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13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把總論的內容整個討論完了,整個總論部分,歸納一下,我還是強調三個一類的重點問題。

  1. 方劑和治法的關係。包括什麼是方劑?什麼是方劑學?在緒言裡頭。
  2. 常用治法。以醫門八法為代表。
  3. 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因為做為方劑的配伍技巧方面的問題,是這版教材新增加的。我們把它看做二類內容。

下面我們討論各論。為了學習各論方便,把各論的各個項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區別,改良的方面簡要提一下。我們全書各論共19章,

  1. 分類,在前幾版的基礎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變化不大。
  2. 組成,裡面一般都照錄了原書的用量,也有參考用量。
  3. 參考用量,是僅作參考。因為編委會由13位老師組成,來自我們東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藥習慣有一定差別,雖然我們有些做了調整,但是大家在各個地方工作,都有當地具體的情況,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使用這用量。
  4. 服用方法,都照錄了原書的服法。當然括弧裡面有參考的現代用法。這用法部分,一些講解的時候,重點的一些方劑,特別這些用法直接影響療效的,要指出來。學習時候也是一個重點。因為用法,我們前面講到,如果不是正確使用的話,會直接影響療效,影響到整個方功效發揮的方向。
  5. 功用,每個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盡可能把這個功用落到實處,成為一種具體治法。但由於每一張方,它都是針對一類證,雖然具體,不是針對具體的一個病人,所以還是帶有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在後面的臨床加減方面,實際上治法上還會有一定的調整。
  6. 主治:這是在變動的,主要在兩個,(1)很多原書主治,如果比較能夠概括這個方主治的話,那不能完全照錄原文,要把原文適當組織,比較規範,因為方劑學還不是學的古代某一個經典著作、原著,這是一個變化。(2)方劑學要立足於從這方產生以後,包括後世的運用,有很多主治,後世發展了,所以要結合這一類。它並不侷限於原書的運用。這在講到具體方劑的時候,會涉及到這個問題。所以盡可能避免了原書一句話,就是這個算了主治。這樣區別於一些,特別是《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區別於經典著作的學習。比如現在這裡開班,包括八門課,首先「四大經典」,「四大經典」是獨立課程,它是以古代的一部書為基礎。然後「四大基礎」,內容跟「四大經典」重複,那就把它侷限於某一個時代了。並不是這個方在整個歷史發展中運用的一種規律。
  7. 方解:要包括簡要的病機分析,同時歸納出治法。然後展開方劑基本結構分析,君臣佐使。在基本結構分析過程當中,適當指出配伍的常用組合,配伍的常用組合,就帶有配伍技巧這個含意。由於這個是過去沒有很強調的,這是很多方都增加了一些這個內容。但是是初步的。今後還有待完善,有待文獻整理,臨床歸納,繼續地完善。在這個基礎上,總結配伍特點,多數方劑需要總結配伍特點。
  8. 配伍特點:談到配伍特點,我要多解釋兩句,配伍特點是以什麼規律來解釋的?由什麼規律來組織這個特點?開始學習,五版也有配伍特點,方比較少,有二三十個方,六版多一點,這個教材,可以說大多數方都總結了一些配伍特點。所謂配伍特點,依法統方是治法特點,治法指導下,我配伍組方的一個特點。那就是說,它歸納的有這樣幾種情況,
    1. 一種配伍特點,它強調這個方,它是雙法,或多法並用,這個含意。就提示你這個方,構成從治法角度上來講,它治法涉及到哪幾個方面?是構成這個方的一種基本內涵,
    2. 形勢,是指這個方,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治法指導下構成的,但其中以哪個為主的。是強調哪個為主的。譬如說標本兼顧以治標為主;上下同治以治上為主;清上瀉下,以瀉代清。以哪個為主的?
    3. 強調以某個治法為主,同時為避免產生副作用,或者藥物偏性太過,用什麼方法來制約它?能夠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比如說,扶正不斂邪,祛邪不傷正,滋而不膩,捕而不滯等等。


    歸納這個方,從治法角度上,這樣幾個類型。從依法統方角度,你把握了這個特點,來開這處方,要注意這些方面。所謂配伍特點歸納,是從這樣一個角度歸納的。因為當時五版教材開始提到配伍特點以後,包括教材、很多書,配伍特點究竟在哪裡?指的什麼?大家把很多歷來總結,配伍特點的語言,拿來歸納一下,分成這三類。
  9. 類方比較:一般的配伍特點之後,有類方比較,功效主治相似的,或者有些有聯繫的,這方劑之間一個比較。概括性比較。一般這個比較都是治法,或者包括功用,主治,用藥特點方面比較。一般要求簡練的一個比較。這是整個方解部分。特別一類重點方。很多要保證方解含有這些部分。
  10. 臨床運用,包含一般有四個方面。
    1. 方劑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方學習方法、學習意義是不同的。所以一般都是“本方是屬於益氣健脾的基礎方”,或者“本方是屬於益氣升陷法的代表方,又是臨床治療脾虛氣陷證的常用方。”那它一個方可以有兩種性質。既是代表,代表甘溫除熱法,代表益氣升陷法,這種李東垣學術思想的一種代表方。又是治療什麼證的常用方。基礎方、常用方、代表方。這個性質就寫在這個運用的第一條裡邊。
    2. 辨證要點,當然提法上,有時候辨證要點,證治要點,要說都說得通。但是運用這個方,基本的根據是它的證的基本根據,用芳體現法則是針對這個證來的。我有時覺得“證治要點”,我們寫出來的主要還是證。主要是辨證當中的基本依據,辨證要點。有時候大家說這個辨證要點,是怎麼構成的呢?你亂寫幾個症狀的構成,一個證候主治很多,你憑什麼來選擇的呢?標準的辨證要點,應當由兩部分組成。(1)主證 (2)佐證。主證前面解釋過,反映基本病機。比如我們馬上要講的麻黃湯,“惡寒重,發熱輕,無汗”,主證。所謂佐證,是參考、校正的依據,參校依據。我們經常望聞問切,按標準最後才摸脈,切放在後頭,臨床病不是不需病家開口,辨識病情根源,一摸脈就知道了。那不是這樣的。舌像、脈像,它是一種參考、校正的依據,四診合參,它不是唯一的依據。所以辨證要點,都主證加佐證,一般構成,落實到具體病人身上,它可以在各種兼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辨證要點是由這兩個部分構成的。但是整個我們教材裡邊,因為大家搞,時間也緊,可能一些辨證要點,他並不完全符合這種標準與規律。大多數是按照這個要求了。
    3. 隨證加減,我們用常用加減,譬如我們馬上要講到的解表劑。外感風寒證病機發展主要方向,一停留在外感風寒表實證,或者現在整個辛溫解表,那外感風寒,這類證,它動態的發展變化,主要向哪幾個方面去,這個來加減。像這類加減裡,你不能說,睡不著覺加什麼,吃不下飯加什麼,亂加,隔得太遠了。不是說常見的發展方向,圍繞哪幾個方面。隨證加減是這樣的含義。這個也是基本上做了一些要求。要求編委會統一,是你不要離開這個方,它的基本病機,基本治法,可能病機發展的方面。我基本治法基礎上,需要經常考慮到的一些方面。不在於要很多。但也有些把原書加減都抄上,這個也有。但是也選擇它,原書裡說這個基本病機,基本治法下,應該考慮到的常見的方面。在我們討論當中,這個不是作為重點。作一些提示。為什麼學科還有一個分工,在我們整個教材編寫,和各個基礎課和臨床課,因為中醫《方劑學》很麻煩,涉及到臨床各科,跟它們要協調。你把這類加減講得很細,都講掉了,到它那講什麼?你看《內科學》上面,它用什麼方後面它也要具體加減。我們是基礎課。雖然是橋梁,畢竟是打基礎。跟參考書不一樣。所以這部分是作為重點提示內容。但這個部分,老師教學有時還結合,自己的一種體會。不能固定要求,各個地區不同,甚至於臨床經驗部分可以結合起來。
    4. 現代運用,作為參考。現代運用是無法寫完的。只能抓主要的。因為現代是以西醫病名,我們中醫辨證,以病名為主,異病同治。這個證可以發生在很多病當中。很多病當中,或者很多病的特定階段,這是現代運用。
    5. 使用注意。沒有一定的標準模式。 有的結合原書提到的注意,有的呢,目前現代的一些認識,也是作為參考。

    整個的主要的內容,正文是這一些。

  11. 附方。

    整個我們方劑量182個正方,180個附方。指導思想是減少正方,有一些作為附方。這個主要是學習針對基本病機的基本治法,以及基礎方、常用方、代表方。這個配套用。學習潛藥阻方的規律,因為方是學不完的。

  12. 附錄。

    當然後面為了參考,教材附錄裡面也有四個方面,

    1. 原書主治。把原書主治列上,為了前面的主治。不是以原書主治原文作為主致了。那原文在後面,可以供同學參考。
    2. 選錄主要方論,由於篇幅問題,一般選錄一條,頂多兩條。
    3. 現代的研究
    4. 臨床報導和實驗研究。

從字數限制來說,所以選的量都限定了。大致後面各論是這個狀況。

每一章開始有一個概述,每一章的概述是這樣處理的。比如說大法,涉及到《醫門八法》的大法,現在講到解表劑,相當於汗法。他編寫的教材的這個主要內容,它也是按照定義,常用的適用的病證,常用的適應的病證,分類,使用注意,這四個方面。前面不是我們講八法時,按照四個方面嗎?它還是按照這四個方面來的,所以涉及到汗法、下法、和法,溫清消補,這些大法,那它是在講各論每一章概述的時候,參考前面的結合的。前面講那個治法的時候,八法,每一個法才多少行字,字並不多,它結合後面這個帽子,這樣便於教學上時間的控制。避免內容重覆。所以後面講汗法,概述就不講了。因為前面講到那四點,基本在法裡邊講了。

每一章都有概述,主要反映了每一節這個概述,反映了這一節針對的病機特點。主要特點,代表方劑。那個比較簡單一點。每章後面附有小節,提示式的。提示式的說明一下。這個方主要一些方劑的功用、主治、特點,最後附有一點複習題。大概各論是這樣的狀況。

各論學習呢,每個方開始要提示是幾類方。教學大綱上安排為幾類方。一類方劑,有120張。原來按照國家課程基本要求,每門課都定有國家課程基本要求,100張是共同的。有20張是各地的。各地,根據地區不同,這一類方可以調整的。二類方30張,加起來150。其餘的是三類方。一類方重點講授,二類方,有一部分教學大綱打三角△的,那必須背誦的。一部分不打三角△的,就暫時不用背方的。三類方多屬於自學內容。這樣安排的。

各論課開講之前,因為各論很重要,是個大頭。我們先解釋一下,現在教材運用的一個情況。


各論

第一章 解表劑 第一節 辛溫解表

外感風寒證病機展主要方向

  1. 衛陽被遏 → 營陰鬱滯
  2. 肺衛受邪 → 肺失宣降
  3. 表寒鬱閉 → 入裡化熱

中醫經常把疾病分為兩類─外感,內傷。外感病的一大類的治法和代表性方劑。所以這是一個大章,很重要的。解表劑分為三大類。

  1. 辛溫解表,適合於外感風寒證為主的。
  2. 辛涼解表,適合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類。
  3. 扶正解表,適合體虛外感。

我們第一節討論辛溫解表。辛溫解表針對外感風寒證。這種外感風寒證的基本表現,惡寒發熱,惡寒偏重,這是共性的。可以有汗或無汗。根據表虛表實的情況不同。脈呢,浮脈,舌苔一般薄白。因為在表證階段,沒有設及到整體的氣化,沒有影響到整體性的氣血變化,一般舌質舌苔不變的。這是外感風寒證的共性。

外感風寒證,它主要發展的一個方向,那也就是涉及到它一種兼證的出現方面,哪些方面。

  1. 風寒外感以後,由於受到寒邪,首先鬱遏體表的陽氣。典型的風寒多是這樣。鬱遏體表陽氣,造成衛陽被鬱遏。那寒性收引凝滯,導致營陰鬱滯,營為血中之精氣,營陰鬱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第一個從病機發展來說,衛陽被遏,營陰鬱滯之後,引起的疼痛這個方面,是外感風寒裡常見的病機發展的一個可能性。
  2. 外感風寒以後,外邪束表,肺衛首當其衝,造成肺氣不能宣發,以致引起肺氣失於宣降,導致以輕則咳嗽,重則氣喘,為主要表現的這種風寒引起肺失宣降證。
  3. 由於外邪要入裡,入裡過程邪正都能化熱,形成外寒內熱證。這又是一類,這常見的。

麻黃湯 《傷寒論》

學習麻黃湯的典型性意義

麻黃湯這個方,很多方劑學教材也好,參考書也好,都放在第一個。為什麼放在第一個?有很多方劑首先要了解,學這張方的目的是什麼?說它是個基礎方。同時,它有學習的另外一些特定意義。所以我們很多方有的要標出來,它學習的典型性意義。它出在《傷寒論》,學習麻黃湯典型性意義有兩個。

  1. 歷來把這個方,叫做“傷寒正局”。古人說它“傷寒正局”,“傷寒”是外感風寒,提到“傷寒”是指的風寒中間重於寒,側重於寒邪。“正局”兩個字,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典型。那就是說外感風寒最典型的,傷寒最典型的基礎病機。最有代表性的。古人沒有這種代表性,典型性這些名詞。它叫“正局”,就是最穩標準的。你知常才能達變,你掌握了最標準的,以它為參照,就能學習一系列的具體的,外感風寒的治法和方劑。這是“傷寒正局”的含義。
  2. 基礎方典型結構。人們常把這張方當作第一張方來學。還有一個,它在我們方劑的君臣佐使基本結構體現上最標準,四個藥,非常標準。是基礎方劑的一種典型結構。你前面總論綱學了君臣佐使這些,到這要看看一個最標準的基本結構。所以學習一個方,學生要知道,這方學習一些典型性意義在哪裡。

每個方學習,我們不是按照組成、功效、主治這樣下來的。往往先討論病機分析。因為跟上面學習的,《中基》、《中診》裡邊的這個,《中醫診斷學》,診是診,斷是辨證。跟辨證捕捉病機這個知識,利用這個原有一些知識,基礎知識推裡這樣下來,所以學習《方劑》,當然也不是一種模型,有幾種模型。我們後面講到具體方,有的先從藥開始,有的先從病機分析開始,最典型可以從病機分析開始。

主證病機分析

功用

方解

外感風寒
表實證
(太陽傷寒)
衛陽被遏 → 惡寒重 發熱輕 無汗 脈浮
營衛鬱滯 → 頭身疼動、脈緊
肺氣不宣 → 咳喘

外感風寒表實證,張仲景稱之為太陽傷寒。太陽是表,傷寒以寒為主。這病機分析圍繞著,病機這種推理過程,寒邪作用體表以後,會發生哪些情況,拿體表來講,人體還得有正氣,正氣是以營衛作為代表的。整個人體,說它為氣血而已,為陰陽而已。概括性講正氣的話。體表的氣血,稱之為營衛,所以提到營衛,實際上是涉及體表的,還沒有涉及整體氣血的變化,營衛是氣血的淺層,“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那你看衛陽,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滯,使的衛陽被遏,被鬱遏,那衛氣溫煦體表能力減弱了,就會惡寒,由於是寒邪,傷及陽氣的程度重,所以惡寒重,體表正氣相爭,邪正相爭會有發熱,發熱較輕。所以惡寒重發熱輕,是外感風寒基本特徵。寒性收引凝滯,導致衛陽之氣司開合,它溫分肉,肥湊理,司開合,司開合的作用障礙了。因為寒性收引凝滯,它合而不開,不能通過它出汗來調節體溫,所以造成無汗。這個外感風寒表實的基本特點。

邪正鬥爭於表,出現浮脈這個共性。這是衛氣在受到寒邪作用下的一些表現。它產生的是主證。這裡惡寒發熱無汗,主證。體表的營衛呢,營陰在受到寒邪作用下,營為血中之精氣,營行脈中,寒性收引凝滯,使得它運行不暢,到不通,不通則痛,造成頭身疼動,所以風寒寒越重,疼痛越厲害。所以《內經》說,“寒主痛”。頭身疼動。由於營陰鬱滯,脈道反應緊急,所以出現緊脈。這樣合起來就是脈浮緊。

肺氣不宣是由於外邪束表,肺臟宣發陽氣、陰津輸佈到體表的道路被障礙,它由失宣導致失降而上逆,造成咳喘。這是這個外感風寒表實證典型的方劑─麻黃湯,它的證。麻黃湯證的具體表現,和病機分析中間推理過程。

這裡有時候臨床要注意,就是說,特別外感風寒類的更突出,就說肺氣上逆,往往引起胃氣上逆,我們後面講到桂枝湯證,也有肺胃不和以後,乾嘔,對吧?胃氣上逆。麻黃湯證也應該有。《傷寒論》說,“太陽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太陽病,這是傷寒的定義。“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嘔逆就是胃氣上逆。有時候學生說,為什麼胃氣上逆?這是肺為主啊?胃和肺經絡相連,手太陰肺經,它出於肺,首先環循胃口下絡大腸,對吧?肺和大腸相表裡,中間有個環循胃口,而且肺氣上逆,經常引起胃氣上逆。胃氣上逆,也可以引起肺氣上逆。這個現實生活中間也很好理解,你看嘔吐的病人,胃氣上逆,吐完了,不吐了。還在喘氣呢!肺氣還在上逆。你看那些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咳喘很厲害,發作的時候,咳、咳、咳,連續咳,什麼時候結束呢?往往以乾嘔幾聲而告終。都會肺氣上逆,引起胃氣上逆。所以雖然麻黃湯證的病機裡沒有寫到的,桂枝湯裡寫到的。但是作為太陽傷寒,往往可以兼有胃氣不和,胃氣上逆的,這一特點。這就是整個風寒表實證,麻黃湯證的一個病機分析。

功用治法

發散風寒,宣降肺氣。

我們作為功用治法來說,整個這個方,發散風寒為主,發散風寒,宣降肺氣。這是兩大方面作用,宣肺平喘,雖然講宣肺平喘,它宣降肺氣,也能平喘,也能止咳。

方義分析

從藥物來說,我們說這個方方義分析,他是最典型的一種基本結構。帶有典型性。這幾個藥的作用,我想我們這裡,簡要的重複一下。

麻黃(1)發散風寒(2)宣肺平喘
桂枝(1)解肌發表(2)溫經止痛
杏仁降利肺氣
使甘草調和諸藥,緩核峻烈

解肌發表和開腠發表不同。我們前面講到了。開腠,強行打開毛孔,解肌,鬆動分肉,透邪外達。它解肌和開腠協同,桂枝和麻黃相須。增強發汗解表力量。麻黃還能溫經止痛。當然做為基礎方,我們臨床應用當中,加味當中還要考慮到配伍技巧。這是桂枝量個作用,都符合臣藥的道理。

杏仁在這裡降肺氣為主。杏仁實際上“宣”力量也有,較小。歷來認為降為主。五版教材認為它還能散風寒,而是以散風寒為主。歷代醫家也有這樣討論,比如說,《黃氏醫書八種》。黃宮綉他就認為是辛溫以散,散表邪為主。但是直到現在臨床應用,和大多數醫家看法,那還是降利肺氣為主。這樣做為佐藥來說,你說它也辛散,也能協助君臣藥的發散。它在這裡作為佐藥來說,和麻黃相配,針對次要兼證,解決次要兼證。因為一宣一降,宣降肺氣,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用甘草作為使藥,它主要調和藥性,緩和麻桂的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過。

所以這個方義分析,我們前面總論舉了一些例子,所以簡要的分析一下。四個藥構成一個發散風寒,宣肺平喘的一種基本方劑。

基本配伍組合及特點

從中藥學,大家對這方面比較了解,就不多分析了。

隨證加減

我們這裡提到的一些隨證加減,都是指的圍繞著這種病機,基本病機可能側重的方面,可能側重發展到,影響到的方面。

所以加減,要主要強調,這個基本證候情況下可能影響到的,最多影響到的一些方面,是這樣的意思。

[完/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