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第59講 病機:基本病機——氣血失調(二) 津液失常 病機:內生五邪(一)

上一節我們講了氣血失調,血失調裡面講了一個血虛、血瘀,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血熱、血寒,瞭解個概念就可以了。血熱在講瘀血的形成的時候曾經講過。這裡面叫血分有熱,將來學習溫病,學習衛氣營血的時候進一步學,就是衛分、氣分、營分、血分,是指的那個,就定溫病發展的四個不同的階段,進入到最後一個階段,那個階段的病理變化表現為熱象,稱之為血熱。那麼那個階段主要的病機為血熱,它的病理變化的性質表現為熱。從血本身的病理改變,一個是血行加速,它表現的特徵是脈快。第二可以表現出血,過去講瘀血曾經講過,因為血熱而出血,會出現全身紫癜,出血傾向,甚至可以有鮮明的出血的傾向,其中以紫癜為最多見。血寒我們在講寒邪的時候已經講到,那麼血寒主要是引起血液運行遲緩。出血,非常簡單,就是參與調節血液運行的臟腑功能失調,著重表現為固攝血液的功能失調,因而出現血溢脈外,記住這個概念就可以了。出血是中醫學,內科學裡面一個重要的病,我們在病機講出血,將來到內科學講血證,中醫治療出血性疾患有它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三 氣血失調

下面講氣血失調,是指氣血關係失調,主要是講幾個病機學的概念。

(一)我們從氣血關係來講,一個是先有氣病而累及於血,記住幾個概念。

  1. 氣血兩虛
    氣虛血虛,由氣虛導致血虛叫氣虛血虛,它的病理機制叫氣不生血而血虛,最終的結果病理變化氣血兩虛。五臟的臟腑功能的氣虛最後導致血液生成障礙,形成氣血兩虛。那麼講由氣虛而血虛,最終得出的結論叫氣血兩虛,一個病機學術語。

  2. 氣虛血瘀
    氣虛,因為氣虛可以導致血瘀,是指氣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減退而導致血瘀,那麼又出了個病機學術語叫氣虛血瘀,因為氣虛而血瘀,因果關係。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用氣血關係失調解釋它的機制,治療中風的機制,叫氣虛血瘀。

  3. 氣不攝血
    因氣虛而出血,是因為氣虛固攝功能低下而血液妄行,因氣虛而出血叫做氣不攝血,記住個概念。其一叫氣血兩虛,二叫氣虛血瘀,三叫氣不攝血,記住這樣幾個概念。

  4. 氣滯血瘀
    看看氣滯,那麼氣滯導致血瘀,它的機制叫血行受阻而血瘀,病機學術語叫氣滯血瘀,就是氣滯必血瘀,形成氣滯血瘀。那麼氣滯血瘀既有氣滯存在又有血瘀存在,只是在分析病機的時候孰輕孰重而已。

  5. 氣機上逆
    還有一個氣機上逆,氣機上逆,影響到血叫做引起出血,主要指吐血,用我們現代的病人說呢,中風叫腦出血,中醫看叫氣血上逆。當時歷史條件下中醫看不到腦內出血,只看到卒然昏倒,半身不遂,解釋它叫血隨氣逆,叫氣逆而出血,它的機制叫血隨氣逆,根據氣血的關係來的。它的術語叫血隨氣逆,病理結果出血。這是先有氣病而累及於血,它們是因果關係。

(二)反之,先有血病而累及於氣,因果關係倒過來。

  1. 血虛,血不能化氣,也可以導致氣虛,最終的結果和氣虛不能生血導致的最終結果相同,都是氣血兩虛。把這兩者統一起來,氣虛可以導致血虛,血虛又可以導致氣虛,最終的結果氣血兩虛。掌握這個機制以後,那麼我們分析病理具體某一個疾病的病理機制,就分清是以氣虛為主呢?還是以血虛為主呢?根據這個來正確地確定辨證和治療。血脫氣散,由血脫而導致氣脫,病機學術語叫氣隨血脫,先有血脫而導致氣脫,叫氣隨血脫。前面曾經講過大量失血,同時患者會表現為神志昏蒙,乃至出現神昏,甚至還可出現手足不溫,把這個神昏,精神萎糜,手足不溫叫做陽氣將脫,把它定做氣脫。那麼為什麼這裡沒有講陽氣呢?沒說亡陽呢?因為這個果在大量失血的基礎上因為血脫,說血能載氣,氣隨血而脫失。這個氣隨血脫,將來講治療原則的時候也體現了中醫一個特點,你看大量的血脫使氣隨之而脫,中醫治療的重點,幾次提到了,放在治氣脫,而不放在治血脫,前面講過陽主陰從,強調陽氣的重要性,等後面講治則的時候講調整氣血關係的時候再進一步給大家講。

  2. 由血瘀使氣行受阻那麼也可以導致氣滯,說氣滯可以引起血瘀,血瘀可以引起氣滯,兩者互為因果,兩者同時存在。在分析病理機制的時候就是考察孰輕孰重就行了。氣血關係失調主要掌握幾個病機學的概念,瞭解它的意義,瞭解它們的因果關係。

  3. 同學們注意沒有,剛才那個示意圖說氣隨血脫,由血脫而導致氣脫,叫氣隨血脫。由氣虛,氣不攝血可以導致出血,叫氣不攝血,兩者都是出血,都出血。那麼氣隨血脫也出血,氣不攝血也出血,將來學習證候學的時候,學習臨床課的時候要注意這兩者機制不同,表現特徵是出血的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將來學證候學的時候再進一步學。一般來說氣不攝血,多半是少量的慢性出血。而氣隨血脫,強調是血脫,急性的大量的出血,這個術語不同,機制不同,它緊接著就和一個臨床的病理改變,病理現象相連接起來,不同的病理現象,雖然都出血,解釋的機制,考察的病情,臨床的表現,用的機制不同,我們反復強調學好中醫的概念,學好概念,界定這個,用它來解釋客觀事實,什麼樣的事實用什麼術語來解釋,因為它這樣解釋牽涉到治療的問題,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的差異。

四、津液失調

(一)僅僅掌握幾個概念,重點是講傷津脫液,就是津液不足,把兩者統一起來,它都屬於人體的津液,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津液虧少,一津液的量少,二津液的濡潤功能失調,把這種病理變化叫津液不足,即輕者為傷津,重者為脫液,記到這個層次就可以。就是同一個病理變化,同一個範疇,由於津液虧損的程度不同而有傷津脫液之分,脫液又稱傷陰,傷陰當中最重的叫脫液。剛才說機體的陰液大量丟失,亡陰,我們前面講亡陰,原因之一就是機體的津液突然大量丟失,導致全身臟腑功能極度衰竭這樣一種病理改變。津液不足,輕者為傷津,重者為脫液。因為津和液,本來是互稱,我們講津液的概念的時候曾經從理論上把它區別開來,實際上它倆是同屬一體,所以叫津液。但是講到病理的時候輕者叫傷津,重者為脫液。也就是說傷津,前面我們講過陽盛則陰病,反復強調傷津,尚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傷津一定不是陰虛,脫液一定有陰虛,這樣來掌握這兩個概念的差別就行了。這是第一個講一講津液不足,記住,什麼叫傷津?什麼叫脫液?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

(二)津液失常,水液停聚,形成痰飲水濕停留就可以了,我們講痰飲時已經講過了。

(三)那麼下一個,這個裡面的重點是氣血津液關係失調,主要還是記住幾個概念,這個我們在前面曾經講過了,在講臟象學說曾經提到過。下面還是講氣血津液關係失調,講幾個概念。水和氣的關係失調,

  1. 水停氣阻。

    第一個概念叫水停氣阻,也就是說水停氣滯,把它顛倒過來叫氣滯水停。那就看先有水停還是先有氣滯,它們兩者的互為因果關係,最終的結果形成了共同的病理結果叫氣滯水停,就是既有氣滯存在,又有水濕停聚於體內,起個名字,概括起來叫做氣滯水停或者水停氣阻,這種表示方法無非是看孰因孰果,孰先孰後,最終的結果,咱們中醫基礎理論的術語,病機術語叫氣滯水停,習慣講法叫氣滯水停。它產生的機制我們前面講過,肝主疏泄,參與水液代謝調節強調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講水液代謝的調節,水濕停聚會阻滯人體氣機運行,而導致氣滯,兩者互為因果,最終的結果形成了氣滯水停這樣一個病理結果。把它們這個關係抽象出來形成一個概念叫氣滯水停,是指氣機阻滯,水濕內停,交相為害而導致氣滯與水停並存的這種病理變化。這樣一個病理機制的概念,它解釋了在氣機運行失常,水液代謝失常兩種病理情況下它們互為因果這樣一個關係。它重要的實踐意義就在於治療水腫的時候,過去曾經講過一句話理氣以治水,它的實踐意義在這。講了治療水腫,大家考察治療水腫的方劑,每個方劑裡面都會有理氣的藥物,它的理論依據在於此。

  2. 氣隨液脫。

    第二個叫氣隨液脫,它和我們前面講那個氣隨血脫的機制基本相同。那個是強調血和氣的關係,這個是講強調了氣和水的關係。那麼氣隨液脫是指機體在津液大量丟失的條件下,氣無所依附而外泄,最終導致陽氣暴脫而形成氣陰兩脫的病理變化,注意氣隨液脫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氣陰兩脫。將來同學們學習內科急性胃腸炎,一天之內劇烈吐瀉,脫水,中醫怎麼看呢?它吐的胃內容物是水,排泄是水樣便,很快眼眶塌下來,皮膚彈性沒了,瘦下來了,那麼把它叫做短時間的機體大量的脫液,在這個脫水的同時大量的劇烈脫液同時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一定會出現,少氣乏力,氣虛的特徵。不僅如此,嚴重的會出現手足不溫,脈微欲絕。這個脫不僅氣脫,而且氣虛之極,陽氣暴脫,進入亡陽這個階段,那就是說先有亡陰,沒到亡陰程度,大量丟,最後形成了既亡陰又亡陽,就是氣陰兩脫,實際就是亡陰亡陽同時存在,把這個叫氣隨液脫。中醫治療大量脫水最後引起亡陽,休克,也是重在治氣,和脫血引起的氣脫,氣隨血脫,重在治氣它是一個道理。

  3. 津枯血燥。

    最重要的是下面幾個概念,至於津枯血燥,是因為津液虧少,形容它虧少的嚴重程度到枯竭的程度,形容叫津枯。講水和血的關係,津和血的關係。那麼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是參與血液生成,二津液有濡養作用,那麼津液枯既不能化血,又失於濡養,使血少,而且失去濡養作用,津虧則燥,燥是指的肌膚乾燥,這是一、表現為津枯特徵。二血燥就是容易使進一步發展為後面這個津虧血瘀,這個燥強調是津液虧少,不能濡潤,表現出燥的特徵,乾燥少津的臨床特徵,那麼怎麼來的呢?水液少,血不能濡養作用,那麼就會到津枯血燥,就是津血虧少,形成這樣一個結果。將來同學們在學習皮膚科的時候,常常用這個概念。津虧血瘀,沒有說津枯血瘀,就是陰液大量的丟失,參與形成的成分減少,它重在影響了血液運行速度,血液運行需要血液充盈,那麼血液在脈道中運行正常,血液不充盈,它影響了血液運行速度,導致血瘀。用它來解釋由於津液大量損傷,肌膚出現瘀血的特徵,把它個解釋為津枯血瘀,將來在皮膚科裡面也可以進一步來講授它,講這個機制。

  4. 血瘀津停。

    最後一個血瘀津停,前面我曾經講句話叫血不利則病水,就血瘀也可以導致水液停聚,是因為血瘀,這個病理產物停留在體內,引起了人體內水液代謝的異常,導致水液停聚在體內,就這個意義講,把它叫做血瘀津停,講血和水的關係。這個機制它的實踐意義在於我們治療水腫的時候,可以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一治療水腫,如果久病必留瘀,沒有瘀血的一般特徵,根據這個我們也可以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進行治療。二有瘀血的明顯指征,它有水腫存在,我們在這個時候分析它的病機,就瘀血和水濕停聚並存,把它概括起來就是血瘀津停,我們就可以從活血化瘀入手,來治療這個水腫,它的實踐意義在於此。

氣血津液失調就是要同學們掌握幾個概念,一般的基本病理機制,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調,津液失調,氣血津液關係失調。最重要的是陰陽失調,邪正盛衰,這兩者第一位是陰陽失調,第二位是邪正盛衰,最後判別病因病機,最終我們要找出來是寒是熱。將來學習治療時候,說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最終看是寒呢是熱呢,在這個基礎上再看是虛是實。從氣血的關係失調這個角度,氣血津液關係失調,無非是從人體的生命物質,特別是在氣和血這兩者,因為它也是作為一般的規律出現的,在病機學裡面,它最後掌握陰陽失調,氣血失調,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某臟某腑的陰陽氣血失調,說心氣虛,說心陽虛,說心陰虛,心血虛,分析臟腑的功能紊亂,病理機制從氣血陰陽這四個字入手來考慮,所以講一般病機,基本病理機制主要是掌握這幾個,在這個基礎上掌握幾個病機學的概念就可以了。

第三節 內生五邪病機

下面我們講第三講內生五邪病機。第一、說一說定義,什麼叫做內生五邪?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氣血陰陽功能紊亂而產生的類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變化,把這個病理變化概括起來叫做內生五邪,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為什麼沒有暑呢?我們前面講暑邪的時候,六淫當中,暑邪純屬外邪而無內生,只有風、寒、濕、燥、火,和內相對。為了和內在五臟相應,這實際上也是受五行學說的影響,雖然有七,也有三、也有二、也有一、尤以五為最,在中醫理論裡面講數字的概念,強調這五,用五這個思維方式來解釋問題,和這有關係。

一、內風

我們講內風,內風的全稱在我們這裡這個概念叫風氣內動,簡稱內風。

(一)內風的定義

內風,為風氣內動的又稱,與外風相對,內風和外風相對,對稱,是指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的。這是講它的機制,用它的臨床特徵來表現它的第二個內涵,用這來定義。這個定義方法,一機制,它怎麼來的,二有什麼特徵,從這兩個方面屬性和特徵來定義它。以眩暈、肢麻、震顫、抽搐等風動之征為基本特點病理變化。基於這個定義,一它是機體內部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而導致的陽氣內動,風氣內動,陽氣亢逆。大家注意,亢逆變動,注意這幾個字,強調這個變動,是陽氣亢逆變動,記住這四個字,它最基本的機制,體內陽氣亢逆變動,導致什麼結果呢?這病理現象有什麼特徵呢?它的屬性以風動之征為基本特點。高度概括它的病理現象有風,風盛則動,強調動。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全身症狀如眩暈、肢麻、震顫、抽搐,記的重點是風動之證,而形成原因——陽氣亢逆變動,強調一個陽氣,強調一個風動,把這種由於體內臟腑功能紊亂而形成的具有風動屬性的病理變化稱之為內風。

(二)內風與臟腑的關係

五臟皆可形成,就是內風的形成與五臟皆相關,與肝關係最密切。所以《內經》叫“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是震顫,震動,動向,說眩也是動,眩暈,所以皆屬於肝,大多屬於肝。因為既和五臟相關,又突出一個肝密切相關。肝與風相對,它和風屬於同一系統的,風盛則動,就動的屬性就類比由肝臟的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內風也一定在臨床表現出類似風邪致病的特徵所表現出的現象。

肝風內動,它會表現出不同的病理變化,

  1. 熱極生風。

    前面曾經提到過這個例子,小孩發高燒,抽了,手足抽搐,它的機制是什麼呢?病位在肝臟,注意病位在肝臟,熱極生風,肝風內動裡面的實證,實熱證,熱極生風。解釋它的機制叫邪熱熾盛,燔灼肝經。燔,強調火性燔灼,講熱之極謂之火,強調這個熱之極對肝的經脈的損傷,發病短暫,變化非常快,就是病的過程非常短暫,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我們講肝體陰用陽,講一般規律時候陽盛則陰病,說肝被邪熱損傷了,損了傷的肝體的陰液,肝的體陰。那麼按照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損傷了陰,損傷了血,導致肝的陽氣上亢,陽氣亢逆變動,陽氣上亢,還需要經過一個逆動的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按照一般規律理解,應該有肝陰不足。說損傷了人體的肝的陰血,應該出現肝陰血的改變,陰血不足的改變,還要出現風盛則動改變。那麼為什麼看後面那幾個字,熱指高熱,動指抽搐,角弓反張,閉是指竅閉,神昏來說的,把它臨床特徵高度概括出來,就這麼幾個字把它臨床特徵概括出來了,這裡怎麼沒有反映出來肝陰不足,肝血不足的特徵呢?燔灼肝的陰血,使肝的經脈失去濡養而拘急,全部過程用這樣一個語言來表示。那麼既然有這樣一個過程,為什麼沒出現肝陰血不足的改變呢?而僅僅把它抽象出熱動閉呢?因為發病急,病程短,熱之極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損傷了肝的陰血,機體還沒反映出來陰血不足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動風的徵象。為了區別一般的肝陰血不足,一個慢性過程而表現出肝陽上亢,用這麼兩個字來解釋它,燔灼,這裡它的含義是燔灼肝經,用這個術語來表達它還沒有表現出來陰血不足的徵象,熱極生風,這是臨床一個險證,重證。

  2. 肝陽化風。

    肝陽化風的機制,請大家注意肝陽化風是肝腎陰虛,陽亢無制,它的病理基礎,累及的臟腑肝腎陰虛,不是獨獨肝臟。因為陰虛而導致的陽亢,那麼肝陰虛一定會出現有腎虛的,我們講乙癸同源,乙癸同源的理論就是肝腎之間的關係決定了肝陰虛必然是肝腎陰虛,肝腎陰虛,陰虛陰亢,陽亢到什麼程度呢?用無制兩個字,就是說陰和陽之間是相互制約的關係,陰不能制陽導致陽亢,就無制,亢而無制才化風。注意使用這個術語,假如理解為肝腎陰虛,陰虛陽亢,這樣來表達,那就是後面講臟腑病機的時候,肝陽上亢,以此解釋它的機制。如果用肝腎陰虛,陽亢無制,便是解釋肝陽化風的術語,機制的術語。兩字之差,它表現的機制,病理機制不同。它的病理表現的特點用四個字叫上盛下虛,下虛是指肝腎陰虛於下,上盛是指類似肝火上炎的特徵,但是它不是肝的實火,下越是陰虛,上面火越旺,陰虛火旺,表現陰虛火旺的特徵,把這個叫做上盛。疾病的本質是虛,可是在頭面部的現象如眩暈,表現為虛火的徵象,火的徵象,陰虛而出現,陰虛火旺,火性炎盛於上。那麼習慣上中醫說它病機叫本虛標實,病本為肝腎陰虛,頭面部表現出火旺的現象,頭面部某些徵象叫標,就這個意義來講叫本虛標實。實際疾病的本質,大家注意這是一個典型的虛證,不是虛實錯雜。這個本虛標實是把肝腎陰虛病作為本,而表現出的現象,上面表現出來類似火旺的徵象,定之為標。

  3. 陰虛風動。

    是指陰液精血虧少使肝筋脈失去濡養而形成的動風的病理變化。這裡怎麼加了個精血呢?這個陰虛風動,在內科系統一般的內傷疾病裡少見,主要是指溫熱性疾病,熱性疾病,在衛氣營血辨證和特別是三焦辨證裡,病入下焦肝腎的時候,那個時候也出現抽,它的特點不是眩暈、角弓反張,大家看叫手足蠕動瘈疭,像蚯蚓那麼動。將來學習溫病的時候心中澹澹大動,神昏,手足蠕動,那叫虛風內動,肝腎陰虛。瘈疭是指抽、曲和伸,但是非常緩慢,不像熱極生風那樣迅速角弓反張,抽搐,表現的幅度非常大。它是緩緩的蠕動,就是緩緩的手足蠕動,這個手足蠕動同時伴隨著神志昏憒,就是似明似暗這樣一種狀態。臨床全身症狀表現為不僅陰虛,還表現為精血虧少,主要病來自肝腎精血虧虛。

  4. 血燥生風。

    血燥生風是因為陰血虧虛,經脈失養,用這八個字來表達它的機制。血虛生風主要是表現為剛才我們講風盛則動的特徵定義的時候是麻,肢麻,主要臨床特徵表現——麻,麻還有一點感覺,一點感覺沒有——木,麻木都一直存在叫不仁,什麼也不知道,沒有感覺,把它連在一起叫麻木不仁。把這個叫做血燥生風,不僅麻木不仁,麻體現出風了,第二拘攣,筋脈拘攣,也體現風,風的特徵,動,風動,肝的筋脈拘急,把這個叫做血燥生風,肌膚麻木不仁,將來大家學習皮膚科的時候會進一步學習。那麼典型的血燥生風,在皮膚科裡面,出現手足拘攣的時候,這個血燥生風,一定會表現為肌膚乾燥,缺少津液,它有風,是在血虛基礎上而出現的。前面講肌膚甲錯是血瘀引起的肌膚甲錯。而這個不表現為典型的血瘀,表現為血虛,其燥是指血虛無法濡養筋脈,濡養肌膚,表現為肌膚的乾燥,或者是表現麻木不仁。這是第四個,血燥生風。

  5. 血虛生風。

    還有一個血虛生風。血虛生風就是肝血不足,筋脈失養而表現出來的風的徵象的病理變化,一肌膚不仁,二手足拘攣,它和血燥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機制不同。這個血虛生風最典型的出現在婦科,將來大家學習婦科學有個產後風,生完小孩以後,由於失血過多,產婦常常出現手足拘攣,中醫學的名字,習稱叫雞爪風。她手足這個狀態拘攣狀態不像熱極生風那麼厲害,也不是手足蠕動,它是在肌膚麻木不仁的基礎上出現雞爪樣,這樣把它叫雞爪風。解釋它的機制是因為產後出血以後血虛,血虛陰血不能濡養筋脈而出現類似動風的症狀,叫血虛動風。不僅血燥可以生風,血虛也生風。它倆的共同病理結果,可以麻木不仁也可以手足拘攣。一個是因為陰血的虧虛,表現為乾燥少津徵象;一個是陰血不足重在表現為血虛,它有個失血的過程,重在表現這個手足拘攣,這個產後失血在婦科裡經常患者說產後突然怎麼這個手張不開了,像雞爪似的。這是血虛生風。

  6. 痰瘀生風。

    最後一個是痰瘀生風。痰瘀生風是近幾年中醫理論當中提出來的概念。前面我們曾經講過,氣和血的關係,曾提到痰和瘀的關係,痰瘀就是痰濕和瘀血交相為害,為患,停留在體內,阻滯了氣機,形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是一個特定的含義,形成了偏枯卒中,就是中風,偏枯,半身不遂,卒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醫把這個半身不遂,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叫做中風。它體現了風善行數變的特徵,它類似風善行數變。發病急,變化快,就這個意義講叫做風。這個痰瘀生風,這個偏枯和卒中在病變演變過程中有痰濕參與,那麼也有瘀血參與。一旦表現出這種狀態的時候,怎樣來解釋這個偏枯卒中的病理機制呢?是用痰濕阻絡,瘀血阻滯,兩者交相為患,導致了肝臟功能紊亂,形成了偏枯和卒中。

    將來在學習內科時候講這個中風,中醫叫什麼?不叫外中風,叫內中風,就是臟腑功能紊亂形成痰濕瘀血存在,最後導致這個痰瘀生風。注意這個概念,特指解釋偏枯卒中而來。這樣一個理論,這個病理機制為中醫治療半身不遂,為中醫治療中風,化痰活血提供理論依據的。這個概念是從現代中醫在臨床上對中風的治療,對中風的認識,從這個事實概括出來。從古人對偏枯卒中的治療可以化痰,如用溫膽湯,也可以活血化瘀來治療中風,是根據這個實踐概括出來的。

    這裡風,剛才我們定義為內風,一定有風動之征,強調個動字,定義這個,解釋這個時候,用這個定義,那麼它就是顯得根據不足,但是它的解釋是,強調偏枯卒中最重要特點說它是風,就是根據善行數變,特別是那個數變,發病急,變化快,甚至於短暫時間可以引起死亡,是根據風數變這個特徵來理解偏枯和卒中,來理解痰瘀之間的關係,它倆交相為患而生風,這是從這個意義來說。過去的教材沒有這個概念,內科裡可以有,內科就這麼講一些。

但是我們用內風定義的時候,那麼它和咱們這個內風定義還不完全相一致,定的是動,強調動,這裡呢強調是個變。總體來說它都屬於風的範疇,它這些改變,都類似風邪致病特點所具有的現象,或者某些現象,因此稱之為風,內風。在內生五邪當中,內風是最複雜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熱極生風,肝陽化風,至於說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將來在婦產科學,在皮膚寇裡還會進一步講,在溫病學裡面可以進一步來理解,在內科最多見的是肝陽化風和熱極生風,其次特指的叫痰瘀生風,最有普遍意義的熱極生風和肝陽化風,尤其是肝陽化風。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