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06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和法

和法常用分類

上一次談到和法的定義,和法相對比較複雜,但是認識、理解了和法的含義,有助於對整個中醫的治法體系,它總的精神的理解。有些西方人學習中醫以後,他們覺得中醫是一種既是整體醫學,而且是一種調節功能為主的。調節,這裡從他們角度理解“和”的意思,有這樣的意思,我覺得也有道理。整體性的。和法,有廣義和狹義的兩個方面。我們教材主要是在狹義的方面,而且選取了典型的一部分。比如調和營衛,嚴格來講,也是雙向調節,那衛強營弱兩方面。比如桂枝湯證。彼此相互影響。你必須要雙向調節,但現在把它歸在解表劑。作為祛邪調正相結合的,一種解表治法的內容,有的教材或者參考書把它歸入和法,有的教材、參考書把它歸入汗法。這裡差別實際上也是對理解角度,或者安排角度不同,那關鍵我們要了解和的一個本質。廣義、狹義一個區別。我們現在教材針對了本科學習當中,掌握基本功出發,所以和法寫得很簡單。因為它還屬於一種學術探討的內容,所以歸納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三類。

和解少陽涉及到和解半表半裡的治法,調和肝脾、調和腸胃是代表了“平其亢厲”這種方法。“亢厲”實際上是不平衡。失衡的意思。這是分為三類了,是通常一個用法。

溫法

1. 定義

通過溫裡祛寒作用,以治療裡寒證的一類治法。

2. 適應病證

裡寒證寒從中生
外寒直中

表寒證,在汗法裡邊已經討論了,表寒證用辛溫解表方法。所以這裡是局限於一種裡寒證。討論到裡寒證,首先第一位要注意,這寒是哪裡來的?它適應病證當中要考慮裡寒證了,裡寒證首先是引起這裡寒證的原因。寒邪的產生,來路在哪裡,有從外來的,我們叫它外寒直中,直中就是直接進入裡邊了。傷及內在的臟腑或者經絡骨節,就是說越過皮毛這個層次了。寒從中生呢,是指的陽氣不足,“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陰盛,陽氣不足,陰盛則寒,這樣寒從中生,由體質內在陰陽失調而產生的。以此區別於外寒。

3. 寒邪之來源及治法

外來之寒,溫必兼散,
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這兩種情況,治療方法上是嚴格不同的,針對寒邪的來源,外來之寒,用法上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這是我們錢人總結的。對裡寒證治法的一個規律。當然你表寒證還是溫散結合,辛溫解表。裡寒證,寒邪直中的方,很多都結合溫散。我們後面要講溫裡劑裡,當歸四逆湯,寒邪直中,越過體表皮毛深入到骨節、經絡、肌肉,這些層次。那還是要用溫散方法。溫散,包括溫下方法裡的大黃附子湯這一類。那它都要用附子的溫和細辛的散,結合溫散,它有一種外寒的概念,所以用到散寒。功效有溫裡散寒這個提法。這是治療裡寒證。針對寒邪來源不同,採取不同的治法。做為定義來說很簡單,治療裡寒證。

分類

分類要根據裡寒傷損人體陽氣,或者內在陽虛產生裡寒,兩種來源,陽氣虛損的程度的不同劃分,寒邪傷陽了,寒邪引起陽氣虛損的程度,或者陽氣虛損引起的裡寒程度,這個不同來劃分,這是我在前面談到的病機和治法,有它的多層次特點。這裡反映出來了。人體的裡寒證,出現最早、最淺的表現是惡寒,我們有時候叫惡寒、畏寒。或者四肢清冷,四肢不溫,甚至於四肢厥逆。中醫學光這種提法,有些它反映了層次概念,體表有畏寒的特點。就是說表陽有不足。不能維護體表體溫。這已經涉及到陽虛了。那是只能說他表陽虛,再深一層次,那就是脾胃了。人體後天的基礎物質的來源在脾胃,我們有時把脾胃之氣稱之為,特別脾肺了,稱之為後天元氣、宗氣。先天的元氣在腎,那當脾胃化生不足,脾胃陽氣不足,那就造成中焦虛寒,中焦虛寒的表現,它就會產生四肢不溫或者四肢清冷,脾主四肢。這時候,一般寒冷的足膝以下,四肢足膝以下。按這個標準,看作中焦虛寒的特徵,再加上中焦納運升降,是它生理的主要特點,受納、運化、升清降濁,我們簡稱它納運升降,是生理的主要功能和特點。所以它就中焦虛寒,陽氣不足,不能溫運,不能溫化,就會產生升降生長的嘔吐、泄瀉。氣機阻滯以後的腹痛、喜溫喜按,那這就成為中焦陽氣虛寒,這個層次最基本的特點。

中醫很多道理是可以推理的,不是死背的。有時候我看到很多學生在一天在背,實際上都是可以有邏輯推理的。就我們很少把這一邏輯推理歸納,教給學生。當然他就死背了。那你如果再深一層次,涉及到腎陽,心腎的陽氣,那心腎的陽氣虛衰,涉及到兩大問題。(1)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張景岳說“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所以我們又稱它為元陽。元者,本來的意思。本來的陽,初起的陽,根本的意思。(2)心,心的陽氣是涉及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內經》)。也就是說,要涵養心神,陽氣要推動血液運行,溫通。所以《傷寒論》裡一提到心腎陽虛,在心陽方面的表現,“脈微細,但欲寐。”“脈微細”,陽氣溫通作用不夠,“但欲寐”,不是光想睡,是什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呼之乃應,表情淡漠,反映出神衰欲寐,現代翻譯把它這個功能“但欲寐”寫成神衰欲寐,還是比較準確的。那就是心陽不足,涉及到心神,涉及到心血溫通。腎陽,一身熱力來源,五臟六腑陽氣的一個根源。那當然這個心腎陽虛是陽虛較深層次的。

人體陽需大的分,我把它分為三個層次:(1)表陽不足 (2) 中陽不足 (3) 心腎之陽不足。到心腎陽虛的階段,他的四肢,就叫四肢厥逆。不是四肢清冷,或者四肢不溫了。厥逆就冷過足膝,上面冷過肘,下面冷過膝。

當然,針對這種不同的層次,你採用溫裡的方法,治法就不同了。所以教材的分類,

所以分為三個層次,實際上針對了人體陽氣不足以後,需要溫養陽氣,溫陽祛寒的三個不同層次。表陽、中陽、心腎之陽。

使用注意

溫法是個大法,應該說涉及到我們教材裡的很多章節,雖然有一個溫裡劑作為代表,代表了不同層次,溫法的使用,應該看到它涉及到其他各章。也就是說,你比如溫陽,補益劑裡邊將來涉及到,祛濕劑裡邊涉及到,真武湯這都要溫陽,五苓散這也都要溫陽,特別涉及到寒濕方面的,瀉下劑裡邊也涉及到,包括大黃附子湯、溫脾湯,所以它這裡僅僅是代表性的。

總體上我們使用溫法要注意什麼呢?

  1.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內經》) “以息相吹,微微生火”(柯韻伯)
    也就是說,用溫法要採取柯韻伯講的“以息相吹,微微生火”的方法。特別在很多需要溫補的方,內生之寒,溫必兼補,不能急於求成。像柯韻伯他舉這個例子很形像,他說,以陽虛相當於那個火要滅了,你要使它溫起來,要慢慢的。如果快滅了,你拿扇子去煽,猛一煽,它可能就整個滅掉了。你慢慢煽,微微火就起來了。拿吹火筒,以息相吹,微微生火,而不是拼命地一煽,他來比喻溫陽要徐徐進行。不能急於求成這個意思。這也就是說,今後像腎氣丸裡邊,桂附用量小,當然這是一個原因,它用量小還有其他原因。講到那個方再討論。
  2. “真熱假寒”證,不可誤用。
    真熱假寒這種,那就是熱厥證,不管是熱在氣分,或者陽明腑實這類的實熱證候,可以發生熱厥,在臨床上,特別熱像到一種極期,可以發生四肢逆冷。這種時候,由於實熱之邪阻滯氣機,清陽不能佈散,不能佈達到四肢所造成的。這是一種假寒的現像。你熱邪清解了,熱濕互結解除了,氣機暢通了,清陽能佈達,這假寒現像自然消失。這在臨床上要住義的這兩個方面。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非常重要,哪怕有些丸藥的溫陽藥,都應該不宜量大,特別服用時間長,不宜量大。所以在包括像腎氣丸一類的,它裡面包含有溫法吧,對吧?溫補嘛!那在國外,有些吃得很好,有些就吃得口乾舌燥,很多是個量的問題。因為在美國的店裡,當食品來賣了,這類買得到,所以如果不知道用量,光看主治,哦,這個很好,溫補,治療腎虛,如果掌握不好用量,針對體質要控制用量,適合久服。這弄不好,可能它會有副作用。咽乾口燥,熱像則上來了。這就沒有遵守那種“壯火食氣,少火生氣”,食氣是消耗這個氣,太過反而傷氣。少火,生理之火,微微生之火,這種火是產生氣,是溫補陽氣的。使用當中注意這一點。

清法

定義

通過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以清除裡熱之邪的一類治法。

這裡用的清熱,當然泛指的清法,都是清熱。瀉火,火為熱之極,火熱,溫、熱、火,本屬同類,程度不同。提到火,一般都有上炎之勢這個特點。所以提到過,解毒是指的熱毒,熱毒它又各有所指,我們後面要談到,什麼叫熱毒?熱毒它也有所指,涼血是指的在血分,我們清熱瀉火這種提法,一般泛指氣分為多。到血分,那涉及到清血分之熱,稱為涼血。所以這個作用,四個詞不同類,概念上有區別。 這樣來清除裡熱之邪,這一類治法,那就裡熱之邪,清除當中具體作用,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不同。

這個毒的問題,一般來說熱毒,開始會涉及到血分,但是對那專指涼血有區別,涼血,血分有熱,而血分有熱造成迫血妄行的出血,或者血熱相結,瘀血、蓄血,血熱、瘀血、蓄血證,或者血熱涉及到“脈為血府,血捨神”。心神,所以很多熱證中的心神病變,也涉及到血分。這是一般的特點。

病證

熱證實熱經熱:散漫之熱
鬱熱:蓄聚之熱
熱毒搏結氣血,腐敗血肉─局部紅腫熱痛或見膿血
熱陷心包─心神病變、甚則神昏
熱結熱實互結
瘀熱互結
痰熱互結
水熱互結
虛熱

對於裡熱證,中醫傳統的很多提法要大致的有個區別,往往看到不同的名詞,可以有理解它的一個含義。中醫對於熱的問題,提法很複雜,這裡用這個說法,那裡用那個說法,你想要完全給它規範,很難。因為小生產形式形成的內容,歷代醫家並沒有在一起,看過一個什麼規定的文件,或者商量過。但是在各自理解過程當中,他們有很多共性,共性逐漸地歸納出來。

你比如熱證,實熱證,虛熱證兩大類。實熱證裡面的提法有一些常見提法,這裡我列了一些。有的時候我們稱為經熱,比如陽明經熱,肝經有熱,這個熱,一般稱為散漫之熱。而中醫這個熱,並不是光是指的體溫的變化,包括體溫變化。也包括了臨床症狀表現中間,性是屬於熱的,熱像,那提到經熱,一般這種熱像涉及範圍較廣。經熱,比如說肝經有熱,從開始脅肋灼痛,一直到上面,伴隨頭疼,目赤,肝膽為一個系統,到咽乾口苦,經絡循行和臟腑所主系統,上面廣泛存在的熱像,一般稱為經熱。有比如講陽明經熱,那指的陽明主肌肉,那整個肌肉這個層次的較高的發熱,像白虎湯證,陽明經熱,它涉及範圍,全身性發熱。這個層次不在表,而在什麼?開始裡熱,氣分之熱,具體講肌熱,所以用石膏可以解肌透熱。解肌清熱,又有辛透的特點。辛甘大寒。

鬱熱,一般提出來,比如熱鬱胸膈,熱鬱肝膽,熱鬱胃腸,局部的,它往往一般都不以體溫升高為特徵,而以熱像為根據了。臨床表現熱像為根據。而且範圍來說,必較清晰,不是很廣泛。蓄聚在局部。當然歷來用這些名詞,它也沒有嚴格界定,那有的鬱熱兼有一部分經熱,但是它往往主要是指的鬱熱,有比較明確的,蓄聚在哪個局部為主的。胃中積熱,這是鬱熱,清胃散證。牙痛,化火上攻,又循經上炎。鬱熱、經熱可以結合。但是它根源,鬱熱是胃裡邊的積熱,熱鬱在胃是根源。然後循經上炎是由它的繼發,這個鬱熱一般有蓄聚之熱的含義。

熱毒很複雜,所以現在這個名詞是開始泛化了,甚至於濫用了。你看,特別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新藥一出來,上面就寫著什麼“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我一看我說這個是中醫寫的還是西醫寫的?但上面中藥,三類新藥,那清熱解毒就等於消炎抗菌嗎?我聽說我們有的還是有講《方劑》的老師,在黑板上寫到清熱消炎這些,跟清熱的關係,他說你看那個炎,是兩個火,一個火都熱了,兩個火多熱呢?我說那成了拆字先生了,所以熱毒有它特異、特指,中醫的名稱。一般來講,大家注意一些古書,用到熱毒,兩種情況,你不要說一有熱,你就清熱解毒。這個泛指,清熱解毒藥濫用對人體有害的。苦寒,都是苦寒的,傷脾胃。苦燥傷陰,傷陽。但是它有個特點,它一下子不會出,很難出人命的。苦寒清熱解毒裡多是黃連。我看不容易吃出問題。

一個是熱邪搏結氣血,腐敗血肉,使局部產生紅腫熱痛,甚至於產生膿血的現像,稱之為熱毒。從機理是熱毒,是熱邪搏結氣血,甚至於腐敗血肉,使局部產生紅腫熱痛,甚至於產生膿血的現像,是熱毒。這個是被稱為熱毒的。你比如講外科的陽證瘡瘍腫毒,大家知道,這是清熱解毒為主要治法。所以以清熱解毒為主的金銀花,是瘡家的聖藥。另外比如遇到咽喉腫痛,即使是外感風熱,風溫初起,出現咽喉紅腫疼痛,我們一看,咽部充血、紅腫、疼痛。這是個局部產生紅腫疼痛,甚至於產生膿血。那在這類方當中,都是配清熱解毒。再比如說,不管是熱毒痢,或者濕熱痢,痢疾的基本特點,腹痛、裡急後重、便膿血,而是根據它涉及血分的多少,具體來講,赤白相間、還是赤多白少?膿血之中,血涉及程度的多少,來判斷它涉及血分的深淺,和熱毒的輕重。那這個痢疾都要配清熱解毒藥。所以這是熱毒的第一個方面概念。

你要將來給學生講這方裡幾個藥,作用是清熱解毒,你要看看符合這個標準。並不是發熱一高就清熱解毒。那你白虎湯證發熱不高嗎?大熱的,它裡邊比較單純的白虎湯證,竹葉石膏湯證,這類單純的這種熱在氣分,還沒有涉及熱毒,往往邪入裡化熱,由衛分到氣分,化熱了。或者太陽到陽明。

第二類熱毒概念是熱陷心包,也就是說,熱邪傷及心神,輕則煩躁,出現明顯心煩了,那熱毒開始傷心神了,輕可以出現心煩躁擾,重的話,兩類情況,(1)影響心神,導致神志病變,比如說痰火擾心,我們要清熱解毒,既要清熱化痰、滌痰、○痰,像礞石滾痰丸一類,要針對痰來,同時要清熱解毒。痰火擾心證,涉及心神病變比較重。(2)神志昏迷。你看我們那些涼開法、三寶,都有清熱解毒,特別解血分熱毒,涉及到什麼?熱邪。熱邪傷及心神。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神病變。輕則心煩躁擾,重則痰火擾心的癲狂,甚至於昏迷。這一類要配清熱解毒,就跟熱毒有關。熱毒有它所指。因為現在我覺得清熱解毒這個話很好記,說慣了,到處都在說,包括刊物報紙,清熱解毒都隨便說。

第四個名詞概念是熱結。熱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那是指的整個熱,和具體的各類病理產物的相結,各類病理產物化熱,或者熱邪和它們相結,都成一個熱結證,這個廣義的。狹義熱結的含義,我們一般是指的胃腸的熱實互結。這是狹義的。而其他的病理產物和熱相結,包括瘀熱互結、痰熱互結、水熱互結等等。那是狹義的。因為在方劑這個課橋樑課,既用原有的中基、中診、中藥知識,又要為後面的臨床各學科奠定基礎,所以涉及到我們方中間很多,它古代運用當中記錄下來的主治。古人很多對病機分析的理論原文,不可避免會遇到這些,以往教材裡很多地方,比如用原著的一句話來代替主治,現代只是要求,盡可能都不要用原文一句話,用四逆散,“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過去一句話就完了。那你這是在講《傷寒論》你還是在講方劑學?大家學習《方劑學》,從《傷寒論》開始,包括後世的運用規律,不是光這一個,一個時期,你要把它整理,你學到,比如說桑菊飲,太陰風溫,風熱犯肺,風溫犯肺了,“太陽風溫,但咳嗽不身熱”,就這麼簡單,這是原文。你不是學《溫病學》,《方劑學》的任務是,從原著包括以後,甚至於結合到現代,它的一些規律性。所以不能夠廣義跟原文,你已在《方劑學》階段你都講完了,“身瞤動,陣陣欲擗_地者,”這些原文都講完了,那《傷寒論》老師講什麼呢?所以有很多重複,這類要有一定的整理變化。

所以這裡我們把實熱證候整理一下,很多將來看到這個教材裡邊,雖然減少了原有的像附方裡,原文的還是有的。對這概念清晰,你這清法針對的是什麼?是針對鬱熱,還是針對經熱?我這清法用來清熱解毒是針對什麼?它有一些共性。那樣為後面臨床各科奠定一定的基礎。除了實熱之外,還有虛熱。所以這在我們分類裡邊,就形成這樣一些分類了,五大類。

清法分類

  1. 清氣分熱
  2. 清營涼血
    清氣分熱,清營涼血這個系統屬於衛氣營血病機,和衛氣營血治法體系的。盡管有一些方或者法,很多可以兼跨,白虎湯在傷寒用於熱在陽明,陽明經熱,陽明系統的散漫之熱,區別於承氣湯陽明系統的,熱蓄積在胃腸,胃腸熱實互結,這是有區別的。但是它整個的從這體系安排的,衛氣營血病機體系和治法為重點的。
  3. 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是選擇了一些以清熱解毒功效為主的這類方劑,各個方面選擇了一些,包括基礎方、常用方。
  4. 清臟腑熱
    這是針對臟腑病機和臟腑治法體系,選擇各臟腑熱證治法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方。
  5. 清虛熱
    虛熱,要照顧到清虛熱的一部分方,那我們《方劑學》總含量就那麼多方,所以只能選一些代表性的方。古代方子很多,通過這醫代表性方的學習,掌握它的一些治法。

所以這五類,前四類它是屬於實熱證為主的治法,後一類是虛熱證。所以了解了前面講的熱型的,這個裡熱證主要的這種名詞類型,對後面理解這些分類有一定好處。但要說明一點,相應的清熱劑,不可能解決所有這些問題,所以有很多是放到後面去了。包括比如瘀熱互結、痰熱互結、水熱互結。分別在理血劑、祛痰劑和祛濕劑。祛濕劑裡邊有祛除濕熱的清熱祛濕,祛痰劑裡有清熱化痰,瘀熱互結在理血劑裡邊有,包括像桃核承氣湯之類,作為代表。所以分類是這樣幾類。

運用

在運用當中注意有兩點。

  1. 不可濫用,注意顧護正氣。(因為清熱劑濫用,不大容易在近期內看出它的直接影響,最多苦寒的亂吃拉肚子,但病人也弄不清,我究竟這兩天是吃東西吃壞了,還是什麼原因?因為人不能不吃東西,所以要注意,濫用容易傷正氣。不可濫用,顧護正氣。)
  2. “真寒假熱”證,不可誤用。
    “真寒假熱”證涉及到本身是屬於陽虛陰盛到一定程度,可以產生虛陽外越,或者陰盛格陽,戴陽等等這類假熱現象的出現。那這個時候,本來陽氣就剩下了一點點,你再給他去清熱,那火也就澆滅了。當然這是首先辨證當中要把握的。

清熱劑,在使用的泛化,現代這方面很突出。因為我們也分析過了,你比如說補氣的,溫陽的,清熱的,養陰的,這四大類常用藥當中,第一位容易吃出問題的是溫陽藥。辨證不準確的話,附子、乾薑這一上去,很快病人就輕則咽乾口燥,重則鼻子出血。這一開始就來了。多喝人參、黃耆之類的,如果辨證的不太準確,有出入,它的反應有的時候也還比較快,常見,不像薑桂附那麼快就是。所以補氣、溫陽的偏溫的藥,如果你辨證錯了,亂用的話,臨床反應的比較明顯。養陰的,清熱的不容易,養陰的吃得肚子脹,清熱的吃了拉肚子。並不容易覺得是由這藥造成的。而這反應都不劇烈。

那時候帶的進修生,在臨床上看病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統計,說你開的方,怎麼傷寒方佔了百分之七十呢?我說我可不是偏之於經方派,講方劑,經方、時方兼收並蓄的。從我講到經方派的特點,和時方派的特點的時候,也反應出來是一視同仁,各有它的特點,各有它適應證。而最後他們統計出來是有這個道理。數字差不多,是開的好像傷寒方很多啊,後來我想了想,注意那病,我說可能有這樣個現象,因為在成都,幾百萬人口城市,在西部,還是個中心,所以很多地方的人,四川省人口又多,從基層到縣裡邊,到地區到省來看病,一路上到達你省裡的,比如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來的話,一路上都不是你開始第一次看病,外地來很多人,他光是個感冒,光是吃東西吃壞了,不會跑這麼遠來,都經過一個反複治療,反複治療過程當中,病人在往前走,從基層走到省裡的話,應該吃清熱藥的,應該吃養陰藥的,都先後轉回去了,剩下用溫陽、補氣這一類方子的,掌握度難一些,在下面吃的機率少一些。到最後自然選擇,剩了,才選到上面大的醫院裡,那他就出現這種現象。這是我一種想法。當然不是說清熱的,養陰的不用,也是很多有。但是突出這個方面,有些久病之後往往這個方面的,用得相對多一點。

消法

定義

是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蟲等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漸積形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類治法。

看起來這定義挺長,這定義講了什麼呢?第一個,講了消法的機理。它的機理是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蟲,這種機理主要針對什麼東西?氣、血、痰、食、水、蟲。消法作用機理,作用對像,還有作用特點,這個很重要。它消的對象,是積形成的,這四個字,然後它消的過程是一種漸消緩散的過程,漸積形成,漸消緩散,這是它特點。所以從這個定義來看,要了解它的作用機理、作用對象、作用特點這幾個方面。反應了消法的總體的一種規律。因為它消的東西很多,一種總規律,一種共性。特別是其中強調的漸積形成,漸消緩散。這個很重要。

適應病證

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瘡瘍癰腫。

氣、血、痰、食、水、蟲,這六類病理產物,用漸消緩散的方法治療。所以它適應病證的就涉及到這六類東西,所產生的具體病證。飲食停滯,我們用消法,它能行氣活血,當然我們氣滯血瘀,針對一些氣滯血瘀的消散問題,氣滯血瘀,蓄積日久,造成癥瘕積聚,這是程度的不同。本質還是一種氣滯血瘀。當然它是一種複合病,複合的病理產物。包括氣血瘀滯,也包括痰濕阻滯、水濕內停、痰飲不化。這個水濕、痰飲,根據它質地的不同,把它分別敘述,本原是一類。都是應該用化濕、滲濕、化痰、消痰這種方法。針對津液凝聚的一類病證了。疳積蟲積,那寄生蟲以及小兒疳積這類病理產物,也是多適用於消法,外科瘡瘍癰腫,特別在初起階段,以消法為主。要行氣、活血、消痰,這種都是以消法為主,瘡瘍初起,陽證瘡瘍腫毒,我們把它分為消、托、補。初期、中期、後期,消、托、補三法。所以消法是使用最多的。應該說使用最多。這是它的適應病證。

按照這個適應病證,那適應面可寬了。把我們教材後半本書全弄在裡頭了。你看,消食劑,氣滯血瘀,理氣劑、理血劑、祛濕劑,祛痰劑、驅蟲劑,瘡瘍分解在清熱和溫裡這些章節裡頭。它涉及到多少,所以消法是很大的一類呀!這裡講的是廣義的消法。分散在各個章節裡。

常用分類

分類現在就是狹義的把它侷限在消食劑,因為前面說了其他那些都在各章節去了,它消的對象氣、血、痰、食、水、蟲,除了食以外,幾乎都有一些專門章節在討論,所以我們教材後半本書絕大多數是消法,那就到其他章節以後,剩下的飲食積滯為主了。飲食積滯就有兩種情況,一種實證為主的,暴飲暴食,病程較短的,那以消食導滯為主的。消導為主的。還有一類,那是由於既有邪實又有正虛的,虛實夾雜的。既有飲食積滯,又有脾虛不運的。那我們就要健脾化積,健脾方法和消食方法相結合,實際上就是消補兼施。所以現在的教材的消食劑,是消法。廣義消法裡邊,狹義的消導飲食積滯的一類。當然這消法,是消氣、血、痰、食、水、蟲,有形病理產物,是有形的病理產物。和前面下法所講的,那說是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很多是相似的。都是有形的積滯,這兩者應當怎麼祛分呢?運用的時候,所以消法、下法的區別,是學習消法、下法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重點理解的內容。

使用注意

  1. 治宜緩用,難以速效。
  2. 常與補法等結合運用。

[完/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