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37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當歸六黃湯

上次講到清虛熱。提到當歸六黃湯這類治療盜汗的一個特點。它是一種複合病機,所以綜合到歷代醫家,有很多講到這個方的,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所以比如說陰虛有火,這個火究竟什麼火?歷代醫家說法不同。有些說陰虛火旺這個火,從其火旺,所以用“三黃”來瀉,但三黃是瀉實火不是虛火,所以有些認為開始出汗,可以是實熱傷陰,陰虛以後,續發內寒產生陰虛火旺,迫津外泄。那汗出過多以後,氣隨汗泄,導致胃氣不足,那又有表虛失固的內寒,所以實火和虛火逼迫津液,加表虛失固都有。你在臨床要具體判斷哪個方面側重,靈活用這個方。這個表供參考。

在複雜病機當中,怎麼看待古代些複雜的方劑。如果你用單味藥物,不從這個原發病機,繼發病機來考慮的話,僅從單味藥物來分析,一個一個孤立的藥組來分析,有的時候不太好理解這些方。從當歸六黃,和我們將來講牡蠣散,具體來分析病理過程。

不從這種複雜的病機的內涵來分析的話,那就不好理解,所以有時候看到一些老中醫開的方,好像很複雜,猛一看似乎雜亂無章,但是把一些基礎病機,特別適它門之間的相互關係分析以後,就好理解一些。而且那類方也要靈活運用。看哪方面的成分多,因為中醫治法裡,對於實熱、虛熱的用藥,還是有比較嚴格界限的。陰虛有火的情況,太用苦燥,它傷陰,更會加重陰傷的虛火。

從主治裡反應出,舌紅苔黃脈數,大便乾結,口舌生瘡,像這類有實火的特點,早期有實火,導致迫津外泄的那個因素還存在,而由於這種汗出,傷津液以後,又兼有虛火的特點,所以這類病人,隨著陰傷盜汗為主,白天自汗也會有。尤其到出汗日久,表虛不固的情況下,這種汗出就比較複雜了。就不是一個單一的、純粹的病機,是一種複合病機了。所以這類方劑的一個討論,要用複合病機、基礎病機產生變化,這個角度來討論。因為後面會涉及到有些方劑,它體現出一種雙向調節,多元的思想,不是基礎病機。所以為什麼方劑分為基礎方、常用方、代表方這類性質不同。性質不同的方講解起來,或運用起來角度也不同。

第五章 祛暑劑

定義

治療暑病的方劑。

適用病證

夏月暑熱證。

這一章的一類方、二類方,一類方式香薷散,包括它的附方新加香薷飲。二類方是清暑益氣湯。但如果孤立的講這兩個方,那整個暑病從治法角度的全貌,就不是很清楚。所以以這兩個方為重點,但是概括性要討論一下暑病特點,和它適應的治法。

暑病特點

  1.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2. 暑多夾濕。
  3. 暑易兼夾表寒。
  4. 暑傷氣陰。

主要為陽熱之證。所以祛暑清熱,是它一個比較基本的治法。由於它性質屬於陽熱,過去也有歸於清熱劑範圍的。二,暑多夾濕,暑天,特別是到長夏,往往多夾濕,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人在氣交之中。多為暑病夾濕這個特點。所以治療祛暑的方,經常要結合一些利濕化濕。三,暑天人們容易貪涼飲冷,也就是說乘涼太過傷寒了,或者過分吃冷的東西,飲冷,容易受寒。所以暑天反而還多兼夾表寒之證。容易發生,形成一種寒包火。有兩種情況,一種呢,沒有感受暑熱,在暑天感受表寒,一種情況,感受暑熱又兼夾表寒,所以要在祛暑解表上和一般解表不同,有它特定的一些治法。

過去教材的祛暑劑裡面,分為四節;祛暑清熱、祛暑利濕、祛暑解表和祛暑益氣,蓋括來清暑益氣養陰。現在這個教材,就沒也系分這個節了。

暑病治法針對四個特點,產生四個方面相應的方劑。祛暑清熱用了清絡飲,清絡飲是一張當年宮廷的清涼飲料,用的東西都是新鮮的,現在要是叫你一下子把這新鮮的六樣東西找全還不太容易。有些還不是光你經濟條件好,就能解決。兩張皮,兩朵花,兩片葉子,加起來是六味藥,有祛暑清熱作用。花葉類能夠透熱。加上芳香的,暑天多濕濁穢濁,兼顧這一特點。這是祛暑清熱代表方。

祛暑解表是我們等會要講的,香薷散和新加香薷飲這個附方。這作為來概括暑病外感特點,和它的治法。

祛暑利濕是針對暑多夾濕,甚至於有些醫家稱“暑必夾濕”。當然還是暑多夾濕比較準確。採取既清暑熱,又特色在於利水相結合。使暑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基礎方像六一散,常用方還包括桂苓甘露飲。桂苓甘露飲就是一個由祛暑清熱,清氣分熱力量較大的“三石”,和五苓散、六一散這些的結合,體現出祛暑清熱方法,和較強的利水滲濕方法的結合。

在清暑益氣養陰方面,以清暑益氣湯為代表。既清暑熱,又兼顧氣陰兩傷。

這樣四個方面的方劑,概括了暑病的治法。我們這裡重點討論,第一個祛暑解表的香薷散,二類方是清暑益氣湯,其餘方劑作為三類方,自學的內容。

暑病治法特點

暑為六淫之邪,我們說包括祛暑清熱。用藥都盡可能要有清透的特點。暑病,暑為陽邪,很容易傷氣傷陰,所以要及時的照顧氣陰,暑為陽邪,暑氣通於心,所以要保護心神,傷暑心神病變產生較快,暑多挾濕,要分清暑熱和挾濕輕重主次這一特點,這在祛暑劑的概述裡面有具體的討論。這裡引用了一些話,就針對前面講治法特點裡,古代醫家一些看法。

這是前人簡要的講治暑。

暑病挾濕,既不可過於溫燥,亦不宜過於甘潤。

應該說,挾濕應該要燥濕,但是不可過於溫燥,暑病因為傷陰,也不可過於甘潤。甘潤礙濕,這都是用藥的一些特點。既要解決問題,又不能太過。兼顧到它的可能產生的或者過溫燥傷津,或者過甘潤以後滋膩的不良反應。

祛暑劑分類

我們剛才簡要講了一些分類,和相關的方劑。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一類方

主證分析

陰暑

暑為陽邪。陰暑,就是暑天感受陰邪。

夏月乘涼飲冷
感受寒濕
風寒挾濕束表→惡寒發熱,頭痛身重,無汗,脈浮。
濕滯脾胃,升降失常→腹痛吐瀉,胸脘痞悶,苔白膩。

往往由夏月乘涼飲冷感受寒邪,具體來講,寒濕。寒濕本身風寒挾濕,風寒束表又挾濕,所以表寒證反應還是表實證為主。惡寒發熱,無汗,可以頭身疼痛。這裡挾濕反應,可以又沉重。頭身沉重疼痛。酸楚疼痛這類挾濕特點,脈浮有表證。這是香薷散主治。這類病,暑熱重的地方還挺容易發生。像我們四川,原來老的四川地區,重慶在這個範圍,我們經常到重慶去看到那個現象,夏天,它是長江的三個火爐子,熱得不得了,經常是40度以上,最熱的天,過去空調不多,我出差經常住那裡,晚上哪怕十二點,一點了,馬路上有個現象,人行道上,人排著一排排就在人行道上睡覺,先潑水,潑了水熱氣升騰,退一點涼,鋪上席子就在上面睡,人都在馬路上走。人行道成了睡覺的。一看,一排排像始沙丁魚罐頭一樣。像那樣,天氣到半夜發變化,很容易感受寒濕。當然這種情況下,有些白天感受暑熱,晚上又感受寒濕,就造成寒包火的特點。我們這裡講的香薷散主治,是感受暑熱不明顯,主要是暑天這個季節特點,乘涼飲冷感受寒濕為主。所以叫陰暑證。

寒濕,因為它挾濕,濕邪很容易內外相引,也就是寒濕在表,引動脾胃內濕,而這個內在脾胃運化障礙,有水濕內停的病人,也容易招致外濕。脾胃運化障礙的,有水濕內停的,一趕冒,往往以寒濕這個形式出現。所以香薷散的主治證候,看來是外感引動內濕,是表裡同病,產生內在的濕滯脾胃,引起升降失常的表現。具體來講,水濕阻滯,升降失常,嘔吐泄瀉,氣機阻滯不能正常升降了。不通則痛,腹痛泄瀉,濕滯氣機,胸脘可以痞悶,濕阻,舌苔白膩。所以這一組是濕邪阻滯中焦氣機,造成升降失常的表現。內外兩組證候,就構成了香薷散的全部證候表現。

從病機來看,它有個特點。一個外來感受寒濕,暑天,一個呢,表濕引動內濕。造成氣機阻滯,表裡同病。

在治療方面,既要祛暑解表,針對暑病,向外發散,散表寒祛濕,又要化濕和中,和中是和脾胃,恢復脾胃的氣機升降。治濕來講,可以幾種方法,我們說開宣,芳化,苦燥、淡滲幾種方法。暑天的特點,以化濕為最好。

功用

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方解

香薷外散風寒,芳香化濕
厚朴行氣,辛散芳香化濕
扁豆芳香化濕
使酒少量幫助藥力的分佈

香薷散裡,以化濕為主,兼顧苦燥淡滲,用香薷做君藥,香薷可以外散風寒。而且又能芳香化濕,芳化濕邪,通過化濕和中,外散風寒。它有“夏月之麻黃”的說法。夏天不用麻黃用香薷。那它這個發散表寒是針對表實證。風寒表實證。前面主治裡面談到它是無汗。

厚朴,臣藥,有兩個意義。厚朴是個行氣藥,氣行則濕化。本身厚朴帶有芳香特點,性味又是苦溫,苦溫苦燥,辛散芳香化濕。所以苦燥芳化,它同時具有,又可以暢通中焦氣機,有助於氣機的恢復升降。

扁豆作為佐藥,扁豆淡滲,滲濕。體現了芳化、苦燥、淡滲相結合。而是以芳香化濕為主。針對暑濕特點。

這方裡用少量的酒,服法有酒。幫助藥力的分佈。

香薷散是治療暑天外感風寒挾濕,暑天外感風寒挾濕。內證又有濕滯脾胃。升降失常的一個表現,表裡同病。採取祛暑解表,化濕和中。實際上它有解表散寒。

運用

辨證要點

惡寒發熱,頭重身痛,胸悶,苔白膩,脈浮。

一種風寒挾濕特點,而且表裡同病。暑天外感,要注意暑天很容易傷暑,內熱的狀況。

隨證加減

使用注意

表虛有汗,或中暑發熱汗出,心煩口渴者,不宜使用。

表虛證不適合,因為香薷是“夏月之麻黃”,辛溫發散力量相對來說還是較大的。中暑發熱汗出,心煩口渴,這是傷暑了,不是說夏天感受風寒挾濕,而是直接傷暑熱,而以發熱為主。中暑發熱,迫津汗出,而且傷及心神比較突出了。這個是香薷散不能用。寒溫有別。

新加香薷飲 《溫病條辨》

組成

香薷2錢 銀花錢3錢 鮮扁豆花3錢 厚朴2錢 連翹2錢。

功用

祛暑解表,清熱化濕。

主治

暑溫挾濕,復感於寒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口渴面赤,胸悶不舒,舌苔白膩,脈浮而數。

我們體會,暑天新加香薷飲證,附方這個新加香薷飲證是很常見的。新加香薷飲過去正方,現在作為附方。因為香薷散是基礎方,下面這個就是常用方。從病機來說,新加香薷飲和香薷散不同。它首先有傷暑的前提。也就是暑熱,內有暑熱,傷暑這個前提,又加感受風寒。所以新加香薷飲治法體現辛涼、辛溫複合的。辛溫複辛涼法。就是說,你本身有暑熱要清,又外面寒包火,有表寒要散。這兩個結合,所以祛暑解表,清熱化濕。清暑熱散表寒結合。

主治症狀,暑溫挾濕,復感於寒。總的來說,就說內有暑熱,外有表寒,又兼夾濕邪,這類發熱頭痛,發熱較高。臨床看發熱較高。由於外來還有風寒表實,所以惡寒無汗,口渴面赤是一種暑熱較重,胸悶不舒是挾濕,包括舌苔白膩,從脈象來說,有表證脈浮,暑熱脈數。結合起來,反應出浮數的特點。這類證在夏天並不比香薷散證少,還比較多的。

這類證候,由於它寒熱夾雜,表寒內熱,又夾濕,所以熱勢往往起伏,退熱又容易反復。新加香薷飲勢在香薷散基礎上,增加銀花、連翹,銀花、連翹可以清內熱,增加它清熱作用。同時這個清熱,用連翹可以外透。香薷是用來發散風寒,又能化濕。香薷、扁豆、厚朴是香薷散。加了銀花、連翹,把扁豆用花,增加它的化濕作用。花一類能輕清宣透,透邪化濕,這個作用。

新加香薷飲寒溫並用,說它辛溫復辛涼法。辛溫辛涼相結合。用於夏月外感風寒表實,本身又有內傷暑熱的基礎。外寒內熱,這一個常用方。

這類證小兒還發生挺多,夏天,因為它是暑熱很重的時候,他是稚陰稚陽之體,易寒易熱。一受熱,暑熱的基礎經常容易存在,又加上不足以適應外來氣候變化,感受風寒的機會也比較多。特別是小孩子,夏天很熱,大人抱著就睡著了。一下子反而感了寒,氣候變化。

這類病證中醫有它的優勢,因為我們,比如和西醫一起治療當中,西醫方法治療他的熱,由於挾濕,又是表裡同病,看看退下去了,燒又起來了,在過去治過一些這樣的病例。

當一遇到高燒到39度多,我們一些研究生,或年輕老師去看的時候,把小孩抱來,我記得最清楚,有個一歲左右的小孩子,父母本身還是華西醫科大學畢業的,在當地醫院裡當醫生,那時候我剛到那個地方,前前後後小孩發熱快一週了,天天輸液,剛一抱來,一看溫度挺高,我們有兩位研究生,也就是說,已經工作、教學,臨床以後好幾年了。又來讀研究生的。馬上本能反應,“哦,這個趕快用安乃近滴鼻子,或者用什麼什麼,就說西醫方法。我們汽車停下剛出來,小孩子抱來,我當時挺不高興,我說人家找你幹什麼?人家父母都是西醫,他想不起來要你教?後來,我說把小孩子抱到醫院去,這個路上,我去看,他們要跟著去,我說你們不要去。因為一去又是一套西醫的方法。你西醫又不如人家西醫,中醫方法你又不熟,兩個皮都沒弄好,結果臨床看了看,很明顯的一個新加香薷飲證。暑假的時候帶他們去實習,很明顯,不出汗,發燒,挾濕。到下午五點燒高了,早上退一些。西醫他也用點什麼銀柴針劑,這些它就算中藥了。其他西醫的針對性,一些對證措施,補液,這些支持的,有在用。特效方法很少。所以根據舌邊尖偏紅,發熱較高,無汗,為什麼無汗,外邪鬱遏,那就是個新加香薷飲證,這個基礎上,由於發熱高,加生石膏。而由於小兒發燒較高,又好幾天反覆,裡面有加一點點羚羊角粉,考慮不要動風,熱極容易生風。加一點這個。要在過去工作醫院裡,有犀角肯定加一點點,沖服的話,退燒又快,而且保護心神,防止動風,很好。羚羊角也能起到這個作用,量很少。因為這個階段,它畢竟還是一種先安未受邪之地這種想法。

開了以後,我就回到住的地方,他們問,老師開的什麼方?我說明天再看,第二天早上去,當然發燒退到38度,孩子父母說,他平時到上午也能到38度多一點,那我說再吃。頭天去,下午,傍晚吃了一付,第二天又吃,下午開始,溫度並不那麼高了。這個小孩整個結束就是用中藥一周。兩三天就出院了。一周就基本上是,後期的調理脾胃。

所以後來新加香薷飲這種治法,這個方,很多當地的西醫,他們也說用這個方。我說,這個方你還要必須加減方法,這個要掌握。不是籠統什麼都用這個方。新加香薷飲對夏月感寒,內有暑熱這個基礎表實證,這是不錯的。第二天學生去看,研究生看了一看,喔,新加香薷飲,後來效果出來了,他們對新加香薷飲印象都非常深了。所以方劑學在很多地方,用了就知道這個體會了。

祛暑還有一個方,下次再討論。

[完/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