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17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我們講了在外感風寒所針對的治法,辛溫解表治裡,我們討論完了四個方,後面還有兩個一類、二類方,後面兩個小青龍湯和止嗽散,都是屬於一類方,常用方。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和大青龍湯是兩張,都是在《傷寒論》裡稱為青龍的。《傷寒論》裡對方劑的命名呢,一般有這樣幾種形式,

  1. 以君藥命名,最多,如麻黃湯,桂枝湯。以方中主藥藥物命名。
  2. 以證候特點命名,或證候裡面的主證命名,如四逆散,反映構成主證的證候特點。
  3. 以方劑的功用命名,或體現的治法。或以治法功用和主證結合。地如說通脈四逆湯。

小青龍湯,前面的大青龍湯,以及後面要討論到的白虎湯,真武湯,這又是另一類命名方法。 《漢書》中說明漢代各方面都是以陰陽五行為綱,受此影響,張仲景從《傷寒雜病論》整體來看,它仍然是以三陰三陽為綱,以木火土金水為緯,這樣構成。當然五行得結合五臟系統,以臟腑辨證為主,適合於內科雜病。因此後來到宋代林億等校正醫書局,整理古籍把它們分為兩本,三陰三陽是外寒侵犯人體,由表到裡,由實轉虛,這樣一個過程分為陰陽兩部分,陰陽各三綱,形成一種六經辨證。《金匱要略》裡以病來分類,在病下面以臟腑病辨證,實際上也奠定了臟腑辨證的基礎了。

而小青龍湯,青龍在《內經》以後,五臟五行相配,青龍配東方,東方主春天。青,在過去《內經》之前,一直向上推,春秋戰國,那時候天上的五行學說,和地上的五行,方位是東南西北中,相應的天上有五顆星,中國古代最早就認識到天上有五顆星,主要的是東方辰星、鎮星、歲星、太白星、螢惑星。《內經》上有這五個星的名字。但是到了西漢後期,東西漢交界的時期開始,基本上全部轉過來了。西漢前期仍是按照《內經》上,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天上五顆星的描述,和地下木火土金水的相對應,到東西漢之間,後來由於整個的,比如從方位結合五行,包括建築方面的,天文學方面的,都要用很多這個五行學說用五顆星來代表,用這些名詞,所以當時統一了一下,辰星、東方的,(早上向辰星,起明星一樣升起),那就把它定為青龍。西方的星,定為白虎。中央的星是黃龍,西方的星是玄武,(玄武後來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叫玄燁,所以避諱,改為真武,南方是朱雀。(春秋戰國時南方叫熒惑,後來變朱雀)。所以到北京的故宮,或南京的明孝陵(開國朱元璋見的首都),明清兩代主要皇帝都在北京建都,它宮殿的四平八穩東南西北中,建築物上都能反應出這五顆星,是以五種動物,配合方位,結合五種顏色,這樣來概括這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所以這些方應該都是很重要的。據此推斷,《傷寒論》裡應該有朱雀湯,應當有黃龍湯。

但是《傷寒論》經過了東漢末年的戰亂,那個時候保存比較困難,都是像竹簡這些上面刻字的書,所以西晉王叔和在整理的時候,已經是看得不全的了。到宋代在整理,這期間人們有多發現,就說缺少黃龍、朱雀。 那就不是缺少兩個方的問題,綱領性的,三陰三陽,那也套得五行呀,綱領性的這都是很重要的方,那怎麼會沒有了呢?有些有想增補,所以比如說,隋代出了個朱雀湯,後來《千金》《外台》裡反應出來的,朱雀湯性味上應當是苦寒的,朱雀,南方,應當是苦寒的,類似於推論的,類似於黃連解毒這一類的。應當中央一個黃龍湯,黃龍湯應當性是比較平和的,在中央,類似於四君子湯一類的。這一方對於後世,它有的想,比如說,到宋金時代出現這黃龍湯,已經不是原來的。等於傷寒五行架構裡邊,應當有黃龍湯的特點。所以我說這個意思就是說,很多古籍,它經過歷史時期很長,由於過去保存文獻的一種手段,不像現代,所以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全,殘簡。所以我看《傷寒論》裡缺了很多東西。從這點也看出小青龍湯這類方,(包括後面白虎、真武)都是整個經方裡居很重要地位的方劑。所以說明這一方的重要性。這都是一類方劑。

小青龍湯為什麼叫小呢?大青龍湯為什麼叫大呢?青龍,龍古代都是跟水有關,過去縣城裡邊都有龍王廟,一般來說,兩種情況老百姓要去求它,(1)老天不下雨,乾旱。現在科學發達了,古代是求龍王下雨。(2)發大水。說明水的分布和這些有關。所以大青龍湯之所以稱為大,形容它相對於麻黃湯來說,發汗力大。整個《傷寒論》裡用到麻黃六兩,又麻、桂合用,發汗力量很大,所以說大青龍如龍勢興雲潑雨,龍王下雨時候,天上烏雲起,興雲潑雨,發汗力大,是形容這個大。小青龍湯呢,小青龍湯是用來治療寒飲內停,外有風寒表實證,它擅於祛除寒飲,強調這一點,所以說它如龍捲波濤之中,水患能除。就像發大水了,龍捲在波濤之中,祛除水患。這是一種比喻,大、小青龍湯是比喻。當然這個也有助於通過方名去引導學員推導它的功效。

下面我們看小青龍湯的主治證候的病機分析。病機分析:它表裡同病。在《傷寒論》上主要講解小青龍湯病機和它證候的條文,談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從病機來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張仲景首先就擺了一個總體外寒內飲這個病機在內,它由表裡兩部分構成。對外,是個典型的外感風寒表實證,它仍然屬於外感風寒表實證,這是麻黃湯證的範圍。所以它應該有外感風寒表實證這個病機,它反映的惡寒發熱,當然惡寒重發熱輕,麻黃湯證。你可以把這個主治證,這方面組裝上去就行了,以麻黃湯證做為參照,因為它是個基礎的風寒表實表現。 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這構成表實的基本表現。再加上內有寒飲,這類病人,實際上好多平素就有寒飲,而寒飲發作的表現呢,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滿悶,咳喘痰多清稀這種痰飲是個寒飲,寒飲內停,發作時阻滯氣機,那肺氣上逆,咳喘之外,它阻滯氣機還可以反映胸膈滿悶,肺氣上逆引動胃氣上逆,這類病人經常咳喘發作同時伴有乾嘔。有胃氣上逆表現。

相比麻黃湯證來講,麻黃湯證純屬表證,它是一種基礎的病機,所以是一個基礎的方劑;而小青龍湯證內有寒飲,所以苔是白滑了,因為涉及到內在的氣化,出現病苔,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飲的特徵。這是我們分解開內外兩部分證候和它們的病機,但是兩者是密切連繫的,在臨床上,所以我們說這兩者,外邪往往引動內飲,內飲可以招致外邪。這什麼意思呢?同樣是外感風寒證,發作時,有內飲的人反映的症狀劇烈得很,外邪可以引動內飲,內飲招致外邪呢?引起感冒的話,有內飲的人呢,同樣這麼多人群,有內飲的,氣候一變,很容易招致外邪的,出現外感風寒,可能性多得多,所以這是一種外邪能夠引動內飲,內飲可以招致外邪,而內外相引呢,內外相互作用,內外相引,飲動不居。內外相引,飲動不居就是說由於他本身有寒飲,又外來風寒相加,這樣內外相互影響,當外寒侵襲引動的時候,原來素有的寒飲就可能泛濫,飲動不居就產生多方面表現的可能性。所以張仲景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發熱而咳,發熱代表了體表的惡寒發熱表證的這塊,而咳代表咳喘痰多清稀,內飲這一塊,表裡同病。然後他一連串或,或就是內外相引,飲動不居了。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當然這具體的這一點點研究,是傷寒的一些加減方法針對的,而且是《傷寒論》重點討論內容。

我們方劑學,這張方它的病機表裡同病,而且內外相引以後,飲動不居泛濫,泛濫體表它可以水濕反映到體表,風寒可以帶有水濕,水飲了,身體疼痛沉重,四肢頭面浮腫,所以小青龍湯可以治療像溢飲一類的,《金匱》 上,至於《傷寒論》原文當中或然證出現的一些加減方法,都是飲動不居,水飲泛濫所造成的。而這類水飲泛濫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這種內有的寒飲,在外寒的引動之下發生。

我們剛才討論到小青龍湯的病機分析,要注意內外兩部分,外寒、內飲。再結合臨床上,要注意內外的關係,這個很重要,不能孤立地看,有很多學員開始學習方劑,他往往外頭裡頭兩個,外頭是個基本麻黃湯證,背下來,用麻黃湯證做為參照了,裡邊有寒飲,那記住就可以了。但真正在臨床上多數病人,你治療外寒,當然不能忘了內飲。那治內飲的時候,考慮防禦外邪,而且他本身應湯有個穩定期和發作期的不同,所以這個方主要用於內有寒飲,又有外邪引動的一種發作期,那發作期控制了,表證沒有了,還用這個方嗎?那就不行了。這後面在臨床應用要談到。但是治療沒有結束,真證這類的控制是在平時溫化寒飲,包括像苓甘湯五味薑辛 湯那一系列方。我們剛才這是重點討論的病機分析了。

小青龍湯的方解(方義分析)

病機:外寒裡飲證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外寒裡飲
麻黃\發散風寒
桂枝/宣肺平喘化飲
乾薑\溫肺化飲
細辛/助君藥散寒
白芍:和營養血,制約麻桂,以防發汗太過五味子 斂肺,防肺氣耗散
半夏,和胃止嘔,止咳化痰
佐使甘草:理氣和中,調和諸藥

從剛才病機分析,它的結論是外寒內飲,外感風寒表實,裡飲是裡有寒飲,至於各個書上提法有時不同,但總體就是外感風寒表實證,引動了內在的寒飲證。治法就要表裡同治了。發汗解表散寒,是麻黃湯體現的治法和功效。內證呢,溫肺化飲,溫肺當然是結合溫脾肺,外寒的治法裡的君藥,制外寒這組可以看麻黃桂枝和芍藥,有人說,從麻黃桂枝看,有點像麻黃湯的主要結構,麻桂相須,桂枝芍藥看呢,有點像桂枝湯的一個基本結構,就是它的主體部分,陰陽並調,所以有些本科學員開始說,你一定說這個方是麻黃湯為主的一系列方劑,怎麼不說是桂枝湯呢?這裡的關鍵是說它是個從證候─惡寒發熱無汗,那這一組外感風寒表實,所以麻桂相須在其中看做是君藥了,這時候芍藥則不是和桂枝來進行陰陽雙向調節,而是它的和營養血在這裡起到一個麻桂並用的情況下,防止它發汗過度,用它的酸收,和營養血,可以益陰養血,益陰養血嘛,陰柔制約麻桂,防止發汗太過。

在裡飲方面,這薑辛味(乾薑、細辛、五味子)的組合,體現出來的,很重要的一個基本結構,配伍的一個臨床上的基本結構,具體分呢,乾薑、細辛應該說為主的,如果不以一個藥組來分的話,薑辛味是溫化寒飲的一個基本結構,一味一味藥分析呢,乾薑是歸脾、肺經,雖然它溫中為主,溫脾胃,陽氣,土能生金,往往溫脾肺它都可以甘草乾薑湯,乾薑和下面佐使藥甘草相結合,《傷寒論》的甘草乾薑湯,就是用來溫肺化飲的,而且體現了溫補結合,針對脾肺之寒,內聲之寒,溫必兼補。乾薑甘草溫和補相結合。所以它體現溫化的特點。

細辛,它有兩個作用,既可以幫助君藥(麻桂)散寒,在這裡更主要的是溫散,溫散可以溫散水飲。

五味子能收斂肺氣,這是考慮到這類病人內有寒飲,平素的咳喘經常容易發生,而且能產生這個寒飲,往往脾肺陽氣不足才產生,所以一方面用麻、桂,為了解表,是表實證用麻桂發散,一方面他咳喘,避免肺氣耗散太過,用五味子斂肺。

應該說,如果分別藥物來界定君、臣、佐、使,它是佐藥範圍。但也有方義分析,不必要一味一味藥分析,因為你把薑辛味這種一溫、一散、一斂,來溫化水飲,斂肺。防止肺氣耗散太過,這種結構看作是一個治療寒飲的基本結構,尤其是將來後面,溫化寒痰裡邊那個苓甘五味薑辛湯,它裡面也是薑、辛、味,包括苓甘五味薑辛夏湯,薑辛夏仁湯,《金匱要略》一個系列了,都是建立在薑、辛、味的基礎上,所以到後世,這個基本結構影響是挺大,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一組,如果看作一組的話,外面麻桂這組看作是主體的,有表證當先解表,它做為一個君藥部分,薑、辛、味是臣藥部分。

半夏,作為佐藥,一方面它能夠燥濕化痰,燥濕化痰就幫助、加強了薑、辛、味溫化寒飲的力量。一方面它能和胃降逆止嘔,針對了肺胃之氣上逆了。

甘草,既是佐藥又是使藥。佐藥呢,它在治療寒飲的方裡,它又配有甘草,體現一種溫補結合。所以它能夠益氣養胃,同時可以調和藥性,整個調和表裡兩組藥,調和藥性。

這是小青龍湯的一個方義分析,體現了一個表裡同治,外散風寒,內化寒飲。這個結構是比較嚴謹的。在小青龍湯裡面體現出來的基本配伍結構,像前面麻黃桂枝、桂枝芍藥,這些在前面基礎方裡討論過了。小青龍湯反映出來的主要是薑、辛、味,還在三仁方裡第一次出現乾薑、甘草配,實際上這個是仲景方裡甘草乾薑湯是一種基礎配伍結構。

小青龍湯的配伍特點

散中有收,開中有合。

溫化寒飲的常用組合
乾薑甘草五味子
溫化溫散收斂

散中有收是唯恐散之太過,汗之太過。而從病人體質來講,應該說跟麻黃湯比,雖然我們用麻黃湯證做為基礎見證,做為參照,整個病人體質要注意就是說,和麻黃湯證不同,會又寒飲,說明正氣已虧,所以它發散當中要有芍藥這類酸斂,避免散之太過。那你做為寒飲來講,一溫一散,溫化寒飲要開,但是又怕肺氣耗傷太過,所以開中有合,又有五味子。這是小青龍湯配伍中不管在表的散,在內的化,都是考慮到使它祛邪不傷正,全面兼顧的。

至於溫化寒飲的常用組合,薑辛味這個組合,當然後來像射干麻黃湯這些,作為表證較輕,它散水飲的力量要大一些,內飲,表證較輕,不像風寒表實那麼重,他不用桂枝和麻黃合用。這個方裡用生薑,也是薑辛味的一種組合特點,因為溫化寒飲的力量小一點,祛水力量大一點。後來形成了用薑辛味,乾薑、細辛、五味子,乾薑、細辛、五味子都有這樣的作用。針對的情況要根據寒飲內寒證的輕重,以及外來需要發散的情況。

運用:

辨證要點

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多而稀,苔白滑,脈浮。

基本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和寒飲(咳喘,痰多而稀)的最基本表現做為根據,加舌像、脈像。這是運用小青龍湯的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

陰虛乾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這使用注意應該不難識別,痰熱類型及陰虛乾咳無痰,這個是不適宜了。因為這個方總體比較溫燥。

隨證加減

圍繞病機所講的幾個方面特點。既然表裡同病,就有表寒的輕重問題。表寒輕去桂枝,不必要發汗那麼強,麻黃改為炙麻黃,但一般來說,我們喜歡麻黃改成麻絨,如果表證寒在,既使輕,改成麻黃絨,麻黃絨咚咚敲一下,炙麻黃它當然宣肺,一般用於咳喘,宣降肺氣作用為主。散表力量更緩和了。用麻絨就比較恰當。當然更不用麻桂同用,發散作用太強了。這是外寒輕證。

這類證,由於外有寒飲,外寒相加,外寒束表,也有可能內在寒飲化熱,臨床也常見。所以仲景方裡也有小青龍加石膏湯,在臨床出現苔上面白滑,上面有一層黃色,總體白的,上面開始有黃,有心煩,這個兼有總體寒證,寒飲,這個跟痰熱不同,寒飲鬱而產生熱,這種熱產生,寒飲可以化熱,外寒入裡逐漸可以化熱,但總體仍然是表寒、裡寒的,還是寒證。所以也可以根據寒熱的程度,加石膏、黃芩。一般使用藥物,寒飲痰多清稀,開始有點等於說排痰不利了,轉黃,用黃芩、瓜蔞這一類。外寒入裡化熱,發熱開始明顯了,那加石膏。加減上它還有這個區別。籠統講它都是兼熱像。

另外呢,有寒飲,我們講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滿悶是典型狀況,胸膈滿悶痰飲阻滯氣機,嚴重的當然要降氣,增加降氣化痰力量。這方面不僅是張仲景,後世在麻黃與射干相配,是治療痰氣互結很常用的一個組合,現在很多醫家,包括像近代的施今墨,他們很多都用麻黃和射干相配,痰氣互結,射干是降氣的,一宣一降,同時對痰氣互結,化痰,散結,降氣效果很好。不是光咳嗽,一般都是還有喘的,當然這裡舉了幾個藥物,射干,冬花這個做代表。

如果外寒引起了肺系不利,也常用蒼耳子散裡一部份了,所以講到這個,台灣有一個挺大的醫院的一個中醫,也是個主任,他一天開方裡頭很多開小辛香,所以這個思路來大家喊他(小辛香),病人發作,經常外感咳嗽發作,就是小青龍湯加辛夷散,因為他們用科學中藥,所謂科學中藥就是說顆粒劑一類的,電腦一打,一開藥方就出來了,病人沖著可以吃,那配好的比例的,它小青龍湯幾克,辛夷散幾克,控制一點呢,用什麼呢?香砂六君子,那也是對啦!調理脾胃,培土生金的控制階段,就是不發作,寒飲不發作階段,所以基本上是這個思路,後來大家就喊他小辛香,開始不知道誰是小辛香,那是小青龍湯加辛夷散,因為那裡面慢性鼻炎之類特別多,所以這個思路隨證加減,跟我們這個很符合。

剛才講到小青龍湯可以用於溢飲,內有寒飲,外邪引動泛濫,那可以兼水腫,像豬苓、茯苓,根據水腫的程度,這也是張仲景常用來治療溢飲的一個方。

這是隨證加減。結合《傷寒》方裡的一些用藥特點。

射干麻黃湯

附方有一張比較重要的,是射干麻黃湯。

主治

痰飲鬱結,氣逆喘咳證。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鳴聲音。

功用

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組成

小青龍湯去桂枝、芍藥、甘草、乾薑,加射干、紫菀、冬花、生薑、大棗。

射干麻黃湯主要是做為附方對比正方來掌握。你掌握它功用主治的特點就行了。附方如果全都是很細來分析的話,那就相當於正方了。因為總體整個附方整本教材180個,相比附方中間,射干麻黃湯應該說還比較重要,常用的。

從病機上來講,和小青龍湯區別,也有外感風寒,也有外寒引動內飲這種特點,外寒較輕,而是以咳嗽、咳喘為主的,有沒有外寒呢?有的。但是以這種寒飲內停為主,這是從表裡同病來看,裡證為主的外寒較輕。所以者方裡去掉麻黃,不和桂枝相配,整個方發散力量小了,當然芍藥、甘草這類不用了,為什麼呢?它中間痰氣互結比較重,這不用射干了嗎?射干麻黃相配,痰氣互結比較重,那體現出內有痰的性質是寒痰,但痰氣互結,所以叫痰飲鬱結,使它肺氣宣降不利,氣逆咳喘,咳而上氣,是一種氣喘,痰氣互結產生喉中有水雞聲,水雞是青蛙,漢朝的青蛙叫的聲音,跟現在的青蛙可能差不多,喉嚨裡呼嚕呼嚕地響,形容這個水雞聲。

整個方是以宣肺祛痰降氣,痰氣互結,由寒飲,寒痰要化痰的,但是表證較輕,就去桂枝、芍藥,相應的發散力小了,不用芍藥制約了。乾薑換生薑,散的力量更強一點,紫菀、冬花是溫化寒痰,寒飲常用的。射干善於降氣,用生薑外可以什麼?你去掉桂枝以後,生薑還有一定的散外邪作用,同時也能夠散水氣,所以射干麻黃湯總的來講,用於雖然是外寒內飲,但是外寒較輕,內在的痰飲,有一種痰氣互結較明顯、較突出的特點,因此他的喘,喘急,表現的喘急排痰就困難一些。

小青龍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易咳,容易咳出來,痰多清稀,一咳一攤,這個是有區別的。當然過去人們也把寒飲寒痰怎麼區別?在臨床上是有診斷學研究的,一般來講,痰多量多清稀,咳出來的,病房裡病人放杯子裡,幾個小時以後它就都化成基本像水泡泡一樣,那是飲。開始時可能會有點容易,那個水泡沫加一點痰,很容易化開,痰的話不容易化開,它幾小時你還看是痰還是水,還分得清楚,那是痰,比較黏稠。過去有的用這種方法來區分。

小青龍湯是一類方,重點方,要全面掌握的方。

止嗽散(《醫學心悟》)

主證病機分析

病機:風邪犯肺,肺氣不宣證。

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止嗽散名氣挺大的,外感咳嗽常用(基礎)方,學習止嗽散的意義有兩點。

  1. 用它加加減減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外感咳嗽。程鍾齡自己說治療諸般咳嗽,但不能造成誤解,是咳嗽就用。因此它的分類,現在把它歸為一類了。過去很多教材歸為一類,也歸過二類。有些歸二類,老師說就是它名字叫了止嗽散,將來學生遇到咳嗽就開止嗽散,所以這個方有的時候不好講了,把它放二類。
  2. 它很重要反映了肺臟的生理特點和用藥特點,肺為嬌臟,怎麼樣照顧到肺為嬌臟針對性地用藥,用藥特點。

至於這個方的主治證候,究竟有沒有外邪?大家總覺得很多書上彼此不統一。實際上是兩種情況,(1)外邪不明顯。(2)外邪較明顯,就是還有或者說都沒有。較是由外邪引起的。外邪已盡或者未盡。程鍾齡在《咳嗽門》《傷寒門》裡,分別都用這個方,也就差荊芥一味藥。這是一種動態的辨證和使用過程。它原來這個方用的情況是用於風寒證。風邪是偏於風寒的,但是寒不重。尤其是過了一段時間,外邪大部已去了,所以他外感風邪了。

外感風邪 解表不徹
不藥而癒
表邪未盡 微有惡風發熱
咳嗽咽癢,咯痰不爽

舌苔薄白,脈浮緩。

有兩種情況造成了這種表邪未盡。一個是解表不徹,一個是不藥而癒。解表不徹是指的當用,譬如說辛溫解表力量較強,針對表實證的,你用的方呢,或者用的藥發散力不夠,散了一些了,還剩一些,這是解表不徹底。不藥而癒呢?他當時也提出來就是說不藥而癒,《醫學心悟》裡,一般現在我們也有這種情況,感冒了,外感風寒了,年輕,或者某種條件下,不那麼及時治療,拖,拖拖,這個正氣抗邪,不吃藥也好了。好了是指的表證、表邪在解,這是常見的。特別現在的年輕人,受風寒以後,挺兩天,他也覺得好了。但這個情況,外來表邪是有正氣可以祛除,但是肺氣不宣沒有得到改善,所以剩下了表邪。還有點微惡風發熱,有兩種情況,《傷寒門》裡的,它可以微有惡寒發熱,《咳嗽門》裡的,可以沒有表證,所以《咳嗽門》裡有說兼有表證了,加荊芥。我們拿現在學的止嗽散來說,是微有惡風發熱。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是指的肺氣不宣還在,而這裡呢,沒有強調它痰多,主要肺氣不宣以後又津液凝聚,有一些痰。而且非得宣降失常,咯痰不利,痰量並不多,一般這個情況。

苔薄白,脈浮緩。這仍然是屬於表證,在後期解表不徹,不藥而癒,以肺氣不宣為主的。沒有影響整體氣化,所以舌脈變化不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