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07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討論八法中的消法。現在我們討論一下消法和下法,在適應病症有什麼區別?它們共同的都是可以祛除有形實邪,而這有形實邪的種類方面來說,有很多是共同的,適應病症當中,運用消法和下法,有什麼區別呢?那要從三方面來考慮:

  1. 病位:下法大多數是用於以胃腸道為中心的,中下兩焦的病變,特別是下焦。當然有個別的,間接祛邪,比如從現在研究十棗湯之類的胸水,它通過血液的吸收,下面排出以後,這樣間接的消除水飲,但大多數的,他病位居下。這是病位上的特點,胃腸為主。消法的病位,他適應症候全身都可以出現,包括臟腑、肌肉、筋骨、經絡,全身上下內外,都可以出現。比方說累嚦,痰核,癥瘕積聚等等。所以病位比較寬。
  2. 病勢:下法往往病程較短,病勢急暴,消法,由於它是漸漸積累形成,病勢較緩,病程較長。
  3. 正氣的狀況:由於下法運用,他適應病證是病程較短,病勢較急,往往正氣虛衰不太明顯,或者不重,這一般的運用。而消法呢,病程較長,往往處於邪實正虛,以此來把握它適應病證方面運用下法消法的區別。

這通常指的是一般情況,我們運用消法的使用注意,由於它病程較長,病勢緩慢,所以難以致效,治療以緩治為主。這第一個特點。這不像下法那樣,以圖速效。同時消法往往要結合補法,共同使用,因為它邪實正虛,因為消法它長期的病理產物積聚,積累過程當中可以因實致虛,消耗正氣,常結合補法。結合起來運用。教材上提到和補法,以及其他方法結合,是指的這病理產物性質上可以偏寒偏熱,或者有其他症候的兼夾,他針對病情性質的不同,兼夾的不同,結合其他治法。主要的要注意結合補法。

消法,有些人覺得它藥力發揮比較緩慢,漸消緩散,這它的特點。因此容易造成一個忽略它,純用消法容易耗傷正氣的弊病。消除病理產物,漸消緩散,使用時間較長,你要很好照顧正氣,比如說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例子,在80年代,尤其80年代之前,中國大陸普遍大鍋飯階段,我那時候很多人喜歡,特別女同志喜歡吃山楂丸,酸甜酸甜的,它本身又是做為藥品,山楂本身藥食兩用,但做為藥來講,是藥三分毒,也會有副作用。它畢竟是消導,你想在消飲食積滯方面的分工,山楂擅長於消肉積,你沒有事就當零食那麼吃,沒有飲食積滯,沒有肉積,吃,山楂的功效發揮方向,它自己並不知道,人家吃我是為了解饞的,你沒有肉積,你那塊位置還是塊肉,所以這樣的多吃,時間長,慢慢的冒酸水了,慢慢的胃痛,不想吃東西了。不吃他,更吃不下東西,再後來,時間長了,一檢查,潰瘍,那潰瘍誰弄出來的?沒用肉積用它來消,它消出來的。所以消法用藥,要照顧正氣。因為往往用藥時間較長,這是很要注意的。所以應該消補兼施。消法我們就討論到這裡。

補法

八法最後一個治法是補法。補法,通過補益人體的氣血陰陽,以主治各種虛弱證候的一種治法。這個提的比前兩段都簡單。實際上意思就是補益虛證。當然具體的分來講,人體得虛弱,分為兩大類型,

  1. 基礎物質的不足。
  2. 功能系統的功能衰弱。功能的不足。

功能的不足都往往以臟腑補益的方法分類。心肝脾胃腎。補心的方法,補脾的方法,補肝的方法,補肺,補腎。補五臟。

對於基礎物質,氣血陰陽,氣血津液這類的基礎物質,那是針對不同的物質的虧損經營補益。一般的教材參考書,各種補法都分為這兩大類型。兩個方面。

補益臟腑大多數結合了具體的基礎物質,所以現在的教法結合教材歸類,他是以氣血陰陽為基礎。把具體的臟腑,結合這個,比如說補氣,都是涉及脾肺,補血,人體血虛,主要心肝血虛,那結合主要是心肝血虛。治法上面,以後在各論要討論。治法上面會涉及到益氣健脾的補血,或有水來涵木、滋腎養肝的補血等等的不同,因為血虛證,主要是心血虛,肝血虛。

陰虛證在我們補益這章裡面,補益劑裡,主要指的是肝腎陰不足,肝腎之陰,脾肺,肺胃的陰傷,肺胃後天之陰,肺胃後天陰傷,是在治燥劑,這是陰。陽呢,當然主要涉及到腎陽不足,它和溫裡劑有交叉,中焦虛寒,實際上也是補陽,它是溫補的脾胃的陽氣。

分類

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

適應病證

(1) 虛證 (2) 正虛感邪。

主要是治虛證,當然這虛證包括了基礎物質不足,臟腑功能的衰弱,教材提到了正虛感邪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也使用補法。而這個補法,並不是以補這些基礎物質或這臟腑功能為主要目的。並不式以補為主要目的。這是要強調的。從原則上講,有病邪,特別外邪的,忌用補法。但是在一定的正虛不能祛邪的情況下,用少量的補益藥,比如《傷寒論》裡很喜歡用人參,那是一定是少量的。助正祛邪,扶助正氣鼓邪外出,這時候他並不是以補益虛損為主要目標。而是助正祛邪為主要目標。所以有這種在正虛感邪情況下,用少量補益藥,扶助正氣,鼓邪外出,也可以使用。這時候治法上,區別於大補元氣,區別於以補益為主要目的的這種補法,這是補法的適應病證。

用補法,因為它是一個很大的一個門類的治法,所以具體的在後面補益劑裡,要體現到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各類使用注意。在這裡講的是共性。怎麼使用補法的共性。首先是辨清虛損的證型,虛損是哪方面虛?哪一樣基礎物質虛?哪個臟腑系統的功能減弱?要明確的針對性。因為現代大家都認識到,中醫藥在養生保健中的作用。不僅我們中國大陸,在海外的很多華人地區,以及非華人地區,很多地區都開始用中藥,以藥膳的形式來補益,這個當中造成很多的誤解。有些藥不補,而且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地方用這個藥膳,並不是辨證施補,既浪費藥材,往往又帶來很多不良後果。有時參加有些活動,藥膳也吃了不少,每次吃我都要問他們,你比如說,有些藥膳很貴,幾十人跑去,像台灣朋友來,安排上萬元,裡面有天麻,我說你們這些人血壓都高是不是?心血管系統都有毛病,都在吃天麻,那藥膳主要幹什麼,服務員說補呀,我說是補藥嗎?中藥學當中去翻翻,是不是補藥?不是補藥。那藥來說,到現在人工栽培,哪怕是從兩千米的地方的那些原始森林,半原始森林裡邊,含有密環菌的那個土讓裡的樹葉,都一汽車一汽車拉到種植場去栽培。用天麻種子,要不了兩三年就變種,全部變了,橫紋辨變縱紋,所以藥材資源很寶貴的。每個地方我都在呼籲,現在吃中藥不是中國人吃,全世界都在幫著吃。我們960萬平方公里裡頭的藥倒是不少,想四川就號稱是中醫之鄉,中藥之庫。但現在也感覺到藥源很不足。大量在想法在人工栽培,在研究。也不是一下能解決的。這樣有病沒病都把這些珍貴的藥材吃掉。中醫本身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還是以藥為本。最後落實還是以方藥形式為主要手段。所以應該看到這個危機了。所以不能濫用補法。更何況每個人體質就是說虛,需要補,它還有氣血陰陽偏盛偏衰的不同。究竟虛在哪個方面?也不可能坐在一桌子吃的人都一樣,所以這個特別要注意,作為我們醫務工作者來講,保護藥物資源,正確使用藥膳這種養生補益的手段,也是我們一個責任。

使用注意

  1. 辨清虛損證型,不可濫用補法。
  2. 應善用通補,不宜呆補。

通補提法是葉天士提的,也就是說,你不是純吃,你補的時候要注意通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扶正不戀邪。在辨清虛損證候前提下,要採用通補。最典型的莫過於前面講到的我們補氣基礎方裡面,補氣注意補脾除濕。白朮、茯苓一類。我們養血,注意通補,使它補而不滯,考慮虛的基礎上因虛致瘀,因血虛產生血瘀,這才是正確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單獨,比如很多人要吃人參,天天就是光喝參湯。那體內那些病理產物你多不管啦!所以古人為什麼講人參殺人無過,就是別人也認為你用補法補我,不會有錯。他殊不知光用補法,你陰虛而造成的病理產物不排除,必然會產生積聚,也會產生新的病變。所以用補法也應該充分的考慮到,因虛致瘀,不能呆補。

八法運用要求 《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

這個八法,我們分一個一個從總體的,在治法共性角度討論了。治法的多層次特點,我們了解這是高層次的治法。屬於一類的病機共性,所針對性採用的治療法則。吧法屬於這個範圍。不是具體治法。後面在各論的具體方劑,每個它都有它的具體治法。但是都是受相應得這個八法的統帥,都要符合這八法的一個要求,才能使用。

八法運用當中,《醫學心悟》裡專門提到,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它這個意思是指的八法這一單獨的治法,單一的治法,都要彼此有機的結合起來。產生各種各樣的具體治法。美依法之中,和八法的其他治法要相結合。在這樣的彼此結合當中,產生用百法來比較的,來比喻的眾多具體治法。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八法的結合運用。才產生具體治法的意思。

前面我們把總論第二章討論完了。整個總論的第二章,是治法和方劑。重點有兩個。(1)治法方劑的關係。要正確理解,特別是根據中醫臨床辨證論治這個過程,來理解治法和方劑的關係。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而方既是體現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這兩句話概括了治法和方劑的密切關係。而這兩方面,有構成了中醫學理論體系裡面,理法方藥的兩個重要環節。(2)常用治法是以醫門八法為代表的。常用治法的定義,適應病證,常用分類,以及使用注意。


第三章 方劑的分類

第三章在教學大綱安排裡,基本上是屬於三類內容。三類內容是屬於提示的。學員自學為主的。重點作一些提示。

因為對歷史上的方劑的分類方法,也還在不斷的總結當中,因為古代這種分類不是有意識的。而是一種無意識逐漸形成的。所以我們作一點重點分類。主要了解我們現有教材的分類基礎,是有綜合分類。第四個功用(治法)分類,和綜合分類相結合的。這是這一章要討論的大概情況。

作為一個重點提示,方劑的分類我們就討論這些。


第四章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遣藥組方階段,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環節。

  1. 嚴密的組方基本結構。
  2. 熟練的藥物配伍技巧。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是在我們總論學習當中,第三個重點問題。整個總論包括緒言、有三部分內容是本科同學學習的重點。

  1. 方劑,什麼是方劑?什麼是方劑學?方劑治法的關係?這個都涉及到一些概念,基本概念。方劑,方劑學的含義,方劑和治法的關係。
  2. 高層次的治法。常用治法,八法。八法內容是第二個重點。(所謂重點,都是一類內容,大綱上一級的內容)
  3. 方劑的組成和變化。這歷版教材都是作為一個重點內容。

我這裡提到,潛藥阻方階段,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環節。這個提法,過去教材一般沒有,不這樣提。這在我們實踐運用當中,整個的一種體會,這兩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有時候提法上,學習方劑有三個環節,第一個是確定治法。你辨證結束了,針對病機,我確定治法,這是第一個。這個環節錯了,後面你配得再好,全錯了。你證都辨錯了,對吧?所以確定治法,肯定是針對病機產生的。病機是證候的本質嘛!但是我們這裡講的是辨證立法結束了,討論到具體方劑,辨證立法結束了,到達潛藥組方階段。這時候有兩個環節。一個都不能缺少。

(1)嚴密的組方基本結構。這張方子不能是個烏合之眾,不能是個湊合的方。你頭痛,我加點川芎,你脅痛,我加點香附,這樣湊再一起。那個不是體現治法,而且也是雜亂無章的。你辨證當中必然抓住有主證,有兼證。兼證裡還有重要兼證、次要兼證。你不同的,針對證候的不同部分,針對它主次的不同,你組織方劑肯定要有一種基本結構上的限定。所以要有一個嚴密的組方基本結構。這種基本結構的目的是什麼?我們這個結構法,體現在君臣佐使的組織結構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所以有時候開出個方來。特別是初上臨床的學生開了以後,問他,這些藥哪些是主要藥呀?或者君藥?他說這些都重要。你既使比如都是辛溫發表的,連著三四味都是,也可以呀!哪個是君藥?哪個最主要的?其它是配合的。這個清楚,主次分明。當然注意主證、兼證。重要兼證,次要兼證。要兼顧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包括了什麼呢?既要起治療作用,又要控制不良反應和毒附作用。這樣才能夠減毒增效,提高療效。這嚴密的組方基本結構。

(2)藥物配伍技巧。這裡我非常強調熟練的藥物配伍技巧。長期的中醫在臨床實踐中間,總結了很豐富的配伍知識。這個配伍知識,不僅僅是君臣佐使的這種基本結構,而是具體的很多藥物的組合。應該說張仲景的配伍裡面,體現了非常多的,基礎的配伍組合。我們經常講到麻黃桂枝相配,所謂相須,一種協同。單用就沒有那麼好的效果。類似這種情況,附子無薑不熱等等。再比如甘草,汪昂說,和茯苓配用,不支滿,反泄滿。甘草吃了令人中滿,你配茯苓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都是長期大量的實踐中,總結的配伍技巧。這些過去由於排除在中藥教學之外,方劑教學裡提又提得很少。而且這類配伍當中一種規律性,也沒有上升出來。古人這方面的總結非常多,在後面我們專門有一章節,要討論這個問題。

所以在潛藥阻方階段,必須重視兩個重要環節。這個概念是你在配一張方子的時候,既要重視君臣佐使,又要重視配伍技巧。一定程度上講,經驗豐富的很多老醫生,一生積累的經驗當中,在配伍技巧裡,他非常豐富,非常重要。佔的比重很大。所謂的妙手,這裡邊很多,以往造成一種被遺忘的角落,這個是。中藥講單味藥,幾個功效。然後在運用當中,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比如麻黃湯,桂枝解肌發表,也可以調和營衛,可以溫陽化氣,比如桂枝湯、比如五苓散。究竟它這個多種功效,你怎麼控制它的呢?當你不用麻黃湯的時候,當你不用五苓散的時候,我使它去溫陽化氣,我怎麼控制它?所以以往在學習方劑當中,容易造成學員一種運用藥物的隨意性。你開個方裡,寫個桂枝,你說我喊它去溫經散寒止痛,可以嗎?可以。它就不去溫陽化氣。它不去調和營衛。它不去平衝降逆。它不去溫經活血。它功用很多呀!你又向黃柏,中藥學上它是在清熱藥,清熱燥濕,又能清熱解毒。比如黃連解毒湯,對吧?清熱燥濕,清熱解毒,它還能夠清虛熱,退虛火,對吧?那你就寫個黃柏,它就知道喊我去清它虛熱,不是實熱?要你來駕馭控制它。所以在解釋的時候,方解時,經常也是,黃柏在這方裡那就是退虛熱,清虛火,學生不明白了,你這這麼說,到那兒又說它燥濕。當然你可以說,那個濕熱病,它就會燥濕,這個陰虛發熱,陰虛火旺,它就會降虛火。這樣單味藥,完全建立在單味藥基礎上,你配伍,方劑運用當中這這個技巧就沒有了。你怎麼去控制它的?其實古代的醫家書裡總結的,大家讀《本草綱目》李時珍怎麼說?“黃柏滋陰降火,大都和知母同配,他比喻,海裡邊的水母,周圍游的衣群蝦,滋陰降火,黃柏配知母,如蝦之於水母,形影不離。而且這種組合關係,最早李東垣組合的。當然後來固定下來是朱丹溪。大補陰丸、虎潛丸這類的。後來知柏地黃丸,成為大家公認了。明代李時珍就把它確定下來。

所以在方劑學的配伍組合當中,對中藥的多功效逐漸豐富,認識逐漸豐富,逐漸完善,有這樣一個過程。那在仲景運用黃柏,《劉涓子鬼遺方》裡運用黃柏,《神農本草經》裡寫到黃柏,都沒寫到退虛熱,降虛火,有個認識過程,方劑學發展到那個階段,金元時代開始這方面知識豐富了,而且這個知識豐富過程,是建立在什麼上?是建立在配伍,所以我強調方劑學發展,促使了對中藥功效認識的豐富完善,,所以在臨床配伍當中,熟練的配伍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你開個方裡頭,你光寫個黃柏,你就說它是滋陰降火,退虛熱的。學生也就這樣記,將來你就一個黃柏解決了,整個配伍技巧,它什麼時候配蒼朮?也是金元時代開始,下焦濕熱,濕熱痺證,痺證這類,黃柏配蒼朮,也是逐漸的,大家看,最早李東垣書裡,後來是朱丹溪把它確定下來。二妙丸為代表的。以後逐漸的公認了。公認,臨床有效才得到公認呀!仲景時代的用法,黃柏雖然用了,當時用到濕熱黃疸,濕熱痢疾,這方面用得多。南北朝時期用來治外科也用得多,但是真正到治療這種組合配伍以後,用於濕熱痿證、痺證,組合配伍以後降虛火,退虛熱,這類技巧,那是後世醫家一個發展,都反應在時方裡面。你怎麼經方派排斥時方,時方派看輕經方?這個都不對的。要用歷史的觀點。所以我主張大家,如果深入研究,要看一點醫學史,方劑史,但是不是平面的看,要立體的看。過去醫學史學習往往是學習帳本,哪個什麼什麼最早出來,到什麼什麼時代已經有多少多少方?那你這是看博物館,都並不是臨床直接見效的東西。它有個規律性以後,“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那就是說你根據它的發展規律,總結,今後我該怎麼發展?才有實際指導意義,所以這裡強調,在我們整個方劑教學,研究、學習當中,要有很重要一個環節,熟練的配伍技巧。

配伍應當是我們方劑學的,方劑複方是配伍,應該是方劑學教學、研究討論的重要任務之一。過去把這個好像推給了中藥學,而中藥學沒有在這方面作,所以91年,我們第二次全國方劑學會,大連開會,當時我提口號,就是收復失地,恢復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否則你那方子學習,最後方還原為藥,沒有方劑學反映的應該有的整體動態的特色。沒有這個特色。所以這是方劑組成篇開始講的,潛藥組方階段,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環節。為什麼用點時間強調這個呢?和過去看法有一點差別。過去僅僅強調君臣佐使為主,這是兩個都不可或缺的環節。

我們今天就討論到這裡。

[完/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