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44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當歸補血湯 《內外傷辨惑論》 一類方

上次討論到當歸補血湯。它治療血虛陽浮的發熱。當歸補血湯歷來也把它叫做甘溫除大熱,所以也有把它叫做甘溫除大熱代表方。但是比較起來,補中益氣湯是正式做為一種代表方。

問題

  1. 血虛為什麼會發熱?
  2. 血虛為什麼重用黃耆?
  3. 補氣何以用黃耆而不用人參?

血虛為什麼會發熱,了解這個機制,它在於這個方的一個構成,這個方的一個治法,這才能理解。血虛涉及到氣血的一個相互關係,血虛到一定程度,慢性有些消耗性的,或者一次出血量較多的,造成了氣血之間陰陽相互維繫的關係,平衡被打破,在正常情況下,氣要攝血,血要載氣。所以我們常說氣為血帥,是包括了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液能在脈道裡面正常的運行,靠氣的裹攝。血虛之下,一般這個方治療的幾類,一類慢性病引起陰血消耗,或者產後失血,或者瘡瘍時間長,像膿水流漓這類,或月經血過多,它引起陰血不足,陰血不足到一定時期,造成的血不載氣,陽氣浮越於體表,形成一個發熱。這個氣血關係,就有點像,我有時比喻,像汽車和司機的關係,汽車運行要靠司機開車,氣要行血,而司機必須是坐在車上開,又使血要載氣。一旦血喪失了,陰血虧虛了,那就氣無所附,這個出血。汽車翻出去了。司機也就沒有地方坐了。由於浮越於外。

像這類產生症狀主要是一個發熱,他有一種陰血消耗,或者陰血虧虛的一個病史。

從症狀看,古人說它證像白虎,有的說證同白虎,就是說它表現出來的臨床證候,類似於白虎湯證。但不是白虎湯證。它可以有發熱,甚至有的還很高,可以有出汗,陽氣外浮,可以有發熱出汗,可以有口渴,但這種口渴呢,一般是喜歡喝溫熱的。白虎證的脈洪大,當歸補血證這種血虛陽浮的發熱,脈按之無力的。洪大而虛,按之無力。所以從現象上看,類似於白虎證,從本質和四診的體察,它有很大的區別。特別這個發熱,從我自己幾十年用當歸補血湯的例子當中,真正像白虎湯那麼高熱,我覺得只有一例,所以多數這個熱像並不高,報導裡,高熱這類病例是有的。但是這類的體會,當然不是很深。

當歸補血湯裡重用黃耆,為什麼重用黃耆?首先血虛證,它有血虛失去濡養這種基本病機,跟當歸補血湯證病機不同的。補血湯證病機它是血虛以後,血不載氣,所以血失濡養和血不載氣,在病機上是兩個概念,它主要傾向於這個方面,那這方面我們在補充陰血,像當歸補血,黃耆固攝浮陽,而且它也能攝血,也能生血。所以黃耆在這個方裡作用,既能補氣生血,又能補氣攝血,因為它有出血,同時它是固攝浮陽,所以要用它的固攝力量。因此用量較大。原方五倍於當歸。它用黃耆多的主要目的是固攝浮陽,同時還有益氣攝血這個作用,並不單是生血。後面要講的歸脾湯裡,黃耆主要是補氣,氣血雙補,補氣以生血,有這個作用,這兩個作用重點不同,所以在當歸補血湯方義分析討論,由此引起了誰做君藥?多數認為,當然從益氣攝血,固攝浮陽角度,應該是以大劑量的黃耆作君藥,但是這些年來有些用當歸補血湯,黃耆量不是很大,減少黃耆用量,它也說當歸補血湯。黃耆量減少這個方不叫當歸補血湯。黃耆量減少的話,這方以補氣,黃耆補氣生血,當歸本身是養血的,這樣的結構就應該是當歸為君藥,補血為主,而不是固攝浮陽為主。所以對這個方還有一個量的一個決定性。這是血虛證為什麼重用黃耆。

至於補氣,在這方用黃耆不用人參的意思呢,本身是這個用黃耆在這裡不僅僅補氣,固攝,這種固攝力量來講,黃耆是很突出的。所以歷來用黃耆,它除了補氣固攝,過去還認為也活血作用。包括我們說的黃耆桂枝五物湯這類,治血痺。特別唐以前,除了補虛治虛勞,很多利用它活血方面作用。像外科的專科方書,《劉涓子鬼遺方》裡,十多個地方都用黃耆。一共一百幾十個方,用的比例就很高。用在外科瘡瘍這些,除了補氣,托裡排膿。它很多涉及到一個暢通血脈的問題。所以在這個方裡,它雙向的,既能固攝,又能整個方和當歸同配以後,可以補而不滯。

有的人說這個方,黃耆偏溫,甘溫,溫燥,在臨床使用當中,當然光這兩味藥,實際我們用還是有個配伍。制它的一定的溫燥。因為它用量大了以後,容易助熱。就像十全大補裡面配,這類如果吃久了,它會助熱。

當歸補血湯在臨床使用,退虛熱,有時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於出血引起這種陽氣外浮的發熱,我們過去有一例病人。因為遇到類似這樣情況,比較典型發高燒的一例,這例印象很深。當時還是給函授大學的同學上課。函授大學裡有一個班,夫婦兩個都是在衛生系統工作。一個衛生局工作,一個衛校工作,年青人。也是函大的一個班長。這女學生堅持讀書,同時又工作。懷孕以後,開始說雙胞胎,後來發現是三胞胎,所以到成都的第一婦產醫院生孩子,當時三胞胎也比較少見。所以記者也採訪。記者每天把電話給醫院問情況。後來還沒到一週的時候,按常規,記者問你們產婦是不是一週以內都會出院呀?醫生說一般都能出院。所以剛到一週,他就沒到醫院了解,就登了個消息,問小孩子順利嗎?順利。他就登了一個“三胞胎平安出院”。說那三胞胎平安出院,其實出不了院。那天醫院晚報一看,說沒有出院,你怎麼說平安出院呢?就跑到醫院一了解,產婦發高燒,產後感染。產後感染,你這新聞登出去了怎麼辦呢?動員家裡面,小孩子都很好,很平安。就小孩子接回去。你不是說三胞胎平安出院嗎?沒有寫產婦平安出院。哦,這就回去了。他這個先生就兩頭忙,那邊有小孩,當時衛校,衛生局,大家都幫著來養這小孩。年青人怎麼養呢?也要補助救濟,分別的帶。

這邊呢,產婦在醫院裡高燒,情況不好。所以中西醫會診,那醫院有中醫科,由於發燒一下就到三十九度,三十九度五,很高,銀翹、白虎這一類就用,出汗也多,發燒較高,心煩,面紅,但是用了這些清熱瀉火,同時也考慮一些清熱涼火,(從看他們開的方)。結果熱勢起伏,下來一些又上去,這樣子到一週的時候,小孩子走了,她出不了,所以到學校同學大家出主意,是不是請學校老師看一看。我們去看的時候,他們中醫科醫師也是我們學校過去的學生,我們想了想,這裡面是不是要結合益氣攝血,固攝浮陽。於是就開了一個方,還是用石膏、丹皮,但是和黃耆、當歸合用。黃耆量相對多一點。但還沒到這個五倍。用黃耆,同時也用了芍藥這一類的,像有一點陰柔的,黃耆用到20克,沒有敢用到當歸的那麼多倍。他們醫生一看,因為一般醫院的規矩,要當地醫生簽字,那醫生說,黃耆這麼大量,她發燒這麼高,這怎麼行呢?我說我們看法呢,她是血虛陽浮,陽浮火旺,你要清熱瀉火和益氣固攝浮陽相結合,雙向調節。有很多病機是對立狀況,同時出現,所以後來他們還是不敢簽字。我們就走了。

後來學生呢,他們就自己拿這個方,因為他們中醫科開的方,也是他們到藥房去抓的。因為西醫的婦產科醫院沒有專門熬藥的。自己熬的送來。最後吃的藥還是我們開的那個方,吃了藥以後,逐漸燒就開始退下來,而且出很多汗,也逐漸控制了。這個條件我們觀察,還是中西結合,也這個或者補液,補液它能一定程度維持你這個溫燥藥。前提要維持營養平衡了。再一周左右,就出院了。熱勢整個控制了。這個例子,後來家屬跟醫生說,我們吃的有黃耆的那個方。婦產醫院它那個中醫,也是我們學校畢業的。他說要叫我們,發燒這樣高,怎麼都不會用黃耆,開這麼大量的黃耆。

但從這個例子,當時因為看這類病也是一些教研室年輕老師帶教,可能一起在商量看,那時我也五十歲不到,大家體會臨床上這個證,證像白虎,這特點是有的,但真正遇到這類的情況不多。從這個例子體現,血虛陽浮的發熱,還是存在的。

主證分析

血虛陽浮。

這張李東垣的,在血虛陽浮當中,通過大劑量的補氣固攝扶陽,也是一種甘溫除熱前提下一種創造。

主證

發熱,證像類白虎。
血虛 → 陰不維陽 → 陽無所附 → 浮越肌表。

發熱是它的一個主證。類似於白虎,就從我們剛才講的,它的發熱特點一般來說,沒有白虎湯高。應該是沒有白虎湯證那麼高。口渴來說,不喜冷飲。口渴喝水量不多,咽乾口燥,但是這個和溫、熱這一類,這是從原著記載這些都是這個特點了。脈是看起來比較大,按之乏力。所以從病機自血虛以後,陰不能維陽,陽無所附,陽氣浮越於體表造成的。當歸補血湯臨床上用於像中醫外科癰瘍腫毒,特別是在化膿時間長,膿水流漓。這時候發生的熱,雖不高,但是有很多帶有血虛陽浮的特點。

白虎湯證與當歸補血湯證比較

白虎湯證當歸補血湯證
病機氣分熱盛證(實熱)血虛陽浮證(虛熱)
見證煩渴飲冷煩渴喜溫飲
身大熱大汗身熱無汗(也可有汗)
脈洪大脈大而虛,重按無力

這個表是白虎湯證與當歸補血湯證的一種比較。當歸補血湯證有的是有汗,有的是無汗,陽氣浮越於表,不能固攝。加上熱勢,這種虛熱熱勢蒸迫,臨床可以有汗的。這也是我們當時討論當中的一個疑點。

血虛發熱的機理

1. 勞傷內傷 → 陰血不足 → 陰不制陽發熱 浮陽充斥脈道 → 脈浮大
陽氣外越而耗損 → 脈虛
衛氣外泄 → 肌表失固 → 津液外出 → 多伴汗出
2. 急性大量失血 → 氣無所附 → 陽氣外越

發熱,一方面勞倦內傷,慢性消耗,這種無形消耗可以引起,歷來也包括這種無形的消耗,勞倦內傷,引起陰血的不足。一類急性大失血,氣無所附,可以導致陽氣外越,造成發熱。這是具體的像脈洪大,脈虛,按之無力。產生的一個機理。所以多數伴有汗出。有陽氣外浮,肌表失固以後,津液外泄造成。

功用

1. 補氣生血 2. 固表留陽

黃耆 補氣生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名醫方論》
固表以挽固陽氣蓋此時陽氣已去裡而越表,恐一時固裡不及,不得不從衛外以挽留之。
攝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這方裡黃耆的作用,歷來看法,除了固攝浮陽以外,益氣攝血,益氣生血,但是主要的是固攝浮陽。如果用來益氣生血的話,用不了那麼大的量,這兩味藥如果作為益氣生血出發的話,和當歸在一起,那一般認為應該當歸作為君藥,它這個失血用補氣方法來是強調,仍然強調固攝,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自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從這個角度,它也有攝血的作用,益氣可以攝血,這是黃耆的作用。

用量特點:

  1. 血虛發熱的基礎方。
    黃耆:當歸 5:1 (原著)
  2. 補血的基礎方。
    黃耆:當歸 3:1

很多方裡,當歸和黃耆用量,在它常用量當中都是中等用量。用來補血。因為整個黃耆當歸習慣用量,當歸是自身用量範圍比較小,當歸在臨床上,像我們一般作為臣藥、佐藥這些,都是六克以內,所以用量,當歸是不宜過大的。

辨證要點:

肌熱,口渴喜溫飲,面赤,脈大而虛,重按無力。

肌熱就是說發熱,但不強調這個熱非常高。口渴喜溫飲,面赤,面赤這一點,遇到的病例很突出,脈大而虛,重按無力。脈可以洪大,重按起來偏虛,無力的。

隨證要加減:

這類血虛陽浮,婦女經期月經過多,或者產後兼一些外感的發熱,頭痛。產後本來也血虛,兼外感,兩個因素結合,那更加容易形成頭痛發熱了。可以加一些疏散,比較溫和,疏散表邪的。外科瘡瘍久潰不愈,難以收口,氣血兩虛又餘毒的,這時候加清熱解毒的。這時候黃耆不僅可以治療這類發熱,而且它還有幫助生肌的作用。可以有托毒排膿的作用。在遇到出血,用它來益氣攝血的時候,還可以加一些收澀的藥。龍骨,山茱萸,阿膠這類善於止血的藥。

使用注意:

陰虛發熱者忌用。

這種虛熱要和陰虛發熱,在發熱的一些特點、脈像、兼挾證,這些方面進行區別。

當歸補血湯代表了一種治法,一類治法。治療血虛發熱的,是一類方。

歸脾湯 一類方 《正體類要》

主證分析

食少體倦,舌淡,出血證(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
失眠、健忘
心悸、怔忡。

補血劑中的第三個方─歸脾湯。歸脾湯的分類,各個教材和參考書是不一樣的。大多數把它放在補血劑,也有的放在氣血雙補。因為它實際上脾氣虛,心血虛,而脾氣虛能夠不生血,所以從關鍵的這個方的一個立足點,心脾兩虛,補脾為主,加上它還能夠益氣攝血,治療脾不統血常用。所以這個放在補血。通過益氣來生血,代表這種治法方面,補血力量多一點。像過去五版教材,現在這個教材,很多都放在補血劑。上一版之後出來的高級叢書,它是放在氣血雙補的,也有道理。

歸脾湯所主治的證候是心脾兩虛,具體來講,是脾氣虛和心血虛,脾氣虛是為主的。心血虛主要反映在不能涵養心神。所以心脾兩虛,它體現治法是心脾兼顧。補益心脾,是這個特點。這是主治的第一條,因此在臨床表現裡邊,它會有一組基本的脾氣不足的表現,比如食少,四肢無力,體倦乏力,飲食減少,面色萎黃或萎白,舌質淡,這個反應出氣虛的特點。至於心血不足,心血不能涵養心神,不能涵養心體,不能涵養心神可以失眠、健忘,這方治療虛性失眠常用的方;不能涵養心體可以心悸、怔忡。這是心脾兩部份最基本的表現。結合起來反映了一種氣血兩虛,心脾兩虛。

至於出血證,理論上各種氣虛不攝血,以脾氣虛為主的這類不攝血都可以使用。但在臨床上以下部出血為主。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這類型,脾氣虛,脾不統血這個類型的,可以使用。往往出血,血質比較清稀,血色比較暗淡,反復發作,雖然來勢不猛,慢性病中間拖時間可以挺長,而且這方也能用於皮下出血紫癜,也可以使用。所以在內科、婦科方面,這個血證也是經常使用的。他的機理就是通過益氣為主,益氣來固攝,益氣攝血,脾不統血,這是歸脾湯證兩個主治。這兩個主治實際上核心是氣虛,還是個比較突出的。全方補氣力量較大,相對養血力量是第二位的。

歸脾湯是通過益氣來達成生血的。氣虛以後不固攝才出血。氣虛生血不足才血不養心。關係是這樣的。所以總體是脾胃氣虛。脾失健運,不能生化血液,心血不足。那就造成心神失養,心體失養。脾胃氣虛以後,脾不統血,造成這類出血。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益氣為主)

健脾比較突出的,後來用這方改造,比如用於脾不統血這一類,可以比這類養心安神的就不用,然後增加一些止血的藥物。也體現出這靈活運用當中,這個方自身還是以補氣為主的。

方解

人參四君子湯+黃耆
人參黃耆同用,補脾肺之氣,補氣生血
黃耆
白朮
茯苓(茯神)
當歸補血為主
龍眼肉也能養心
龍眼肉
酸棗仁酸收,常用安神定志的組合
酸棗仁也能養(肝)血
遠志
木香疏通氣機
使生薑調和氣血,調和脾胃
大棗
甘草調和藥性
幫助參、耆、朮益氣補脾

歸脾湯以四君子湯為基礎。用來補氣加黃耆。四君子湯加黃耆是以往配方當中,補脾肺之氣一個常用組合。茯苓可改為茯神。後來也些書裡載的歸脾湯用的茯神,原方用的是茯苓。

臣藥可分為兩組,體現了養血安神為主的。

木香,有些方論裡談,認為木香可以去掉,認為木香行氣力量較強,比較燥,一般這個方裡少用,用要用,有些認為配木香尤妙,尤其好。是由於全方發揮作用,應該說療程比較長,作用慢性疾病,所以用人參、黃耆、白朮這類,當歸使用時間長,可以有溫燥的特點,或者壅滯的特點,所以方裡用點少量木香來疏通氣機,並不是要它來行氣止痛。疏通氣機主要是全方可以補而不滯。帶有通補的特點。

歸脾湯體現一種時方,照顧的面很寬,各個方面都照顧到了。成為一個常用方了。臨床上很多治慢性疾患都用丸劑。歸脾丸,人參歸脾丸,歷來這幾十年,過去藥廠傳統都生產這個藥。

配伍特點

  1. 心脾同治,重點補脾。
  2. 氣血並補,補氣為主。
  3. 補氣養血方中佐以木香,補而不滯。

運用

辨證要點

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

心悸失眠,體倦食少這兩個反映心脾兩虛,心脾同病,氣血不足。便血崩漏是反映的出血。氣虛不攝血的出血。舌淡,脈細弱是反映出一般氣血不足的佐證。

隨證加減

臨床應用,這裡提供了一個關於血證的常用配伍藥物。因為崩漏偏寒的,氣虛基礎上,陽氣不足的偏寒證,那就要增加溫澀的力量。炮薑炭、艾葉炭都偏溫,有溫澀,增加溫澀止血的作用。偏熱的,要用寒涼涼澀的方法。加生地炭,棕櫚炭,以及阿膠珠是既能養血,又能止血的。阿膠炒珠,它可以少滋膩。

至於像血小板減少這種紫癜,皮下出血,可以加紫草、仙鶴草一類,這類既能夠涼血,或收澀止血,又不留瘀。民間的,或者想辦法,大棗或花生衣也是常用來止血的。

再障很多都涉及到腎,要用除了阿膠可以滋腎,同時能止血,肉蓯蓉、補骨脂這類往往用來溫腎,增加溫腎補精的作用。

這裡談到出血,歸脾湯僅僅是中醫常用治療失血,治療心脾兩虛,治療血虛證的一個方。只能說治療血虛一個方面。所以從血液的生化來講,應該說是涉及到多個方面,臨床上不能夠育到血虛就用它。歸脾湯一類是用得多。也不能說是絕大多數都去用它。

整個血虛的治法,涉及到血的,中醫對血的生化的認識,除了我們前面直接補血,以四物湯為主的這類,並不是典型的補血方法。像歸脾湯這類,益氣補血的,是用得比較廣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補腎的,填精補髓的方法,也是用得較多的。而且針對的這類血虛證,在臨床相對難治一些。像再障一類的,那更複雜。這一類在《內經》裡,它已經講到一些,這個腎精肝血轉換,精血同源。它認為逼個血液的完整生化過程,五臟都涉及到。認定脾肺是生血的一種基礎物質,形成一個基礎物質,如果脾肺氣虛,氣不生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受氣取汁,脾肺這生化來源了,這個不足,當然會血虛,這類用健脾益氣生血方法,另外它認為,還有一個是這些材料是在哪裡變成血的?“奉心化赤”,這個心是哪裡的心,所以按照《內經》的描述,“血者,神氣也”,而且這一基礎物質運行,要經過從大的經脈到絡脈到孫脈,通過節之交,氣血論裡說通過節之交,通過氣穴,穴位都是在關節交會地方很多,它就是節之交,進入骨髓,骨髓裡邊呢,它把先後天的東西結合起來,“五穀之津液”,那是後天脾肺產生的基礎物質,“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下流於陰股反映出在腎。那就是說最後有個腎臟的經和脾肺的,以五穀津液提法這個代表結合在一起,內滲入於骨空,《內經》裡談這個過程,就是說以這對基本物質,應該說是脾肺腎,先後天生化系統提供的。而這火呢,很多醫家認為,“奉心化赤”,是心,這火是命門之火,熱力來源。由此產生了治療血虛,特別像再障一類比較困難的。要涉及到溫腎陽的方法。要涉及到填精補髓的方法,要涉及到疏通肝血,肝藏血,肝調節系統,這些材料不能正常運輸,也就不能夠奉心化赤。所以涉及到活血以生血,活血化瘀,這樣的生血方法。那都是近幾十年來研究再障治法裡,對治法的功效擴展,就形成了一些治法類型,所以,我看很多文章沒有整理過,《內經》裡邊它有一種血液生化的一個比較複雜的機理。涉及到各臟。如果針對這一環節,可以開拓一些新的綜合的一種治療方法。這意思說明,歸脾湯能夠治療血虛,治療一類。就是說血虛產生的物質基礎不足,治療以脾胃為中心,這個方法。

至於用歸脾湯治療的脾不統血呢,我們在運用這類方的時候,也發現了一些,就是說脾不統血,和肝不藏血之間的一個辨證關係。有些頑固病人,你光是用脾不統血角度去,還不見得好,好好壞壞不能徹底收工。所以有的時候也是一種靈感,或者不得已而為之才採取的這個,針對脾不統血的治法,和針對肝不藏血的治法結合起來。

有過這樣的病例,一個高中女生,不斷的牙齦出血,六年,家裡也說不清哪天開始,就說那段時間老感冒,後來就牙齦出血。牙齦出血量挺多。因為白天順著流,就咽下去,晚上睡覺就流出來,和口水流出來形成那個被頭上就淡紅的一片。到處找醫生看,好一些,但是經常流,還是流,量少了,顏色淡,當然因為有很多口水和在一起。他們很多處方,都看過了。所以當時請他們問那個實習醫院的醫生,分一下,以那些處方,當地的,地區的,省裡的,有哪些?一般都是當時開的處方,像歸脾湯,這類用得很多,完整的歸脾湯,或者歸脾丸,很多;黃土湯還少,涼血方面的,連十灰散這類都用過。所以對清熱涼血一類的,是考慮的肝不藏血,歸脾湯、黃土湯一類是考慮的脾不統血。兩個看起來,用藥一個溫,一個涼,從作用的治法機裡相差很大,但是看那方堆在那一起,就這兩大用法。中間加一些收澀止血。這類病人,當然長期由於失血,經常頭昏,記憶力各方面都受影響。面色,口唇,舌質顏色都偏淡了。那一看這個,首先考慮肯定是歸脾湯。但是大家坐下來想,因為當時病案有些當面要討論,我說你們用兩那麼多歸脾湯,好好壞壞解決不了,我再開個歸脾湯,就是有效,也不會持久,還是走老路。那就想個新的路子。新路子就考慮,自己腦子在想,考慮這個脾不統血基礎上,可不可能包括肝不藏血的繼發病機,脾不統血,長期的失血,陰血不足,肝藏血也會不足。肝藏血不足,那它的陰陽失去平衡,肝這個臟,特別強調陰陽平衡,失去平衡就會造成肝旺,那這時候疏泄太過,整體的脾不統血基礎上,產生內含有繼發肝不藏血的因素。

所以當時我就想說,把這兩類方結合起來行不行?我們就討論到這脾不統血,肝不藏血的關係,那要弄一個涉及到涼血止血方的話,應該怎麼想呢?我過去很喜歡用這個,像治便血的槐花散這類配伍,配得相當好,不是單純的涼血。在止血方面,又結合到像調氣,結合到疏風實際上是疏肝的意思。這樣子,荊芥,後來我也不說用什麼方,我說幾個藥,前面開歸脾湯,龍眼肉,棗仁這類可以不要,換幾個藥,養心安神的不要。加什麼呢?白茅根,側柏葉,荊芥,枳殼。他一聽,有點像這個,我說先寫上,湊的方,不是個方,為什麼?如果說他們一看告訴她槐花散裡把槐花(當然不是槐花散加減方,是另組新方了),思路是用的槐花散裡的槐花,換成白茅根。適合於治上的。小量的枳殼,有一些降氣作用。你上部在出血,降氣,也可以引血下行,那不教他們說,為了我怕你們說這是槐花散結構。那學生的家長,他們說這治便血用來治這個,本來牙齦出血,怎麼用便血的藥呢?

結果用這個方,後來都是當地醫院的醫生觀察,因為我們在那裡一兩個禮拜,吃了後來比較好,她能夠達到還有出血現象,但是就不是天天有了。早上起來被子比較乾淨了,明顯比較少。而且有時候看起來,牙齦那裡出來淡紅色有一層,流出來明顯少。就繼續用這個,後來當然阿膠,什麼也都加進去,以後一共用了半年多,基本上控制,體質差一些。追蹤大概是一年,追蹤一年,後來平時調理還是歸脾丸一類,但控制的那一段是配了涼血止血的。所以肝不藏血,脾不統血兩者,應該說中醫的很多基礎病機,看起來對立的,它可以彼此有繼發,就要用前面講的對月經機制裡邊,閉藏疏泄的關係。像滑胎治法裡你是抓閉藏問題,還是抓它是疏泄太過的問題呢?這也就是說,不能把這一最基礎病機看做病人得的都是單打一這樣來治療。有些是比較複雜的。後面涉及到像這一類的,雙向調節的方法,很多方裡都體現到的。這個學生後來是怎麼知道她一直比較好了呢?那是大概一年後,寫信來,說現在讀書也很正常,生活也正常,基本不出血,很感謝。而且由此喜歡中醫。因為那時候高中要畢業,她說想考中醫學院,能不能跟著學中醫。後來我們回信,現在都是要高考統一的,你分數只要夠了呢,那絕對可以,也收你了。分數不夠,我們也不能跟師學徒這樣帶徒弟。後來因為那個縣裡有我們教學醫院,她經常要去開藥了,聽說,考試沒考上,當然這個就中斷連繫了。

這類方法,那醫院後來涼血止血和益氣攝血組成一個協定處方的觀察,以這種益氣攝血為主,涼血止血、收攝止血為輔,構成一個方,用於出血日久,反復不愈的。他們一直有些就在用這個方法了。

歸脾湯就討論到這裡。

[完/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