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41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第七章 補益劑

上次我們討論完了溫裡劑,接下來是第七章補益劑。補益劑是體現了八法中的補法。 補法,嚴格講,在其他相關的各章裡,有時作為合用的方法,有經常兼用。

這一章的方劑,它是以補法為主。在講總論《醫門八法》的時候談到過,補法的分類,可以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這個思路分類,就是按基礎物質,不同的種類的虧虛來補益。也有以臟腑系統來補益,也就是補心、補肺、補肝、補脾、補腎,補五臟這種結構。我們的教材以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同時也氣血雙補,陰陽雙補,這樣分成六節。各選一些代表性的方劑。包括基礎方、代表方、常用方作為範例。

第一節 補氣

因為每一節,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點。所以我們在各一節的前面概述,簡要的提一下這個特點。

補氣的方子是針對氣虛證。氣虛,氣在人體有先天之氣,後天之氣,氣蓄積在氣海,有上氣海,下氣海之分。我們這裡所講的補氣,主要是以脾肺氣虛,特別是脾氣虛為中心的後天之氣。後天之氣,因為後天之氣來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穀精氣,和攝入的天陽之氣結合而成。先天之氣,它由腎精所化,腎精化生腎氣。所以這裡涉及到的補氣,涉及到相關各臟的話,不在這一節討論後天之氣,這個補益方法之內,那在後面相關的補陽的方裡要涉及到。

補氣方配伍基本結構

補氣藥+除濕藥 (開宣,苦燥,芳化,淡滲)
+行氣藥
+升提藥

補氣方它的配伍基本結構,首先是以補氣藥為主,像人參、黃耆這類補氣藥為主。常配伍除濕藥,由於氣的源頭在脾,“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脾的特點,它是把水穀精微化生為氣血津液,如果氣不足了,運化功能減弱,水反為濕,穀反為滯,水穀不得正常運化,轉化為病理產物水濕。所以既然用補氣藥,是治療脾氣虛為中心的這類證候,那往往伴隨脾濕,病理產物挾有脾濕,所以皮就有喜燥惡濕這個特點。用藥來說,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濕藥。根據不同的情況,補氣方劑可以用結合開宣肺氣,氣行則濕化,配桔梗一類的。可以用苦燥的,像蒼朮、白朮苦溫燥濕的,可以在補氣健脾的基礎上燥濕。祛除脾濕。可以用一些芳化的藥。比如像白蔻、砂仁,芳香化濕。

如果脾濕偏重於中下,特別脾虛以後,脾濕下流,那還要通過淡滲利濕、利水,來祛除病理產物。除濕藥是在補氣方裡應該說配得最多的。它既能兼顧病理產物,又能使得你用的補氣藥補而不滯,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補氣經常配伍行氣。行氣當然有助於化濕,同時行氣也可以使補氣藥補而不滯,體現通補的方法。

因為氣具有升舉固攝的作用,所以如果氣虛到一定程度,往往可以產生氣機下陷,常見的脾虛下陷這一類。所以在補氣方裡,有時要配一些升提藥。像補中益氣湯裡的升麻、柴胡。小量的這類的使用。就是說針對氣虛引氣的氣機下陷,要結合一些升提藥,升陽舉陷。

補氣的配伍方式,往往這一類多。其他比如還有一些,有的氣血兼顧,可以配一點養血藥,當歸是常配的。因為考慮到氣血陰陽互根,這也是常用的。前面配除濕、行氣,這是最普遍的。這是補氣方的基本結構。

四君子湯

補氣的代表方,基礎方是四君子湯。從結構來看,它雖然不是張仲景的方,但實際上,人參、白朮、甘草、茯苓這幾味藥的一種組合,裡邊很多配伍的基本結構,在仲景時代就有了。唐代類似這類的結構更多了。到《和劑局方》把它確定下來,這個基礎方。特別對它的主治的描述就比較全面,奠定了一種對氣虛症基礎見證、基礎病機一種基本治法。

四君子湯在方劑學上,或者我們對補法研究,補氣方劑的系列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的。在《傷寒論》裡面,典型的一種補氣方,比較平和的,偏溫的,溫而不燥,不熱,這類補氣方,就是說我考慮,歷史上可能有傳抄這些當中丟掉了,這方面反映不突出。應當是在相當於漢代的當時的整個文化,包括社會經濟建築各方面。都是按五顆星來佈局的話,中央這個黃龍,應該是類似四君子之類的結構。南方方位上屬火的,朱雀是苦寒的,北方真武是大辛大熱的。東方青龍,西方白虎。青龍應該溫,白虎應該涼。等於說整個是一個很平衡的。那就沒有像四君子湯這樣一個方,它是屬於偏溫補,補氣而並不溫燥的這樣一個方。而且形成這樣一個五行的中間黃龍這樣,應該有這種地位的方。所以按照這五臟系統,五顆星來佈局的話,應該是說缺了黃龍、朱雀。

四君子湯在宋代,把它從大量的方當中,類似這種結構當中,提取出來,組成一個基礎方。

基礎氣虛證

望:面色萎白
聞:聲低息短
問:倦怠乏力
切:脈來虛弱
+ 食少便溏脾氣虛
心悸怔忡心氣虛
自汗惡風
易感風寒
肺氣虛
兩脅不舒
鬱鬱寡歡
肝氣虛
其中,脾胃氣虛是後天之氣不足的常見證型基礎

《醫方考》上把基礎的氣虛證,用望聞問切,各取一診來反映它。這也對中醫的辨證是個證候規範的,古代的一種過程。一望他,面色萎黃,或萎白。聞診,聲低息短,問診,倦怠乏力,切診,脈來虛弱,或者脈來虛軟,望聞問切各一診。相當於氣虛的基礎見證。而這類的氣虛基礎見證基本上就是脾肺氣虛的基本表現。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如果臨床反應上,食少便溏為主的,那就是脾氣虛,相當於加上食少便溏就是脾氣虛,基礎氣虛見證側重在脾氣虛上。如果反應出心氣虛,不能行血,心氣虛,不能溫養心體,可以心悸,嚴重的怔忡。肺氣虛,肺氣輸佈陽氣運行到體表,肺氣涉及到攝衛固表,所以表現出自汗、惡風,易感風寒。兩脅不舒、鬱鬱寡歡肝氣虛的表現。

腎氣乃腎精所化,我們後面講到補陰、補陽的時候,涉及到腎,腎氣虛它跟這些不同,它肯定有一個基本的腎虛表現,“腎主骨”,“腰為腎之府”,可以腰痛腳弱,腰膝酸軟這一類。再加上一種腎不納氣,呼多吸少,都反應出一種腎精化生腎氣的不足,但腎氣還有常見的,比如說它司關門開合,腎氣虛也可以涉及到腎司二便方面的一些問題。有一類的是共同的。在這裡我們說的氣虛,主要指的是以脾肺氣虛為代表的一類後天氣虛。

在基礎氣虛證涉及到其他臟腑的具體氣虛裡,脾胃氣虛是最基礎的。歷來把這個看做是證型的基礎。這在中醫的理論實踐中,今後我覺得這個方面也是要不斷發展的。根據社會經濟各種不同,應該不斷發展的,古代對脾胃非常重視,現在應該說,肺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將來就是說,對氣虛的常見證型基礎,脾肺怎麼更好結合起來反映。實際上後天之本,脾肺都是生化系統。

功用

益氣健脾。

從四君子湯的反映的主治,剛才我們說了,是一個基礎的氣機見證,加脾胃的納運功能的衰退,這兩部分構成。因為從剛才這個表推理方法,對方劑主治,不同臟腑氣虛這個主治,同學的把握,按推理方法容易記憶和理解。

方解

人參補脾肺氣
白朮益氣健脾燥濕
茯苓益氣健脾滲濕
使甘草助人參益氣,調和藥性

這個方怎麼體現出一種治療氣虛見證的基本架構?功用是益氣健脾,當然補氣主要,這補氣,要結合幫助脾胃運化,人參為君,補氣的常用藥,補脾肺之氣。通過補脾肺之氣,這個後天,補益後天的元氣。白朮為臣,白朮苦溫,它能幫助脾胃運化,益氣健脾的同時,可以燥濕,擅長於燥濕,和茯苓相配,茯苓是益氣健脾滲濕,所以白朮茯苓相配,在仲景時代就是一個基本的除濕的結構。把濕邪從中焦的苦燥,下焦的淡滲,除濕。這裡要注意茯苓的淡滲(利水)有個特點,它的起點是在中焦,因為從利濕來說,它的起點在哪裡挺要緊的,古人用藥上也很考慮,你比如說像車前、澤瀉、豬苓,利水藥很多,茯苓也利水,澤瀉、車前這類是在下焦,車前它要入心經,包括木通這一類。它與小腸,心與小腸以相比,小腸、膀胱這個起點向下,作用點在下焦,茯苓是在中焦,都是水濕壅滯,都是脾不運濕,脾不運濕和腎氣虛、腎陽虛,不化氣,水濕壅滯,在下焦,你通過利水的話,我們一般要用起點在下焦的,特別是有些,比如像補中益氣湯裡邊的話,它就不能用茯苓,脾虛氣機下陷,它容易增強下陷的。同樣像完帶湯裡邊,它也有一種基本能化濕,就隨著氣陷,帶下綿綿不絕,量多,虛證的。這個時候已經有濕濁形成,要不要滲利呢?要滲利。那用車前而不用茯苓。茯苓增加它,它在中焦,增加脾濕下流,氣機下陷的一種趨勢。所以什麼時候用茯苓一類,什麼時候用車前、澤瀉一類,就要根據它重點應當是在哪裡開始。

茯苓、白朮的聯合,是有較強的除脾濕作用。甘草既能幫助人參益氣,又能調和、緩和藥性。使這方持久發揮作用。所以這也是很標準的君臣佐使四味藥這個結構。成為補脾益氣兼有除濕作用的一章基礎方劑。

四君子湯與理中丸的比較

四君子湯與理中丸有三個藥是一樣的。人參、白朮、甘草。作用上它們都是健脾益氣,功用裡都有健脾益氣,比較的話,從治法和適應證候是不同的。

理中丸四君子湯
病機中焦虛寒脾氣虛運化乏力
治法溫中為主,溫補結合益氣健脾為主
君藥乾薑人參

從兩個方的病機來看,理中丸強調的是中焦虛寒,中焦陽氣不足,所以治法是溫中為主的,用藥是以乾薑為君。我們上次講到理中丸,那個方曾經有些醫家認為人參應該補的做君藥,多數還是認為乾薑為君,以溫中為主。以溫為主,補為輔,溫補結合。治療中焦虛寒這種裡寒證,而四君子湯呢,它是補氣為主,針對證候是脾氣虛運化乏力,所以益氣健脾是它的主要功效。因此用人參、白朮、茯苓,人參為主,白朮、茯苓幫助它健運除濕,這樣一種基本結構。所以這兩個方都是基礎方。針對的基礎病機,和它用藥的基本結構,和功用的主要方面,都是不同的。

運用

辨證要點

面白食少,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

就是前面講到四個望聞問切,各一診的基本見證。這裡直接反應了脾肺,特別是脾氣虛,運化無力。所以面白食少,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

隨證加減

隨證加減實際上結合後面附方,因為虛到一定程度,主要體現在脾的運化功能減弱,有能相應產生水濕,濕聚就會成痰。痰氣阻滯中焦,升降不利,可以有這種嘔吐、惡心、脹悶。嘔吐、胸膈痞滿這類,可以半夏、陳皮結合。到後面六君子湯就是這種思路來的。

如果偏心氣虛,心悸失眠,可以增加養心安神。氣虛如果發展到有一定陽虛,或者兼有陽虛,也就是說畏寒肢冷,四肢不溫,四肢清冷,有寒性收引凝滯,可以又不同程度脘腹疼痛,可以增加薑、附。

對四君子湯,很重要是掌握一部分常用的加減方。

附方 ─ 異功散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四君子湯加陳皮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滯

主治

脾胃氣虛兼氣滯證,食少便溏,胸脘痞悶。

四君子湯附方,一般異功散都是放在第一個。出自《小兒藥證直訣》,它針對小兒氣虛,脾氣虛部運以後產生水濕,很容易阻滯氣機。所以反應出脾虛氣滯。針對的脾虛氣滯證。氣機組滯胸脘,有痞悶。食少便溏是概括代表了脾氣虛的基本表現。

異功散是常用方,也是一種基礎方。就是脾虛基礎上有氣滯。從這個方發展的。比如說,脾虛氣滯進一步呢,水濕壅滯,濕聚成痰。那就成為六君子湯。六君子湯跟香砂六君子湯不同。六君子湯就是半夏、陳皮加點薑棗,那是反映了脾虛濕聚成痰,阻滯氣機。可以又脹悶,噁心,嘔吐,咳嗽有痰。如果痰氣阻滯比較重,那就痰氣互結脹悶重,胃氣上逆也可以加重,再加上可以有疼痛,可能出現胸脘有疼痛。那可以增加理氣化濕、行氣止痛,木香、砂仁,最早香砂六君子,它是一個香附,最早用香附砂仁,後來也有用木香、砂仁。到目前多數用木香、砂仁。它有歷史的一個演變過程。

附方 ─ 香(附)砂六君子湯

組成

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木香、砂仁、生薑

功用

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滿,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附方 ─ 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證分析

脾虛濕盛證。

參苓白朮散是個常用方。也就是以四君子湯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常用方。它發展的方向是脾虛濕盛。一般來說,脾虛時間,都有段時間了,所以才形體消瘦,就脾虛程度,比起益氣健脾那個四君子湯證來講,脾虛要重,脾濕要盛。也就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積聚較盛,而以脾濕造成的一些泄瀉。婦科帶下這類為主要。當然有些也可以又下肢輕微的浮腫,主證第一個是泄瀉,濕盛泄瀉。原因是脾虛以後,脾濕不化,造成失較重,這是參苓白朮散的特點。表現上除泄瀉,婦科也常用這個。那一組基礎的脾氣虛見證,應該照樣存在,而且較重。舌像上,因為濕重,苔白膩,脈或者軟弱,虛,或者緩脈,緩脈也可以,虛而挾濕了。

功用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它的化濕和利濕力量較大,補氣健脾也比在四君子湯基礎上,經過加味,增加了這個力量。所以這個方臨床用得較多。

方解

人參補脾
白朮補脾
茯苓補脾
山藥補脾潤肺固腎
蓮肉補脾補脾
白扁豆強補脾除濕作用,化濕利濕
苡仁強補脾除濕作用,補脾利濕
砂仁化濕和胃
陳皮化濕和胃
佐使桔梗開宣肺氣助化濕,補脾養肺
甘草幫助益氣,調和藥性

從組成結構來看,人參白朮茯苓,就是四君子湯基本結構,加甘草,所以分析以四君子湯這組基本結構,可以做為君藥。也有的方義分析把四君子湯加山藥,包括蓮肉,都看成一組,都有補脾作用。而且山藥、蓮米本身還有固腎作用。特別是山藥固腎。它這個濕很重,帶下量多,清稀,有這個特點,包括脾虛不能運化水穀精氣以後,有水濕下流,要有一個固攝。所以它既健脾益氣,也有固腎的特點。把山藥、蓮米當做臣藥也可以,和扁豆、苡仁(臣藥)相結合,增強補脾除濕作用。扁豆既能化濕也能利濕,苡仁除了補脾以外,利濕為主。這君臣藥相合,應該說補氣除濕力量大得多。而且像山藥這一類,上可以潤肺,中可以補脾,下可以固腎,照顧比較全面。

佐藥,砂仁和陳皮,都有化濕作用,能夠化濕和胃,濕邪重,通過淡滲之外,理氣芳香化濕,而且合胃降逆,防止氣機升降失常。

桔梗在這裡有兩個意義,一個開宣肺氣,本身有助於化濕,一個它可以補脾養肺,使全方補脾養肺,培土生金,既是佐藥,又是使藥。有引經這種作用,載藥上行。這也就是後來參苓白朮散常用於小兒脾胃虛弱,造成脾肺氣虛,不能防禦外邪,經常反覆外感,這是個治本之方。這桔梗就起到載藥上行,體現這方可以脾肺同治。培土生金。這是方義分析當中重點之一。

甘草既是佐藥,幫助益氣,又是使藥,調和藥性。

參苓白朮散可以用湯劑,從傳統來看,長期用丸劑比較多,服用時間較久,療效才能好,才能鞏固。

我們除了用於泄瀉以外,還經常用於婦科的帶下,量多,病程較長,用這個方做為緩治,也是常用的。特別小兒的反復發作,像慢性氣管炎發作,它特點,平時一發作,痰量很多。咳喘,反覆感冒。感冒引動,一般開始,發作期吃點湯藥控制,比如說華蓋散,有時候結合苓甘五味薑辛湯,這類配起來,表裡同治。控制了以後,馬上配丸藥,一般最少吃三個月,長則半年。因為我們在八十年代,觀察了不少這樣的小孩子,其實這種治法是根本的,很重要的。吃一兩個月丸藥以後,他的再感冒,再誘發,這種逐漸減少。這類小孩往往是小學,讀到一二年級,他前頭沒讀書,前一兩年幼兒園,這就開始又發,觀察小學在一二年級這個時候,用這類丸藥給他,如果穩定了,不大發了,後來在一直讀到中學,甚至於到大學的,他的老毛病就很少了。有這個現象。很小的小孩子,比如一歲多,這些經常咳喘這種,這個也化水(服),家長也會用參苓白朮丸。效果沒有這個,沒有大概六七歲,七八歲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堅持吃要好。斷根以後,自身這個小孩生理規律在長的過程,好像過了這個階段以後,給控制了,將來發作就很少。就是表虛容易感冒,這個容易控制。

這個方,也有在配丸藥的時候,結合黃耆、升麻這類,結合一點升的。因為它本身濕盛以後,這種脾濕都是反應在下部,帶下、泄瀉,結合一點升,更好一點。

參苓白朮散中桔梗的配伍意義

  1. 開宣肺氣,除濕,以通利水道。

    肺氣通暢,肺主肅降,水道得通,有助於除濕。

  2. 載藥上行,培土生金,增強保肺之功。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泄瀉,舌苔白膩,脈虛緩。(泄瀉為主,有基礎的氣虛見證,加上濕重,苔膩,脈虛緩)

隨證加減

久瀉兼裡虛腹痛,加乾薑、肉桂。

泄瀉為主,如果久瀉,一般來說,可以由氣虛涉及到陽虛,所以表現在久瀉,特別兒童,消化不好,他可以手足發冷。加乾薑、肉桂,適當配伍溫陽。而且配了以後,實際上和理中結合並用了。

附方 ─ 七味白朮散《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四君子湯加藿香、木香、葛根。

功用

健脾益氣,和胃生津。

主治

脾胃虛弱,津虛內熱證,嘔吐泄瀉,肌熱煩渴。

這個方是常用的。它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有脾胃虛弱的基礎,它是以胃氣不和為主。所以反映出來嘔吐泄瀉。藿香、木香都有一定的和胃作用。它健脾益氣,和胃生津。用了葛根了。

補中益氣湯 一類方《內外傷辯惑論》

參苓白朮散是個常用方,補中益氣湯,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前面講了參苓白朮散是一種脾虛濕盛以後,也涉及到一種脾濕下流,脾濕下流這種泄瀉,帶下。我們要討論的補中益氣湯,從李東垣它自己所講有脾濕下流,但這兩方治法上是差別很大的。有很多類似症狀,但治法上差別很大。

病機

脾虛氣陷。這個概念是李東垣用升陽舉陷治療脾虛氣陷,他建立的。後世的張景岳到張錫純,在他的基礎上,都相應制定了一些方,像舉元煎、升陷湯。一般都承認了補中益氣湯是在治療脾虛氣陷上,是一個開創。

在甘溫除熱法方面,治法上也是個開創奠基。這當中他建立的一個“陰火”的理論,很多人很重視在研究,但到現在沒有統一。所以學習補中益氣湯,主要是從病機、治法的角度來理解它,臨床的主治和這個方的組成。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個作為本科不是討論的重點。

比如“陰火”,李東垣書裡“陰火”說的很多,他幾本書裡,到處說到陰火,用它來解釋“氣虛發熱”,一共說了四十幾個地方,陰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腎火也有,他都叫陰火。所以這個方講的話,重點是在它的主治證候,和病機分析。主治、臨床運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裡面,升陽舉陷的特點及它運用方法。

主證,脾虛氣陷證。因為氣的功能當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攝功能,氣陷,本質上是一種不固攝,體表表氣不固,氣不能固攝自汗,那和這種,比如說氣機下陷以後形成那個泄瀉,下陷我們升舉,體表失固,我們固攝,從力量上、從作用的特點上,實際上和氣的五大功能中間,一個固攝功能都有聯繫。

補中益氣湯主治證候是脾氣虛了以後,側重在固攝功能方面的降低,固攝能力大大降低。固攝哪些東西呢?其實它臨床主治涉及到固攝氣、血、津液,還包括腎精的精。氣、血、津、精、神,以及臟器,這些都涉及到補中益氣湯的運用。所以對補中益氣湯的主治。第一組痺然是基礎的脾虛見證。食少便溏,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都是基礎的脾虛見證,包括面色萎白或萎黃。再加上一種氣陷以後反映臟腑下垂,人直立的,它不能固定在一個局部,涉及到一個氣機的固攝力量不夠,所以包括像脫肛,子宮脫垂,中醫過去叫陰挺下脫,婦科。下陷在胃下垂,過去描述叫脘腹墜脹,因為它沒有現在那個說借用X光看到了。至於氣陷之後,久瀉久痢,崩漏,涉及到不能固攝津液,不能固攝血液,包括這種皮下出血,補中益氣湯經常用於氣虛不攝血,出現這種皮下出血,現在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用補中益氣也是很好的。特別小兒在這方面,也有這種脾虛不固,不攝血這個類型。

補中益氣湯證它可以有氣短,前面說基礎氣虛見證,氣短,可以有自汗,自汗也是一種津液不固,可以有早上起來一陣頭昏,眩暈清陽不升,所以它固攝是多方面的。精神、神志疲乏,神志恍惚。它這種升舉固攝,也能固攝心神,所以說脾虛氣陷,不能簡單看看就是臟腑的下垂,或者像久瀉久痢,崩漏這幾樣。它是固攝涉及到人體裡面的組織的失固以後,不能維持一定部位,以及基礎物質氣、血、津、精、神,多方面的。所以有兩部分構成,我們教材把氣虛下陷失血、臟器下垂,和這種基礎氣虛見證並列為三條。三個部分。實際上應該兩個部分。

關於氣虛發熱證

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鬱遏陽氣,化火上攻。

關於這個氣虛發熱證,這是歷來討論比較多的。李東垣他這種虛火,虛熱,把它叫陰火。你要一看呢,“陰火者,心火也,...”這一段,他就聯繫到心,但是再一翻他那四本書,《脾胃論》《醫學發明》《蘭室秘藏》《內外傷辨惑論》,人們往往以《內外傷辨惑論》裡提到的那一段,《脾胃論》裡也有,作為根據,但實際上四本書裡,他提陰火,到處都在說陰火,所以直到現在,搜集他寫陰火的資料越多的話,越弄不清楚他說的什麼了!最後人們概括他講得比較直接點的呢,它是一種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鬱遏下焦陽氣,化火上攻。所以對這個因為他的引文也不完全統一了。整個裡面就是兩個意思,最直接來說明的兩個意思。一個是脾虛清陽下陷,脾濕隨之下流。下焦是元氣所在的地方,脾濕鬱遏下焦陽氣,化火上攻,這造成一陣燥熱,這種氣虛發熱。

當然根據他談的,我們現在解釋,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脾虛清陽下陷,清陽是止的脾的清陽,脾虛清陽下陷在下焦,鬱而化熱,這提法有點差別,但都跟脾虛,水濕,脾虛以後,脾濕下流有關。鬱遏下焦陽氣,這種時候化火上攻,一陣的燥熱,這樣解釋的。

臨床上現在怎麼把握這個呢?個人當時有這個體會,實際上這種燥熱都上午發生,活動一下,一陣燥熱,伴隨出汗,休息一下,好一些。熱程度不重,往往手心有點熱,手背不熱,所以這個要和那外感發熱區別。關於補中益氣湯氣虛發熱證的一個特點,和歷來一個理論解釋問題。

[完/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