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一講   緒言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各位同學,現在我們開始學習《內經》課。先自我介紹一下,本人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教師王洪圖,有幸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黃帝內經》這門課程。我就想先介紹一下,這門課程的有關的情況,或者說我們學習這門課程的情況。

《黃帝內經》是我們國家,是我們中醫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內容是搏大精深的。所以學習起來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我今天和各位講的,大致是講到大學本科生的層次。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經下達過的教學計劃,本科生的《內經》課程,是在72學時,當然又允許各個學校可以有些放鬆,所以我給各位講的《內經》課,是準備講80學時。

我們這次課所使用的教材,是準備使用21世紀課程教材,這個《內經》講義,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這個教材當時設計的時候,是從70~100學時之間,所適應的對象是大學五年制的本科生,和七年制,也就是本碩連續讀七年制學生,共同使用的。也就是所謂的五七共用,使用的是這本教材。我講課的時候,就按照這個教材的順序,但是由於這個書是本碩連讀的,所以有些內容,我們講不了那麼多,特別是這部書分上、中、下三篇,下篇的內容我們是基本上不講。這是使用的教材的情況。

《黃帝內經》這門課程性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經有過規定,當然是在專家們論證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一個本科生的後期提高課。所謂後期,我想是在大學教育課程系列當中,它是排在相對靠後的階段。也就是說,在學過一些基礎,普通基礎課,醫學基礎課,甚至於學了某些臨床課的時候,才開的課程,是後期。提高,也就是它是在理論方面提高,臨床方面提高,還有在學生的知識方面,甚至於學習方法方面的提高,所以我想提高應該包括那樣幾方面。因此這門課的性質是後期提高課。

下面我就想介紹一下《黃帝內經》的,特別是這個課的,再有進一步的一些情況。也就是說大學本科,當然據我所知,現在中醫的研究生,絕大多數的專業,也要學《內經》課,有一些中醫專業的博士生還要學習,還要上《內經》課,為什麼在中醫各個層次的學習當中,都要學習《內經》課呢?這也就是說,《黃帝內經》這部書,《黃帝內經》這門課,在我們整個中醫學,在我們整個中醫教育當中,它所處的地位問題。所以有關《黃帝內經》在中醫學的地位問題,我想給各位做一個初步的介紹。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它是中醫學理論與防治疾病技術的淵源。《黃帝內經》這部書,它包含《素問》和《靈樞》兩個部份。也就是這部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叫做《黃帝內經素問》一部叫《黃帝內經靈樞》,每一部各包含有81篇文章。因此《黃帝內經》這本書,共由162篇文章組成。我在這裡大致說一下,這些文章,主要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我為什麼是大致說一下,因為關於《內經》的成書問題,咱們下面還要專題再講一下的。大致說一下,這些文章主要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春秋戰國好幾百年的事,有就是說162篇論文,不是同一時間寫成的,也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寫成的。可以說它是眾多醫學家論文的匯編。什麼時候匯編成書的?據研究,我們在這個教材上也已經說出來的,是定在西漢時期,才匯編成《黃帝內經》一部書。當然這一部書又分兩部分。這部書,我們所看到的材料,是在《漢書‧藝文志》中可以看到,在當時,也就是秦漢,或是說西漢那個時候,再往後一點,可以看到,除了《黃帝內經》之外,當時還有一些其他的醫學經典著作,比如有《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還有一部叫《旁篇》。七部醫學經典著作。但是其他的那些醫學經典著作,都已經失傳。早就見不到了。唯獨有《黃帝內經》還存於今世。就是這樣,所以我說它是現存,我剛才不是說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嗎?其他都已經丟失了。只有《黃帝內經》保存到現在。

在歷代中醫學家,又把《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一起,稱為四大經典。《金匱》、《傷寒》、《本草》和《黃帝內經》一起稱為四大經典。不過,其他那三部都出自《內經》之後。對吧,大家知道,《金匱》、《傷寒》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在他這部書的原序當中就說過,他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胎臚藥錄》。《素問》、《九卷》就是說的《內經》。張仲景在寫《傷寒雜病論》的時候,就以《黃帝內經》作為他重要的理論依據。所以說《傷寒》、《金匱》,包括《神農本草經》,雖然是與《內經》共稱四大經典,但是那三部書,都是成書於《內經》之後。

當然在中醫學還經常把《脈經》、《難經》、華陀《中藏經》、《黃帝內經太素》等書也都稱為經典。而這些書就更晚於《內經》問世。因此說,《內經》是最早,一是現存,一是最早。而且我剛才說了,是醫學典籍。說的是最早,但是就醫學的文獻而言,還有比《黃帝內經》更早的。就是說從其撰著時代,起碼不晚於《內經》。有的還要早於《內經》。比如說,在1973年,湖南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炙經》、《陰陽十一脈炙經》等那些文獻,同樣是醫學文獻,從考察來看,它們不比《黃帝內經》晚,甚至於還要比《黃帝內經》的一些文章要早。但是,無論是從內容的豐富程度,還是理論的系統與完整性,馬王堆出土的這些寶貴的文獻,從豐富程度、理論的系統的完整性,它都不足以稱之為經典。因此不能和《黃帝內經》相提並論。所以說《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那些個早,但是構不上是經典。

《黃帝內經》之所以被歷代醫家奉為經典,是因為它不僅記載有科學而系統的醫學理論,豐富而多彩的防治疾病的技術。同時還從宏觀的角度,論證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也就是天人合一。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天地人後世統稱為三才。不但是中醫,整個中國古代的一種思惟方法。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特點。並且運用古代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分析和論證醫學科學的最基本的課題,也就是生命規律。從而建立起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使中醫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我們說,中醫學什麼時候成為學科的?那標誌就是《黃帝內經》的問世。中醫學就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那之前那是零散的知識的積累,零散的認識的積累。到《黃帝內經》,就標誌著我們中醫學有了系統的理論,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兩千年來,歷代醫學家正式在《內經》所創立的理論和原則,以及《黃帝內經》應用的技術,及其所採取的方法論的基礎上,理論、原則、技術。尤其是方法論,《內經》所採取的方法論,歷代醫學家就是在《黃帝內經》的這些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與創新,才使得中醫學得到持續的發展。也就是說,一部雄偉壯闊的中國醫學史,無處佈體現了《內經》的指導作用。光彩紛呈眾多的醫學流派,無不以《內經》為其理論的淵源。古今無數作出卓越貢獻的醫學家,或者是在理論上獨樹一幟,或者是防病技術上效驗如神,然而究其其成功之路,卻均以研究《內經》而為立說之根本。剛才我說被後世醫學家,所尊為醫聖的漢代張仲景,他自己在《傷寒雜病論》原序中,就說撰用《素問》、《九卷》,《九卷》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靈樞》。《傷寒雜病論》的書當中,處處體現了《內經》的理論和治療的法則。張仲景是醫聖,在他的著作當中到處體現了《內經》的理論和法則,張仲景自己講的,撰用《素問》、《九卷》,也就是依據《素問》和《九卷》,作為他撰寫《傷寒雜病論》的理論依據。

大家知道,被尊為藥王的唐代孫思邈,其不朽巨著《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開宗明義第一篇,篇名叫《大醫習業》,《大醫習業》上突出講的什麼?說“凡欲為大醫”,凡想當大醫生的,名醫的,對人們做出貢獻的醫生的,對醫學界做出貢獻的醫生的,凡欲為大醫,必須熟悉《素問》、《甲乙》、《黃帝針經》,《黃帝真經》就是《靈樞經》。要熟悉《素問》,《黃帝內經素問》、《針灸甲乙經》、《黃帝針經》有就是《靈樞》經等等。他把研習《內經》作為想為大醫生的必修的和首要的功課。

大家熟悉的清代的葉桂,就是葉天士,那是在我們中醫學的歷史上,做出突出貢獻的。也就是對外感溫熱病,從《傷寒論》之後又一個飛躍,形成了溫病學說。葉天士,他也是在研究《內經》的理論,並把它用之於臨床,為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而使中醫學對外感熱病的診治,產生了飛躍。

此外,參透《黃帝內經》某些方面的要旨,並且根據這些要旨加以發揮,而標立新說,代有人在。每一個時代都有這樣的名醫出現。比如大家熟悉的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所謂四大家。四大醫家都是根據《內經》的有關的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來連繫實際加以創造,從而對醫學做出了貢獻。明清間的俞昌,俞嘉言,在研究《內經》的基礎上,他以《秋燥論》和《大氣論》而名著醫林,以《內經》為指導,醫學家們不僅在臨床各科,以及一些基礎,中醫的基礎學科,比如說《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等中醫各個學學科,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即使是專門研究《內經》這部書,而做出貢獻,並且能夠垂示後世者,也不乏其人。比如唐代的楊上善,撰著《黃帝內經太素》(我這帶了一本《黃帝內經太素》。明代的馬蒔,撰著了《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還有《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這些醫家,這些著作,不僅在中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至今仍然是研究《內經》的寶貴的文獻。所以我說不但是研究《內經》在臨床應用當中做出貢獻,即使就是研究這部書,同樣可以對中醫做出研究貢獻的醫學家並不少。

現代中醫教育家任應秋先生,一生著作三十餘部,他這些著作不僅皆以《黃帝內經》的理論為主要依據,而且還專門寫有關研究《內經》的著作,比如《病機十九條臨證分析》。病機十九條那就是《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的十九條病機。任應秋先生加以研究,加以分析,就做一部著作。任應秋先生還寫了《黃帝內經章句索引》作為工具書。還寫了《黃帝內經研究論叢》,所以現代醫學教育家任應秋先生一生著述三十餘部,他的著作不僅都以《黃帝內經》為依據,同時他專門研究《內經》著作,也有這幾部。

尤其不可忽視的是研究《內經》的,不僅僅是我們中醫學界,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其他學科的專家,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或者說加入研究《黃帝內經》的行列。而且取的可觀的研究成果。據我們統計,到1990年,在我們集體寫一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的時候,古今有關研究《內經》的著作,就有四百餘部。正是由於《內經》的理論,及其所構建的學術體系,造就了無數的中醫學家,保證了中醫學不斷地發展與進步。所以自從1956年,我們國家成立中醫大學開始,有就是開展高等中醫教育開始,56年我們才建立大學,從那以來,《內經》一直被列為中醫專業教育的必修課和主幹課程。由國家組織編寫教材,國家組織統一編寫,國家的規劃教材,本科生的教材已經修訂了七版。這些教材和其他剛才我說的四百餘部的專著一樣,都是研究《內經》,使《內經》學術不斷的發展的一些重要的文獻、重要的材料。這就是我首先要向大家介紹的,《黃帝內經》的一些基本的情況。它在中醫學當中的第位問題。

下面我就想談一下,我們應該怎麼樣加以學習的問題。在今天我想首先和大家也談一談。剛才我談到了,我們這個課程的性質,它是屬於基礎理論的性質,因為現在《內經》這門課程,和中醫基礎理論,兩門課程合起來,叫做中醫基礎理論。這是國家教育部門規定。是這樣一個學科界限,學科的限定。但是《黃帝內經》是個中醫基礎理論的什麼課呢?剛才我說了,它既是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但是從課程系列來說,它又不同於中醫基礎理論課,中醫基礎理論課是大學本科生的早期課程,或者說叫前期課程,有就是入了大學門不久就要講的課程,而《內經》課是作為後期提高課。所以這兩門課程它是有區別的。當然,《黃帝內經》這門課程,它的內容主要是限定在研究《黃帝內經》,及其有關的研究成果方面。

作為後期課,它的內容要求也與前期課不同。剛才我談到,作為後期課程,所謂提高課程,主要是從這樣幾個方面提高。再強調一遍。

  1. 提高中醫理論的水平。
  2. 提高運用中醫理論、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就是學了這個,看病會看得更好。解決實際問題或防治疾病技術更好。
  3. 提高和擴大與中醫學相關的理論和知識。就是擴大知識面的問題。當然在這個同時,也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中醫的一些能力問題。

在這個課程性質和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學習方法我提出幾點供各位參考。

  1. 抓住重點和關鍵。

    學習任何一門學問,抓重點和抓關鍵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內經》課作為後期提高,有它特殊的重點和關鍵問題,就這門課的整體而言,由於它首要的教學任務,目的是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對不對?學《內經》的主要的任務,第一個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問題,因此課程的重點,應該是教材當中的第二篇,就所謂中篇,“經文選讀”。《黃帝內經》的一些原文裡面,選出來一些重要的東西來讀,這是個重點問題。這是就全書而言。而關鍵問題是什麼?關鍵問題則應該是本書上篇的第二章的問題。有就是學術體系的問題。因為只有掌握了這個學術體系,它的學術體系的一些特點,掌握學術體系是什麼?掌握《黃帝內經》的學術體系的特點是什麼?這樣的時候,我們在研究、學習《黃帝內經》的時候,你才能夠更好的理解它,更好的掌握它。比如說特點當中,《黃帝內經》有一個特點就是從整體角度把握生命規律,從整體角度把握生命規律是《內經》理論的特點之一。只有掌握了這個,從整體角度把握生命規律這樣一個特點,我們才能夠很好的理解有關的理論,比如說臟像的理論。內經的臟像理論,它把人體作為統一的,人體和外界作為統一的,這不是籠統說的統一,還有具體的統一。具體的統一依據是什麼?或者具體的統一它的特點是怎麼回事?那特點就是從整體的角度,來認識生命規律,這樣一個理論體系特點所決定的,或者說它反映了這樣一個特點。只有抓住這樣一些關鍵問題,抓住重要的問題,我們材很好地學習這門課。

  2. 善於對比與思考。

    對比與思考作為學習方法,也是值得注意的。特別是對相關的兩個或數個理論,相關的理論不止一個,對同一理論當中的兩個,甚至於數個不同的解釋,這就是《內經》的一個特點。在《內經》當中就有不同的理論,對同一個問題,《黃帝內經》本身就有不同的說法,後世醫學家對同一個理論,又有不同的解釋。這是很自然的,換句話說,如果說一加一等於二,那是小學升的東西。不用我們再去研究,這種東西它也不會作為經典,流傳到後代。那就不是經典。據我所知,很多經典問題,它都具備一個特點,它都是一個大原則的問題。就這個大的原則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它,都可能是對的。所以一加一就等於二,那不是經典。要一加一不等於二很可能倒是經典了。因此我們讀書,特別讀《內經》,不要希望你教我一個,我就記住了,記住就完了,不會再有別的了,不可能。那就不叫經典了。因此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理解,《內經》本身關於這個問題,有幾種說法,有兩種說法,有三種說法。關於每一個理論,後世醫學家有一種解釋,有兩種解釋,有三種解釋,甚至七八種解釋都有。其實這都是正常的。很可能七八種解釋,各有其合理的一個側面,當然不能說怎麼解釋都對,那當然不對,怎麼解釋呢?都符合《內經》理論體系的解釋,都符合中醫臨床的解釋,都是對的。不符合《內經》理論體系的特點,不符合中醫臨床實踐,怎麼解釋都是不對。所以對於不同的東西,我們在學習時應該加以對比。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呢?特別是根據我們所學的以前的知識,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也好,其他中醫課的知識也好,怎麼和《內經》講的有一定的區別呢?要善於對比、善於思考。思考什麼?思考它產生的不同的背景是什麼?有些不同的解釋,有些不同的認識,背景是什麼?這樣的話,認識就會更深刻一些。

    比如說關於五臟和四時相應。肝心脾肺腎和春夏長夏秋冬怎麼對應?在《內經》本身就有兩種,一個說是脾應長夏,也就是四、五、六月是夏季,(按陰曆算),六月份,也就是夏季最後一個月份叫長夏,說脾主長夏。這是《內經》的一個說法;《內經》還有一個說法呢,叫“脾不主時而寄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不單獨主一個時令,而在春夏秋冬每個季節,最後十八天歸脾所主。這都是《黃帝內經》的理論。它就是有兩種關於脾主時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要分析為什麼出現這兩種認識?這兩種認識有什麼共同點?這在學習當中應該加以分析的。

  3. 注意理論與實踐的連繫。

    因為本課程叫提高課,提高課提高什麼?說提高理論,提高理論為什麼?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踐當中去,所以作為學習方法,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連繫。也只有通過聯係實踐,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內經》當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論。不過,所謂的實踐,因為包括學生本人的實踐,有包括學習他人的經驗,可以肯定,作為學生,實踐經驗肯定是不多的,籠統來說應該是這樣。因此還要注意學習別人的經驗。學習書本的經驗。把這些經驗和理論連繫起來,那樣的學習才能更深刻,才能夠掌握理論的內涵,理論的真實意義。

    比如說連繫問題,《黃帝內經》當中有這樣一個理論,叫“魄門亦為五臟使”,魄門就是所說的肛門。這肛門可不單純是為了排出糟粕的用處,它還反映了五臟功能。魄門的啟閉是否正常,它是和五臟的功能直接相關的。《內經》有這麼一個理論,我們在學這個理論的時候,應該連繫我們過去學過的診斷學,診斷學上為什麼要說一問寒熱二問便,在問診當中,張景岳編的十問歌,第二問就問出便來了,那就是問肛門的情況怎麼樣?他不是,他是要問整體的情況,從大便的情況,他要了解人體五臟的情況。這就應該是加以連繫來認識。和過去的實踐,所謂書本的經驗來加以連繫的。當然各位如果有臨床機會的話,和臨床連繫起來,那對學習《內經》的理論更是重要的。

    還有,別的經驗都是很難說,因為我們臨床有時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你沒有醫師執照,看病又犯法,跟老師又不見得老師在場,有些東西可以自己實踐,比如我們學了《黃帝內經》有關養生的理論,它說要恬淡虛無,要精神內守,要心情保持愉快。這個實踐人人都可以做。所以學習《黃帝內經》指導我們個人的養生總是容易做得到。要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連繫起來。

  4. 理解與記憶。

    無論是加強理論的深度,還是增加知識的廣度,都必須建立在正確的理解基礎之上,我們學習《黃帝內經》這門課,應該理解《黃帝內經》這門課當中,重要的理論,重要的原則,這些東西。換句話說,不理解的理論是不能用的,是死板的理論。但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強調記憶。有些重點的內容應該熟記。《內經》當中我們所選的原文,那是經過專家們反復篩選出來重要的東西。有些重要的東西,老師我們在講課當中會提出來,哪些是應該熟記的,換句話說,有些是應該背的。你記熟了,不也就是背了嗎?背了當然也就記熟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要熟記,我不主張說我就理解了,但是我沒記,好吧,看起病來了,想不起來了,現翻書可是來不及,熟才能夠生巧,才能夠把這個理論,很好的應用到實際當中去。我想這一點恐怕在學習《內經》的時候應該注意。其實我帶過一些年輕的老師,年輕的跟我實習,就有一些方子是很常用的方子,讓他們寫,他們就在那而想,想來想去給你湊藥,總是湊不全。問他學過這方子沒有,學過。學過怎麼沒記呢?說沒記,我們僅理解了,這個僅理解了,不如熟記的好用。你到時候加減變化是可以的,所以我想我們在學習《內經》的時候,同樣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有一些重要的經文要熟記。換句話說,要背誦。考試的時候有時要填空,你不背,反正這字填不對,說你光理解了,理解填這個字老師不認可。因為《黃帝內經》沒這麼說。

  5. 總結與習作。

    這也是很重要的,在學習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自己要注意總結,不要唸完了就完了,聽完了就完了,自己要做一些總結。學過這一節、這一章,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難點是什麼?我哪些有自己的理解了。還存在些什麼問題?你得總結出來,簡化出來。也就是說,從少到多,學習過程總是要這樣,從少到多,同時要從博轉約,由博轉約,由少到多。我們學了一節,學了一章,那都是慢慢學,由少到多,但是多了之後你還得要約,多了相對的博,當然不能算多大的博,相對的博,你還要把它約一下。約是什麼?抓住要點。這個就是需要總結的功夫。這樣的話,就把你自己學過的東西,條理了一下,抓住要點了。這樣對自己的臨床使用這些理論,或者將來複習功課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我說還要習作,習作就是練習寫作,因為咱們是後期提高課,後期提高課應該練習寫作,寫什麼,寫學習心得。我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習方法怎麼好,或者這個學習當中有什麼體會,這都可以做學習心得。要寫,寫是一種鍛煉,甚至我發現一個什麼問題,我想深入的研究一下,不懂的我查閱有關資料,上網查一查也行,請教請教老師,請教請教同學,對某一個問題,他們是怎麼看,假如你對某一點有一定的見解的話,廣泛徵求徵求別人的意見,向別人學習學習,查查有關資料,就這一點,你再讓它博起來,把它博起來之後,你再把它寫出來,練習寫作,這個過程,如果你那一點提出的建議,觀點是新的,而且你又能夠完善的論證了你這個觀點,這就是很好的一篇論文。所以練習寫作對於學習《內經》課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對我們的提高是很有益處的。

這就是我想講的《黃帝內經》這門課的基本情況。同時又向各位提供一些學習方法。供各位參考。

下面我們再介紹一下主要參考書。在學習《黃帝內經》這門課當中,有些主要參考書,給大加推薦一下。除了課本以外,有幾個參考書。

  1. 《黃帝內經太素》。作為學習,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唐代楊上善所著。這書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出的。是由我及另外一位先生,又重新整理一下。也就是說,從目前看《黃帝內經太素》,這本是最完全的。因為有些丟失,也還沒收集完。這書在我們國內丟失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從日本影印照相回來,還是不完全,前幾年我又收集資料又補充了一下,但到現在還不全。相對來說,它是最全的。這部書是系統研究《黃帝內經》,分類研究《黃帝內經》的第一部著作,它要比《黃帝內經素問》還要早。所以這個參考價值是很大的。
  2.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明代馬蒔寫的。它雖然也有《素問注證發微》,但是我推薦給各位的是《靈樞注證發微》,馬蒔先生是搞針灸的,他注《靈樞》注得很有見解,很有發揮,叫注證發微。同樣是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是我帶領的一位研究生點校的。
  3. 《類經》,很重要的著作。明代張景岳,張介賓著的《類經》。有上下冊,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它也是分類研究《黃帝內經》的。注的很流暢,分析得很透暢,對我們現在學習起來也很有參考價值。
  4.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集注就是集體的著作。是清代醫學家張志聰帶領他的師弟和他的學生幾位,集體作的注釋。他用《黃帝內經》的理論,作為前後連繫分析的話,這個書很有參考價值。
  5.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相對來說最新的參考著作,上中下三本。這是本人主編的。由國內外五十幾位專家集體撰著,寫了六七年寫出來的。這個也是我們國家第一部獲圖書講的中醫著作。它在研究《黃帝內經》來說,相對來說,把兩千年來研究《黃帝內經》的成敗,《黃帝內經》主要理論事什麼?經驗是什麼?現在我們的認識水平是什麼?全部加以整理,加以總結。就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而言,目前還是代表了最高的學術水平。從深度與廣度而言,它反映了當代的最高的水平。因為它不但是我們中國幾十位專家,日本六七位專家,還有韓國的專家,凡是研究《黃帝內經》的,可以說各省我都請到了至少是一位,中國的各省,除了西藏,海南都請了。同時有其他相關學科的專家加入進來。這本書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所以這幾部書就供大家學習時,或學有餘力時,作為一個參考。

[完/47:13]