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15講 桂枝湯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桂枝湯

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

上次談到了桂枝湯主治證候分析。和桂枝湯的功用。以及方解。也談到了桂枝湯證產生的病汗和服桂枝湯以後,通過藥汗,祛邪調正。這個機理和病汗藥汗的臨床區別。

桂枝湯我們談到它典型意義的時候談到過,它是一種調和營衛,調和陰陽的基本結構的代表方劑。所以徐冰他曾經講過,外證得之,它能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這個體現在哪些方面?因為理解了這一方面,才能理解它群方之冠,它調正,雙向調節這些道理,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個方面,從張仲景對桂枝湯治療這種自汗的不同應用來體會,我們說桂枝湯是一種傷寒中風,就是太陽中風,太陽中風是以傷風邪為主,風寒當中以傷風為主的。外感病兼有營衛不和的這種自汗,這種自汗用桂枝湯來治。張仲景應用它治療發熱,自汗,在內科雜病中間出現的,它說“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是營衛不和也。”衛氣不和。“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這段話,仲景這段話說的是什麼呢?病人臟無他病,沒有其他方面的病,就是出汗和發熱。時發熱,自汗出,它是定時,每天在一定時間一陣子熱,又出汗。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不愈者說明可以有好幾天,形成一種規律性。他說原因是衛氣不和,衛氣不和營氣相和,不能固護營陰,這樣子。他說,先其時發汗則愈,先其時就是說,本來這個時候,每天在這個時候有一陣熱出汗,那提前一個時辰,我們現在說兩個小時左右,提前時辰用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可以用桂枝湯。

這個過去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過這樣的病例,我們教研室有個年輕老師,現在本人也在北京了,他一個舅舅得了胃腸炎,一般西醫治療,年齡六十左右要補液了,補液以後,胃腸炎改善,逐漸在好,住了幾天醫院,結果產生了一個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每天下午四點鐘前後一陣子出汗,發燒並不高,燥熱,出汗。第二天又來了,由於出汗量還比較多,那又要給他補液,補液,他第二天下午還出,連續到第三天,加上前面胃腸炎快要一週了。所以這個年輕老師,去看了以後,就跟醫生說,醫生說,你中醫學院的,那請你們老師看看好了。因為省醫院和我們學校比較近,相互關係比較好,經常也會診。去看以後呢,我跟他說,這個人倒是有點照書上得病了,對吧?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就用桂枝湯。用桂枝湯前後總共兩劑,不出汗了,也就出院了。

這個用法,沒也表證,不是治療表證,是調和內在的氣血陰陽,也包括體表的營衛。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陽可以固護陰,但張仲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固爾,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這一段,是講病人臟無他病,前面我們講了一條是時發熱,自汗出。這個發熱都不發熱,就是自汗。既無表證,也無其他內證,就是自汗。那這個自汗,是營衛不和。我再發汗,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還是用桂枝湯。說明他用桂枝湯不一定解表。不一定有表證。從仲景用的這個方面來看,從這點歸納,前面《傷寒》諸家從這點歸納,說它“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

從第二個方面來講,桂枝湯,桂枝、芍藥這種基本結構,體現的在外調和營衛,對內調和陰陽,體現在仲景方子裡頭,五臟的,各經的陰陽並調方面,比如後面涉及到小建中湯,脾胃陰陽不和,還是一個桂枝湯,桂枝、芍藥基本結構。又比如說炙甘草湯,心的陰陽兩虛,氣血兩虛,他思路上還是桂枝湯結構。由於心、心胸問題,所以芍藥酸收不太適宜,它用的兩組藥,仍然是陰陽雙向調節。這個方,仍然是用桂枝湯基本架構在內。盡管像阿膠、麥冬、地黃,這個來代替芍藥那條路。因為它作為脈結代,心動悸,心胸芍藥酸收不宜,胸滿的不是要去芍藥嗎?張仲景加減裡面,但是總體陰陽雙向調節還是這個架構,包括當歸四逆湯,寒傷厥陰可以用,包括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涉及到心。所以它用桂枝湯,作為陰陽雙向調節方法,五臟陰陽都能調,所以說它這個方,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是指的桂枝湯產生的平衡陰陽兩方面。這種思想。調和陰陽,調和營衛這種思想。廣泛的用於內科雜病中。它不僅僅是個解表。因此有些人把桂枝湯放在和法。放在和法裡頭,和法含義就廣,調和營衛,不僅僅是在解表,這是我們談到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也是在學習當中要理解的一個,對這個方全面理解的一個重點。但初學時也是個疑點。

類方比較

麻黃湯桂枝湯
病機外感風寒表實
外邪侵犯人體(側重點)
外感風寒表虛
既考慮到邪犯體表,又有邪犯體表引起的體表的正氣的失去平衡,營衛不和,邪正兩方面反應
臨床證候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惡風發熱有汗,脈浮緩
功用祛邪為主祛邪調正並進
用藥麻桂相須,針對主證,發汗力量很強桂芍相配,既散邪(發散風邪)又調正(調和營衛)
由於陰陽兼顧,反映出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基礎結構

隨證加減

桂枝湯還是風寒範圍,但是寒並不重,中風,風邪為主。如果寒重,既然有表虛,如果體質虛很明顯,怎麼樣?他這個兼證主要反應在自汗,如果兼有咳嗽怎麼樣?所以在基本的桂枝湯證基礎上加減,這幾個方面經常考慮的。

辨證要點

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仍然把握主證,加佐證)

使用注意

  1. 表實無汗禁用。
  2. 忌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物。(《傷寒論》桂枝湯後面提到的生冷、黏膩,肉、麵、五辛、臭惡這類,總不外乎一種帶刺激性的。生冷傷脾胃,或者黏滯穢惡,穢濁這類,不利於祛邪)
  3. 密切觀察,適度而止。
    (《傷寒論》桂枝湯的服法,這個我們一般把它認為是外感病,特別是外感風寒,一個使用的通則,普遍應該這樣應用,我們講汗法時,注意裡也講過,“密切觀察,適度而止”。這點現在也是要注意的。不是你病人抓了幾付,全吃完,嚴格講,一付一付吃,要密切觀察,適度而止。)

在附方裡面,主要的主證不變基礎上,附方,這個系列。桂枝加葛根湯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為主要的。體會張仲景用藥加味的特點。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湯

組成:

桂枝湯加葛根

功用:

解肌發表,生津舒筋。

主治:

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
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主證是營衛不和,就桂枝湯證再兼有風寒客於太陽經輸以後,造成包括陽氣、陰津不能夠佈散,“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精則養神,柔則養精”。陽氣被風寒、風邪損傷,作為衛陽,它不能夠按照中醫理論,柔則養精,不能夠養精了。這樣精輸就不利,津液不能佈散。張仲景說項背強几几。上節課,我們提到的,項背強而不舒。桂枝湯證仍在,這個時候加葛根。

葛根兩個意義,(1)它可以升發清陽,(2)舒筋。它是一個能生津的藥物,隨著升發,生津液可以舒筋,舒緩經脈。所以升發清陽,舒緩經脈。它能夠改善項背強几几。仲景不管在葛根湯裡,表實證,和這個桂枝加葛根湯表虛證加太陽經輸不利,都用葛根。

附方2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組成:

桂枝湯加厚朴、杏仁

功用:

解肌發表,降氣平喘。

主治:

素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後,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我們前面提到過,歷來看法兩種情況,(1)桂枝湯證,又有喘家作,慢性咳喘病在發作。那就得了桂枝湯證,要加厚朴、杏仁兩相兼顧。(2)本身是桂枝湯證,但這個人宿疾,過去歷來有這種咳喘病的,叫喘家。他得了桂枝湯證以後,開桂枝湯加點厚朴、杏子,照顧他的以往有原發病的一些因素,談的用法。

九味羌活湯 《此事難知》

九味羌活湯,我有時候把它看作一張,有代表性的,劃時代的方劑。這很重要的。這個方學習的典型性意義,

  1. 以羌防劑治療外感風寒濕邪的代表方。張元素為代表這個時代開始,這個時代包括宋、金,這個是南北對峙的,到元,大概這個時代逐漸形成固定下來。形成了治外感風寒裡面的,羌防劑為主流的一個治法。於是歷史上,經方派的麻桂劑為主代表治療,以及時方派羌防劑為主的一種治療,組成了兩個大流派,這是它的第一個意義。以羌防劑治療外感風寒濕邪,這個方是個代表方。
  2. 它體現了分經論治理論。從方的角度,體現分經論治理論。它是個代表方,最典型的代表方。而分經論治的理論,就張元素提出來,它最早用的,分經論治,引經報使。張元素提出來的。而這個方又是他制定的。到現在來說,我們找到這個方子出處,是從王好古的《此事難知》裡面找到的。所以這個方,究竟最早用在哪個書裡,這件事還是個“此事難知”。王好古是張元素的學生,也是再傳學生。王好古註清楚,這是張元素方。裡面記錄了一些張元素的觀點,談的用法。過去都是稱張元素叫易老,易水學派的祖師爺。所以從出處來講,目前一直是確定把它做為張元素方。見於他學生的學生。王好古的書《此事難知》裡。

主證病機分析

外感風寒濕邪,內又蘊熱證。

主證病機和典型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有兩個不同。我們前面不是講到麻黃湯有個典型意義嗎?傷寒正局最標準的風寒表實證。你學到其他風寒表實證,就可以用麻黃湯證作為參照,比較。這樣來掌握。利用這種典型意義。

既然這說到外感風寒濕邪,而這類的風寒仍然是表實,九味羌活湯的風寒,性質上仍然是表實,所以惡寒發熱,無汗,這個是都有的。由於風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滯,營陰鬱滯佈通,可以頭項強痛。但所不同的,現在這個風寒是挾濕的。那就和純感風寒的麻黃湯證不同了。它是挾濕的。所以他這種疼痛,帶有酸楚疼痛的特點。酸楚疼痛,當然也包括了臨床上沉重,沉重也是濕重的特點。可以頭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這都是挾濕的特點。所以從這個病機的主證方面,病機主要方面,它是一種風寒挾濕和麻黃湯證的純屬風寒是不同的。第一個區別。

主證分析當中內有蘊熱,內有蘊熱就有點像麻黃湯證配套的大青龍湯,大青龍湯證裡有蘊熱,外來風寒濕邪也可以入裡化熱,風寒濕邪在表,仍然存在,裡熱開始產生,那是寒包火,表裡同病。這也符合風寒證為主的這類證候,發展的一些方向。所以你看,從麻黃湯到大青龍湯,這裡呢,外感風熱濕,也有發熱,內熱。當然九味羌活湯運用當中有內熱、沒內熱都可以用。調整藥味、藥量就可以了。但是這個原書、原方主治,是外來風寒濕邪,內有鬱熱的。內有熱,反映在口苦微渴,我們說過口苦、口渴都是內熱早期發生的一些標志。正常人你體內有些化熱因素的話,就會口苦口渴。你晚上開兩個夜車,都經常覺得口乾舌燥,開始口苦。夏天心煩口苦口渴這是常見的。所以內熱開始出現。但要說明,這個還是一種兼證。主要證候還是外感風寒濕邪為主。這是一種兼證,還屬於兼證。它不是屬於這種用和法的寒熱並用,表裡同治。不是這個。仍然有絕對為主要矛盾的一個方面。

從舌像、脈像來說,也可以從麻黃湯證的典型證候來比較。從脈浮來說,一樣的。從寒邪來說,當然沒有以風寒為主的,那是重,在臨床有時候可以有緊脈,但是很多時候不一定有緊脈,苔白或微黃是動態的,反映了內熱的程度。因為純表證一般不影響整體氣化的,舌質舌苔不變。都說苔是薄白的,舌淡紅。前面講到桂枝湯證到麻黃湯都是這樣。如果說內熱開始產生,隨著這個苔就要發黃,苔黃越重,內熱越重。所以苔白或微黃是動態地反映一種你入裡的一個程度。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
風寒挾濕證肢體酸楚疼痛
裡有蘊熱口苦微渴
 脈浮,苔白或微黃

從主指證候這個病機分析來看,它有一種動態思想,就是說整體是外感風寒濕,和麻黃湯證不同,而且裡熱開始產生。

功用

發汗祛濕,兼清裡熱。(要表裡兼顧,主要的要發散風寒濕邪,這裡用發汗祛濕來歸納它,我們有的時候用這種,表示功效和治法的名詞有一定規律性。談到發汗,針對風寒才用發汗,發散風寒,或發汗解表,這是針對風寒。如果說發汗量小一點,或有的層次雖然深一點,用它透,由裡向外透,往往叫解肌。葛根,包括石膏的透熱都是解肌。桂枝有解肌發表,發汗在這裡是發散風寒的意思。通過出汗發散風寒。祛濕的意思,這個風寒是挾濕的,那合起來就是發散風寒濕邪。習慣上,很多我們的文字,像這個功效,都是四個字,四個字,好像有一點形而上學,你寫個發散風寒濕邪兼清裡熱,似乎就沒有四個,四個,那麼四平八穩,有就是從文字特點,中醫裡有一些用法,實際上你換個發散風寒濕邪兼清裡熱,一回事。這發汗祛濕的意思,告訴你風寒挾濕,是風寒濕了。

方義分析

羌活發散風寒濕邪,止痛
防風風中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蒼朮發汗祛濕,善祛太陰寒濕
佐1細辛祛風散寒,宣痺止痛
白芷
川芎
佐2生地輕泄裡熱
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
黃芹
使甘草調和諸藥

羌活為君,從漢唐,到宋金時代,羌活用得越來越多。羌活在張仲景時代,東漢,《神農本草經》也是東漢,拿《神農本草經》一看,羌活、獨活不分的。它主要名字叫獨活。異名羌活,又叫羌活。說明羌活、獨活那個時候不分的。用沒用呢?漢代用羌活的就找不到。張仲景一次都沒用。《傷寒論》《金匱要略》一次都沒用。我們經常是羌防、羌防。防風張仲景只用過5次。你比比桂枝用了70多次,323個方裡用了70多次,比例大不大?他用麻黃的十多個方,用防風五個,而全部在《金匱要略》。《傷寒論》沒有。《傷寒論》是六經辨證,寒邪侵犯人體的深淺輕重不同層次。由熱轉寒,由實轉虛,這種過程來定位。而《金匱要略》是以臟腑辨證為基礎。《金匱要略》內傷雜病。有的說古典內科學,這裡面不光薯蕷丸,就桂枝芍藥知母湯防風。它有這個散風用法,多數還都是治內證。竹葉湯、鱉甲煎丸、薯蕷丸,這些裡面有防風。這些哪些用來治療感冒呢?哪些用來發散風寒濕呢?

所以從羌活的用法來講,唐開始用了,宋多了,後來走向羌防劑的時代,那羌活很多了,很多方了。所以用它發散風寒濕止痛,作為君藥,那現在你說不稀奇了,對吧?所以我們覺得要用客觀的歷史觀點看,羌活臨床常用,很好的一味藥,不是說張仲景用藥,把什麼中藥全都用過了,都認識到了。那個時代能達到那個水平,特別很多基礎結構後世很多都不及。同樣,用一分為二觀點來看,後世發展也不能不承認,羌防劑的出現。所以羌活,它的發散和麻桂不同,它不但針對風寒,還針對濕邪。能夠散風寒,能夠除濕,能夠擅長止痛。現在臨床上很多外感疼痛這些,我們可以說用羌活這類,要多於桂枝一類,麻黃不用來止痛的。這是一個九味羌活湯裡用藥的一個跟麻桂劑不同的特長。針對它還可以兼顧濕邪,止痛較突出。

臣藥防風、蒼朮,防風是風中之潤劑,這類認識都是到唐宋這個階段,逐漸認識的。風中之潤劑,它歸經可以歸肺經,用於表證。肝經、脾經,是用它散肝疏脾,這種方法,過去用得還少,作為風藥治外風來說,唐到宋,宋金這個時候用很多。認為防風從歸經,剛才說的肺經,可以歸肝經、脾經,有的說得很寬,這個風藥走十二經,又把它叫風藥之卒徒,小卒子,徒弟都是地位比較低的,卒徒的意思,又能幹又聽話,療效又挺好,又聽話,副作用小。風藥多燥,防風是風中之潤劑,又不燥,所內證外證它都可以用。對肝它可以散肝,脾呢,它既能祛表濕,也能祛內濕。又能疏脾,實際上是濕困脾土這種提法,舒展,燥濕,內外之濕兼顧。在這裡當然側重點在祛風除濕,散外濕,也能夠止痛。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和蒼朮相配,蒼朮也是表裡兼顧的,和白朮區別,它也能發散,也有發汗作用。發汗除濕,同時它又善於祛太陰寒濕,是指的運脾燥濕,運脾燥濕力量較強。蒼朮是比較燥的,這樣兩個藥結合起來,協助君藥,加強君藥羌活的發散風寒濕邪作用。增強止痛作用,針對主病主證。

佐藥用了細辛、白芷、川芎,這三味藥除濕作用不是很強,發散風寒,特別在止痛上非常突出,所以祛風散寒,宣痺止痛,宣痺止痛就是說你風寒之邪阻滯了,不通則痛,引起的氣血痺阻疼痛,這個痺不是僅僅指痺證,痺阻的疼痛,因為它可以發散,這三味結合裡面可以看得出來,等於說,除了散寒之外,它也有行氣活血止痛,川芎可以活血行氣,也體現一種治風先治血。治風、調血相結合。這些理論都是金元逐漸形成。以後再應用得多的了。

佐藥第二組,生地和黃芩,生地善長於清泄裡熱,還有生津潤燥,這又看到潤燥問題。防止前面的羌活、蒼朮、白芷;細辛、川芎這些都屬於溫燥之品。雖然防風也是辛溫的,少燥一點。畢竟風藥容易性燥,其性多燥,生地既能夠清裡熱,又能夠注意到防止溫燥,裡熱傷津,口渴,不是口微渴,它也能生津止渴,針對主要這個兼證。但在這裡,由於比例上,一般把生地、黃芩當作佐藥,比例風寒濕為主,而且在沒有內熱情況下,生地黃芩也能用。這個時候它們的作用,是用來制約那些辛溫燥類的藥。防止過於溫燥。黃芩呢,我們說黃芩清熱,三黃中間它善長於清上焦之熱,或者肝膽之熱。所謂上焦這個病位概念,也包括在表裡之間,入裡的初期,最淺,裡之表。所以小柴胡湯會把它看作清半裡之熱,內熱發生的初期,首先很多配伍先用黃芩,較淺的熱邪,但已經涉及到裡熱,馬上就用黃芩。所以它能清肝膽,或者內熱的初期,治療口苦,這樣生地黃芩相配,總的作用兩方面,(1)有內熱可以清泄內熱,(2)沒有內熱呢,防治辛溫燥烈的藥燥熱傷津。兩個作用,就看這個方裡邊內熱的程度。內熱明顯,量稍微大一點。內熱沒有,能不能用,小量,僅僅起佐制藥的作用,而不兼佐助藥的含義。這是靈活運用的。所以一般主張,這個方裡,辛溫的藥物較多,用一些生地黃芩,有沒有熱都有好處。佐制藥。

使藥是甘草,甘草在其中能夠調和、緩和藥性。避免過於辛溫燥烈也容易傷津。保護胃氣,而且寒熱兩組藥,它可以調和寒熱。所以說它調和諸藥。方義分析我們先討論到這裡。

[完/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