病即止,慎勿過量,特別再用汗法的時候。

  3. 兼顧兼夾病證。

    使用當中要注意兼夾病證。像解表方法的每一節前面,它都談到一些配伍組合的一個基本結構。這些基本結構往往針對在這種病機下,外邪束表的,或外寒,或風熱,這種病機下產生的兼挾的次要病機。有主證,有兼證。兼證要照顧。後面還會講到重要兼證,次要兼證的一個差別。

  4. 不宜久煎。

    這是煎服方法當中非常影響療效的。因為藥物功效發揮方向,它有多種因素在控制,中醫通過配伍,要控制它藥物宮效的發揮方向。一個藥是多種功效。我們學過的中藥,《中藥學》上幾乎大多數都有多種功能。單功效的很少的。多種功效你開在方子裡,病人吃下去,你是什麼樣的一種措施,在控制它的功效發揮方向?那應該說是煎服方法,是個很重要一個方面。所以這類解表劑,特別是辛涼解表,辛溫也不適合久煎。特別是辛涼的。比如說銀花,銀翹散,銀花的功效,辛涼透表,輕清宣透,這它的一個方面功效,它主要功效是苦寒清熱解毒。在清熱解毒藥當中方藥學它排在第一位。而且歷來叫它是治瘡家之聖藥。這又是一個功效,它還有芳香避穢的特點。那你說你在這方裡需要它去辛涼透表,你寫個銀花,它就知道人家喊我來辛涼透表?沒喊我來清熱解毒。有些學生我問他這個問題,他很奇怪,他好像我心裡想什麼,它該去什麼就是了。我們多功效藥物很多,病人脾胃不好,開了個益氣健脾方,這病人一了解他還情緒不好,兩脅不舒,那些(包括碩士研究生)在臨床就給人家柴胡也寫上了,我問,你寫柴胡幹嘛?疏肝理氣呀!這個方他作為一個次要兼證,加減個柴胡不就行了?我問他柴胡多少功效?他背都背得很清楚,發散表邪,升舉清陽,疏肝理氣,對吧?我說你就這麼一寫它就知道去疏肝理氣?它不去升舉清陽?它不去發散表邪?他聽了很奇怪,我說你想兩天再來。這有的時候和炮制有關,有的和配伍環境有關,有的用量特點有關,有的時候是煎服的方法有關。有的時候是結合運用。這個是中藥控制功效發揮多功效的單位中藥功用發揮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手段。這個沒學到,臨床你學什麼動手能力?背死方子,那個藥怎麼聽你指揮呢?這個隨意性非常大。

    過去對方劑學當中,我認為缺少個很重要的環節,後面我們還要討論到,這裡就談到不宜久煎。我們以銀翹散作例子,三個功效,為什麼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強調,非要取輕清,不能過煮?他認為沸三五沸,開三五開,你看好短,“沸三五沸,香氣大出即取服。”非要取輕清,那過煮怎麼樣?“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味厚就走氣分,中焦。所謂味厚就是輕清宣透的,芳香發散的,揮發掉了,剩下的就是清熱解毒的苦寒成分。你給病人好心開了個辛涼解表的方,他吃到嘴裡是治長瘡的一付藥,你能取得效果嗎?

    八七年第一屆方劑學研究會,在哈爾濱,大家討論這個議題,銀翹散的療效比較差了,五六十年代大家很重視,很好。七、八十年代,那個療效差了,當時我的想法,我就說,並不見得這個方差了,我跟他們開個玩笑,現在的藥都集體用了,有哪個醫生關照病人,你得沸三五沸即取服呢?沸騰一下,香氣大出就吃了呢?哪個藥房,他會每個方子煎服方法仔細告訴你呢?沒有了。病人沒有這個知識。拿回家裡再縮短吧,五分,十分鐘,開了還再熬吧,滿屋子香氣,全家人都享用了。最後到他嘴裡,吃了一付治長瘡的藥。你能保證它的療效嗎?更不要說做成那種丸藥,或其他劑型。劑型不同,功效方向又變了。我們後面還要舉一個劑型變化的例子,都是那幾個藥,最後治的病不一樣的了。還名之為劑型改革,你治子宮肌瘤的桂枝茯苓丸做成湯藥,不是催生方,還有下死胎方的藥是一樣的。所以像這種臨床我們都看到,這樣的一個結果,形成大出血以後這個結果。所以服法,在講到汗法的時候,就強調這點。這是很重要的。雖然你方開得很對,但這些又是很重要的方面。

2. 吐法 (第三等)

定義

通過湧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類治法。

劃坐第三等,但是要了解一下,八法當中的一部分。三個對像,三個部位,吐,吐什麼?三個東西,痰涎、宿食、毒物,三個部位,中焦倚上,偏上部。咽喉、胸膈、胃脘。

這個方法現再運用較少。我在農村裡,有的喜歡到基層,帶研究生下去看病,八九十年代前期,基層跑得多。那裡病很典型,大家在那裡提高很快。看到當地醫生,吐法還在使用。有的時候,能解決一些問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比我從當學生的時候,畢業才兩三年的時候,遇到的兩個病例,使我感覺到治法還是多種多樣好一些。

我畢業實習階段,當時北京中醫藥大學,當時叫北京中醫學院,老師們帶著,當時到河北趙縣實習西醫。有個小孩子,玩圓珠筆,塑料的,那是個塑料的圓珠筆,還挺時髦的。就在嘴裡玩,一下卡下去了,呼吸困難,咯出血來。當時你說用什麼方法?因為跟著西醫實習,西醫這種情況沒法治,要做手術。趙縣的醫院要送石家莊,交通還不便,路挺顛的。到處找,找來一個大卡車。我坐在車裡,抱著小孩子,還有個同學就在車上面。電話打了,拼命的開,開到那裡,作了手術,取出來的。而且小孩憋得已經是很危險。我印象一輩子都記得很清楚。當然那麼動過手術,挨一刀會帶來一些影響。

後來在七十年代,又遇到一例,很相像,卡的東西是一個五分的硬幣,咯了以後,還有點往下走,是我成都親戚家裡的一個小孩,正好上海醫學院第一學院畢業的一個我們同事一起,在他家住,突然小孩子,六七歲了,在咯,也出血絲絲了,不敢說,發現以後趕快送醫院,上海第一學院六七級畢業的拿著一看,說這要做手術呀!趕快打電話聯繫成都這方面比較好的醫院,這邊老太太她不管,小孩坐在她的房子裡很難受,她就用老辦法,趁大家在忙著找車,她就把做飯的淘米水給他灌了一肚子,她是民間的方法,灌了還是沒有吐,沒有解決,車來了,送到醫院,我們都到醫院去了,到了醫院,醫院趕快檢查拍片,告訴他這五分硬幣卡在下面,當然看報告出來,有金屬異物,多大。我當時還跟他們開玩笑,你要拿一個五分硬幣量一下不就知道大小嗎?然後送到手術室,準備室裡一坐,裡邊在準備,那個醫院的手術室的氣味,小孩子聞的不舒服,坐了一陣,突然的開始不行了,就吐了。一下一吐,“哇”的淘米水全出來了。隨著淘米水出來,噹啷一聲,這個硬幣就沖出來了。那護士一看,好,省了你們家裡面做手術的錢。

這就是說,過去湧吐方法,它有一個它的作用,而且民間療法當中有很多,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咳嗽,小孩子氣管炎,到河邊用那個藥吃了以後引起吐,吐了兩次以後,就很長時間沒有發作了。當然後來成年以後抽菸,那咳嗽又是一回事。所以吐法,現在在農村裡,比如我看到他們中醫方法,用吐法治療吃農藥這類,有時用西醫的方法去,或去醫院來不及,他們用吐法能解決一些問題。當然吐法呢,學習當中要注意一個止吐方法很重要。止吐的方法。有的時候一吐,引起胃氣上逆以後,一直吐不可收拾,那就要採取措施。比如用一點冷開水,冷稀飯,吃一點可以止吐。或者薑汁,沖服可以止吐。嚴重的用很少一點一厘兩厘的麝香沖服,可以止吐。你不能說人家吐了以後,總是吐,你說我只會催吐,不會止吐。這類的善後要注意。

所以吐法作一個一般的了解,當然也不必要像張從正《儒門事親》,他有一些吐法,什麼病都用吐法,感冒都用吐法。一吐,出身汗,感冒好了。現代人肯定很難接受。這個吐法就討論到這裡。

[完/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