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69 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平胃散

上次討論了平胃散的主治證候分析。從它的病機來看,它是濕困脾胃,濕邪阻滯脾胃,引起脾胃的氣機升降失常。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通過燥濕,恢復脾的運化,解除濕邪的困滯。我們前面講到這一節概述時提到過,除濕藥和行氣藥往往相互配合。所以在治法當中也結合行氣來和胃。恢復脾胃的正常升降。

方解

蒼朮運脾燥濕,辛溫發汗
厚朴苦溫燥濕,芳香化濕
陳皮理氣又化濕
使甘草補脾,調和諸藥

蒼朮是君藥,蒼朮有較強的燥濕作用,能運脾燥濕,既能燥內濕,也有辛溫發汗,祛除表濕的作用。厚朴為臣,它是苦溫藥,苦溫可以燥濕,厚朴也帶一定的芳香特點,也能化濕。君、臣相配合,蒼朮厚朴結合,是燥濕運脾的一個常用組合。陳皮為佐藥,擅於疏理氣機,理氣又化濕。

在我們中藥運用當中,很多方劑的配伍當中,到明清以後,都很多喜歡加陳皮。陳皮比較平和,而且它的理氣對升降補瀉來講,我覺得它是一個多向協助作用。很多補瀉升降方裡,都喜歡配陳皮。比如說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的基礎方,五味異功散裡配了陳皮,它有助於增強它益氣健脾作用。在瀉的方裡,後面要講的,比如消導劑,消食的方裡往往也配陳皮,它這個理氣化濕,有增加消食藥,消導的力量。在升舉的方裡,比如補中益氣湯,它治療氣虛清陽下陷,裡邊也配陳皮。降氣的方,比如蘇子降氣湯,前面在理氣劑裡討論了,蘇子降氣湯作用主要是降氣,降肺氣上逆,治療咳喘,配陳皮也助於它的氣機下行。所以陳皮的作用,我打個比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在升降方面,就像一個,要在地上大一根樁樁向下,你垂直的直接往下,打起來很費勁,你往下打一下,搖一搖,打一下,搖一搖,它就容易下去。或者你把這個一根地下釘的木樁樁要把它拔起來,你完全垂直的向上拔,很費力氣,你拔一拔,搖一搖,再拔一拔,搖一搖,它容易出來。陳皮起作用,我比喻它這種對補瀉升降作用,就是疏理氣機,搖一搖的這個作用。所以別小看了這個藥物,配在其中,對疏理氣機,不管當助運脾還是化濕,是都很重要的。

甘草是使藥,它可以補脾,也可以調和諸藥,所以整個這個方藥味不多,配伍很精當,精練,它成為一個燥濕運脾,治療濕困脾胃的一張基礎方。也就是對後世的很多方劑,運用這些基本結構。

運用

隨證加減

脘腹脹滿、舌苔厚膩。(濕邪阻滯的部位是中焦,濕阻氣機以後,脘腹脹滿,是平胃散證往往出現的。要了解它濕邪阻滯氣機,脾不健運,濕邪阻滯,那舌苔上面的厚膩,反應出濕濁阻滯的特點。)

隨證加減

平胃散是基礎方,要針對具體情況加味用藥。水濕鬱滯,可以化熱,如果陽氣不足,多產生寒濕,性質不同,治法也不同。如果它屬於濕熱,一般舌苔是黃膩的。如屬寒濕,陽氣不足不能溫化。

使用注意

陰虛氣鬱,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或不能單獨使用,因為畢竟平胃散比較溫燥)

附方:不換金正氣散

組成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我們知道藿香對外有辛溫發散的作用。可以祛外在的風寒濕邪,對內它有化濕和中作用,所以它表裡之濕兼去,半夏擅長於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所以這兩味加進去以後,整個方起到一定的變化,比如第一個變化,這個方往往因為有藿香,它可以用於兼有表證,增加了解表化濕的力量。增加了和胃止嘔的作用。所以全方功用就是解表化濕,和胃止嘔。

功用

解表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

濕困脾胃,兼有表寒證,嘔吐腹脹,惡寒發熱,或霍亂吐瀉,或不服水土。

主治仍然是濕困脾胃,這是平胃散的基本病機,濕困脾胃造成氣機升降失常,但是不換金正氣散還兼有表證,表寒證。因為藿香偏於辛溫,氣機升降失常,它表現當中嘔吐、腹脹,所以從臨床表現,嘔吐泄瀉,升降失常,嘔吐更突出。惡寒發熱是兼表證的現像。霍亂吐瀉,不服水土。霍亂是中醫的霍亂名稱,不是現代醫學的霍亂。是吐瀉交作,也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作為一個基礎方劑。

不服水土,很多都產生胃腸道的反應,產生升降失常,所以也可以不換金正氣散作為一個基本方加減使用。

這是平胃散和它的附方,整個平胃散它是以造濕為主,兼以和胃,兼和胃氣。這是祛濕劑的第一節。燥濕和胃這一節裡邊一個基礎方。它的性質是基礎方。後世常常用這個基本的組合,放到其他的常用方裡邊,起到一個燥濕和胃,祛除濕邪,恢復氣機升降這個作用。下面要講的藿香正氣散裡邊就相當於套著一個平胃散。

藿香正氣散 一類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證分析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
內傷濕滯濕阻氣機:胸膈滿悶,脘腹疼痛
升降失常:惡心嘔吐,腸鳴泄瀉。
脈浮,舌苔白膩

藿香正氣散是一個很有名的常用方。這個方也出自宋代的,由政府制定的第一部成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個方是個複方,首先它用了一些基礎方,實際上這張方裡套的有我們前面說的平胃散,不過由於它治內為主,它把蒼朮改為白朮。裡面還套著二陳湯,二陳湯是我們在後面要講的祛痰劑裡邊,治療燥痰的一張基礎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所以藿香正氣散是一張複方,複合方劑。也就是說,運用前人和在同時代的一些成果,組合成的方。平胃散也是宋代,在《和劑局方》前面就有了。又比如說二陳湯,《和劑局方》裡邊就有,所以它是利用基礎方構成的一個複方。在現代,藿香正氣散應用很廣,也有現代新劑型的成藥,包括藿香正氣水,過去傳統也有作成丸藥。

藿香正氣散的主治證候,它是一種表裡同病,所以它就體現一種表裡同治。對外來講,它是外感風寒,外感的風寒之邪,風寒特點我們在解表劑,辛涼解表法裡面,講了很多了,對內呢,內傷濕滯,內傷濕滯的本質,有類似於平胃散這種濕滯脾胃,脾不運化的特點。我們分開看。外感風寒的表現,它還是一種外感風寒表實證,一般是表實證。所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這是它的主要表現。

風寒表實證,由於性質是風寒,惡寒發熱,一般來講,初起是惡寒重,發熱輕的。頭痛可以頭身酸楚,沉重的頭痛,酸楚沉重的頭疼痛。為什麼這樣呢?由於它有內傷濕滯,跟一般風寒有一定差別。我們說過,內濕可以引動外濕,內外相互影響,內在濕重的感冒的時候,感受風寒的時候,可以外來之邪引動內濕,產生這種表濕症狀,這是常見。所以它的一組表證,惡寒發熱無汗加頭身酸楚疼痛,或頭沉重疼痛。這個有點類似於我們前面的解表劑講過的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湯就有這個特點。只不過藿香正氣散全方表裡同治,側重是治內,治療內傷濕滯,所以它用藥,在內傷濕滯方面用的藥佔了大量的,比重較大。

內傷濕滯這個內,主要指的是脾胃,濕阻滯脾胃的氣機,造成升降失常,所以我們這個病機分析表上,濕阻氣機、升降失常,脾的升清,胃的降濁,這個升降失常。濕阻滯氣機以後,就胸膈滿悶,胸膈,應該說從胸膈到胃脘,都可以脹滿作悶。嚴重的氣機阻滯不通。不通則痛,還可以疼痛,脘腹疼痛。氣機升降失常,就可以造成,或者惡心嘔吐,或者腸鳴泄瀉。這都是水濕阻滯氣機升降失常的表現。

脈像,如果表證很明顯,表裡同病,惡寒發熱頭痛這些明顯,可以出現浮脈。舌苔反應內濕,苔白膩,這是藿香正氣散主治證候分析的一個大體情況。體現出一個表裡同病。外來是風寒之邪,內傷是濕滯、濕邪阻滯中焦,升降失常。這是病機。

功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對外採辛溫解表,對內採化濕、燥濕,治濕要理氣,行氣,恢復中焦升降叫和中)。要說明藿香正氣散主治是以治裡為主的。所以臨床使用的時候,表證明顯不明顯都可以使用。關鍵你在個別藥味上做一些調整。

方解

藿香辛溫解表,芳香化濕
白朮(平胃散)健脾除濕
茯苓(二陳湯)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陳皮(平胃散)(二陳湯)
半夏(二陳湯)
大腹皮行氣利水,治下
厚朴(平胃散)行氣化濕
蘇葉辛溫發散理氣
白芷辛溫發散解表,止頭痛
桔梗開宣肺氣,治上
佐使生薑
大棗
甘草(平胃散)(二陳湯)

內含基礎方:平胃散、二陳湯。

君藥是藿香,藿香本身就是表裡同治的。它偏於辛溫,有芳香特點。辛溫可解表,芳香能化濕,力量較強,所以表裡同治。在藿香作君藥的基礎上,這方我們理解它,可以用兩種方式。我們教材上這個臣藥,是把健脾理氣和胃的藥,放在臣藥的地位。其他地位次一點的放在佐藥的地位上。但我們這裡按照教材,表上,講另一種結構。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點。可以說藿香為君,帶領的兩支人馬,要解決表裡兩方面的問題。表是風寒,那就有白芷和蘇葉,增強藿香的解表作用。我們都知道,蘇葉有辛溫發散作用。對內也有理氣作用,白芷能辛溫解表,辛溫發散,同時還能止頭痛。所以蘇葉白芷在這裡增強藿香的解表作用。針對表寒。

在這基礎上,另外一隊人馬,相當於要解除體內的濕邪,解除體內的濕邪達到化濕理氣和中作用。除了直接祛濕以外,這個組合裡頭要考慮到水濕治法當中,三焦氣機的通暢,桔梗可以開宣肺氣,治上,大腹皮可以行氣利水,治下,給水有出路。中焦而言,藿香正氣散裡配有一個平胃散,和二陳湯。白朮、陳皮、厚朴和後面的甘草,這四味藥,相當於平胃散裡把蒼朮換成白朮。它能健脾除濕。

方裡的半夏、陳皮、茯苓,和甘草,起到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就是治療濕痰。所以除濕的一個基礎方,平胃散,祛痰的基礎方,二陳湯,這個方裡都有了。這個作用,上面說的這兩個基礎方作用的部位,主要是中焦。再配合前面講的,桔梗的開宣,下面大腹皮的降氣利水治下,實際上上、中、下三焦結合,上、中、下三焦分消,治內濕力量很強。而且由於用了白朮、茯苓這一些藥,又起到一種標本兼顧。怎麼說呢?就內濕產生跟脾不運化有關,白朮擅長於健脾燥濕,茯苓擅長於健脾滲濕,和甘草相配,可以健脾益氣除濕。所以全方按這個配伍結構理解它,既體現出標本兼顧,表裡同治,又體現出三焦分消的特點。同時在除濕的基礎上,行氣力量也較大,整個藿香正氣散,治內濕方面的用藥比較多,表裡同治,治內是為主的。臨床運用時,表裡兩組藥,可以靈活運用。

運用

辨證要點

惡寒發熱,嘔吐,泄瀉,舌苔白膩。

惡寒發熱是表證,因為藿香正氣散的原方,原書主治它表裡同病,所以典型的兼有表證,外感風寒證。嘔吐泄瀉是這個方主治常用的方面,常用於脾胃不和,那是濕阻中焦造成。怎麼知道濕阻中焦,濕重呢?舌苔白膩,看到白膩,作為一個基本的依據。

隨證加減

表寒重,加香薷,氣滯脘腹脹痛,加木香,元胡。

藿香正氣散是個常用方,當然現在我們如果用成藥,就不好加減了。現在外面很多藿香正氣散的片劑,或者水劑,這用得極為普遍,而且使用量很大。這個臨床運用當中,藿香正氣這個成藥,換代都已經換到第三代了。過去開始酊劑,或者水劑,這療效都不錯的。當然你開湯劑,適應性,針對性更強一點。如果說,表寒重,有些重感冒,外感風寒比較重的,那這方裡唯恐藿香一味,加上蘇葉、白芷,解表力量尚嫌不足。還可以加香薷,香薷也是表裡同治,對外發散風寒,對內可以化濕和中。增強藿香的解表力量。香薷是一個我們常用的祛暑解表的,被稱為“夏月之麻黃”。夏天感冒中不能用麻黃,一般改用香薷了。

氣滯,脘腹脹痛,是說的濕邪,阻滯氣機如果比較突出,氣滯之後不通則痛,脹、痛,加木香,元胡,善長於行氣止痛,行氣有助於化濕,同時直接有止痛作用。

藿香正氣散歷來的變化方劑很多,特別在後世溫病學派,在藿香正氣散基礎上,針對了濕熱,當然一部分方也結合寒濕了,形成一個五加減正氣散。一個系列,一個系列加減方。五加減正氣散,這個在溫病學的教學當中,是要重點討論的。所以在我們基礎課方劑學裡,這個不作討論。是以藿香正氣散本身為主。

使用注意

濕熱霍亂之吐瀉,非本方所宜。

使用當中要注意,這個濕邪為病,我們前面講到,要分濕熱、寒濕。藿香正氣散主治的這個類證,外有風寒,裡又濕邪阻滯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的吐瀉,這是常用的方。這個本質上還是屬於偏寒,全方偏溫,針對的偏於寒濕。如果世濕熱霍亂的泄瀉,也就是說,這種吐瀉由濕熱造成,那下面我們要講到清熱祛濕這一節時,很多方也可以治療嘔吐泄瀉,屬於濕熱的的吐瀉,這個方就不宜使用。

我們前面討論了燥濕和胃裡邊兩張方,也討論了不換金正氣散,再結合我們在前面祛暑劑曾經討論過香薷散,這四個方比較一下。在使用當中,有什麼區別?

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不換金正氣散香薷散
共同特點都能除濕和胃,恢復氣機升降,臨床上都能用於濕邪阻滯脾胃的吐瀉,脾胃運化障礙,升降失常
方劑性質 基礎方 常用方 基礎方
功能特點 燥濕為主,兼有運脾 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濕和中力量較強
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濕和中力量較弱
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輕症
夏月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濕滯阻滯氣機
擅長祛暑解表(季節性)
解表力量,化濕和中均較藿香正氣散弱

前面講過,歷來的方,我們至少應該把它們分為三類,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性質的方,在學習方法上,使用規律上有一定區別。

  1. 基礎方往往反映了一些基本的病機。基本證型。臨床較少單獨使用。都是要經過臨床針對具體的病機證型,加減化裁組合使用。它針對基本病機,基本證候的。
  2. 常用方,往往使用頻率很高。組成照顧方面也比較多。經過歷代的運用,都行之有效,療效鑿確。
  3. 代表方,代表了一類學術思想。學習這類方,要結合作者個人,或者他的學派善長的一種學術特點、學術思想來理解運用這個方。

第二節 清熱祛濕

適用病證

濕熱證,濕熱外感,濕熱內盛,濕熱下注。

濕熱來源可以多方面,一個外來氣候因素,比如夏天,特別是長夏,多雨季節。外來濕熱,容易從外而入,濕熱外感。另外可以對內,內升濕濁,體質偏陽熱偏盛之體,可以濕和熱合形成濕熱證。濕熱內盛、濕熱內蘊證。另外有些濕邪鬱遏也可以化熱。

我們整個濕熱證候,一般大體上,分成三大類:(1)濕熱在表,(2)濕熱內蘊,(往往是中焦為病變中心,濕邪歸脾,濕熱阻滯中焦,可以薰蒸四旁,引起全身的其他部位的濕熱反應)(3)濕熱下注(下部)。所以病證歸類來說,可以體表偏上的濕熱,外邪引起居多。濕溫病初起,對內呢,大凡有濕熱發生,脾胃首當其衝,濕熱往往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既使你外來濕熱形成了,往往也影響脾胃。濕熱內蘊、濕熱內盛,在下部呢,以濕熱下注為主要表現,所以這是大體濕熱,濕熱證的一些病位特點。

配伍用藥

(清熱利濕藥 + 清熱燥濕藥) + 宣暢三焦氣機 + 理氣 + 寒下 + 補益

這個濕熱,清熱祛濕,治療濕熱用藥的話,我們這裡說清熱利濕為主的,治濕邪,利小便是一個很重要的治法。有的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濕,不管是濕熱,寒濕,利水是給出路的方法。當然你祛濕,“氣行則濕行,氣行則濕化。”治濕熱很重要宣暢,宣暢就是暢通上中下三焦的氣機。又要結合理氣藥了,另外濕邪阻滯,如果和有形實邪阻滯呢,特別因為往往影響中焦為病變中心,影響胃腸道。所以和有形實邪阻滯,還可以合寒下方法、瀉下方法。瀉下濕熱積滯,也是一個祛除濕熱的常用治法。另外在有濕熱的情況下,可以傷人的正氣。熱邪傷陰,濕熱可以化燥,所以也應該有結合補益藥。補益包括健脾方面,或者補益陰血,這是配伍上常用的。

常用藥物,清熱利濕是多用的。有一部分我們後面要講到的,像連朴飲,二妙散,這些也有以清熱燥濕藥為主。總體是兩類,除濕熱,清熱利濕,清熱燥濕。都是治濕熱常用的,為主的。但是用得更多的是清熱利濕。這是清熱祛濕病證的部位特點。

濕熱病應該說非常複雜,在臨床辨證方面也比較麻煩,有時候你說認證,認識這個濕熱證,它有什麼功能特點呢?為什麼在臨床很難確認呢?證,由於濕熱的病性所決定的。比如濕,在中醫分類裡,病邪分類,濕是陰邪,熱是陽邪。兩個交結在一起,陰陽兩種病邪結合在一起,這種狀況在其他病邪當中,其他狀況下很少,而濕熱交結在一起是非常多的。交結難解,形容它如油入麵,油和麵攪和再一起怎麼分得清?在辨證當中,就產生陰陽兩種病邪,交結在一起,難以確認的狀況。所以初學這一方的運用,初學這一主治的時候,有時臨床就很難理解了。不像寒證、熱證,單純的寒證、熱證比較好認,熱證發熱就是發熱,寒證惡寒就是惡寒。熱證發熱汗出,那就是熱證。或者熱實互結,大便秘結,就是密結。或協熱下痢泄瀉,那就是泄瀉。

濕熱證有個特點,往往出現一些矛盾症狀,這些矛盾症狀,我有時就說它有點陰陽怪氣。怎麼叫陰陽怪氣呢?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陰陽兩種病邪交結在一起,你說像陽邪吧?它又不像,像陰邪吧?也不典型。比如舉幾個常見的濕熱症狀,濕熱,熱證要發燒了,但一寫到濕熱症狀,經常是身熱不揚,體溫不高,透不出來,病人覺得熱,量體溫,並不很高,稍微有點,所以有的主治證候描述少血身熱不揚。比如出汗,熱證要出汗,熱迫津液外泄要出汗,但是濕熱出汗呢,汗出後面往往要加兩個字,不暢,出又想出,又出不透,很難受。因為夏天很悶熱,濕熱的季節,人就有一種,要出汗出不透,汗出不暢。病理狀況下,往往出汗,汗出不暢,甚至於出汗他不是全身出,“但頭汗出,齊頸而還”,你說出汗?病人說出,但是他說我只是頭上一陣出來,脖子以下就不出了。這世濕熱特點,矛盾的特點。

像泄瀉,濕熱下注可以造成泄瀉。而且濕熱是痢疾當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致病因素。濕熱痢疾比其他痢疾要多。濕熱引起泄瀉的話,往往瀉而不爽。隨然瀉,但是伴隨有裡急後重,這些氣機阻滯的特點。熱邪傷津液,人要口乾,遇到濕熱特點,他口乾,後面有一句,“不欲飲”,口乾不想喝水,又是矛盾的。所以我們歸納,比如說身熱不揚,和出不暢,瀉而不爽,口乾不欲飲。這些表現,都是濕熱陰陽兩種對立的病性的病邪,交結在一起。這就造成了在臨床辨識證候的時候,一定的難度。但是濕熱為病,產生的,影響的病種事很多的。所以在溫病學當中,專門有濕溫,像薛生白的《溫熱病篇》專門研究濕熱病治療的。這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我們在祛濕劑當中,清熱祛濕這一節是最大的。也有很多名方。所以這一節,很好把這些方子掌握好,特別是其中一類重點方,都是臨床常用的。

茵陳蒿湯 一類《傷寒論》

主證分析

濕熱黃疸。

茵陳蒿湯是個名方,是《傷寒論》張仲景的方。主治證候說起來非常簡單,濕熱黃疸,四個字。從一千八百多年前《傷寒論》到現在,濕熱黃疸,濕熱並重的黃疸。這個方一直作為首選方劑。所以長期以來,療效是確定的。這個方我們要注意它的性質。它是基礎方,張仲景有很多基礎方,通過這個基礎方學習,告訴你一些治法的用藥的一些特點。所以它是治療濕熱黃疸的基礎方。

我們知道治療黃疸,首先黃疸要分陰黃和陽黃。以濕熱為主的,一般稱為陽黃。寒濕呢,稱為陰黃。寒濕往往都陽氣不足,不能溫化。水濕鬱滯,又發黃了。濕熱都是一個,濕熱薰蒸肝膽,膽汁外溢發黃。

茵陳蒿湯主治的濕熱黃疸,首先從濕熱比較來講,我們把它叫濕熱並重,濕熱並重,這要注意。因為治療濕熱證,首先要分清濕和熱的多少,有濕重於熱的,有熱重於濕的,有濕熱並重的。黃疸也是要區分這個。茵陳蒿湯治療濕熱黃疸。

外邪入裡化熱─熱不得外達濕熱交蒸,發黃
脾胃濕濁內阻─濕不得下泄

濕熱怎麼會產生黃疸呢?我們這個表上討論了濕熱形成的,和濕熱交蒸發黃的一個過程。這一類有些由外邪入裡化熱,外邪再入裡,邪正相爭要化熱。本身脾胃就有濕濁的基礎。比如運化能力差了,或水濕肢體,脾胃濕多本身內阻,濕不得下泄,濕沒有出路。外邪入裡化熱,熱又不能外達,這樣濕熱就會交蒸,交蒸在哪裡呢?交蒸在中焦。前面說濕熱,特別內在的濕熱,都是以脾胃為病變中心的。濕熱交蒸就要薰蒸四旁,薰蒸肝膽使膽汁的外溢,薰蒸肝膽,氣機阻滯,膽汁正常得一個疏泄發生障礙,外溢肌膚,就成發黃。這是濕熱薰蒸肝膽使膽汁外溢發黃。這是茵陳蒿湯黃疸形成的基本機理。

濕熱交蒸薰蒸肝膽 → 膽汁外溢,黃疸
鬱熱熾盛 → 發熱,口渴欲飲,無汗,或但頭汗出。
鬱滯氣機 → 惡心嘔吐,腹微滿。大便不爽或密結,小便短赤
舌脈 ─ 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

這裡涉及到一個由外邪入裡化熱,和脾胃濕多內阻,內外兩種因素的結合,這個成因問題。然後這種外邪入裡化熱,熱不及時地外透,濕濁阻滯濕又不能夠及時的排泄,所以濕熱交蒸,形成薰蒸肝膽。那濕熱交蒸,薰蒸肝膽,除了膽汁外溢發黃,形成黃疸之外,它可以伴隨一系列的濕熱表現。這個病機分析表,就是說濕熱很熾盛,可以發熱。如果熱邪較重傷津,可以口渴欲飲。如果濕熱薰蒸沒有向體表薰蒸,這時外邪還沒完全入裡,可以無汗。即使濕熱薰蒸出汗,往往但頭汗出,上部頭部出汗為主,不會全身出汗。濕熱阻滯氣機,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常的,也可以噁心嘔吐。這裡我們提到濕熱引起的嘔吐。腹部微微脹滿,也是濕邪阻滯氣機所造成。大便不爽或密結,這都是中焦濕熱阻滯在胃腸。如果和胃腸糟粕相結合,就會造成大便秘結。阻滯氣機,氣機不利,大便不爽。小便短赤,中焦濕熱下注。影響膀胱氣化,可以造成小便短赤。一般舌像、脈像,舌苔多為黃膩,濕熱舌苔多為黃膩。脈來沉數或滑數,因為這是濕熱並重,沉數滑數反映出熱像明顯。苔黃膩了,因為他往往有一定的發熱了。這是濕熱黃疸的比較典型的一些表現。

功用

清熱、利濕、退黃。

根據黃疸形成是濕熱在中焦薰蒸肝膽,而且它也影響到一些比如下焦,上下也會波及,濕熱盤據,鬱滯在中焦,薰蒸四旁了,上面可以出汗,但頭汗出,口渴。下面可以大便秘結,大便不爽,小便短赤。

方解

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疏肝
梔子清熱瀉火,利膽退黃
大黃泄下熱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膽退黃

治療上,這是個基礎方,以茵陳作君藥。茵陳長期以來,已經成為治黃疸的首選藥物。可以說不管是濕熱黃疸、寒濕黃疸, 都可以用茵陳。茵陳有較好的利膽退黃作用。茵陳可以清熱利濕,茵陳還有疏肝作用。我們前面講到鎮肝熄風湯的時候講到過,茵陳有疏肝作用,疏肝有助於利膽,同時茵陳清熱利濕,有助於消除引起黃疸濕熱的病因。給濕熱以出路,使濕熱從小便排出,所以茵陳在茵陳蒿湯裡做君藥。他作用應該認識到兩方面。一個針對治病之因,那就清熱利濕,一個書肝有助於利膽,這是君藥。

梔子是臣藥,梔子苦寒,能夠清熱瀉火,同時也利膽退黃,特別是梔子有利水作用。能夠增強茵陳的清熱利濕作用。使濕熱從小便排出。這是給濕熱增加出路。佐藥是大黃,大黃是多功效的,我們說大黃可以泄下熱結,泄下熱實互結,大黃可以活血化瘀,可以涼血,可以清熱解毒,也能利膽退黃。本身大黃就有利膽退黃作用,同時在這個方裡,大黃利用它的清熱通腑力量,可以使濕熱從腸道排出,大黃梔子相配以後,可使濕熱之邪從大小便排出,增加出路。

所以茵陳蒿湯的構思,是一個祛除濕熱之邪是多方面的,而且三味藥都是寒涼性質的,都具有較強的清熱利膽退黃作用。因此就成為一個治療濕熱黃疸的一張很有名的基礎方。後世有很多治黃疸的方子,方法,都以這個方作為基礎,使用很廣泛。

配伍特點

運用

辨證要點

一身頭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

這是個陽黃證。濕熱黃疸是個陽黃證。鮮明黃色,歷來形容“黃色鮮明如橘汁色”。陽黃,比較明亮,陰黃證黃而晦暗,怎麼知道它是陽黃,是濕熱呢?從舌苔,舌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這實證為主了。這是個基本的舌脈依據。臨床運用時,我們不是光這三個藥,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這個濕熱並重,如果說濕重一些,或熱重一些。那可以隨證加減。

隨證加減

[完/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