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12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談到方劑組成變化裡邊的藥味增減的變化,和藥量增減的變化。下一個劑型更換的變化。

3. 劑型更換的變化

中醫學在長期發展中,用藥方面形成了很多豐富多彩的劑型,劑型和它藥效的發揮,直接有連繫,有很多劑型都有相應的適應的病證,針對一定的病證。針對一定藥效的發揮的方式程度,是為了適應這病證的需要。所以劑型首先把它應當看做不僅僅是服用方便,服用方便仍然是需要的。但是很重要的是功效的發揮。它對功效發揮的直接影響。現在容易形成一種誤解,選擇劑型就是一個方便,這個方便應該在保持療效的前提下。幾方面要兼顧。如果一個方劑改變了劑型,首先應當看到它可以直接改變它功效發揮程度,或功效發揮速度。我們開完一個處方以後,都會要根據病人具體的病情需要,來確定用的劑型。湯劑、丸、散、膏、丹,酒劑等。我們教材後面有一章劑型,介紹了以傳統劑型為特點的很多不同制劑型式。這裡講的劑型更換變化,是側重在不同的劑型變化可以影響到功效,甚至於主治的改變。了解了這一點,有助於臨床上重視確定處方之後,選擇合適的劑型。

  1. 理中丸改為理中湯(改變藥力)
  2. 九味羌活湯改為九味羌活丸(改變功效主治)
  3. 如桂枝伏苓丸改為催生方(改變功效主治)

    以上變化可結合運用。如麻黃湯變為大青龍湯。枳朮湯變為枳朮丸。

注意:君藥不可變,否則是另組新方了。

比如張仲景選劑型是很講究的,下例理中丸、桂枝伏苓丸都是仲景方。理中丸強調丸不及湯,丸不及湯這種是改變藥力,這是臨床上用得最多的。湯劑發揮作用最快。丸者,緩也。發揮作用比較緩慢。在臨床上,針對這個病人是一類慢性病,那你當然就用丸藥,緩治。如果,比如中焦虛寒,腹痛喜溫喜按,疼痛還比較突出,為了比較快的發揮緩解症狀,發揮溫中祛寒作用,你可以用湯劑。所以從需要發揮作用的,從程度、速度來選擇。這一點,理中丸改為理中湯,從它藥味這些都不變,充分體現它能夠改變藥力。

就拿九味羌活湯改為九味羌活丸來說,它可以改變功效主治。九味羌活湯原方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的,外寒內熱,外寒的風寒挾濕,風寒濕邪,內有鬱熱。做為丸劑來講,它治療以內傷雜病,或者痺證這類為主。我上次講到過,王好古的書裡,特別提出這個方,不僅解利傷寒,治表證,治內科,他說治雜病如神,尤其提到了治痺證,以丸藥有效,用丸劑。從九味羌活湯改為九味羌活丸就變化了。為什麼呢?丸藥它發散力量小,你用湯劑治外感,外感需要發散力大。所以過去我們有很多藥廠,大規模生產九味羌活丸,標籤還是寫的治外感風寒濕邪,風寒濕感冒這些,這個是不符合臨床的。當然做為服用來說,方便,買了就吃,效果沒有九味羌活湯好。湯劑治外感好。這個應該認識到。

有的時候劑型改變了,功效主治可以相差很大。如桂枝伏苓丸改為催生湯,催生湯是《濟陰綱目》上的。另外像《婦人大全良方》這些上,用桂枝伏苓丸也有改為湯劑的。治療像死胎,胞衣不下,它都不是用來緩消癥塊了。桂枝伏苓丸主治,它有化瘀,祛痰,緩消癥塊,活血化瘀結合消痰利水,緩消癥塊這個作用。針對了它是妊娠胎動不安,此為癥故害,現在臨床上用於像子宮肌瘤一類。大家公認用它都是有效的。

用丸藥可以服用時間較長,藥力緩和持久。我們用的時候,很多病人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病程用半年、一年,這樣用。用湯藥不行,用湯藥有的甚至還要出問題。所以它用做催生方也好,下死胎也好,或用於治療胞衣不下也好,這個方面它不是緩消了。它化瘀甚至破血力量,就會太過,作為湯劑的話。用丸藥緩圖,這就體現消法。

記得過去有一個病例,四川省寶興縣基層的,(寶興縣是出大熊貓的地方,四川大熊貓最有名,兩個地方,一個寶興夾金山下面,那裡有自然保護區,那裡的熊貓,過去都出國的,那個熊貓更像貓。另一個保護區,臥龍,有名的熊貓產量很大,那裡的熊貓更像熊。區別在鼻子圓而短的像貓,很漂亮。鼻子長的像熊。現在台灣人叫熊貓還叫貓熊,,可能貓比熊更可愛一點。)這個保護區,那時候我們去看病,(我們沒去看並以前,病人都跑到成都中醫藥大學來看。)子宮肌瘤就用消法。就用桂枝伏苓丸為主。桂枝伏苓丸配成丸藥以後,整體辨證論治,就和逍遙散的加減方,湯藥,丸藥結合。因為逍遙散加減方,不是需要天天服。現在個體戶做生意,經常要跑生意,不可能天天吃湯藥。正好這個病丸藥適合,所以當時這個方案,是半年以後,她每月來一次,看一看,檢查這個,很穩定再縮小。整體狀況也不錯。有一次我們就到,因為它不是隔了一段時間看一次,但兩個研究生到寶興縣(我跟陳紹祖老主任,一人帶一個。),就在那給她臨床看病,她看病的時候,她家屬來說她住院了。怎麼住院了呢?大出血。我們就去縣人民醫院去看一看,她拿出處方來,她丸藥是在吃,但是就其他醫生,(他到成都來看,有時候我們沒有在),其他醫生也開了桂枝伏苓丸,根據原方的,開湯藥方劑,開了桂枝伏苓丸,吃一段以後就造成出血很多。當然正好我們在那裡,有一兩個月,我記得開始就用逍遙散,黑逍遙散,生塾地並用,結合黃耆這類固攝來調整。以後跟她講清,你這個主要吃丸藥,湯藥不能吃。那個活血太大了。我說本來你改成湯藥以後,桂枝伏苓丸改成湯藥以後,它是下死胎方,怎麼能夠用湯藥呢?要用丸藥。所以像這一類,就是說劑型沒有把握好,功效、主治會改變。

過去教材裡還引用了這個劑型變化,比如說《金匱要略》的枳朮湯,張仲景的方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是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它治療水飲, 中焦水飲停蓄,它是心下堅,心下是胃,堅就是有點硬。心下堅,大如盤,面積像盤子。當然漢朝的盤子不會有太大,邊如旋盤,它會動。有枳實、白朮兩味藥。作為湯劑的話,白朮燥濕,枳實導滯,下氣導滯,用湯劑,湯者,蕩也。速度快,藥力大了。它治療水飲。李東垣把它變成枳朮丸,枳朮丸變成丸藥,就成為消了,消食導滯,消補兼施。脾虛食積的輕證。後來也就枳實、白朮這種配伍,從仲景後來到晉元以後,人們經常這樣的一對配法。這兩個藥是一樣的。當然李東垣為了配合,加了一點荷葉燒飯為丸。荷葉醒脾開胃,燒飯是我們現在說的鍋巴,作為賦型劑,做成丸藥,但主要的兩味藥是一樣的。當然它因為添了一點荷葉、燒飯,這版教材沒有把它做為典型例子。但它實際上體現了一個劑型變化,功效主治變了,從消除水飲的方,變成了消食導滯的方,所以不能輕視這個劑型的變化,對功效主治的影響。這部分經過變化,主要體現這個方面思想,主要體現你在臨床選擇的劑型,要確保它功效的發揮。不要使得你的劑型影響了應當有的功效發揮,改變了它應有的功能主治,這樣達不到目地。所以我們教材上有很多方有一定的劑型,一定的服法。這個是很重要的。古人這方面很仔細,很講究。比如咳血方,做成丸藥,含化。那現在我們有很多含化,對吧,大家如果吃到潤喉片,都是含的。不是一下子就吞下去。咳血方這一類用作含化,它作用於上部,徐徐發揮作用。朱丹溪在用得時候,很關照這個劑型和服用方法。所以一定的方劑要求一定的處方,我們有些方劑,也可以根據它病情變化,你來選擇它或者改變它劑型,總的來講,劑型,慢性的疾病,緩治性質的疾病,用丸劑比較合適,急性病,病程較短的,用湯劑比較合適。

這個我們後面要討論到主要的傳統劑型,前面講了方劑變化的三種基本形式。實際上都是圍繞著運用方劑,正確的方法,保證療效,這些變化可以結合運用,我們將麻黃湯變為大青龍湯。嚴格講,它既有藥味增加的變化,加石膏,加薑棗。又有藥量變化,麻黃加倍。而麻黃加倍,要注意,沒有改變主治,就是主證,這個藥沒有改變。它是為了保持這種辛溫發散的力量,你有了如雞子大的石膏在這裡,它會減弱它的發散力量,所以它加倍增加。所以主病,主證,君藥沒有變,它仍然是屬於藥味增減變化為主。我們剛才說枳朮湯變為枳朮丸,雖然加了荷葉燒飯,但這兩個藥比起枳實、白朮來講,這兩個藥為主,湯變成丸劑,賦形劑,丸劑需要賦形劑,選擇了這個賦形劑,所以總體上來講,它是屬於劑型變化以後,功能主治發生變化了。

這裡要注意這種變化,它是屬於君藥不變,君藥變了,另組新方。另外組成新方了。那相應的劑型也好,是新方裡以確定的,所以這裡沒有用小建中湯,和桂枝湯關係,說它是藥味增減,藥量增減的一個綜合,一個結合。這不能說,它是另組新方。盡管從組方思路來講,把能夠解表調和營衛的桂枝湯用到調和陰陽雙補的。對中焦脾胃陰陽不足的,由表到裡的。這個從思維上,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是一致的。但是作為主病主證,是變化了。君藥是變化了。所以這個是另組新方。很多同學在初學時,最容易把桂枝湯變化為小建中湯,把它看作是藥味加減。或者藥量變化的一種綜合,它實際上是另組新方。

我們所講的方劑變化是指的,你在確定了病因病機,選擇了方劑以後,對它進行變化。這種變化不應該變成另組新方。這個概念要搞清的。而其中談到有些變化裡的影響功效主治,是提示你來選擇好方劑以後,你不管藥味、藥量、劑型變化,不要影響你已經確定了的體現的功效,針對的主治。不要影響到這個。

第五章 劑型

傳統劑型很多,按教學大綱的安排,這一章裡邊只有一部分,最傳統,最常用的劑型,作為二類內容在課堂教學。。其它的主要部分,自學內容,三類內容。為什麼呢?因為後面很多劑型內容,和中藥裡要談到一些劑型,而這些呢,作為自學時學生可以完成。包括劑型的後面一大部分,以及煎服方法,跟中藥學裡也有重複。為什麼?既然方劑不寫煎服情況的話,後面的具體各論方劑裡,它都有用法。你前面還要提一下。但是煎服方法多了,又容易和中藥學重複。因此把大綱,調節它做為了解內容,等於說是自學為主的。

劑型裡主要討論三個,在傳統劑型用得較多的,湯劑、散劑、丸劑。

湯劑:湯者蕩也。

優點

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可靈活加減,照顧全面。

湯劑,湯者,蕩也。這是李東垣總結歸納。所謂蕩,形容它發揮作用快,為什麼療效發揮得快呢?湯劑容易吸收,吸收快,所以療效發揮得比較迅速。這是它的優點。所以對於病情較緊急的,是比較適應的。同時運用湯劑,可以靈活加減,全面照顧。靈活加減,全面照顧是一個整體動態的。符合整體動態的要求。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當中基本特點,整體動態非常重要的。湯劑很靈活。直到目前,湯劑還應該說是中醫臨床應用最多的。還是一個主要的劑型形式。這一點,不管是中國大陸,或台灣香港這些地區,以及海外,很多願意吃中藥的,他都還知道,就是湯藥來得快,這是它的優點。

缺點

耗費藥材,不易攜帶,不便大生產,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於揮發,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

缺點呢,耗費藥材,的確對於藥材的消耗量來講,湯劑消耗得多。將來中醫藥走向世界,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想吃中藥的,採用中醫方藥形式治療的,整個全球可能會越來越多,主要是靠中國來供應中藥的話,這個藥材來源,將來也是很有問題的。

攜帶不容易。不方便於大生產。當然人們也想了很多方法,比如像這個,我們很多醫院也有,八年前我到日本時,他們表演看病,他要求你問病人,問診當中為什麼問這個?你也要道理分析講出來。從這個是了解什麼?判斷什麼?我說這麼個把小時看一個病,看了回去煎藥這些怎麼辦?看完一個病人,就在旁邊休息室休息。過一會兒,他就吃了藥了,它自動熬好以後,一個袋子一封,有一袋你吃了。另一煎呢你帶回家,也想辦法來便於攜帶。過去別說吃湯藥,帶起來很麻煩,像《人民日報》過去登過一個照片。我一直記得,印象很深,外地的當然很相信北京,都跑到北京來,那時候中日友好醫院檢查設備很先進,檢查完,請中醫研究院的老中醫開藥,老中醫開藥告訴他,這藥拿回去,這方要吃兩到三個月。他就想想,我在這看的病,這裡的藥材肯定好,因為知道中醫講究道地藥材,這老師開這個方,他是開慣了,這個醫院抓出來的藥,記者採訪他,他抓了72付,72付藥要運到外地去。要運走,那怎麼辦呢?出租車也裝不下,要往火車站送。一包也不小,裝在一起,用三輪車。現在街上很少刊三輪車,那個年代,三輪車往火車站拉,記者拍了個照片。堆起來的藥包的高度,把蹬車人的背全部擋住了。當然從記者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這個藥怎麼這麼多?當年還有公費醫療這些。從我看,這攜帶是很難呀,比他的行李大得多了。所以不方便攜帶。

從這個角度,人們喜歡丸藥。從大生產也不方便。西醫的藥物是大生產的。中藥由於它照顧整體動態,個性較強。所以它要小生產方式。而且湯藥有很多藥物成份不容易煎出來,受成份溶出率的影響,某些成份還容易揮發,在煎熬的時間上,火候上,這些很講究。現在也是,或者目前,影響療效的因素,大家不至於能夠那麼準確。時間都比較緊,不會注意到這麼具體。

服用當中不方便,有部份藥物口感不好,這點尤其在國外,你叫他吃散劑,量小一點的,裝成膠囊,哪怕苦的,一口就吞掉了。外國人可以。但是叫他吃湯劑,他說那實在太不適應。

還有一個,不便保存。在城市好一點,比如在台灣給他們開湯藥,有很多在大陸做生意,要來回跑,他這一趟去又是兩週,這趟去一週,來回,再來複診,他說這一週的藥,我就在家裡把它都熬好了,熬好放冰箱,然後坐飛機一到大陸,一到馬上裝到冰箱,因為去的時候是冬天,秋天冬天還可以,如果夏天你早上出發,到香港轉機,比如到北京,下午打開已經壞了。氣候炎熱,所以從保存來說,容易變質這些也是它的缺點。

所以每一個劑型有它的優點,有它的缺點。有它適應的病證。那這些方面需不需要改革呢?是應當要改革,隨著走向世界應當要改革。改革不是很輕鬆的。幾千年形成的一些探索,積累經濟形成的這樣的一個劑型。你要保證它的療效為前提,然後再來考慮它的節約問題也好,攜帶問題,不變質問題。當然成份不易煎出的,中醫做成丸藥,做成其他的劑型了。也就是保持療效的基礎上,克服它的缺點。

你別看煎熬那一項,人們做過實驗。福建,很早70年代做過實驗,小青龍湯,哪味藥多少,哪味藥多少,病人到藥房去以後,他折算你多少克小青龍湯,70年代那是幾錢小青龍湯,他算做相當於幾毫升的水,他單位藥就把它倒在裡邊,那八味藥,相當折算,全部倒在裡頭,就當小青龍湯給喝了,但是後來這個藥理研究,來對比,八味單位藥分別按照那個量做出來的,和一起熬過的,就實業本身反應的作用,都不一樣,臨床也是這樣。這不是俞長榮他們的書裡,就寫了這個實驗,寫了這種情況。所以你煎熬的過程當中,它要起那個作用。不是你說單味,一味味拿出來,放在一起,那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大家有基本知識都知道,混合物的各個部份的性質,它是不變的。化合物是結合產生的新的東西。這種混合物、化合物的關係概念,有點像現在中西結合式的,我不是開張中藥方子,又開張西藥方子,我就中西結合了。什麼叫結合?結合是化合物,產生一個新醫學。既不是中醫,也不是西醫。那是一個新醫學。現在的結合,它是一種混合物。是一種物理現象,而不是化學現象。那我們有些各種,大家做過,劑型改革方面的實驗。如果說像剛才說的,那種路子通,當然很方便了。你提取成份也好,單位藥把它煎熬濃縮也好,然後按照你開的方,兌在一起,當時病人就喝了。但是最後藥理實驗,和臨床觀察,代替不了小青龍湯。那說明煎熬過程當中,起了變化。所以劑型改革的研究是長期的。完善過程,不可避免有一種反複,不是一蹴而成,不是一下子能解決問題的。單純想要急功近利,有些就會走彎路了,

散劑:散者,散也。

李東垣說,散者,散也。散劑,散也。第二個散字,動詞,發散。散劑一般分為內服、外用兩類。內服又分為兩種,有的時候教材上,它名字叫參苓白朮散,銀翹散,這個散那個散,你要注意它原方用的是煎散劑,還是用細末口服的那種散劑,這兩個不一樣的。像川芎茶調散,用茶清調服,參苓白朮散,用棗湯調服,直接吃的那些細末,共為細末。那銀翹散界寫為粗末,要粗,粗末。它之所以制成散,它也是一種節省材料,便於煎熬出來,包括敗毒散,大量的散劑始由這個,這是所以內服分為煎散、細末口服兩種方式。

外用是治療,比如如意金黃散這一類,他還和一些相應賦形劑,便於使用,有的用油膏,中醫很多散劑在使用當中,還告訴你一些賦形劑的製法,總的分類有內服、外用兩類,內服也有兩類。而內服煎散劑,帶有湯劑的一些特點。所不同的它都是用量較小,因為它做成粗散以後,容易煎熬出來。

散劑的優點,

  1. 總的來講,吸收比較快,因為它帶有湯劑的特點。
  2. 通過煎熬,節省藥材,從製作上算比較簡便,
  3. 攜帶還是比較方便的。因為它數量小了,攜帶比較方便。

它的缺點呢,

  1. 口感比較差。特別是口服細末。散劑吃得滿嘴都是。
  2. 加減比較難。加還可以,你在藥末裡和勻,減就拿不出來了。

這是相對湯劑來講的。所以它成分的吸收,成份煎熬出來和吸收來說,包括口服散劑,它從它這藥力發揮來說,比丸劑快,總體上散劑藥物功效發揮,比湯劑要慢。比丸劑快。介於兩者之間。它改變了湯劑當中的一些缺點。比如便於攜帶、節省藥材。但也有它的缺點,口感,有些吃起來比湯劑還難吃,加減不方便,這是散劑。

丸劑:丸者,緩也。

丸劑是我們在歷代的古方裡,採用的相當多的一種形式。當然我們教材後面,也有四種常用丸劑的一個特點。包括水丸、蜜丸、濃縮丸、糊丸,這四類。這是指傳統的治法裡,這種四種。它共同的特點,比如優點方面來說,丸劑比較節省藥材,藥效吸收,發揮較慢,但是持久。像剛才說的理中丸,做成丸藥,對於中焦虛寒,病程較慢的,慢性病比較適宜,它適合於久服緩治,這是一類情況。在服用方面比較方便。便於保存攜帶。保存當然還有一定條件,現在很多做了丸藥,放在冰箱裡,相對保存時間長一些。

還有一些藥呢,只適合於做丸劑,比如有些揮發性,芳香,揮發性強的一些藥物,還有一些藥性比較峻烈的,甚至於有一些毒副作用的,這些藥物也是做成丸劑,緩慢的發揮作用。不至於由於發揮作用過快,造成副作用。

另外,非常貴重的一些藥物,像麝香、牛黃,很多較貴的都做成丸劑。這是有些藥物使用上的適應,還有一種病情適合久服緩治的,都用丸藥。當然在有些很多滋補類的,選擇丸藥也較多。滋補類的它都是緩治的,不可能速效。這類虛證,所以適合丸劑。

丸劑很大一個缺點,是不便於加減變化。經常遇到一些病人,特別現代的人,生活條件好了,非常重視身體健康,像海外華人很多都懂一點中藥的特點,現在通訊很方便,有的天天給你打電話,你開個丸藥,他吃吃挺好,告訴他,丸藥吃,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於半年,中間看一看,他沒有一個禮拜,就給你打個電話,我這兩天感冒了,還能吃嗎?感冒了當先解表,你先不吃。感冒好了,過兩天我有點拉肚子,又不能在其中加減,不能變化,他自己有時候一個藥停了很久。湯藥的話,容易兼顧。各自都有各自的一個優點。所以對這幾個常用劑型,將來各有改革的必要。但是改革當中,怎麼樣研究保持它的特點,優點,避免它的缺點、弱點。這是長期要在技術上,臨床上研究觀察的。這是劑型。

劑型,我們主要重點討論三個傳統的,其他按照《大綱》,這是做為一個自學內容。三類,因為全部按照課堂講授的話,這個學時它有一個限制,所以按照《大綱》這個屬於三類。後面的教材還有一個煎服方法,也做為自習內容。

[完/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