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14 講 麻黃湯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麻黃湯

上次討論了麻黃湯的主證分析,功效歸納,方解以及這方常用臨床加減方法。

下面講辨證要點,使用注意兩方面。辨證要點,主證加佐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緊,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本證型,辨證要點是使用此方的基本依據,再使用注意方面,表虛證陰血不足,《傷寒論》討論很多,所以就..亡陽的體質不宜用,陽虛也不適合,因麻桂相需,發汗力較強,容易引起大汗亡陽,這在後面的扶正解表裡,討論治法。而用麻黃湯應該遵照張仲景《傷寒論》的要求,密切觀察中病即止,不可過量。這是一個用解表劑的通則。這是對於這個使用注意方面,和辨證要點。

附方

我們教材上有五張附方,重點討論後面三張,前兩張見濕的,現有內科教材的運用當中,都有這些方。這個麻黃加朮湯,麻杏苡甘湯,結合風寒表證,密切運用的,常用方基礎方,以大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我們選擇做為附方的重點。今後的很多基礎方它的附方,重點選擇一部分。

大青龍湯

臨床上這個常用方,臨床應用意義比較大的,它是一種寒熱俱重,他這個外感風寒,內有鬱熱,他惡寒發熱,特點是寒熱都重。惡寒重發熱也重。本身風寒是惡寒重發熱輕,由於它有內熱,所以在表邪正相爭所發的熱,以及寒邪入裡所化的熱,形成的這種狀況,造成的寒熱俱重。所以在臨床上看,這類證候,這個方的選用,青壯年居多。而且目前看,用於像大葉性肺炎早期這種,表裡同病,寒熱俱重的這一類。風寒重證,兼內有鬱熱這一類。這個方是治這一類證的基本方。這是常用。尤其北方地區更多一些。因為風寒入裡化熱,這個是普遍存在的。

過去體會不是很深,開始學的時候,過去做一個附方,體會不是很深。我記得有一年,那個還比較早了,70年代,有一次到東北去,我體會很深。因為近年來很少,雖然去哈爾濱、瀋陽這些機會較多,每年都經常去,機會還是多,但多數坐飛機。那年坐火車去給我印象很深。那年過春節前夕,最後是在內蒙通遼過的春節。在這春節前到齊齊哈爾,廣播說零下42度,我想我過去北京那段時間待得時間長,過去出生在江蘇,一聽是零下42度,非常害怕,下了火車,進入候車室,那裡邊熱氣騰騰,眼睛上都蒙上一層蒸氣了。擦一擦,再一看,使我大吃一驚,候車室裡賣什麼東西最多?賣冰棍最多。而且都是插在草把子上賣的。就像北京賣冰糖葫蘆那樣賣的。不是放在箱子裡邊。因為外面零下42度,裡面再熱熱不到哪去,大家穿得都很厚的,所以那種賣冰棍,它不會化的。它只會越來越粗。當時我就奇怪,怎麼這麼冷的天都吃這個冰棍呢?

在齊齊哈爾住了到第二天,自己咽乾口燥,喉嚨開始痛了,外寒太甚,陽氣不能透發,很快鬱而化熱,也想吃點冷飲了。所以中醫很講究,辨證當中這個辨證法。辨證論治當中症狀這種辨證法。所以在歷來加減方當中,雖然風寒是屬於寒證,寒鬱化熱這類證型,以及配套的方劑是很多的。所以我們說它這種外感風寒,引起肺氣不宣的咳嗽,和這些,它同樣列為一個鬱而化熱,一個常見的兼證。所以這類證型多見,尤其北方,以煩躁口渴化熱,有的時候它可以兼有咽乾。甚至於化熱以後咽痛、口苦。可以兼有這類內熱、早期發生的這種症狀。

大青龍湯組成的情況,麻黃湯,增加麻黃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時這個方裡,還有薑棗。對於這個方裡薑棗的理解,要結合在桂枝湯裡去理解,它在表和營衛,在內調和脾胃,調和氣血。薑棗這種基本組合,也使從張仲景開始的,突出體現在桂枝湯裡。當然一直到後世以後,逐漸,像汪昂《醫方集解》把很多東西規範的同時,他有好多方裡頭加薑棗。對內調和脾胃,調和氣血,對外可以調和營衛,這是大青龍湯。

三拗湯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聲不出,咳嗽胸悶。

組成

麻黃湯去桂枝。

三拗湯是個基礎方。宣肺解表,用於表證較輕,風寒輕證,而以肺氣不宣為主要表現。所以它反映出是一種肺系的症狀為主。肺系重像。鼻塞聲重,語聲不出,咳嗽胸悶,這個重像。它可以有風寒表證,惡寒,發熱,無汗,但較輕,這前面我們討論過了。因此它去掉桂枝。它沒有明顯的頭身疼痛。加上風寒較輕,因此去掉桂枝了。

華蓋散

組成

麻黃湯去桂枝,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華蓋散是個常用方,它發散風寒,因為去掉桂枝,所以用於風寒表寒證較輕,其中反映在肺氣不宣,兼有痰氣互結。三拗湯裡僅僅說到咳嗽有痰,引起一點胸悶,痰阻氣機。這裡痰氣互結嚴重了,為什麼呢?因為這類病人,平素就是痰濕之體。平素就有痰濕,加上外寒引動,那就痰多,外寒引動引起肺氣不宣,那這個痰氣互結就較重了。本身有痰就會平時阻滯氣機了,所以內外兩因素結合,就使得它在肺氣不宣,痰氣互結上非常突出。表現出咳嗽上氣,上氣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聲,痰氣互結產生的,咳喘的時候,產生一種臨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個聲音。語音不出,可以產生痰氣互結,聲音發生重濁,甚至於發音不利。咳嗽胸悶,這個程度,根據痰氣互結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所以這個方裡的特點,它功用裡很重要的特點,祛痰止咳,祛痰它包括降氣,它都宣降肺氣。這個方降氣突出。像蘇子,既能溫化,化痰,又善於降肺氣,降氣平喘。陳皮是理氣的,和茯苓相配,茯苓健脾滲濕,治療生痰之源。和陳皮結合,加上理氣化濕。這是治療素有痰濕,治本的。桑皮配合蘇子,它既擅長於降(肺)氣止咳,同時它偏涼性潤,也可以防止溫燥藥物過於溫燥。它比教潤,有一定潤肺作用。所以華蓋散是以三拗湯為基礎,治療感冒輕證,兼痰氣互結。降氣化痰為其特點。針對痰氣互結比較重的。在臨床上,這種證是比較多的。特別是容易反覆感冒的病人。在發作時,用華蓋散來控制。一感冒,感冒並不重。一咳,咳嗽有痰,排痰不利,痰氣互結。這個突出的,小孩也很多。所以發作時,有時用華蓋散來治,這類治療很重要是在平時治療,控制了以後,我們臨床觀察很多小兒,吃幾付華蓋散,效果挺好,但是氣候稍一變化又來了,內外相引,外邪引動內裡的痰濕,關鍵在於治本,症狀控制以後,像苓桂朮甘湯,如果偏陽虛的,這一類的基礎方。或者是像特別參苓白朮散,兼氣虛型脾運,脾胃氣虛型居多,參苓白朮散,長期配丸藥吃,時間長,那才能治本。這是麻黃湯的常用的附方。所以基礎方都要選擇一些,做為各個方面的代表性附方。

桂枝湯 《傷寒論》一類方

學習桂枝湯的典型性意義

(張仲景群方之冠)

在解表劑裡,一類方較多一點。因為一類方要比較全面掌握了。桂枝湯也是《傷寒論》裡的方,學習桂枝湯,有哪些典型性的意義?為什麼把桂枝湯叫仲景群方之冠?當然從形勢上來看,《傷寒論》排第一個就是桂枝湯。從典型性意義上來看,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1. 在外感風寒證當中,桂枝湯證和桂枝湯體現的治法,又是一個類型。它是一種祛邪調正相結合治法的典型代表。前面麻黃湯是祛邪為主的。桂枝湯是祛邪調正相結合的。治療外感風寒證的一個代表。從病機來看,也是針對外感風寒表虛,這類病機的一種治法。
  2. 調和營衛,調和陰陽的基礎方。通過桂枝湯的學習,可以體會調和陰陽,調和營衛的一些治法。和配伍的一些基本結構。

所以除了學這個方本身以外呢,它還有這兩種典型性意義。所以桂枝湯既是一種基礎方,也是一種代表方。前面的麻黃湯呢,我們在教材運用裡寫它是基礎方了,因為它是一種治療風寒表實證,一種基礎方。桂枝湯是治療風寒表虛證的一種基礎方。同時它的結構又反映出調和營衛、調和陰陽的一種代表方。

主證證候病機分析

外感風寒表虛證
太陽中風
衛陽浮強 → 惡風、發熱、頭痛、脈浮
營陰泄弱 → 汗出、脈緩
肺胃不和 → 鼻鳴、乾嘔

歷來把外感風寒表虛證,又叫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叫衛強營弱證。營衛不和,衛強營弱,實際上這個話,仍然是外來風寒,傷及人體體表營衛以後,產生的系列表現。那外來風寒在這裡叫太陽中風。從六經辨證,太陽中風,它這個風寒,相對於麻黃湯證的太陽傷寒,它這風寒裡側重於風,側重於以風邪為主,寒邪較輕。這種風寒結合。麻黃湯證是風寒裡寒邪較重。桂枝湯風邪較重的話,風性疏泄,中醫基礎理論裡,寒性是一種傷陽氣,寒性是收引凝滯的;風邪呢,風性疏泄,風邪作用於體表的衛陽之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由於它的疏泄,能使汗孔打開,能使他汗出。這裡汗出有兩個含義。

  1. 風本身性疏泄,能夠出汗。
  2. 由於疏泄,體表衛陽之氣,可以有一定的散失。

所以我們說衛陽浮強。有些學員初學不太好理解,說到桂枝湯,陽強,衛強營弱,這個衛陽強這個強,是強大嗎?這是一個疑點。不是強大,是一種浮強、浮散、浮亢。向外浮散、浮亢。要消耗這個過程,憑什麼根據呢?《內經》裡大家記得提到,陰陽的關係,談到“陰在內,是陽之守,陽在外,是陰之使”同時說的什麼?“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強那個強,是不是陽強大?不是。就是一種浮散、浮亢、消耗。所以在風性疏泄下,衛陽之氣也會浮散、浮亢,所以這個陽強指的這個,衛陽浮強。這樣衛氣不能固護體表,它自然要惡風惡寒。由於寒性較輕,傷陽氣本身並不重,是由於風性疏泄使它浮、浮亢的。所以它惡風。那惡風、惡寒區別,《中醫診斷學》裡討論了。《方劑學》要以這個主治。以《中醫診斷學》知識為基礎,“有風則惡為惡風,無風則惡為惡寒”。門窗緊閉還在怕冷,還在發抖,那是惡寒。關好門窗,他怕冷就緩解,就好一些。這是惡風。所以它比風寒、惡風寒要輕。發熱,是由於風為陽邪,和體表衛陽,使其兩陽相爭,會有發熱,但這種外感風寒,偏於風的呢,病邪較輕,發熱也並不太重。所以它的特點,惡風發熱。“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頭部氣血逆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頭痛。邪正相爭,畢竟在體表,可以脈浮,所以衛陽浮強,這個病機,關鍵是理解這個衛氣在風性疏泄下,這種浮越耗散,有一點浮越耗散。所以它用桂枝。桂枝能夠溫通,能夠助陽。

營陰泄弱呢,營弱,衛陽浮強,衛強營弱證,泄弱是陰泄而弱。因為出汗,汗血是同源的。“汗為心之液”。由於出汗,造成了營陰的外泄,那這個出汗的原因有兩方面,(1)因為衛陽不能固護它,它要出。(2)風性疏泄,它要出。而目前這種反應出汗,要注意它有兩個趨勢。(1)因為汗出,有自汗,營陰受損傷,(2)營陰還在,由於體表營衛失去平衡協調,衛陽不固護它,還有繼續外泄之勢。所以他兩個問題。一個已經由於自汗喪失的營陰,有不足,營弱。同時呢,衛陽不能固護營陰,那營衛兩者不協調,這就是營衛不和,還繼續存在著。營陰還有繼續外泄之勢,這是治療它要考慮的。所以營陰泄弱要考慮到兩個因素。由於營弱,影響到脈道充盈,它就脈緩。風寒證候,雖然傷及肺衛,由於肺和肺胃,這是脾胃的胃,前面說到傷及肺衛,是衛陽的衛,衛陽反映出橫向的,但由於影響到肺氣宣降,就會引氣胃氣的不和,所以所謂鼻鳴,反映出傷風之後有一定的氣道不暢。有時候鼻塞了,或者有流鼻涕,鼻涕抽畜發生鼻鳴聲音,乾嘔,胃氣上逆。所以這個病機分析,實際上根據《傷寒論》的張仲景原文來的。“太陽中風,陽浮(衛陽浮強)而陰弱(營陰泄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這一段是完整描述了桂枝湯證的病理過程。所以如果說這個證候名稱的概括,我們把它叫外感風寒表虛證,而外感風寒表虛是它病機的本質。病機是這個,加個證,那就是證候名稱。這個證候表現,惡風、發熱、頭痛、汗出。鼻鳴、乾嘔、脈浮緩。所以這個其中它作為主證來講,那是桂枝湯證應該是惡風、發熱。不是惡寒了。跟惡寒有一點區別。這是它主證的證候特點。汗出是常見,要鑒定它是屬於表虛的。這是它的主證部分。沒有汗出,你很難說明它是表虛特點。鼻鳴、乾嘔這都出於兼證。當然兼證可以有多樣,這作為基礎方,列舉出來的是體現出感受風寒,特別以風為主的。太陽中風裡常見的肺衛不和,它實際上除了營衛不和,還有肺衛不和,這是證候表現。

我們在每個證候分析要分清楚,證候名稱,證候表現、病機名稱,這之間關係,病機名稱加證,就指的這個證候表現一個概括。這個證候的名稱。證候名稱是病機加證構成的。具體叫證候了,候,那就是這個證的表現有了,這種提法都有些區別。我們現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所以它的病理過程是怎麼樣呢?完整描述它病理過程,那就外感風寒,衛陽浮強,營陰泄弱,肺胃不和。就像麻黃湯證前面講了,整個病理過程是外感風寒,這個(寒)為主。而這個桂枝湯外感風寒(風)為主。麻黃湯證整個病理過程完整敘述,那就是一個外感風寒,衛陽被遏,營陰鬱滯,肺氣不宣,這才完整描述一個病理機制。這個病理機制概括出來叫病機。病機就是外感風寒表虛,或者外感風寒表實。那描述是這樣一個關係。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歸納它

病機:外感風寒,營衛不和。
(這裡用的外感風寒,廣義的範圍。我們要了解它是外感風寒,病邪偏於風,而且它屬於表虛的本質。和麻黃湯證相比,病機上一個偏於風,一個偏於寒。一個偏於表虛,一個偏於表實,同時它有營衛不和,指的什麼呢?指的衛陽不能固護營陰。營衛失去協調,正常情況下,衛陽和營陰的關係,就《內經》所說的陰陽的關係。“陽在外,陰之使”,要固護營陰的。陰在內,陽之守,營陰是衛陽,有物質基礎這個含義。兩者要相互維護的,形成協調平衡的。現在呢,衛陽不能固護營陰了。形成一種不協調,不平衡。)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功用要從兩方面去考慮,對病邪要解肌發表,鬆動分肉,透邪外出,桂枝本身有發散風寒作用。力量比麻黃要弱,要和緩。它是個解肌發表。對正氣來講,要調和營衛。調和營衛是指恢復衛陽和營陰的平衡協調。

從這個功用和病機來看,跟麻黃湯證,或麻黃湯的病機,以及麻黃湯功用,形成兩種模型,麻黃湯是外邪當中是祛邪為主。絕對是祛邪為主的。對人體正氣呢,它沒有主要的治療方法。因為它沒有正氣不協調的問題。而且它是基礎方。從證候沒有反應出一種表虛。桂枝湯呢,它還要調和營衛,調和營衛本質上是調和正氣。所以我們概括講,麻黃湯證是祛邪為主,從功用來講,桂枝湯呢,是以祛邪調正相結合的。這是兩個在功用上,或者說體現治法方面,很大的一個區別。

方義分析

桂枝1. 散風邪(風寒以風為主,也能散寒)
2. 助衛陽
白芍1. 益營陰
2. 歛汗出
生薑助君藥散邪,兼和胃止嘔
大棗益氣補中,滋脾生津
佐使甘草1. 助桂枝、生薑以辛甘化陽以實衛;助白芍、大棗以酸甘化陰以和胃
2. 調和諸藥

桂枝湯是個很典型的方劑,因為桂枝湯的產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佩伍的基本結構。很寶貴的,很多佩伍基本結構。很多沿用至今。歷代醫家都很尊崇。

《神農本草經》裡,跟仲景同時代的,桂枝,當時很多方裡,桂枝和肉桂分得不是很清楚,不分的。所以後世當然都是用桂枝了。它也有一定的助陽作用。由於它又能發散,也能走表,所以作為陽,可以補充體表,因風性疏泄而耗失的陽氣,所以它一個藥,反映出來祛邪、助正兩個方面。

芍藥為臣藥,芍藥有兩個作用。(1)營陰外泄,營弱了,它可以有益陰養血的作用,能夠補充已經外泄的營陰。由於出汗而喪失的營陰,它益營陰。(2)芍藥酸收,能夠阻止營陰繼續外泄之勢。正在自汗,阻止營陰繼續外泄之勢。收斂。有止汗作用。君、臣相配,體現了祛邪調正的相結合。體現了衛陽營陰,治療、補充方面同時並舉。調和營衛的基本結構。既能助衛陽,又能益營陰。既能散風邪,又能斂汗出。它就形成了邪正兼顧,這兩個結合,又能調正,又能散邪。同時又是營衛並調,調和營衛的。這是個基本結構,後世也就成為調陰陽常用的基本結構。調和五臟陰陽。外可以解肌調營衛,內可以化氣和陰陽。

佐藥,生薑和大棗。生薑在這裡兩個作用。(1)幫助君藥散邪,佐藥,佐助藥,有一類是可以和君臣藥方向一致的。這裡幫助君藥散邪。當然散邪上比桂枝力量小。(2)和胃。兼有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這是治療次要兼證。大棗益氣補中,這一點和甘草結合,它可以有安中,益胃安中。因為安中的目的可以滋脾生津,大棗本身能夠益氣,也能夠有養血作用。益氣又可以滋脾生津,和芍藥相配,幫助補益營陰。生薑和桂枝相配,既能散邪,和胃降逆,也能幫助衛陽,增加體表的衛陽。

和甘草配合,古人把它歸納叫做桂枝、生薑、甘草一個系列,“辛甘化陽”。芍藥、大棗、甘草這個系列,形成“酸甘化陰”。這是一個標準的陰陽雙向調節。因為甘草來講,它調和寒熱、調和陰陽,它能調和諸藥。甘草在這裡,既是佐藥,又是使藥。從它協助桂枝,生薑,辛甘化陽,你補充陽氣要辛散,溫和補結合,甘草之甘,桂枝之溫,溫補結合,可以補充陽氣。辛甘化陽。助桂枝、生薑以辛甘化陽以實衛,充實衛氣。和白芍、大棗相配,酸甘化陰,以補充營陰,這是佐藥的意義。第二個,它可以調和陰陽兩組。調和諸藥,佐使藥。

從桂枝湯的方義分析,就產生了很多組的基本組合。後世常用的配伍基本組合。而這種組合的相互關係,是不能單用一味一味藥解析,它有一個協同和相互配合。

配伍特點

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並調。

整個方配伍特點,解表劑有發散作用,但是發中有補,散中有收。它既祛邪有調正。所以它發散祛邪,還要調正。還要顧護到衛陽營陰這個正氣,既發散,還要收斂止汗。邪正兼顧,陰陽並調,是邪正兼顧的。而且它調正是陰陽並調。這是總的方的配伍特點。

桂、芍配伍的意義

桂枝、芍藥配伍的意義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這兩味藥,它既有分工合作,相輔相成,又有相互制約,陽長避短,相反相成。包括性味,一個散,一個斂,一個溫,一個寒,它還有相反相成,相互制約的一面。又有分工合作,相互協同的一面。這是桂枝、芍藥配伍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後來用在調整五臟陰陽方裡,很多有這種基本的思路格局。這是配伍組合要注意的第一個。

這個方我們還要注意一個,就是關於生薑大棗,生薑大棗在這裡,認為生薑幫助桂枝是作用在衛氣為主。大棗幫助芍藥,是作用在營陰為主。調和營衛,生薑大棗。它是一種做為一個調和營衛的一個小單位,小的結構。它也是兩個,一個是涉及到衛陽,一個涉及到營陰,實際上涉及到一個氣血,所以後來在,比如解表藥當中,後世時方裡經常加點薑棗。解釋它代表可以調營衛。在內來講,它由於和甘草相配的,辛甘化陽,酸甘化陰,整個這個桂枝湯結構,後來就把薑棗認為能夠在內可以調和脾胃,調和氣血。實際上本質來看,生薑能夠振奮脾胃功能,大棗可以補益脾胃,既能益氣,又能益陰,益陰養血。所以這兩味藥結合,在外調和營衛,在內調和脾胃。營衛是氣血的淺層,所以又說它可以調和氣血。所以候是很多方裡都有薑棗。有的做為藥引子加進去。而且它藥食同源,都是食物。也是一種常用的基本結構。

這個方裡的基本結構,還有。剛才談了桂枝、芍藥,生薑、大棗。那桂枝、甘草呢,《傷寒論》上有個桂枝甘草湯,有溫通心陽的作用。桂枝之溫,大棗之補,溫補結合,溫通陽氣很好,不僅助陽,可以通陽,也就形成一種溫通陽氣,一種基本結構。桂枝、甘草。

芍藥、甘草呢,是我們常用的酸甘配合以後,緩急止痛的基本結構。《傷寒論》有個芍藥甘草湯。能治療腳孿急,吃了以後其腳即伸。柔肝、舒筋、緩急,又能止痛。這又成為後世常用一種基本配伍結合。

所以一個桂枝湯,古人很推崇。反映了很多的基本配伍結合。而且是被後世長期沿用,也就成為後世組方,包括很多時方裡,都借用過來的。所以我說過,《傷寒論》貢獻來說,不但對整個中醫學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創造了六經辨證這種模型,對《方劑學》,融理法方藥為一體,而且它還對《方劑學》來說,應該說它在很多基礎方的組合當中,形成了很多基本的配伍結構,基本的配伍組合和技巧。也被後世一直沿用。這是從桂枝湯的方義分析當中,歸納它的一個基本的配伍組合。我們這裡重點抓桂枝、芍藥。但桂枝、甘草,芍藥、甘草的配伍組合,也是後世方解裡常用的。實際上芍藥經常用來止痛。要注意芍藥用於止痛的方裡,都是芍藥、甘草相配的。從機理來說,源於芍藥甘草湯。那和桂枝湯裡面芍藥、甘草,這類的基本組合是一致的。

用量特點

桂、芍等量。為調和營衛、陰陽之基本結構。

桂枝湯用量特點要注意的,從張仲景運用規律來講,桂枝、芍藥是等量的。桂枝、芍藥等量是要調和營衛、調和陰陽的基本結構。如果說量變了,在《傷寒論》裡來看,芍藥量變了,增大了,加倍了,叫“桂枝加芍藥湯”,藥味沒變,那桂枝加芍藥湯就不同了。這時候突出一個什麼?肝脾不和腹痛了,突出兼有肝脾不和腹痛了。裡證出來了。它突出的主治在裡證方面。你看用量變了,攻效影響了,攻效發揮方向開始變了。如果桂枝加了,桂枝加桂湯,加桂二兩,桂枝變五兩了,芍藥還是三兩,它治療什麼呢?可以治療奔豚,寒氣上逆。利用大量桂枝,平衝降逆。跟桂枝湯證原方主治相差很大。所以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必須是桂芍等量。所以在桂枝湯學習當中,它的用量比例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否則你桂枝湯開得挺對,桂枝一開,比如說15克,芍藥一開開10克,這個方你說是桂枝湯,它已經不標準了,不是桂枝湯了。《傷寒論》上叫什麼呢?叫“桂枝加桂湯”,你多一份了。如果芍藥量大,那治裡的成分多了,不是治表為主了。那它就成了桂枝加芍藥湯,又一個方了。所以在這一點上,學習時候要強調的。這是桂枝湯的用量特點。

本方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湯發汗?

桂枝湯治汗,為什麼又用桂枝湯發汗?一般初學的時候,容易成為一個疑點。麻黃湯大家知道,它無汗,外感風寒表實證,無汗嘛,發汗,隨汗而解。桂枝湯,它本身這個汗出,是由於體表營衛不和,營衛不和是風邪侵犯所致,體表還是有風邪。引起來了衛陽浮強,營陰泄弱,衛強營弱,營衛失去協調,才出的汗。那我們通過這個汗法,還要來恢復它營衛的協調平衡。通過汗法來祛邪,風邪得去,衛強營弱的根源不存在了,然後結合全方的配伍裡邊,又有益陰收斂的芍藥,又能調和正氣。這樣通過發汗,所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這桂枝湯後面那個服法裡面,通過出汗,使體表風邪得去,體表的氣血,就營衛調和,那祛邪調正都恢復了,病就痊癒了。

這是方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湯發汗?兩個汗的原因不一樣。第一個汗,汗出,本身出汗,我們下面講它是病汗,因病導致營衛不和,衛陽不能固護營陰而出汗。第二個,用桂枝湯發的汗,這種汗叫藥汗。這個藥汗,它是用來調和體表營衛,又能夠通過這個汗散風邪,祛除風邪,隨汗而解,這個意義。藥汗、病汗是不同的。

如何區別“病汗”和“藥汗”?

藥汗、病汗的提出,那是三十年代了,四十年代曹穎甫先生就去世了。江蘇江陰人,是我的老鄉,曹穎甫先生他有個《傷寒發微》《金匱發微》,還有《經方實驗錄》。他提出來,病汗和藥汗。他從溫度、部位和病人的感受上,區別病汗、藥汗。

病汗藥汗
溫度有涼意(一出感覺身上發涼)帶溫的
部位局部(有的額頭出一點,有的背上出一點)遍身漐漐
病人的感受黏滯不舒不會有黏滯不舒服(出了藥汗,神清氣爽)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如此區別“病汗”和“藥汗”,否則有的同學剛學的,覺得是,你本來人家就有汗,吃了藥又出汗,那你是怎麼判斷?臨床怎麼用?吃了藥,病人又來了,你問,你出汗沒有?病人說,我原來就出汗。怎麼知道病了出的汗,還是吃了藥以後出的汗?這一點這裡可以說《經方實驗錄》這個分析,對臨床很有啟發。

《傷寒發微》《金匱發微》很有學術價值。曹穎甫先生是個臨床家,也是個理論家。應該說在民國期間很重要的大家。《經方實驗錄》的臨床指導意義很大,他是用《傷寒》《金匱》,對經方運用很多的新的體現,相當不錯。曹穎甫先生是很有民族氣節的。到日本去,我跟日本人都講到這個,我說這就是日本人殺死的中國的名醫。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佔領江陰以後,軍官找他看病,他不看,最後就被刺刀戳死了。這是很大一個損失。像秦伯未先生,丁甘仁,秦伯未當過他老師,所以在近代來說,是很有名的。

[完/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