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62 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治風劑

上次討論完了理血劑,下面涉及治風劑。

定義

凡是以辛散祛風或熄風止痙藥為主組成的,具有疏散外風或者平息內風作用,治療風病的方劑,統稱為治風劑。

分類

疏散外風,平熄內風

治法

外風宜散,內風宜熄

使用注意

分清內外主次,病邪兼雜

從這個定義來看,作用包括了一個辛散祛風,這是指的疏散外風,熄風止痙是平熄內風。所以對風病引起有外風、內風兩類。外風和外邪有關,內風和體內的陰陽平衡,協調關係被打破有關。所以分類上,我們這個治風劑,這章分為疏散外風和平熄內風兩類。針對兩類的風病,原因不同。所以治法上反映了外風宜散,內風宜熄。這樣不同的特點。

外風宜散是指的外來疏散風邪,這對由外來風邪引起的病證。內風宜熄是恢復他的陰陽平衡。特別是針對肝風。內風都直接由肝的陰陽平衡失調,引起肝風內動。所以熄風要恢復陰陽的平衡。

使用注意,首先分清風邪是外來的還是內生,其次要考慮主次。特別是內風,陰陽失衡都由於或者邪熱傷陰,導致筋脈失養,動風。或者本身有陰虛,導致陰不制陽。那肝陽偏亢,肝陽化風,所以虛實兩者要看主次在哪方面,來確定相應配伍,用藥的一個側重。風邪為病,往往還有兼夾,風為百病之長,所以還要兼顧病邪的兼夾。而且風邪侵犯,往往正氣有一定損傷。內風本身就有虛實夾雜的特點,所以病情的虛實側重,也是運用祛風藥物,和治風劑的一個要考慮的因素。

適用病證

外風致病。風為百邪之長,六淫之首,病位廣泛,病多兼夾。因為涉及病位比較廣泛,雖然“傷於風者,上先受之。”以上部為主。但是由於兼夾的不同,可以在各方面發生。

川芎茶調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一類方

主證分析

外感風邪頭痛。

是代表性方劑,也是常用方。

外風頭痛風邪循經上犯→阻遏清陽,氣血逆亂→頭痛、目眩
伴見表證→惡風發熱,脈浮

川芎茶調散歷來對它治療頭痛這個功效來說,非常統一。其爭論主要集中在是外風頭痛,這個為主,能不能治療內風頭痛?也就是說治療頭痛的一個範圍。過去醫家討論當中,根據他們臨床實踐的體會,有些分歧。我們首先從外風頭痛角度來分析,這個方主治證候的病機。運用當中再考慮它可以治療多種頭痛。現在川芎茶調散臨床上可以用於外風,比如說,感冒以頭痛為主的,表證較輕的,這是一個常用方。從用藥的組成,它是一個偏溫為主的。藥物性味辛溫為主。所以相對用於外感偏風寒頭痛,這是它的基本證治。用於像類似風熱這類頭痛,川芎茶調散經過加減變化,也是可以使用的。現在用除了外風頭痛以外,也常用於比如神經血管性頭痛,偏頭痛也可以使用。和古代醫家看法也有接近的地方。

外風頭痛,外邪屬風,風邪循經上犯,“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這樣阻遏上部的清陽,頭部的清陽之氣,氣血逆亂,頭部氣血逆亂就造成頭痛、目眩這些表現。由於風為外邪,所以出現惡風發熱,脈浮這類兼見的表證。從主治外風頭痛來看,可能有同學要問,這帶有一種解表劑的特點。歷來在分類方面,也有這樣的不同,有的放在祛風止痛,治頭痛。也有放在解表劑裡面,那比如《醫方集解》《成方切用》都是放在解表劑裡面。我們各版教材基本上是放在治風劑的。很多參考書也有放在解表劑裡面,這個應該怎麼看呢?川芎茶調散方名叫川芎茶調散,那是制定這個方的作者來看,把它立足於川芎為治頭痛之要藥。川芎又是祛風止痛,辛溫能升散,所以它主治集中在頭痛上,特別是外風頭痛,所以放在治風劑,主治以頭痛為核心是比較適合的。

另一方面,在臨床使用當中,對川芎茶調散它主證部分不是強調外邪,並不強調外邪。所以實際運用當中,現在國內常用的一個新藥,太極通天液,基本組方就是川芎茶調散,調整用量而已。它既可以用於外感風邪頭痛,也常用於經過使用一些年了,擴大治療範圍。也可以用於偏正頭痛。特別現代醫學講的,神經血管性頭痛,偏頭痛了,也能取得明顯的效果。根據這些情況,放在治風劑比較恰當。

功用

疏風止痛。(外風頭痛為主,既有外來風邪,又造成頭部氣血逆亂)

方解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薄荷清利頭目,制約辛溫藥物
荊芥清利頭目
羌活辛散祛風,止頭痛
分經論治
白芷
細辛
防風
使甘草調和藥性
茶清清利頭目,引熱下行,調節方中藥物的寒熱偏性

如果外來風邪偏風寒的話,過去有很多方書,還有一些醫家包括現代的秦伯未,這些醫家認為羌活、白芷,可以做君藥。或者有的羌活、白芷聯合做君藥。也有些醫書裡把薄荷、荊芥做君藥。認為薄荷量最大。所以這個不統一。但因主證以頭痛為核心,風邪引起。那應該川芎做君藥。這個多一些,方名又是川芎茶調散,川芎活血行氣止痛,針對風邪引起頭部氣血逆亂來說,川芎做君藥,也有它的道理。對於主病主症比較適合。

臣藥是薄荷、荊芥,薄荷在方中用量很大。為什麼用量大呢?全方偏溫,薄荷一個能夠清利頭目,一個能制約大隊的辛溫藥物,使它們不至於辛散太過,從現在臨床使用來看,人們現在用於風寒、風熱,甚至包括內傷頭痛也使用。那特點就把薄荷量增大,它自身能清利頭目,又能制約其他的溫燥藥,使全方接近於寒熱平衡。現在有利用這個方為基礎方的一些中藥新藥,他這種思路。沒有這樣改良之前,過去這個新藥,如果風寒風熱辨證不清,偏風熱,或者服用時間長了,或者內傷頭痛,用川芎茶調散容易引起溫燥,口乾舌燥,咽喉痛這類的反應,所以在這一研製過程當中,因為有很多我也參加了,反映出調整薄荷用量,對調整全方的寒熱平衡,適合於久服,利用他的一個治頭痛的特長,薄荷在其中有這樣的意義。所以既使是臣藥意義,又是有佐藥意義了。荊芥也是常用於清利頭目,有較平和的散風作用。它的性味是辛而微溫。

羌活、白芷、細辛、防風,都有辛散祛風,以及止頭痛的作用。這方中,止頭痛力量比較集中,藥味多,而且適合於分經論治,主要的一些經脈,涉及到太陽經、陽明經,結合川芎以後,少陽厥陰經,細辛涉及到少陰經,頭面主要涉及到一些經脈,都有針對性的藥物。所以既有分經論治的特點,而且這些藥的止頭痛作用都比較突出。所以佐藥這一批是增加止痛力量。

使藥,服用時用茶清,有的寫清茶,《和劑局方》原方上寫的是茶清,還是茶水的意思。茶本身可以清利頭目,還可以引熱下行。可以制約方裡溫燥之性。通過一定的利水排出這種燥熱。實際上也起到調節方中藥物的寒熱偏性問題。現在在製藥當中,量,把這茶做為一味藥,而且量都比較大。這是川芎茶調散的一個配伍了。

從這個方用於時間較長,比較頑固的,比如頭風這類病,它本身有較強的止頭痛作用。又加上川芎和這些祛風藥的結合運用,還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個道理。歷來這個方就成為治療外方頭痛的首選方。一個代表方。現代治療範圍逐漸擴大了。在運用當中,其中薄荷和茶這兩味,是來調節全方寒溫偏盛的一個重要組成。自身還能夠清利頭目。所以靈活調整,應該說除了風寒,也常用於風熱頭痛。比如菊花、僵蠶結合以後,就成了菊花茶調散。治療偏於風熱類型。

配伍特點

集眾多辛散疏風藥為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茶清,薄荷),疏風止痛而不溫燥。

這也是再利用這個方做新藥研究當中,逐漸調整用量摸索出來的經驗。

運用

辨證要點

頭痛鼻塞(惡風),舌苔薄白,脈浮。(頭痛為主,兼有外風特點§,現在有些使用沒有外風特點,散風藥適當降低)

有一類,根據痛的部位,羌活、細辛、白芷等做為一種引經藥。

隨證加減

外感風寒明顯,減薄荷,加蘇葉、生薑(幫助發散風寒);
外感風熱,加僵蠶、菊花、蔓荊子(使全方轉向辛涼特點)
風濕,加蒼朮、蒿本;
頭風頭痛(疼痛劇烈,反覆發作,時間很長),加重川芎(活血通絡止痛),酌加桃仁、紅花(化瘀),全蟲、地龍(通絡止痛)。

這一點,頑固頭痛,我們治療當中,往往是喜歡加一點蟲類藥。

川芎茶調散在有些方書裡,並不強調它的外風。往往說它涉及到頭風的頭痛。頭風的頭痛一般病程較長,久病入絡更加要注意活血通絡。

使用注意

氣虛、血虛(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虛陽亢,肝風內動(升發太過)引起的頭痛眩暈,不宜使用。誤用還可以導致肝陽更亢。畢竟它是溫燥辛散為主的。現在人們運用的報導裡,經過化裁出現很多的加減方,有外邪側重於偏風熱,偏熱的方面,可以加疏散風熱的藥物,另外對頑固性的頭風頭痛,增加活血通絡這一類藥,還有些頑固頭痛還夾痰,除了疼痛之外,悶脹,悶脹這類夾痰的特點,伴隨眩暈,那要增加祛痰,特別風痰這類使用,病程長的,往往像我們說的僵蠶,以及如果偏熱,膽星祛痰,偏寒,制南星這類也是結合使用。一般都病程較長了。反覆發作的用散風祛痰和通絡相結合。

大秦艽湯 一類方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病機分析

風邪初中經絡證。

大秦艽湯也是很有名的疏散外邪的方。這方反映了中醫的特色,從病機來說,說風邪初中經絡證。這裡的風邪是外風。又有的說它真中風,而風中經絡說明比較輕淺,而且又加上初中,這類病證包括現在我們所講,像麵癱,顏面神經麻痺這類,這類從現代醫學講是種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用大秦艽湯治療,和西醫在一起比的話,這個優勢就出來了。現代醫學治療它就激素加維生素,哪怕很先進的醫院,這我是這兩年在台灣長庚醫院,和他們一起看這個中西藥比過的,這個效果非常好,從病機來講,風邪能夠侵襲經絡,而且是屬於越過體表皮毛,直接侵犯到經絡,說明體表營衛空虛,那就有體表營衛不足,表氣不足的這個過程,所以往往在很疲勞情況下受風,連續工作很緊張,疲勞這種情況,氣血營衛不足,筋脈空虛,外邪趁虛而入,外邪侵襲經絡以後痺阻氣血,筋脈不通了,造成局部的肌肉筋脈失養,氣血痺阻,局部的肌肉筋脈失養以後,造成口眼喎斜,舌強不語或者手足不能運動這種為特點,是局部筋脈失養以後造成的。筋脈空虛,又有風邪阻滯,氣血不通,失養的一方就被正常的一方牽引過去,口眼喎斜了。筋脈痺阻不通,局部失養就可以造成失去一種正常運動能力。所以從主治來講,口眼喎斜實際上不如手足不能運動,是在外中風邪,風邪初中經絡常見,臨床上尤其是口眼喎斜,舌強不語方面更多見。這類發病率更高一些。就像顏面神經麻痺的面癱。所以它的病機,外風趁虛內犯是一個方面,風中經絡;經絡氣血空虛,正氣不足,加上瘀血阻滯,為什麼呢,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之路,外邪侵襲之後造成痺阻氣血,所以既有外風特點,又有氣血不足,虛的特點,加上經絡不通,筋脈失養,虛實夾雜。原因當然以外風為主了。

功用

疏風清熱,養血活血。

熱是哪裡來的?比如像面癱發作的時候,往往局部口眼喎斜,病側,那一側會有發熱的特點。有的整體還有一種寒熱的表證特點,更多的是局部,病患一側顏面局部有發熱特點,那我們考慮邪鬱化熱,風邪阻滯,痺阻經絡,邪鬱化熱。針對這情況,驅邪就要疏風,疏風清熱,用藥往往是寒熱兼顧的。它既要考慮到疏風溫散,又要考慮到邪鬱化熱的清熱,養血活血,養血考慮料本身經絡空虛,外邪才能侵犯,活血考慮了治風要治血,血行風自滅。活血藥幫助祛風散邪藥發揮作用。

方解

秦艽發散風邪
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升散風邪
佐1熟地、當歸、芍藥、川芎四物湯,氣血兼顧,益氣健脾,養血活血
佐2白朮、茯苓除濕
佐3生地、石膏、黃芩清熱,黃芩清泄少陽(半表半裡),制約溫燥
使甘草調和藥性

大秦艽湯方解,君藥是秦艽。秦艽發散風邪,但是和其它發散風邪藥不同。秦艽作用的層次較深,它能夠透泄經絡之風。秦艽經常在透邪方面,治療像骨蒸潮熱這一類,虛熱之邪在筋骨較深。它也往外可以透,也和透虛熱藥結合運用。治療陰血不足產生虛熱。陰虛虛熱,它可以包括潮熱盜汗。這類退虛熱方經常配它。說明它的作用的部位較深。那用它來透虛熱和這裡散風不同,它配一些散風藥結合,大多能夠透,散風,透層次較深;如果配退虛熱的,白薇、地骨皮、知母,或者滋陰藥物像鱉甲,這些相配那就形成一種退虛熱結構,秦艽有這個特點。在這裡主要疏散外風,用它做君是因為它散風層次較深,這裡風是已經越過體表皮毛進入經絡了。

臣藥這一組,較為集中了一批新散風邪的藥物,而且也涉及到頭面多個經絡,羌活太陽經,獨活少陰經,細辛也可以少陰經,獨活趨下,偏下,防風,風藥之卒徒,歸多經,從散風來說,有時說它是十二經都到,白芷是偏陽明經,細辛能夠入少陰,也能散風寒。所以這方裡這一組藥物,根據不同經絡,增強秦艽的散風作用,這些藥散風主要側重在風寒。

考慮到營血的空虛,氣血的不足,佐藥有兩組,熟地、當歸、芍藥、川芎,那是用來和白朮、茯苓這一相配,氣血兼顧,益氣健脾,養血活血相結合。體現了正氣虧虛,針對正氣虧虛,針對正氣虧虛,邪犯越過體表,風邪中經絡。

白朮、茯苓還又一個除濕作用。風邪中經絡,我們這裡說以風為主,有的時候還可以夾濕。夾濕還可以白朮換作蒼朮也可以。

生地、石膏和黃芩是用來清熱,風邪鬱而化熱,黃芩清泄少陽,也就是說由表到半表半裡,它散半裡之熱。石膏涉及到陽明之熱,石膏黃芩配合生地,也能制約大隊的溫燥藥。生、熟地同用,這裡意義不太一樣,熟地、當歸、芍藥、川芎是四物湯,四物湯用來養血活血,生地主要是清熱,既能增加益陰養血,有能夠清泄鬱而化熱,清泄風邪鬱滯,氣血痺阻化熱。甘草調和藥性。

這方藥味是比較多,但是在臨床上它照顧的面比較廣。風邪初中經絡,有正氣不足,營血虧虛,所以它有一種養血健脾祛濕這些藥物,散風照顧到各個經絡,風邪鬱而化熱,又有清熱藥,所以照顧比較全面。

大秦艽湯一般用湯劑,這種風邪初中經絡,開始的時候,用湯者,蕩也,祛風清熱,養血活血,特別祛風清熱力量較大。

運用

辨證要點

口眼喎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這一組風邪阻滯經絡,氣血痺阻,局部失養),微惡風發熱(表邪的特點),苔薄微黃,脈浮數(風邪鬱滯化熱的表現)。

隨證加減

無內熱,去石膏、黃芩;天陰加生薑;心下痞,加枳實(消痞)。

臨床上化熱現象還多見,特別初起的時候。原書說“天陰加生薑”,加發散表邪。

使用注意

內風不可使用。(內風宜調和陰陽,恢復陰陽平衡,不能用這種溫燥藥)

現在大秦艽湯還結合外用,用中藥和外用,比如用鱔魚的血外擦患處,療效相當好。也可以說是多次病例的對比,這個不是說有一些臨床上,你這個全用西醫治,那個全用中醫治。很多可以中西醫結合治。但是從八十年代初,我們遇到一些病人,正好病人一個單位發生的,這種面癱,前後都只有幾天。有的他直接到西醫的醫院一直在看,有的發生後,由於和我們學院的老師有些聯繫,所以以中醫為主治。最後留下的後遺症,用中醫的疏散外風的方法,和外擦有通絡特點的,像鱔魚血這一類,以後又結合針灸,不發熱了以後用針灸。留下,比如眼睛一大一小。常常他的後遺症是眼睛。它口眼喎斜,不能完全恢復。在年輕的時候,因為這個病青壯年發生較多,年輕的時候,恢復以後,當時有時候還看不出來,後來年紀大一點,很多都留下兩個眼睛不對稱。閉的緊的程度不同。產生這些後遺症。但早用中藥結合外用,以後堅持針灸,可以恢復得比較徹底。這是臨床的一個體會了。較快的,像我們教研室老師,八十年代得這個,特別是這個風,如果正面,像《內經》所講的,正面風再大,它問題不大,虛邪賊風,這個影響最明顯,像開汽車的,窗戶似開非開,開得不大,納骨風剛好侵襲某個局部,面部的一個局部,加上疲勞,很容易發生這個。所以像門縫,窗縫吹的風,這類某個側面,容易感受。一受風以後有的幾小時,局部發熱,口眼喎斜,眼睛閉不攏,有流眼淚,口水包不住,開始有局部發熱,很快,開始有個局部發熱,發熱有個表證的特點。所以這時候用大秦艽湯很適用。應該早用。擦鱔魚的血。

現代醫學治療這個病呢,因為病毒感染,他就用激素,維生素,主要方法就是這個。所以有些我們用中醫方法以後,西醫先看了,也檢查了,最後來用中藥,看他恢復一周之內,恢復得很好了,一天天看著這個眼睛就能夠閉上了,伸出舌頭以鼻正中線為標準,看著這個舌頭糾正的一個過程很快,所以大秦艽湯是中醫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療效確鑿,很有特色的一個方。當然到局部寒熱沒有了,結合針灸,有局部發熱的時候,針灸不適宜。因為他用中藥以後,局部的發冷發熱,退之比較快的,當然面癱發生之後,在治療以後,將來防護也很重要。如果說短期內,那一兩年經常又遇到這種吹風的時候,有的時候也會影響它的徹底恢復。它完全一種面癱的糾正。一段時間,較長。這是大秦艽湯臨床運用情況。

小活絡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證分析

針對兩類病:(1)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至始為痺。風寒濕痺證。中風,相當於中風後遺症。有個特點是日久不癒。或者治療不得當,或者沒有治療。到最後都形成比如中風之後,可以造成半身不遂,依靠人體正氣在恢復期那段時間內,能夠恢復一大部分。他因為較輕,屬於風中經絡。能恢復一部分。但是經絡中氣血瘀滯,就會影響到津液的輸佈。到一定程度,就造成瘀血,痰濁,痰瘀交結,所以日久不癒以後,氣血瘀滯,津液凝聚,痰瘀交阻。到這個階段,就有運動障礙,往往到局部,可以有一些開始有器質性的病變,經絡中有濕痰,死血,可以不仁不用。反映出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孿,甚至於變形,關節屈伸不利。這個時候治療用一般的溫通經脈的方法就不夠了。後來病程較長不是外風了,是有病理產物造成的,氣血的瘀滯,痰凝痰瘀的結合,這些病理產物造成了,油開始的不用,到達肢體筋脈疼痛,拘孿,屈伸不利。那是既涉及到筋骨,不是開始的風邪了,開始風寒濕,而是有到肝腎,肝腎有時候也虧虛了。屈而不伸叫筋病,伸而不屈叫骨病。古人這樣分。涉及到肝腎,涉及到筋骨,病理產物阻滯是主要矛盾了。長期的治療用小活絡丹,不是說吃幾天。服用時間較長。用緩治來驅除骨節經絡的濕痰、死血,解除這個痰和瘀。

小活絡丹祛邪為主。往往配合其他扶正之品。這個小方是以祛除筋骨經絡濕痰、死血為重點。

功用

祛風除濕,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祛除病理產物是它主要的功用。這個方裡君藥是川烏,草烏,有較強的祛風除濕作用,也有較強的止痛作用。經絡濕痰,死血痺阻之後,不通則痛,疼痛很突出的。經常由於內在的物質的阻滯,氣血,痰瘀這類的阻滯,外來氣候風寒濕這個變化,可以內外合邪,加重病情。反覆發作就越來越重。

方解

川烏祛風濕,止痛
草烏祛風止痛
(制)天南星祛風痰
佐1乳香活血止痛
沒藥活血止痛
佐2地龍通絡
使暢通血脈,助藥力佈散

用川、草烏有較強的祛風止痛作用。天南星一般都用制的,制南星,可以祛風痰,增強川、草烏的祛風濕作用。營於病程較常,瘀血瘀滯時間較長,所以往往說她是死血,用乳香、沒藥,有較強的活血止痛。地龍通絡,既能除濕、祛痰濕,又有通絡作用。服用的時候用酒配合。促使藥物的佈散,整個方比較突出的是風濕,濕痰瘀血兼顧,風濕痺阻經絡以後,瘀血痰濕它是兼顧的。同時配合通絡藥,長期服用。有一種緩治和消法的特點。而且小活絡丹止痛作用比較強。雖然它是緩治,用藥川、草烏,南星這類,還是比較辛溫燥烈的。所以它一般來說,還要配合一些制約的,或者湯藥這些服用。單服這個不宜量太大,不能量太大。因為這個方的藥力峻猛,體質狀實的可以,如果有些病程久了,體質虧虛了,更要注意用量,還要配合扶正之品。

陰虛有熱的不適合這個方的一個燥熱,孕婦也不適合使用。川、草烏也有一定的毒性。這是小活絡丹。是傳統固定配方的常用成藥,也是過去《中國藥典》上一個確定的藥典方。做為散外風,小活絡丹比較特殊一點,它不僅僅是散,散的力量並不是很強,而是針對經絡的濕痰、死血,祛風寒濕,同時化痰活血通絡,這方面比較強。適合於痺證日久,中風以後氣血瘀滯日久,造成的往往具有像骨節這類不僅僅是不用,還可以變形,屈伸不利,功能障礙,明顯的這個特點。小活絡丹是一個常用方,都有成藥的。

[完/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