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22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麻黃附子細辛湯

上次討論了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主治證候,病機分析,從病機來看是陽虛外感風寒,有的簡要稱為表裡俱寒,所以從治法來講,方的功用是助陽解表,這是個基礎方。是體現了針對基礎病,一種基本結構,這方麻黃、附子、細辛,當然誰做君藥,這討論過,有的你表裡俱寒,麻黃附子聯合起來做,這個我還是主張麻黃附子聯合做君,但有的說這是解表劑,這都有道裡,我們主要體會它的精神,麻黃附子如果聯合做君,那細辛就做臣,體現出類似於一輔二主的特點。一個臣藥為兩個君藥服務。麻黃還是有這種發散風寒,你外感風寒嘛,你不管是外感風寒之邪,或者大寒犯腎,這它都要外來之寒,溫必兼散,用麻黃發散風寒,附子溫陽,溫腎助陽;細辛既能助麻黃發散,又能助附子溫腎,細辛說它起發腎氣,起發腎氣和一般溫陽概念不同,有溫腎作用,同時鼓舞腎陽上達。那腎陽是人體一身陽氣的發源,五臟六腑之陽,非此不能發,從五臟的陽氣直到體表的陽,都以腎陽為發源。

君藥麻黃發散風寒
臣藥附子溫陽,溫腎助陽
佐藥細辛助麻黃發散,能助附子溫腎

所以過去說,胃陽之氣究竟來自於哪裡?都有不同說法,說胃出下焦,這個好理解。胃出下焦,全身熱力來源在於下焦的腎陽,元陽。腎陽所以叫元陽。腎藏精,內寓元陰元陽。有的說營衛同出中焦,那胃陽之氣要出於中焦了。《內經》還說,“衛出上焦”。衛出下焦、中焦、上焦全有,究竟出於哪裡?實際上是三種提法所針對的意思不同,它有一個物質基礎的來源,說衛氣、營衛物質基礎來源,有個熱力來源,熱量,熱力來源,有個輸佈、發散到體表,有個輸佈途徑。細辛呢,由下可以鼓舞腎氣,所以說它起發腎氣。古人說,鼓舞腎陽上達,成為全身熱力來源之處,它有個佈散。肺呢,又是一個主宣發,使陽氣陰精輸佈到體表,有能使得向上的熱力通過宣佈到體表,那體表的衛陽之氣,這熱力來源。所以細辛在這裡能夠助附子起發腎氣,助麻黃發散表寒,這是這個方的一個基本結構。麻黃附子聯合是這個方基本結構。解除表裡俱寒。

這是我們橫向來看,外有風寒,內有腎陽不足,表裡同病,所以表裡同治。那治療暴啞,剛才說主治的第二條,暴啞,那實際上是把這種表裡同治的方式異病同治,從治法是轉過來,變成上下同治,本來原書《傷寒論》裡,是反映了表裡同治之方,把它易為上下同治之劑。因為暴啞是大寒犯腎,又閉肺竅,麻黃可以開宣肺氣,有助於暢通肺竅。附子呢,溫腎,溫腎祛內寒,可以解決大寒犯腎。內寒的因素,溫陽祛寒,細辛兩相兼顧,它的發散助麻黃通竅,它起發腎氣,助附子祛內寒,有成為一個上下同治之方。異病同治,用藥本來橫向的表裡同治,立起來稱為上下同治。

用這個方也能治水腫,包括像麻黃附子甘草湯也可以治水腫。但麻黃附子甘草湯比這個方緩和,輕證,比較緩和,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可以治療水腫,也是立起來上下同治,肺腎同病,寒邪引起肺氣不宣,水道不通,泛濫,腎陽不足,不能溫陽化氣,水濕瀦留,那你既可以用麻黃來開宣肺氣,暢通水道,又用附子來溫腎陽,助陽化氣,細辛既能助麻黃開宣,又能溫散水氣,又助附子溫腎陽,起發腎氣,所以一方治多病。

這個方是臨床很常用的。應該有它一定的地位,現在當二類方,有的醫生很喜歡用這個方。成都有一位挺有名的中醫院院長,用這方用得很好。我們學生跟他實習,他這方加減化裁治很多病,大家喊他麻辛附老師。實際上有很多名醫,別人都喊他,比如說擅長用甘露消毒丹的,就喊他甘消老師。因為像夏季濕熱重時,他一方都在這個變化了,所以這個方是用得很多的。

一般我們使用附子,剛才課間談到附子,喜歡和芍藥同用,比較安全。現在附子加工的比較好了,但是有的附子用量可以增大,用的較大,和芍藥同用,一般不會有什麼副作用。附子量增大,芍藥量也增大;附子量越大,芍藥量也增到它的三分之二左右,甚至於跟它差不多。

證治要點

惡寒重,發熱輕,神疲欲寐,脈沉

惡寒重,發熱輕,因為表裡俱寒,神疲欲寐,脈沉。這裡寫神疲欲寐,當然和典型的像四逆湯證神衰欲寐,但欲寐,程度有不同。典型的四逆湯證那種心腎陽虛,一般來說,用這個方的時候,心腎陽虛來相比四逆湯證輕一點。

使用注意

如果少陰心腎陽虛比較突出,既使感有一些表寒,表裡俱寒,那還是要照顧到溫裡,避免陽氣浮越,所以這一條就補充這個了。如果它加重,心腎陽虛重了,標誌是四肢厥冷,很冷,下利清穀,脾腎陽虛。而且脈不僅僅是沉,脈微欲絕。這個時候要回陽救逆,先溫其裡,後攻其表。一般情況先治表,但遇到像陽氣浮越要脫,那你先要回陽救逆,如果再行散的話,加重陽虛欲脫,陰盛格陽的這種可能性。這是使用注意。

隨證加減

陽虛又見氣虛甚者,加黃耆、人參。這個是多見的情況。在《傷寒論》時代,氣候很冷,非常強調陽,溫陽氣,化津液。益氣的運用,宋以後用的更多,所以後來的,包括後面要講的再造散這類,都是不僅用附子,還要加參、耆。為什麼呢?既然內在陽虛,內生之寒溫必兼補,要溫補結合。雖然有外來之寒,麻黃、附子相配,外來之寒,溫必兼散,但是心腎陽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這裡寒要溫補結合。所以多加黃耆、人參。

這類證兼咳嗽,肺氣不宣,可以結合化痰降逆,半夏、杏仁一類的。

濕阻經絡,那就是說,既有陽虛,又感受外寒,外寒風寒又夾濕,反應出外來風寒濕,一般來說,會引發痺證,要注意除濕止痛。既要散風寒,又要除濕止痛。這是麻黃附子細辛湯。

再造散(《傷寒六書》)

組成

人參、黃耆、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桂枝、炒白芍、煨生薑、大棗、甘草

功用

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主治

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證,惡寒發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下面我們簡要看一下這個附方。這又是《傷寒六書》上的方,過去當正方,二類方,《傷寒六書》這個方,它是助陽解表的,嚴格的講,助陽益氣解表。解表發散風寒,助陽益氣解表。總體上歷來劃分為助陽解表這個範圍。所以從它這個主治證候來講,有一組陽虛表現,熱輕寒重,惡寒發熱基礎上熱輕寒重,說明既有外來風寒,又有內在的陽虛,寒很重,無汗肢冷,這還是屬於表實證範圍。陽虛不能溫養四肢。除陽虛之外,有氣虛,所以它助陽和益氣結合。像肢體倦怠,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這都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氣虛證。氣虛證加寒像,陽虛氣虛同時並見,陽氣不足,又加外來的表寒。

治療呢,再造散,《傷寒六書》的,就是前面講的柴葛解肌湯那位作者。他還是尊重經方的配伍規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設計,做為他的基本思路,他覺得陽虛氣虛,用麻黃怕發散太過,陽氣虛弱之人,掌握不好,容易汗多亡陽,所以他覺得麻黃和桂枝比,用桂枝湯代替麻黃。那桂枝湯散寒,力量很微弱,散寒力量較小,那用桂枝湯不夠怎麼辦呢?它裡面加羌活、防風,他就把麻桂劑、羌防劑又來融合了。荊防四方來融合了。

仲景時代很少這樣用,我說過仲景沒用過羌活,防風在治表寒當中他很少用的,很少用。這個他就把羌活、防風,和桂枝湯,合在一起代替麻黃,這樣既保持它一定的發散風寒作用,又能夠用發汗峻劑不至於發散太過,本身陽虛,怕亡陽,這個方裡在溫陽的基礎上用附子,加人參、黃耆。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用羌活、防風加桂枝來代替。因為實際上,羌防劑相對麻桂劑來講要平和,它不僅僅是照顧到風寒夾濕了,藥性比較平和,同時能夠止痛。用附子來溫陽,它又結合參、耆(人參、黃耆)來補氣,溫陽益氣結合,細辛仍然用來既幫助發散,又可以幫助起發腎氣,所以它這樣構成一個方,所以你不必要一味味的背它,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做為一個基本架構,麻黃附子分別,本來經方的基本架構,用時方很多藥來代替改良它。這個思路,構成一個助陽益氣,解表散寒的方劑了。

所以這個方,也就是時方,這個時代用來治療陽虛外感的一個代表方,一般說助陽解表,都適用再造散來作為代表。經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來作為代表。實際上這個方還是從經方當中,這個思路變化出來的,這是再造散。

瀉下劑 第一節 寒下

適用病證

裡熱積滯實證。

整個瀉下劑,它從下法裡邊講,常用分類現在分為五類。第一類寒下,因為適應病證,使用注意這些,已經在下法裡都討論過,這裡不重複了。寒下主要適用於裡熱積滯實證。這是適應病證。最主要的代表方:大承氣湯。這是這類治法一個重點,一類方。

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承氣湯它這名稱承順胃氣下行。通降下行。

病機分析

歷來主治證候是陽明腑實證。陽明麼,胃腸。胃腸屬於腑,熱實互結於胃腸,具體來說,熱實互結在胃腸是陽明腑實證,從臨床表現來看,前人經常用痞、滿、燥、實四個證來概括它。所以這也成為它的一個證治要點。因為從證治來講,大承氣湯證的主治寫了很多,陽明腑實證、熱結旁流證、包括發狂、痙病。

陽明腑實證、熱實互結於胃腸是教材三方面主治,三段主治裡最基本的。那這部分也就成為證治要點,就是辯證的要點,最起碼的第二,第三段都必須有這個基礎。都有熱實互結於胃腸這個基礎。這個胃腸主要現在指腸道了。雖然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是《傷寒論》對陽明病的一個綱領。胃家包括胃腸,有的時候用胃是廣義的意思。中醫用名詞它是多義。

經常我們用的胃有廣義狹義等三種類型用法。有的時候具體說到胃,胃主受納、胃氣上逆這具體指的就是那個飲入於胃那個胃,受納腐熟水穀那個胃。這就是很具體的了。有的時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我們說肝、心、脾、肺、腎五臟系統中,這個脾包括了脾胃。有的時候,這個飲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說這個人胃氣挺強。這個胃就包括脾,有最廣義的胃,中醫學經常也用。並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種生機活力。這個人面色紅潤,但是又明潤含蓄,脈來從容和緩,說有胃氣。《內經》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枯骨者沒有胃氣,象豕膏就是說還有光澤,明潤。那這個就是有胃氣。這個胃氣是指的生機活力。包括望診,包括診脈,胃氣都是生機活力的反應。這是跟具體脾胃的受納運化,消化功能這個是沒有直接聯繫的。整個概括人體的一種生機活力。象《傷寒論》概括陽明病,胃腸它用胃家,胃那一家,胃家實是也。這個胃概括了腸。有時候一詞多義了。

所以有些到西學中班上課的學生們,西醫主治醫師們,開始他們很有意思說,中醫很奇怪,他念書念不懂。他說《傷寒論》說的,胃中有燥屎五六枚,怎麼大便跑到胃裡去了。這個胃是包括腸,胃家那家子這是包括腸,胃家實,不是你西醫做了潰瘍病手術的那個胃。所以這個概念就是說,初期學習,很多這個病位上用熱實互結胃腸,實際上陽明腑實以腸為主。它作為病機分析,證候表現裡,熱實互結,以痞滿燥實這四個字作為它證候的特點。

所謂的痞是自覺證,滿是他覺證。過去中醫把這種痞、滿、脹這些分得很清。所謂痞是自覺胸脘悶塞不舒,說“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濡”就是沒有抵抗感,完全是一種自覺證狀。是一種悶塞不舒,按下去仍然是軟的,是一種自覺證狀。病人主訴講出來。

滿就是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那就是他覺證狀。比較起來醫生診斷的時候他就有一種抵抗感,他覺證狀,不是純屬自覺證狀。這兩類有區分的。

燥指的燥傷津液。燥傷津液首先就反映在腸中有燥屎。熱實互結,是熱和飲食糟粕這些互結,灼傷津液,使得這糟粕成為燥屎幹結不下。主要形容其燥,津傷,舌苔黃燥,也是嚴重的。黃燥,焦黑都是指津傷的程度。熱越重越津傷。體現出熱邪和津傷的程度。

痞滿燥實的實,主要反映兩個。一個大便秘結不通,一個腹痛拒按。脈實有力是佐證。佐證說明它正氣不虛。因為正氣虛了,單純瀉下不行了,要攻補兼施。所以痞滿燥實四症俱全,是大承氣湯症的證候特點。這個是熱實互結於胃腸這個主治。熱結旁流症,表面上看起來是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但是關鍵的這個鑒別診斷,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而且往往脈實有力。當然這是指的它沒有傷筋耗氣,沒有到邪實正虛這種程度。

熱結旁流證是燥屎熱實互結胃腸。但是熱邪作為仲景的《傷寒論》,這個熱還是外來的,太陽到陽明。如果胃腸沒有燥屎,那是以陽明經熱為主。表現有燥屎,它可以造成熱實互結了。熱邪,邪迫津液,熱邪逼迫津液下泄。隨著燥屎形成,熱邪逼迫津液從熱實互結那個結,燥屎的旁邊流下。熱邪逼迫,這個時候下利清水、色純青,這種傷陰更快。很快可以出現心神病變,或者筋脈失養,或者動風,或者熱實內陷心包這類,竅閉神昏這類可以出現。所以說熱結旁流證是很重的。到這個階段,一般來說,損傷氣陰很快。本質上還是熱實互結。

至於下利清水,這個是表面現象。用大承氣湯治療熱結旁流證,瀉下熱結之後,就消除了熱邪逼迫津液下瀉的這個原因,熱實互結去掉了,那是一種“通因通用”的典型。所以熱結旁流證用大承氣湯治是,熱結是本質,旁流是假像。以大承氣湯治療熱結旁流屬於通因通用的一個治法。

教材提到了熱厥證,第三條裡熱厥、痙病。熱厥證是由於熱實互結在內,清陽不能布散四肢。因為我們說脾胃升降是人體升降的中樞。脾主四肢,清陽實四肢。如果熱實互結阻滯氣機,陽氣不能布達四肢就出現真熱假寒,裡邊熱實互結很重,但是四肢,特別是遠端手足可以發涼。這個是真熱假寒證。治療方法仍然攻下熱實互結,氣機通暢,陽氣布散,熱厥可以恢復。

這種方法屬於寒因寒用,第一個寒因,表面假像是寒,可以手足逆冷。“寒用”用大承氣湯,寒涼藥,寒因寒用的一個典型。痙病是由於熱盛傷津,筋脈失養,特別是象熱結旁流這些傷耗津液快的,很容易引起抽搐,四肢抽搐,筋脈失養。發狂是指的熱擾心神,這也是陽明腑實證發展過程中常見的。

大承氣湯用來治療急腹症,它作為基礎方,用來治療急腹症,特別是腸梗阻一類,單純性腸梗阻一類。過去是遇到腸梗阻就要動手術,有很多可以避免手術,象單純性腸梗阻,有些麻痹性腸梗阻,那個是腸梗阻當中占比例很大的,可以避免做手術。

功用

瀉下熱結的峻下方

這個方從功用來看,這是屬於瀉下熱結中間的峻下方。峻下也就是說瀉下力量較強。

方解

大黃瀉實
芒硝軟堅
枳實消痞
厚朴除滿

從方解來說,它是四味藥。我們可以把它理解作痞滿燥實四證,剛好一個藥對一症。簡單來說,大黃瀉實,芒硝軟堅,枳實消痞,厚朴除滿。正好這四個藥針對這方面。當然這是協同了。簡單進行理解就這樣了。大黃苦寒通降的,熱實互結主要靠它蕩滌瀉下;芒硝是鹹寒的,鹹寒潤燥軟堅,增強大黃的瀉下作用;厚朴下氣除滿,行氣下氣,消除脹滿;枳實也是行氣藥,行氣消痞。它不痞滿燥實四症嗎,四個藥對待了。

用法

用法方面,這個方很講究。大黃後下的,芒硝呢溶服,厚朴、枳實是先熬的。因為它要保證它的攻下力量強。大黃後下,象《傷寒來蘇集》總結“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緩行”。越熟的越走在後面。當然這四個藥,大黃後下,芒硝溶化服的。所以走在最前面是哪個呢?是芒硝,因為它煮都不煮,緊跟著是大黃,最後還是厚朴,枳實。這雖然四個藥不多,發揮作用的層次,通過這服法的不同體現出來。

運用

辨證要點

作為大承氣湯,痞滿燥實四症俱全了。它是峻下的,也是這類寒下的一種代表。用它呢,因為攻下屬於峻下,屬於一般體虛要慎用,或者攻補兼施。

使用注意

用這個方,中病即止。通了就要停用,哪怕積滯沒有都攻掉,只要通了就要停用。繼續用要換方。後面應該採取即使還需要攻下都應該或者清下、或者緩下一類的,而且要照顧正氣。瀉下之餘,定無完氣了。對於正氣損傷也是明顯的。傷及正氣的反應主要是氣虛津虧這個方面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