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63 講 治風劑 牽正散 玉真散 消風散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牽正散 二類方《楊氏家藏方》

上次講到治風劑裡面,疏散外風這一節的小活絡丹,在小活絡丹後面的方是牽正散。今天我們就討論牽正散。

病機主治 - 風中頭面經絡,引起口眼歪斜。

從病因來講,有內外兩個原因,(1)太陽外受風邪,太陽指的太陽經脈,外來風邪侵襲太陽經脈,結合(2)陽明內蓄痰濁,屬於陽明經脈。陽明經脈有手陽明,足陽明經脈,是環繞口唇入牙齦。太陽經脈,起於木內眥,眼角內側。所以內外合邪,外受風邪,內蓄痰濁。風和痰相結合形成風痰,這樣風痰阻在頭面經絡,頭面經絡受風邪阻滯。局部的氣血不能運行,造成筋肉失養,正常的一側呢,功能是照常發揮,而筋肉失養的一側遲緩不用。因此兩邊牽拉的力量不同。造成口眼歪斜。這是病因引起的病機病理過程。所以牽正散主治,它是以口眼歪斜為主證。病因是風痰。從這個來看,往往外來風邪是外因,又有體內的一種痰濕體質因素,那針對這個病機,我們治療確定治法,要祛除風痰,那得祛風化痰。風痰阻滯經絡,要結合通絡,這樣達到通絡止痙。這是治法,也就是這個方所體現的功用。

功用 - 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解

牽正散用白附子做君藥,白附子有很強的祛外風作用。能夠祛外來風邪,從歸經來看,也能歸陽明經。在本草書裡討論,說白附子祛風很迅速,廣泛的用於風痰證,全蠍、僵蠶這兩味藥,全蠍是有一定毒性的,白附子也是有一定毒性的,白附子全蠍使用當中,要注意用量不可太大。全蠍止痙,緩解痙攣力量非常強,擅長於通絡止痙;僵蠶是祛風痰常用的藥。全蠍、僵蠶結合,作為臣藥,就祛風止痙,這個方用要三味,但服法中,來要用熱酒調服。

白附子祛外來風邪,歸陽明經
全蠍通絡止痙
僵蠶祛風痰
佐使熱酒暢通血脈,有一定活血作用。又能幫助藥力佈散。

牽正散用藥雖少,藥少力專。

配伍特點

體現了祛風痰的藥,和祛風通絡止痙的藥,結合使用。體現了止痙的力量很大。

牽正散針對口眼歪斜,是個常用方。牽正散在使用當中,我們一般用散劑。但配方的時候,可以根據它的病情的不同,適當的加減化裁。比如說初起時,風邪,特別是外風比較明顯。可以用羌活、防風、白芷加進去。結合配方。但久病,久病入絡,經絡阻滯更加嚴重,可以加蜈蚣、地龍,這類從類藥,幫助通絡止痙。同時結合桃仁、紅花、天麻。天麻擅長於祛風。桃仁、紅花擅長於活血。體現治風兼治血,這樣的一個作用。

牽正散廣泛的應用在顏面神經麻痺,以及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這些並當中。在使用當中要注意,口眼歪斜原因可以有多種。我們這裡所用的是,風痰阻滯經絡所造成的口眼歪斜,可以用牽正散。如果氣虛血瘀,造成的口眼歪斜,比如說中風後遺症,虛要益氣活血通絡。例如我們前面所講的,補陽還五湯,那個主治,對這類證候,牽正散就不宜使用。如果肝風內動,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肝風內動,導致的口眼歪斜,也更不宜使用。因為這個藥比較溫燥。所以在使用當中,一定要針對辨證的結果,屬於風痰阻滯經絡的。

在本章裡面,我們講到大秦艽湯,它主治是外風初中經絡,主治證候當中,也有口眼歪斜。那這兩個方的運用上,又怎麼區別呢?

大秦艽湯牽正散
主治外風初中經絡,側重點在“初”
初起有一定的表證,像顏面神經麻痺初起往往是病毒感染
局部可以發冷發熱(有惡寒發熱)
體質一般有氣血不足
止痙加益氣養血,解表祛風
在使用初起,屬於風痰阻滯經絡,或者是久病風痰阻滯經絡
大秦艽湯證病程日久,不能恢復的,表證以去,也可以用牽正散,或和牽正散合用。
通絡止痙力量強,不論初病、久病都可使用。一般來說,不強調有表證。表證不明顯時使用。

玉真散《外科正宗》三類方

這是三類方,這裡做一點重點提示。由於課堂教學,重點教一類方和二類方。三類方在全書佔的比例較小。百方之十幾,是屬於自學的內容。但也有一部分方,體現了中醫的特色,所以應當做一點重點提示。玉真散祛風痰風毒。效果較好的一個名方。

證候主治 - 破傷風。

原書強調主治破傷風。原書還提出,玉真散還可以治涼瘋犬咬傷。我們現在所講的狂犬病。為什麼能夠治療這個呢?作為破傷風主治,它反映出風毒阻滯經絡,造成牙關緊閉,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這牙關緊急,風毒阻滯,筋脈失養,牙關緊急,口撮唇緊,是一種苦笑狀。現在形容這個叫苦笑狀。身體強直,角弓反張。這是經絡有風毒阻滯之後,不能和柔活利所致。這個病很嚴重,往往發展很快,危及生命。用玉真散,它有較強的祛風止痙作用。用散方的力量,較強的比如羌活、防風、白芷。它可以作用於太陽經,陽明經。口撮唇緊,角弓反張。這涉及到太陽經,陽明經脈所過之處,用羌活、防風、白芷來辛散祛風。同時用白附子、南星,這是兩味常相須相配的,祛風痰較好的藥。當然這兩味藥用的時候,用量要慎,不能太大,有一定毒性。天麻,是祛風之神藥,《本草綱目》裡,李時珍說它是祛風之神藥,有較強的祛風平肝作用。也有止痙的作用。這六味藥相配,用熱酒作為藥引子來調服。用法上呢,玉真散既能夠外用,也能夠內服。

功用

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解

羌活辛散祛風
防風
白芷
白附子祛風痰
南星
天麻祛風平肝
佐使熱酒幫助藥力佈散

為什麼這裡重點提示一下?使學員們注意,這個玉真散的主治。了解一下,也以備於遇到這類像破傷風病人,或狂犬病病人,以備急需。因為現代醫學治療破傷風,或狂犬病,已經有一定的抗毒素,比如破傷風抗毒素,狂犬病的抗毒素,這類都有生產了,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們的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廣大農村地區,使用這些藥物的條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這類生物製品保存時間一般兩周,價格比較昂貴,所以很多基層醫院,不大配備這個,一旦發生病人,如果交通不發達,地區運輸這個,尋找比較麻煩。

我在學校剛畢業,這是三十年前了,遇到一個病例,印象非常深刻,當時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破傷風,發作症狀很明顯,特別是苦笑狀,四肢強直,角弓反張,這個程度還不是很重,口撮唇緊,這個苦笑狀很明顯。所以當時這個醫院,要打電話各處聯繫,尋找破傷風抗毒素。因為原有的,由於時間長,已經失效了。那地區很久沒有這類病人。一旦有的話,原有儲備的,往往兩周後就失效了。當時交通不便,找專人出去找這個藥回來,時間起碼是兩三天,那是在邊遠的一個山區。但這個病的發作是非常快的。很快可以化燥傷陰。當時是我在軍隊的醫療隊,在這醫院遇到這病人,部隊就問中醫有什麼方法?那我們說只有試一試,學校剛出來,沒有實踐過。用玉真散。就內服、外用玉真散。經過一周左右。居然挽回病人的生命,得到痊癒了。直到現在追蹤,這個病例還是一切都正常。所以在急用的時候,玉真散具有中醫的特色,所以作一個重點提示。

消風散 二類方 《外科正宗》

主證分析 - 風疹、濕疹

主治拄要涉及到皮膚科的一些疾病。《外科正宗》原書說消風散主治瘡疥、癮疹。它所講的瘡疥、癮疹,實際上是比較廣泛的概括了瘙癢性的皮膚病,多種皮膚病了。我們現在消風散也常用於,譬如蕁麻疹,濕疹,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等等,這類皮膚病。現在我們把這類皮膚病,概括起來,按照性質,往往概括為風疹,濕疹兩大類。

風疹風熱 → 邪侵機體鬱於肌膚腠理皮膚瘙癢
疹出色紅
遍身雲片斑點
抓破後滲出津水
苔白或黃,脈浮數
濕疹風濕 → 浸淫血脈

風疹,風為陽邪,鬱滯體表,往往化熱,所以風熱邪侵到肌膚,造成風疹的發生。濕疹呢,風邪挾濕,或者人久處濕地,本身有痰濕體質,這樣風濕相合,浸淫到血脈,鬱滯肌膚也可以化熱,這是風疹、濕疹形成的基本的機理。和風、濕化熱有關。教材的主治,提到了皮膚瘙癢,疹出色紅,遍身的雲片斑點,抓破以後可以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

從主治證候來說,皮膚瘙癢,體現了外風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中醫例來講癢自風來。有癢這個症狀,往往歸結它的病機,偏重於風。疹出色紅是體現有熱,皮疹色紅,是風濕鬱滯肌表腠理化熱,所以疹出色紅。遍身雲片斑點,雲片說明它發生的部位,可以全身各處都可以發生。當然作為消風散,這個本方使用,往往以中上部使用為多。由於全方來說,對下部,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下部除濕力量較小。全方祛風力量較大。抓破後滲出津水,反映出有濕。從病機來說有濕。所以從主治看,體現出風、濕、熱這個特點。苔白或黃脈浮數,也體現出有化熱的現象。

治法 - 疏風除濕,清熱養血。

根據病機分析,針對風濕熱鬱滯肌表,造成的風疹、濕疹,我們治法方面,要疏風除濕,清熱養血。疏風除濕是驅除病因,風濕鬱滯肌表化熱,需要清熱,解決病理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養血是風濕熱鬱滯肌表,可以傷耗人體陰血。所以整個方,體現了疏風除濕,清熱養血,也可以說是這種治法。

方解

荊芥發散,擅長祛風止癢
防風風中之潤劑,走十二經,擅長祛風除濕
牛蒡子擅長祛上部風邪,又清熱解毒
蟬蛻散風清熱,擅長止癢
臣 1蒼朮健脾燥濕除內濕
苦參燥濕
木通滲濕利水
臣 2石膏清陽明氣分之熱
知母
當歸養血
生地養陰
胡麻仁養血潤燥
使甘草益氣補氣保護中焦,調和諸藥

消風散用藥比較多,我們把它分成幾組,第一組,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這組藥都有發散作用。荊芥擅長於祛風止癢,而且藥性較平和,不燥。防風稱為風中之潤劑,走十二經,有就是遍佈全身都能到達。有擅長於祛風除濕。牛蒡子擅長於祛上部的風邪,同時能夠有清熱解毒作用。蟬蛻是個散風很好的藥。有能夠止癢,擅長於止癢。這四味藥,看來是以祛風為主的。因為在這裡,從方名消風散,從主治,風疹、濕疹,風為百病之長,濕結合風,侵犯為病了。所以蟬蛻祛風清止癢,這四味藥結合,疏風力量較強,在全方作為君藥。這裡當然也有個分工合作,四味藥同用,也可以減少單味藥的用量。

臣藥分兩組,蒼朮、苦參和木通,共同特點是除濕。大家知道蒼朮是辛溫的,既能散寒除表濕,又善於健脾燥濕除內濕。因為這類病人雖然病發於表,往往體內也有體質因素。苦參是苦寒的,有擅長於燥濕,燥濕力量較強。而且是個治療皮膚病的常用藥。除濕應當多給出路。既於中焦燥濕,又要結合下焦滲濕利水。用木通,擅長於利水。使水濕從下焦排出。所以臣藥第一組是在於祛濕。和前面君藥相配,風濕兼顧。針對風疹濕疹。

石膏和知母是臣藥的第二組。石膏和知母擅長於清陽明氣分之熱。在這裡清熱是針對了風濕鬱於肌膚,鬱而化熱,針對了熱邪。所以君藥和臣藥,這三組相結合,風、濕、熱兼顧,很好地針對了病機。

在方義分析當中,我們特別要重視佐藥的使用。佐藥看起來,當歸、生地、胡麻仁,似乎和風疹、濕疹這類皮膚病的關係,不是非常密切,但是配伍在這個方裡,從整體看,非常重要。當歸、生地、胡麻仁三味藥的使用,在這裡它的作用,有三個方面:

  1. 因為風疹、濕疹,風濕化熱過程當中,熱傷陰血,往往有一定程度的陰血不足。當歸可以養血。生地可以養陰,也有養血作用。生地也能協助石膏、知母清熱。胡麻仁養血潤燥,這三味藥結合,針對了因為風濕化熱,對陰血損傷所造成的不足。這是第一個配伍意義。
  2. 當歸、生地、胡麻仁的養血潤燥,還可以制約苦參、蒼朮這類溫燥藥,使它們不至於溫燥太過,起到佐制藥的作用。
  3. 當歸還有活血的作用,活血作用和這些風藥同用,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思想。也就是說,風濕鬱滯肌膚的時候,活血藥對肌膚氣血津液,特別血液的運行鬱滯,有緩解作用。活血藥有助於祛風藥發揮作用。這是方義分析當中的一個疑點,也是一個重點。

使藥,甘草,(1) 益氣補氣,保護脾胃,保護中焦,(2)調和諸藥。是使藥,也兼有佐藥的意義。

這是消風散的一個配伍意義。或者說方義分析。

運用

辨證要點 - 皮膚瘙癢,疹出色紅,脈浮。

風疹、濕疹所反映出來的皮膚病。重點,(1)瘙癢,(2)濕疹抓破會滲出津水。但這個方擅長於止癢,比較起來,擅長於以皮膚瘙癢為它主證。而且整個證候,一定程度偏熱證,所以疹出色紅,脈浮,可以偏數。

隨證加減

根據風濕熱的程度,還可以加味。

使用注意

這類風疹、濕疹,偏於熱的,消風散可以使用。如果偏於寒的,就不宜使用。服用期間,應忌食辛辣、魚腥、菸酒、濃茶這些刺激之品。

這類疾病往往容易反覆發作,而且發作有一定的季節性,往往一治,緩解了,明年又來了。所以往往還跟它一個體質因素有關係。要考慮到一些體質因素,季節因素,這些有關。我在臨床觀察,這類病人,發作的時候治療,緩解以後不等於就好了。平時的治療很重要。往往平時會有一定營衛不和的特點。營衛不和的特點,我們前面講到桂枝湯的時候提到過,營衛不和表虛這種特點。所以人們也有平時服用一些桂枝湯,加蟬蛻,蟬衣。既有抗過敏作用,也有對這類病人一定程度的防止復發。所以既要治療發病期間,又要考慮到反覆發作的處理。

這是消風散,是中醫外科的一張常用方。

下面把疏散外風這一節,稍微總結一下。前面治風劑,疏散外風這一節我們討論了從川芎茶調散,治療外風引起的頭痛為主。一類方,名方。以及大秦艽湯,外風初中經絡,引起的主治證為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這也是重點方,常用方。以及小活絡丹,用於風寒濕邪,痺阻經絡,是經絡間有濕痰死血,久病痺證造成,或者中風後遺症,日久造成。也是個較強的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一張名方。以及我們今天所討論的牽正散,消風散,這幾個祛外風的方,我們學習時要注意,它不少方都可以兼有一些外風引氣表證這個特點,但外風,我們祛風和解表,有什麼區別?有就是說,像川芎茶調散,大秦艽湯這些,怎麼不放在解表劑裡面?它本身都有疏散風寒的作用,這有很多的藥物了。這裡有個側重點,有個外邪,都是外邪,但外邪究竟是侵犯到哪個層次?我們講解表劑所針對治療的疾病,是外邪侵犯皮毛,造成體表以惡寒發熱為主證的這類證候,而治風劑疏散外風劑,這類方所主治的是外來風邪侵犯到不僅僅是體表皮毛,更重要它涉及到肌肉、經絡、筋骨、關節,這些部位,已經深入。通過皮毛,作為內在臟腑來講,相比它還在外。但是作為體表屏障,皮毛來講,它已經在裡了。所以不純繫表證,它越過體表的皮毛,已經進入到肌肉、經絡、筋骨、關節,這些部位。所產生的相應的一些證候。就哪怕消風散,它鬱滯在肌表,肌膚,已經不是皮毛了。涉及到肌肉這個層次,所以和解表劑的針對病邪所屬部位上,有一定的區別。


這類方,很多方的治療上,不僅僅可以用於外風引起的,也能用於內風。現在像牽正散這類,雖然治外風為主的方,內風引起的中風後遺症,在恢復期以後,後遺症時間很長,也可以用它來治療。祛風通絡止痙。利用它較強的通絡止痙作用。治療口眼歪斜這些後遺症。所以也並不是說,全針對的一種屬於體表的。像這個川芎茶調散,有些教材把川芎茶調散放在解表劑。但川芎茶調散側重點它頭痛,雖然是以外風引起為主,從現在看這個方使用來說,很多用於像偏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也能有較好的止頭痛作用。而且全方以一種祛風止痛為它的特點,止痛為它的特點。所以它放在治風劑,而不是放在解表劑,也有一定道理。上面我們歸納了治外風一些方的特點,汗解表劑的一些區別。

整個治風分為兩大部分,一個疏散外風,一個平熄內風。我們下面先討論平熄內風,第二節裡面那個帽子。因為對內風來講,理論性比較強,對內風的認識,應該說,我們中醫學還是經過了可以說不到兩千年的時間,才把它搞得比較成熟。《內經》裡面,外風和內風是不分的。都是風。遇到風就要散。到唐代時,仍然外風內風是不分的。到宋金元時期,很多人才提出來,這個風,對內風、外風提出了疑問,所以對風的證候,內風證候不把它和外風混淆,很多醫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劉河間,劉完素,第一個他提出來,這種風,它是跟熱有關。不僅僅是外來的風。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他說這跟虛有關,風這類證候和虛有關。朱丹溪認為風、動風這類,肝風內動動風,當時還不叫肝風內動,他說不是外來風,這個跟痰有關。發展到張景岳時代,明代,《景岳全書》裡就對內風提出來,跟氣血痰三者有關,而且他明確的指出來,中風非風,就是說這種內風引起的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中風非風,當然如果講不是風,是什麼呢?他講跟氣血痰有關。但整個病機能夠很清晰的把它描述出來,應該說是葉天士,明末清初的葉天士,才提到陰虛陽亢。那肝腎陰虛,陰不制陽,陰虛要陽亢,陽亢肝陽化風。對中風病,這個內風的看法,歷史上經過了,在實踐當中,從疾病和疾病鬥爭過程當中,經過了一、二千年,才探索到把中風,內風、外風應當分開。這樣的正確認識。到了清代以後,相應的各種治療方法,就比較豐富了。這我們在前面討論到的,像鎮肝熄風湯,清末民國初,張錫純的鎮肝熄風湯,對於中風有很大的貢獻,以及補陽還五湯,治中風後遺症。

這裡所談的就是說,平熄內風,這個內風和外風,是要嚴格區分的。內風有幾類

  1. 熱極生風 ─ 我們最常見的,熱極生風一般是在熱病的極期,熱病以發熱為主,外感熱病當中,發展到極期階段,往往以高熱為特點。可以高熱灼傷津液,筋脈失養,造成動風。這種熱極生風治療藥涼肝熄風,代表方像我們後面要講的羚角鉤藤湯。
  2. 肝陽化風 ─ 肝腎陰虛,陰不制陽,造成肝陽上亢,肝陽上亢引起了氣血上逆,肝陽化風,那只有滋補肝腎之陰,平肝達到熄風的作用。所以叫平肝熄風。
  3. 陰虛風動 ─ 陰虛風動是溫病的後期,這和羚角鉤藤湯證的熱極生風不同。一個是極期,一個是後期。熱病的後期,這個時候,熱病傷陰,人體的真陰虧損了,陰傷程度較重,那就是說筋脈失養的程度有很重了。這是以虛證為主的,我們叫陰虛風動,要滋陰熄風。這是以虛證為主的。

實際上這三類內風,熱極生風證是以實證為主,肝陽化風證是以虛實夾雜,本虛表實證,陰虛風動證是虛證為主,三個基本類型。這是治療內風前面的概述。平熄內風的具體藥,我們下一節課繼續。

[完/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